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韩愈的诗句读书解决疑惑

诗歌2019-01-15 02:00书业网

篇一:高考理解性默写《师说》

《师说》理解性默写

1.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3.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惑却不愿意请教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的《师说》中,先后通过一个被动句和一个状语后置句写出李氏子蟠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造成如今“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除了“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还能虚心拜师求学”外,还包括如今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韩愈的《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这样反差极大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说明每个人都会有疑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己大的、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这一类人,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2017届高三4月份阶段考试语文I卷

江苏省东台中学2017届高三年级四月份阶段考试

语文I卷

命题:王玉生 审核:崔荣凡 2017.04.22

[分值: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卓越是在高处,自我是在深处” 。在古希腊, “卓越”是 ▲ 于贵族身上的高贵德性,而非成功学意义上的▲ ;对“自我”的关切则是▲人通过认识自身,去构建一个更良序的社会甚至更有秩序的世界,并非针对人本身的探索。

A.根源 出类拔萃希望 B.根植 卓尔不群 希望C.根源 卓尔不群冀望 D.根植 出类拔萃 冀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在实体经济重组上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中国金融改革日程却遭遇挫折,如果不能更好地协调两者的再平衡,就无法取得金融改革的成功。

B.实践充分证明: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C.剧组全体成员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D.生态教育涵盖各个教育层面,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对象包括决策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普通公民。

3.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一项是(3分) ( ) A. 疑是银河落九天 B. 千树万树梨花开 C. 长江万里白如练 D. 男儿何不带吴钩

4.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昆曲②评书 ③古琴④木偶戏 B.①古琴②评书 ③昆曲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 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 ③古琴④评书

5.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

A.“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今冬的第一场雪给家乡带来了这个季节特有的风景,落了雪的世界是恬淡的,是迷人,是静谧的。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山中总是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人们有时深

陷生命泥沼是因为对困境缺少清醒认识。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横扫,茫无边际的树叶纷纷飘落,奔流江水滚滚而来,凄伤之景让杜甫哀叹自己的潦倒多病的处境。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祝英台对梁山伯感情深厚,即使父母逼嫁, 祝英台也不为所动,最后与梁山伯双双化蝶,演绎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是仲明书 袁枚

尹司空来金陵,道足下庐墓讲学不应试,与海昌相公书累数千言,以道自任。仆始闻而惊,继而惑,不敢不通书于足下。

尝闻君子不与名期而名至,名不与争期而争至。名者,君子之所乐受;而争者,君子之所甚危也。然同乎人以得名,名难得而难败;异乎人以得名,名易得而易败。庄子曰:“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今之人有庐墓者乎?有讲学者乎?有不应试者乎?人所不为,而足下为之,其得名也宜。然人所不为,而足下为之,则是异乎人以得名也,恐争之者至矣。

天下大矣,九州之人才众矣,古人之书亦至多矣。书能使人智,亦能使人愚;能使人欿(kǎn)然不足,亦能使人傲然自恃。 善读书者常不足而智,不善读书者常自恃而愚。足下庐墓,无乃愚乎?讲学不应试,毋乃自恃乎?且三者之名,又不容兼收也。 讲学必讲礼,礼不墓祭,而何庐为?不应试必隐,隐不与人接.,而何讲学为?以子之名,考子之行,吾为子之危.

也。 虽然,庐墓近孝,可行;不应试近高,亦可行。惟讲学近伪,且大妄,断不可行。《论语》曰:“学之不讲。”讲之云者,谓讲求在己之学,审.

问明辨,益其身心,故与“德之不修”同忧,非如后世聚徒立舍者之所为。今显宦者犹闭门绝迹,庭无人焉。 而足下一布衣,乃披皋比(古人坐虎皮讲学,后因以指讲席), 坐南面,拥弟子数百人。身贱而道贵,名隐而彰,于己不安也。 纵安于己,其安于人乎?必有憎且忌者,为处士横议之说以摧败之。前代东林,无俚.已甚。足下从而效之,过矣!

当今尧、舜在上,足下为皋、夔可,为巢、由可,为孔、孟 则不可。何也?孔、孟之与尧、舜,不并立者也。不知此,亦不足以为孔、孟。幸三思,毋悔。

(选自《袁枚全集》, 有删节)

6.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 A. 隐不与人接.接:交往 B. 而争者,君子之所甚危.也危:忧惧 C. 审.问明辨,益其身心 审:小心D. 前代东林,无俚.

已甚 俚:聊赖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作者从尹司空口中得知仲明以传道为己任,在守孝期间讲学不应试,与海昌相公相处甚密,为他的行为吃惊,疑惑。

B. 作者引用庄子之说,劝戒仲明不要做他人不为之事,争与自身不符的名声,如果执意去

1

做,恐怕会招致他人非议。

C. 当时显宦者闭门不讲学,而仲明作为普通平民,竟坐在南边,为数百名弟子讲学, 此行为必遭人忌恨。

D. 作者认为孔孟与尧舜不能并立于世,表面劝仲明不要把自己当作孔孟,实际流露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然同乎人以得名,名难得而难败;异乎人以得名,名易得而易败。(4 分)

▲▲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不识 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2)足下庐墓,无乃愚乎?讲学不应试,毋乃自恃乎?(4 分)

▲▲ 9. 清朝大兴“文字狱”,请根据这封信中所反映的内容概括当时读书人处境。(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

赋,何意陆沉黄绶②

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③

,割鸡④

令得近乡关。

【注】 ①凌云: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②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③湔祓(jiān fú):举荐提拔。④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 (2)诗人在尾联向执政“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岂无山歌与村笛, ▲。 (白居易《琵琶行》) (2) ▲ ,子无良媒。 (《诗经·卫风·氓》)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4) ▲,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6) ▲ ,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啊!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小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好运卤汁下起面来,好运个香呀——”

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 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

2

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老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2.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

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 ▲▲13.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6分)

①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 ▲▲②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 ▲▲14.简要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4分)

▲▲ ▲▲ 15.探究文章题目“不识”的意蕴。(6分)

▲▲▲▲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想象与写实 朱光潜

对于想象与写实这个理论上的争执不能不提出一谈,因为它不仅有关于写作基本态度上的区别,而且涉及对于文艺本质的认识。

在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风靡一时,它反抗前世纪假古典主义过于崇拜理智的倾向,特提出“情感”与“想象”两大口号。浪漫主义作者坚信文艺必须表现情感,而表现情感必借想象。在他们的心目中与想象对立的是理智;想象须超过理智,打破形式逻辑与现实的限制,任情感的指使。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文学界起了一个大反动,继起的写实主义咒骂主观的想象情感。写实作家的信条在消极方面是不任主观,不动情感,不凭空想;在积极方面是尽量寻求实际人生经验,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搜集“证据”,写自己知道最清楚的,愈忠实愈好。

如果就文艺本质作无偏无颇的探讨,我们应该知道,凡是真正的文艺作品都必须同时是写实的与想象的。理由很简单,凡是艺术创造都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唯其是旧经验,所以读者可各凭经验去了解;唯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的创造,每个作家的特殊心裁。想象决不能不根据经验,神鬼和天堂地狱虽然都是想象的,可也都是根据人和现实想象出来的,神鬼都像人一样有四肢五官,能思想能行动,天堂地狱都像现世一样有时间空间和摆布在时空中的事事物物,如宫殿楼阁饮食男女之类。一切艺术的想象都可以作如是观。至于经验——写实派所谓“证据”——本身不能成为艺术,它必须透过作者的头脑,在那里引起一番意匠经营,一番选择与安排,一番想象,然后才能产生作品。人生经验如果要形成艺术作品,必经心灵熔铸。从艺术观点看,这熔铸的功夫比经验还更重要千百倍,因为经验人人都有,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表现他的经验成为艺术家。许多只信“证据”而不信“想象”的人为着要产生作品,钻进许多偏僻的角落里讨论实际生活,实际生活算是讨到手了,可作品仍是杳无踪影;这正如许多书蠹读过成千上万的书,自己却无能力写出一本称得上文艺作品的书。

中国文学理论家向来注重“境界”二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造境”和“写境”的区别,认为“造境”即“理想”(即“想象”),“写境”即“写实”。文艺的难事在造境,凡是人物性格事变原委等等都要借境界才能显出。境界就是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独立自足的世界,它的真实性就在于它的融贯整一,它的完美。“完”与“美”是不能分开的,这世界当然要反映人生自然,但是也必须是人生自然经过重新整理。大约文艺家对于人生自然必须经过三种阶段。首先他必须跳进里面生活过,才能透懂其中甘苦;其次他必须跳到外面观照过,才能认清它的形象;经过这样的主观的尝受和客观的玩索以后,最后他必须把自己所得到的印象加以整理,整理之后,生糙的人生自然才变成艺术的融贯整一的境界。写实主义所侧重的是第一阶段,理想主义所侧重的是第三个阶段,其实这三个阶段都是不可偏废的。

(有删改)

16.请简要概括文中所提“假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的特点。(6分)

▲▲ ▲▲17.作者为什么说“凡是艺术创造都是旧经验的新综合”?请概括说明原因。(6分)

▲▲ ▲▲18.请简要概述最后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

文体自选。

有人认为,“人往高处走”,不断追求生命的高度,这是一种勇气,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也有人认为,“高处不胜寒”,这是一种智慧,是对生命思考后的一种敬畏。

3

篇三: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初三语文试题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初三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2分)

春天,嫩绿的叶芽从枝的缝里méng 生,努力的穿过那小小的洞向外长,渴求一见浩hàn的蓝天。终于,它长成了,长成了一片有模有样的小叶子,轻轻的膜fù 盖着它的血肉,细小的脉络隐nì其中。这样的叶子我摸过,柔软的质地,嫩得光滑,嫩得鲜艳。金黄让人充满了希望。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虬枝(qiú) 解剖(pōu) 嫉妒(jí) 刹那(chà)

B.殉职(xùn) 石砌(qì) 棱角(líng) 贫瘠(jí) C.迸溅(bèng) 狭隘(ài) 热忱(chéng)亵渎(xiè)

D.分泌(mì) 倔强(jué) 摒弃(bìng) 宽宥(y?u)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 叱咤风云谈笑风生消声匿迹戛然而止B. 张皇失措相形见绌山清水秀任劳任怨C. 重蹈复辙精神矍铄孜孜不倦妙手回春

D. 风声鹤唳头晕目眩脍炙人口一拍既合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A.熟悉了工作流程,掌握了工作技能,并不意味着做起事来能一蹴而就。

B.牛校长在建言献策交流会上的开场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来许多提高办学质

本试卷共8页 第1页

量的好建议。

C.十八九岁的高三同学正值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D.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5.下列句子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工作很难开展。

B.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真正走进作品,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C.她工作能力强,担任初三(2)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实践证明,能否坚持体育锻炼对提高同学们的体育成绩很有成效。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马说》,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主人公別里科夫是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艺术典型,“变色龙”已经成为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代名词。

C.《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本文作者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D.《散步》,作者莫怀戚,散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7.用课文原句填空。 (8分) (1)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往来无白丁。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以中有足乐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中,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 (5)江山代有才人出, 。

(6)骑在人民头上的,;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8.为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本试卷共8页 第2页

据俄罗斯《论据与事实》报消息,英国医学家研究发现,读书是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家设计一项实验并邀请志愿者参与,在实验中科学家观察志愿者阅读莎士比亚作品时的大脑活动变化。结果发现,读书时大脑负责情感部分的工作正常化,且自控区域被激活。由此,科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用于治疗的书籍。只是要记住阅读疗法的基本原理,即书籍应该是有趣的,但阅读不应仅仅是为了制造乐趣,还要进行思考。所阅读的书籍也应该是可以激发读者乐观精神和信心的,可以洗涤灵魂并冲刷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 “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分)

11. 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3分) 掉愁绪。

A.英国医学家研究发现,读书是恢复健康的有效方法。

B.科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用于治疗的书籍。 C.阅读不应仅仅是为了制造乐趣,还要进行思考。

D.所阅读的书籍可以激发读者乐观精神和信心的,可以洗涤灵魂并冲刷掉愁绪。 9. 仿照下面诗歌首节三、四行的句式,在后两节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 (4分)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0——11题。(5分)

夜雨寄北

本试卷共8页 第3页(二)文言文阅读,完成12----15题。(13分)

(甲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虽:( ) (2)厉王使玉人相.

之。相:( ) 13.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2分 )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本试卷共8页 第4页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15.《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对比之下,千里马和和氏璧的结局是不一样的,那么,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3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6---19题。 (10分)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名叫鸣沙山,即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这里设有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节选自《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16.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按什么顺序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 (3分)

17.产生这一怪异现象的条件有哪四个? (2分)

18.文段中加点语句“据说”能否删掉?为什么? (2分)

19.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请你举出你知道的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3分)

本试卷共8页 第5页

(四)阅读《梯子》一文,完成20—23题。(共12分)

梯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

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

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

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本试卷共8页 第6页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20.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主题(2分)

21.儿子要爬上梯子去取风筝,爸爸为什么“想了又想”呢?(2分)

22.下面两个描写句分别表现了儿子脸上怎样的神情?表现了儿子什么心理?(4分)

(1)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2)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了儿子的脸上。

23.本文涉及人物很少,仅两个人,情节也很简单,但在这么普通、简单的一件事中却提出

了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联系现实,你认为人与人之问应该建立怎样的一种关系?(4分)

三、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种下一颗胡萝卜种子。他的妈妈说:“这颗种子恐怕不会发芽。”他的爸爸

本试卷共8页 第7页

也说:“它恐怕不会发芽。”他的哥哥也说:“它恐怕不会发芽。”每天,小男孩都把种子周围的杂草拔掉,然后浇上水。可是,什么都没长出来。一天天过去,还是什么都没长出来。大家都不断地说:这颗种子不会发芽的。但是,每天小男孩仍然坚持拔掉种子周围的杂草,然后浇上水。终于,有一天,一棵胡萝卜长出来了,如同小男孩早就知道的那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里必须有“种子”两个字。

(2)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3)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5)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此处教师可以酌情增加或扣除5分。 (6)不少于600字。字数不够较多的至少扣除5分。

本试卷共8页 第8页

题目:

本试卷共8页 第9页

本试卷共8页 第10页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