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桃花心木,评课稿

评课2019-01-14 08:56书业网

篇一:《桃花心木》说课稿

《桃花心木》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课题是《桃花心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模式、方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桃花心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生感悟”,意在启迪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现在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学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篇课文,抓住“种树——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本课的育人的道理是文章的写作意图,因此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这也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容易认识到生活的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意义,难以深刻感悟到育人的道理,因此这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说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力求培养学生自学、创新、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说方法:

本课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感悟。 这种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高年级要求学生自觉熟练地运用这一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在本课学习中,这个方法对落实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又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学习本课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其基本手段就是抓住“联系”,把需要重点理解的语句的意思凸现出来,从而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产生更加深切的感受。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六、说设计: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开课伊始,我用知识树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以“《桃花心木》又将给我们什么人生启迪呢?”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且让学生大声的读出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四)、启迪发现,顺学而导:

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图片,相机提出问题: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请自由读3~11自然段,画出描写种树人种树的语句,并归纳出种树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五)、深究解疑,感悟用心:

⑴ 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他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⑵ 发表见解,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解。

①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来说。指导学生理解种树人浇水的不一定是在模仿老天爷的不确定。并进一步探究,种树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树苗可以: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随即板书。

②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来说。 ③ 联系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

⑶ 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即将枯萎的小树苗,你又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

⑷ 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六)、借树寓人,感悟生活:

⑴ 过渡:到这儿,故事讲完了,作者林清玄仅仅是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吗?他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

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⑵ 指导学生具体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

(如,我们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生活不安定,频繁转学、学业苦恼,贫困家庭较多,面对的生活中的不确定相对更多??)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

⑶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引导学生要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4)、举例说明我们了解的事例。

(如:双耳失聪,却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全身肌肉萎缩仍提出黑洞理论的霍金,高位截瘫却精通针灸出版作品的张海迪。)并以本班一位同学的事例来加深同学们对道理的感悟。

(5)、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

(七)、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参照板书,小结全文。总结出借物喻人的写

作方法,并回顾以往学习过的文章,希望能学以致用。

(八)、当堂达标,检验成果。

课件出示当堂达标题,检验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最后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诗句,激励同学们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成为栋梁之才。

七、说板书设计:

篇二: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 有感

对王崧舟“诗意语文”,我早有耳闻,但却知之甚少。在外出培训学习时候,我有幸听到了王崧舟老师的《桃花心木》,从那一刻起我才发现自己从小对语文痴迷原来也离不开那一份“诗意”,二自己的教学中却忽视了这“诗意”中的语文味。于是,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我便毫不犹豫的买下。

其中王崧舟对肖绍国执教的《月迹》、王春燕执教的《猴王出世》、彭才华执教的《凡卡》这三节课的点评,是分别从诗意感悟、文本本位、语文知识三个不同的侧重点进行的,由这可看出王崧舟的一些所遵循的教学理念。

在《猴王出世》这节课中,虽作为第一课时,但王春燕老师并没有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分析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这一知识点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句子,以此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并让学生通过结合具体的文本、具体的语言、具体的情景,在自我实践中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问题,并最终达到自我意会。如果单从课堂实录上看,也许我们对王春燕老师这节课的评价只停留在从文本出发,重视与教学文本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很明显,我们这样的点评有点流于表层,并未深入发掘这节课的精彩之处。而王崧舟老师对其的点评分别从语言、人物形象、情感体会三个层次对课例进行点评,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王崧舟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言语性, 而这一教学理念体现在

《猴王出世》这一课中,则是把较多的时间用于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范式,简而言之,即是以语言表达为意图,学生的反馈也是语言表达,以文本为基础,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另外,王崧舟认为这节课中成功之点还在于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即唤醒意会。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其中去警觉、去思考、去感悟,也就是我们说的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王崧舟这本书所作的自序题目即是《不为点缀而为自省的评课》,评课就是评自己,是的,评课也许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立竿见影,但是可以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

篇三:《桃花心木》说课稿

《桃花心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安民学校姚家园校区教师王美珍,我今天说课的主

题是《以木为镜,励我成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桃花心木》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课文围绕”人生感悟“这一

专题编写,意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抓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桃花心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借树喻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的奇怪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学情分析: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

中,曾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

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篇课文,抓住“种树——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注重知识与能

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

方法。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

法。

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克服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推进教学过程:

1. 出示问题,复习导入。

2. 依据导学案,合作探究学习

3. 出示重难句,合作探究。

4. 总结全文,渲染主题。

5. 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发现,学到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所以在本课时的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式走进课堂,并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

1. 浏览课文,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中问题二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浏览概括,可使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全面的回忆了解,更利于本课时重难点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

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一)因为文章是以种树人种种奇怪行为,引起了作者“奇怪—

—越来越奇怪——更奇怪”的心理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所以在导学案中,我设置了这样问题:

1、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

2、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

3、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预习中画出的相关句子,小组内交流,把画出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互相提问或补充;然后小组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式进行展示。

这样,学生就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而生疑,因生疑而释疑。这

三步,让学生经历了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实现了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基于学生对阅读提纲中三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我出示本

课中较难理解的语句: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

问题了。”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

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

生长。”

让学生通过对比来理解这三句话中的“不确定”各指的是什么?

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言,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通过三句话中三个“不确定“的对比理解,相信学生可以明白

做人要独立自主,要克服依赖性,要经受住磨难的考验,要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的道理,同时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体会,发现自

己以前生活的不足之处,从而有了改正的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培养。)

(三)总结全文,教师渲染。

1.总结全文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重难句的理解,我利用板书来对这篇课文

进行了总结。通过树苗会找水源、拼命扎根、长成大树的事例,与人经受生活考验、锻炼自主、努力成长的品质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这种看似写树,实则写人的写作手法就是借物喻人。进而提醒学生,这种写作手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可以运用进去。接着引出,《桃花心木》这个课题也并不单纯指的是树木,它蕴含着更深层的内涵,即人的生存之道。

此环节的设置,学生既对本课所学知识有了全面的复习回顾,也

是对写作手法的一种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要重视写作教学与

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指导思想。2、教师渲染:

本节课最后,我送给学生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

寒来。”并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在书签上为自己或朋友送上鼓励和祝福。并放背景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学生写后交流,互相赠送书签。

此环节的设计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四)课堂小结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