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写景文章的评课稿

写景作文2019-05-14 06:53书业网

篇一:作文评课稿

写作课《寻觅春天的踪迹》评课稿

今天,徐老师执教了初二第二单元作文《寻觅春天的踪迹》写作课。整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发现春天,诉说春天,描绘春天。本节课给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自然,富有诗意。徐老师引用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富有诗意。

出示图片:校园春景,运动会场景,让学生感悟春天,回顾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所发生的事情,然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自然导入,学生思考写作素材,并为后面的写作环节做口头训练。

二、对学生的评价语言精辟,优美。对于学生的口头描绘,徐老师给出这样的评价:“在你眼中这是一个诗意的春天”,“在你眼中,这是一个团结的春天”,“在你眼中,这是一个真诚的春天”,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评价语言精练,概括性强。

三、对作文题目进行审题指导,引导学生确定不同作文题目的不同侧重点。使学生明确“我眼中的春天”侧重写景,“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侧重记事。

四、引导学生赏析名家名作,从中学习写作方法。

从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让学生学习到写景文章要注意: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可以让景物更加生动

2、注意词语的精雕细琢3、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

赏析“绿丝带”片段,描写运动会的片段,引导学生明确写“在

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里”要1、结合题眼2、情景理的融合3、记叙要结合自身经历4、要注意品悟生活

这些写作方法的指导精准到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建议:

1、对于第二个作文题目的片段赏析,所选取的“绿丝带”片段材料稍有难度,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2、短短40分钟的作文课,给学生的展示环节留下了遗憾,学生没有互相交流的时间,如果能给学生留出组内作品交流、组员相互修改,效果会更好,学生的积极性也许会得到提高。

听后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的一大难题,听了徐老师的课,收获很多: 徐老师授课语言精练优美,对学生的评价充满智慧,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系统精到,这些环节值得我认真学习和研究。

另外,如何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篇二:我最喜爱的景物评课稿

《我最喜爱的景物》评课稿

赵晓巍

刘老师的本次作文指导课,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深深地涤荡我的心怀。她那精巧的教学流程,充满青春活力的课堂,富有人情味的评价??让我深深地震撼。我品味着,思索着,努力使自己也成为美景中的一处角落。本次作文指导课,能结合教学内容,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改下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下真实的佳课。下面,我就刘老师引领的作文指导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开发“材”源,别具一格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可是,乡镇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每天奔走于学校及各种特长班,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刘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把写作范围缩小到我们身边熟悉的景物。整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笔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写话,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二、多源指导,拓展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次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刘老师提供了句式,规范了语言。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以片断训练为重点。段,是介于“句”和“篇”之间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在五年级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突出段的训练这一重点,扎扎实实地进行段的训练。段,在结构方式上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包括并列、总分、因果等。句,这一教学环节无不渗透着教师指导学生片断组合以及谋篇布局的良苦用心。

这次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还得益于教师成功地引进口语交际。刘老师这堂课先从“三言两语话景物”,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口头表达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文章。刘老师的这节课无不体现着“从说到写”的这一科学规律。

三、精彩评价,活跃课堂

在这堂自由写景课上,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多元,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师生互评。在评点中,再次让学生揣摩写法,感悟本次习作的要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听到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拓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刘老师在每次学生交流之前,总不忘交代学生认真听,想想“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更精彩?”我们可以看到,课中,学生始终在专心地聆听同学的说话,始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的发言。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提高。

总之,刘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令苦思有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篇三:奇思妙想作文评课稿

作文讲评课 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一节习作讲评课 ,收获很多。尤其是孩子们的优美习作,让我很感动。 本

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作文后的讲评,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

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次提高。课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专家会诊。教师亲

自示范,选一篇习作,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边修改边让学生简要地说明修改的

理由和方法,把主要问题梳理出来。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重点通过修改问题作

文的细节描写,过渡段以及结尾,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付老师的教学,

给了我很多启迪:

修改作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加深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

过程,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在课中,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激起了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

来自于身边的同年龄、同水平的并非完美的学生习作,则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独立

意识,促使其调动自己的知识修养来体味、参与、完善阅读对象,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

的创造性能量。

(二) 创造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思考,促进了

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品评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由于作品的不断被认同,会

对其写作形成良性的刺激,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写作兴趣;而对于作文水平差及日常懒于动

笔的同学,则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鞭策,促使其产生向好意识、竞争意识。这样的合作学习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评改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学生的习作初稿,就象一块粗糙的玉石要经过精雕细刻

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必须经过反复地精心修改,才能成为一篇上乘之作。在评

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和强化了写作知识的迁移,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

以后的思考会更深入,也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品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修改作文及自

己写作的能力。

总体感觉,这节课上的很实,扶放得当,交给了学生修改习作的“金钥匙”。很值得我学

习。

高中语文评课稿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

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

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

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

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色,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

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

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

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

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

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

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

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

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

为何有如此梦想?找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

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

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

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

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

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

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

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

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

问题预设,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

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色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孙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希望能就此入

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

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

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

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

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

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

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2013年元月9日,全县初中语文精品课展示活动在旌德二中开展,杨丽华老师承担了授

课任务,课题是《答谢中书书》。该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整合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课

堂体现了“全员参加、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的特点。整个课堂充满

活力,教法灵活,韵味盎然。现综合评价如下: ?一、教材研读透彻

想要让学生陶醉于课堂,教师自己首先要陶醉于文本。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反复阅读文

本,不能人云亦云,对任何课文都要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教学高效

的前提。从授课情况来看,杨老师对教材的研读很透彻:抓住所教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

特点及“总分总”的结构顺序来赏景悟情,尤其是在“悟情”这一板块中更是能认真研读教

材但又超越教材,引导学生们结合背景及相关的知识积累来全方位、多层面地理解作者的情

感,而不只是停留在景物描写的单一角度上。 正因为教师对文本有了深刻地解读,与作者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也就是教师自己是真正

读懂了教材,那么便可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巧妙地化解为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

去深入挖掘,将自己在文本解读时用到的方法和思考思路传授给学生,最终让他们形成自己

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二、目标定位准确

众所周知,“教什么(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写景文章的评课稿)”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节课是否高效,首先就要看教学目标

是否定位准确。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达到,否则南辕北辙,劳而无功。杨老师

本堂课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2、品味精美画面,学

习写景方法。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这三

个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呈现本课的教学任务,

目标定位准确,操作性强。?三、板块设计科学

杨老师在执教《答谢中书书》一文时,采用了板块教学,她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

课,读书信,赏图画,品情怀,背诗文”五个教学环节,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

如 “读书信”的板块主要是为了读通文章,理解课文内容;“赏图画”的板块主要是品味精

美画面,学习写景方法;“品情怀”的板块是为了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诗文”板块是为了积

累美词佳句。在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可以使教学内容更

加优化,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方,各种组合都充满新意,都会为

驾驭它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加光彩。

四、美点赏析精当

教材上的文章多是古代名家名文,十分讲究章法,思想情感也有其进步性,可以作为学习

写法、人文熏陶的好材料。杨老师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好,她在厚实地完成了整体感知后,

就开始了美点探踪,即“赏景、悟情”,在寻读中,学生准确地归结出写法上的美点、作者情

感的别样和丰富,即找到了景物美、写法美、情感美,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了美点赏析。 同时,在学生赏析品味时,杨老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发现的快乐。杨

老师也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目标达成后都会围绕此目标进行学法归结,如在完成了“品味

精美画面”的目标后,谢老师归结“分析景物特点要抓住修饰词”;在达成了“学习写景方法”

的目标后,老师又归结为“修辞运用、色彩搭配、动静相衬、角度不同、时间变化”等写景

方法,精准完整的学法不仅使学生欣赏了美且“授之以渔”,让美 上升到更高的档次。

?五、情感体验深刻

杨老师在引导学生“悟情”时,也是循循善诱,层层推开,先紧呈上文,问学生“作者

借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学生答出热爱后追问一句“还从其它语句中发现其它感情吗?”

学生即找到其它抒情议论句及背景知识,悟出作者自得、归隐之感来。

由此看来,情感的体验需要有效问题的设计、引领。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知人论世。

在恰当的板块,适时地引入作者的生活经历,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

使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有更深的印象,情感体验深刻,才能拉近学生与教材与作者的距离!

六、新旧知识贯通

课堂伊始,杨老师在导课中即明确“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的“乐”是yào,联系《三

峡》中“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裳”是cháng;在“译读、疑读”时,谢老师再次在疑难词

引入旧知,适机引导;在 “学习写景方法”时,再用《三峡》等写景文章来启发、归纳。这

样既复习旧知,又理解新知,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杨老师还采用鼓励、赞赏等积极评价方

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因而学生学习的兴趣浓

厚。

建议: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会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还要更大胆的放手。在品析优美语句时教师的分析有些多,在学生

表达不够完善时,教师没有及时沿着学生的思路去进一步引导、点拔,而是用自己对文本的

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被动去接受。

2、“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还要更合理。本节课的预设做得非常充分,整节课的

教学流程严格按照设计操作,中规中矩,显得很有条理。但严谨有余,灵活不足。教师在一

些方面只想完成任务,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进一步去挖掘学生思维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

当学生答得不够完整时,或回答错误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不回避问

题,不避重就轻,该深挖的一定要深挖。课堂的精彩源于生成,只有合理对课堂上有价值地

生成性资源进行引领,才能让课堂更好地彰显出生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获得

更多地发展。

3、激活手段与技巧还可再下功夫。瑕不掩瑜,杨丽华老师的课仍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高效课堂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

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

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

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

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

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

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

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转载自中国教师站文摘,请保留此标记。)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

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

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

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

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

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

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

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 评课人:杨小芝 今天,我听了我校肖小敏老师执教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课,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

丰厚的语文功底、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教师语言优美、丰富,感染力强,教学既有创新,

求真务实,充分突出新课标中规定的“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

本内容,更要注重阅读。”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并

运用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肖老师的这堂课中有许

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借鉴,下面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 一、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目

标导向:

??? 从教师提前完成准备的学案当中看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完全依据于语文教学大

纲对文言文的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层次性较清晰、分明,

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充分融合与体现。在多维目

标中更注重双基,这是本节课最欣慰的地方,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突破目标,获取新知。 ??? 二、教学程序设计合理??? 观摩这节课,我不难看出,这节课是执教者精雕细酌的杰作。可见,肖老师下了不

篇二:作文指导课评课稿 作文指导课评课稿

林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能结合教学内容,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主体性得到很

好的发挥,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新课改下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下

真实的佳课。下面,我就林老师引领的作文指导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发掘“材”源,独具匠心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

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

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

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