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古寺

历史典故2019-06-10 15:15书业网

东禅古寺 东禅古寺兴建于唐朝咸亨年间(670-674)。建寺者:唐代名臣魏征之四子。东禅古寺四次改寺名,寺宇的兴建、重建,记载9次。寺门上方的石匾“岘山禅林”为乾隆御笔赐书。寺门两旁墙上楹联,录唐人诗句“云开东岭千峰出,树鉴南湖一片明”传说亦为乾隆御笔。

东禅古寺位于江西省南昌县幽兰镇岘山山冈,掩映在万绿丛中。幽兰街之东南,南湖万村之西南,南面濒临碧波荡漾的青岚湖。

寺宇古树参天、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湖光山色、暮鼓晨钟,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寺内香火鼎盛、法事灵验,成为文化与自然遗产。她自古以来不时吸引着佛教僧侣选择此寺修行;奉佛弟子、善男信女前来烧香礼佛;饱学之士、致仕名宦来寺聚徒讲学;风景名胜爱好者来此观光游览、净化心灵。

东林寺

位于长江南岸,庐山西北麓,南面正对庐山香炉、天地诸峰,北倚分水岭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地势雄伟。寺前明堂开阔,香炉峰呈趋拜之 势,千年紫烟不断,虎溪具眷恋之情,万载常流。唐大书法家柳公权曾写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赞此寺之妙。原寺内建筑恢弘,兼之布局合理,避阴抱阳,松竹密 植,石径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气爽,心旷而情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间净土之神韵。

东林寺建成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历史上,与东林寺结缘的名流高士不乏 其人,如佛陀跋陀罗尊者、智者大师、鉴真大师、李世民、刘遗民、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柳公权、王安石、苏东坡、李白、陆游、杜甫、杜 牧、杜荀鹤、刘长卿、王昌龄、李邕、王阳明、黄庭坚、周敦颐、岳飞、范成大、朱熹、康有为等等。寺内文物甚多,从东晋远公与西域经师译经驻锡的译经台,到 清末康有为题刻的《柳公权残碑记》,时间跨度千余年,每一处古迹都寄寓着一段历史典故,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东林寺自建造以来,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

仰山栖隐禅寺

仰山栖隐禅寺座落于江西省宜春市东南20公里处的洪江乡境内。宜春悠久历史耀古烁今,众多人杰灿若星辰。宜春的钟灵毓秀,蕴藏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尤以唐宋以来,佛教禅宗文化在宜春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一诚长老欣然题词---“宜春是禅宗圣地”。东汉以降,仰山以祭拜山神著称。晋代大医药家葛洪曾于仰山集云峰顶(即仰山的最高峰)炼丹。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于山麓神祠为地方百姓祈雨祝福。灵验之事,枚不胜举,香火连绵不绝,文人骚客豪情墨迹充塞山崖。

唐代会昌年间(841年—843年),当时著名高僧慧寂禅师,为避社会大动荡与战乱,从湖南沩山来此隐居。数年后,开辟佛教道场,由当时的宰相裴休和江西观察使韦宙大力支持营建,于仰山大行禅法,领众修行,法炬明耀,从者云集,盛极一时,远播高丽、日本,仰山遂成一大禅林,“仰山慧寂”名威四海,傲立佛门。朝庭表彰其教化功德,唐宣宗元年,宣宗亲笔题 “栖 隐 寺”,赐于仰山道场作为寺额, 慧寂禅师圆寂后,朝廷追赐谥号为 “智通禅师”。佛教界也因其教化之德尊称为“小释迦”,誉为佛祖释迦牟尼佛在世。慧寂禅师、仰山和仰山栖隐禅寺名噪天下。

沩山灵佑禅师与仰山慧寂禅师师徒唱和,相互默契,禅法与众不同,因其源于沩山,完成于仰山,后人尊称之为沩仰宗。这是禅宗“一花五叶”的第一叶,其后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相继出现,形成了天下寺院“十寺九禅”的局面,“禅”在中国成了佛教的代名词。

作为禅林五家七宗第一家的沩仰宗祖庭??仰山栖隐禅寺,及其开山祖师慧寂禅师的思想和遗迹,在整个中国禅林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是人们瞻仰胜迹和休闲游憩的美妙去处。古往今来,凡到宜春的文人墨客,没有不登仰山游览兴叹的。

栖隐禅寺背靠的集云峰也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明月山的群峰之一,“仰山积雪”为宜春八景之一。山麓一片开阔的坡地,小溪沿坡地两侧淙淙而下,最后在坡 地前的一个峡口汇流,再穿过山峡奔流而出。坡地前沿,原本建有山门,山门内原有照,地势依次飞升的五进大殿,层层高耸,富丽堂皇,如琼楼玉宇,似西天梵 宫。历史上,集云峰一向是宜春县乃至全袁州府的风水名胜之地,也正是僧俗追求清净隐居修禅的极好处所。

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年间,栖隐寺奉敕改名为“太平兴国寺”。此时的太平兴国寺已不再是单一的沩仰宗道场了,而是随着沩仰宗的衰微,也就不管属于哪个派系,只 要是有德望的高僧,都可以被请来担任住持。因此,在宋代,临济宗的楚圆禅师、曹洞宗的仰山禅师、云门宗的佛印禅师、黄龙派的行伟禅师??,等等著名高僧, 都曾住持过太平兴国寺。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张商英、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等,也都慕名造访过该寺。宋代的太平兴国寺不仅本身兴旺发达,而且带动整个仰 山兴起了大批的“卫星”寺庙。其中有些寺院都达到了海内外闻名的程度。

由于宋代仰山人口大增,有些百姓来此垦山开田,当年的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在其《骖鸾录》中记载:“岭坂上皆禾田,层层而上及顶,名梯田” 。 “梯田”一词,就是起源于此。

元 朝,太平兴国寺由著名的希陵禅师住持。希陵禅师曾应元世祖忽必烈之召进宫讲经,因此,朝廷屡次给他加赐佛号。忽必烈赐给他“佛鉴”之号,元成宗又赐给他 “大圆”之号。大德七年冬(公元1304年初),该寺一度毁于火灾。但在希陵禅师的艰苦努力之下,新的寺宇于8年后又在原址矗立起来,而且“广

员倍于旧而 加美焉”。江西行省将寺宇绘图上报朝廷,元仁宗亲题“大仰山太平兴国寺”匾额一块,又给老禅师加赐“慧照”之号,并且命大臣程钜夫撰写《大仰山重建太平兴 国寺记》,由大书法家赵孟?书丹,勒石立碑于寺前。

明 清时代仰山不仅禅林遍布,而且俗世人口继续增加,居民大规模开发山林,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梯田越开越多。尤其是明朝覆灭之际,有些明朝官员躲进了这片天 高皇帝远的深山里隐居,有的甚至干脆剃度出家,逃避清朝的追捕,更使太平兴国寺及以其为核心的仰山一带,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晚 清时代,国运衰颓,以太平兴国寺为核心的仰山寺庙群也随着衰落。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太平兴国寺又一度毁于火灾,最后一次重建,并改额为“兴国古 寺”。改建后的寺庙建筑面积仅有500多平方米,规模不及过去二十分之一,气派更是大不如前,惟寺前两棵当年慧寂禅师亲手所植的银杏树,历经千年风雨而愈 见其苍郁挺拔。

近代随着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仰山也更加凄凉,香火零落,惨淡经营,寺产也渐渐为世人所占据。全国解放后的几次运动中,殿堂被拆毁,最后的几名僧人也被驱逐它方,寺中设施全被焚毁,甚至慧寂禅师的舍利塔也未能保全,只剩得寺前两棵千年银杏和周围山中草莽间一些残缺倒地的僧人墓塔群可供凭吊,别无长物,佛教活动也彻底停止。

改革开放以后,政通人和,国家昌盛,社会稳定,修复仰山栖隐禅寺的因缘也逐渐成熟。寺院的整体风格为明清建筑样式,室外全是花岗岩石板,室内地面全是金砖铺地,加上青瓦黄墙,与四周幽静竹林环抱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精心的布局使得寺院空间 开阔宏大,高低自由错落,建筑有横有竖,屋檐有高有低,廊墙有进有退,院落有分有合,界面有实有虚,空间体量大小合宜,通过廊庑的联结,组成了宁静、亲切 的闭合空间,加上钟鼓安置得体,香炉点缀有致。意向构成极为丰富,节奏感大然而生。建筑组群的内部和庭院空间钟叠山灵,莳木栽花引进自然景色,而整个寺院 都融化在大自然的山泉丘壑之间,成为特定风光的重要组成,加上风声雨声、钟声鼓声、日影月影还有朗?鹊乃芯??汪留恋南慊穑?沟媒ㄖ?馈⒆匀幻馈⑷宋拿廊 为一体,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散文的意趣。

在祖庭的感召下,僧众的数量日益增加,日常佛事活动的管理也步步走向正轨。相对于其它寺院的修复进程,仰山栖隐禅寺的进度要快三、四倍。仰山现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祥福寺

祥福寺座落在鄱阳湖上游,始建於明朝初祖朱元璋时期,随后几经兴衰。 了法大师发菩提心重修祥福净寺,相继几年一栋栋大殿拔地而起。寺院东与景德镇市相依,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西环绕九江,交通发达。寺院建筑有大殿,僧人住房,观音殿,药师殿。僧人诵经念佛真是人间净土!

归云寺

归云寺位于江西省丰城市曲江仙姑岭山巅,寺院周围茂林密布,四季常春,百花争妍,景色怡人,登楼远望,山下城色、厂矿、乡村、沃野、碧水、美景如画,尽收眼底。且交通方便,山底公路环绕,四通八达。

2007年初现住持住进寺院以后,发现仙姑岭得天独厚的地势,多次对其周边环境,整个坐势以及周围的乡土民情做了详细、周密的勘探和细致的了解,深感到归云寺现有的规模,远不能适应现代信众的要求,仙姑岭的多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广大信众的支持下,耀茂法师发大心决心利用优势,将归云寺进行大势改造,计划在原有建筑保留不动的原则下,另辟场地,重建道场。争取在三、五年之内将之打造成集朝拜、旅游、修行、休闲、安养为一体的现代化佛教圣地。

万果寺 万果寺始建于康熙己亥年(公元1719年)。康熙丙寅年(公元1686年),朝廷征集全国著名木匠,武宁瓜源乡霞庄吕绍夔[kuí],字云卿,人称“吕博士(木工)”,为人聪慧,技艺高超,且崇信佛教,奉旨随永修双洲(今涂家埠附近)舅父赵氏入京,钦命随镶黄旗营造事。后蒙受观世音菩萨点化,使工艺十分复杂、精美的龙床造成,从而被康熙帝加官进爵,承恩优渥。留京数载,以年老爵鸿胪序班,故辞。后诰封儒林郎(为文职之从六品封阶),候补州同加一级,妻魏氏诰封安人(六品);钦赐敕书一道----------见官大三级,乌木柄茅子一把,荣归故里。其子吕昌言亦在京城为官,康熙时任武英殿纂[zuǎn]修,应诚亲王取与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又调武英殿修《骈字汇编》等书,享誉朝野。

吕绍夔,身为工匠,居然受封进爵,其桂子腾达,自以为是平日崇信佛教,积善所至。为报答观音菩萨点化之恩,吕启奏皇上恩准,将造龙床多余之沉香木,带少许回故乡里,雕塑圣像,以祀香火。一路上,小心翼翼,唯恐沉香木丢失,行至武宁瓜源,途径东源“仙虾戏水”上首,-------“金钱吊葫芦山下”(即现江桥村部所在地),沉香木忽然掉落地上。吕灵公心一动,自思这又是观音菩萨点化自己-----------要在此地建寺。经堪舆,确认此处是风水宝地。后经港下氏知足堂以献此地。遂广开募化,大兴土木,建造殿宇,雕塑观音大士像供奉殿中。并取因果报应之义,命名为“万果寺”。其子吕昌言为之撰联云:“万意皆空,何须觅普陀仙境;果园早种,到此即南海慈航。”时僧众骤增,香火鼎盛,远近闻名。

地藏寺

江西南昌地藏寺位于南昌县幽兰镇之北一公里处,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95年)时有东田村宗道第十二代孙万兴隆,其发达后,因母信佛,为报母恩,发心为母建寺。观其村后七塘连环,号称七星伴月,风光秀丽景色怡更是风水宝地,请能工巧匠资建造一寺,名“兴隆庵”。请僧人住持,香烟燎绕,盛极一时,成为方园百里善男信女朝拜之地。 万法无常,寺院于明末清初毁于战火。至此僧去寺空直到清朝中叶(公元1645年)寺院又重新恢复,但在文革时又被毁。

宗教政策落实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1993年南昌市佛协会长,天宁寺住持顺因法师,到处募捐筹款修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使之成为规模较大的女众丛林,易名“地藏寺”。2002年顺因法师自觉年迈体弱,交于其徒弟涵德法师主持寺务。现寺中占地20余亩,全寺分前、中、后三个院落,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安排,中轴线上前端为新建的山门,进入山门映眼帘的就是放生池。池中有一石拱桥。池中清水荡漾,游鱼历历可数,莲花盛开,池边绿树环阴。沿石拱桥而上,既是二进殿天王殿。穿过此殿到达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分立两侧。大雄宝殿中央供有三尊十多米高的释迦牟尼像、阿弥陀佛像和药师佛像,两旁为十八罗汉,贴金饰彩,庄严如法。第四进殿是本寺具有特色的地藏殿。此殿乃是唐代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殿中一米多高精美的石雕座上,塑了纯铜塑造高十一米地藏菩萨站像,雄伟庄严金碧辉煌。全部金铂贴身,仅此项所用金铂即达十万余无。两旁镶嵌的对联为:“地狱即空众生有尽愿无尽,人论最贵孝道圆成佛自成”总括了地藏王菩萨的悲愿。此殿两侧为念佛堂、观音殿,其余的客堂、云水堂、斋堂等配设齐全。整座寺宇雄健壮观,寺中常驻僧人如法如律。

现寺内晨钟暮鼓,梵间缭绕,香飘四处,恰是远离尘嚣修心养性的人间仙境。

华严寺

华严寺地处九江阳峰,始建于清朝末年,占地1000于亩。聚云山前临鄱湖,后连群山成环保之状,地势开阔,气象万千。寺内有大雄宝殿、东阁、西阁、斋堂、僚堂等建筑近几十间,鼎盛时期有僧众50多人,正信众多,文革期间,寺庙惨遭破坏。

1993年释普弘大师受庐山东林寺委托重建华严寺。重建期间,释普弘大师不惮辛劳,奔走呼告,凤兴夜寐,赢得了众信徒的尊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众信徒的资助下,华严寺逐步恢复,三年时间内重建了大雄宝殿,并新建卧佛殿,韦陀殿等建筑物十多间。大雄宝殿内正中供释迦牟尼大佛像,左供阿难,右供迦叶,东西供十八罗汉,正殿柱悬楹联由释普弘撰写:“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现寺内僧众20多人,结缘居士400多人。

灵泉寺

灵泉寺始建于东晋升平元年(公元357年)江西省吉安市螺子山内。在郡城北十里螺子山内,有灵泉寺院。山有井泉甘冽,庐山东林寺远公(即净土莲宗初祖慧远大师)挂锡于此,绝爱此泉;寺以是名,并就地设法坛说法,人集千数之上,鸟鸣众云,大地振动。并放彩虹。共建宝殿、法堂、四位菩萨殿、钟鼓楼、天王殿、药师堂、念佛堂、莲池海会、香积橱、斋堂。以上玖拾余间,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毁,康熙三年(1664年)僧海玉重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毁,仅存残垣断壁,灵泉保留如初。文革期间,破四旧,基本全毁,只留有三间石脚。

海云寺位于进贤县城东南白云山旁水上公园湖中磨盘洲上,面积一万余平方。四面环水,水波荡漾,远眺好似海中一小洲,洲上景致奇特,林木繁茂,鸟语花香,微风拂寺,萧瑟有声。晨暮之时,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明媚之时,碧水映天,风景如画,身入其中,犹如进入仙境。

海云寺,原名福胜寺。据《进贤县志》记载,福胜寺建有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解放后,来此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仍络绎不绝。“文革”期间福胜寺惨遭洗劫,诸多佛像被毁。1985年10月,县政府决定在白云山下马井港区域建造磨盘洲水上公园,并把修复海云寺列为建造水上公园的重要项目之一。1992年4月,南昌市政府宗教处批复同意修复海云寺,在当地皈依弟子张萍等居士的带头资助下,附近众多居士、信士纷纷结缘资助,经过三年的艰辛创建,海云寺已初具规模,建筑面积已达近千平方米,恢弘的殿堂与优美的自然风景相互映辉,如诗如画。1995年2月,寺中迎进缅甸汉白玉雕佛像,2米多长的玉雕卧佛和1。5米高的坐式玉雕观音菩萨,雕刻精细,惟妙惟肖。

瑞金市海云寺

江西瑞金海云寺位于江西省瑞金市蜡烛峰主峰东侧、蜿蜒盘旋,铺设了219级石阶,引游人登上海云寺。一年四季,常常云雾缭绕,古道如盘龙,石阶似飘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人行其中,举足踏云,飘然若仙,似凌空而去, 江西瑞金海云寺真是“出凡尘喧嚣之外,入虚无飘渺之间”。

海云寺庄严肃穆,别具一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政府的支持和信众的赞助下,海云寺重修旧貌。大雄宝殿、千佛塔等寺观建筑群错落有致,金碧辉煌。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亲笔题写“海云寺”一匾并高悬于大雄宝殿门前。新建的海云寺庄严雄伟,供奉高达5米的贴金观音塑像。海云寺还上供众多圣人的宝像,收藏有珍贵佛籍经卷和名家墨宝。

天星寺

星禅寺座落在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小密乡小密村旗金山麓,323国道西北

侧,距县城52公里。

清咸丰(1851—1862)年间,本地一对廖姓夫妇为感佛恩,建殿供奉观音,取名天星寺。百余年来,山寺初成规模,香火兴旺,信众日盛。可惜毁于“文革”。 1982年,本地村民及十方善信广为募集,在原址重建天星寺。大雄宝殿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并在山顶青莲座上搭建小茅屋供奉观音菩萨,晨钟暮鼓,香烟袅袅。

1996年8月,广东汕头市澄海区朝峰庵住持宽绍老尼师陪同心师回乡参加雪山寺上法下慧老和尚荼毗法会夜宿天星寺。忽闻钟鼓齐鸣,梵音悠扬,急起披衣前往,却见大殿空空,仰望山上有一点微弱灯光,便摸黑登山,仍闻诵经之声,及至小茅屋前,屋内青石闪闪发光,显现出白衣观音,善财,龙女,等诸佛菩萨庄严法像。宽绍法师立即五体投地,顶礼膜拜。次日,宽绍法师离寺返回汕头,着力募集资金,返回小密,与同心法师积极倡导,开山铺路,创建砖瓦结构的观音宝殿,恭塑圣像,供奉法物。天星寺焕然鼎新。观音圣像开光上座,盛况空前,众多善信再次见到青石发光,大士显现,无不为之拜服,倍添诚信。

2008年仲冬,上心下缘法师应邀出任天星寺住持,广结善缘,精心办道,不辞辛劳,陆续增建藏经楼、新建山门、文殊普贤殿、僧房、斋堂、停车场、塑造观音三十二应化身圣像、以及铺设道路和水电等生活设施、现在筹集资金开山重建大雄宝殿、地藏殿、念佛堂、四众弟子海会塔、弥陀村安老院及七层罗汉宝塔......天星寺殿宇雄伟,环境清幽,香火鼎盛。

《观经疏》宣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依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凡依照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专修念佛的,万修万人去极乐净土!亿亿人修行,亿亿人可去极乐净土!

南山前寺 南山前寺位于举世闻名的瓷都(江西省景德镇)。

该寺院距市中心约几公里,有多路共车直达。周围有多处瓷都标志性建筑,如:瓷都圣火雕塑(景市西大门),与该寺仅距700米,可容纳近五万名观众的多功能体育馆,与该寺只一河之隔,西山湖及紫晶两座五星级宾馆到该寺步行只需五分钟,焕然一新的景德镇市陶瓷历史博物馆与该寺只有一路之遥。以上所述均为该寺近五年来兴建完成的,可见该地区在瓷都文化区域的重要性。

据《县志》,《南山寺》等史书记载:南山寺建与清朝雍正四年历时三十多年建成,古时,该寺位于浮梁(五品县衙)与饶洲府(今鄱阳县)必经古道旁,此路为当时景德镇与外界唯一的陆路交通路线。依山傍水,风景怡人。

据《南山寺》记载:该寺始建时占地五十余亩,大小殿宇十几座之多,加之寮房,斋堂等附属建筑多达几十座。宏伟壮观之势不逊于当时的任何寺庙。在寺庙鼎盛时期有常住僧人236人,每日香客均上千人之多。可见寺庙香火之旺叹为观止。多名得道高僧,名人雅仕慕名前来探讨心法,领悟佛教只渊源。

据《南山寺》记载:该寺内据说有一眼治百病的苦泉,此泉从三百多米深的岩石层见涌出地面。初尝味苦,渐而生甘,能治百病(内含多种矿物质及人体所

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故当时香客进寺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个饱”最后一件事就是用带来的器皿装个满,带回家让家人分享。但是寺庙的“仙水”名澡一时。时至今日任有不少香客依照古时传统喝饱带足。

由于连年饥荒战乱,解放前的南山寺已面目全非,庙宇尽数倒塌,寺内无一僧人,凄惨之烈实难用词汇表达。解放后经宗教部门批准,对文化古迹——南山寺进行修复。

时值国泰民安之盛事,为弘扬佛教文明,提升推广人心道德,发展我市的文化陆游事业,我寺应十方四众弟子之恳请,特向宗教事务部申报报批对南山前寺的修、扩建手续。

千佛寺 南昌千佛寺位于南昌十字街附近,始建于唐朝天佑年间(904-907年)。寺中有一“绳金塔”相传建塔时掘地得铁函一只,函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金瓶舍利三百个,因此取名绳金塔。塔顶是一只铜制火鼎。传说鼎上镶了一颗熠熠闪光的宝珠,后被人掠去。还传说绳金塔能镇火消灾,《绳金塔铭》有“水火既济,坐镇江城”之说。南昌民谣说,“藤断葫芦剪,塔已豫章残”绳金塔成了镇城之宝。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塔圯,五十二年重建,后数次修缮。今塔为同治七年(1868年)修建。塔身为砖木结构,七层八面,高59米,周长33.6

米,每层都有飞檐,八面均有门通往飞檐,塔内有楼梯。该塔是南昌市最高的古典建筑,登上塔顶,可鸟瞰全市。

塔下原有一座千佛寺,又称塔下寺,内有法华堂、宿觉堂、圆觉堂。建寺年代与塔同。现寺院尚存,并有一块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荣禄大夫、振威将军刘坤写的《重修绳金塔记》石碑,碑文清晰可见。

绳金塔近年经过修整,焕然一新,与滕王阁遥相对峙,蔚为壮观。

永宁寺

永宁寺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南面的水口塔旁。宁都自三国吴嘉禾五年建县以来,因交通便利,经济繁荣,而成为江西省东南部的重镇,元、清时期曾设过直隶州,1949年前后也设过专区,据说,宁都的这些发展都是得益水口塔和永宁寺。 宁都城东面,梅江河蜿蜒而过,流至城南一公里处,形成一深潭,传说是孽龙巢穴。孽龙作怪,引起洪水泛滥,淹没城池。邑人受高道指点,拟在潭中建塔,以镇孽龙。

青莲寺

是赣南第一大丛林。蜿蜒五公里的莲花山,导峦叠障,气势磅礴,逶迤回旋,状如莲花。山泉淙淙,鸟鸣空谷。 青莲寺由开山始祖青莲和尚(法名智通)于西晋泰始二年创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明朝无际大师(法名觉悟)曾受明英宗器重,于正统六年下旨召见,敕对“万寿禅师”,并赐半副銮驾。

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北部18公里处湾里区港下村。寺四周层恋叠翠,风光旖旎,古迹甚多,历史上是佛、道两教胜地,寺院观坛达一百三十余处,天宁寺是其中较为著名者。 天宁寺初建于唐朝,原名“光孝寺”,至清朝乾隆年间,始改今名。天宁寺几度兴废,历尽沧桑,鼎盛之时,香客云集,游人如织,香烟缭绕,经年不绝。

绳金寺

绳金寺又称塔下寺,旧称天佛院。在南昌市绳金塔下。始建于后唐天佑年间(904—907年)。清乾隆四年(1739年)、二十年和同治七年(1868年),多次重修。供大千佛,内分法华堂、宿觉堂、圆觉堂。寺前有一半月池,相传为放生池。寺基上嵌有青石碑刻一块,镌有清同治八年荣承大夫、振威将军刘坤一所撰《重修绳金塔记》一文,字迹刚劲有力,清晰可辨。

秀峰寺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因李白这首诗扬名中国。开先瀑布位于开先寺的西侧,开先寺为庐山名胜,起因于南唐中主年轻时羡慕当时许多士人来到庐山读书的风雅,离开了纸醉金迷的金陵朝廷来到庐山。他花了一万两银子在庐山南麓鹤呜峰下,买了一块风水和风景特佳的土地,筑室读书。做了皇帝之后,便将读书台施舍给了寺院,在读书台基上建寺。

西林寺

西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境内,公元377年,由开山祖师慧永法师创建,迄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西林寺与东林寺均依庐山而立,相距不过百丈,景观各有千秋。东林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西林寺则小巧紧凑,秀丽严谨。 北宋大师人苏轼曾有《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传颂千古,也使西林寺声名远播。世事沧桑,西林寺也数度兴废。

诺那塔院

诺那塔院位于江西省风景区内的小天池。该塔院为我国南方唯一对外开放的密宗道场。塔院内供奉近代著名爱国大活佛诺那呼图克图的舍利塔,特殊的西藏造型喇嘛塔,及塔院内供奉的藏密本尊、祖师、护法,在内地的寺院中极为罕见。诺那活佛1865年生于西康,七岁即被认定为七世转活佛,于诺那寺坐床,依止贝雅*尊者为根本亲教师。25岁开始闭关,历经十二年,密乘各宗大法均得成就。出关后,兼掌政教。

归宗寺

后世被尊为禅宗一祖的菩提达摩还早一、二百年。归宗寺离星子县城12公里,位于星(子)、德(安)公路右侧,背负金轮峰和上霄峰,有溪潺潺绕寺而过。寺前地势平远开阔,寺后山势回翔。占卜者说,此处有“翔鸾展翼”之势,故绕寺而流的那条溪水叫鸾溪。归宗寺一带,古樟成荫,翠竹丛生。

大林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代诗人白居登庐山,时值山下桃花已谢,大林寺桃花正妍,即兴赋诗一首,一赞山中桃花美艳可人,更暗喻世间沧桑欲归山林,名诗传千古,而大林寺今巳难寻觅,但白居易咏诗的花径犹在。 从九江市南行至牯岭,循牯岭大林路前进,走十分钟便到西湖,湖南岸不远处就是白居易咏诗的花径。

灵台寺

灵台寺始建于明朝末期。寺址座落在武宁县鲁溪镇龙畈村北崖山半山腰上(属幕阜山脉中段)。曲径盘旋而上,行云绕寺而飘。寺前一个两亩见方的大平台,形状酷似莲花墩。莲花墩下有一个溶洞,洞可容数百人游览。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寺傍飞瀑流泉,钟灵毓秀。寺内香火隆盛,寺外尽含禅机。

正觉寺

正觉寺位于江西省临川市境内,原名“妙真寺。据《景德传灯录》记载,马祖道一曾在江西弘法数十年,共建有48座道场,而正觉寺就是马相在赣弘法的第一道场。该寺始建于唐开元十五年(750年)。其后代有兴屡废屡建。 清初,观庵和尚在此大兴土木,扩大规模,使之成为声播赣东的一座名寺。

无量寿寺

无量寿寺,居古柴桑──林寺相接,与东晋田园诗鼻祖陶渊明祠毗邻,水、陆、空交通便利,乃都市圣境。 无量寿寺,原名定名寺,据清同治十一年修《德化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东晋西元四一二年乃净土宗慧远祖。无量寿寺,居古柴桑──九江县县城,依庐山,傍长江,与净土宗法祥地东林寺相接,与东晋田园诗鼻祖陶渊明祠毗邻,水、陆、空交通便利,乃都市圣境。

能仁寺

九江市庾亮南路,有一座古老的寺院,深红色的山门围墙上,书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啮”八个大字。这就是九江三大丛林之首,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开放寺庙能仁寺。能仁寺旧名承天院。据载始建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唐大历年间重建。北宋庆历间,南宗南岳法系十二世白云端禅师来院主持。他一面

鸠工庀材,扩建殿宇,一面开堂示讲,传灯阐教,一时众如云集。

疏山寺

疏山寺位于金溪县浒湾镇旁四公里的抚河边上,为唐禧宗敕建的皇寺,历史上建筑面积曾达4万平方米。寺前平川千亩,武夷山清泉顺抚河而下;寺后群峰错落,青竹繁茂,夹道苍松,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疏山八景,如诗如画,是少有的大丛林。疏山寺的开山祖师是唐上人、匡仁(845—935年),又名白云矮师、圆照禅师,号“曹家女”,江西吉州新淦人。

七峰寺

七峰寺位於江西省上饶县境内,原名「七峰古刹」,自宽圆法师来寺住持後改为今名。

该寺创建於唐朝咸通年间,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初由四川峨眉山松月禅师兴建,後福建雪峰寺静室禅师至此,见七峰环抱,岩壑清幽,遂驻锡此地重修古刹。明朝曾有翰林出身的可成和尚居此修行。清道光年间永修大师又重新修整古刹。其後不幸两次失火,至民国年间原有建筑已所剩无几。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经当地赵辉南、潘冬梅等居士筹集资金,建造岩前大厅一栋,侧房四间,已初具寺院规模。七峰寺真正隆盛的是在宽圆法师来此以後。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苏州灵岩山寺宽圆大师重新修缮寺院,整饰佛像,大事弘扬佛法,接收皈依弟子,一时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期间,七峰寺同样罹祸,佛像均被毁捣毁,僧众全部遣散下山。

一九八二年,随著宗教信仰政策的落实,被下山放到农村种田已有十七年的宽圆法师又重新回到七峰寺主持寺务。一九八六年,建念佛堂一栋,面积四百多平方米。一九九六年,建圆通殿一栋,面积三百五十多平方米,内有四面观音三十二应身塑像一尊;另有斋堂一栋,占地一百三十多平方米。 七峰寺亦名「七峰岩」,为一九四九年前上饶集中营高干禁闭室旧址。一九五七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铁树一株,树龄已达两千多年。

古岩寺

古岩寺座落在上饶市区东北面,距市内约三公里,该寺至浙赣铁路1.5公里,至山门处320国道五百米,且有公路直达寺内,交通十分便利。据明清时期的上饶县志记载:“古岩禅寺,内有石室,纵横十余丈,旁有鸣泉,四时清彻,前有大雄宝殿,气势罕伟,颇为壮观。明初有高僧“茂庵”住石室,始建古室禅寺。清嘉庆年间,主持“妙机”重修寺宇,影响很大,极一时之盛。吴昱明国后期,寺院被军队抢占,僧人被逐,寺院一片荒古岩寺落。解放后,“比丘昌霖”回禅寺开始进行修建。

经修整之后,设置莲座全身佛像六尊,石室岩顶置方塔式,内塑家延寿药师佛一尊,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式黄墙青瓦,土木结构,内塑释迦牟尼佛像等二十四尊,观音大像象一尊,身高一丈二尺,两旁开设《延生堂》、《往生堂》供奉长生禄位,往生莲位,正中设六扇屏门,阁下庭院,左右图门命劲“妙乐天”,

“自在天”。 庭前铺设花坛,观音图的西头建立了《灵水堂》的会客室,颇有现代化的装璜设置,经左右拾级而下,客房,膳厅,厨房俱为齐全。在大雄宝殿前面,施工建立了天王殿一幢,只将开始彩望”四大天王弥勤佛像。计划在殿前水塘上军设,长虹“撞引桥”迎撞十分善十礼佛。桥下开设放生池。西头有山门,票房。

茶山寺

据清同治十一年(1872)《上饶县志》记载:“陆鸿渐宅在府城西北茶山广教寺。昔唐陆羽尝居此,号东岗子。刺史姚骥尝诣所居。凿沼为溟渤之状,积石为嵩华之形。隐士沈洪乔葺而居之。图经羽性嗜茶,环有茶园数亩,陆羽泉一勺为茶山寺。”茶山寺,一名广教寺,是在唐末天佑(904-907)年间所建。

黄龙寺

庐山黄龙寺坐落于庐山玉屏峰麓。所在踞庐山之中,前对天王峰,后枕玉屏峰,西为赐经亭,下临大溪。寺宇为“万山环抱,松杉碧绕”,修篁蔽日,景色奇幽,“居然胜地”。相传早在晋代,释昙诜在此修持,并栽下2株婆娑宝树、1株银杏。庐山黄龙寺系明代僧人释彻空于万历年间(1573—1620)肇建的,立寺之初,寺名为“鹿野禅林”,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曾题寺额。其后释彻空法承临济宗黄龙派,且寺靠黄龙潭而建,故又名之曰“黄龙寺”。

清顺治十六年(1659),黄龙寺遭雷击,殿堂门庑瓦尽解,惟藏经阁如故。寺外古树,多化为木屑而无焦烂痕,惟有三宝树巍然不动。但到咸丰年间(1851-1861),黄龙寺又被战火所创。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在黄龙寺仅存的一间偏殿基础上进行维修整饰,而且作为庐山上惟一的佛教活动场所,成为庐山佛教协会的会址所在。195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黄龙寺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黄龙寺再次严重毁损,佛像被砸,僧人遭驱,寺宇殿堂大多被发,仅存破屋一栋,收归园林部门管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1986年10月中旬,成立修复黄龙寺工程筹建处,委托南京工学院建筑系进行设计,江西都昌县鸣山仿古建筑队承建。次月,修复工程开工。1987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黄龙寺列为省级重点寺庙。到1992年,已修复观音堂、法堂和大寮,大雄宝殿基础工程和框架柱梁亦已完成。1993年夏,江西佛学院夏令营在黄龙寺举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立民中国佛学院教授韩廷杰等应请来寺开设讲座,演讲佛法。

普照禅寺

如日山,原名高寨,是石城县与宁都县的分界山,距石城县城约30千米,古时山顶有一尼姑庵,相传庵中有块玉碑能随日而转,故后人将高寨改名为如日山。

普照禅寺为全省14所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总体结构呈阶梯状,寺内有大小佛像100余尊。该寺有过两次人数超过千人的活动。

明代万历年间,僧性期来此建寺,该寺自明清以来,曾出过4位佛门宗匠--惠显禅师、了凡稀寿大师、德勤亮如禅师、印慈大师。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废僧

散;1979年后,仁善和尚率徒福贤等来山,以其两师徒在佛教界的影响及缘分,引进大量海内外资金,重造古寺,建有大雄宝殿、天王宝殿、地藏殿、客堂、藏经阁、毗庐宝殿、钟楼、鼓楼、膳厅楼等10余栋房屋,建筑面积共6000多平方米。

江心寺

江心寺座落于赣州江河西岸水西街码头,寺址为赣州地藏阁旧址。永福图神庙?,“方有”(文革时被焚毁)记载,1856(咸丰六年)年春,赣江洪水暴涨,两岸百姓哀哀求告,激浪中,一和尚霍然而现,手持锡杖,顺流而来,瞬间退水,百姓刹那得脱。百姓感念万分,遍访高僧,具称地藏菩萨现身救苦。地藏阁于当年九月动工兴建,由地方官绅等,以袁、魏、谢姓等牵头,选址水西街码头土地庙(称坊庙),占地十几亩。

普惠寺

普惠寺位于江西省兴国县城东南,唐中和二年(822年)始建,其后屡有兴废,至民国年间香火甚盛。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普惠寺举行瑜珈显密大会,兴国、于都两县僧尼百余人参加。次年宗仁法师在普惠寺举行恭迎藏经的大法会。兴国、于都两县佛教徒及香客三千多人在普惠寺至瑶冈脑一路慢行,街道两旁店铺焚香秉烛,鞭炮不绝。县城市场还停售肉食三天。

1956年,由德森法师资助,将普慧寺加以修葺。次年9月竣工时,法亮、振舟法师共同主持了修葺竣工及佛像开光法会。法亮法师,城冈乡东坑村人。出身贫寒,13岁开始吃斋,15岁出家,先后在县东震寺、赣州光孝寺、浙江普陀寺当和尚。1938年应邀至广东韶关南华寺传法。1947年去柬埔寨金边市,主持建造了中华正觉寺。1970年离柬经新加坡回到香港,在九龙芙蓉山主持修建虚云和尚纪念堂。后又在大窝岛上建观音堂,定居该处。曾先后为修复普惠寺、法藏寺捐款九万余元。 “文化在革命”后,被破坏的佛寺陆续得到修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保护。至1985年,兴国县得到恢复的佛教寺庵18处,僧尼35人。融法法师被选为第七届县政协委员。1985年6月20日,县佛教协会筹备小组在普惠成立,融法法师任组长。次年4月1日举行县佛教界首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兴国县佛教协会。

普惠寺现任住持振舟法师,67岁,江西省兴国县人,灵岩山佛学院毕业。

万杉寺

杉树座落在临山南麓的庆云峰下,始建于唐。宋景德年间,僧人在寺院内外栽杉万株,后由宋仁宗赐名“万杉寺”并御书“金佛宝殿”匾额。鼎盛时期寺僧多达千人,与秀峰寺,归宗寺、松贤寺、海会寺、并称“庐山五大丛林”。 该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西临秀峰1公里,东临观音桥2公里,临济三十四世、三十五世禅师塔均在此保存完好。还有诸多风景名胜,如树龄约四百年的五爪樟、清澈见底的珍珠泉,包拯手书的“龙虎岚庆”石刻等。一千多年来,万杉寺历尽沧桑、屡废屡建,1995年有关部门为落实宗教政策,保护文物古迹和自然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事业的发殿,批准重建万杉寺,现修建工作正在进行中。

黄龙寺

修水佛教活动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幕阜山记》。文中载幕阜山“有僧园曰长庆”。隋代修水佛教活动渐盛,黄庭坚《兴化禅院记》载:隋初在“幕阜之东,黄龙山之下”的青龙山“背山向溪”有道场叫灵台院。至唐代,由于朝庭倡导,禅宗盛于江南。修水以山峭水幽、民风乐施吸引着很多禅侣,一时寺院林立。黄庭坚在《分宁云岩禅院记》中追记唐时修水佛教盛况时称“江西多古尊宿道场,居洪州外境内者以百数,而洪州境内禅席居分宁县者以十数”。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禅师均先后在本县进行过弘法活动。

唐乾宁二年(895)年,超慧禅师首创黄龙寺。超慧,俗姓张,字诲机,法讳真熹,清河(今江苏淮阴县)人(见《中国名人大辞典》),进士出身,官至凤翔太守,擢福建节度使,辞而不受,弃家云游,曾受法于青原六世玄泉彦禅师,至黄龙山后,引为观止,曰:凝三山之灵秀,蓄九泉之源流,九关十三锁,真佛境也。遂受法于黄龙山永安寺马和尚,不久继主永安寺。传说永安寺在黄龙山西北,今湖北通城境内,因风水山向不宜,几年不振,其时永安寺内有一典座,名司马头陀,亦称神眼头陀,掌众僧斋粥之事。一天他去寺侧白龟井洗筲箕,忽见一只大白龟正在吃筲箕上的剩饭,他未惊动。第二天、第三天亦如此。头陀对它很怜悯,从此,每天给白龟供食。这样冬去春来,过了若干年。一天夜晚,头陀忽然梦见白龟对他说:我是东海龙王侍卫,因受不了龙宫拘束,且爱黄龙山清泉,偷逃至此,现龙君知道了,限我今晚五更三刻回龙宫,我受你供养已久,不知如何报答,说罢寂然而去。五更时,头陀复又梦见白龟回来,对他说:“因你养育过我,龙君恨你,将于五更三刻用神剑伤你二目。用常药无效,需用我涎沫方可治愈。我将涎沫遗于井石之上,明晨你可用它点双目,不仅可治眼疾,且可左观天文,右察地理,但你得速离黄龙,否则祸将及你”。说罢欲去。头陀不舍想抱住白龟。但闻空中风雷交加。突觉眼前金星一冒,双目疼痛。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唯目痛难忍,不可抵耐。头陀便披衣起床,按白龟所指,果见井石上有诞沫。他将一小点滴入右眼后,谁知突然昏天黑地,右眼剧痛,有如刀剜,他不敢再点左眼了,仅片刻双目皆愈,而右眼更是大放光明,再看井石上已无诞沫,于是头陀深知地理,头陀遵照白龟之嘱,离开黄龙,遍游名山大川,凡风水胜地,皆立记留钤。葬莹安居能富能贵。数年后,超慧禅师因原永安寺狭小,又宗风难振,即请头陀相风水,另建寺院。头陀选定五虎出洞的平阳于?地,并留钤记道:“地禀三山之秀气,接六八之精华,当兆四十八代禅师”。后黄龙寺果然应其所言。但头陀此次回黄龙,已被等候多时的东海龙王爪牙螃蟹精发现。龙王得讯,亲自追杀,头陀逃至奉新百太山,因龙王串通地神铁甲将军,被擒遭杀。百丈山大智祖师题一偈吊司马头陀,偈曰:“神眼头陀,其革奚五雨,生寄黄龙,死葬百丈”。 神眼头陀虽死,但按其相指,位于幕阜山脉主峰黄龙山(原名辅山,又名天岳)东麓的黄龙寺却拔地而起,因该寺集三山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寺与地相接,气与神相合,建后不久,即神侣云集,宗风远振。

却说吕洞宾在庐山巧遇汉钟离,拜为师傅,汉钟离传吕洞宾长命术,下山前送吕洞宾神剑两把,并再三叮嘱道:“此去逢龙莫欺,遇虎莫斗”。

吕洞宾下山后,游历四方。一天,他从岳阳出发,途经分宁(修水)黄龙山,见该山气势磅礴,紫云成盖。知有异人,及登山,果有一寺,香烟缭绕,栋宇非凡。正值黄龙寺超慧祖师给弟子传经授法。于是洞宾潜入法堂。仅片刻,猛听一声断喝:“座旁有窃法者”。洞宾只得上前揖见祖师道:“晚辈贸然入堂,多有得罪,

望大师息怒。敢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法术怎样?”祖师怒道:“你这守尸鬼,怎如此无礼?你只煮得铛内的,却煮不得铛外的。偷法应遭我打,拳打所盗之法,自然化为乌有”。即离洞宾二丈多远出拳,洞宾似觉身上隐隐作痛,即对祖师大叫:“你且等着!”怒奔出寺。

祖师见洞宾已走,便对弟子说:“刚才洞宾剑放毫光,今晚必飞剑来取老纳”。众僧听后,惊讶不已,不肯离去。祖师说:“你等放心,老纳自有办法对付”。 祖师见众徒离去,即端从禅床,双手合什,闭目念经。晚二更,突然两道寒光破窗而入,果然是洞宾飞来二剑。双剑在堂中回旋穿梭,只见祖师凝神静坐不动,默念神咒,等剑近前,将拂尘一扬,断喝一声“落”!双剑竟由原窗射出,直落寺左观音井中。

当晚,洞宾久久不见双剑返回,知道超慧祖师果然法力高超,宝剑定被收下。便立即遁回庐山,求助于师傅。汉钟离责道:“黄龙超慧法力不在为师之下,你不听叮嘱闯出祸来,现别无良策,只有速去请罪,求赐还宝剑”。于是洞宾边夜赶回黄龙山。次日晨,洞宾到寺内求见祖师,再三施礼请罪,祖师才说:“你须在寺内做三年侍客僧,否则难成正果。还剑之事,三年后再说吧!”。洞宾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知道祖师有意传授佛给自己,当即谢恩应允了。原来祖师早就知道洞宾是可造之材,只是年轻气盛,门户之见持重,故欲使其侍客,以去其锐气,再传以佛法,又不入弟子行列,两全其美。

洞宾在黄龙寺中,边干侍客杂务,边学超慧佛法,三年到期,已是正果初成,法力高超,介于佛道之间的法师了,超慧命其取一剑出山,仗侠行义,留一剑镇山门。

超慧命洞宾取剑,其时洞宾虽是法力大增,用手却难动宝剑分毫。超慧说:“以背取之”。洞宾如其言,以背向井,左手紧抓井上石亭柱子,右手反转紧握剑柄,脚踏井沿,运足其气,猛然用力,剑是抽出了,而柱子上已掐入了深深的二道指痕,井沿亦被其撼动,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现洞宾手痕足迹仍如当初。 自吕洞宾与超慧禅师斗法败北成为其护法弟子后,黄龙寺名声日震,影响日远,有“法窟”之美称,寺前三门冲口石梁上“法窟”二字至今完好。传其统者,分居于庐山,武昌等地,庐山黄龙寺即为其弟子所造,朝庭鉴于超慧祖师的突出贡献,先后于光化二年(899),元估元年(904)旌表他为“黄龙大德祖师”,“黄龙祖师”。超慧之禅经黄龙海传至黄龙志愿,三代即绝。

五代十国时期,黄龙寺因战乱废为民居,宋代黄龙寺渐次修复,并获得空前发展。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敕赐黄龙寺为“崇恩黄龙禅院”,故该寺便有“三敕崇恩禅院”之称。

宋治平年间,程公孟为洪都太守,游黄龙寺,捐金置田,并于治平二年(1605)敦请丛林名僧慧南入黄龙寺为住持,是为黄龙第四代僧(见慧南墓石刻墓志铭)。慧南,本信章,信州玉山(今玉山县)人,少年出家,遍参禅法,曾受法于临济宗七世石霜慈明,其至黄龙寺,断往开来,起禅宗于末运,以“三关”说教,开创黄龙一宗。使黄龙寺成为宋代江西四大丛林之一,中国禅宗七宗之一黄龙宗的发源地,因而举世闻各名。《五灯会元》载:“师(慧南)室中常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问:?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间,学者莫有契其旨。脱有酬者,师未尝可否。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主要理论是“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黄龙三关”强调了学人触机即悟,《禅林室训》云:黄龙室中有三关语,纳子少契其机者,脱有训对,惟敛目危坐,殊无可否,

廷之益扣之。黄龙曰:“已过关者掉臂而去,安知有关吏;从关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丰富发展了禅宗接引学人的方法,开“看话禅”之先河,“三关”基本上概括了黄龙宗的教义,继承了临济宗的禅风,又更看重于通过问答启迪的特点。黄龙寺前三关桥边石亭上即有“已过关者”诸语,寺右化人坑左崖石壁上“三关”二字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