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计划生育 一辩稿

计划生育工作总结2018-04-15 03:52书业网

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的控制人口。(控制:不使其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 计划生育的主要任务:是调节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且辞海中对于生育的解释为:生长和养育,所以对方要论证应该取消计划生育,即要论证出应该同时取消“限制出生”与取消“优质养育”两个方面。

1、 计划生育有必要

我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21世纪发展的长远规划。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计划生育是关键。

2、 取消计划生育有不可接受弊端

首先是人口大幅度增长,且我们无法预测这种增长到底会达到怎样的不可控制程度:在我国,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而“财富流理论”认为:当一个家庭的经济水平不高时,往往出现高生育率,因为此时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子女,且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就会出现“越穷越生”的现象。(且生育意愿并不等于实际生育结果)若取消计划生育,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将会大幅增长。

紧接的问题就是:农村的社会资源占有率本就低下,这必然严重制约人口素质的提高。

由人口大幅增长还引出资源问题:粮食供给、矿产能源供给紧张,生态环境陷入重重危机、水资源短缺及污染问题刻不容缓。取消计划生育固然尊重了人的生育权,但这种权力并不是无条件的。我们应该在保障当代人的生存权的前提下,再去考虑其生育权。

3、 当前问题可通过调整计划生育解决

宪法中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并没有明确规定一对夫妇可以生几个孩子)所以计划生育是有弹性的,是可以根据不同时代和问题做出相应调整的。

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建国初期迎来生育高潮,这部分人到现今正好步入60的老龄界限,这就是为什么老龄化现象突然紧张的原因。而1982年实施计划生育后的第一批独生子女正值中年,若此时取消计划生育,那么父母养老问题及儿女抚养问题会同时压在他们身上,不仅是个人的压力,也是社会的压力。我们或许可以取消政策,但绝不是现在,我们建议应该等到老龄人口高峰过去后,再考虑其它;或现在适度的放宽政策,完善养老制度,这才是可行之法。

劳动力短缺:当今现状下的短缺是“结构性短缺”,是由于教育结构的不完善及特殊工种的大众接受度所引起的,并不是人口数量所决定的。每年城市新增就业量1600万,供需缺口仍然是供大于求。即使未来30年后会出现适龄劳动力急速下降的情况,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来代替劳动力,退一步说技术无法发展,那么我们现在放宽计划生育,30年后这部分人已经达到劳动年龄,同样可以解决问题。

(失独问题:我们可以调整政策,让部分或者全部的人有生二胎的机会。

男女比例:要扭转人们的观念,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放宽······

社会抚养费数额巨大去向不明)

世代更替率

综上所述,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不可鲁莽就将其取消,当今中国不应该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一些问题:

资源紧缺可用其他方法:“节约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其中节约利用资源里就包括控制人口,方法是并行进行的。而控制人口过度增长是解决资源紧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老年型社会:过渡发展的必然阶段,之后会重新走上正常发展道路

老年型+劳动力短缺:从长远来看,控制才是正确方法。现在因为老龄、短缺而放开了生,等到再一个60年后,岂不是又会有老龄问题等待解决?治标不治本

1、人口膨胀:中国人口本身就基数大,取消后对方如何确保不会人口膨胀?

2、劳动力减少,但是我们得到的是人才,优生的结果——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资源的保障,这才是真正的优生

3、误解经济水平与人口之间关系,对于我国发展中,我们要获得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我们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过量劳动力。“财丁不可两旺”,

4、越穷越生,贫穷地方的社会资源本就稀少,取消政策如何保障贫穷人群的生存利益?

4、文盲率从2000年6.72下降到去年的4.08,侧面反映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优生政策得以体现。

5、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计划生育实施后,国民整体素质与生活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6、低生育率原因多样:成本增加,压力过大

1、下一代教育问题: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丧失部分精神

2、相对不公平性:一些有钱人随便生,部分高素质人移民生,很多贫穷人放胆生,有知识有文化遵纪守法中产阶级不敢生

3、孩子是父母养而不是政府养,可增大家庭内需,贡献经济发展

4、政府可以减少或取消与超生儿童有关的一些经济优惠,但不能强制掠夺其家庭的合法劳动收入,更不能取消一个儿童的户口国籍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