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制订学校工作计划的

学校工作计划2019-01-17 02:03书业网

制订学校工作计划的“四项原则”

目前,许多学校在制订工作计划时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有投机取巧的行为。例如,有些学校领导对计划制订不够重视,只将其当做一份应付上级检查的材料,平时很少按计划来开展工作,各部门制订的计划也各行其是,学校计划形同虚设。还有一些学校在制订计划时走捷径,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改头换面,成了真正的“拿来主义”。

学校工作计划是对学校即将开展工作的设想和安排,是学校发展的行动指南,关系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着师生的共同成长。从内容上来说,其包括长远规划、短期计划、年度计划、学期计划等。笔者认为,在制订工作计划时,学校应充分考虑“四项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延续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学校工作计划需遵循科学性原则,以科学、和谐的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的工作计划包括科学的管理理念、正确的办学方向、可行的创建目标、适度的发展步伐、个性的办学特色等,这些内容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拿创建目标来说,目标大了,实现不了,会打击学校发展的信心;目标小了,容易实现,会消减学校发展的后劲。一般来说,学校在制订工作计划时不仅要集思广益,还应请

专家进行论证。

学校工作计划要体现延续性,不仅要承接以前的计划,而且每一学年的计划还应相互联系、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在新一学年工作计划制订前,首先要总结上一学年工作计划的开展与落实情况,对实施效果较好的理念与措施,应继承与发扬,对实施效果不好的,要多加反思与总结。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今天,一些知名学校的领导更换频繁,其管理理念与方法也各有千秋。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注重工作计划的延续性。因为任何一种教育理念下的活动实施、课题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如果以前优秀的办学经验、成果得不到继承与发扬,那将是教育资源的一大浪费。

学校工作计划应体现发展性原则。无论是学校的长远规划、五年规划还是学年、学期计划均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就拿学校的五年发展规划制订来说,学校首先应进行充分调研、科学评估;其次,每一学年工作计划的制订还要考虑学校的发展实情,不必局限于原有计划的框架,以致缩手缩脚,阻碍了学校的发展;最后,当在发展过程中巧遇机会、资助等外部条件时,学校应在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思路,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学校工作计划还应讲求实效,不能假、大、空,效果如何要靠事实来说话。从实效性原则上说,工作计划中的每一项措施均要贴近学校实际,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都会有差别。当前,一些农村学校工作计划流于形式,常常是草草将计划制订好,然后束之高阁。

平日里,涉及到学校发展的决策是领导想到哪做到哪,抱着一种“农村学校很少有人查”的心理,逐渐导致了学校办学失去方向,办学积累了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学校发展举步维艰。对于此类情况,学校要根据校情,客观地制订出自己的特色计划,严格依照执行,实施过程中有问题要及时反馈、逐步完善。总而言之,对于学校计划,通俗地说,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年度专题报告是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保证决策目标如期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一)工作计划、总结、专题报告的分类

工作计划包括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包括年度工作总结、学期工作总结。

(二)撰稿要求

1.工作计划

制订计划要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认真执行上级指示精神,推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要结合学校和本部门的职能,体现改革精神,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从实际出发,开展调查研究,做到切实可行、具体、明确;体现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注意协调,考虑本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的关系;各部门拟订的计划应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

主要内容:制订计划的依据,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的目标,具体的工作任务,推进的措施和方法,工作的责任者。

2.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要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要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处理好典型与一般的关系;实事求是,事实、情况、数据、工作得失表述确凿无误;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工作中带有共性的问题;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各部门撰写的工作总结应由本部门主要领导审核。

主要内容: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指导思想,工作的基本情况,推进工作的措施,工作的特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绩和体会,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对比性数据,数据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加强本部门建设方面的情况。

(三)报送要求

每学期教学周结束后二周内,各部门将本学期工作总结送学校办公室。每学期第三周前,将本学期工作计划送学校办公室。各系部将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同时报送教务部门。学校办公室在此之后三周内将学校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报校领导审定。

工作总结的写作技巧

在事务公文中,篇幅较长、结构难以把握、很难写出特色的,要数总结了。因此,衡量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从所撰总结的质量如何来看,就可一清二楚了。那么,总结写作与修改的要点又何在呢?笔者认为,可从扣政策、抓特点、找典型、清材料、理思路、删冗文六个方面来把握。

一、扣政策

我们写工作总结,往往要对前一段工作进行全面、审慎的回顾,即对前一段工作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依法行政和实施领导的情况进行审视。所谓扣政策,具体地讲,一是有无违法、违背中央指示精神、违背客观规律、侵犯群众利益的行政行为被作为经验在总结;二是理论上的提法是否符合党报党刊中的舆论子向和跟新提法;三是引用的政策法规是否得当。如果政策使用不当,或有错误,那么,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不正确的;如果推广,则是有害无益的,甚至会造成恶劣影响。例如,××省疾病控制中心为原免疫规划所所长×××发文求情,这单位发文及一系列为贪官求情的工作,即使几经周折、劳神费力,也不宜写进工作总结之中。

二、抓特色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和风格。就一份总结而言,一是指内容⊥的独特风格。有的秘书写总结,喜欢套用老模式,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连重点也不突出,就更谈不止有什么特色了。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总结,要突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神”的工作成绩,写作的重心应当是反映当地工作中有独特性

和创造性的东西。要写出自己“这一个”的特色,要唱好“地方戏”和“拿手戏”。而对于那些照抄照转一般化的工作情况,年年可套、家家可用的“常规性武器”,各级各地乃至全国都适用的“普通话”,就没有必要写人总结之中。那样的材料即使报上去也不会有多大用处。在当今“快餐化”的时代,生活、工作节奏已不断加快,阅文者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阅读尽量多的文字,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只有突出文章的特色,尽量缩短文章的篇幅,才能达到阅文者的要求。二是指在形式上要突出特色。工作总结的标题要突出全面工作总的特色,文章各个部分要紧扣主旨突出各个方面的特色,每一段的开头也要概括本段要旨。目前流行一种将具体事实与数据用黑体标出作为小标题,让阅文者在一两分钟内就能读完一份经验材料主干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找典型

典型的作用巨大,效果明显,一个好的典型就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对于广大群众是一种非常现实、直观的教育和引导,比一般的说教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一份总结是否有用,同其所反映的内容与事迹的典型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总结,东拼西凑找材料,方方面面有成绩,就是通篇难找一个有一定分量的典型,这样的总结对工作又有何益呢?领导的总结性讲话离不开一条条活生生的典型经验,办公室主任最感兴趣的是下级总结中的典型材料,而秘书则往往为得到一个典型事例.更是打烂了电话,甚至“踏破铁鞋”。那么,怎样才能寻找到典型呢?除了平时在工作中要注意培养

典型外,还可以从效果、做法、认识等三个方面去发现典型。首先是从效果上找典型。某项工作产生了最佳效果,取得了显著成绩,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领导的重视。对于本地区本单位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能够解决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又优于别处的最佳处置方案及工作经验,应当敏锐地抓住并及时地撰写。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都有科学的经验值得推广。其次是从做法上找典型。某方面工作能取得实效,自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做法。但如果某项工作略见成效或效果暂时不明显,也可总结比以前有所改过、比别人先进,特别是有创意的典型做法。再次是从认识上找典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深化、观点的亮化和主题的升华,写进总结中,仍然不乏深刻的典型意义。

四、清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基本要件,无论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都要做到真实、新颖、贴切、有力,所引政策法规、名人名言、领导讲话、群众评价等都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拼凑曲解,更不能“想当然”。总结中常见的一些所谓的“群众评价”,不像群众的口吻,倒像秘书的杜撰;所引政策法规条文有些已经过时或不够贴切。事实材料就更有讲究。要真实,就不能虚构杜撰,过去那些“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统计数字害人不浅。2006年4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为防止各地GDP指标层层分解、层层加码的问题,专门发出《关于请各地区科学确定本地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通知》,说明国家对预报数字准确度的重视。同时,材料一定要新,要

选择最新的事实和统计数据,今年的材料可谓新,去年的材料还算新,前年的材料也许就是“陈芝麻”了。要贴切,就要用一根红线贯串所有的材料,即围绕中心来精心选择材料。在修改和审核时,对于那些虚假的、过时的、“外围”的材料,要毫不吝惜、坚决摈弃。

五、理思路

写得好的总结,思路往往是很清晰的,犹如一位出色的导游,预先设计好路线,将你有顺序地引到一个个游览景点一样,看完所有的景点而行程丝毫不乱。我们写工作总结,一般是按照“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成绩及经验——存在问题及教训——下一步打算”的思路来结构文章;还是采用“横式结构",分别按照各个方面的工作来写,边写做法、成绩、经验,边写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和打算。具体总结某一方面的工作时,是先写做了什么工作,谈重要性,次写做法与效果,后用典型集体和个人的事例来予以说明,按照“做了什么——怎样做的(情况与做法)——做得怎样(成绩和经验)”来构思;还是只写“做了什么”与“做得怎样”,而略去“怎样做的”这一部分呢?即使在一段话中,上下旬之间也存在一个思路途接的问题。

六、删冗文

梁实秋先生说:“文学作品无不崇尚简练,简练乃一切古典艺术之美的极则。”这同样也是我们写总结所追求的最佳境界。简练就是简要而又精练,就是“少而精”。总结要简练,就要讲究立意精辟,结构精巧,材料精确,叙议精当,文笔精悍。看来要写出高质量的总结,还真须下一番功夫不可。当然,“简洁”是相对而言,不是越短

越好,也不是一切总结皆作短文。譬如,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一万余字便是“少”了。一个企业的年度工作忠结,一万字便太多了。1992年北京市好公文评选中,膺选一等奖的首钢总公司的年度工作总结,只用了1900余字。言之有物,短文长看;言之无物,长文短看。有的同志热衷于“做文章”,可谓“妙笔生花”,观点精心提炼,内容苦心剪裁,文字刻意润色。既有“四六旬”,也有百分比;既有面上概括,也有典型事例。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热热闹闹,内容却是空空荡荡。你去审视它的每句话,会惊奇地发现,有用的句子寥寥无几,整个文章除了耽误听众(读者)的时间以外,毫无实际意义。要使文章精练,—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提高文章的含金量,删去一切冗文,争取在尽量少的文字中含有最大的信息量。一份工作总结能够在最短的篇幅内传达最大的信息量,往往给人以单位领导作风干练、办公室办事果断、信息来源广泛、秘书知识丰富的良好印象;既能对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价,又能使人在愉快之中受到启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当前,改变学习方式的教改工作,在教学一线仍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甚至出现了某些偏向。因此,需要尽快加以研究和解决,以保证这项工作健康深入地发展。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在这里我就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转变学习方式的内涵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

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学习方式主要是认知方式。它是学生个体在学习(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它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他们的心理能力的发展。

二、认清原有学习方式的弊利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一是靠书本,二是靠实践。书本知识是人类的间接经验,实践可以获取直接经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了“应试”,学习的方式就是以书本为主,一提起“学习”,就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更是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要特征,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活动几乎没有。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材,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上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没法获得直接体验。

原有的接受式学习是不是全不对呢,也不能机械的一概否定,其优点也应继承与发扬。如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觉悟。在一定条件下,言语接受学习是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善于抓住主客观条件,把接受式学习变为有意义的学习。

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追求外表形式的变化。忽视学习方式的本质,放弃传统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把“满堂灌”变成表面标签式的合作、探究活动化教学后,反而成了“满堂乱”,把旧有的比较“扎实”的教学,被大“杂烩”的虚假合作、讨论活动所替代,转变学习方式成了空话,不会踩到点子上。只有辩证思考,认清学习方式的利弊,学习方式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

三、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教学状况的限制,目前这方面的实验已经暴露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采取正确的策略。

1.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学习习惯的转变。由于我们的教学是以他主学习为主要方式,学生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尤其是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习惯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再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改仍处于初期阶段,经验不足,力度不够,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非常艰难的,绝不是短时间、一两个学科、几次活动就奏效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2.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是自主学习方式建立的首要任务,而学习兴趣本身是个性心理的表现,是个陛在一定条件下长期作用的结果。中学生学习兴趣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与学习成绩紧密相关,

学习成绩越差,学习兴趣越低,恶性循环。学生不喜欢的学科,主要原因可能是:基础不好、老师讲得不好、学了没有用、不喜欢文(理)科而喜欢理(文)科。其中基础不好与老师讲得不好两项是主要因素。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关键是培养师生感情和提高教学水平。

3.自主学习强调人人参与、学生质疑,适合于小教学班,大教学班很难做到,要做到就要延长时间,而教学时间远远不足。

4.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调自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师操作困难,学生、家长有意见。

5.自主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多选择性,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目前的教材又是新的,教师既要学习新教材、备课、改作业,还有很多别的任务,教师负担过重,难以承受。

6.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学、,多方获取信息,费力费时多,学生负担加重。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阶段都适合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各学习阶段的初始期,他主学习适合养成习惯,了解学习规律,获得学习方法。并不是所有的学习科目都适合自主性研究性学习,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需要强记的知识,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作业等方式就能掌握。因此,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不能成为教学的全部方式,不能绝对化,不能全面开花。

7.自主学习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8.由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艰巨性和学校、上级部门的压力,出现了片面作秀的倾向,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必须制止。

9.在目前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随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改变而发展。

四、理清转变学习方式的路径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把过去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主要路径有四个方面:一是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实践活动。新课程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科教学中也安排了学科综合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三是计算机环境。计算机是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外储式的学习化社会电脑、网络技术等已成为学生学习的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学习活动。四是小课题研究和长作业。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搞些感兴趣的小课题,自主的、合作的、创造性的去完成。长作业就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去完成,这段时间可以是几周或者是几个月,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伸。以上四个路径都不是教师的教所能完成的,是学生自己去实际参与,主动实践,积极探索,获取体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突出学习方式转变的课程不仅有主要学

科,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科学课、品德与生活课等,各科教学都有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渗透、有机结合、科学转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五、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和方法

新课改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内在的学习品质,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取和确定研究的主题,在教学中,创造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根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研究了如下的策略和方法。

1.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升到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和操作,学理论,变观念,明方向,积极投入,策略得当,重过程,重实效,不作秀。

2.学习兴趣靠激发。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方式,低起点,巧设计,多表扬激励,逐步培养学科成功感和学习兴趣。

3.抓好过渡,重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重在教学三环节的“析”和“用”,既注意思维的深刻性、系统性、严密性,又注意思维的敏

捷性、灵活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性,创新思维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

4.他主学习和自主学习要有各自的位置和比重。起始年级,他主学习比重可重些,立规矩,建立新习惯,向自主学习过渡;中间年级加大自主学习比重,侧重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全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学习能力;毕业年级,侧重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知识和基本能力,复习阶段他主学习的比重适当加重。

5.教学任务要完成,教学质量要有保证,依据学生程度恰当定位,以课程标准的中度为难度标准,既完成基本任务又使学生有成功感,抓好小组落实,严防走过场。

7.抓常规化,建立自主学习的常规,建立自主学习的教学常规,抓本质,勇创新,摸规律,有章法。

8.资源利用与开发:课件要少而精,建设新资源,团结合作,资源共享。

9.积极大胆进行改革,如推行小教学班,按兴趣和程度编组、分班,按男女分班授课等。

摘 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在学习方式上也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或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采取一些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使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 课程改革; 学习方式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在新的时代精神的关照下,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人才。各国都对教育提出了改革的期望。在我国,实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在学习方式上也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或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采取一些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使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教师的学生观转变,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可能

新课程要求老师转变学生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长期以来,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同时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满堂灌”教学是老师所惯用的教学方法。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时只能采用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去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而不能自主的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以及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新课程要求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去建构知识的主体。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

二、评价方式的转变,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改革单一的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原有的纸笔测验侧重于考察学生对固定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情况,为了在考核中获得好的成绩,学生就会采取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原有的评价方式潜在强化了以被动接受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没有鼓励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和实践应用。新课程对评价的改革改变了评价的方式和评价内容,促进学生对自己提出了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三、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基础课程的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这些理念,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能够使学生为自己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前提是老师角色的转变。《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的提出建设性意见,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因此,由他人支配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2. 探究学习。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不仅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有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倡导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

3.合作学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那种“独善其身”、“万事不求人”等以自我为核心的学习、生活模式和行为准则将直接影响人的社会交往、生活质量,而相互协作、善于交流合作和恪守集体纪律,能乐群合众等品质将成为新一代人的行

为特征。“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合作学习批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它首先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惟有如此,人类才有和谐而美好的未来。

4.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的引导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引导和影响,首先表现在教师改变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这一方面。在新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老师应明确自己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者自居。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关系,教师就不能推行单一的“填鸭式”课堂教学,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的和合作的学习,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高空间。

其次,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教学方式。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把教学看作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教师所谓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即定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不过是信息的单身度传递;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单纯教师讲解的知识,成为有效传递知识的的工具,忽视了老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忽视了学生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事实上,教学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

必然发生于教师和学生生活中的,它首先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真正的教育,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从前的老师,只管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趣,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合他的教材。一来教学成交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者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必须怎样教。”

因此,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3.4

[2] 季宜兵.用新课程理念指导中学教学.数学学习与研究,2008.10

2009年3月,庆阳三中副校长王岩同志在市教育局统一组织下,赴华东师大参加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庆阳市完中校长研修班”学习活动。学习结束后,王岩同志作了题为《校长如何引领学校发展》和《促进教师发展的德育工作策略》学习成果报告,现将全文予以发布,以期引起广大教职工学习、交流与讨论。

校长如何有效引领学校发展是学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所中学能否走向卓越,走向一流的关键。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说:“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办好学校,教师是基础,校长是关键。校长对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办学实践中,有薄弱学校得以大踏步前进,也有杰出的学校出现滑坡的现象,这其中的成功与失败很容易追究到校长的能力和水平上。校长要有效引领学校发展,必须在教育教学,学校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而这又对校长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校长必须加强学习,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校长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校长与学校组织、学校成员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校长如何引领学校管理与文化创新?

校长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如今的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家长片面追求孩子的成绩,学校片面追求办学的声誉,教师片面追求自己私利??于是学生成了这些追求的“受害者”,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校也便少了许多生气,成为学生最不愿意呆的地方。因此如何让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郑金洲教授《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学科教育整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对象个别化;教学评价多样化。校长只有引领学校

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会还给学生一个自由成长的乐园,学校才会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校长是教学的指挥者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育教学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价值所在。离开了教育教学这个核心,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在本次交流中,虽然引领学校的方式和实施的管理措施不尽相同,但他们却有一个有目共睹的共同点,那就是紧抓教育教学不放手。校长必须关注课堂教学,多次组织教师进行赛课活动,并走进课堂去听课,每次听课,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在校长引领下,教师们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同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备课组建设,大力推进课题研究,带领学校全体教师重构学校课程,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内涵的课程系统,使学校实现新的飞跃。

校长是规章制度的建设者

学校管理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教育教学将会成为一叶“孤舟”,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人治的特点,就是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的命运。为了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

学校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如新课程改革,须有制度作为保障机制)

“要以法规为指导,以实际为需求,以管用为原则,加快建立健全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要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在强化常规的同时,还要建立应对变数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一种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及时反馈,保持章法,富有张力的运行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格局。同时,由于学校管理制度可以分成有形的制度和无形的制度两类,在加强有形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组织文化机制的积极作用,把依法治校和依德治校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建成弘扬先进文化的场所,把人心凝聚到教书育人加快发展的中心目标上来,以促进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

“没有规范的时候就要建立规范,而有了规范的时候就要超越规范,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而要超越规范,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制度总有不到的地方,制度的本身,制度的背后,制度的执行,靠什么?靠文化。虽然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广为人知,但很多学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走入误区。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认为,现在有许多学校投资巨大,装修豪华,非常现代化、贵族化,却没有文化气息,没有文化建设的学校,等于一个少了筋骨没有灵魂的空壳,永远不能以鲜活、伟岸、丰满的形象站立起来。因此,学校文化不能移植,不能引进,更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量身打造。学校

文化是一种积淀,是一种生长,需要有一个播种、发芽、生根、出苗、长大、开花、结果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幻想一朝一夕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不切实际的。

校长应当是首席学习者

实际上,无论是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引领,还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还是学校文化的培养,都对校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角色使命,校长必须加强学习,以开阔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本领和思想素质。然而,在办学实践过程中,一些校长或故步自封、或

“追风“,使其引领学校创新的能力大打折扣。校长的引领必须基于校长的学习。学校中的学习包括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终身学习。学校的变革与发展,必须从“学习”开始,离开了学习,学校就失去了体现其本质存在和特性的基础,也就失去了其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力量。传统学校中的“学习”统统被认为是学生的事,校长、教师都是教学生学习的人,要求学生学习的人,他们本身被定义为教育者而没有成为学习者,所以,学校所关注的学习只有学生的学习,而忽视了干部、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校长如何想要教师参与学习,必须有一些方法进行鼓励,但在所有的鼓励因素中,如果校长不承认自己有学习的要求,他就不能引领别人成为一个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校长必须是“成员”而不是“官员”。只有校长抛开“全能”的概念,以积极参与者的角色与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时,才能以知识和

学习的能力而获得学校成员的信服,作为校本知识生产的主要一员,校长参与学习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启发性和引导性的学习模式,会使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对学校的责任,真正促进学校实现共同学习、共同领导。

校长是教育方针的贯彻者

让领导信任,做教育方针的贯彻者。研修期间,我们一直在探讨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关系,很多学员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却又担心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失去领导对我们的信任,校长的“帽子”也许会戴不稳。其实就我理解,只要我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教育的改革只会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决不会下滑。关键是我们大多数人片面理解了“质量”的概念。真正的教育质量就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真正能实现这个目标,领导会不满意吗?

总之,时代赋予校长的使命,我们义不容辞。西部教育的发展,更加需要我们有使命感的校长,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真正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我们才会不辱使命。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