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牛的大小阅读参考答案

阅读答案2019-01-14 00:24书业网

篇一:人教版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502班暑假学俱乐部阅读内容

1. 风雪夜中的一盏灯

我家对面有一座山,山腰上有一所学校,童年,我就在这里上学。

隔着弯弯曲曲的小河和绿油油的稻田,我的窗户正好对着学校里张老师的窗

户,我常常喜欢向那里眺望。每晚,那个窗口都闪烁着灯光。

那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 天气也格外冷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我早早

就钻进了铺得软软的被窝 一觉醒来 我又习惯地向对面山腰望去 透过纷纷

扬扬的雪花 张老师的窗口像往常一样闪烁着灯光 在这沉沉的雪夜 这灯光

显得分外明亮 、 耀眼 ,我猛然想起,张老师的木柴已经烧光了! 这样冷的天,张老师拿什么取暖?我急忙翻身下床,悄悄爬上小楼阁,把大哥留着大年三十炖猪头的好木柴"背"了一捆,向对面山腰跑去。

赶到老师窗下,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寒风夹着雪花顺着窗棂的缝隙不住

往里灌,年久失修的窗扇也在风中不住颤抖着。张老师握着红笔,正在批改作业。他不停地跺脚,还不时放下笔来,往手里哈着热气,灯光照着他清瘦的面庞和冻得发青的嘴唇,他的鼻尖和耳朵冻得通红…… 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就像吞进了铅块,难受极了。我贴着窗户,轻轻地叫了一声:"张老师"。他吃惊地抬起头来,认出是我,便急忙打开了门……回到家,我又钻进被窝,还做了一个梦:我梦见张老师穿着厚厚的新棉衣,做在红红的炭火旁给我们批改作业,他的眼睛闪着光,脸上露出了笑容……

学校门前的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一批批同学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张

老师窗口的灯光却无论风霜雨雪,暑往寒来,每天都亮到深夜。他是在用青春和心血点燃着知识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2分

喜欢() 前进()寒冷() 急忙(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2分

分外( ) 吃惊( )明亮() 往常()

3、 给文章第3自然段前部分加上标点。 3分

4、 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序号上打"√") 2分

(1)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为张老师送柴,说明"我"尊敬关心老师。

(2)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张老师伏案批改作业,说明张老师忠诚于党的

教育事业。

5、 摘录文中具体描写张老师冬夜冒着严寒为学生批改作业的一句话。圈出文中反映张老师冷得厉害的词语。 2分

6、 理解句子的含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4分

(1)"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就像吞进了铅块,难受极了。"我难受是因为( )

a、 张老师冷得厉害。

b、 张老师工作到深夜,实在太辛苦了。

c、 张老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那么恶劣,工作却那么辛苦,会把身体搞垮的

(2)"学校门前的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一批批同学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文章写这一句是为了说明( )

A、"我"毕业离校已有多年。

B、张老师教出了许多学生。

C、张老师多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培养了许多学生。

D、在漫长的岁月中,张老师培养了一批批学生。

2 大 豆

大豆原产于我国,在古代称为"菽",已有五千多年栽培历史。本世纪初,

大豆还只有我国和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种植。近几十年,世界上到处引种,成为栽培面积扩大的最多的作物之一。目前,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有一亿多亩,产量(占、居)世界第三位。大豆品种众多,我国现有的品种不下五千种。无霜期在一百天以上的地区,就可以种植大豆。我国北起黑龙江的最北部,南至两广,大豆分布极广。东北地区、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三大集中产区。大豆色泽有黄、青、褐、黑和双色五种。子粒大小差别很大:小粒品种百粒重只有四、五克,大粒品种百粒重可达五十克,小粒的重量约是大粒的十分之一。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全株的花开完大约需要半个月。

1、“产量(占、居)世界第三位。”应选括号中的_____ _____字。

2、“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中的"多"是不能改成"都"的,因为_

3、对“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这句话错了:因“8-9点钟”最多只有一个小时,怎么能说开放“一个多小时”呢?

B这句话对的:因“8-9点钟”是指花初开的时间,“一个多小时”是指一朵花开放的全部时间。

4、明明说大豆的花“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又说“全株的花开完大约需要半个月”? 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5、文中在说明大豆“子粒大小差别很大”时,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说明方法。 (2分)

3、一声尖响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破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

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那,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刚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选自小小说《伞》)

1.本文运用的叙述方法是_____________

2.本文以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__的事。

3.“大汉”“面带歉意”的原因是:__ ;姑娘却朝“大汉”“感激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想一想:“大汉”为什么要“欺骗”盲人夫妇,乘客们为什么又“都善意的笑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

5.本文的情节,可以分为“震飞玻璃”→“

个部分。

6.联系全文,可见文章结尾处的“暖意”指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鹏、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

篇二:庖丁解牛阅读答案小学语文

篇一:庖丁解牛阅读答案小学语文

篇二:庖丁解牛阅读答案小学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16分,每小题4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13.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乎 b.庖丁释刀对曰 放下c.善刀而藏之 好的 d.进乎技矣 超过14.下列选项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臣之刀十九年矣”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c.善刀而藏之 d.始臣之解牛之时15.下列选项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a.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b.善刀而藏之c.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6.对上面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生指维护生命的延续,而不使损害本有的生机,主是宗旨的意思,即根本的要义。庄子借解牛说明养生之道。b.刀比喻生命,也就是人。刀用来解牛,就好像人在世生活要接触世上种种困扰和打击。c.在庄子的笔下,本来充满血腥味道、繁重肮脏的解牛过程,却好像是一场美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一样。庖丁解牛时的手、肩、足、膝的动作,宰牛发出的声音:都有节奏,有美感,充满了浪漫气息。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回答你的问题 不过 至少我的语文在高中的时候分数不低~状态好的时候直逼140?? 权且听我说说吧 首先 是积累 一篇现当代课文当中也可以出来四五个你不认识的生字总 就像英语背单词一样 作为汉语中文[语文]的基础单位 咱自家的字你不能一个不认识叭~ 当然 这只是夸张的说法 但是 一个连 虎视眈眈 的 眈 风声鹤唳 的 唳 之类常用成语都不会写全的人 在做题或作文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局限了 没事多看 字典 词典 有帮助的~ 其次 是锻炼 汉语中文[语文]或者说所有的语言 都可以大致划为“字 词 篇 章”四等 刚刚说的是 字 词 部分 接下来是 篇 章 简而言之就是作文 作文的要求分几点 第一 语句通顺 第二 内容完整 第三 体裁明显 你可以尝试着去看一些小说 不管好坏 我开始锻炼自己的作文就是初中的时候看痞子蔡的小说 当时觉得他的文字很“好看” 然后尝试自己写 我那时候每写一篇东西就觉得自己写得很不错了 敝帚自珍嘛~ 你尝试练手之后先把作品收起来 过一阵子再去看 就会发现一些问题了 篇章部分虽然重在锻炼 但是一样可以从别人的文章中吸取精华 所以不管好坏 书还是要多读的 坏书可以拿来做反面教材 [曾被我拿来当正面教材的书:《雨衣》《爱尔兰咖啡》《象少年啦飞驰》《梦里花落知多少》] [被我拿来当反面教材的书:《我不是痞子蔡》《三重门》《幻城》《711之恋》《爱尔兰咖啡》] [当教材用的书要么是因为一个方面比较好 要么是一个方面比较烂 并不是说正面教材就是我喜欢的书]最后 是创造 创造是很难的东西 对比现在林立的“电子空间”“创意工作室”之类就可以看出来 创造 要创造一些什么呢? 如果真的把前面两条做好了 然后上课的时候认真一点 考试120左右是应该没有问题的 但是 创造 这一条做好了 则可以保证稳定在120以上 而不是120左右浮动了 创造 是你文章的亮点 是抓人的点 比如 独特的视角 独特的题材 独特的行文 独特的言辞等等 这个事没办法教的了 最多告诉你一些窍门 1.尝试用一些武侠的元素进你的作文 剑走偏锋 我就喜欢在写作文的时候写武侠或者奇幻 但是这个做法比较危险 如

果是比较保守迂腐的老学究看了你的“武侠小说”那么它会认为俗不可耐给你低分?? 我觉得做阅读最重要的是一个“悟”字。 这首先跟平时的阅读量有关,也跟个人性格有一定关系。(例如 这就是为什么女生普遍阅读能力较佳。) 做阅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用心去理解作者 字里行间所要表达之意,弄懂作者这样说某句话的意思。再针对下面提出的问题作答,切记要对应回原文!! 记住!阅读不但要量多而且还要悟多,用心看几篇考试的阅读文章,对应回所提出的问题,思考下为什么要这样问,为什么要这样答! 按此方法试试,应该会好快见效的。 下面一篇摘来文章,希望对你做语文阅读有帮助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但笔者发现有一些中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经验:??一、读,且熟读。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暗香 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 是桂花香吧? ②我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qìn)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líng),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④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在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

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谢。 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来就如此啊! 1.根据括号里拼音写出汉字。 (qìn)人心脾 凋(líng) 2.作者在写桂花开放时,有一句十分逼真的比喻,请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并仿照写一个比喻句。 原句 仿句 3.文章第四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简析它的作用。 4.作者两次写了 眼睛湿润了 ,请写出来,并说说为什么 湿润 ? ① ② 5.本文用《暗香》为题目有什么深刻含意? 答案: 1.沁;零; 2. 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 :略。 3.插叙,为作者借物抒情作了铺垫。 4.第一次 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第一次是 我 被桂花的风格所感动: 第二次 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第二次是 我们 被老人的默默行善的精神所感动。

庖丁解牛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庖丁解牛,所解数千牛矣,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是因为 他熟知牛的身体结构规律,每次下刀,选准切入口,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由此,我从中得到启发,在语文阅读教学 设计中,好的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 疑、析、议的关键。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课堂教学规律,每一节课都 能选准选好教学切入点,也就可以事半功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根据这些新理念,在阅读教学设计上,不但要考虑“如何教”, 而且更多地要考虑学生“如何学”。设计好教学切入点,是探索新的 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 所谓教学切入点,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阅读教学是学 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 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 教材的每一篇课文,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对话的平台,对话的结果并 不重要,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我们所关注的。如果对话的话题(切 入点)选得好、选得准,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开动脑 筋,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发现,使阅读的信息、阅读的心理、阅读的 主体状态这三个因素互相作用,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恰如其分 的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有所感悟,有所体味, 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从题眼切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透过这双眼 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以课文题目为 切入点,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这就将学生的读、疑、析、议进行 了完美的结合。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切入 一篇写人生活的记叙文里,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 优秀品质。教学时从主人公精神品质切入,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 析,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因此,文章的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实现了教学目标, 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从中心句切入 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引 子”的作用。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因此 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这样就为师生 合作探究、解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四、从文章的线索切入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者表现在文 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 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抓住了文章的线索, 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如:在教学 《鸟的天堂》一文时,只要抓住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为切入点,再 层层深入的进行剖析。两次去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抓住了什么特点进 行描写?作者通过朗读,分析解决疑问后,会再疑,为什么两次去同 一个地方看到的景物却不一样。学生又会通过朗读、再议????睢!只 要抓住了这条线索,学生学习起来就更轻松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也 突破了。 五、从疑难点切入 精心阅读往往会有所发现,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 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 民主与互动。也确信这是列文虎克在玩耍中创造的奇迹。这样师生互 动交流的积极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从兴趣点切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

力,趁兴而学,往往最大程度 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摆脱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 自学、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的教学效果难道不是师生共 同期待的吗? 从预习提示切入: 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打开这把锁 的钥匙。 从写作背景切入 解读文本 读透自己 了解学生 一篇课文,可“讲”的东西实在太多,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许 只有一、二个亮点,而抓住了这些亮点,就意味着抓住了这篇课文的 实质。 师者如庖丁,教学过程恰似解牛。面对一只只常读常新的“牛”, 要做到每次的切入点都准确无误,就要不断地磨好刀,练好刀法,琢 磨好切入口。这样,或许才能一步一步地达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的自由境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与词句的理解 前周四,我踏着明媚的春光走进二十七小,听了邱一红教师的 讲座,可以说听了邱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那天,邱老师跟我们探讨的内容有七大方面:一、 如何选择好 教学的切入点;二、 词句的理解要积累,更要注意运用;三、 正确 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四、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课文; 潜心细读文本,真正体现“对话”;六、关于阅读教学的“读”; 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邱老师就这七大方面谈了许多她自己的见解,还播放了很多优秀 录像课片段让老师们看。下面,我重点谈两大点: 第一, 如何选择好教学的切入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从题目提炼主题为切入点。如:三年级一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可以从“美丽”为切入点,抓住“美丽”一词让学生反复读 文本,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的美。我曾经上过这篇课文,当时 我是分版块为切入点,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让学生从读中 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不同之美,现在来比较一下,觉得按邱老师说的 以题目为切入点会更好。抓住“美丽”会给一种主题非常突出的感觉, 课堂效果会更好。 从文眼,关键句子中找切入点。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就可以从中心句切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 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就 可以抓住中华不振这句话为切入点,通过讲读使学生理解周恩来为什 么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么有力量的话,避免了通读通讲这 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性。 版板切入。当时,邱老师说了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可以版块处理。我认为其实适合这样设计教学的课文很多,在备课时老师要 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至少老师要读通读顺文章。 邱老师还说,词句的理解要积累,更要注意运用。在我们的教 学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帮助学生读懂 文本内涵。当时,邱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位老师在教学《秋天的雨》 时,她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五彩缤纷”一词的。这位老师不是直接 让学生查字典或相关资料来读答案,也不是让学生找相近词来代替, 而是让学生回到文本中去读,紧接着老师说:“秋雨这盒颜料把枫叶 染红了,把银杏染黄了,把菊花染成了紫红、淡蓝色等,这种景象我 们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时,学生马上讲出这种景象可以用“五彩 缤纷”来形容。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个词。从这个例子中让我深 深地感到,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词句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很多时候, 大多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照着意思读可找一些近义词帮 助理解。现在回头想想,这样引导学和理解词句,就像喝开水一样无 滋无味,学生也学得枯燥无味。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先回到文本去读, 然后再设定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读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 我想:也许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为写作打好基础。

如何解答语文阅读题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但笔者发现有一些中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

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读,且熟读。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

篇三:牛瞬(答案版)

1.物块A1、A2、B1、B2的质量均为m,A1、A2用刚性轻杆连接,B1、B2用轻质弹簧连接,两个装置都放在水平的支托物上,处于平衡状态,如图所示,今突然迅速地撤去支托物,让物块下落,在除去支托物的瞬间,A1、A2受到的合力分别为FA1和FA2,

B1、B2受到的合力分别为FB1和FB2,则( )

A.FA1=0, FA2=2mg,FB1=0, FB2=2mgB.FA1=mg,FA2=mg, FB1=0, FB2=2mg C.FA1=0, FA2=2mg,FB1=mg,FB2=mgD.FA1=mg,FA2=2mg,FB1=mg,FB2=mg

2.如图所示,A、B两小球分别连在轻绳两端,B球另一端用弹簧固定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A、B两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A、mB,重力加速度为g,若不计弹簧质量,在绳被剪断瞬间,A、B两球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

A.都等于g/2 B.g/2和0 C.g/2和mA/mB·g/2D.mA/mB·g/2和g/2

3.如图所示,A、B球的质量相等,弹簧的质量不计,倾角为θ的斜面光滑,系统静止时,弹簧与细线均平行于斜面,在细线被烧断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小球的瞬时加速度均沿斜面向下,大小均为gsin θ B.B球的受力情况未变,瞬时加速度为零

C.A球的瞬时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大小为2gsin θ

D.弹簧有收缩的趋势,B球的瞬时加速度向上,A球的瞬时加速度向下,瞬时加速度都不为零

4.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1 kg的物体,它的左端与一劲度系数为800 N/m的轻弹簧相连,右端连接一细线.物体静止时细线与竖直方向成37°角,此时物体与水平面刚好接触但无作用力,弹簧处于

2

水平状态,如图3所示,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g取10 m/s,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2

A.在剪断细线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7.5 m/s B.在剪断弹簧的瞬间,物体所受合外力为15 N C.在剪断细线的瞬间,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2

D.在剪断弹簧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7.5 m/s

5.细绳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将左端固定在墙上的轻弹簧压缩(小球与弹簧不连接),小球静止时弹簧在水平位置,如图所示.将细绳烧断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立即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 B.小球离开弹簧后做平抛运动

C.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先比重力加速度小,后来和重力加速度相等 D.小球离开弹簧后做匀变速运动

6.四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分别用三条轻绳和一根轻弹簧连接,处于平衡状态,如图2所示.现突然迅速剪断轻绳A1、B1,让小球下落,在剪断轻绳的瞬间,设小球1、2、3、4的加速度分别用a1、a2、a3和a4表示,则( )

A.a1=g,a2=g,a3=2g,a4=0 B.a1=0,a2=2g,a3=0,a4=2g C.a1=g,a2=g,a3=g,a4=g D.a1=0,a2=2g,a3=g,a4=g

8.如图所示,在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板车上有一圆柱体,其质量为m且与竖直挡板及斜面间均无摩擦.当车的加速度a突然增大时,斜面对圆柱体的弹力F1和挡板对圆柱体的弹力F2的变化情况是(斜面倾角为θ)( ) A.F1增大,F2不变 B.F1增大,F2增大 C.F1不变,F2增大 D.F1不变,F2减小

9.如图所示,吊篮P悬挂在天花板上,与吊篮质量相等的物体Q被固定在吊篮中的轻弹簧托住,当悬挂吊篮的细绳烧断瞬间,吊蓝P和物体Q的加速度大小是( ) A.aP=aQ=gB.aP=2g,aQ=0

C.aP=g,aQ=2g D.aP=2g,aQ=g

10.细绳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用固定在墙上的水平弹簧支撑,小球与弹簧不粘连.平衡时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53°,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已知cos 53°=0.6,sin 53°=0.8)( )

33

ABmg

555

C.细线烧断瞬间小球的加速度立即为gD.细线烧断瞬间小球的加速度立即为g

3

11.如图所示,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轻质弹簧上放着质量为3kg的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若将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B竖直向下轻放在A上的一瞬间,则B对A的压力大

2

小为(取g=10m/s)

A.30NB.0 C.15N D.12N F 12.如图所示,一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一质量为0.05kg的木块B固定在弹簧的上端,一质量为0.05kg的木块A置于木块B上,A、B两木块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为2cm;再在

木块A上施一向下的力F,当木块A下移4cm时,木块A和B静止,弹簧仍在弹性限度内,

2

g取10m/s.撤去力F的瞬间,关于B对A的作用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5NB.0.5N C.1.5N D.1N

13.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相连的物块A、B,质量均为m,开始时两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现向下压A再静止释放使A开始运动,当物块B刚要离开挡板时,A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为( ) A.0 B.2g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下

C.2g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上 D.g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下

14.如图所示,A、B的质量分别为mA=3kg,mB=2kg,分别固定在轻弹簧两端,盘C的质量mC=1kg,现悬挂于天花板O处,A、B、C均处于静止状态。当烧断O处的细线瞬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g取10m/s2)()

2

A.木块A的加速度aA= 0B.木块A的加速度aA= 10m/s

22

C.木块B的加速度aB= 10m/sD.木块C的加速度aC= 20m/s

15.如图所示,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靠着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A上,

开始时弹簧为自

7. “儿童蹦极”中,拴在腰间左右两侧的是弹性极好的橡皮绳.质量为m的小明如图所示静止悬挂时,

两橡皮绳的拉力大小均恰为mg,若此时小明左侧橡皮绳在腰间断裂,则小明此时( )

A.加速度为零,速度为零

B.加速度a=g,沿原断裂橡皮绳的方向斜向下 C.加速度a=g,沿未断裂橡皮绳的方向斜向上 D.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

第 1 页 共 1 页

由长度,现对物体作用一水平力F,在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物体的速度和然将力撤去,在这瞬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F加速度变化情况是()

A.B球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零 B.B球的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

A.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B.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 mC.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D.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C.在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之后,A才离开墙壁D.在A离开墙壁后,A、B两球均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16.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一端系在墙上的O点,自由伸长到B点,今用一小物体m把弹簧压缩到A22.竖直光滑杆上套有一个小球和两根轻质弹簧,两弹簧的一端分别用销钉M、N固定于杆上,若拔去

22

点,然后释放,小物体能运动到C点静止,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定,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销钉M,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12m/s。若不拔去销钉M,而拔去销钉N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可能是(g=10m/s)

22

滑动摩擦力,试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2m/s 竖直向上 B.22m/s 竖直向下

22

A.物体从A到B速度越来越大,从B到C速度越来越小 C.2m/s 竖直向上D.2m/s 竖直向下 B.物体从A到B速度越来越小,从B到C加速度不变 C.物体从A到B先加速后减速,从B到C一直减速运动 23.如图所示,三个相同的小球,彼此用弹簧I和II连接, A上端用轻绳系住挂起D.物体在B点所受合力为零 来,求 (1)轻绳被剪断的瞬间,每个小球的加速度。3g0 0 17.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块始终受水平向右恒力F的作用而运动,在其正前方固定一个较长的(2)剪断弹簧I时,每个小球的加速度。02g0轻质弹簧,则在物块与弹簧接触后向右运动至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 (3)剪断弹簧II时,每个小球的加速度。0-g g A.物块接触弹簧后一直做减速运动

24.如图所示,A、B、C、D、E、F六个小球分别用弹簧、细绳和细杆联结,挂于B.物块接触弹簧后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

水平天花板上,若某一瞬间同时在a、b、c处将悬挂的细绳剪断,比较各球下落瞬C.当物块的速度最大时,向右恒力F大于弹簧对物块的弹力

间的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当物块的速度为零时,它所受的加速度不为零

A.所有小球都以g的加速度下落B.A球的加速度为2g,B球的加速度为g

C. C、D、E、F球的加速度均为g D.E球的加速度大于F球的加速度

18.如图,质量相同的木块A、B,用轻质弹簧连接,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水平恒力F

推木块A,则从力F开始作用直到弹簧第一次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 )

25.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物块A和B以轻弹簧相连接。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以加速度a作直线运动,

A.A、B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aB A

B 设A和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当突然撤去外力F时,A和B的加速度分别为() B.A、B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A>aB

F m1amm1aC.A、B加速度相同时,速度υA<υBA.0,0B.a,0 C.D.a,?1a ,?F

ABm1?m2m2m1?m2D.A、B加速度相同时,速度υA>υB

19.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分别为m1=2 kg、m2=3 kg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间用轻质弹簧秤

26.如图质量为m的小球用水平弹簧系住,并用倾角为30°的光滑木板AB托住,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

连接.两个大小分别为F1=30 N、F2=20 N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在m1、m2上,则

态.当木板AB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 )

A.弹簧秤的示数是30 N

23

A.0 B.大小为,方向竖直向下 B.弹簧秤的示数是26 N

32

C.在突然撤去F2的瞬间,m1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332

C.大小为,方向垂直于木板向下Dg,方向水平向右 D.在突然撤去F1的瞬间,m1的加速度大小为13 m/s

33

20.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轻弹簧上端固定一个质量

27.质量为M、长为L的杆水平放置,杆两端A、B系着长为3L的不可伸长且光滑的柔软轻绳,绳上套

为m的小球,小球上下振动时,框架始终没有跳起.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瞬

着一质量为m的小铁环。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影响。

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

(1)现让杆和环均静止悬挂在空中,如图甲,求绳中拉力的大小;

M?mM

?m

(2)若杆与环保持相对静止,在空中沿AB方向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

A.g B . m g C.0D. mg

运动,此时环恰好悬于A端的正下方,如图乙所示,求加速度。

621.质量均为m的A、B两球之间系着一根不及质量的弹簧,放在光滑的水

mgg

平面上,A球紧靠竖直墙壁,今用水平力F将B球向左推压弹簧,平衡后突43

第 2 页 共 2 页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