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新闻报道组织策划的滚动性

新闻报道2019-01-19 14:10书业网

篇一:新闻报道策划与组织

第三章 新闻报道策划与组织

一、新闻报道策划及主要类型二、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决策三、新闻报道方案设计四、新闻报道的实施与调控 ? 案例讨论:1997年香港回归报道,各家报纸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什么道理?

A.“新闻策划”的界定

宏观层面:媒介定位策划;中观层面:版面/栏目策划

微观层面: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事件策划

新闻媒体动作策划

媒介公关策划、经营策划

B.新闻策划的客体是什么

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还是媒介策划的新闻事件?

讨论:如何看待媒介活动策划

? 例:《北京青年报》策划的“为贫困大学生结对资助活动”

南京某报记者制造的“砸空调,泄民愤”的“新闻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个案:《北京青年报》与北京青基会、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联合发起为百名贫困大学生结对资助活动

? 问题案例:2001年《南京晨报》一记者策划并报道“三砸空调”新闻,构成国内首起损害商品声誉案 ? 问题案例:传媒点名富豪捐助穷人

2006年春节前夕,沈阳《华商晨报》连续报道的“穷父救女求助富人”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吉林农民刘福成为了给11个月大的女儿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在花光了借来的6万元后,写信向他听说过的“中国富豪”们求助。获悉此事的《华商晨报》不仅公开了被求助的六位富豪的名字,而且不断打电话询问富豪们的打算和反应。对于有捐款意向的富豪,媒体热情报道,而还没有捐款的富豪则在报道中被再次点名。

也许媒体的是善良的,客观上也确实促使一些富豪拿出钱来救助一个小生命,但是可以肯定,如果再搞几次这样的点名逼视,不仅富豪,就是一般人都会对慈善救助心生冷淡。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的报道行为,给被报道的个体带来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同时也是新闻媒体社会角色的错位。这样的新闻报道策划就不是正常的策划。媒体越位了。

一、什么是新闻报道策划

案例 北京青年报 P116

新闻报道策划特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

1、是新闻编辑人员所从事的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一项集体性的劳动

2、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这样的特点:阶段性、滚动性、风险性

3、过程不像媒介定位那样长。从操作过程看有三阶段:选题与预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报道实施与调控阶段

4、本质上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

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在报道实施过程中接受反馈并修正设计方案。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

1、取信原则(首要原则)实事求是,取信于受众。

注意:A 不能摆布报道对象,导演事实。

B 不能以报道策划之名,行商业策划之实。

2、创新原则。求异求新,出奇制胜。

3、变通原则。审时度势,随时变通。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对报道策划的内容和配置留有余地。

4、实效原则。策划是手段而非目的

5、可行原则。切合实际,扬长避短,具有可行性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

A、根据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划分——可预见性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

B、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划分——周期性策划、非周期性策划

C、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划分——独立型策划、非独立型策划

可预见性的报道策划:

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

如卫星发射、香港回归、奥运会、十七大等新闻事件或活动,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建国60周年等非新闻事件性新闻等,对这类新闻的策划可提前进行

可预见性报道策划的特点:时间相对充裕,可精心设计和安排;媒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料的储备相对丰富 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的难点:形成固定的选题和报道模式,突破和创新难;成为媒介共同性的报道题材,表现与众不同的风格比较难;受众接触多,容易厌烦

非可预见性的报道策划: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一类是自然灾害,“天灾”;一类是社会事件,“人祸”。对这类事件通常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立即策划报道活动

案例:“天灾”:2007中国洪水之殇;9.11纽约世贸大厦遭受飞机撞击瞬间

非可预见性事件的特点:时效性强;变动性大;不确定性大;影响面广

非可预见性事件报道策划的特点和要求:及时性;紧迫性;谨慎性;应变性;现场感;连续性;立体性 非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原则

1、 快速反应 及时报道;2、真实准确 客观公正

3、 把握大局 保持理智;4、讲求艺术 注重技巧

? 案例:羊城晚报对9.11事件的报道策划

? 世界4家大通讯社在事发后发出的第一条消息

美联社----据电视新闻报道,一架飞机撞上了世界贸易中心

法新社----一架飞机撞上了世界贸易中心

路透社---记者目击报道,世界贸易中心爆炸起火

新华社---一架飞机撞上了纽约贸易中心

? 案例 1999年《北京青年报》对北约袭击我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报道策划

? 案例 1981年《华盛顿邮报》对美国总统里根遇刺的报道(里根(中)1981年3月30日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 外遇刺受伤的照片 )

周期性的报道策划:媒介新闻采编部门的一种常规性的报道策划,运行时间具有周期性特点。如按季、月、周等进行的报道策划,均属此类。

非周期性的报道策划:根据报道需要临时进行的报道策划

独立型报道策划:报道策划独立存在、与其他策划活动无关的新闻报道策划。报道策划者单独策划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活动,报道者不介入报道客体中。

? 案例:一组网上媒介对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报道网页

非独立型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主要为公益性活动)相关联和连接、并相互间发生作用的新闻报道策划。报道者身兼“报道者”与“当事人”双重角色新闻策划与活动的策划、组织相互配合进行。

? 案例《北京青年报》与北京青基会、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联合发起为百名贫困大学生结对资助活动 ? 问题案例:2001年《南京晨报》一记者策划并报道“三砸空调”新闻,构成国内首起损害商品声誉案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决策: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媒介进行报道的条件

1.选题策划的重要性:策划和前期调研是保证事实得以报道的前提。

示例: 《新闻调查》的工作程序:

选题遴选——选题申报——前期调查与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总结评价。

1)可供传播的客体(报道客体的信息分析)

前景性信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预测。

“焦点访谈”栏目在进行报道策划时,强调要“关注报道的结果”。

如:某座城市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很多地方的空气污染指数都达到了5级。人的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某单位或部门不顾国家的法令,超标排污,造成严重后果。

背景性信息:包括事物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习俗等方面背景情况,及事件过去的存在状态。

《新闻调查》栏目认为:充分详尽的背景分析是确定选题价值的前提。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展开调查,从中可以提炼出怎样的主题?由此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它是否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广大观众对此问题的关切程度如何???每一份策划方案都要对背景进行详细的说明??有了这样比较扎实、严密的科学论证,节目的文化

厚重感、历史感和理性色彩就得到了基本保证。

相关性信息:与报道事实之间有联系的其他客体的信息,有些互为因果,有些属于同一类型,有些形成对比。 如:1999年南方日报在报道“包机救人”事件时,一些相关性信息对报道选题的价值认定就起了重要作用。 相关性信息:一位在广州打工的湖北妹子,被严重烧伤,老板竟然不理,于是愤而将老板告上法庭;一位老板因打工仔贪玩,将其活活打死??这些与包机救人事件形成对比,有力地揭示了新闻的深刻内涵。

2)、受众的获知需求

3)、实现传播的条件(报道主体信息分析)

外部条件:政策、法律和道德规范

内部条件:人力资源信息,保障系统信息

新闻报道策划的内容

1.报道范围与重点

范围: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对象是哪些人和事,报道面有多大。重点:报道客体中最重要的部分,规定报道的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问题。现实生活的主导部分就是报道的重点。

2.报道规模与进程

规模:报道持续进行多少时间,占据多大版面空间和多少栏目配置,动用多少采编力量。

选择报道规模应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需要性原则。确定报道规模要根据本媒体在媒介中的分工和受众的需求。二是统筹性原则。报道策划要依据报道的价值含量统一分配版面资源,统筹兼顾。

报道进程:报道分多少阶段进行,何时开头、何时推进、何时结束,及各阶段间如何转接。

策划分为三个阶段:

活动预热(2月24日~3月6日):报道筹备工作、各方预测及轻松的花絮

集中报道(3月7日):用整版的篇幅对获奖结果进行报道和评点

收尾总结(3月8日~3月10日)收集关于奥斯卡的反应和评价,对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盘点总结。

3.发稿计划: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稿件的题目、内容、体裁、篇幅、版面位置、刊出时间等。

4.报道方式: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

常用的方式:集中式、连续式、系列式、组合式、受众参与式、媒介介入式。

集中式: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声势。

特点:在一定报道空间和时间内,发稿数量多,同类内容的稿件呈密集状态。

连续式: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

特点:每篇稿件的报道对象一样,但反映的时间、过程不同;完整性;反复性;深刻性;灵活性。

系列式: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的各个侧面,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特点:每篇稿件的角度不同、视野不同,但总体上相互关联、相互补充。

组合式: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

特点:每篇稿件的主题、规模、形式都基本相同,但报道的具体对象不同。

受众参与式:吸引受众参与新闻报道活动,受众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

媒介介入式:新闻记者参与报道客体(一般是社会公益性活动),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

5.报道时机:在策划与组织报道中寻找到有利于报道获得良好效果的机会。

报道时机的把握,考虑以下几方面:报道时间(前置式报道,即时式报道,后置式报道);环境与背景;客观条件;受众心理

6.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运行机制

报道力量配置:参与报道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设备的设置。

报道运行机制: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管理制度。

六、新闻报道策划的操作过程

1、策划预备阶段:发现新闻线索,确定报道选题到收集与分析相关材料,确定报道效果目标。

2、方案设计阶段: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进程、报道方式、表现形式大胆设想,形成系统的报道方案。

3、方案修正阶段:从报道方案付诸实施到报道结束过程中,根据报道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原先的设计方案。 方案修正阶段需接受的信息反馈包括:报道者的反馈;

报道对象的反馈;

有关部门和主管单位的反馈;

受众的反馈。

方案的修正:修正报道思路;

调整报道内容;

调整报道规模;

改变报道方式;

调整报道力量与报道运行机制。

篇二: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现在是媒体时代,你关注每日的新闻报道吗,你了解新闻报道策划方案吗,你会做新闻报道策划方案吗,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一篇新闻报道策划方案的操作过程和技巧文章参考,祝您学习愉快。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新闻报道策划的操作过程和技巧: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人员所从事的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具体承担策划的编辑是谁,通常根据报道任务的重要程度而定。像香港回归、“两会”报道这类重大报道活动,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报道策划及组织实施一般由总编辑直接“挂帅”,成立专门的策划指挥中心来负责设计和调度。相对不是特别重大,或报道面较小、内容单一的报道,由某一部门就能独立完成,一般由有关编辑部门的负责人或者版面主编来承担策划任务。新闻报道策划也是一项集体性的劳动,主持策划的编辑人员需要广泛听取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时还专门邀请一些报社内部或报社以外的人员参与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阶段性。新闻报道策划比报纸策划频繁得多,每一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选题需要策划,一次报道策划在实施并完成以后,还会有新的报道需要策划。因此,每一个新闻报道策划都有阶段性运行的特点。二是滚动性。新闻报道策划不同于报道计划,报道策划的生命力在于随着报道客体与报道环境的改变,不断地改进与修正原来的方案。报道策划这种“应变”功能决定了报道策划要随着报道的推进与拓展,滚动式地运行,报道实施没有完结,报道策划也就没有完结。三是风险性。与报纸策划一样,报道策划作为事关报社未来行动的设计,是担负了一定的风险的。新闻报道的成败要依赖编辑的选择和决策,而报纸的成败又是由所有这些选择与决策累积出来的。

新闻报道策划的过程不像报纸策划那样漫长,一般对可预见式报道的策划时间相对宽裕,可以从容进行,但非可预见性报道的策划则必须争分夺秒,时不我待。从新闻报道策划的操作过程来看,大致也有三个阶段。

指从发现新闻报道线索、确定报道选题到收集与分析各方面相关材料、确定报道效果目标的一段时间,这是报道策划的预备阶段。

发现新闻线索是产生报道选题的前提。报道者获得新闻线索的途径很多,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读者在来信来电来访中提供、报社的领导者或社会其他部门提供、编辑在其他媒介的报道中发现,等等。编辑记者每天获得的新闻线索是大量的,需要根据新闻选择的标准对这些线索作出分z析判断,筛选出适合进行报道的线索进行采访调查。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适合采访调查的新闻线索,也并非都需要进行新闻报道策划。需要编辑策划的只是那些内容重要、意义重大、应该进行由表及里的“线型”深度报道,或者由此及彼的“网状”广度报道的新闻。这种报道不是一两篇稿件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两个记者单枪匹马所能胜任的,需要精心筹划,多方合作,以成龙配套的新闻报道来实现。

一旦发现值得进行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新闻线索以后,策划者首先要围绕这一线索广泛收集各类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

1.报道客体的信息。

如报道一个重大事件,就需要了解有关这一事件的背景情况、目前进展势态、各方面对事件的反应、有关专家对事态发展的分析预测、与此事件有关的其他事件及人物的情况、历史上的类似事件的情况、其他地区类似事件的情况,等等。报道策划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报道客体的相关信息,才能对其本质和意义有更为准确的把握,从而决定报道如何进行。 2.报道接受者的信息。

如读者对这新闻线索是否已经有所了解,他们对此选题的获知需求点究竟在哪里,已知事件的读者对事件的反应、有关专家对事态发展的分析预测、有关领导者对事件的态度和对策等。这些信息有助于策划者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策划报道,而且这些信息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成为报道的内容。

3.报道竞争者的信息。

如对一些意义重大、媒介普遍会加以报道的选题,要设法了解其他新闻媒介的报道方案,弄清其报道的规模会有多大、可能选择什么报道方式等,这样才能针对竞争对手的行动,采取相应的对策,在报道中扬长避短,出奇制胜。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策划前期收集与分析相关信息对于策划至关重要。一些重视报道策划的新闻媒介,甚至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这类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工作,并且在机制上予以保证。 收集与分析有关信息,一方面是为了对选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必要时作出修正和调整,另一方面还为了确定报道效果目标。所谓报道效果目标,是报道者根据报道策划前期所掌握的信息,在对新闻报道可能取得的社会效果的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求达到的目标。报道效果目标,为报道策划指明了方向,报道方案的设计将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进行。

报道效果目标与报纸的社会功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新闻媒介具有传播信息、政治宣传、普及教育、舆论监督、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等多方面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都要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来实现,因此报道效果目标也相应呈多元化的形态。如通过报道宣传某种政策、观念或主张;通过批评报道揭露社会弊端,促进问题的解决;通过追踪报道传播最新信息、监视社会环境;通过活动策划与新闻报道的结合,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娱乐,或进行道德教育、解决社会问题,或塑造报纸形象,扩大社会影响等。具体到一次新闻报道策划,其报道效果目标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即同时具有若干目标。报道效果目标可因报道选题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报道选题越重要,报道效果目标往往也越高。报道效果目标规定了报道策划的方向,从而规定了报道规模、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报道策划方案是依据报道效果目标而设计的。

指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进程、报道方式、表现形式大胆设想.最终形成系统的报道设计方案的这一阶段。这是报道策划的核心阶段。

新闻报道策划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且这种创造性的劳动通常是以一两人为主、更多的人参与进行的。报道思路是设计报道方案所依循的思考途径,报道思路的形成有一个由酝酿期向明朗期过渡的过程。酝酿期是沉思和多方假设的阶段,策划者在此时对所收

集的资料、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处理,寻找报道的突破口,不断从正面、反面去进行各种假设,并让这些假设在头脑中反复地组合、交叉、撞击和渗透,不断地否定、选择,形成新的假设和创意。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呈现多种思维状态的交替,思考强度大,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内心困惑出现。明朗期则是顿悟和突破阶段,最终找到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策划者经过长期酝酿,创造的火花猛然爆发,灵感、直觉等非逻辑思维往往起决定作用。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是高度兴奋的,豁然开朗的顿悟,突如其来的成功,往往使策划者自己感到惊愕和快慰。

1991年底,《经济日报》头版刊登一条通讯《马上就办》,报道辽宁省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实行“马上就办”制度,在读者中引起关注。也有读者来信表示怀疑。有一位读者直接在报纸上批字;“我不信,吹牛吧?”把报纸寄到了报社。针对这一情况,该报一位年轻编辑想出一个巧妙的连续报道方案,一举获得成功。这位编辑后来写文章回顾这段经历:

??《马上就办》写得不凡。当时我正值夜班,得以先读为快,读后顿觉振奋。振奋之余,我不免有所怀疑:“真的这么好吗?”姑且心存一疑。

紧张的夜班工作告一段落,只等出大样了。此时,我们请求老范(总编辑范敬宜)谈谈他自己亲身经历的采访轶事。诸如从废稿堆里抬出一版头条,从采访冷遇中引出大新闻,从夜宿乡政府不闻电话声中悟出农村生活变化等等,老范娓娓而叙,听起来颇堪玩味,很是过瘾。 说也巧,两天后我见到了那封后来成为“秘访” 由头的来信,立即想起老范所说的轶事,隐隐觉得其中隐藏着大新闻。可那是什么呢?请庞廷福(驻站记者)再访“马上就办”??总社派记者暗访,连同记者来信一起刊登???这都不失为新闻,但总嫌其形式不新,新闻味不够浓烈。

这一天,我时不时记挂着这件事情。当晚,在同老范聊天中,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可否请这位读者同记者一起去暗访呢?一种瓜熟蒂落的喜悦、冲动。我试探着把设想说了出来?? 这段经历生动地说明了报道思路形成的过程。由一封读者来信引出对一个报道选题的思索,先是冥思苦想的酝酿期,然后是豁然开朗的明朗期。一个富有新意的报道思路就这样形成了,由此产生了比较成形的报道方案。这个方案又得到了总编辑的进一步补充,他建议这位编辑带着读者到鞍山市政府采访时不要暴露真实身份,而以办事者的身份实地体验一下“马上就办”是实是虚,还对这一报道的其他细节问题作了详细指导。于是,就有了报社记者和读者一块“秘访”的不凡之举,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一下抓住了读者。《秘访“马上就办”》刊出后,有读者来信写道:“??我佩服你们敢于请读者一起进行‘秘访’的胆识和魄力,也赞赏你们的求实精神和读者观念。不过,我想知道,如果‘秘访’的见闻不是《马上就办》所报道的那样,你们会不会如实报道?”可见,读者感兴趣的不仅是报道方式,而且对实质性的内容更为关注。这种疑虑编辑在策划报道时实际上早已有所考虑并做了两种准备,正是为了达到有充分说服力的报道效果目标,才策划“秘访”这样大胆而新颖的连续报道。

报道方案是报道思路的系统化、具体化产物,它将报道思路中的所有细节有条理地明确表述出来。重要选题的报道策划一般还要形成文字稿,在报社内部向有关的报道参与人员公布,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做进一步修正。报道策划方案的具体内容前文已经专门论及,主要包括;报道选题、报道范围与重心、报道规模、发稿计划、报道方式、报道的表现形式、报道力量配置与报道机制等。

在策划重要报道活动时,经常需要设计多套报道设计方案,以便从中比较选择。如 1997年元旦,上海《文汇报》国际新闻版策划节日报道时,产生了三个报道设计方案。先想到的两个方案,一个是搞画刊,请几位名家创作一组以1996年重大国际新闻为题材的漫画。一个是出照片,版面以一幅世界地图为中心,四周配上简要文字说明的照片,再用箭头将照片和新闻发生地,即地图上的某一点联起来。这两个方案经讨论研究都有问

篇三: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

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

董天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报道策划迅速取代新闻报道计划而成为新闻传播中的经常性工作,其突出地位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而日益突出。正确认识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是搞好新闻报道策划的前提。

一、报道策划与报道计划的异同

对于新闻媒介来说,只要新闻事实一产生,就有一个如何报道的问题。在“报道策划”理念提出之前,我国新闻界运用得较多的概念是“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又称“报道组织”)。“报道计划”与“组织报道”异名同实。比较下面的两个解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报道计划”是“编辑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读者要求,对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题的报道内容和方法所作的统筹安排。一般包括报道的意图、报道的重点、报道的阶段、报道的重要选题以及报道方式的选择和报道力度的安排等。”

——“组织报道”是“编辑根据报纸编辑方针对每个时期报道的内容所进行的具体安排”,“它着重解决的是:这一时期整个报道的中心和重点、报道的规模、各项报道内容之间的关系、报道的各个阶段的安排、报道中所采用的各种形式的配合、报社内外的报道力量的部署,等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策划”理念由商业界引入新闻界,人们开始用“报道策划”来取代“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稍后,“新闻策划”这一术语又迅速取代了“报道策划”,但不少人都是在“新闻报道策划”的意义上使用“新闻策划”。因此,报道策划已成为大行其道的业务理念与操作行为。所谓报道策划,就是在新闻事实发生以后,新闻工作者对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或播出等报道活动进行设计与谋划,以确定最佳报道方案,从而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的一种策划活动。

在语义上,“策划”与“计划”有相同之处,都是关于未来行动的谋划和安排,所以《辞海》把“策划”解释成“计划”、“打算”之意;但又有所差异,“策划”更强调“筹划”、“谋略”、“对策”等意思,《辞源》就把“策划”解释为“想办法”、“筹划”。现代研究者认为,“在古代,策划的名词性较强,与现在的计划、计策、计谋、对策的意思较为接近。而在现代,策划的动词性含义增强,信息、创意、点子、谋略、目标等要素为其内核,而‘策划’的全面含义为:如何在全面谋略上指导操作者去圆满地实施对策、计策或计谋,从而达到办事的目的。” 所以(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新闻报道组织策划的滚动性)有学者强调,策划是一种谋略活动,“策划与计划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要求根据目标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以使行动产生最佳的效果。”

从“策划”与“计划”的异同可以看出,用“报道策划”来取代“报道计划”,不仅转变了话语形式,而且改变了实质内涵。

第一,报道计划的前提是传者本位,而报道策划的前提是受众本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媒走上了产业化运作的道路,传受关系也从传者本位走向受众本位。所谓传者本位,就是新闻传播活动是从传者的需要出发,以传者的愿望为中心,忽视乃至无视受众的需要,强调自上而下的思想灌输。受众本位则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要从满足受众的需要出发,以受众为中心来展开新闻传播活动,从而使传者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信息互动,提高传播效果和社

会效果。 于是,如何根据受众的需要、兴趣来确定报道的选题、内容、角度、方式等,就成为媒介需要精心策划的重要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根据传者的需要和愿望作一个报道计划就可以万事大吉。

第二,报道计划带有较强的被动性,而报道策划具有充分的主动性。报道计划的被动性表现在两个层面:对于媒介领导者而言,报道计划的目标、内容、方式往往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事先确定,媒介领导者所制定的报道计划不过是上级主管部门意志的图解;对于一般记者、编辑而言,只需要按媒介领导者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加以执行就算完成任务。而报道策划则意味着媒介机构从领导者到一般记者、编辑,都必须主动地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根据媒介自身的定位,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自主地确定报道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创造性地完成传播任务。

第三,报道计划的实施带有明显的静态性,而报道策划的实施具有强烈的动态性。在传统的新闻工作中,报道计划一经制定,媒介机构及其编采人员往往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缺乏灵活性,缺乏应变性,缺乏创新性。而报道策划则强调,实施过程中必须灵活应对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修正原来的报道方案,通过不断创新来取得最佳传播效应和社会效果。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内涵

从总体上讲,“报道策划”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新闻工作中“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的一种发展,一种创新。这种发展和创新的实质就在于,报道策划是对新闻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

作为对未来报道活动的思考与谋划,报道策划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也就是一种意识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对于人的意识具有决定作用;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能够对客观世界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意识的这种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报道策划所强调或高扬的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认识论原理。

首先,报道策划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意识能动作用的第一个具体表现,是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行动与动物的活动不同,它总是在一定的目的、主张、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先产生某种动机和目的,并为实现这个动机和目的而谋划相应的对策,正是为了增强新闻报道的目的性、计划性,有条不紊地开展新闻报道工作。

其次,报道策划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意识能动作用的第二个具体表现,是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活动能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从认识现在而探索过去,推测未来。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充分更深刻地反映当前社会现实,报道策划总是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在占有丰富材料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报道方案,促进新闻报道的创新。

再次,报道策划是一种具有积极指导作用的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来强调,意识通过实践而对客观世界产生改造作用,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第三个具体表现。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以这些思

想为指导去改造世界,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现实。报道策划并非为策划而策划,它在把握现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最佳报道方案,正是为了更好地实践,是为了让新闻工作者按照富有创意的报道方案把报道工作搞得更加出色。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积极作用

由于报道策划是认识能动性的体现,所以是否进行报道策划,传播效果大不一样。实践证明,报道策划对于推动新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需要进行报道策划的题材,往往是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现象、问题。一般地讲,这些事件、现象、问题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不易把握。经过报道策划,新闻工作者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其本质,把握其精神,从而深化报道主题,做好舆论导向工作。1990年初,新华社发了一批建设成就的报道。第一篇是介绍1989年全国钢产量突破六千万吨,这本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经济日报》夜班编辑却将稿件删成简讯放在一版很不起眼的位置,豆腐干一块。后来报社经过策划,推出了《6000万吨钢意味着什么》的述评。随后,新华社又发了煤产量突破10亿吨,粮食若干万吨,化肥多少万吨,棉花是多少的报道,《经济日报》编发这些报道后又如法炮制,分别写了“意味着什么”的述评,深入地阐明了经济建设成就的具体内涵。但是,这些成就与人民群众有什么关系呢?为回答这个问题,报社在五篇“意味着什么”之后又推出了五篇“变迁”,即《吃的变迁》、《穿的变迁》、《住的变迁》、《用的变迁》、《行的变迁》,让老百姓从生活的变化感受到了变化的不寻常。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报道还没有把人民群众生活上的变化和重点工作建设成就联系起来。于是,报社又采写了《在吃的变迁背后》等五篇通讯,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建设成就与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既有思想深度,又有可读性,产生了良好影响。

2.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满足受众需要。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事实)满足受众需要的各种属性。新闻报道对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把握得越好,也就越能满足受众的新闻需要。因此,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掘新闻价值。报道策划往往是若干新闻工作者一起研讨报道对策,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不仅可以敏锐地看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而且可以敏锐地回忆过去所发生的历史,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趋势,及时而准确把握发掘新闻价值。1981年8月29日,湖北《孝感报》接到一份通讯员来稿,说应城县一个叫杨小运的农民,愿意在完成当年一万斤粮食统购任务的基础上,再超售万斤粮,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国家奖售给他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报社领导吩咐要闻版编辑认真处理,编辑却把稿子“报废”了。9月3日,报社总编辑外出采访回来,在废稿堆中“抢救”了这篇稿子。因为在当时,刚刚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杨小运的“交换”思想是对计划经济的一种挑战,有进步意义;而且有关部门和社会舆论都在担心农民不肯平价卖给国家,这个农民却作出了肯定性的回答。《孝感报》9月5日编发这篇稿子后,迅速形成了一股“新闻冲击波”:县委、县政府当即作出了凡超售万斤粮的农户,可以享受名牌紧俏商品的奖售;上海永久自行车厂得知杨小运点名求购永久牌自行车的情况,在科室、车间发动了一场讨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发布了《农民兄弟要“永久”,“永久”工人要尽责》的消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工农互相促进,各自挑起重担”的热潮。《孝感报》也因为“杨小运报道”而名闻全国。

3.有利于强化报道创新,提高传播效应。新闻报道是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作为新闻报道内容的新事物、新观念、新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报

道创新是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而且,在传媒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新闻竞争的加剧,受众水平的提高,使新闻报道的创新变得更加迫切。从某种意义说,报道策划正是新闻工作者为了适应这种日益凸显的新闻创新要求才出现的。因此,报道策划的开展,必然有利于强化报道创新,提高传播效应。2000年元旦前后,各类传媒都开展了“千禧报道”。由于有不同的策划,各媒体的千禧报道也就各有特色,丰富多彩。比如,《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成都商报》都开展了跨越国界的环球采访,但这几家报纸所推出的报道却各不相同。《北京青年报》由记者奔赴全球24个不同时区报道世界各地迎接新千年的景象,在1999年12月31日和2000年1月1日推出了声势浩大的100金版;《羊城晚报》也兵分几路进行环球采访,连续七天推出了

“赤”“橙”“黄”“绿”“青”“蓝”“紫”7组特刊;《成都商报》派出24名记者分赴24个时区,从1999年12月8日到2000年1月12日,进行了长达月余的跟踪报道,及时发回世界各地人民喜迎新千年的盛况,并且还让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宣传成都、表达友谊的公关活动,追求一种相互沟通的双向传播效果。

4.有利于形成独家报道,推出新闻精品。都市新闻传媒崛起以来,新闻竞争日趋激烈, “新闻大战”已成为记者的家常便饭。只要新闻事实一发生,各家媒体都会派出自己的记者去“抢新闻”。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闻传媒不仅要努力向受众提供独家新闻,而且也要尽力推出独家报道。如果说“独家新闻”主要是指“新闻事实”的独家,那么,“独家报道”则是在其他媒介对某一新闻事实已经作出报道的情况下强调报道视角和思想观点的独家。怎样抢到独家新闻,需要策划;如何形成独家报道,更需要策划。报道策划在促进媒体推出独家新闻和独家报道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了后来震惊中外的森林大火。两天之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发一条简讯。《中国青年报》闻讯后立即组织报道。应当怎样报道这场火灾呢?以往,在灾难发生之后,传媒总能把灾难化为“凯歌”,灾难一结束,报刊上的英雄赞歌就连篇累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编辑经过一番策划,认为抢灾救灾中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需要我们去讴歌,但决不应仅仅止于讴歌。灾难就是灾难,无论怎样回避,它首先应是灾难,是悲剧。因此,他们形成了一个想法:要突破以往的灾难报道模式,对这场特大火灾进行深入的剖析,尽可能做到真实地摹写客观面貌,仔细观察在特定环境中人性的卑琐、崇高与升华,展示人性在灾难中的瞬间的两极闪现。于是,经过深入采访和精心构思而写就的三篇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分别在《中国青年报》1987年6月24日、27日和7月4日刊出,受到各方面好评,被认为是“《中国青年报》新闻思想成熟的标志”,是“当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