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赏析《秋思》

赏析2018-12-28 04:47书业网

篇一:马致远《秋思》赏析及其他

马致远《秋思》赏析及其他

在中国文学史上,提到“元曲”,就不能不提到“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而提到马致远,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天净沙·秋思》。时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秋思》是“秋思之祖”;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因此可见,马致远的《秋思》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不愧为小令中之绝唱。

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而已,寥寥数语,惜墨如金。曲中前三句,九个名词前多冠以形容词组合成名词性短语,形成的意象如同电影镜头以“蒙太奇”手法依次呈现。这种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连缀成的句式用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在修辞学上有人称之为“列锦”,这种语言形式由于只列出一个个意象,所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通过意象之间的联系并思索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从而给予人们更多的审美快感。这种手法也非始于马致远。唐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即为“列锦”手法,历来为人称颂。梅尧臣曾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并举温的这句诗说:“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古代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选择了六组名词状写了山区早行所见,使景物有声有色,宛然在目。尤其是“人迹板桥霜”句,尽管诗人已经起床够早的了,但出门一看小木板桥的白霜已有人足迹,还有比他早的!真可谓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读后稍思,羁旅之愁苦辛劳尽在不言中矣。

再看宋代诗人晏殊的《无题》: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被称为富贵闲人,又是一位风流情种。这是他的一首爱情诗,诗中道出了他思念情人而不可见,欲寄情书却无由达的悲苦惆怅之心志。其三四两句历代传颂,经久不衰,六个名词或名词短语耐人寻味。且不说这两句互文见意,我们且看它的描写:溶溶月光洒满院落,铺满池塘;春风徐徐,柳絮飘扬,梨花传香。这是多么清幽温馨、春意缠绵的境界,然而意中人不在,与谁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满腹愁怨,又与何人诉说?可谓“应是良辰美景虚设”。诗人触景生情,面对春宵花月,情思悠悠,往事再现,倍感惆怅。这“情”尽在这“景”中,真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两位一言羁旅之苦,一抒相思之痛,虽然都用了“列锦”手法,但比较于《秋思》,未免有点单薄,缺少层次感。

秋,特别是晚秋之景,多是冷落、萧瑟、凄凉的,诗人常借以抒发悲苦情怀,所谓“秋入心则愁”也,作为游子,作为诗人,马致远在《秋思》中所抒羁旅之愁不算新颖。但在短短的五句二十八个字中,诗人为我们描写出这么一副绝妙的秋思图,读来确实令人哀怜。先让我们随着抒情主人公的脚步、视线和思绪想象一下吧:时已深秋,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颠簸奔走。又到黄昏时候了!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朦朦胧胧已有乌鸦在巢里栖息了,可哪里是他的

篇二:张籍《秋思》赏析

张籍《秋思》赏析

秋 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 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篇三:秋思赏析

《秋思》赏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

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

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做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

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

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篇四:《秋 思》诗歌欣赏

秋 思

一叶铿然,

高柳晚蝉,

透雨消歇,

都来此事,

萤火星河,

蛩吟露滋,

兰秋忽至。藕丝莲子。临窗洗笔。无计回避。华灯流水。更深谁立。烟霏云敛,新凉生矣。茄脯鱼脍,秋膘贴起。彩线织就,心思迭绮。人间离恨,天上相思。浮槎轻渡,漫无痕迹。梧桐未老,月华满地。大寺中学————孔得利

立秋前的几天里,日日黄昏罗云复叠,霞光美的不像人间。早几年看人写晚景,“夕阳洒落凤梨黄,红烧过的孤独像一盘菜肴,可口极了”,后来每每坐看夕阳,心头天马行空兜兜转转总会念及于此,有点含糊不清的难过,而后会觉得饿,想起来该去吃晚饭。心无法不动声色消化的悲喜,好像胃都能,饱腹的温暖像一个踏实的拥抱,让人愿意纵容片刻的倦意,举目处,生活安稳,天下太平。

梧桐树影萧萧洒落,昨夜的枕畔似乎递来一丝新凉。被暑热消磨的胃口未见得好转,只是“贴秋膘”三个字没由来的让人觉得开心。茄脯蒸在灶上,几块五花肉小火慢焖,山药并莲藕煲着一锅排骨。临窗靠坐,一碗秋梨汤、几颗新鲜的莲蓬都搁在手畔,想着要再做一道荷叶鸡,还要把西瓜从冰箱里取出来,再啃一口时节最后殷殷的红。

院子里的树,叶梢被前些时候接连的烈日烫得蜷成一团,恐怕也不再会有舒展的机会,不定哪一日,它就在秋风里瑟瑟抖动,而后跌落。听说旧日习俗里,立秋这日,要裁剪楸叶,戴在头上。偶尔会好奇那知秋的一叶究竟来自哪一棵树的枝头,是楸树还是梧桐,可这毕竟并不重要,就好像无从分辨起,那铿然一叶,惊破的究竟是秋意还是秋心

只是突然的,有一天又记挂起了弃置箧中已久的针线。懒得钉上的袖扣,做了一半的荷包??这个季节关乎缝缝补补,乞巧,将所有缄于口的情绪,都藏进细密的针脚,捣寒衣,即使在月色里,心头霜白一片的捣衣人们并不曾得到一个确凿的归期。

“毕竟是日子如针,曳着先浓后淡的彩线”,时光还未熬白头发,锦绣年华已片片剥落,一步踏不过的一生里,最后只是添衣加饭,以或叮咛或诀别的方式,结束说腻的甜言蜜语和摇摆不定的誓约,除此外,没有更多了。

天际的星河,树间的萤火,一应明灭的光辉,还被虫吟织在一处,好像一切过隙的流光,都在暑尽秋来的夜晚,似近还远的闪烁。可惜这样的光景,如今也不太能见。很少有流萤,也不再有去扑它的轻罗小扇。凉如水的夜色里,披衣躺在山巅的石板上,试图去辨认牛郎织女星,找不住,埋怨月色太明亮皎洁。

有时觉得牛郎织女是堪羡的,只剩了一年一见的念想散作两处遥遥相对的光辉,除此外,一无所有,别无所求。时空如果不能磨灭那寸许相思,日久天长,它就变作剔透而纯粹的慰藉。有情时,成慰藉的少,入魔障的多,滚滚红尘里,欲随情而生,凭借那点摇摇欲坠的有,贪求妒恨,忧怖恐惧,权衡试探,患得患失,无尽颠倒梦想,反身吞噬最初的情意。

可是如果牛郎织女真能星桥鹊驾,年期一会,临别时依依的一句,会不会也是秋风日紧记添衣?大概不会吧。天上的离恨,终究附会的不过是人间的相思。西方太白,东方启明,斗柄四季流转,明月圆缺有时,要给每一颗明亮的星辰取名,并为它们杜撰生平,是对着天空遥望太久了,长天如镜,映出了无数个故事,或苦或甜,都为弥补人间不圆满处的缺口。哪怕笑说一句故事是别人的,日子是自己的,可流传已久的传说,听得久了,心头翻滚几遭,哪里映出的不是自己的影子。

我在深宵里站得太久了,月沉星黯,露水沾湿了衣裳。或许我也不过是一滴白露,会在清晨时候,从时光的针尖上滑落。轮回匆匆过眼,多少来不及分辨的心意如倒悬在草尖上的露珠,能映出整个世界的倒影,却不太有运气煮成一杯清淡的茶,酿作一壶经年的酒,只剩了一点不愿宣之于众的惆怅,风干成一片嶙峋的落叶,还能做成标本,随手夹进一本不再翻开的书中。也或许,望穿秋水的眼,立尽深露的人,都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天河倒悬也只及一个转头,一步迈去,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