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谈中国诗节选阅读答案

诗歌2019-01-15 01:46书业网

篇一: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2课 谈中国诗课时作业 语文版必修5

第2课 谈中国诗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羡妒(xiàn) 嫉恨(jí) 会稽(huì) 精髓(suǐ) ....

B.颦蹙(cù) 内疚(jiù) 皮夹(jiā) 深挚(zhì) ....

C.无垠(yínɡ) 熬夜(áo) 瞭望(liào) 混沌(dùn) ....

D.桃核(hāi) 侈谈(shē) 尽快(jǐn) 睿智(ruì) ....

答案 B

解析 A项“会”应读kuài。C项“垠”应读yín。D项“核”应读hé,“侈”应读chǐ。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辩别 争辩不休 措置 参差错落

B.妨碍防患未然忍耐俗不可耐

C.简陋因陋就简隐诲诲淫诲盗

D.纯粹出类拔粹逻辑人猿揖别

答案 B

解析 A项辩别—辨别。C项隐诲—隐晦。D项出类拔粹—出类拔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

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

C.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下的观....点。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

答案 C

解析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此处应用“居高临远”。

4.对于《谈中国诗》一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没有史诗”,不符合世界上“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的惯例。

B.“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是因为中国人聪明。

C.中国诗的情感态度的比重略低于西洋诗,缺少西洋诗中的一种兽力和神威。

D.中国诗、西洋诗有着很多共同之处。

答案 B

解析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是因为中国人逻辑性思维的简单,辩证思维的发达;是中国人思维模式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聪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历史和实践证明,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如果没有繁荣富强的大梦想,就谈不上个人的小梦想,甚至个人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B.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酗酒从来都是一种恶习。文明和谐的酒文化,应该是不强饮、不滥饮,或者以水、以茶代酒,薄酒一杯并不减深情厚谊。

C.莫言之外,中国还有许多优秀作家,他们对文学的真诚投入同样值得人们尊重,莫言的作品与他们创作出的优秀作品在文学成就上也难分伯仲。

D.恶性事件的接连发生,强化了人们“祸不单行”之感,似乎坏事都有某种“扎堆效应”,一个原因是人们很容易在各类信息中找寻“同类项”所造成的。

答案 B

解析 A项成分残缺,“没有繁荣富强的大梦想”前缺少主语,应加上“祖国”。C项语序不当,应当是“他们创作出的优秀作品与莫言的作品在文学成就上也难分伯仲”。D项句式杂糅,应删除“所造成的”。

6.把下列六句话重新组合,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学界在这一块似乎是空白

②目前并没有直接研究这方面的文章

③学界取得了很大进步

④从历年的研究文献来看

⑤对于“钱学”的研究

⑥可关于钱钟书《谈艺录》的唐诗学范畴研究甚少

A.④⑤①②⑥③

C.②④⑤③①⑥

答案 B

解析 这段话主要探讨学术界对钱钟书《谈艺录》的唐诗学研究问题,是从两个方面对比进行的。语段开始应该先从学术界对“钱学”的研究现状写起,然后转而写对《谈艺录》研究的缺失问题。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二、一法一练——练习对比论证法 B.⑤③⑥②④① D.④⑤⑥③①②

通过比较,发现中国诗的特点及风格。如谈中国诗以抒情诗为主时,与外国史诗、戏剧诗作比;谈中国诗篇幅短小时,与外国的长诗作比;谈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时和西洋的雄厚、沉重、豪放作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对比,把中国诗的独特风格描写了出来。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和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这段文字认为项羽输给刘邦是有道理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理由? 答:

答案 ①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方面,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②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三、走近高考

(201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答案 C

解析 A项“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错,由原文“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可见,不仅与“天赋”有关,还与“境遇”有关,至于哪个作用更大,文中无交代。B项说法有误,原文是说领略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但感受不一定能。因为“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D项“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错。原文是“反应不

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可见不同反应是由感受力强弱不同决定的。

9.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答:

答案 ①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②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③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解析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先分析每段各写了什么,哪几段组成一个表意单位,即一个层次,将各层大意归纳概括出来即可理出全文结构。

10.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答:

答案 ①“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②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解析 ①从“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领起的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②结合上文对“感受力”及“静”的解说,可知这句诗中体现出来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四、语言运用

11.20世纪80年代,国外某汉学家读了《围城》后非常钦佩其作者钱钟书先生。这位汉学家在北京参加国际研讨会时打电话给钱钟书先生,表达了希望拜访他的意思。下面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

钱钟书:你吃过鸡蛋吗?

汉学家:吃过。

钱钟书:你吃过鸡蛋以后有没有想过要认识那只下蛋的鸡呢?

汉学家:没有想过。

钱钟书:那你也就不必见我了。

如果你是这位汉学家,在遭到钱钟书巧妙谢绝后仍然想拜访他,你怎样表达你的希望呢?要求仍然以“鸡”和“蛋”为喻体写一句话来表达。(不超过40字)

答:

答案 (示例)这次吃的“鸡蛋”味道非常特别,所以很想见一见那只非凡的“母鸡”。

12.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

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篇二:高二语文谈中国诗

10谈 中 国 诗

学习目标 1、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重点 分析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异同,体会中国诗歌的精髓。

学习难点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 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

(一)诗歌的特点

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

鲜明等特点。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

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

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

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

“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

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

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

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

曲”)两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

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

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

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

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

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

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5.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

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白居易所作五十首,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当

时较有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

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

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

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

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

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

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

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预习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羡妒(xiàn) 嫉恨(jí) 会稽(huì)精髓(suǐ) ....

B.颦蹙(cù) 内疚(jiù)皮夹(jiā)深挚(zhì) ....

C.无垠(yíng) 熬夜(áo) 瞭望(liào) 混沌(dùn) ....

D.桃核(hāi)侈谈(shē) 尽快(jǐn) 睿智(ruì)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叫嚣回长荡气数见不鲜

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

C.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

D.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赝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2、快速阅读文章第2---6自然段,抓住关键句,概括与外国诗相比中国诗歌的特征有哪些?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5自然段:

第6自然段:

3、课文最后一小节是否多余?

二、合作探究:

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

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

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1、发展史:

外国——

中国——

2、篇幅:

外国——

中国——

3、韵味:

外国——

中国——

4、风格:

外国——

中国——

5、内容:

外国——

中国——

三、拓展探究:

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试结合文章上下文,说说下面

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

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

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

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

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

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观沧海》见课本P53

致大海(节选) 普希金

我多么爱你的余音缭绕,那低沉的音调,深渊之声,

还有你黄昏时分的寂寥,和你那变幻莫测的激情。

打鱼人的温顺的风帆,全凭着你的意旨保护,

大胆地掠过你波涛的峰峦,而当你怒气冲冲,难以制服,

就会沉没多少渔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篇三:【名师一号】2015届高中语文 练谈中国诗双基限时 新人教版必修5

谈中国诗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叫嚣(xiāo) .

羡妒(xiàn).

B.精髓(suǐ).

纸鸢(yuān).

C.梵文(fàn)

解数(xia).

D.卓越(zhuó).

曾经(c?nɡ).

解析 A.哮xiào;B.泊bó;D.空kōnɡ。

答案 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________。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2)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________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________;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3)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________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A.暗合 忽略 差异 除非

B.契合 忽略 差别 除非

C.契合 忽视 差异 因为

D.暗合 忽视 差别 因为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什么叫以人为(来自:WwW.CssYq.com 书业 网:谈中国诗节选阅读答案)本?以人为本的行动点首先是领导干部放下那种居高临远的架子,走....

进群众,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为人民谋利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根本点。

B.一个时期以来,郭明义群体的模范事迹在我们学校到处传颂,他的事迹中体现出的咆哮(xiāo) .管弦乐(xián) .凑泊(pō) .樱桃核(h?) .撩起(liāo) .哈巴狗(hǎ) .竦峙(zhì) .空城计(kònɡ) .

荡气回肠的精神,感动并激励了全校师生。 ....

C.据说,王勃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是他在醉酒之后一蹴而就的,文中所显露的才....

气震烁着古今,王勃也因之成为千古奇才。

D.美国习惯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习惯了世界宪兵的角色,在他眼中,看不得别国发展,别国发展了,他就大叫威胁,大加打压,如此看来,他对中国的指手画脚,百般遏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

解析 A.居高临远:处在高处看得远,形容目光高远;B.荡气回肠:形容(音乐、言辞)十分动人;C.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用在此处不妥,应为一挥而就。D.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两声爆炸,无疑给大型体育比赛的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确保赛事安全,成为组织方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B.对那些刻苦训练的年轻运动员,即使他们在比赛中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依然应该受到爱护,绝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倒。

C.这次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已经完成了,我们咀嚼、体味这一段经历,没有失落感,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务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

D.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失业率已经超过20%,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衰退和实施大规模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

解析 本题中,B项,缺主语,删去“对”,在“绝不能”前加“我们”。C项,缺宾语,在“幸福”后加“的体验”。D项,句式杂糅,删去“所导致的”。

答案 A

5.钱钟书先生语言幽默、笔法灵动、善用比喻来说理。下面是对文本中几个句子的解说,对照文本,选出解说不当的一项( )

A.“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引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是说中国诗追求抒情性,并没有像西方诗一样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再有抒情诗,而是一蹴即至崇高的境界。

B.“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句中用“轻鸢剪掠”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中国诗轻短的特征。

C.“假如鞋子成了脚,脚也便成了鞋”——这里用“鞋子”比喻诗心,用“脚”比喻“诗体”,形象地说明“诗体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D.“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用“蛛丝网”作比,说明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征;用“钢丝网”作比,显现西洋诗的厚重。

解析 C项中“鞋子”喻诗体,“脚”喻诗心。

答案 C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______________。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______________,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______________。

①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相同的表达特征

②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③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不是作品

④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⑤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②①⑤③④

C.③②⑤④①B.②④③①⑤ D.③④②⑤①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语段两个层次,一是谈创作活动与作品的关系,二是谈作品表现出的作者的个性特点,据此分析填入即可。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7~10题。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

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7.“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句话中的“特别‘中国’”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别“中国”是指独特的中国特色。

8.作者用“哈巴狗儿”作比,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的人”的什么特点?作者借此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哈巴狗儿”作比,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就充西洋的特点。借此说明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9.“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作者为什么说读外国的诗歌会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中国诗和西洋诗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我们读外国诗的时候会经常发现外国诗里有本国诗的成分,所以说会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

10.既然中国诗与外国诗是相通的,没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还要研究外国诗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研究外国的诗会使我们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如到外地旅游能增加对家乡的爱恋一样。

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中国诗和中国画(节选)

钱钟书

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旧唐书·元行冲传》),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

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hon),旁人难于意会。释朱宏《竹窗随笔》论禅宗回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 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这些文体就像梯级或台阶,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会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

11.第一段中,“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中的“当局”者和“傍(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这句话是说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作品的态度。

答案 “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

12.第二段里“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这两句话”指的是哪两句话?“水米无干”这个比喻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这”是一个关键词,可见这两句话是指上文中的。“水米无干”的“干”是“关系”,“水米”是比喻的喻体,找出它的本体即可。

答案 “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水米无干”指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是散文用来“载道”,诗歌用来“言志”。

1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批评什么?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