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学校如何推进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计划2019-01-11 00:28书业网

新课程下学校如何推进青少年学生

德育工作的创新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因此,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推进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创新,是我们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校如何推进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本校德育工作实践,依据国家德育的有关精神,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要推进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创新,增强德育实效,学校德育工作应仍坚持“以德为先”的理念;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继承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遵循德育规律,注意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一、坚持以德为先,努力构建先进和谐的校园文化

德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和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要推进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创新,贵在建设,“立”字当头,坚持以德为先,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和谐的校园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1.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优化德育环境

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以环境育人,不断完善德育基础设施,让德育融入环境中,让环境蕴涵着德育。如学校要拥有规范的旗杆、大幅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规范》、《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等宣传 1

栏;有办学宗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有悬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名人名言等。各处室、教研组、各年级组要做到有关制度、职责上墙;各班级有国旗、名人名言、班训、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卫生角等设施。学校要通过陈列室、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广播室、宣传栏、黑板报等阵地来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学校还要通过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和净化等工作来美化校园环境,把卫生保洁工作与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相结合,做到科学化布局,优化德育环境。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学生德育

学校要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锻炼青少年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开拓他们的创新精神。

另外,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今天的中学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竞争和成长压力。他们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升学、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情绪不良、焦虑厌学、考试恐惧、网络成瘾、道德不良等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使之面临一系列不良的心理问题,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校园文化活动要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德育的互动工作方式。学校要坚持以升旗仪式、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党团活动、文体活动、运动会、兴趣小组、书画展、军训、防火防震安全疏散演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载体,以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为契机,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热点,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先进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德育实效,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坚持育人为本,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新局面

2

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这是新课改教学思想的开放性之所在。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模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努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模式,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首先,解放思想,明确职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学校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站在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高度上去认识和从事德育工作,真正将德育工作提到学校议事日程上来,认真研究、部署,积极探索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健全机构,全员育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要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应以德为先,育人为本,真正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做到心中有德育,心中有学生,以良好服务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坚持方法创新,努力创设德育新环境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要实现德育工作管理目标,推进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创新,学校还要坚持方法创新,以“五育”为己任,努力创设德育新环境。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真正做到“五育”,即“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活动育人”,不断探索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路子,改进思想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1.发挥班主任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对学生最了解,影响最直接,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校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 3

织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要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能作用,寓德育于班级活动与管理之中。

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中,本校定期组织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和班主任周前会议,布置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目标。同时,学校还加强班主任工作培训,进行心理教育的研究,分析典型教育案例,充实班主任的心理教育专业知识;增强班主任的心理教育意识;提高班主任的心育工作能力与技巧,做好心育工作。

2.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就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整合,抓住课堂主渠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过程,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过程。

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用知识成就理想,用美德塑造人生。作为政治教师,更要非常明确自己肩负的德育工作重任,要充分发挥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和文化生活常识;学习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法律常识;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实践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青少年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3.发挥学生在德育工作中主体地位作用

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 4

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认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在班级德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度,对他们的工作既重个别指导,又放手工作,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通过他们自身的榜样,切实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抓好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的常规检查、督促和评比等工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得力助手,以此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促进和自我锻造的功能。

4.发挥“读名着、赏名画、听名曲”的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推进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创新,增强德育实效,就要使同情心、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为此,单靠说教是难以完成的,学校还应借助名着、名画、名曲等文化精品的永恒魅力和厚重内涵来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和人生质量,使之成为一种时尚,丰富人生营养,让学生在“读名着、赏名画、听名曲”活动中辨别美丑善恶,感受搏击命运的精神力量。

5.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学校需要通过校园网络系统、家长会、家访、电访、致家长一封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实现家校教育联手,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谐发展,形成合力。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学校要多给家长一些建议,加强家庭环境 5

建设,倡导学习型的家庭,采用民主化,公正合理、平等待人、尊重孩子意见,进一步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生活即德育”,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寓教于日常言谈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有新的长进、新的体验和新的做法,使学生健康成长。

6.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要求学校要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认真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充分挖掘德育资源,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创新素质教育。因此,现代德育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校园,还应当走出校外,创新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7.发挥社会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涉及面广,在推进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的实践中,学校还要发挥社会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公安、文化、司法、环保、工商、妇联、团委、消防、交警等部门的社会力量,整体联动,积极开展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活动。如:公安部门加大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力度;文化局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经常组织清理违法经营的电子游戏室,加强对“网吧”、书店的管理;环保局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宣传工作;消防部门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教育活动等等。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主管部门各尽其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群策群力,群防群治。通过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和行为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促进和保护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工作者,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目标有特色,增

强德育实效,推进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创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为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实现现代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竭尽全力,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方法创新,注重实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积极认真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切实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科学谋划,突出重点,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根据中央[2004]8号文件提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结合我市的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工作重点是: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重点从思想品德养成入手,用革命先烈和伟人的高尚气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和抗雪灾、抗震灾的伟大壮举和众志成城精神,来激励中小学生认知中国共产党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帮助学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主题,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核心,以弘扬新唐山人文精神为主要抓手,大力培育民族精神。要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发扬新唐山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培育和发展统一起来,把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贯穿起来。根据中小学生成长特点,从培养爱国情感做起,教育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激发民族志气,培育民族气节,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信心。要结合本地、本

校实际,结合重要节日、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爱国和民族精神主题教育,要充分利用每年9月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精心组织,精心策划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

3、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使他们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要把社会责任、崇尚正义、诚信守法、勤奋自强、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道德要求紧密联系起来,把培养劳动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自律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自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一以贯之地开展道德品质教育。要普遍开展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守则》和《规范》在中小学生中能够入脑、入心,内化为行动,引导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4、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指针。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之中,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要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和表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师生,引领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

5、大力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德为立人之本,礼为做人之先”。我们要把握好文明礼仪教育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把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载体和有效抓手,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要从“明礼”这一基础抓起,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培养学生文明的举止、良好的习惯、优雅的风度、高尚的人格。要逐级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师培训,积极开展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建设,结合实际,制定计划,保证文明礼仪教育每2周1课时。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强化训练,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6、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诚信教育。要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法制教育途径,切实增强学生学法、守法意识。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DuPin”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教育,防止DuPin、邪教进校园。要严肃校纪,端正校风,扶正祛邪,有效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设施建设,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排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要大力实施“降、活、提”工程,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要不断加强诚信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增强诚信意识,从小立志做讲诚信、讲道德的人。要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诚信作业、诚信考试,坚决杜绝中小学生考试作弊、替代作业等不诚信现象。要以培养“诚信师生”为目标,开展创建诚信校园活动,创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拓宽渠道,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四个学科课程标准,积极进行实验,解决好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密切的问题。要在研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乡土课程资源中,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实、深化学校课程的德育功能。加强时事政策教育,保证每周安排一课时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和相关专题教育。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德育课成为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课程。

2、切实在各学科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高度重视学科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使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体现教育教学全过程德育、教师全员德育的理念。要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的良好契机,引导教师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要立足课堂教学,全面理解学科课程目标与教育意义,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

3、大力净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校容校貌。每周一以及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举行国旗下讲话。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利用具有深刻内涵的标志性铭言、人物、故事、文物、景观布局、建筑装饰等,形成健康的人文景观,使学生受到健康文化氛围的熏陶。要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要精心设计入队、入团、入党、成人仪式及开学、毕业典礼,挖掘活动本身的

教育意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实施“校园净化工程”,开展“远离不良文化”专项教育活动,对在学生中流行的不健康口袋书、灰色童谣、粗口歌、低级音像制品等不良文化产品进行集中收缴、销毁,引导学生“清理小书包,拒绝口袋书”,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清理校园周边的网吧、娱乐场所,建立完善学校周边的治安报警点和交通设施标志,加强对学校出租房屋和校外租住学生的管理。努力创建“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4、着力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德育的开放性,把社会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小学生每年不少于10天,初中生每年不少于20天、高中生每年不少于3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以生产劳动、科技创新、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了解社会、拓展技能、培养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加快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审批立项的场所要按照项目申报的承诺组织施工,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对工程进行公开招标,加强质量监督,确保在申报承诺期内保质保量完工。建设进度滞后的县区,要加快施工进度。对超过规定迟迟不开工、经督促仍不见效的,根据有关规定,取消建设项目,收回建设资金。已完工的场所,要按照这次会上下发的《唐山市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管理办法》,配好管理人员和教师,完善配套资金,制定活动计划,尽快向青少年开放,切实做好管理和使用工作。要积极利用德育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资源,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积极开展网络德育。网络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要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寻找德育与网络的结合点,建立一批服务于学生、受到学生欢迎的专

题网站。要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设校园绿色网吧,在课余时间及双休日、寒暑假向学生开放,吸引学生在校上网。要加快建设集德育管理、德育资源、德育活动为一体、以为学生服务为主的网络德育平台,通过网上班级活动、游戏竞赛、名师指点、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德育辅导。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展网络德育实验,建立德育工作网站或网页,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局域网、校园网上多增加一些德育内容,多开辟一些德育栏目,形成网上德育强势。要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网上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他们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习惯。

6、高度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外来务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父母服刑子女和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城市流浪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入学和思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学校要特别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关心爱护,真正体现教育关怀与公平。要讲究工作方法和艺术,密切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情绪变化,对他们的成长进步给予及时鼓励,对他们容易出现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及时矫正。要加强与这些学生的家长、生活社区的联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确保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对接收的四川灾区学生,要做好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消除灾害给他们造成的阴影。

三、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广大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首先要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题教育活动,引导教师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其次,要营造全员育人的工作合力和氛围,使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教学环节、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育人之责;选派思

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并形成育人激励表彰的机制;同时,应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摘自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这是从学校、教育部门的层面为提高教师素质积极创造条件。

从教师层面上说,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新问题。其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与时俱进”和“终身学习”的观念,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说:“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适应新情况。”只有不断地及时地给自己充电,让自己成为一条奔涌的河流,才能在学生需要时给他们一杯“活水”。再次,教师还要有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一些鲜活的教育资源具有不可重复性,利用好这些资源往往使德育效果倍增。比如,有一次我带的班级要调整座次,和班干部协商时他们提出了双向选择的建议,我想这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一个好机会,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但结果正如我预想的一样,有几个“人缘”不太好的学生“放单”了。我对学生们说:“我们这次调座不是为了给一些同学难堪,当然我们也绝对不会放弃这些同学,只是我们这几个同学需要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你选择不到同桌?也没有人选择你?在和同学们交往中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有的可能时纪律问题,有的可能时性格太内向,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有的可能是自我了一点??只要你认识到,我们这个社会时时要面临选择,当我们不能适应大环境时,就要学会改变自己??”最后,我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选”(实际是做通了他们的工作)到了理想的同桌,这次经历对几个选不到同桌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比单纯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二)创新德育方法,注重道德体验。

如果道德教育脱离了活动,那这种教育必然是不完善的,是残缺的、是缺乏实效的。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道德知识灌输的单一教学模式,倡导“情境教学”、“活动教学”、“价值辨析”、“道德反思”等多种学习方式,力求构建有完整心理要素参与的道德学习过程。

下面我还是对应着初二思想政治下册第一课《相亲相爱一家人》来谈谈德育方法的问题。对初二学生来说,在这个年龄段开设这样一课,非常有现实意义。因为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家庭客观上存在着溺爱、纵容子女的误区。对孩子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一些孩子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敬爱父母长辈,缺乏起码的家庭责任感。加之他们的父母大都处在如日中天的年龄,身强力壮,不管从经济上、体力上还是精力上,都处于强势地位,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对父母的关爱照单全收而且感觉理所当然。许多孩子从来没想到要为家庭、为父母做些什么。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亲情,我在学案德育阵地这个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首先让他们在学案上写出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然后从这五个人中去掉一个自己认为不太重要的人,然后谈谈感受。我发现有不少学生丝毫没有犹豫,拿起笔就划掉一个,还有的一边嘻嘻哈哈,一边做着这个“游戏”,看到这种情景,我没有做任何点评,而是让他们第二次拿起笔从剩下的四个人中再划掉一个,这一次,有的同学开始犹豫起来,我让同学起来谈谈心里的感受,有个同学说:感觉心里有些酸楚。另一个同学说,这次我划掉的是奶奶,想到平时奶奶那么疼我,每次去看她,奶奶就像过年一样高兴,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的东西都给我,想到她忙前忙后,不知怎么照顾我才能表达她对我的疼爱的样子,心里真的很不舍??当我让同学们第三次拿起笔,再从剩下的三个人中划掉一个的时候,

有的同学开始央求:老师,咱别划了吧。我轻轻的摇摇头,看到孩子们难过的样子,我心里真的很不忍。第四次,有的同学眼泪忍不住落下来,还有最后一个人了,刚开始上的两个班级,活动因为我的不忍都没有进行完,也许孩子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失去亲人的滋味,这次活动能够他们体验到什么是生离死别。我在活动小结时深情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虽然今天我们参加的只是一个活动,但总有一天,它会从一个活动变为生活中的真实,趁我们的亲人还在身边的时候,好好地珍惜,珍惜和他们相处的每一天,好吗?切莫让人生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呐。“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的投入是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当教育能触及学生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时,教育效果一定不错!

(三)回归生活,注重实践

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道德存在于生活中,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感受教育、提升道德素养。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说:要实现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德育要先改变自己疏离生活的形象,主动关怀生活,建立与个人生活世界的广 泛联系,拓宽德育影响与个人之间的对话语境,赢得生活的尊重,有效地渗透个人整体生活,改善自身对生活的软弱乏力。

德育回归生活的方式有多种,课堂上德育理论与学生生活联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疑惑,设计向家庭、社会延伸的实践活动等。比如环保意识的培养问题,不是因为保护环境是道德规范的要求,就让学生培养环保意识,而是因为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当我们把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时,就把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达到德育目标。再比如责任心的培养,它不是空洞的,而是可以具体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家务,关心孝敬长辈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在学校把卫生清理地干干净净,为大家创造良好环境是有责

任心的表现。在社会上,能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也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德育就是要激发学生创造和谐生活的热情,一个拥有好生活品质的人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公民;一个每个人都拥有好生活的社会,一定是好的社会。

以上几点建议是从一个教师角度提出的,要真正增强德育实效性,还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和努力,沐浴着素质教育的春风,我盼望着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真正牵手!

1、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德育本身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道德实践情境。我们要积极创设道德实践情境,注意以活动为基础的实践特色,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道德真理,形成道德品质。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要研究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现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应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青少年在学习道德品质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些学校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

二、强化师德教育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坚实基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所在,它说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首先取决于高素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德育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成败。为适应新时期的需求,

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必须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管理方法科学的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实践中,首先必须加强师德规范教育,要求并引导德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生观,增强师德信念和师德修养。不断加强德育队伍的培训和理论学习,新时期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德育的新动态,接收管理的新知识,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德育理论,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教师一旦是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会达到师德水准高境界的升华,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教育、对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真正做到率先垂范、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只有每个教师都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更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才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找回并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促进。

1、组织师德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结合我校校本培训及教师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的贯彻,我们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市教育局《关于禁止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的暂行规定》,重温《武汉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警示教师自律,以促进教师师德师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2、加强德育体验,弘扬师德。

我校把加强师德修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每期积极开展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乐于奉献”为核心的师德教育。2006年9月,学校又围绕“弘扬师德,崇尚师爱”为主题,开展了教师演讲、征文比赛活动,其

中三位老师荣获演讲一等奖,并在教师大会上进行了生动的展示,收集师德征文共40余篇并打印成册,下发给学校每位教师学习。

3、开展自查自纠,规范教师行为。

学校每月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三乱”行为的自查自纠活动,并成立了两个督导专班,每周六、日上街督查走访。没有发现一起“三乱”行为,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4、学习模范事迹,加强师德建设。

学校每期选择师德楷模进行学习。大力宣传教师感人事迹,树立典型,活化亮点,激发教师奋发向上的热情。06年 。12月13日,学校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大会,集中学习孟二冬事迹,胡锦涛总书记给孟教授女儿的回信。9位教师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了学习后的深刻体会、感受。范从喜书记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提出了“学习、践行、考评”六字要求,张晓刚校长作了总结并提出了要求。学校还举办了学习孟二冬事迹专题宣传栏,以年级为单位召开座谈会,进一步营造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师德建设工作。从而为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创设德育活动载体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根本措施

1、优化德育环境,重视校园文化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德育。一个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清洁文明的校园,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陶冶人的情操。学校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在于它的艺术性。要重视整个校园的环境建设,进行整体构思、布局,努力形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力求校园自然环境的和谐美。学校实现净化、美化、绿化。校内布置作好精心安排,使每棵树、每枝花、每堵墙、每条走廊都会“说话”,在校园自然环境中渗透校园精神因素,发挥其导向、陶冶、激励的功能,

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体现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如我校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广播站、宣传橱窗、陈列室和各项特长培训等阵地,广泛地进行校园文化的挖掘和积淀,增强校园环境的人文内涵;结合校园绿化管理、花坛景点美化、附属设施的完善,增强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运行机制,把学校办成学生和教师的乐园、学园、花园,营造文明向上、诚实守信的良好德育氛围,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校园文化浸润中得到升华。

2、开展德育活动,强化德育意识

(1)、抓好养成教育,构建平安校园

树人之要,德育为先;德育之要,养成为重。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学校应该从养成教育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展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规范、严格的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文明程度,还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制度,热爱学校,爱护集体等道德品质,品质内化为信念,从而实现德育的高层次目标,也可以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学校每天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一日常规进行检查。每学期组织了安全教育系列活动:与学生签订安全协议书,与所有老师签订安全责任状,邀请交警大队队长作交通安全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征文和安全知识竞赛,观看交通事故背后的故事,召开安全主题班会。早操打好班级牌进、退场;学生站路队离校;设立文明监督岗等。学校不仅制订了“安全工作应急预案”,而且对各项大型活动,中心工作都有专门针对安全工作的具体安排,力争把一切安全隐患消弥于无形。着力提高学生文明程度,构建“平安校园”。 这些有效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德育认识,为学生进入社会,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

(2)、开展爱国教育,升华德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在现实生活中,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德育活动的安排上,主题要小一点,针对性要强一点,工作要深一点,构思要新一点。按照序列化的要求,应该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通过树立德育教育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比如:学校围绕“八荣八耻”“我爱祖国语言美”、“文明伴我行,安全伴我行”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开展“新三好”月评、卫生月评工作等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精神,这些有效措施的实施会提高学生的德育认识,为学生进入社会,走向成功奠定基础。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龙头,其他的德育工作就能带动起来;弹好爱国主义这一主旋律,就能奏出德育工作宏伟而美妙的乐章。

3、深化艺术教育,培养道德情操

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能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组织艺术教学,融德于艺

学校应寓思想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通过课堂艺术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美术、科学、劳动等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道德,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如美术课堂教学中,抓住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找出教学难点,根据课型特点,采用生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溶入故事、比赛、游戏等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看看、想想、画画、玩玩”轻松愉快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艺术创

作。

(2)、组织课外活动,艺中养德

课外艺术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多样化,根据学生的爱好开设了舞蹈、合唱、鼓号、民乐、管乐、口琴、绘画等校级课外兴趣小组,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4、开发德育舞台,发挥学生特长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德育、智育,能力有机结合,全面展示素质教育成果,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我校尝试着本着“隆重、热闹、活泼、节俭”的原则,每年组织校园“庆六一”、“庆元旦”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书法、绘画、语文、数学、故事会、英语朗诵、计算机、科技活动、体育活动等,开展各种特长比赛展示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自己的能力,以增加学生现代化竞争意识,发展其个性,激发其成才志向。

四、落实学科德育渗透是发挥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接或间接地,有形或无形地涉及到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进行着德育教育。学校应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德育,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有机统一,从而落实学科渗透德育工作。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

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者要强化教师育人意识,要让全体教师明确: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的角色内涵,在各学科中应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尽到自己的德育职责,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我校建立了教研组学科渗透德育研究制度,学期初各学科教研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认真研究教材,并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重点,制定出本组一学期学科渗透德育工作方案。在实施中每周进行一次反馈研讨,针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具体解决办法,主要从渗透的结合点渗透方法、渗透力度等方面进行研讨。要求各科任课教师立足课本,掌握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连续、长期、全面的影响一定会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才能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整体效益

德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各有优势和逐限性,我们只有构建和完善“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以学校德育为主导,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区德育为依托”的全面渗透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才能提高德育的整体效益,才能消除“5+2=0”(五天学校,二天家庭、社会)的德育现象。

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环境中,学校德育在导向明确,组织学生严密遵循教育规律、通过集体互帮互学等方面有很大优势。在家庭德育中,由于家长与学生的血缘关系而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父母身教、言教和个别施教等方法,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个性发展。社会德育以社会为背景,更有利于青少年接触和了解社会,发展多种兴趣和特长。

所以父母要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社会要弘扬正气,宣传正气,打击腐败、外风邪气等,学校不仅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还要收集弘扬社会正气、时代模范的信息,做好宣传工作,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一致;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相辅相成,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素质,提高德育意识。

只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通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德育合力点,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动,才能为创“新三好”素质教育模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环境。所谓“新三好”,即学生在校做合格+特长的好学生;在家做勤俭+孝敬的好孩子;在社会做公德+责任的好公民。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研究、总结,优化德育环境,创设活动载体,加强学生德育体验,更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自觉重视落实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才能培养出品行文明,品性健康,品德高雅,品质高尚的学生。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