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让墨汁无处可逃(800字)作文

五年级作文2019-02-24 05:30书业网

精选作文:让墨汁无处可逃(800字)作文

  生活丰富多彩,窍门无处不在。小窍门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有一次,小窍门就帮了我一个大忙。

  那一天,我正其乐融融地沉浸在浓浓的墨香之中。写着写着,忽然,我一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调皮的墨汁娃娃正大步流星地向我扑来,可我还是没能躲过这一劫。雪白的袖子上绣上了几朵黑梅花。我顿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正在火烧眉毛之际,我灵机一动,把衣服脱了,盛来一盆清澈的水,然后把衣服浸泡在里面,我看着袖子上的墨汁一点点没了,心里暗暗自喜。可好景不长,原本零散的墨汁士兵,现在兵强马壮,变成了墨汁军队。一大片污渍使我垂头丧气。当我绝望之际,突然看见弟弟在看一个节目,正好是讲教你怎么处理生活中的小插曲,我也坐下来洗耳恭听。主持人讲了许多锦囊妙计,我也增加了许多囊中之物正巧有关于用米饭粒洗墨汁的方法,真是天助我也。这下就不用担心吃妈妈的竹笋炒肉丝了,不用被骂得狗血淋头。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向厨房,还好,还剩了一些熟米粒。我拿了一些走到阳台上,照刚刚介绍的方法做。首先我吧米饭放在有墨汁的地方,然后连续搓洗,衣服上的墨汁就全部粘在米粒上了,不一会儿,米饭全黑了,我换了一批新的米饭团队如法炮制,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墨汁军队想狼狈的小狗夹着尾巴,逃之夭夭了。我突然想到妈妈说过,洗脏衣服时,加一些醋就会变得像刚买回来时那么新。所以我就滴了几滴醋宝宝。我换了盆清水,再洗了一遍,衣服亮堂堂的。我把衣服拧干,挂在阳台上。这时,叮咚的门铃响了,妈妈回来了,我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妈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夸奖我在生活中懂得用小窍门。我听后,心里比吃了十斤蜜还甜。

  小窍门呀,小窍门,你可真神,帮我们把困难全解决。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小窍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把小窍门一一找出来,为我们排忧解难。

    福建泉州晋江市成功小学五年级:许佳琪

篇一:无处可逃

导语:本文以一则材料作文为例,介绍了审题技巧。并列出若干范文以及点评。旨在帮助高考生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金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想去干什么,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有人发了一条微博:“山顶风光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坐着十来个男人,每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解读】

逃离城市之人置身胜景美境,从科技的都市返回最初的淳朴,可最终慰藉自己内心感动的方式,依然是直通微博这现代的科技,内心依然逃离不了现代科技的束缚,难以获得诗意的逍遥游。

诗意的栖居,不是置身于何地,而是心灵在何处。人在牧歌式田园里,心绪焦躁,淳朴的环境反而成了隔膜,内心依然是不自由。身处闹市,结庐在人境,修篱种菊,而无车马喧,那是心灵的沉寂静谧,反而获得了一种超越。

老子早有预言,五色令人眼盲,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你遥控器在手,电视节目换来换去,极多的选择反而手足无措。科技文明的发达,过度繁荣的物质,有时带给人内心的是无穷无虑的烦躁和焦虑。而一脉相承的庄子有“心斋”一说,我们的内心就是一间房子,家具越多,光线就越暗,如何亮堂起来,那就是把家具腾空,做的是一道减法,减去种种成见、俗虑、偏狭,自然“虚室生白”,获得逍遥游。

反之,即便逃离都市,远离文明,如果内心没有栖息,没有冲淡平和之态,即便面朝大海,依然没有春暖花开的宁静。

那一群都市人终究是可怜的,翻山越岭,迢迢路远,看到雪山美景,把玩手机,或许也是现场直播,却不失为一种炫耀,仿佛来到雪山只是一种征服。

这让我格外怀念唐代的山水田园了。钓鱼不是为了鱼,而是得鱼忘筌,独钓寒江雪里自有旷达,哪怕鱼钩是直的也不以为意。王维有诗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即便有看花之人,也是物我两相忘。

【审题立意】

本次考试是“新材料”作文,审题时可以思考以下问题:①企业高管们为什么要逃离城市?②为什么选择攀登雪峰这一形式?③一路攀登一路直播的原因有哪些?④登顶之后为什么放不下手机?⑤“城市”和“雪峰”是否有象征意义?审题时的“追问”有助于深入领悟材料内涵。

本则材料的叙述对象都是“一群企业高管”,难以从多个人物的角度立意。我们可以从材料的自然语意层次角度立意。本段材料可以划分为四个语意段,分别对用的立意可以是:

1.攀登雪峰,逃离城市。

①自然是人类精神的栖居地。

②“逃离”只是一个借口。

??

2.一路攀登,一路直播。

①分享美,是一种快乐。

②审美不只是一种形式,更要全身心地融入。

③一旦沦为喧嚣生活的奴隶,心灵便难以得到安宁。

??

3.置身山顶,风光无限。

①美常存于“高处”。

②登高方能见美。

??

4.不去赏景,低头看手机。

①精神不解放,灵魂难自由。

②没有获得宁静的能力,也会错失宁静的生活。

??

还可以从整则材料角度立意:

①“杂念”不除,天地虽大,无可遁逃。

或被喧嚣的世界裹挟,心灵难以真正宁静。

或更重要的是宁静内心的回归,而非仅仅外部环境的回归。

②自然不是逃避心灵喧嚣的圣地,心远地自偏。

或自然不是治疗心灵狂躁的万能药。

③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或过程(结果)与初衷的背离。

④科技(现代文明)已经对人类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或如何既充分利用其进步,又保持一种警惕和审视。

考生能紧扣上述角度,联系社会、人生展开议论或叙述,便视为符合题意。其他立意角度,考生能不脱离材料,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

但是,曲解、误读材料或者无中生有,可视为离题。例如:

1.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

2.人与人之间是有隔膜的。

3.心有灵犀诚可贵。

4.脱离材料语境大谈城市发展问题。

【优秀作文点评】

1、无人逃脱

朱冰洁

企业高管们本想“逃离城市”,享受片刻孤独,体会禅宗所谓“独坐大雄峰”的世间稀奇事——但结果却是雪峰也无法给予一点点。寂寞,他们最终无人逃脱。【开头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独坐大雄峰”,形象,生动,别致,新颖。】

这正像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说:“离群索居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灵。”而在之后的论证中,作者自己也完全摒弃了成为神灵的可能性。于是离群索居就注定只能成为野兽。哲学家在笔下转了几个弯,最终得了理论——人不能离群索居,不能孤独。【亚氏的理论,在这里使用,很好,妥当。】

这个结论用在当今真是再适合不过了。微博微信把人划进不同的圈子里,痴迷于此的人连过马路都忙着刷屏,人和人天南海北的聊着,不顾一切地对着屏幕笑着,哭着,不过没有关系,不会有人在意,因为大家也都沉浸在自己的城市圈里。

公共传媒的泛滥仅仅是城市包围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中,人们经历了惶惑、好奇、狂喜最终深深沉醉无法自拔。是的,认识群居动物,已经无法活在缺少人声的地方了。虽然人们似乎感觉到了这是不妙的,想要“逃离城市”,但心灵早已被城市束缚了,人并没有从根本上逃脱。【人并没有从根本上逃脱,说得好。】

城市的喧嚣可以让人很欢乐,但欢乐未必等同于幸福。【观点不错,有思考。】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塑造了一个著名的形象。那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形单影只又不见人烟,独自生活在偏僻的山区中。两次世界大战都没能惊扰他的宁静,他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植树,种下的每棵树都是他的亲人。牧羊人用了几十年的光阴终于证明了孤独可以使人感到幸福,那种逃脱的幸福是城市难以企及的。【牧羊人得出来的结论,让我们感觉无奈,但是我们又能够如何改变他的结论?在一个宁静的地方,任何一阵杂沓脚步的进入,都只能带来傲慢、自大、亵渎,而不是幸福、热闹、共享。所以,我们应该缓缓地望着牧羊人,体味他的和谐与静谧。】

城市人需要孤独,需要给手机放个假,需要像戒烟酒那样经历浑身不舒服恨不得一巴掌拍醒自己,最后发现其实自己原本的生活本来就是无需手机的——那时人们过的生活才叫生活。【思想深刻、独到。】孤独是最能孕育、激发人的创造力的,《天路历程》、《世界史》的作者无不经历了牢狱之孤独才有了如此杰作。城市人那140字的微博段子要怎样发展成惊世之作,这是值得深思的。【生活气息浓,很好。】

当下,城市人的尝试仍不幸地处于无人逃脱的状态,但幸运的是仍然有人在奋力地奔突,现在我们不必置身戈壁大漠、雪山雄蜂,但求内心的挣扎逃脱。让我们看看手机的微博提示音还能把人类再困多久!【结尾有力!有创!有韵!】

【点评】作者熟悉微博,这为写作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写作过程中,作者思路开阔,能够借助于他人的话语,探究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与其他作者不同的是,他把“行动的目标”缩小了许多,这样瞄准目标的力度和准确性更大,所以文章也就显得很有味道,值得品读。

深刻的思考,为本文增加了分值。就某种程度而言,思考的深度与力度,是高考作文脱颖而出的关键。三思而立意,三思而择材,三思而定纲。

2、真正的风景

邢楚寒

一群扬言要“逃离城市”的企业高管攀上雪峰后也不忘微博直播,这可真是“你在雪山看风景,而看风景的人在微博上看你”,虽然可笑又可悲,却反映如今信息时代之中不可否认的现实。【“你在雪山看风景,而看风景的人在微博上看你”,这就是活学活用,有生活气息。】

如我们亲眼所见,每日微博等社交网站上充斥着“晒美食”、“晒行程”等私人信息,许多人进入一家餐馆甚至是拜访朋友的

下页

篇二:喝墨汁 作文

喝墨汁 ①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而童年趣事也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而如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颗最闪光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

②在我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天妈妈接我回到家时看到爸爸送一位客人离开,客人走后,听见爸爸对我说:“瞧瞧人家对有文采,肚子里装的全是墨汁,你长大也要像他那样啊!”我一听,心里想:文采是什么,也许字写得工整?也许语文好?也许是作文写得好?总而言之,喝墨汁就能让自己有文采,就能受到表扬。

③晚上睡觉的时候,翻来覆去地想,觉得喝墨汁是好事,忽然有一个念头,把爸爸书柜里那盒墨汁喝了吧!这样就能受到表扬了!想着想着我就睡着了,决定

立刻飞奔到了卫生间,一次又一次的漱口,嘴里仍然残留着那种说不出来的味道。

⑥妈妈立刻跑了过来,问我:“怎么了?怎么了?”我小声对妈妈说:“我喝了一口墨汁,我也能像那位客人一样有文采了!” 妈妈顿时怒色生起,并问我:“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完完整整地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妈妈听了.妈妈听完哭笑不得。我急忙问妈妈:“怎么了?”妈妈对我说:“你爸爸说的肚子里有墨汁是说指他很有文化,不是让你真喝墨汁。” ⑦每当我回忆起这些,总是“咯咯”地笑,笑得那么甜蜜,那么灿烂。仿佛一切令人魂牵梦系的往事历历重现。我继续想着年少时如诗岁月,梦幻的季节......我想,童年就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

篇三:墨鱼靠墨汁掩藏自己的身体

墨鱼靠墨汁掩藏自己的身体,自己很得意,却不想渔民正根据它的这个特点,在大海中寻找墨色踪迹而捕捉墨鱼。墨鱼引以为傲的地方,却成了灾祸的根源。

1、把“墨鱼用墨汁掩藏自己”和“寻找墨色踪迹捕捉墨鱼”两个要素交叉,会发现,自以为傲所在,就是愚蠢所在,而非智慧所在,所以,可以从“聪明”或“智慧”与“愚蠢”的关系角度入手分析。

(1)墨鱼的聪明不是真的聪明,而是假的聪明,因为它是自以为聪明。聪明必被聪明误(侧重反面分析)。

(2)墨鱼要想聪明起来,需要反观自己,即游出封闭的墨色怪圈去审视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来照。智慧人生反观成(侧重正面分析)。

2、将“傲”和“灾祸”两个要素交叉,会发现,自以为是的人,往往自掘坟墓。自以为是者往往看不清自我,也看不清周围的环境,麻痹大意,掉以轻心,从而自堕自傲的泥淖。

3、将墨鱼吐汁的优势和渔民顺势而捕之两个要素交叉,会得出“优势是把双刃剑”或“福祸相生”的立意。

篇四:沈从文作文

溅射的火花——论沈从文作品所现的城乡文化碰撞无从驯服的斑马——论沈从文以及他的文学艺术成就

在现代文学史上对城乡文化冲突的研究当是一种繁琐,且重要的工作,“五四”以来,从早期的乡土小说作家群,到稍后的京派小说作家,乃至后来的海子等人,他们的身上莫不凝聚着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后所带来的情绪混合体,这种复杂的情绪融铸在他们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乡音情调,而在乡音之中似乎流动着现代文明的黏稠血液。

沈从文作为京派小说家的代表者,以边远湘西歌者的身份向我们展开了一个奇异的传奇世界,积淀在他生命底层记忆中的湘西文化色彩渗入他所营造的异世界,似乎将都市文化的烟火味磨灭殆尽,但这掩盖不了那样一种深层次的城乡文化碰撞意味,或者说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矛盾冲突。

沈从文常以“乡下人”自居,但“乡下人”于他而言恐怕并非什么骄傲的身份,他无非想借此表明他作为湘西叙述者的立场和态度,并不表明他是传统农业文明或是边远湘西与世隔绝的生活风俗的捍卫者。他的作品中混杂着一种冲破愚昧的反抗意识和皈依美与善的宗教思想。《边城》中,作者以白塔的坍塌与重修象征着传统农业文明的没落和新文明的兴起,在这一点上说明他已意识到了时代变更这一不可逆转的潮流。但他同样以《边城》中人物的朴质与纯真反讽和突显了现代都市里可耻的物欲及腐败的生活。沈从文的小说应当高于早期的乡土小说,因为许多乡土小说家”往往单纯描绘落后愚昧的农村生活图景,总体的艺术质量尚属稚拙阶段”;同时,它又不同于解放战争“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这种带有强烈革命性质小说”,沈从文不具备有那样的政治意思,他只用看似轻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

《萧萧》里人物大多纯良,故事情节亦在一片朴素的乡土气息中归于平淡犯错的萧萧最终没有被“发卖”,也未“沉潭”,却在一阵喜气的唢呐声中迎接自己私生子的媳妇到来。若是叫早期乡土小说作家来些这个故事,结局定不是这样,他们会着重刻画萧萧的悲惨命运;如果是赵树理这些人来写,则应是描写萧萧如何冲破旧家庭的阻扰寻求自己的爱情,过程也必不至于这般波澜不惊。但实际上,沈从文这样看似最平常的写法却是最独特的,而结尾处萧萧抱着新生的毛毛看热闹般的迎接牛儿的新娘更是点睛之笔。在洋洋的唢呐声中,透露的是贯穿全文的隐性悲哀,他让人看到了童养媳的悲惨命运和乡间诸多陈俗陋习对人性的戕 害。唢呐声中萧萧一家人迎接的也不单是一个新娘,一个童养媳,而是又一个“萧萧”,这使人仿佛感到人的一生便是一个轮回,这轮回又不免地被归入命运的哀痛中。结局处萧萧的麻木在这样的哀痛中被无限的放大了。她那平庸的幸福实则是在失去爱的麻木在这样的哀痛中被无限的放大了。她那平庸的幸福实则是在失去爱情的前提下获得的,年龄的差距和婚姻的买卖性质使得这种家庭难以结出真正的幸福果实,然而萧萧毕竟获得了一份安稳的生活,这

样的安稳在年少的冲动越轨后更弥足珍贵,人心的美与丑在沈从文笔下完美的融合一体,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深入思索,便可发现这些美与丑皆是与现代都市相对立的,小说中的人物的纯良,宽容和质朴等性格反衬着都是人自私,贪婪和奢靡,而他们封闭的观念,保守的性格和愚昧的风俗习惯亦通过都市这面镜子得以突显。乡间环境的清幽亦与都市的喧嚣构成一组鲜明的对比。它们在光怪陆离中交接缠绕,绽放着一种诡异的美丽,城乡文化间激烈的碰撞由此得以显现。

与《萧萧》类似的还有《柏子》《丈夫》等文,水手柏子带着一个月的积蓄几近在一宿间花费而光,却只觉“合算”,满足,只因在长期的劳顿后看到了心中所思所想的女人,而那女人还是从事妓女这一行当的,咋一看来甚感荒唐,但穿插在沈从文作品中的人心之善与美却由此展露无疑,并在水手与女人的粗野中愈发显目了,读者却并不是因此而羡慕柏子,我们依旧能从这部作品中察觉道隐约的哀愁,这哀愁被深抑在表面冲淡平和的氛围中,跳到着一段浮于肉心的悒郁音符,柏子的悲哀便在于对命运的波荡心生麻醉而无力反抗,“像一条随时可以掀翻的船在无所顾忌地前行而不知觉”。在浮华的现代社会,我们说要人心向善,说要回归自然,可对于真正处于“自然状态”的柏子而言,这一切有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荒谬而不可理喻。

《丈夫》则在这一层面上添加了作者更多的思虑,或者说扩展了《柏子》的思想内涵。丈夫在探望河船上出卖肉身变为半个都市人的妻子后,潜藏在男性意识中的痛苦得以激发,终于决定改变现实,带着妻子回到乡村,但这并不是结束,归乡后的贫困和艰苦将继续折磨他们,谁知道妻子会不会又返回河船呢?在丈夫与妻子携着行李回家的旅途中,我们已然看到了许许多多挣扎在社会底层为改变命运而抗争的单薄身影。这是沈从文的赞歌,也是沈从文的哀叹。城市与乡村,现实与传统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无处不在的矛盾通过这样一篇文章切实的被表现出来,震颤人心而又痛彻骨髓。

无从驯服的斑马——论沈从文以及他的文学艺术成就

沈从文是20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他14岁就从军行武,20岁后来到北京,开始品读社会这本大书;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未上过大学,却因文学成就卓著而登上高校的讲台,晚年又成了文物专家,确是个奇迹;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又一直是个边缘人物,可这边缘的视角和边缘的心态,却造就了一个个迷人的艺术。

一、成就沈从文的边城凤凰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湘西凤凰城。要想了解沈从文,就要先了解湘西和凤凰城。湘西处于湘贵交界。在这里,宗教的潜流波及到这里,愚昧、纯朴、多民

族共存,这些都赋予其神秘色彩。这里的人剽悍、野蛮但也忠诚、圣洁、不虚伪。同样也是一种个人浪漫情绪和宗教情绪结合为一的游侠精神,铸成了这地方人格与道德的另一种典范。

凤凰城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是苗族、土家族和汉族交界的地方。尤其在清代以来,汉族对苗族的镇压以及苗族的反抗一直是不间断的。而凤凰作为重镇,它也不断有汉人迁徙过去,也是作为以军队的方式过去的。沈从文的祖父是个从武的,后来也做过官到贵州。在凤凰有个传统,对军人或者能够善于打仗的,他们是非常崇拜的。?

凤凰古城沿革清晰,历史悠久,古城风貌相对完整,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奇异秀丽,楚巫文化丰韵独具。凤凰古城至今还保存着戏剧“活化石”傩戏,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光彩照人。沱江两岸,矗立着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城中店铺林立,随处可见明清风韵的染坊、银号、商铺、酒坊,身着民族服饰的摊贩散布其间,构成一幅悠远深长的湘西社会的生活画卷。

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民族风情、神奇的山水大地孕育出享誉文坛的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民国总理熊希龄,著名画家黄永玉……大师的故乡凤凰城,吸引着众多的文学青年来此寻梦,他们的来与留、见与闻、感与悟,使湘西凤凰从沈从文笔下翩然而出,飞向世界……

二、文学大师永不安分的灵魂

沈从文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入私塾,12岁入模范国民学校。因爱逃学,小学刚毕业,就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当补充兵。15岁就离开家乡,跟随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那时正是中国最黑暗的军阀统治时代,他同士兵、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在一起,亲身体验到他们悲惨的生活,亲眼看到军队杀害无辜的百姓。过着难以想象的痛苦的生活,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好坏人事、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影响,毅然离开湘江,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他很生气,又去报考燕京大学,又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读大学。他决心拿起笔来写文章,依靠自己来谋生活,从而开始了人生的拼搏。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得到郁达夫和徐志摩支持和鼓励。

1922年开始以“休芸芸”的笔名,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和《小说月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还与胡也频等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沈从文是在“五四”时代这么一种大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这种性格,“五四”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一种思想的、精神的自由状态,个性张扬的时代,再加上他湘西人的性格,使他在走向文坛之后,能够不管你的地位高低,不管你的成就高低,都敢于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这就是三、四十年代真正的沈从文。欣赏他在三十年代的那些作品,不仅有我们印象中的《边城》的内容或《湘行散记》里面的东西,还有大量充满着刚阳之气的各种杂文,对社会的批判、对文化的批判,非常之多。包括在“京派”、“海派”的争论中,“反差不多主义”的论证中,那些言论都是非常有锋芒的、有战斗性的风格。

文学是一种美,历史考古也是一种美,这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距离,沈从文毕生追求的就是美。他晚年醉心于文物研究,对服饰、瓷器、锦缎丝绸、旧版经文,多有心得。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他对文物中呈现出的人性的魅力,别有心解,像他的创作一样天然无伪,自成一格。在历史的隧道里,他寻觅到了精神的墨汁,且写下了考古史上动人的华章。

沈从文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只有不安分的人,才有可能为这个世界创造出那么多优美的作品,才能使他的作品永远漫溢出生命的活力。无从驯服的斑马是沈从文的一篇未完成作品,他说:“近于‘顽固不化’的无从驯服的斑马。年龄老朽已到随时可以报废情形,心情上却还始终保留一种婴儿状态。对人从不设防,无机心。”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病故于北京,享年86岁 。1992年,他的骨灰在亲人的护送下,魂归故里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清山的五彩石下,他的墓碑刻着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三、永远漫溢出生命活力的《边城》

1934年,沈从文发表著名中篇小说《边城》。它代表了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在小说里,沈从文用自己的理想将边城加以美化,表现出了那种静穆和谐、远离喧哗与骚动及与此相适应的古朴淳厚的人情美。有的人说,沈从文就是从家乡的田地里拔出的一株野菜,带着泥土,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餐桌”上,别的人想学也学不好,可称天下独步。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

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沈从文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体现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由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边城》给人的是什么?宁静的生活、醇厚的人情和正直朴素的人们。加上那个诗情画意的美好自然风光和地方色彩,使人在为美好的人性而陶醉时,给人一种情感和色彩的双重美感,此外,还带有一点忧愁一点快乐,还可以慢慢地接触人物的情绪和作家的情绪,那不会使你堕落。爱的感情和恨的感情,引起人们对于人生向上的憧憬。一种特有的不易于形诸笔墨的隐忧。对于失去的美好的东西的怀念和无可奈何的惋惜。

因此,美国汉学家金介甫认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鲁迅之后就应该是沈从文。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