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迁移思想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子课题,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2018-04-16 14:16书业网

篇一:自主学习结题报告

边疆中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评价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袁崇平

一、 课题研究背景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因此,“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说明学习是学生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其次是通过教师新观念,新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的牵引,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再其次,学习方式不能简单等同于学习方法,它包括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等。因此,本课题拟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入手展开研究。

(二)、边疆中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评价模式研究”应植根于边疆的土壤,它是根据边疆中学的特点而制定的。它不同于教学资源丰富、信息传播快捷的大都市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评价模式”。而是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边疆中学有限的教育资源,充分考虑边疆学生的学情和心理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积极的评价。它绝不是教师撒手不管的“放羊式”的让学生自主学习,也绝不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无原则的给予肯定和夸赞,而是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对其学习能力给以鼓励性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自主学习的施教者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在校学习的学

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和主渠道,教师和校长是最主要的施教者。因此,本课题只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展开研究。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十年,素质教育思想和自主学习方式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差不多已经深入人心,而新疆疏附县第二中学,作为一所边疆学校,是2007年之后在当地党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加上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全校还有很大市场。为了跟上全国课程改革的形势,尽快缩短我校与内地学校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方面的差距,我们申请了“边疆中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评价模式研究”这一课题。课题申报成功后,教研室组织全校教师学习“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查阅了国内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组织教师分析、讨论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出切合我校实际的课题研究路线图,以学科组为单位,展开研究活动。希望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新课改精神的、具有边疆学校特色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用以指导我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同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模式,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服务。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精神。

2、我校办学规模快速壮大,青年教师多。学生来源分散,且不少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方式落后,方法欠缺,学习成绩差。大力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助于解决学生因学习基础差而放弃学习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5、改变传统的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方法,探索更加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质的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调查是获得研究材料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研究价值的重要保证。本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掌握我校学生信仰的现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其他几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是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因此,活动即研究,每一项活动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3、文献查阅法。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将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以便于使研究更深入,更有力度。

4、经验总结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集、学习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从他人的研究经验中得到启发,形成方案。

四、课题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实际参与”是学习的三大要素中的最高标准。学生只有亲自参与自主学习,才有可能提高其能力。

2、民主性原则

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参与实验。

3、针对性原则

针对边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条件,确定自主学习的材料;针对边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特征确定自主学习的内容。

4、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不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自然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顺序进行。

5、差异性原则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6、开放性原则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拓展迁移的特点,学习内容要注意开放性,使之由课内向课外开放;教学手段要注意开放性,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

五、课题研究对象

疏附县第二中学全体高初中学生。

六、课题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

1、在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内容、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提出课题申报。

2、 确定实验班级和实验研究人员,落实组织分工。

3、 制定调查问卷,完成调查报告。

组织实施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并进行思想交流;学习研究方案,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1年2月-2013年7月)

1、

2、

3、

4、

5、

6、 实验教师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研究。 课题组每期组织三次集体活动,总结、交流各自研究体会。 实验教师将每次活动的经验总结,数据统计材料交课题组。 每个学科至少开展一次自主学习公开课。 在校内举行自主性学习成果展示。 课题组成员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

1. 课题组成员将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总结经验文章进行加工提炼,形

成论文,上交课题组。

2. 将实验教师的指导课刻录成光盘存档。

3. 收集整理实验教师的实验课个案。

4. 收集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成果材料。

5. 对实验过程进行认真总结反思,形成实验报告结题报告

第四阶段:完善阶段(2014年1月-2014年7月)

1、

2、

3、 整理完善所以成果材料。 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检验。 补充完善所有材料。

第五阶段(2014年9月以后)

展开后续应有研究。

七、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自2010年7月开始启动,规划到2014年7月完成。

(一)、2010年7月-2010年9月,规划设计,选择研究方向,由蒋刚副校长负责组建课题组,袁崇平、柏岗氙、潘传国三人负责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报相关部门审批、立项,组织实验教师开展理论学习。

1、2010年6月,疏附县第二中学向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总课题组提出实验基地申报,通过研讨我校教学面临的实际情况,确定我校课题研究的方向为《边疆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评价模式研究》,并撰写了课题申报表提交到总课题组,课题组于2010年7月同意该课题立项。

2、2010年8月,王秀华校长和蒋刚副校长负责组建课题组,蒋刚副校长组织召开了第一次课题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确定王秀

篇二:在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在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结题报告

【摘要】: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应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教会学生确立自主目标;获得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呢?笔者以为,要在以下四方面落实: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参与”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关键词】:

课堂教学;自主参与;教学设计;发展性评价

经过了一年多的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实验中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下面就课题实验的基本情况作综合报告。

A、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传统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与文本发生意义关系,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机械性的理解接受。这种做法,与教育发展趋势相悖,这已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学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当今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模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随着近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做到“导学”“互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直接的,有意义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兴趣出发,,把学生置于一个兴味盎然的气氛中。由此,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就能够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路子来。

主要研究内容:坚持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以数学课堂教学为扩散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的心得体会

目标、意义:防止学生的自主学习浮于表面,在教与学中,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念,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教师把握自主学习的时机,加强自主学习的指导和监控,使自主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课堂学习方法。

一、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简析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学习自主性的缺失往往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自主参与落实得不尽人意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素质教育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喊了多年,但不可否认,现阶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教师未能从旧观念中摆脱出来

应该承认,当今教坛上,还有不少教师在潜意识中仍存在“教学教学,我教你学”、“传道授业”、“师道尊严”这些狭隘的传统观念。其主要表现是: 教学目标是片面的——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素质发展的多元建构; 教学过程是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由媒体到学生,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还需要由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任务是单一的——单纯传授知识,狭隘地诠释能力,就算是一些被炒得很热的“学习能力”,其本质上也无非是训练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唯手熟尔”;

3、老师未摸索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门道、掌握适当的方寸

现在,许多教师都希望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取得平衡,力求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养。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希望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缺乏具体指导和系统、有效方法的情况下,往往收效甚微:讲少了,既怕被批为放羊式,又怕学生不懂,应付不了考试;讲多了,则被告知“方法陈旧”、“满堂灌”,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初衷。可以说,许多老师都无法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尺度,总是感到有心无力、事倍功半。

二、课堂教学的实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大部分教师都知道教学过程不再单纯是关注知识与技能、关注学习成绩;而应关注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人的发展。当前,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应如何将新课程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动呢?下面谈谈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

㈠对“课堂教学的实质”应该有新的认识

课堂教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形式”(巴班斯基),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场所,也是不同时代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美国教育学家彼得克来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参与是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条件,也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且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㈡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单纯记忆、复制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转载于:www.zaIdian.cOM 在点 网)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

㈠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忙个不停,却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师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学啥就学啥”,“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学习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 对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感到无所适从。实践证明,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扮演一种全新的角色——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学习的伙伴。

1、以目标指导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准备。搞好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讲新课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和任务,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以语文阅读课为例:⑴初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和思路;⑵能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学习新课文扫清障碍;⑶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挑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来解决。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就抓住了听课的主动权,才能抓住听课重点、难点、疑点,轻松掌握所学的新课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落实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

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㈡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

生本教育观认为: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都具有个别的、有潜在价值的思维个性,都存在着经过自主努力达到掌握的学习潜能,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蕴藏着日后走向发展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单一的做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1、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论也发生了变化,知识已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单指结果。只有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传统的评价中,往往只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对活动过程很少关注。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获得答案,却无任何要求,实际上是把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性质等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摈弃于评价的视野之外。这种做法会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做法也使得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失去了一个良好的依据。

2、既关注知识,也重视方法

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莱因兰——法尔茨州教育部提出“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新课程中提出关注“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单纯地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科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老师要善于结合日常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细水长流地加以评价引导;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习以为惯,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3、既关注能力,也重视情感

新课程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这其中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评价要向情感目标延伸,即关注学生的状态、反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在学习中焕发新的生命。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既关注终结评价,也重视形成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程度,并以分等鉴定为标志;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是考官,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师生难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学习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它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如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我们就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个学生每次朗读后,老师、同学都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后,老师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该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出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㈢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学科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内容。什么是学科教学设计?周庆元同志认为:“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学科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学科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于学科教学的整体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而“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则偏重于学科课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策划。

1、吃透教材,找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生长点”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要了解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除此之外,了解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问题情境。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动态生成就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教师课前的准备越充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

2、目标制订、练习设计要留有余地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当处理意外问题,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备课环节,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要求教师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老师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笔者近几年来听了相当数量的学科课,发现比较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在实施时保证学生在课堂内独立思考、自主有效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时的三分之二,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用某一个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的班里上课,可是效果迥然不同,感觉完全变了味。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对于教师来说,光有教学设计还不够,成功有效地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精心组织的。

四、效果与存在问题

㈠效果

1、初见活泼的、开放性的课堂

开展研究以来,教师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开展,形成气氛轻松活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自主开放、凸显个性的生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了,兴趣更高了,参与意识很强,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了,学生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学生自信心增强,自主参与学习

如果有人问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我们可以一口气回答:“学生的胆子大了,变得自信了,敢提问题了,而且问题特别多;课堂上,他们显得特别活跃,好像眼睛特别亮;学生变得聪明又能干,有了课前预习和学习资源包,他们有备而来,总是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讨论问题,大胆地进行质疑;过去上课,学生主要是听,现在,学生要想、要动、要做??”可以说,学生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配角”,而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讨论,喜欢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课堂上呈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课堂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3、促进教师的发展

所谓“教学相长”,科研课题的开展,不仅学生有了可喜的变化,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课前:重视教学设计,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去图书馆、到所有能寻找到资料的地方。

课堂上:教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经常有对学生真诚的赞赏;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课后: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㈡存在问题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部分学科老师都要担任班主任,周课时排得很满,平时零碎的杂务使得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大班额与学生自主式教学之间存在矛盾;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五、结语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段话最能深入浅出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承担的任务:“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

【参考资料目录】: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李建平《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分析》。

3.杨建军《学法指导之二谈记忆力》。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参考》,1997年第4期。

5.裴娣娜著,《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6.钟志贤著,《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7.裴娣娜著,《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

8.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篇三:小学自主学习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结题总结

小学课题组

201 年4月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

一、 课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复杂的社会,信息更新迅速,这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因为,一个人博学广闻,知识渊博,大多数都是靠自主学习得到的。只要学生获得了这种能力,就相当于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就能不断的更新观念,掌握更多的知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出:要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一些学校的课题组都将自主学习研究,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以课堂为基点,以课堂学习生活化为途径,以自主学习心理研究为突破,在小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完全“拿来”是不行的,我们认为:必须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本校特点的方法,才会更有利于我们的一线教学教育工作。

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是想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让学生不再过分地依赖教师“灌输”而是能自己逐步探求到新知,从而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教育真正体现人本精神,凸显学生的自主化成长,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题界定

自主学习:其实就是学生自我主动地获取知识。它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的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这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从而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探索精神。

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具备这样的能力的人有很强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而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恰当的评价。

2、 研究意义(价值)

实践意义 :

(1)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和科技的进步,而这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和速度,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是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未来的文盲定义为“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快速纷繁,“终身学习”已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学会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指出“让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一辈子负责,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校更是引发学习的地方”。

(3)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旨在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减少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推广,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更大的提高。 理论价值:

践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说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贯彻新课程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倡导、实施新的学习方式。 我们开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是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重点研究怎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独立地获取知识,探求新知,达到学会、会学,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三、课题假设和研究目标

1、课题假设

通过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相关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发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逐步在学习交往中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进而能有意识地调整自我,培养和发展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品质,使其获得自主发展,学会自主学习。

2、研究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制定各年级各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构建不同的自主学习的模式,教学中做到有章可循,操作性强,但又不失灵活机动。

(2).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促使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改变以往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由“讲解—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为引导和启发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之会学、乐学。促进学生发展,做真正的学习主人。

(4).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提高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使学校与教师积累一定数量的论文、教学案例、心得体会、教学反思,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得奖或在教育杂志发表。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主体性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活动,即主体活动,是个体自觉地与客体(活动对象)发生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