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青年杂咏赏析

赏析2019-04-07 15:25书业网

篇一:诗词赏析

河大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大盘点

一、《游山西村》

1、 ,。

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 ,。

赏析:对仗工整,既描写出山村周围山峦重叠流水环绕的景色,又富含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3、, 。

农家祭祀土地神,击鼓吹箫,乡土风俗依然保存。

4、 , 。

此时明月高悬,淡淡青光为村庄染上一层静谧的色彩,真想以后能随时拄着拐杖轻叩柴门,写老农亲切絮语。

二、《清平乐 村居》

1、农村一户人家清闲秀丽的环境, 。

2、一对老夫妻酒后打趣闲谈,富有生活情趣的句

子 ,?

3、大、中、小三儿各自活动的句子 ,。

4、主题:诗人刻画了一幅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

图,表现了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 主题:诗人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一首诗。借洞庭壮美的景色表达了希望有人引荐积极

出仕的愿望。

2、颔联 ,。

赏析:该句句式对仗工整,一个“蒸”字给人以云气蒸腾、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读者仿佛看到浪涛飞动,然而“岳阳城”又似乎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护,大气磅礴,心胸激荡。而且含蓄委婉的引出下文的“欲济无楫,临渊羡鱼”,即希望得到丞相引荐的愿望。此句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柝,乾坤日夜游”并列,成为描写洞庭壮观的名句。

3、运用比喻表达自己耻于闲居,想入仕做官,却无人引荐的句

子 , 。

4、巧妙引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希望得到张丞相的帮助的句子,。

四、《使至塞上》

1、写自己乘坐一辆车出使边塞的句子 , 。

2、颔联 ,。

赏析:此句既写边塞之景,又以“蓬草、归雁”自比,曲折表现出被排挤出朝迁内心的压抑郁闷和激愤。

3、颈联:,。

赏析:此句笔力共劲,意境雄浑。“直”字既写出了大漠的荒凉无边,又写出了烽烟的劲拔,坚挺之美。 “圆”字既亲切温暖又尽

显苍茫与孤寂之感。这两句细致逼真的描写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

4、尾联。 , 。

五、《渡荆门送别》

1、交行诗人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的句

子 ,。

2、颔联 ,。

赏析:对仗工整,其中“随”字化静为动,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ta】来之动态美。“入”字写出江流奔腾的气势。这两句写得境界雄奇,展现了诗人乐观开朗、惊诧欢快之情。

3、颈联: ,。

赏析:想像奇特,比喻大胆,句式整齐,写出了明月之皎洁,云彩五彩斑斓的美景。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4、尾联: ,。

赏析:呼应标题,点明主旨,把故乡水拟人化,写出自己对故乡的无限留恋和依依不舍。

六《黄鹤楼》

1、借传说表现黄鹤楼气势苍莽,无限渺然的句

子, 。

2、实写登楼所见的句子 ,。

3、尾联 , 。

赏析:烟波江上日暮思归。“愁”字收篇,准确的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点出诗人被贬之地荒凉偏僻以及被贬时间之长,饱含诗人无限辛酸,内心愤闷不平的句子,。

2、颔联: ,。

赏析:借用“向秀《思旧赋》和晋人王质”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故友的思念以及人事全非,恍如隔世之感。

3、颈联:, 。

赏析:刘禹锡用“沉舟 病树”自比,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胸。同时这句诗也蕴含“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人生哲理。

4、点明酬赠的题意,表达诗人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以及重拾生活信心的句子。

, 。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

1、既点明诗人入寺时间,又指出这是一座幽静清新的古寺的句子 “入”字的妙处:写出了古寺的幽远荒僻,以及诗人悠闲自得的状态。,。

2、颔联,。

赏析:一条幽僻的小径带诗人步入隐现在茂密花木之中的禅院,仿佛走在仙境中一般。一个“深”字表现了花木的高密,禅房的若隐

若现,这两句把幽深渺远的境界和诗人自得其乐的心态表现了出来。

2、 表达如此山光让山中的野鸟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干净的句子 , 。

3、以“钟磬音”来衬托禅院安静清净的句

子, , 。

九、《饮酒》二十首【其五】

1、写诗人身居闹市却不受烦扰的句

子。 , 。

2、通过自问自答来表现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平和的句

子? 。

3、, 。

赏析: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这种物我合一,悠然、自由、随意,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让人羡慕。

4、写南山傍晚美景的句子,。

5、“真意”如何理解。 , 。

【物我合一,欣赏并享受人生的乐趣,自然的真趣。】

十《渔家傲 秋思》

1、点明地点和季节以及边塞满目荒凉之景的句子。

3、 通过写“边塞之声”来渲染悲凉气氛,为下文抒情铺垫的句子 。

篇二:学生版哲理诗鉴赏学案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哲理诗鉴赏 一、导入: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哲理诗概念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三 哲理诗分类

(一)按表达效果分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 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含蓄,寓理于形象中。

(二)按所写内容分类

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诸如: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诸如:

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诸如: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诸如:

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

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

的。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四 鉴赏哲理诗

(一)从内容范畴分析,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二)从表现手法(包含修辞)角度分析:

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 即事说理 托物说理

请分析下面的诗歌分别是哪一种说理形式,并指出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五、实践练习

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观书有感(二)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艨艟:(也作:蒙冲)古代大的战舰。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动才能移行。

泾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六 高考链接

1(2012北京卷)

柳 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问: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2(20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

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

理趣、元词

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指津】

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

1、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附丽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而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

2、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 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理解诗的哲理美。

3、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 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

古典诗歌中“哲理”之表现形态

一种可谓是直议明“理”:哲理直接通过词语来显现自身,即直接以“理语”入诗、用议论明“理”,让“哲理”之光在诗篇中毫无掩饰的直接透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是曲折寓“理”:哲理不直接呈示出来,而是蕴涵寄寓在诗歌描绘的景象、意象、事象中(要么依景明“理” 要么叙事明“理” 要么咏史明“理” 要么托物明“理”)

篇三:教师版哲理诗鉴赏学案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哲理诗鉴赏 一、导入: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哲理诗概念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三 哲理诗分类

(一)按表达效果分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 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含蓄,寓理于形象中。

(二)按所写内容分类

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诸如: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诸如:

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诸如: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诸如:

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

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

的。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四 鉴赏哲理诗

(一)从内容范畴分析,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二)从表现手法(包含修辞)角度分析:

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 即事说理 托物说理

请分析下面的诗歌分别是哪一种说理形式,并指出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五、实践练习

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观书有感(二)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艨艟:(也作:蒙冲)古代大的战舰。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动才能移行。

泾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六 高考链接

1(2012北京卷)

柳 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问: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

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2(20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

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

理趣、元词

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余高中高三语文诗歌专题之哲理诗

【答案】(1)秦诗之理趣_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专题解说】

“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解读指津】

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

1、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

篇四:徐志摩

徐志摩与诗本来是一无家族渊源,二无个人癖好,可是,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反往常,不写则已,一写不止,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暴发期。这时期他虽然写了那么多诗,但现今散见于一些报刊杂志的也仅有二、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但从尚能见到的有限的诗篇中,还可以约略窥见徐志摩初期诗作的状况和他的思想印痕。首先,与他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是他生活的康桥的环境触发了他的诗兴,点燃起他的创作欲念的。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吸烟与文化》。因此,这时期,他创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时,他个人生活“照着了一种奇异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并有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他要发抒,他要歌吟,因此,像《情死》、《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再有,他所以倾向分行的抒写,是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着了这股“奇异的风”——欧风,他踏着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异”的表现出来。

因此,徐志摩对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不无感慨,异常兴奋,他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草上的露珠儿》一首长诗中有所反映。这是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当时的抱负和志趣,而且形象地传达出他的诗绪汹涌的状态,他要做一个诗人了。这些早期诗歌,总的是调子清新,情绪高扬,反映了“青春的呼唤,燃点着希望灿灿”(徐志摩:《春》)。同时,也开始多方探求新诗的形式,诗式比较多样,但尚未定型,有自由体,新格律体,也有西洋诗体,甚至还有无标点诗,但讲求音韵、节奏,格式的匀称和整齐,要求“声调流利好听,形式轻盈柔美”,这也正是徐志摩作诗的一贯追求。

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现实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衡,有时还感觉精神上的烦闷和焦躁。于是他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诉之笔端,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作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诗人,徐志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陆小曼的婚姻又参杂了太多的物质功利,他与林徽因的那淡淡情愫才最令人唏嘘。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