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皇太极陵导游词

导游词2019-01-19 21:19书业网

篇一:昭西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在石牌坊东侧,陵区风水墙之外,有一座规制独特,自成体系的陵墓,它就是昭西陵,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我们知道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生于1613年,死于1687年,享年75岁。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福临继位后尊其为皇太后。玄烨登极,尊她为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三朝,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在清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史学家誉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孝庄文皇后的陵寝——昭西陵了,但是各位可能会好奇,昭西陵为什么孤零零地修建在清东陵陵区之外呢?

几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太后下嫁”。据说,皇太极死后,年轻的孝庄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竟不顾太后之尊,下嫁给她的小叔子,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自绝于前夫皇太极,所以不能附葬昭陵而玷污先皇的“万年吉地”,更因后世天子对其不守妇道深恶痛绝,就将其葬在东陵风水墙外,罚其为后代儿孙看大门,当门卫。

另一种说法则是有着迷信传说的色彩了。据说当时杠夫抬着孝庄文皇后的棺椁浩浩荡荡的从北京出发去往辽宁的昭陵,也就是孝庄文皇后的丈夫皇太极的陵寝。在送葬队伍途径遵化清东陵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孝庄皇太后的棺椁突然加重,136个杠夫竟然被生生的压着抬不动,当时负责的官员决定稍作休整后再继续行进。当杠夫休息完毕后再抬棺椁的时候,竟然发现孝庄皇太后的棺椁

就像长在地里面一样,纹丝不动。当时领头人才发觉不对劲,马上快马加鞭回京报告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听到后一时也难以决断,疲劳不已,便趴在龙案上睡着了。在睡梦中康熙皇帝梦见了自己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此时的孝庄皇太后慈祥的对康熙说:“我今日棺椁下落之处就是我的陵寝所在地。”康熙被惊醒后发现是祖母托梦,便命人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侧修建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以上的说法都不同程度的带有野史传说的色彩,只能当个故事听听,不可以当做正史来看待。按照满族一直的传统,在丈夫去世后,嫂子是可以嫁给小叔子的,只是在清朝入关之后收汉文化的影响之后才发生转变,因此,就算是“太后下嫁”,也是合乎传统的并不会成为阻止孝庄太后葬入清东陵的理由;另一方面,就算“太后下嫁”不合礼制,这也是清朝皇室的家丑,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因此,清朝只会想方设法遮丑,而不是光明正大的进行惩罚,因此以上的说法都没有历史根据。

那究竟孝庄文皇后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根据近年来我们查阅的大量历史资料,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的真正原因有3点,第一点是因为孝庄文皇后生前留下的遗嘱。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临终前,曾面谕康熙帝说:“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这给康熙皇帝出了一个难题。为什

么呢?因为顺治皇帝已经先于孝庄在清东陵的中心位置建造了孝陵,无论将孝庄葬在陵区之内任何地点,都卑于孝陵,与其辈分不相适宜。最后康熙皇帝只得将大红门外东侧定为孝庄的临时安葬地,并建造了暂安奉殿,临时停放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康熙一生都没有解决孝庄的建陵问题。雍正皇帝即位以后,认为自孝庄文皇后暂安在清东陵大红门外以来,国运昌盛,皇帝子孙繁衍,说明暂安奉殿确实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将孝庄的棺椁葬入地宫。

第二,孝庄文皇后是入关以前的皇帝皇太极的皇后,关里关外不是一个体系,将昭西陵建在风水墙以外以示区分;

第三,大红门东侧地势较高,土质好,而且居于左边,位置尊贵。后代儿孙来清东陵谒陵祭祖都要最先拜见这位辈份最高的一国之母。

以上三点解释才不失历史的公正。而皇太极的陵称昭陵,因孝庄的陵寝在昭陵以西,所以称昭西陵。

与清东陵其他陵寝相比较,昭西陵有许多独特之处,一是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式的建筑,这与其他陵寝是有区别的。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制中等级最高的,在清东陵中,只有大红门采用了单檐庑殿顶,其他建筑均采用的歇山顶或其他级别较低的建制;第二点不同之处就是昭西陵有内外两道围墙;三是三座门建在大殿前;四是没有马槽沟和各种桥涵。

篇二:永陵导游词

永陵导游词

永陵,满语称“恩特和莫蒙安”,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族的祖陵。

永陵清永陵始建于159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永陵。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 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永陵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窖、果楼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一千平方米,号称清朝关东第一陵,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细说:

1 下马牌

清代的皇陵、宫殿、王府以及寺庙前两侧的阐道上均设有下马碑和下马石,作为官兵下马的标志。永陵是清王室的祖陵,下马碑更显得神圣、庄严。碑上用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2 正红门(栅栏门)

永陵的正门、称正红门巴,又称前宫门,它是永陵的总门户。此门是一座硬山式甬道门,共三间,每间有两扇对开木制栅栏门,门及前后廊柱均涂红色,颇具满族祖先的生活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满族先世依山 傍水联栅为城的古老生活习俗。栅栏门在国内皇陵建筑中绝无仅有,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一绝。 3 “四祖”碑楼

与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

二是葬在这里的四位皇帝生前在历史上并无建树,只是因子孙为帝而贵,被清王朝追封为“肇兴四祖”。

这四座碑楼,就是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楼。原始的满族人有“祖孙父子生同居、死同域”的传统,而后世的满族人则讲究“四世同堂”。“肇兴四祖”辈份不同,长幼有另“,四座碑楼去!款式一致,于 前宫院内一字排开,坐北朝南,东西并列,不分先后大小,不讲辈份高低。清王朝入关进京后,历 朝皇帝都为自己建造单独陵寝,永陵的“四祖碑楼”就成为大情皇陵中的一曲绝唱。 4 坐龙

它是一种国内罕见的浮雕,龙首狗身,共十六条。坐龙分别盘坐于四座碑楼前后二门两侧的墙壁上,两只前爪直立撑地,尾部卷坐壁底,像狗一样坐着。狗是满族祖先的崇物,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物。狗曾经救过努尔哈赤的命,满族的祖先因游牧、待猎而崇尚狗,称其为天龙,将龙与狗合为一体,坐龙便诞生了。 5 神树赋

兴祖福满墓前,原生长着一株巨大的古榆,又称为“瑞榆”。关于这株古榆,满族民间流传着神奇的传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在第三次东巡永陵祭祖时,赐封这棵树为“神树”,并作《神树赋》一首。

6 功德碑

耸立在四祖碑楼内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兴四祖”的神功圣德碑。碑文内容各不相同,均由御笔亲撰,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合壁刻写。驮碑的动物叫“赑 ”,传说龙生九子,它是其中的一个,因其寿命长而且善于负重,所以,古人在建筑中大多用它来驮石碑。现在还流行着“模摸头,什么也不愁,摸摸背,一辈子不受累,摸摸牙,想啥就来啥,摸摸尾,一辈子不后悔。”的说法。 7 启运门

又称内宫门,是方城、宝城的门户。封此门为“启运门”,起初是说清王朝的好运从这里开始,而清王室的解释是:“光启鸿图,肇兴帝业,开先裕后”。启运问是由六扇朱红门板制成的,每扇门板上装饰着九九八十一颗望金铜钉,并各配有一个银门环。在封建社会里,自然数字以九为大,皇帝则被称为九五之尊,所以皇家的门上要横九排竖九行,共九九八十一颗铜钉,文武百官品级越低,自家门上的铜钉越少,而老百姓的门上则不许钉铜钉,因此才叫做“白钉”。由此足见封建社会的等级何等森严。

8 砖雕“五彩云龙”

启运门左右两翼是顺山红墙,内外建有四组国内罕见的大型砖雕龙壁“五彩云龙”,龙姿优美,栩栩 如生,其精雕细刻之技令人叹为观止,它们经历四百年风雨,至今仍壮美如初。

9 焚帛亭

是永陵内最小的一个建筑物,虽不及陵内其它建筑豪华,却是永陵建筑的一个点缀。每逢人祭时,都、要用它焚烧祭文、祝版、制帛以及金银裸子等祭物。

【永陵特色】

永陵不仅以神奇的传说,丰富的内涵,重要的价值闻名于世,而且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栅栏门在国内皇陵建筑中极为少见,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一绝,长达数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满族的祖先们具有了强烈的疆土意思,以

山筑城,树栅为寨,便是这种疆土意识浓重的缩影,作为清

代陵寝建筑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制栅栏门意在怀念祖

先创业时那段艰难的岁月有,“奕叶钦堂构,艰难尚可知”

乾隆皇帝的这句诗则道出了修建栅栏门的用意,三百余年过

后我们看到的这六扇朱漆栅栏门坚挺依旧风采依然。

二、石雕坐龙:龙作为封建社会“天子”的象征,在皇

宫、在帝寝无处不有。在清帝陵寝中游龙、团龙、盘龙、升

龙、降龙也随处可见。但有坐龙雕饰的唯永陵所仅见,狗是满族祖先的崇物,龙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物,狗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这是传说。不过,将龙与狗合为一体,坐龙便诞生了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龙是用来象征清王朝祖先的。坐龙作为祭祀中的一种偶像,它向人们暗示着,清王朝既能打天下,又能坐天下。

三、砖雕《五彩云龙》 启运门两侧的缭墙上的四组“五彩云龙袖壁”,它的材质是由淘土烧制而成的,既砖雕。工匠们先将栩栩如生的龙雕刻在泥坯上,

烧成砖后在按砖的编号拼凑起来,其精雕细刻之技另人叹为观止。据记载1981年在巴黎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有一位日本专家盛赞中国清永陵砖雕龙壁,称它虽用砖雕制而成,却保存了三百多年,依然没有风化、脱落,一句话引来许多专家、学者前往永陵研究“砖雕龙壁”,迄今为止,也没有人数出这块龙壁究竟是由多少块砖组成的,它们为什么这么多年不风化仍然是一个迷。这也就成为了清永陵的第三大特点。

四、启运殿,是供奉四位皇帝和皇后神位的地方。在启运殿正脊两端有两个龙尾,传说龙的第九子叫螭吻,它们被两把宝剑插在殿脊上,在宝剑的剑柄上,东边刻一个“日”字,西边刻一个“月”字,我们都知道“日”、“月”合为明,清朝之前就是明朝,当时清朝皇帝在修建永陵时就想到把明朝永远的灭掉,所以把日月分开,靠四祖神灵保佑日月永远不能合到一起去,永不复明。它还有一层意思,即,象征大清王朝可以永远的肩负日月,一统天下,这就是清永陵在建筑上的四大特点。

【历史沿革】

历史永陵历史悠久。早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就选择了尼雅满山岗(即乔山、启运山)之阳做为家族墓地。先后埋葬了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及努尔哈赤其它伯祖、叔祖等人。史载: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9月,努尔哈赤的爱妻年仅29岁的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姐姐崩”。“越三载始葬尼雅满山岗”。令四名女婢生殉,杀牛马各一百致祭。太祖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亦葬尼雅满山岗。此时当无陵寝建筑更无陵名,仅以赫图阿拉祖陵呼之。1624年(后金天命九年)努尔哈赤于辽阳建东京城之后,于城北羊鲁山建造陵寝(后称东京陵)。谴索长阿孙旺善、铎弼及礼敦子贝和齐至尼雅满山岗祖陵将景祖、显祖、孝慈高皇后,弟舒尔哈齐、长子禇英等诸陵迁东京陵安葬。剩余的陵墓则称为“老陵”。1634年(后金天聪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尊赫图阿拉为“兴京”,赫图阿拉祖陵则称兴京陵。1636年(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大金为大清国,称帝。按古制追尊四祖为四王,即猛特木为泽王、福满为庆王、觉昌安为昌王、塔克世为福王。为四王设太庙祭祝。同时在老陵兴祖墓后设肇祖衣冠冢。专称肇、兴二祖为“二祖陵”。1648年(清顺治五年)清世祖章皇帝福临追封四王:猛特木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同时追封四王的嫡福晋分别为肇祖原皇后、兴祖直皇后、景祖翼皇后、显祖宣皇后。1651年(顺治八年)封乔山尼雅满山岗为“启运山”,设官兵守护陵寝。1653年(顺治十年)始建享殿、配殿、方城门墙。1655年(顺治十二年)立肇、兴二祖神功圣德碑建碑亭。1658年(顺治十五年)因东京陵风水不如兴京陵好,遂将景、显二祖陵及礼敦、塔察二墓迁回兴京陵肇、兴二祖墓前。1659年(顺治十六年)更兴京陵名为永陵。意在江山永固、帝业长久。1661年(顺治十八年)命名享殿为“启运殿”,方城门为“启运门”。立景、显二祖神功圣德碑建碑亭。1662年(康熙元年)奉安四祖满、汉文神牌于启运殿。1670年(康熙九年)于永陵西堡设永陵总管衙门,专司陵寝安全防卫。1672年(康熙十一年)

于永陵后堡设永陵掌关防衙门,专司永陵祭祀及陵内一切事。1677年(康熙十六年)永陵改用黄琉璃瓦件。1730年(雍正八年)建齐班房、祝版房。1736年(乾隆元年)建茶膳、涤器房。1747年(乾隆十二年)启运殿内设楠木香几、珐琅祭器。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陵外设栅木1344架、红桩36根、白桩64根、青桩36根。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建夏园行宫。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永陵前设满、蒙、汉、回、藏五体下马石碑。1875年(光绪元年)于永陵街内设兴京副都统衙门、于赫图阿拉设兴京城守尉等衙门(光绪二十四年)。1922年(民国十一年)裁撤永陵总管及掌关防衙门,其事务归兴京县公署管理。1925年裁撤永陵掌关防衙门,永陵祭祀归县公署办理。1961年,成立新宾县文物管理所,1963年永陵列为省级文保单位,永陵事务归文管所办理。1979年10月1日,永陵正式向国内开放。清永陵在1988被公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建置沿革

清永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福满为主的家族墓地,有清一代隶属清朝政府,由朝庭直接设专门机构管理,其机构官员人等受盛京将军节制。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九月,清太宗皇太极生母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病逝于赫图阿拉,三载后(1606)埋葬在赫图阿拉尼雅满山冈(现在的清永陵),班布里(满洲正黄旗塔察觉尔察氏,努尔哈赤长祖父德世库的后裔,世居呼兰哈达山下觉尔察地方,努尔哈赤的侍卫)向努尔哈赤提出看守陵寝,得到允许,清永陵由此始有专人看管维护。

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戊申(初三),设兴京二祖陵章京二员、笔贴式二员、马法二名,兵每旗2名。

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专设读祭文笔贴式2员。

顺治十五年(1658年)七月癸丑(十八日),增设看守章京四员、披甲人八名。

康熙九年(1670年),在永陵设总管衙门,额设总管1员,翼长2员、八旗满洲防御16员,笔贴式2员,领催4员,马兵75名,章京品级3员。康熙十一年(1672)设掌关防衙门,额设掌关防官1员,尚膳副1员,尚茶副1员,笔贴式2员,尚膳人8员,尚香人4员,拜唐阿12名,摆桌人8名,厨役12名,护院领催、壮丁40名;在上述人员中,四品官1名,外郎2名,领催8名;各种匠役13名,牛羊馆达2名,喂牛羊壮丁20名。陵上养有千丁,专司“芟刈外园荒草,烧造砖瓦,备办灰斤,以供岁修。”

光绪元年(1857年),增设副都统,副都统府在永陵东卜(现在市场以东地方),统管兴京协领、关防、总管三署及开原、凤城、铁岭、抚顺旗署,辖兵1049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增设兴子营,马队一营,都兵一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撤除兴子营、马队营、都兵营。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但根据其逊位全终,“犹得优待”以及各所签订的退位《优待条件》之一:“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兴

京各衙门得以残存,但已停止一切近于行使政权各事项,只能履行守护陵寝和执掌祭祀等职能。

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裁撤永陵总管衙门及永陵掌关防衙门,其事务归兴京县公署接管。

民国十四年(1925年)四月,撤兴京副都统衙门。到这一年永陵“各衙门尽行裁撤,其事务归兴京公署接办”。

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公署改称县政府,下设公安局,财政局,教育局(掌管学校、图书馆及其他文化事项??)这时清永陵归县教育局主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兴京县公署局改为科,同时撤教育局,于行政科内设教育股。清永陵改属县行政教育股管辖。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党县政府设秘书会计室、军事科??教育科??等八个科室。清永陵属县教育科管理。

1945年11月20日新宾县民主政府接收了县公署,1947年6月改为新宾县人民政府,这期间清永陵隶属县人民政府教育科。1948年1月9日将民政科、教育科、司法科合为民教科,清永陵随之隶属民教科。3月30日撤销民教科,恢复 民政、教育、司法科,清永陵又改为教育科管辖。1956年1月 ,原文教科分为教育、文化二科,隶属文化科。1957年5月,教育、文化二科合并成立文教局,改属文教局管辖。1960年4月,文、教分开,清永陵属文化科管理。12月又合并,属文教局。1962年1月,精简机构局改为科,属文教科。

1966年文化大革命,1967年成立新宾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下设政工组、生产组等,清永陵归政工组。1968年4月,成立新宾县革命委员会,下设政治部,政治部下设组织组、宣传组??,改属政治部宣传组。1970年1月,县革委会机构调整,设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清永陵隶属毛泽东思想宣传站领导。1973年2月,县革委会机关调整,原各站名取消,改设民政局、文化局??,清永陵归文化局管理。1981年1月,革委会取消,恢复县人民政府,清永陵属新宾县人民政府文化局。

1945—1955年十余年时间,清永陵具体管理维护人员基本是一名(即满洲国时期遗留下的陵甲何长清)。1955年设文物干部一名,管理全县文物。1962年,成立新宾县文物管理所,重点管理清永陵并兼管全县文物事业,设干部一人,管理人员一人。1962年增一人。1956年9月6日辽宁省人民委员会总号539文件公布永陵为省级文物保护保护单位。1963年辽宁省人民委员会《辽(63)文尹字第1610号》文件公布调整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清永陵仍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发[1988]5号文件》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8处,清永陵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5月19日,新宾县文物管理所分为文物管理办公室(属县文化局主管,主要管理除清永陵以外的全县文物,编制3人);县文管所(属县文化局管辖,主要管理清永陵,编制5人)。1991年增编2名。

2002年10月22日,撤消县文物管理所,成立清永陵文物管理所,全县文

篇三:昭陵导游词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

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

大的皇家陵园。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

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

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

李渊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在政治、

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

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

一代盛世,因而声名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公元636年,文德皇

后长孙氏病故。太宗遵其“因山而葬”、“俭薄送终”的遗嘱,选距长安约80公里的九嵕山为

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继续营建。九嵕山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地处泾

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等山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

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九嵕山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

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公元649年,唐太宗病

故,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陵墓地宫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

腰的峭壁间。从唐贞观十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人葬到唐开元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

续105年之久。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同时它还开创了中

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也可以说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因山为陵,就

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边凿洞为埏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宫殿。据有关资料记述,昭陵从

埏道至墓室深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地宫宽敞富丽,几乎与长安城的宫殿差不多。

埏道两侧设东西两厢,厢内放置石柜,柜内有装殉葬品的铁匣。陵山上还为护陵人员修建了

游殿和房舍等。为了解决来往不便的困难,又沿山崖修了栈道。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变换,

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几处废墟,如朱雀门、献殿、祭坛、司马门、皇城等。

据记载,皇城建筑曾经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间。昭陵陵园方圆60公里,共有陪葬墓167座,其中以魏徴、李靖、李积的墓与众不同;

太宗李世民的灵寝位于陵园最北端,像皇宫在长安城北部一样,居高临下,气势壮观雄伟,

为以前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因山势陡峭,来往不便,于是顺山旁架设栈道,绕山300米,

才能到达墓门。后来为了围固山陵,将栈道拆除,与外界隔绝。陵山有内外两重垣墙围绕,

外城遗址已难考证,方形的内城依山婉蜒,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间:南“朱雀”,北

“玄武”,东“青龙”,西“白虎”。陵园内主要建筑是献殿和寝宫。献殿位于朱雀门内,正对山陵,存放李世民生前使用器物,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1992年在献殿遗址曾发

现一件残缺吻,高5米,宽0.65米,底长1米,重约150公斤,可见原建筑规模之宏伟壮观。

寝宫建筑在陵山垣墙外的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内一百二十里,是供太宗灵魂起居的场所,

为守陵官员、宫人所住。诗人杜甫在《重经昭陵》中写道:“灵寝盘空曲,帝子守翠微。再窥

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可见,当时昭陵不但险峻,而且已是松柏成阴。 昭陵的营造工程是由唐代着名美术家阎立德设计的在规模和布局上都有独特的风格。驰

名中外的“昭陵六骏”就是唐太宗在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长孙氏以后,诏令雕刻列置于

昭陵北麓祭坛内的。六骏是六匹曾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立过战功的骏马。

石刻骏马姿态各异,但都矫键雄强,生气勃勃。 这里是与六骏石刻一同列置(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皇太极陵导游词)在祭坛的十四国君长石刻像。这些石像早年也被毁,现仅存

四座像的题名像座。石像的形象没有具体记录,有些资料只说是“逾常形”,可知比普通真人

的形体高大、魁伟。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又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因此昭陵被誉为“天

下名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我们到的这里就是唐朝三朝元老李积墓。李积,原姓徐,名世积,字懋功。曹州离

狐人。唐初大将,诸葛亮式的人物,能掐会算,曾运筹惟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17岁时,

参加隋末的瓦岗农民起义军,与秦琼、罗士信不同,李积可是瓦岗军元老级的人物,因功封

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随李密旧部归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讳,单名积。他曾奉事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在很多战役中建有大功,

深得唐太宗赏识。在他生病时,唐太宗曾经亲自为他剪须和煎药。 李积死后,唐高宗为他修建了陵墓。他的墓冢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

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意思是为表

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战功。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为2米巨龟形,碑首雕刻6

条龙。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武则天称帝时,李积的孙子徐敬业起兵讨伐。李积不但

被剥夺官爵,他的坟墓也曾经被挖开,棺材被劈碎。武则天死后,唐中宗为李积追复官爵,

并重新安葬。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后重新修复的李积墓。墓前有石人1对,左侧有

石羊、右侧有石虎各3对。墓内出土的一顶三梁进德冠,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唐帽。还有一幅

《歌舞图》,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态各异的

胡俑和骆驼俑,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盛况,体现着初唐时期中

国各民族的大融合。

50多年来,从昭陵及其陪葬墓里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铭。这些碑石不仅是研究

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稀有文字资料。因为这些碑石和墓志的

内容除对死者歌功颂德外,对其官品职务、重要功绩及立功年代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些都

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昭陵碑石形体高大,雕刻精细,均为初唐着名书法家书写的名人墓碑。另有唐高宗李治

御制御书的《李积碑》、孔颖达碑座的刻字,尉迟敬德墓志盖的“飞白书”等都是稀世珍品。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的是陶俑。这种彩绘釉陶俑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

它以瓷土作胎,焙烧成型后,施以铅釉,然后再经烧制便成釉俑。昭陵出土的这种彩绘釉陶

俑造型美观,姿态多样,神情生动。多种多样的发型和服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领长大衣的男立俑,着翻领袍的女站俑和头戴翻沿帽、足登小

蛮靴的骑马女俑等。还有头戴翻沿帽、敞胸襟、满脸络绸胡、深目高鼻的陶俑,很明显,这

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携带水葫芦及野鸡、野兔的骆驼,则表现商旅们在“丝绸之路”上长

途跋涉的情景。彩绘釉陶俑仅流行于初唐,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

艺术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篇二:昭陵 导游词沈阳昭陵详尽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沈阳清昭陵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我很高兴,下面我

将和大家游览沈阳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

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

史名城,至今已有7200年的文明历史、2300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

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

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

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由于朝政腐败,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

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

而起,出现了以李自成等几十只农民起义军。可是,虽然李自成起义军斗争烈火燃遍了大半

个中国,建立了“大顺”政权,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

了胜利果实。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

明朝,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

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

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

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

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

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平。皇太极姓

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43年),终年52岁,

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6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

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通陈

满族。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17年,完善八旗制度,

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国军事上以

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

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

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

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

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

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

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

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

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

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

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01年)全部竣工。

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

规模,它是从平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

采取对称形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

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

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

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

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

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 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子,西至小韩

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

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

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

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下马碑)

昭陵周围除了有界桩,还有六座下马碑,它们都是成对矗立在昭陵内的。其中两对在陵

寝前方,另一对在陵寝东西红门附近。陵前的两对下马牌,一对在新开河北岸,一对在神桥

桥南。这三对下马碑至今保存尚属完好,石材都是选用坚固耐用的青沙石。每个碑都有四个

戗角石,可起到加固碑体的作用,也起到装饰美化作用。碑的上下首都刻有如意纹,中腰开

光部分为碑文。三对碑的碑文不完全相同。其中,新开河北岸的下马碑碑文是满、蒙、汉、

回、藏五种文体。碑文:“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其它两对碑文只有满、蒙、汉三种

文体,碑文是:“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外,距离远近按尊卑

等级有所不同。官员出行每遇下马碑必下车、下轿步行,所谓“武宫下马,文官下轿”。否则,

是违制,是要受到处罚的。昭陵在初建时仅有下马木牌做为下马标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弘历东巡盛

京时决定将永、福、昭三陵下马木牌一律改为石碑,“以昭永远”。由于是钦定工程,所以,

各项准备工程进展顺利,于乾隆四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三陵下马牌工程届时破土动工,工程

历时三个月。皇帝一道圣旨,崭新的下马牌全部雕造完毕,按时起立。(神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桥,在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就是“神桥”。它既有装饰

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

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那么,神桥玉带河保护着陵寝居高处水的排泄,真可谓

金城汤池之固。

清代帝王陵墓桥都是按桥孔分,有一孔、三孔、五孔等。孔桥最多的是河北清东陵的孝

陵九孔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过去是青砖铺面,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

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大马,还有蕃草、海水、江涯、花卉及“八宝”等。护栏上雕有“宝瓶

天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 据嘉庆十年档案记载,昭陵神桥“历来久远,砖石朽烂,多有坏损处”。说明此桥在嘉庆年间已严重损坏。嘉庆10年及23年,顒琰两次来昭陵祭祀祖陵,竟未修此

桥。道光9年旻宁也来昭陵祭祖,同样也未修此桥。直至道光15年,此桥破损更趋严重,急

待修整。但因国力空虚,最终只得一拖再拖。 如今的神桥是建国后维修的。虽桥栏板,柱头不如昔日雕刻古朴细腻,但仍不失神桥华

美、庄重的姿色。

(石牌坊)

经过神桥,漫步台阶,迎面矗立的就是昭陵著名的石牌防。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

殊的门,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点缀城市时,多称为“牌楼”。作为一种纪念死

者、旌表功德的门洞式纪念建筑物,多称为“牌坊”。它经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

和园林之中,尤其在陵墓之前,它除了具有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

仪注,弓间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作用。 大家请看,此访雕造精美,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

子。其上有三条大脊,八条垂脊,还有大吻、走兽、垂兽等。檐下有出檐的瓦垅、斗拱、额

仿、横梁、兽头等构件。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校莲、著草等。

请大家用手指一下,八宝它雕在牌坊的哪个部位?好。还有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柱脚上雕有

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

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活灵活现,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好像在忠实地守卫陵寝。

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刀法粗犷,遒劲而

细腻,真可以说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被现代艺术家视为清代雕刻珍品,它是昭陵

陵寝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在辽沈地区也是罕

见的。

这座石坊建造年代分为两个时期:即坊体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当时的石坊仅在两端有

三对夹秆石兽(狮子两对,獬豸一对),而中间的两对夹杆石狮建造于嘉庆六年(1801年)。

大家稍注意看一下,就很容易看出,中间两对石狮颜色较白,两端的石兽颜色较深。那么,为什么在顺治年间建造完工后,隔一百多年,嘉庆年间又稍作补建呢?据《清高

宗实录》记载,原来,这座石牌坊在乾隆后期就出现倾斜现象,盛京官员请求增添戗石,乾

隆不准,认为“陵寝重地工程未宜轻动”,没必要修理。又说,此坊已建成一百多年,至今不

过倾斜七、八寸,说明此建筑十分坚固,可听其自然,保持原状,无需加戗石。乾隆提出了

这些理由,均不合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原来乾隆另有苦衷,当时官场腐朽,怕盛京官员

借工程之机贪占“钱粮”,所以迟迟没建。直到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才钦准盛京官员提出的

计划,并命盛京将军晋昌,工部待郎萨敏二人为“督工大臣”。他们提出,为了前后统一,还是用石狮形

式,更为坊体坚固。同时,用狮子造型,可增添陵寝气势。嘉庆六年二月冬天,“督工大臣”

立即调来最好的石匠,起早贪黑,刀刻斧凿,仅用五个月便将四件石狮雕刻完毕。为此,嘉

庆还给他们二人奖励。可是,由于他们二人只顾赶工程进度,忽视了工程质量,不到二年,

夹杆石狮便出现下沉现象。嘉庆得知此事,非常重视。这时正赶上嘉庆来盛京祭祖,考虑到

工程还没出三年“保固”期,就出现问题,于是传二位督工大臣,每人各出资一半,返工修

理,以示“正肃”。无奈,二人道旨照办。 嘉庆十年(805年)八月,顒琰又来到昭陵,当大礼已毕,在祭区敬瞻之时,特意到石

坊驻足停留,十分仔细的观摩了这件为之费了一番心思的佳作。 (正红门) 穿过石牌坊,拾级而上,就到了昭陵陵寝。大家看到了,昭陵是一组红墙黄瓦建筑群,

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

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

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准在服饰上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

寓意美满,吉祥和富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昭陵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大

家请看迎面的这座宏伟建筑叫王红门,也叫大红门。它是陵寝的总门户。 陵寝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分为三进院落式。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昭陵制度

的特点之一。这种布局形式是陵寝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等神厨、

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组成;第三个院落由宝城和明楼组成。 请大家看一下东西两侧的跨院,东跨院为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帝揭陵进祭时更衣

的地方。按清代惯例,每当皇帝谒陵,头一天行“展谒礼”时要穿素服,第二大行“大飨礼”

时则御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进更衣亭更换。后面还有一小亭叫静

亭,就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跨院为省牲亭和馔造房。省牲亭是祭扫时宰杀上祭用的牛、羊

的地方,馔造房是用来置锅灶收拾上祭的牛羊的地方。 下面请看正红%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