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杨柳青说课稿

说课2019-03-20 14:19书业网

篇一:杨柳青说课

《杨柳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杨柳青》是。。。。

音乐课标中的基本理念指出:要弘扬民族音乐,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我们本课要学习的《杨柳青》是一首南方民歌的作品,虽然学生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民歌,但仅停留在音乐体裁的了解上,关于民歌的风格没有深入的学习,尤其是由于地域差异,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讲,要想体会南方民歌的风格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 用轻快和富于弹性的声音唱好衬词,艺术性地表演唱江苏民歌《杨柳青》;

2、 让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3、 从演唱《杨柳青》这首民歌中,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

爱。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这首江苏民歌。

难点:唱好衬词,体会江苏民歌的特点。

说教法:

课堂上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状态,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发挥音乐潜能,让学生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几下几种教法:

1、 视听结合法: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拓展延伸品味民歌的两个环节中,我分别播放了

唯美动听的江苏民歌《太湖美》《茉莉花》的Flash动画和活泼风趣的江苏民歌《杨柳青》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辅助手段,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声韵的表象,同时,增强直观性,比较全面清新的了解歌词内容。

2、 对比感受法:对比感受法能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在体验方言的环节中,

我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各种的衬词,在对比感受中了解衬词的作用。明晰这首《杨柳青》正因为有这些衬词,所以更显得活泼风趣。

3、 体验性学习法:音乐教学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

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并保护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我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两个环节中,请学生充分聆听后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新发现。完整学唱后,创造性地用肢体语言参与表演,使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说学法: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和渗透,创设音乐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用“听说唱言”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升华情感,达到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具体学法如下:

1、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生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两个环节中主动

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去发现衬词的魅力,去体会它的趣味性,去寻找难唱乐句,达到高效地学唱。

2、 交流互动、快乐习得:学生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通过交流互动总结出旋律的主音,了

解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习得到江苏民歌的曲调特点。

3、 创造表演、充分体验:启发学生创编舞蹈动作,参与歌曲表演。用人声、肢体语言模拟

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为最后一小节加入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使学生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过程“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开课,

我先请学生听一首江苏民歌《太湖美》,在观看唯美动听的Flash动画中,感受江苏民歌细腻柔美,摇曳多姿的特点。接下来导入到江苏民歌《杨柳青》的学唱中,初听歌曲后,让学生在谈自己感受的同时,了解这首《杨柳青》是用江苏方言来演唱的,是江苏扬州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让学生在清新活泼的教学课件中,直观而清晰的再现歌词内容。复听歌曲后,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歌中的衬词,帮助学生去发现、体验、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在品读歌词中体验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热爱。 第二个过程“歌曲学唱、艺术表演”

接下来我在“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环节中,又设计了“视唱识谱、填唱歌词、艺术处理、创造表演”四个小环节。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学生在视唱旋律后,找一找曲调中有哪几个音组成,在主动探究中发现曲调规律是由do、re、mi、sol、la组成,了解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明了江苏民歌大多数以五声调式的形式出现的。在“填唱歌词、艺术处理”的两个环节中,我采用由慢到快的速度填唱歌词,以降低学唱的难度,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启发与指导,更好的以学并教。在艺术处理时,指导学生用美丽的连音和精灵的短音来艺术性的演唱这首歌。在“创造表演”的环节中,我(来自:WwW.CssYq.com 书业 网:杨柳青说课稿)先启发学生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来表演歌曲的前两个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接下来,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人声,肢体语言,模拟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来创编歌曲的三四乐句。并对最后一小节加入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师生在相互碰撞中,激发了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学生伴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会用轻快活泼声音,艺术性地表演这首江苏民歌《杨柳青》。

第三个教学过程“拓展延伸,品味民歌”。最后通过回顾学生知道的江苏民歌,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等环节进行拓展延伸。我先请学生回顾“你还知道哪些江苏民歌吗?”学生回忆起一年级时学过的《牧童》,还有少数学生较为熟悉的《茉莉花》。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茉莉花》。这首歌不仅成为江苏的名片,也成为了中国的名片。江苏的省会南京就以《茉莉花》作为本市的市歌,并通过欣赏配有江苏南京著名景点的教学课件《茉莉花》,来激发对江苏民歌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像茉莉花一样,会越开越美。我相信通过歌曲《杨柳青》的学唱,学生们在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风格特点的同时,会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会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篇二:杨柳青说课稿

《杨柳青》说课稿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杨柳青》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音版第八册第三单元家乡美中的一首江苏民歌。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

二、结合实际 说学情

“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的第四项是: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使音乐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相适应,本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分成了3个学段,即小学低年级(1-2学年),小学中、高年级(3-6学年)和初中各年级(7-9学年)。在剖析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和音乐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在课程总目标统领下,明确各学段目标,以此作为不同学段、不同教学领域内容标准设计的基本依据。三个学段不同层次的内容标准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根据什么来决定梯度递进?如何来实现梯度递进呢?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面临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在接受音乐教育方面具有的不同特点,是决定梯度递进的原

因。

小学生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认识水平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情感意志不断发展,个性不断增强,道德意识从注意行为效果逐渐发展到注意行为动机。7-9岁的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以“像不像”和“拟人化”为特征的音乐审美态度。学生在低年级时期,通过“游戏”对音乐的体验有了显著的增长,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对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到了中年级是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运动觉、听觉显著增强,节奏、旋律的表现力更加更富,音乐理解力增强,对和声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相同的好恶。由于这是一首江苏民歌,要给新疆的孩子来学习,学生会面临如下问题:

1、对于地处西北新疆的孩子来说,江南民歌的歌曲风格较为生疏,四年级孩子完成这首歌的音准、节奏以及情绪并不难,但是要想把这首歌曲唱的更有江苏地方韵味却是最重要的。

2、当今流行歌对少年儿童的冲击与影响,使得民歌与学生的距离更加遥远,如何找到兴趣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值得思考

三、力求创新 说理念

从江苏方言以及江苏民歌的演唱风格上入手,结合新一轮课

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以“趣”和“味”两个字入手,在“衬词生趣 引入新课”的环节中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趣”,在“方言演唱 提升韵味”---“实践参与,表现韵味”的环节中唱出歌曲的江苏“味”。最后通过听辨不同地区民歌,达到检验反馈的目的。

四、围绕课标 说目标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音乐学习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的规定性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关注,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常常无视教学目标的实现,或将三维目标脱节,一味地突出或夸大某一方面,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也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说明在课堂上如何能够达到既定目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包含两层意思:一层就是教学目标设定本身有三维目标;第二层意思是说三维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所有的手段、方法或者教学形式,都应该紧紧地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另外,教学目标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教师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了教学目标以后才能产生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有的老师往往不考虑教学内容,先看教参,然后按照教参里的目标去安排课程,这就本末倒置了。目标的设定应该从音乐内容入手,通过音乐内容设定的目标,还要顾及前后的经验积累和知识交替的延续,承上启下,避免了能力的中断。从音乐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不从音乐内容出发,就会使制定的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相符,容易脱节。教学中所有的一切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形式都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有些看似很热闹,顾及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它没有起到目标设定的音乐内容所要感受体验表现的作用。

1、过程与方法:

能加入江苏方言,运用甜美的音色演唱歌曲。

2、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演唱,肢体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歌艺术的热爱。

3、知识与技能:

了解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形式体会江苏民歌的地方韵味。 教学难点:唱准歌曲的一字多音处

五、以读为本 说教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学生的演唱、欣赏、演奏、综合等活动,都需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有效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对活动的内容随时进行适度的调控。音乐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一点是,不仅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也应该积极融入到学生当中,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学相长,对今后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篇三:杨柳青说课稿

《杨柳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杨柳青》是。。。。

音乐课标中的基本理念指出:要弘扬民族音乐,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

主义情操。我们本课要学习的《杨柳青》是一首南方民歌的作品,虽然学生们从一年级开始

就接触民歌,但仅停留在音乐体裁的了解上,关于民歌的风格没有深入的学习,尤其是由于

地域差异,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讲,要想体会南方民歌的风格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根据课程标

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 用轻快和富于弹性的声音唱好衬词,艺术性地表演唱江苏民歌《杨柳青》;

2、 让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特

点。

3、 从演唱《杨柳青》这首民歌中,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家乡

的热

爱。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这首江苏民歌。难点:唱好衬词,体会江苏民歌的特点。 说教法:

课堂上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状态,在“听说唱言”等音

乐实践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发挥音乐潜能,让学生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

者。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几下几种教法:

1、 视听结合法: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拓展延伸品味民歌的两个环节中,我分别播

放了

唯美动听的江苏民歌《太湖美》《茉莉花》的flash动画和活泼风趣的江苏民歌《杨柳青》

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辅助手段,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

声韵的表象,同时,增强直观性,比较全面清新的了解歌词内容。

2、 对比感受法:对比感受法能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在体验方言的环节

中,

我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各种的衬词,在对比感受中了解衬词的

作用。明晰这首《杨柳青》正因为有这些衬词,所以更显得活泼风趣。

3、 体验性学习法:音乐教学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

程中

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并保护音乐体验

中的独立见解。我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两个环节中,请学生充分聆

听后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新发现。完整学唱后,创造性地用肢体语言参与表演,使学生

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说学法: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和渗透,创设音乐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用“听说唱言”

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升华情感,达到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具

体学法如下:

1、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生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两个环节中

主动

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去发现衬词的魅力,去体会它的趣味性,去寻找难唱乐句,达到高

效地学唱。

2、 交流互动、快乐习得:学生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通过交流互动总结出旋律的主音,

解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习得到江苏民歌的曲调特点。

3、 创造表演、充分体验:启发学生创编舞蹈动作,参与歌曲表演。用人声、肢体语言

模拟

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为最后一小节加入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使学生随着身体的

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过程“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开课, 我先请学生听一首江苏民歌《太湖美》,在观看唯美动听的flash动画中,感受江苏民歌

细腻柔美,摇曳多姿的特点。接下来导入到江苏民歌《杨柳青》的学唱中,初听歌曲后,让

学生在谈自己感受的同时,了解这首《杨柳青》是用江苏方言来演唱的,是江苏扬州地区广

为流传的民间小调。让学生在清新活泼的教学课件中,直观而清晰的再现歌词内容。复听歌

曲后,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歌中的衬词,帮助学生去发现、体验、

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在品读歌词中体验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热爱。

第二个过程“歌曲学唱、艺术表演”接下来我在“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环节中,又设计了“视唱识谱、填唱歌词、艺术

处理、创造表演”四个小环节。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学生在视唱旋律后,找一找曲调

中有哪几个音组成,在主动探究中发现曲调规律是由do、re、mi、sol、la组成,了解中国

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明了江苏民歌大多数以五声调式的形式出现的。在“填唱歌词、艺术

处理”的两个环节中,我采用由慢到快的速度填唱歌词,以降低学唱的难度,并针对学生出

现的问题,及时的启发与指导,更好的以学并教。在艺术处理时,指导学生用美丽的连音和

精灵的短音来艺术性的演唱这首歌。在“创造表演”的环节中,我先启发学生创编几个舞蹈

动作,来表演歌曲的前两个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接下来,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人

声,肢体语言,模拟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来创编歌曲的三四乐句。并对最后一小节加入

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师生在相互碰撞中,激发了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学生伴随着身体的

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通过以上

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学

会用轻快活泼声音,艺术性地表演这首江苏民歌《杨柳青》。第三个教学过程“拓展延伸,品味民歌”。最后通过回顾学生知道的江苏民歌,欣赏江苏

民歌《茉莉花》的等环节进行拓展延伸。我先请学生回顾“你还知道哪些江苏民歌吗?”学

生回忆起一年级时学过的《牧童》,还有少数学生较为熟悉的《茉莉花》。接着,我又带领学

生进一步了解《茉莉花》。这首歌不仅成为江苏的名片,也成为了中国的名片。江苏的省会南

京就以《茉莉花》作为本市的市歌,并通过欣赏配有江苏南京著名景点的教学课件《茉莉花》,

来激发对江苏民歌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像茉莉花一样,会越开越美。我相信通过歌曲

《杨柳青》的学唱,学生们在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风格特点的同时,会感受江苏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赞美,也会激发对家乡的热爱。篇二:杨柳青说课稿 《杨柳青》说课稿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杨柳青》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音版第八册第三单元家乡美中的一首江苏民歌。

歌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

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

要手段。

二、结合实际 说学情“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的第四项是: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

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

使音乐课程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相适应,本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分

成了3个学段,即小学低年级(1-2学年),小学中、高年级(3-6学年)和初中各年级(7-9

学年)。在剖析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和音乐学习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在课程总目

标统领下,明确各学段目标,以此作为不同学段、不同教学领域内容标准设计的基本依据。

三个学段不同层次的内容标准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 根据什么来决定梯度递进?如何来实现梯度递进呢?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面临着

生理、心理的发展,在接受音乐教育方面具有的不同特点,是决定梯度递进的原 因。

小学生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认识水平从以具体形象

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情感意志不断发展,个性不断增强,道德意识从注意行为效果

逐渐发展到注意行为动机。7-9岁的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

天性自发地产生了以“像不像”和“拟人化”为特征的音乐审美态度。学生在低年级时期,

通过“游戏”对音乐的体验有了显著的增长,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对节奏和旋律可以

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到了中年级是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运动觉、听觉显著增

强,节奏、旋律的表现力更加更富,音乐理解力增强,对和声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相同的好恶。

由于这是一首江苏民歌,要给新疆的孩子来学习,学生会面临如下问题:

1、对于地处西北新疆的孩子来说,江南民歌的歌曲风格较为生疏,四年级孩子完成这首

歌的音准、节奏以及情绪并不难,但是要想把这首歌曲唱的更有江苏地方韵味却是最重要的。

2、当今流行歌对少年儿童的冲击与影响,使得民歌与学生的距离更加遥远,如何找到兴

趣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值得思考

三、力求创新 说理念

从江苏方言以及江苏民歌的演唱风格上入手,结合新一轮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以“趣”和“味”两个字

入手,在“衬词生趣 引入新课”的环节中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趣”,在“方言演唱 提升

韵味”---“实践参与,表现韵味”的环节中唱出歌曲的江苏“味”。最后通过听辨不同地区

民歌,达到检验反馈的目的。

四、围绕课标 说目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音乐学习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

能”三个方面的规定性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关注,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

会使教学产生偏颇。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常常无视教学目标的实现,或将三维目标脱节,

一味地突出或夸大某一方面,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应该服

从于教学目标,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也应该服从于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

性。这说明在课堂上如何能够达到既定目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包含两层意思:一层就

是教学目标设定本身有三维目标;第二层意思是说三维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所有的手段、方法或者教学形式,都应该紧紧地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另外,教学目标不

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教师要教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了教

学目标以后才能产生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有的老师往往不考虑教学内容,先看

教参,然后按照教参里的目标去安排课程,这就本末倒置了。目标的设定应该从音乐内容入

手,通过音乐内容设定的目标,还要顾及前后的经验积累和知识交替的延续,承上启下,避

免了能力的中断。从音乐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在设定目标时不从音乐内容出发,就会使制定

的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相符,容易脱节。教学中所有的一切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形式都是为音

乐内容服务的,有些看似很热闹,顾及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它没有起到目标设定的音乐内容

所要感受体验表现的作用。

1、过程与方法:

能加入江苏方言,运用甜美的音色演唱歌曲。

2、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演唱,肢体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

我国民歌艺术的热爱。

3、知识与技能:

了解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教学重点:运用多种形式体会江苏民歌的地方韵味。 教学难点:唱准歌曲的一字多音处

五、以读为本 说教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

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

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学生的演唱、欣赏、演奏、综合等活动,都需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活

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有效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对活动的内容随时进行适度的调

控。音乐实践活动要注意的一点是,不仅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也应该积极融入到学生当中,

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教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教学相长,对今后的教学计划和安排都有非常大

的帮助。篇三:《赶圩归来啊哩哩》说课稿 音乐说课稿《赶圩归来啊哩哩》 滕州市南沙河镇中心小学王静前言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音版第九册第二单元《农家乐》”中的一首彝族歌曲《赶圩归来啊

哩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介绍: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与作用

人音版四年级第八册教材中出现了多首中国各地的民歌,有新疆塔塔尔族民歌《跳吧,

跳吧》,江苏民歌《杨柳青》,蒙古族民歌《杨柳青》等。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有藏族民歌《巴

塘连北京》,四川民歌《盼红军》,河南民歌《编花篮》等。本册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

首彝族民歌。通过本首歌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民歌的喜爱,为以后进一步了解民歌的演

唱特点和创作特点做好铺垫。本单元主旨是:用中外四首作品表现同一题材的音乐作品。单元收录了——唱:中《赶

圩归来啊哩哩》,外《苹果丰收》;听:中《丰收锣鼓》,外《快乐的农夫》。通过对农家乐这

一主题的一系列的中外艺术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的农家乐。

2、歌曲分析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曲

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

赶集归来的路上,嘻嘻笑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x x x x 、x x x 、x x x ”

节奏贯穿全曲,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特点,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

为热烈。第一乐段的曲调中六度、.五度、四度的大跳和附点八分节奏、上波音、上滑音的运

用,使音乐富有动感和舞蹈性。第二乐段两个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音调均

在高音区进行,在情绪表现上更加欢快、热烈。句末的一小节在八度上移大跳后,全曲结束

在主音上,把人们尽情欢唱美满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推向高潮。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

1、通过聆听、对比、表现、演奏等方式学习歌曲、表现歌曲。

2、结合实例波音、上滑音的作用。、二、设计理念:

根据(2011版)3—6年级学段新课标要求

1、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活动。

2、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3、教师应了解教材前后的联系,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能力储备进行教学,通过学会并唱

好歌曲来提高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

4、将打击乐器教学引入音乐课堂,做到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增强集体意识和合作能

力。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第一段,能用活泼、亲切、富有弹性的声音和欢快、喜

悦的情绪演唱歌曲。

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学习简单彝族舞步,体验彝族风俗人情,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导入 讲授法、演示法 。了解彝族风俗人情,知道“赶圩”意思。

2、学唱歌曲听唱法、视唱法、对比法。唱会歌曲,唱好歌曲。

3、自编歌曲 示范法、展示法 。初步编创歌词。

4、学跳彝族舞 示范法、情境法。学会彝族舞蹈的基本舞步。

四、教学重点

1、用歌声表达歌曲欢快、喜悦的情绪。

2、感受彝族音乐风格,体验彝族风俗人情。

五、教学难点

1、唱准十六分节奏,体验音乐的动感和舞蹈性。

2、唱准歌曲中的“啊哩哩”。

六、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流程分为:导入新课、学唱歌曲 、 创编歌词 、乐器伴奏、学习彝族舞蹈 五个环

节。

七、教法与学法

教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每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的内容又是平时

同学们接触较少的民歌方面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地 将各个知识点讲解浅显、易懂些,在此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让

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

思想,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法、谈话示范法、视听结合法、演奏示

范法。

学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主动练习,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把无目的的“动”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