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

科学发展观总结2018-04-15 05:30书业网

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现象。所以加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以下列举几个案例来说明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现象需要得到重视。

【案例一】盲目发展职业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最普通理解就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发展中最基本的体现,就是教育发展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发展的落后,从一定意义上说,与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有密切关系。正因如此,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并采取各种强有力措施,推动职业教育上台阶、上水平。由于国家大力倡导、支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便不顾现实,盲目发展。不管有没有职业专业教师、不管有没有职业教育所需基本设施,大规模招收学生。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表面是红红火火、遍地开花,一年内招生可以翻番。但理性地思考,果实有多少呢?不首先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顾现实地盲目扩大招生,是典型的违背教育发展规律、违背科学发展观。

【案例二】大规模“旧城改造”

如今,各地正在进行中的“旧城改造”就是一件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大事例,是城市建设中的“大败笔”。

用“旧城改造”的思维来指导城市建设,至少存在五个害处。

第一建设成本高,浪费大;

第二使老百姓大伤“元气”;

第三干群矛盾加剧,容易造成社会不稳;

第四城市建设规划难以上“档次”;

第五推高房价;

改革开放都快三十年了,一些用“旧城改造”思维来指导城市建设的地级市,如今仍像是个“大县城”找不到一点现代化城市的影子。如果继续这样改造下去,困难会更加突出,社会矛盾会更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会不断增加,而经济发展的后劲也会越来越弱。我们用科学发展观去对照当前正在进行中的“旧城改造”,就会发现这是一件既没有把握“发展”的要义,也不是从“以人为本”的核心出发,更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要求的,是真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大事例,是最愚蠢的“大行动”。

【案例三】广东“三论”

广东省委、省政府全文公布《关于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总结了“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的说法,被人们归纳为广东“三论”。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干事情,都必须符合遵循客观规律,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都必须符合党心民意,都必须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健康发展。而“三论”完全是南辕北辙。

民意,先提拔了再说?官员问责是否可以不顾忌党纪,先高升再问? “先干不议论”。这里的先干,是不顾一切地干下去。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干部提拔是否可以不尊重

“先试不议论”。这里的先试是不计后果地试下去既然是试验,就难免出错,也难免失败。在这种语境下,就应该欢迎别人议论,就应该欢迎别人提出问题和建议,就应该欢迎集思广益,以求得尽可能的完善。

“时间做结论”。以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摸索了30年了,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共同编写的农村经济绿皮书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落后城镇居民至少十年,并且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

显然,广东“三论”不仅没有一点“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特质,有的只是霸权,只是纵容公权的滥用,严重地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案例四】以人民的利益换取经济效益

不论是食品安全还是高危产业的安全生产,都是近几年来的老生常谈了。但对于整个国家尚远未形成足够的钳制力,许多产业、地区依然不改经济效益至上的初衷,心照不宣地按“潜规则”行事,以损害人民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泥沙俱下亦浑然不以污浊为耻。“三鹿”奶粉事件让我们看到,沿着不安全生产的道路前行,一个几乎必然出现的恶例,足有毁灭整个产业链条的力量。而在行政问责制之下一个个去职、领受处分的官员们的命运,恐怕也不能不引起公务员队伍的内心震动,违背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

【案例五】私设小金库

小金库指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化大公为小公、化小公为私有,未在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列收列支和私存私放的各种资金。主要来源包括:以各种名义挪用、转移国家预算内、预算外收入;截留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其他收入;高价倒卖、非法牟取价差收入;一些经济主管部门和监督部门侵占、截留罚没收入。

设立小金库是一种腐败行为!单单从字面上说,就可以看出与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方针政策背道而驰的,现在腐败导致的恶性事件那么多,小金库就是腐败滋生的支柱,打击小金库就是为我们自己好!

【案例六】金光集团破坏生物多样性资源

金光集团,这家中国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造纸企业, 打着“生态营林,环保制浆,绿色造纸”的广告语,图谋在中国发展纸浆基地,大规模地破坏云南自然保护区。金光集团目前在云南已经种植了将近100万亩的桉树,其毁坏能力相当可观。而如果其预定目标2200万亩以上的桉树林都如约种上的话,云南不知道要砍掉多少天然林。天然林消失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就是幻想和神话。海南的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由于桉树林的步步紧逼而栖息地紧迫,只剩下十多只,海南长臂猿被国际灵长类大会列为中国最濒危灵长类动物,2007年喜添一个新宝宝后,数量才达15只。

事实证明,拿宝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去换取纸浆,与当年拿宝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去换取橡胶一样,是个愚蠢的错误,不但不可能把云南的农民拯救出贫困,不但不可能让云南的税收高上一个台阶,不但不可能让云南官员的政绩多一点绿色,而且,对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形成毁灭性的打击。

【案例七】“形象工程”问题

在现实工作中某些领导干部为了个人利益,不顾群众需要和当地实际,利用手中权力而搞出的劳民伤财、浮华无效却有可能为自己标榜政绩的“形象工程”,给我们事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一是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在以GDP为核心的片面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引导下, 一些人以为,只要把经济建设硬指标提上去,就容易出政绩, 使工程缺乏科学决策,片面追求“面子工程”, 功利性成分,成了一些人升迁的垫脚砖, 没有真正的为人民的需要考虑。

三是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一些官员极力显示自己“政治智慧”,犯有严重的“政绩饥渴”症,于是今天建,明天拆,“一个书记一条路,一个市长一条街,总想在任期内集中力量抓几个“形象工程,很少顾及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水平的均衡发展,更别说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四是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主要缘于一些地方领导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政绩冲动”症在作怪。一届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往往只有五年,为了尽快捞取到升迁资本,他们等不及那些能真正赢得民心的政绩慢慢见效。很小兼顾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协调性。

以上几个案例,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卫生、改革等方面,可见问题存在的广泛性和危害性。扭转这些不正之风是当务之急,然而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其内涵和实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是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大搞所谓的“形象工程” 政绩里掺进了个人的虚荣心和政治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刻不容缓,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浅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是全面系统的,总的来说,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落实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来;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二、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性

科学发展观绝非一种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观点、论点,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要命题,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以理性思维对待科学发展观。

三、从科学发展观的两条主线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性

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抓住科学发展观的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四、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

从世界范围讲讲,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六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

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们发展已经具备了许多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也面临许多挑战。比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如果不实现科学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难以稳定,共同富裕目标也将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观正是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基础性和关键性。

科学发展观论文:浅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一个发展。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以来,我们党先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作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七大充分体现了全党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写进新的党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都明确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摘 要】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一个发展。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以来,我们党先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作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七大充分体现了全党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写进新的党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都明确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里的“指导方针”“战略思想”是目前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最高定位。本论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关键词】贯彻 落实 科学发展重大意义

【正 文】【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是全面系统的,总的来说,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落实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来;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二、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性

科学发展观绝非一种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观点、论点,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要命题,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

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以理性思维对待科学发展观。

三、从科学发展观的两条主线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性

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抓住科学发展观的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四、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

从世界范围讲讲,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六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们发展已经具备了许多非常有利的条件,但也面临许多挑战。比如,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如果不实现科学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社会将难以稳定,共同富裕目标也将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观正是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基础性和关键性。

浅谈如何在基层国库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国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新“三定”方案的确定,为中央银行更好地履行经理国库职能,促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基层国库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正确处理国库与当地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关系,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

义。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基层国库工作的指导作用,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库工作也随之不断改革和迅速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央行副行长苏宁同志在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工作会议上提出:“继续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一流国库”。可以看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是基层国库工作中

的重中之重。

(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层国库工作中永恒的主题。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战略的高度着眼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基层国库工作应一切着眼于发展、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一是基层国库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正确处理好经理国库与当地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国库与当地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关系,监督管理好国家预算收支,实现国库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注重研究基层国库发展的方向,提出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实现基层国库发展的新突破。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实现业务的快

速健康发展,形成一个机构健全、队伍稳定、会计核算体系完善、业务处理手段先进、职能发挥充分的现代化新型国库,进一步提

高国库在国家预算执行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扩大基层国库在当地政府和财税部门中的影响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基层国库工作中的重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国库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有着两层含义:一是基层国库工作是依靠人来推动的。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基层国库部门服务的对象和领域越来越广,当地政府以及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对基层国库的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国库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二是基层国库工作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通过加强国库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加快预算资金汇划,确保国家预算收

计划的顺利执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推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实现国库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统筹兼顾是基层国库工作中的关 键 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兼顾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因此,基层国库工作应统筹兼顾国库各项业务、国库管理和改革、现有业务的巩固与新业务的创新、国库与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关系,要有战略性的策略和全局性的眼光,克服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倾向,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基层国库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层国库工作应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基层国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全机制,创新求实,在国库机构建设、人才建设和业务发展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促进基层国库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不断加强国库机构建设是基层国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基层国库应不断健全机制,加快国库机构建设步伐,要统筹考虑当地经济、政治、金融和发展前景等因素,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国库机构布局,切实按照《国家金库条例》及《预算法》的要求,与各级财政相对应,加强完善基层国库机构,增强国库工作的协调性和实效性,但也要避免因效率低、耗时长造成人心涣散,从而导致资金安全防范工作出现问题。 基层国库还应不断加强国库机构制度建设。一是要不断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国库工作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国库机构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不断健全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资金收支程序,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保障收付过程中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二是要不断健全国库制度规定。应对国库原有的制度规定中已与当前形势、现实业务不匹配、有冲突或者不一致的地方及时修订和补充,使其形成一套更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从而对国库工作加以规范、约束。健全的制度规定不但能够有效避免国库资金风险,而且能为国库机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长效保障。

(二)加强国库人才队伍建设是基层国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苏宁副行长在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工作会议中也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加强国库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效发挥国库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和谐国库文化,更好地支持国库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国库人才建设是基层国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素质的国库人才队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国库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国库人才队伍建设,应当树立三种观念。第一,人才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第二,人才资源,越是开发它,使用它,它就越丰富;如果不开发、不使用,反倒会枯竭。第三,人才资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与之相适应。加强国库人才队伍建设,最好的办法,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办法,就是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国库人才成长的氛围主要包括工作氛围和学习氛围。首先,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国库人才成长工作氛围。国库人才成长的工作氛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国库领导对国库人才给予关心和支持,认可国库人才的劳动成果和创新成果;二是在国库工作中同事之间的和谐默契,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员工之间配合默契、理解支持,使国库人才能够更好地工作和创新;三是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员工之间相互尊重;四是鼓励支持创新,形成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就能为国库每个员工的成才创造条件,为人才发挥才干搭建平台。这样不仅会增强组织凝聚力,形成优秀的基层国库文化,而且能提高基层国库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其次,我们要营造良好的国库人才成长学习氛围。一个学习型的国库人才队伍能够为人才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包括国库员工自主学习、领导带头学习、开展团队学习,能够有效地起到提高国库人才知识和能力的作用。国库人才学习培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到国内高校进行专业性培训,接受当今最前沿的理念和思想;二是到国外进行学习培训,接受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三是组织课题研究团队,引入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参加,提高国库人才工作研究能力。

基层国库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以一支优秀的国库人才队伍做基础,而国库人才的成长、发展、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良好的环

境。加强国库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将来,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库人才队伍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不断推进国库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不竭动力

基层国库业务发展创新必须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立足本职工作。一方面,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国库专业水平,不断学习新的国库业务知识,提高国库业务工作能力。通过各种国库业务学习,打下良好的国库专业基础。切实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在国库工作中,认真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相关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另一方面,突破已经习惯的国库工作思维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国库服务水平和监管水平。国库业务要不断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破旧立新,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和理念来指导国库工作。一是要开拓国库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大力开展民生领域的国库直接支付业务。同时积极推行国库业务电子化、自动化处理,比如外贸出口退税、海关收入、财政拨款等业务要努力实现无纸化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国库工作效率,加快财政资金周转,增加财政资金效益。二是要积极推行国库监管管理创新。要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现代化国库要求的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国库资金风险防范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对国库资金全部流程的监督和控制,防范案件风险的发生,最大限度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努力实现国库业务零案件、无风险的目标。

青岛市分库的实践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明。2009年,青岛市分库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按照国九条精神要求以及“全国国库贯彻落实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电视电话会议”的工作部署,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国库业务中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大力开拓,在国库直接支付领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效果。比如,为更好地落实国家改善民生、惠及百姓、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青岛市分库主动加强与当地社保部门的沟通协调,从2008年11月份起在全国36个分库中第一家开始直接办理社保资金支付,由国库通过小额支付系统直接拨付到参保人在北京、上海、重庆、陕西、贵州、江苏等外地省、直辖市开立的异地存款账户,取得了国库直接办理社保资金收付业务的突破性进展。这项业务在2008年刚起步时仅限两个险种,即医疗保险金、生育保险金,截止2008年末共拨付2780笔、624.7万元。进入2009年,青岛市分库在总结2008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多次与社保部门进行协商沟通、研究探索,解决了一系列技术以及操作环节上的难题,不再限于小额支付系统,而主要是通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办理社保资金的收缴和拨付,大踏步地扩大社保资金收付范围。一方面扩大业务外延,从单纯的拨付扩展至收缴和拨付,另一方面扩大内涵,增加险种,除了前期的两个险种,又将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的收缴、拨付纳入国库直接支付范围,从而实现了对社保五险的全覆盖。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国库直接支付社保资金的业务量迅猛增加,截至去年9月末实现社保资金五险收缴及拨付业务42.71亿元。再如,多措并举,积极推动辖区支库直接支付工作开展。截至去年9月末辖区六家人民银行支库均取得了开展国库直接支付业务的突破,分别在“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汽车下乡”补贴资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残疾人个体户基本养老保险疾病补助资金、“万村千乡”百家店补贴资金、困难职工生活帮扶金、“计划生育”奖扶特扶补贴资金等七个项目开展了直接支付,共拨付金额合计达1550万元。

总之,基层国库工作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加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改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国库工作效率,提高国库监管水平,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推动基层国库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新型国库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全球气候异常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人是万物之灵”这样一句话,中国古代许多典籍中都蕴含“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上》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曾经把天地万物分成四类,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古人的观点固然无错,但我认为,人虽贵为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违背自然规律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果,现代人正享受着高度的文明,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这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才能,也更加证明了“人是万物之灵”这一说法的合理性。但是,繁荣景象的背后暗含着深刻的危机,近年来我们的生活环境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最主要、最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变化就是全球气候的异常。可是这并没有引起奔忙于生活,醉心于现代文明的人们的关注。气候的异常总是突然到来,让人类措手不及,损失惨痛。

全球气候异常现象,指的是诸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等众多异常天气现象的总和。全球气候异常过去就已经有所表现,近年来愈演愈烈,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越来越大。就今年来说,到目前为止,极端天气已经出现过很多次。如北半球

冬季受到强烈寒流和创纪录的大雪侵袭,从韩国到俄罗斯,从西欧到美国大平原,都因酷寒和暴雪而瘫痪。而赤道地带和南半球则曾经豪雨不断,造成肯尼亚、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发生洪水和泥石流,数百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气候异常给世界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国亦不能幸免。今年春季,我国西南五省遭受了特大干旱,连续数月没有一滴降水,多少人活活被渴死……这场旱灾让我明白“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这句话真的不是危言耸听。进入夏季后更是灾难不断,我国东北吉林省发生了近年来最严重的特大水灾,多少人被洪水无情的吞噬。吉林的洪灾还未缓解,甘肃舟曲又爆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霎时间,一切都被泥石流掩埋,任凭泪流成河,也依然唤不回逝去的亲人。特大自然灾害接踵而至,让人类应接不暇,力不从心,这一刻,我们的心好痛,好痛……世界各地传出的洪水泛滥、暴风雪、热浪袭击等严重自然灾难,看似“天灾”,其实和“人祸”脱不了关系。温室效应你知多少?你担心人类的未来吗?人类如何永续的经营地球?如果人类还不觉醒,继续置自然于不顾,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些灾害归根到底是由全球气候异常引起的。气候的异常已经不容忽视,人类必须正视问题,追本溯源,找到造成气候异常的因素,从而制定正确的发展道路,这样才可以免受自然的责罚,延续人类文明。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有两大原因导致地球出现气候异常。首先是大气环流的异常。专家认为:“全球气候是一个大系统,当一个地方大气环流出现异常时,必然影响到另外一个地方出现异常。”导致气候异常的另一个原因是全球变暖。气候变暖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它自己也有一个自然变化,即在工业革命前;二是人为影响,即人类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使得全球的温度升高,由此可能带来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和加强。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地球表面植被覆盖不断减少与全球气候异常两者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地表温度缓慢上升的同时,各类异常天气现象也日益频繁发生,其中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全球气候异常及其不利影响逐渐引起了人类的重视,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五十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负面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挑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异常的不利影响。气候异常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沿海和生态脆弱地区,应对气候异常已成为我国的迫切任务。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任务繁重。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异常。中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应对气候异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异常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异常的政策和措施。中国把应对气候异常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增进国际合作,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异常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和环境作出贡献。 我国在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异常的政策时,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依据。面对全球气候的异常,我们更加看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其历史地位,将其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完成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只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只重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只重城市发展而忽略乡村建设等错误的观念。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有四个要求:即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改进党的建设。目前,全球气候异常的形式越来越严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异常这一问题上应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的一大重要贡献,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借鉴。

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全球气候异常的具体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措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通过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氧化亚氮排放治理等措施,控制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等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温室气体。

第二,增强适应气候异常的能力。通过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建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和减灾能力。通过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监管,继续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等措施,力争实现90%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16%左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面积3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通过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强化节水和加强水文监测等措施,力争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基本建成大江大河综合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全面提高农田抗旱标准。通过加强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科学监测以及对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监管,合理利用海岸线,保护滨海湿地,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不断加强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等措施,力争实现全面恢复红树林区,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通过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研究分析方法,加强对相关专业与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措施,力争使气候变化研究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有效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政策,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技术转让等措施,力争在能源开发、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水平,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四,增强公众意识与管理水平。通过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力争在全社会基本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全民保护气候意识,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建立企业、公众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等措施,逐步形成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适应的、高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我国目前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应对气候异常领域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的挑战。我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异常能力建设。 气候异常问题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解决气候异常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为保护人类共有的气候系统不断作出新贡献。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