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棉花、棉布、黄金故事心得体会

亲情故事2019-01-15 09:33书业网

篇一:二十四孝《芦衣顺母》的故事

二十四孝《芦衣顺母》的故事

《论语·先进》中的典故: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埋儿奉母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译文: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曾参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 译文:曾参(shēn),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篇二:试题

2010—2011学年小学毕业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卷)

语文(一)

一、基础知识(40分)

1.抄写句子,注意规范、端正、整洁。(3分) 往事像一粒粒珍珠,串起了七彩的童年。

2.看拼音写词语。(5分) zī

jiāo

xié

jiǎo

kān

()询 ()傲 威() ()刑 ()测 ()势

()艳

()助 ()拌 ()登

3.给下列词语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1)危.峰兀立( ) (2)危.及生命( )(3)居安思危.( )

(4)正襟危.坐( ) A.不安全

B.损害

C.端正

D.高

4.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3分) 安然无样( ) 专心至志( ) 迫不急待( ) 穿流不息( ) 欢心鼓舞( )

再接再历( )

5.根据下面句子意思,用“心”字分别组成三个不同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3分)

小姑娘看着经过()挑选的苹果都成了一般大小,她()地笑了。能够把苹果卖出去,上学的费用就不用发愁了,母亲也就

()多了。

6.按要求写句子。(14分)

(1)许多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请从保护草坪的角度写一句公益用语,

不得出现“爱护”“禁止”“不要”等类似的词语。

(2)阅览室里,同学们正在专心的读书,请写一条与读书有关的格言。 (3)小学即将毕业,老师请每位同学用一句诗来表达与同学的离别之情,你会说:

(4)张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调动了同学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缩句) (5)秋天,叶子从枝头飘落到地上。(改成拟人句)

(6)小红对小明说:“明天我和你一起复习功课吧!”(给句子换个说法,

意思不变)

(7)书籍好比一架梯子,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仿写句子)书籍好比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当读到司马迁“ , ,”时,我们明白了死的意义是有不同的,这

句话被毛主席在《 》一文中加以引用。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 (3)詹天佑是我国 工程师,他主持修筑了 铁路。 二、口语交际。(5分)

小明用水一向不节约,他说:“水有什么稀奇的?地球上多的是!浪费一点也不要紧。”关于水资源这方面你懂得不少,还是你给他讲讲道理吧!

三、阅读空间。(25分)

(一)课内阅读。(7分)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俐地从我身上(),从我脚边()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了。

1.这段话出自课文《》,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2分)

2.作者在描述时间的来去匆匆时,曾用到“溜走、飞去、跨过、闪过”等四个动词,你能将它们准确的送回原文吗?你从中体会到什么?(3分) 3.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含义深刻。选择文中喜欢的2~3句话默写下来。(2分) (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8分)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拼搏了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发了济世助人、造福乡亲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封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 (ɡōnɡ ɡònɡ)十来个学生名单,他从中选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 家里人怪他的愚昧,( )是捐赠,( )不必把程序搞得那么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ɡěi 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特长生?谁也不.

jǐ)予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q?):这样微薄(báo bó)的赠予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是,在书的第一面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家人( )大惑不解,( )也不愿杵逆老人的旨意,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夕辉来去匆匆,老人常常( )对着电话发呆,( )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家人能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

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了。”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它的资助。

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 )给他阳光,日后( )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用“/”画去括号内带点字的错误读音。(3分) 2.选择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内。(3分) 虽然??但是??即使??也?? 既然??就??

不是??就是??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4分)

大惑不解: 恍然大悟: 5.请结合上下文,并根据当时的情境,在文章中留有的横线上合理的写上“贺卡”的具体内容。(2分)

6.联系短文的内容,填空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老人寄出去的书是块“试金石”,试的是因为老人认为。

(2)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四、习作天地(30分)

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涯很快就要画上圆满的句号了。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父母、长辈、老师、同学??给予我们无私的关爱和帮助。学会感谢,懂得感激,你的内心会感到无比温暖。就让我们以“感谢 ”为题,写一篇作文。(诗歌除外)

2010—2011学年小学毕业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卷)

语文(二)

基础知识(42分)

一、写出同音字。(6分)

xiá

mián

lì ( )子 连( ) 硬( ) 严( ) ( )想 石( ) 关( ) 日( ) ( )窄

睡( )

遮( )

勉( )

二、请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恰当的词语。(6分)

像()一样苦像()一样软 像()一样多像()一样甜 像()一样硬

像()一样深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各写两个词语。(10分)

( )有成效 坚持不( ) 司空见( ) 舍本( )末

风华正( )

不( )下问

表示专心做事的成语:( )、( ) 表示品德高尚的成语:( )、( ) 四、选择“故”在下列各句中的正确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6分)

故:A.缘故;原因 B.事情;事故

C.故意;有意 D.朋友;友情

E.原来的;从前的;旧的

F.所以;因此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 2.许多人在年老的时候回到故乡。( ) 3.他有坚强的意志,故能克服一切困难。

( ) 4.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 )

5.如果明知故犯,就会受到重罚。( ) 6.故人西辞黄鹤楼。

( )

五、按要求完成练习。(7分)

1.汹涌的江水冲上堤岸。

改为拟人句: 2.一条巨大的章鱼正用它那八条长长的腕足死死地缠住克勒松。

缩句: 3.围绕“节约用电”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

4.他们非常着急。

改为比喻句: 5.守门员扑住了好几个险球。

改为“被”字句: 6.谁都说王涵是个三好学生。

改为反问句: 改为双重否定句: 六、联系所学内容填空。(7分)

1.花草无语,文人有意,花草折射出人的精神魅力。

(1)小草里有白居易的进取力量:。 (2)落花里有龚自珍的奉献精神:。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可以使我们眼界开阔。当我们泛舟西湖,欣赏着优美的景色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苏轼“ , ”的诗句;当我们抚摸长城,联想到孟姜女盼望丈夫归来,哭倒长城的凄惨故事时,《出塞》中“, ”的诗句再次跃然眼前;当我们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想到朱自清的《匆匆》时,《长歌行》中“百川 , 。,”的诗句又萦绕耳边;而当我们置身庐山,则再次加深了对《题西林壁》中“

, ”这一“旁观者清”的朴实道理的认识。

口语交际(5分)

阳光小学的沙丽丽同学想为80岁的姥姥点播一首歌。现在点播台的电话已接通,请你把沙丽丽想说的话写出来。

话务员:您好,这里是点歌台。您想点播什么歌呢?

沙丽丽:阅读理解(23分)

一、课内阅读。(7分)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她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文中的“这样做”指的是为什么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分) 2.文中第二自然段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1分) A.语言

B.动作

C.外貌

D.心理活动

3.“忐忑不安”的意思是: 2分) 4.“??嗯,揍我一顿也好!”说明从中可以体会到桑娜(2分)

二、课外阅读。(16分)

棉花

棉花,顾名思义是一种花。可是,在五彩缤纷的百花园里,却没有它的席位。她不美吗?不是。 棉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雍荣华贵,也没有水仙那样亭亭玉立;既不像玫瑰那样绚丽多彩,更不像海棠那样婀娜多姿。但她的美,却另有所在。

她坚强:乍暖还寒的春天,她破土发芽;赤日炎炎的酷暑,她现蕾开花;秋风瑟瑟的深秋,她吐出了如银似雪的棉絮。她经历了寒凉酷热的季节,风雨雷电的时候,旱涝病虫等灾难,可她坚强地在逆境中成长,从来没有垂头丧气,始终是昂首向上。

她团结:她的纤维虽然细小,可总是手拉手,膀靠膀,抱成一团。人们用她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物,便再不是一根根微不足道的细毛毛,而是能经得起相当大的拉力、磨力、折力的团结整体。

她纯净:洁白的心灵,容不得半点污垢。

她无私:自己饱受大自然风霜之苦,奉献给人们的却是温暖和安慰…… 棉花,她不是花,可她比花还美。她的美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内涵,心灵的美,纯朴的美,持久的美……

我敬仰棉花,愿棉花之美传遍人间,充满天下。

1.请用“~~~”画出一句排比句,用“< >”画出一句拟人句;再用“( )”画出一句比喻句,并说明它是用( )比喻()。(5分)2.文中第()——()自然段具体地描述了棉花与众不同的美,表现在()、( )、( )、()。(5分)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只填序号)(4分)

①“我敬仰棉花,愿棉花之美传遍人间,充满天下。”这句话的含义是()。A.“我”希望人间都知道棉花的美,天下到处都种上棉花。 B.“我”希望人间都知道棉花的美,人人都做棉花那样具有心灵美、

纯朴美、持久美的人。

C.“我”敬仰棉花,“我”愿尽自己的力量去宣传棉花的美,达到家喻

户晓,人人皆知。

②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 )。

A.赞美棉花坚强、团结、纯净、无私的崇高品格。B.向读者介绍有关棉花的知识。

C.借棉花表达作者愿人人做心灵美、纯朴美、持久美的人的美好愿望。4.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起到()的作用。(2分)

篇三:七年级上册语文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正确、美观、流利地抄写下面一段文字。(3分)

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和青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枯涸hé蜷曲quán 酝酿niàng 一丝不苟gǒu

B.收敛liàn 肥硕shuò 滑稽jī 忍俊不禁jìn

C.憔悴qáo 匿笑nì 静谧mì 头晕目眩xuán

D.啜泣chuò感慨kài 宽恕shù 踉踉跄跄niàng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自作主张 持之以桓 洗耳恭听 赅人听闻

B.塞翁失马 恍然大悟 神通广大 瘦骨嶙峋

C.梦寐以求 仙露琼桨 疲倦不堪 更胜一畴

D.各得其所 美不盛收 不求甚解 一叶孤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语文老师每每讲到精彩处,会情不自禁地把衣袖越捋越高,连下课时间也忘了。

B.他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大家保持一致,然而他不肯做一个随声附和的人。

C.《西游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神通广大、除恶灭邪、大快人心的英雄梦!

D.2013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十号,这是多么骇人听闻的消息!

5.下面的连接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绿色蝈蝈》——散文——法布尔——德国

B.《西游记》——小说——吴承恩——中国

C.《皇帝的新装》——童话——安徒生——丹麦

D.《济南的冬天》——散文——老舍——中国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随州花鼓戏发源于曾都区,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 老百姓的喜爱。

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不再发生,教育局加强了校车的监管力度。

C.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D. 2014年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中老年人心怀感动,它再次提醒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切忌不要蹉跎岁月。

7.选出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 )(2分)

A."最美司机"吴斌用大爱阐释了生命的价值:76秒,吴斌用生命履行了职责;76秒,吴斌用平凡成就了伟大;76秒,吴斌用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

B.在一场暴风雨后,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C."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把葫芦形容得晶莹可人(不管是山楂还是荸荠)。

D.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骄傲?

8.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②⑤④C.⑤③④②①D.⑤④②③①

9.下面一段话表达的是一位长者对年轻人的鼓励,在横线上填写组成与全段和谐的比喻。(2分)

年轻人,我是过去,你们是未来;我只是一片树叶,你们是;我是一支蜡烛,;我只是一道小溪,你们是一条大河。

10.名著阅读。(共4分)

①《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______,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______、过五关斩六将、水淹______、败走麦城。

②《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______。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共6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2),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4)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5)《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描写鸟儿闹春景象的两句诗是: , 。

(6)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 。

二、阅读理解(41分)

(一)阅读 《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完成第12~13题。(6分)

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论语》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2.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3分)

13.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山下孤烟远村”描绘的是远景。“山下”,不是指近处的山下,而是指远处山下,因为山下有“远村”作伴;“孤烟”一词的点化中衬托出人烟稀少。

B.“天边独树高原”中“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就更感苍凉寂寞。

C.全诗后两句通过人物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D.全诗前两句重在描绘景物,后两句重在抒发情感,彼此交融,相互渗透。

(二)阅读《游虎丘小记》,完成第14~15题。(6分)

游虎丘小记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①。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②。遂使丘壑化为酒场③,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④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⑤,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⑥,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⑦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⑧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⑨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⑩!

【注释】①盛:多②绝:停止,消失。③遂使丘壑化为酒场:于是令丘壑变成了酒场(一般)

④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⑤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⑥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⑦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⑧坐:两脚盘腿打坐。⑨过:造访。⑩真知言哉:说的真对啊!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亦复不恶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选自《大道之行也》)

B.终夜不绝绝巘多生怪柏(选自《三峡》)

C.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 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湖心亭看雪》)

D.不复饮酒 不复得路(选自《桃花源记 》)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三)阅读《神奇的彩色棉》,完成第16~17题。(6分)

神奇的彩色棉

①不用染料,不用着色,你就能穿上色彩艳丽的衣服。这是变魔术吗?不,21世纪,一个新兴的产业——彩色棉产业就有这样的神奇本领。

②农村的孩子都知道,棉花的花朵是洁白的,人们收获洁白的棉花后,脱籽、纺纱,纺成了一锭锭的纱,再织成纺织物,就成了布料,如果染上色或印上花,就是美丽的衣料、窗帘、床单等等。

③而彩色棉花的棉花纤维中含有天然的彩色色素。不用印染,用彩棉织成的布就可直接做成花衣裳。彩色棉花是新的棉花品种吗?不是。彩色棉古代就有,可考证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之前。在十八九世纪,墨西哥和秘鲁以及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都种植有彩色棉。然而,由于彩色棉花产量低,纤维短,因此逐渐被人遗弃,以至许多人都不知道棉花还有彩色的。 ④20世纪60年代,美国、前苏联、墨西哥等国家,又开始对彩色棉进行研究。90年代初,美国在改造利用野生彩色棉技术上取得突破,培育出多种颜色的长纤维彩色棉花,并进行了大面积种植。不久,面目一新的彩色棉纺织品及服装进入市场。随后,其他一些国家在研究中也相继取得成功。缤纷多彩的彩色棉服装,在一些城市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1994年,我国也从美国引进了一批彩色棉种子进行试种。

⑤彩色棉花不仅色彩自然柔和,而且在种植过程中不需要农药,在纺织过程中也不需要化学染料。这样,就使得产品及周围不会受到污染。美国年销售额为100亿美元的牛仔裤用料斜纹粗棉布,再也不用染色了。制成服装后,柔软舒适,永不褪色。彩色棉因没有沾染任何化学物质,不会引起皮肤病,被人们誉为“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而用彩色棉制作的服装则被称为“生态服装”或“保健服装”。

⑥我国对彩色棉的研究后来居上,使淡蓝、橘黄等8种颜色的遗传基因达到稳定状态。 1998年彩色棉种植面积一跃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产品远销欧美和日本等国,供不应求。专家预测,在未来5年内,我国彩色棉年产量可达1.2万吨,可生产成衣2000万件,老百姓也有望穿上这种“保健服装”了。

16.本文第④自然段中划线的“相继”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7.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第3~6段主要运用时间顺序。

B. 与普通棉相比,彩色棉具有种植过程中不需农药;纺织过程中不需化学染料;色彩自然柔和,永不褪色特点。

C. 彩色棉服装因为没有沾染任何化学物质,不会引起皮肤病,所以被称为“生态服装”或“保健服装”

D. “在十八九世纪,墨西哥和秘鲁以及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都种植有彩色棉”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彩色棉古代就有的特点。

(四)阅读《读书如登山》,完成第18~20题。(8分)

读书如登山

①深秋登黔灵山“瞰筑亭”,天高云淡,凉风习习,眼底尽收筑城美景,顿觉“山高人为峰”,慨叹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由是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岂不如登山?山脚、山腰、山顶风景各异,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登顶的毅力,饱览无限风光。②读书之初,如登山上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上大学第一堂写作课,老师就出题:《书》。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到“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从“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到“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如意欲前往名山大川的激动,读书的理念深深刻在了脑海里,伴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凭兴趣读书转向了自觉读书。

③品味书籍,如登山途中。时而平缓、时而陡峭,有时驻足观望,有时边走边想;时而舒缓,时而峻急,有时沉思默想,有时豁然开朗,这是登山与品书的节奏和乐趣。读不同的书,就如登不同的山,童谣里纯真的生活气息,诗词里万事万物的生动情感,武侠作品想象力的拓展,言情小说里的柔肠百结,科普读物的启人心智,历史演义的波澜壮阔,神算巫筮的千奇百怪??洋洋大观,充塞于目,不绝于耳,仿佛与先贤哲人对话,越数千年时空交流,不由叹息古人为何教诲后进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一点可以肯定,书乃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人类文明延绵的基石。

④领悟书籍,如登山临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随着读书推进,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随之深入。古今多少事,尽在登高望远的灵心观照之中,却也是读书润物细无声的沉淀,于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读懂一本书,就像攻下一座山。鲁迅的“投枪匕首”,叔本华“铺满炽热火炭的环行轨道”,马克思的“解剖刀”,毛泽东的“还看今朝”??林林总总,幕天席地,不解其意则如登山半途而归,不过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惑,不懈坚持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融入书籍,如登山归途,“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读书,是读如何做人、读道德规范、读人类文明,“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阅历多了,“横看成岭侧成峰”,察古知今、明辨事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优秀文化传统中如鱼得水,用儒家、道家、佛家的典籍来释疑解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关系,于是,沉浸在人类精神世界中,补足精神之“钙”,祛除行为之“垢”,筑牢思想之“魂”,浩浩然扬君子之风,卓卓然做有识之士。

⑥世上没有登不尽的山,只有读不完的书。书中有你不知道的知识,有你不了解的世界,有你要追寻的梦想。找一本好书,畅游在文字的山谷沟壑间,穿越层峦叠嶂,更于平凡之中见真知、日常之中见深奥,以之延伸人生长度,拓展人生宽度,增加人生厚度,实现人生价值。

18.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19.简析本文的论证特点和论证思路。(3分)

20. 作者说读书如登山,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登山?让人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3分)

(五)阅读《从后排坐起》,完成第21~25题。(17分)

从后排坐起

我工作的一所学校在郊区,略微有些偏僻,学校通往城里的公交车不是特别好坐,人总是很挤。有一次我和一名学生进城,上车的时候,车里的人很少,学生却一定要拉我到最后一排去坐,我很诧异,问她说:“前面有位置,为什么我们要坐最后呢?”

她俏皮地眨着眼睛,悄悄地对我说:“这趟车人特多,我敢保证,我们坐在前排的话,迟早都是要站起来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坐后排,就万事无忧了。”

看着这个诚实的孩子,我很吃惊,没想到坐公交车居然有这样的讲究。

后来的一天,我和一位叫汉克的英国留学生去办事,也坐公交车,大概要坐三站路,很近。我上车

后准备坐前排的,但是汉克拉着我就坐到后排去了。我想起那位学生,然后很悲哀地想:汉克该不会这么快就“入乡随俗”了吧!

我提醒汉克说:“我们只坐三站就到了,为什么不坐前排呢?”

汉克很吃惊地看着我说:“难道我们先上公交车的人不应该先坐后排吗?”

轮到我疑惑了,我问:“为什么先上来的就要坐后排呢?”

汉克说:“在我们英国,先上公交车的人都是从后排坐起的,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后面的人上车啊!”我顿时无语,心潮翻滚。

回去之后,我找了一个在伦敦生活过的教授一问,教授笑着告诉我:“没错,是这样的,这是他们恪守的规矩,这样可以让车厢整洁而不至于拥挤,更重要的是,让后上车的人能在短时间就顺利坐好。另外,他们的公交车上从不设置老弱病残孕专座,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公交车的前两排为这些人的专座??”

我听着听着,渐渐感觉美好起来。

末了,教授笑着问我:“这下你知道为什么伦敦人开着巴士来北京迎奥运了吧?”

我猛地恍然大悟,很肯定地回答说:“一定是因为巴士里藏着他们国家美好友爱和谐的文化。” 他会心地点点头,是对我的答复,更像是对一种文化的赞许。

我不禁想,世间最精深最美好的文化在哪里?也许就藏在这一个座位的选择里。

21. 通读文章,你认为在伦敦怎么乘巴士?(2分)

22.“我”为什么“恍然大悟”?(4分)

23.文中说“看着这个诚实的孩子,我很吃惊”,为什么“吃惊”?(4分)

24.“我”对伦敦乘巴士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请将“我”的心理变化补充完整。(3分) 吃惊→→疑惑→→美好→

25.读了本文后,说说你的所思所感。(4分)

三、作文(50分)

一支笔、一本书演绎着丰富多彩的语文故事。迎着朝霞出门,伴着晚霞回家,一天天的轨迹就这样简单重复着??一天天、一年年,在与语文相伴的日子里,同学们在语文中快速成长。原先的羞涩胆怯变成了今日的自信大方;原先的沉默寡言变成了课堂发言中的巧舌如簧;认不了几个字的小孩儿已成长为能写出一篇篇生动美文的好少年!

作文题目:爱上了语文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