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大埔当地导游

导游词2019-03-20 01:55书业网

篇一:3 梅州导游词

梅州导游词

综合篇

一、概述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现辖梅县、蕉岭县、平远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全市总人口约500万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有潮汕人和极少数畲族等少数民族外,其它都是 “纯客住县”。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积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 梅州旧称嘉应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乡土气息浓郁的客家历史文化、客家风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 梅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快,以青山绿水、客家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区(点)有雁南飞、雁鸣湖、汤湖热矿泥山庄、千江温泉等旅游度假区,有阴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龙鲸河等自然山水景观,有叶剑英故居和纪念馆、人境庐、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华又庐、仁厚温公祠、花萼楼等客家民居,还有灵光寺、神光寺、千佛塔、万福寺等宗教胜地。

梅州物产丰富,有水果、名茶、名烟、酒类、梅菜、牛肉干等各种客家特产,此外还有陶瓷、竹编、木雕、石雕等传统工艺。

客家菜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山区的物产为主要原料,保留着一定的中原风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锅菜见长,特色名菜有酿豆腐、盐?h鸡、梅菜扣肉、肉丸等。

二、地理环境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6℃—21.4℃。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由于土壤肥

沃,阳光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梅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岭谷相间。 山体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主要山脉有:西北部为项山甄山脉,它是武夷山脉的延伸部分,主峰项山甄(平远与寻乌交界处),海拔1530米,为梅州第二高峰,七目嶂(五华与河源交界处),海拔1318米,为五华最高峰、梅州第三高峰;中间是阴那山山脉和莲花山脉,它东起大埔,西至五华,绵延300多公里,其中高逾千米的山峰共19座,其中铜鼓嶂(丰顺与大埔交界处),海拔1560米,是梅州最高峰。阴那山海拔1298米,为梅县最高峰,梅州第四高峰;东南部为凤凰山脉,它沿大埔、饶平、丰顺、潮州等交界处延伸,主要山峰有西岩山(大埔),海拔1235米,释迦岽(丰顺),海拔1283米。山脉中夹着兴宁盆地、梅县盆地、蕉城—新埔盆地、汤坑盆地、水寨盆地、石正盆地、大柘盆地等,这些盆地是梅州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聚居地。

梅州水资源丰富,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韩江、梅江和汀江。梅江是梅州的母亲河,其起源于陆丰与紫金交界的乌突山七星岽,沿莲花山脉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五华(至水寨段称琴江)、兴宁、梅县、梅江区,在大埔的三河坝与梅潭河、汀江交汇,流入韩江,再经潮汕平原后归入浩瀚南海。梅江从发源地到三河坝全长307公里,流域面积达139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五华的周江河、五华河,兴宁的宁江河,梅县的程江河、石窟河、松源河等。此外,梅州还有众多的水库,为梅州的农业灌溉、饮用水源、防洪防涝、发电和山水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历史渊源

1、梅州建制及其变迁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994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南朝齐(公元479-502年)设程乡县开始,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五代十国南汉乾和3年(公元945),升程乡县为敬州,北宋开宝4年(公元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后经多次变更建制,在清雍正11年(公元1733),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加上

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民国3年(公元1914)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后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7月从汕头专区分出设立梅县专区,1970年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撤销梅县地区改建为梅州市。

2、客家人大迁徙

客家先民经历了五次大迁徙的历程,完成了从中原向南方迁徙和从闽粤赣向外迁移的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客家民系,其迁徙大概经历了五个时期:

第一次迁徙 东晋怀帝永嘉5年(公元311年),由于西北方蛮族入侵中原,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东晋统治者被迫将国都从洛阳迁到南京,中原地区的许多官员、平民也随之南迁。这些人多数暂居在江西鄱阳湖周围,有的到了安徽、福建,有一些还到了广东的大埔县。这些中原汉人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新来者的户籍便称为“客”。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12年)特别下诏,正式肯定这种附设客籍的作法,称之为“给客制度”。客家人最早的祖先,就是来自东晋时代南下避难的那批中原人。

第二次迁徙 唐代末年,因黄巢起义(公元874-907),第一次南迁至江西、安徽等地区的客家先民,倍受战乱蹂躏,客户居民不得不再向南迁移至皖南、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其集中聚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一带。

第三次迁徙 北宋末、南宋初(公元12世纪初),因金人、元人相继大举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又引发了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浪潮。而客户居民,不少人都参加了抵抗元兵的战斗。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僻的粤东、粤北地区。

第四次迁徙 清代初年,客家人的祖先前三次大迁徙都是为了避难求生,被迫离乡背井客居他乡。这时生活已较安定,家族都经过了数代的繁衍,人口增加很多。在偏僻的山村,人多地少,难以为生,必须向外发展。清康熙年间,定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鼓励客家人向外迁移,形成了客家人赣闽粤客家地区向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地迁移的热潮。

第五次迁徙 清末,客家人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迁徙到广东南方山区、海南岛等地居住,不

少人向海外移民(过番)。因而形成了客家人遍布全国很多地区和南洋一带的新局面。

今天,客家人分布的地域已很广,在大陆有5512.8万人,台湾460万人,香港125万人,澳门10万人。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海南、台湾等18省(区)都有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在粤东、粤北、闽西南、赣东南和台湾一带。在国外侨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毛里求斯、印度、美国、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约300多万人。

四、著名的“三乡”

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称。

1、文化之乡

梅州,是我国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汇点,是宋以来客家人的集散中心,也是目前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由于梅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客家人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使梅州成为具有典型客家特色的文化区域。梅州文化的兴盛发轫于宋代,各地办起了许多“社学”、“(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大埔当地导游)文学”、“书院”迄今用逾千载,兴学之风不衰。至清代中期,文化教育事业已相当发达。乾隆、嘉庆年间,科第中试为全省之冠,故有“五科五解”的美称。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王之正任嘉应州官时,特置“人文秀区”牌坊立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文化之盛。清代状元吴鸿在广东省督学时,赞誉梅州“人文为岭南冠”。此时涌现出不少知名学者,如宋湘、黄遵宪、丘逢甲、胡曦、丁日昌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州之所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环境背景。从历史上看,客家人的祖先来自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有许多是“衣冠世家、书香门第”,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从地理环境上看,梅州地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谋生艰难,文化知识便成为客家人生存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即使再穷再苦的人家,都会不惜一切,那怕是卖田卖屋都要供子女上学读书,读书已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客家地区传唱着这样一首童谣:“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么老婆┅┅”。在梅州,从政府到百姓,都非

常重视教育,大家可以发现,不论在城镇还是乡村,学校的校舍相对其他建筑物都是比较好的。梅州的读书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有名的。

梅州城 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梅州城坐落在梅江河谷平原上,是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梅州”得名皆因当时本地有梅溪(梅江),两岸多梅花之故。城市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37万,以梅江为界,分江北、江南两城区。“一江两岸”建设集防洪、交通、观光、休闲于一体,颇具特色。城区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绿中城、城中水”为主要特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花园式现代化中等城市。梅州城是千年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客家风情浓郁,虽经历代沧桑湮没,现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孔子庙、千佛塔、状元桥、吕帝庙、安定书室、嘉应古桥、曾井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嘉应学院 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由原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而成,有着91年的办学历史。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学院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1188亩,校舍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学院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5人。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000多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有4个二级学院、17个系、4个教学部,36个本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八大门类。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4%以上。学院具有鲜明的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至目前为止,海内外乡贤为学院共捐资6000多万元。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作访问学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讲学。学院从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泰国、印尼等国的学生来校学习。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华侨之乡

梅州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目前梅州旅外侨胞达336万人,约占全国侨胞总数的1/10,相当于梅州现有人口500万的69%。其中,梅县、梅江区、大埔、蕉岭、丰顺等华侨较多,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州华侨当年何以背井离乡、别妻离子、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去谋生呢?其

篇二:导游词:梅州概括

梅州概况

早上好!大-家-早-上-好!(见客人没反映时补上一句),很好,大家都睡醒了,现在请大家抬起高贵的头看看车的正前方,看到什么了?导游?对!我就是你们今天的导游,那么请大家务必记住我这张长得不算美,但总算对得起观众的脸(笑声),把我留在脑海中,旅途快乐又轻松。下面呢,我就给大家正式介绍一下自己,我呢,是 ***的一名导游员,我的名字叫 ***,有缘坐在一辆车里就是一家人了,古语有云: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天我们同吃、同游、同乐还同“居”(驹),哎,怎么就同居了,有些游客问,古时候不就把车叫驹吗?难道我们还不是同居吗?只要你需要我,我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面前。

那么罗嗦完自己之后呢,隆重给大家介绍一位重要人物,一般呀重要人物出场都会有一种声音-----,好,谢谢大家的掌声,他就是我们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人见人爱、车见车载、男人见了喝醋、女人见了喝蜜的^^师傅(笑声),从后脑勺看就很像梁朝伟嘛,大家想不想看看师傅正面呀?想呀?——那是不可能滴,他站起来谁给我们开车呀?好了,我替*师傅谢谢大家的掌声。好,那现在进入正题,欢迎大家来到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竟然来到了“客都”那就先跟你们介绍一下客家人的历史吧!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也就成为了客家文

化的代表区域。

而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西北与江西省毗邻,东北部与福建省接壤,西界本省河源市,南联揭阳潮汕。梅州市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地,故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470万,辖六县一市一区。分别是:梅县、丰顺、蕉岭、大埔、平远、五华六县,一市是兴宁市,一区是梅江区。梅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南汉置敬州始,至北宋改为梅州,清朝设直隶嘉应州。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2年8月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建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改建为梅州市。现梅州城区是一历史文化名城,98年建城区26.6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5万。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一点五八万平方公里。人口主要为汉族,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中心地,有“客乡”之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因此,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同时,梅州也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称誉。

称之为“文化之乡”是因为梅州的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迁”,大都出身于“书香门第”,读书为上品的思想较为强烈,读书风气极盛。到了明清科甲鼎盛,蜚声海内外,清乾隆年间,嘉应州官王之正在署前树立“人文秀区”牌坊。八十年代,文教事业发展更快,设立嘉应大学、嘉应教育学院等大专院校三间。1990年在全市实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而“华侨之乡”是因为梅州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海外侨胞人数多、分布广、实力强,对故乡贡献极大,梅州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多万人;台湾客家同胞400万人中,多数是祖籍梅州人,仅蕉岭籍人就有近50万。他们一向热爱家乡,关心乡梓建设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关心支持乡梓建设热情更加高涨,改革开放至今全市“三胞”捐赠金额达16多亿元,目前有三资企业1419家。

还有“足球之乡”是由于梅州足球运动,有近百年历史。1956年国家体委正式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的称号。1979年被列为全国16 个足球运动重点地区之一。目前,梅州市和梅县各有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专业青年足球队和女子足球

队。全市有足球传统项目学校11间,大小足球场170多个,业余足球队2000多支。全市先后输送到省级以上的运动员200多名,其中国家队30多名。四十年代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就是梅州市五华县人。

近年随着梅州社会各行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开发性农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梅州又有了“新三乡”之美称。分别是“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山歌之乡”。

金柚之乡:梅县是全国沙田柚最大生产基地。沙田柚又称“金柚”。全市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量20万吨。其中梅县种植25万亩,年产量18万吨,1995年3月被国家授予“金柚之乡”称号。

单丛茶之乡:全市种植的优良品种单丛茶16万亩,年总产量达6000吨,占广东省70%,在1997年全国茶叶博览会上被誉为“单丛茶之乡”。

山歌之乡:梅州素有“山歌之乡”之誉;1996年5月梅县被文化部正式授予“山歌艺术之乡”称号。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上承诗经十五国风,它常用比喻、起兴、双关、叠字和尾驳尾等手法。传统山歌丰富多彩,尤以情歌更美,有一百多种唱腔。旧时客家人每逢佳节喜庆习惯进行山歌活动,1983年起梅州定中秋节为山歌节,开展山歌打擂台等山歌表演活动,山歌剧演出活动则遍及海内外,山歌成了连结海内外客家人亲情的纽带,也是外地游客较为欣赏的一种民间艺术。

梅州名胜古迹很多,虽经历代沧桑湮没,今仍存或重新修复的有人境庐、千佛塔、灵光寺,这些古建筑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1965年大文豪郭沫若视察梅州时,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诗句。梅州名人辈出,清乾嘉间的岭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抗日志士、杰出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著名的洋务运动家、军事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著名爱国侨领张弼士和现代亚洲球王李惠堂及叶剑英元帅都是梅州市人。梅州城区人口近30万,占地26.1平方公里,以梅江河为界分江北、江南,河上建有通往南北的六座大桥。其中最早的是1931年兴建的梅江桥,改革开放以来新建了东山、嘉应、梅州、剑英、宪梓等五座大桥,这五座大桥成为连接江北和江南的主要交通枢纽。

游览梅州,你可以瞻仰叶剑英、黄遵宪、丘逢甲等客家名人的故居,参观中国五大民居形式之一的客家围屋,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

精神,还可以游览新建成的“绿野明珠”雁南飞茶田和文化精品千佛塔寺,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

以上就是关于梅州的一个概括了,希望在这里能够为大家留下最温馨的一段回忆,让大家满载而归!

篇三:广东大埔双髻山风景旅游区详细规划

项目名称: 委托单位: 编制单位:广东大埔双髻山风景旅游区详细规划 广东省大埔县旅游局 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总负责:吴楚材 教授 博导 项目负责人:雷晓东 参加人员:罗艳菊 严伟宾 杨 宇 黄 蓉 魏良春 瞿康龙沈治乾 刘明坤 卢小琴 黄智亮1 目录一、 文本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用地规划范围 用地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 规划依据 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规划用地布局 道路交通与游线组织 景观规划设计 工程管线规划 竖向设计10、 10、 旅游设施规划 11、 11、 环境保育和历史古迹保护规划 12、 12、 开发设计导则 13、 13、 规划指标及投资估算 二、 图纸部分 1、 2、 3、 4、 5、 6、 7、 8、 9、 现状分析 规划总平面 规划结构分析 道路交通规划 给水排水规划 电力电信规划 景观规划 设计意象⑴ 设计意象⑵10、 10、 景观设计导则⑴ 11、 11、 景观设计导则⑵ 12、 12、 入口区规划⑴ 入口区规划⑵2 广东大埔县双髻山旅游度假区—— 广东大埔县双髻山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双髻山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西部,属省级自然保护区。根据旅游规划概要,双髻山 旅游开发定位为“休闲与度假之地” ,以休闲度假为主,主要为大埔县当地居民服务。 规划中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将双髻山建设为深具地方文化内涵和完好生态 环境的休闲度假旅游景点。1. 用地规划范围双髻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埔县西郊 12 公里,主峰海拔 668.4 米,规划范围以大埔 县电视台为中心,总面积 1000 亩。 规划开发重点为度假村与山顶部分,属旅游资源集中区域。 其中度假村选址于山顶大埔县电视台北面青山下,面积 80 亩。2. 用地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 2.1 用地现状规划用地范围内山林地为主。一条山谷由山顶向南而下,梯田层叠而出;一条山 谷由西向东出山口。山谷中散布着农田、香蕉园、溪流、道路和民居。山地地势陡峭, 沟谷跌宕;山谷两侧山体竹林丰美,其中山谷出口林木高大繁茂,环境幽美。新改扩 公路从山谷对面半山腰经过,交通方便,但建设过程中对山体景观破坏较大。山谷和 道路边分布有 10 户农家。2.2 建设条件分析 2.2.1 用地条件度假村用地地势较高,植被较好,视野开阔。山谷边坡较陡,大片的适宜建设用 地很少。山谷中间为梯田。景观建筑以分散、随形就势为佳。用地范围内原有 10 户民 居,占据了大部分适宜建设用地。 双髻山山体表层土多粗砂,尽管植被较好,但涵养水源的能力低,溪流缺水细小。3 2.2.2 旅游资源条件 2.2.2.1 自然资源双髻山年平均气温 16.7℃,年降水量 1

800 毫米,无霜期 253 天。气候条件适宜开 展户外游憩、度假休闲旅游活动。 山门洞开 山门洞开位于距大埔电视台约 10m 处的小径两旁,为山径两侧的两块巨石,一块高约 2m,厚 3m;另一块高约 1.6m,厚 2m。两石均属花岗岩性,浑圆厚 重,宛若两青衣侍卫护住山门,故名“山门洞开” 。石旁茂竹修林,外围生有松树和一 些阔叶树。 石台揽胜 距双髻山山顶的大埔电视台约 65m, 在上山的石阶右侧, 它为一巨石,裂成 3 块,最宽处约有 3m,长约 5m,花岗岩性。石顶部不平,有一定起伏,但可站人。 石旁生有阔叶树。石的一侧为开阔面谷,站在石上,远处连绵群山及田园村庄尽收眼 底。 响石 响石离茶山寺 2km,离盘山公路 1.5km,位于三块 5m 见方的巨石之间,长 1.5m,宽 1m,厚 0.2m。由于三块巨石中间留有空隙,当人站在这块响石上左右摇动 石块时,就会有轰隆隆的响声从巨石下方的空隙中传出,故名。在三块巨石的南侧不 远处有两块同等大小的巨石为伴。 双髻山泉 泉水位于距双髻山山顶的电视台南面约 200m、 坡度约 20°的山坡处。2 3 该泉为冷泉,自面积约 0.04m 的方形口径涌出,最大涌水量可达 0.8m /s,水质清洁,可直接做生活用水。 古榕树 该树地处圣塘山庄内、盘湖庵入口处,树高约 7m,到胸径处已分为三2枝,每枝直径约 0.15m,冠幅面积约 25m 。其形态奇特,根似蜘蛛一样牢牢的爬在一块 巨石之上。树枝平展,郁郁葱葱,远远望去犹如一巨型天然盆景。听说在调查之日前 一星期,该树还是光枝丫,而一星期内却迅速成长为一方绿荫,堪称奇观。 迎客松 位于大埔县湖寮镇双髻山山腰,共两棵,已有百年历史,两棵树均高约 30m,左边的那棵稍小一些,胸围约 0.8m,树冠面积 30m2;右边的那棵胸围 1.5m, 树冠面积 45m2,在树高 20m 以上分枝较多,有少部分枝条已断,树叶细长。紧靠简易 乡间公路,距县城约 8km,树的四周有竹林和芭蕉树,可进入性较强。 勇者无畏 勇者无畏为一株荷木,属山茶科木荷属,位于双髻山东北坡千步云梯下半部, 距山腰公路约 80m。 树自石缝中斜生, 沿石的天然坡度而伸展。 主干分三枝: 最粗枝直径约 0.4m,其 4 个分枝中 3 枝盘虬,1 枝直立,到离地 8 米处又分为 6~8 个 二级枝;次粗枝直径约 0.35m,与最粗一枝形成约 95°~100°的角,相对而生;两粗4 枝间的主干略细,基部直径约 0.2m,距地约 0.3m 处开始突然变细,直径变为 0.12m。 此树南北冠幅(顺坡方向)16~20m,东西冠幅直径为 15~16m。整个树干布满苔藓,主 干树皮多剥裂。巨石与阶梯间有同种丛生树一株,上方与右方各有拔大松树一株,

周 围伴生有竹、柏木、水杉等,但主要为阔叶树。2.2.2.2 人文资源2 2西华寺 西华寺位于公路旁,占地面积 950m ,建筑面积 99m 。内供奉三世佛,惭 愧祖师和观世音菩萨。该寺一开间一进深,红墙黑瓦,木砖结构建筑,入门处有一小2。寺 天井,约 6m ,寺内有一口明代古钟。在其入口处有一巨石,石上刻有“大峨泉” 中法事很少,香客以当地人为主。从 1990 年开始,该寺由华侨捐资进行整修。 茶山寺 (即双髻山寺) 位于双髻山东南方向的半山腰上,距大埔县城约 9km,坐南朝北,为乡民朝拜之所。寺中有大殿一间,为木框架、青砖瓦水泥结构,斜坡顶。 大殿前为走廊,中间为天井。正殿面阔 8m,进深 15m 左右。正殿两侧各有一间进深约 7m 的房间,一做卧室,另一为杂物间。正殿南侧有附属建筑 3 间,用做客厅、卧室、 厨房。大殿东墙书有“灵光二字括修真,惭愧一言休说法”的对联,为蓝炳光所题。 茶山寺背依青山,面朝树木茂盛的沟谷,葱郁荫凉。寺门外有一高约 4m 的红色焚香塔, 还有一株冠幅直径达 15m 的高大柿树。寺内供有师公、千手观音等佛,颇为灵验,引 得周边村民相继来此,所以茶山寺香火旺盛。茶山寺保护良好,尚未开发。 盘湖庵 位于大埔县湖寮镇双髻山管理区。创建于唐,公元 1666 年重建,明末清初受皇封“弘觉国师” 、广东七奇之一的得道高僧林木陈曾在此修道,谈经说法,寺 名为国师亲书。该庵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土木结构。庵大门坪外另附一 大门,占地面积约 619m2,座西向东,盘湖庵置于深山,环境绝佳,所以吸引了不少文 人墨客。距大埔县城约 3km,前面入口处有一棵上百年的榕树欢迎远方的客人。后面为 高山,两侧有菜地、果园,可进入性强,有简易乡间公路直达此地。1991 年 4 月被布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壑幽美 该石刻位于双髻山千步云梯一拐弯处,距山顶大埔县电视台约 80m。石刻呈暗褐色,表面略有起伏,为花岗岩性。石高约 6m,宽约 10.5m,厚 2m。石背面 的观石顶则呈龟背形。石正面刻有“林壑幽美”四个大字,为萧畹香所题。字体浑圆 遒劲,透露风骨,是对石刻周围自然环境的生动写照。周围环境幽美。 田家炳石刻 石刻距大埔电视台约 155m,在千步云梯转折处一略呈三角形的平台上。石刻刻在一天然巨石上,石面宽 1.8~2m,高约 2m,厚约 5m,略呈菱形,底线平 直,顶端呈弧形,为花岗岩性。石刻表面粗糙有青苔。石刻内容为: “电讯播全球,传 达国家动态,世界新闻,闭户能知天外事;萤屏观一幕,更有群众文艺社会教育,益 人如读古今书。 ”石刻位于平

台的顶角处,面对上坡方向,背后与“勇者无畏”所在的5 巨石相连。石刻周围生有柏木、松、杉木及一些阔叶树。石上所刻内容为田家炳先生 兴作,故名。 千步云梯 千步云梯始于双髻山山腰公路边,由山腰沿双髻山自然坡度辗转而砌,共 366 级,26 折,海拔跨度自 570~668m。各级均为长 1.3m、宽约 0.2m、厚约 0.2m 的条形石块。石阶掩映于葱郁的林中,其两侧长有毛竹、阔叶树及苔藓,沿途有“勇 者无畏”“田家炳石刻”“览小亭”“林壑悠美”“石台揽胜”“东风亭”6 处景点。 、 、 、 、 、 大埔电视转播台 大埔电视转播台是由大埔县县委和县政府,旅港乡贤田家炳出2 2资百万元于 1980 年建成, 离县城 12 公里。 该台占地面积约有 3000m , 建筑面积约 800m , 共有 11 间房,花岗岩建筑,琉璃瓦屋顶。台内有一千瓦分米波发射机,三百瓦米波发 射机各一台;七十米高多功能发射铁塔一座以及其它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可以转播中 央电视台,广东卫视,珠江台,梅州台以及县电视新闻节目和电台节目,覆盖全县 95% 的群众。现有员工 9 人。其内有一块巨石“泰山” ,两棵高大的桂花树,一排枇杷树, 两座小凉亭,环境优美宜人。站在此处可以眺望远方,俯视全县风貌。1995 年,该电 视转播台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2.2.3 开发主题由森林生态环境突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主题 由古寺庙发掘历史及海外华侨祭祖文化主题 由田家炳石刻、林壑悠美石刻以及大埔电视台来体现与发掘爱国主义文化主题 由当地文化特色发掘客家茶道文化主题游客容量 2.2.2.4 游客容量游客容量的测算以游憩用地生态容量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双髻山自然保护区总面 积 1000 亩,森林覆盖率高。容量和指标采取较低值,合理游人量约 1000 人/日。2.2.3 交通条件双髻山山顶距离县城约 12 公里,有四级公路可达,可进入性强;境内公路正改扩 建为水泥公路;一些游道已被当地居民踩踏而成。2.2.4 市政设施条件双髻山目前无集中供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后,电力供应充足。 程控电话线路少,中国移动无线通讯网络较好。6 2.2.5 县城旅游接待能力客车运载能力每日 0.8 万人。 县城酒店住宿接待能力每日 0.12 万人,能满足 0.3 万人同时进餐。 (全县酒店住宿接待能力每日 0.18 万人,能满足 0.38 万人同时进餐。 )3. 规划依据和参考1、 《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2003 2、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17775-1997)国家质量技 术监督局,1999 3、 相关法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

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88 1989 1984 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9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ZB1-199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建设部,1998 5、 《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 建设部,1992 6、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建 设部,20004. 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4.1 规划目标通过对大埔县双髻山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将其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康体、 度假于一体,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完好、交通便利、配套齐备的度假休闲景区, 丰富大埔旅游内容,促进地方经济,取得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4.2 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 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力求恢复规划区内 的良性生态循环,建立规划区内不同层面的生态平衡体系,走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 2、整体协调原则 与大埔县旅游发展密切相关,整体发展,个体才有生命力。与7 地方经济发展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地方收入,促进旅游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地方化原则 围绕富有特色的地域风情文化做文章,在建筑风格、空间形式、 景观创造等多方面,突出地域文化特点,走本土化发展道路。 4、精品化原则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景观结构上顺应旅游发展形势, 运用传统景区规划思想与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建设高质量、高效益的旅游接待基地。5. 规划用地布局 5.1 规划分区根据旅游活动类型、资源条件、用地条件、原有历史遗迹、人工造景的可能性, 以及建设开发模式,规划为以下几个功能区: 1、景区入口区 站;景区全景导游图。 2、度假休闲区 沿公路规划建设度假酒店(含半地下室内停车场) 、游客中心、 规划建设入口门楼,管理用房,停车场,公交车与观光车换乘旅游服务街、职工宿舍等。山谷布置山地度假别墅、圆楼休闲中心(含客家文化展厅、 客家茶道坊) 、石景园、香蕉园、高山草坡,建设水口林森林游憩场。 3、山顶观光区 山顶观光区景点比较集中,主要建设停车场、组织整理千步云梯一线多个景点,同时修葺建设观光亭以组织游道和观景休息;山顶扩建少量服务设 施,主要以茶饮为主。另外,原有上山公路接近电视台一段,在公路改造后废弃不用。 利用这段用地,沿道路外侧布置四栋小型高档别墅,石木建筑,可先期建设,接待贵 宾。 4、其它重要景点 其它重要景点 妙福寺:在妙福寺修建观景台,对妙福寺瀑布进行适当处理,方便游客游玩。 盘湖庵:加强游道的引导性,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