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张弓无箭 (2000字)

历史典故2019-06-10 15:16书业网

郑路作品:张弓无箭

历史与现代工艺的完美演绎

作品“张弓无箭”源自《列子》中列御寇同伯昏无人的比箭的故事,作品主

体是由文字构成,文字内容取自《列子》,其核心内容为“至为为不为,至言为

不言,至射为不射,不射之射!”作为的极致就是不作为,辩论的极致就是无言,

射箭的极致就是不射。不同于竞技箭术之射在于锁定赢的目标、偏离就是输,而

所谓的“不射之射”却代表了领悟生命的手段,没有输赢,将自己忘记,将目标

忘记。没有射箭的意志,也没有射中的意志,换言之,当到达完全离开自身,不

是我射,而是它射的绝对空无。人作为是为了什么呢?人这么努力是为什么呢?

如果只是为了吃饭的话,完全不用这么拼搏。可见人追求的,是一种境界。而要

靠作为来达到这种境界,就落入下乘了。能够不作为就达到这种境界的,才是真

理。人辩论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追求真理。而真理是通过心去领悟的,通过心

来追求的。如果心不能够领悟的话,说得再透彻也没有用。心若能领悟,则根本

不需要辩论,所以 “至言为无言”。

郑路是我国新生代年轻雕塑家,该作品与他小时候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酷

爱文字的他把跟雕塑之情融合在一起。与中国文字的形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

中国文字有了立体性表现。字与字之间的相互紧密连接构成一个立方体,由于字

体的楼空性,这个立体雕塑有了穿透空间感……使中国书法的文字之美与历史

化、现代工艺雕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古与今、三维透雕,把时间与空间完美地

融合在一起。

中国的文字,被当代艺术家拿来作为创作的源泉,已经不再是稀奇的事。但

由于中国文字的形与意具有指示性,容易把观赏者带入阅读的情境里,使得观赏

者会对文字的意趣进行解读,从而对作品的表现形式感进行佐证,这种情况对创

作者来说是个挑战。作品的表现形态与中国文字形意做连接互动,还是能够单独

被抽开来欣赏?作品形象与文字的内容有呼应关系,但这里只起到了装饰点缀作

用,整个作品所选择的元素,以小篆为字体,题材取自历史典故、文学寓言,以

《列子》为主要内容,从该作品可以看出了历史的光影,通过合成材质的不锈钢

来折射出、散露出冷峻感。通过这些不同元素的整合表达,综合中国书法文字的

软元素与具有刚硬质感的不锈钢进行了排列组合,因此,文字的元素与材料本身

所具有的性格,把两个不同历史产物结合,汇聚成一个可以演绎历史,可以思考

的载体。

该雕塑作品通过大量镂空的表现,区别于传统雕塑过于沉重笨拙的视觉感,

与道家所诉求的“无为、空灵与道法自然”相一致。使人定睛一亮,同时也体提

升了该景观雕塑的视觉层次感。但镂空人物身体上的文字弱化了文字本身的细节

表现,减弱了文字的立体感。

作为的极至,就是不作为;辩论的极至,就是无言;射箭的极至,就是不射;

不射却能达到射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射箭。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品性修养

逐渐深入的,最后达到一定无为行识、忘我境界。《英雄》中陈道明对“剑”的讲述,三种境界:第一,人剑合一,人即剑,剑即是人;第三,手中无剑心中也无

剑。“独孤求败三十岁前剑法达到第一个境界靠的是紫薇软剑,没想到误伤仁人

义士故将之弃于深谷。四十岁前横行天下靠的是玄铁重剑,此时他剑法无敌但内

功却不够登峰造极。四十岁后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他的内力和剑法都已进入天人

之境。独孤求败在此时达到了无剑胜有剑、无招胜有招唯独求败的境界。”此三

种境界也是我们人生将经历的不同阶段.......

弓箭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该雕塑也反映了战争在古

代的普遍性。《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百战百胜,非善者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

之兵,善之善者也。”通过争斗来追求胜利,那是战争的下乘。不战而能取胜,

才是真正的胜利。所以“至射为不射,不射之射”。穷兵黩武的好战者换不来一个

国家的和平,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明的战略,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双

方陷入了胶着状态,为了从精神上摧毁楚军的斗志,韩信不急于迎战,而是传令

三军,昼夜不停大唱楚地民谣,勾起了楚军将士的思乡之情。“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最后导致军心紊乱投降,兵疲将乏,项王兵败垓下,于乌江

自刎。

该作品同时也表达了:“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

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个人叫纪昌拜师学箭,练到已觉天下无敌就向师傅挑战,

师傅说“世界上最高超的箭是?不射之箭?,真正高手是‘不射之射’。”年轻人不

能理解,师傅便带他到一悬崖边。只见惊涛拍岸,乱云翻滚。小伙子在峭壁上一

站,心惊胆颤,连站都站不稳了,更别说射箭,而老人却稳如磐石。这时正好一

只鸟飞过,老人只做了个弯弓射箭的动作,鸟儿就顿时落了下来。纪昌明白了箭

术的至高境界是“不射之射”,将身心融入自然之中, 乃并非一味的追求射的准,

他做人的理念也自此改变。九年后下山归来,但这时的纪昌已经无心在众人面前

炫耀,怀着的是一颗平常心。这时候的纪昌已经是为道的成熟阶段——无为,他

的射术和他的境界一样已经是不射之射。垂暮之年的纪昌甚至已经不认识“弓”

为何物,现在回过头再看“至为为不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不射”这三句话,

其实就是老子的无为思想,也就是“道”。其实这不过是我的一点拙见而已,要

想得到道的精髓还需要去悟,这个东西和禅宗的禅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从这个作品,我们明白了大到治国,小到修身,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

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

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

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郑路通过作品传达了自己所追求的境界,回归到反思生命本质意义的精神,

以物言志。最后让我们引用《道德经》第一章里的话来收尾吧: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2013级艺术设计

201331102104吴柳生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