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现代文学原著精读论文 (500字)

现代故事2019-06-10 16:13书业网

故事新编《铸剑》与古代原著比较

(学号:200911081942 姓名:黄笛 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 )

摘要:在原小说故事中的王是一个喜怒无常的君主,但是却显现缺乏复仇的正义性,王杀干将是因为他私藏雄剑,就没有具有赤鼻复仇的正义性。在鲁迅的笔下,眉间尺的复仇是富有正义性。王杀掉在《列异传》小说中,写出王杀眉间尺父亲是因为他没有交出雄剑。眉间尺是没有合理的理由。因此眉间尺的复仇是具有正义性。在原小说中并没有描写出三个头颅在沸水中交战的场面,在鲁迅改写的故事中却着重笔墨描三个头颅斗争的场景。“侠义精神”,在原小说并没有交代”客”的为眉间尺的复仇的理由,在鲁迅的《铸剑》中,却通过黑色人富有生动的语言道出“侠道主义”。

关键词:古今对比 复仇 正义性 暴君与暴君的臣民 侠道主义 古代小说的性质

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共有小说八篇,这些小说都是根据神话,传说改编。“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①鲁迅所表达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改编,在古代传说的基础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改写古代神话。在古代小说《列异传》里作者并没有发挥自身的充足的想象力只是真实还原故事的原貌。

在素材上,鲁迅的新篇小说《铸剑》主要来源于《列异传》中的小故事,在鲁迅的《古小说钩沉》的《列异传》中也记载了这个小故事。《列异传》“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②古代楚国有一个铸剑师干将,他是楚国有名的铸剑师。楚王下令让干将为自己铸剑,干将耗尽三年的时光才把剑铸成功。剑有两把,一把是雌剑,一把雄剑,都是天下举世无双的宝剑。干将把雄剑藏起,只把雌剑献给楚王。我把雄剑藏在隐秘的地方,要是大王发觉而杀我,你现在肚子有几个月的小生命,如果将来他出生了,就告诉他这件事,让他给我报仇。后来,他的妻子生出个男孩,取名为赤鼻。赤鼻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的遗愿,决意要为父报仇。楚王有天做梦梦到有一个眉广三寸的人,向他寻仇。王惊醒后下令追捕这个人。赤鼻逃到朱兴山中,遇到了一位侠士,侠士主动请缨要替赤鼻报杀父之仇。赤鼻把自己的首级割下来给侠士作为献给楚王的礼物,侠士提着赤鼻的首级来到王的处所。侠士把赤鼻的

头放在镬中煮,头被煮了三天夜却没有烂掉。王很好奇,把头伸过来看,侠士借这个机会把王的头砍下到镬里,同时侠士也自刎于镬中。在锅里,三个人头早已熟烂掉。分不出是那个是王的头?人们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三个头和葬在一起,称为三王冢。而在鲁迅新编故事《铸剑》中做了许多的改变,接下来要做关于各方面的对比

⑴《铸剑》的与古代《列异传》的原侠精神对比

《铸剑》所体会到“侠道精神”与古小说的“客”的对比,在古小说中对于“客”的描写只是珊珊几笔,一句“欲为之报”说明了客为赤鼻报仇的意图。并没有从“客”的独白中挖掘出“客”为赤鼻报仇的深层意图。那么侠士在古代到底为何?在中国的古代,侠士分为两种,一种俗称“士”,他们受雇于某个专门的人,比如说四大公子孟尝君、信陵君等就养了很多的士。他们为主人的门客,平时养在主人的豢养,在关键时刻为主人出力,古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最为著名的士大概就是“荆轲刺秦王”的荆轲。另外有一类侠士,所谓“布衣之侠”,他们不是任何人的门客,一般独行。有着自己的行事原则,做着自己欲做的事,不被任何人所养。

就是古小说的“客”也是《铸剑》中的黑色人。他们的行事原则类似墨家的思想,也叫做“原侠”思想。与古小说所相同的是“原侠思想”,但是鲁迅在《铸剑》中通过黑色人与眉间尺的对话使“原侠精神”显现在读者面前。黑色人说道他不是为同情,怜悯,虚伪而自私的私人之仇而为眉间尺复仇。他报的不是贪图名利,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原侠”和天下人的共仇而复仇,为整个时代的人民而复仇,是替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同时让人敬佩的是他替受害者向昏庸而残暴的王复仇,而不要求任何名利的虚伪。从某些层面,黑色人宴之敖是一个金庸小说的侠士,他们为了人民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某人的私欲,符合古代的侠道。不过黑色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智谋,他并没有与王直接搏斗,因为王身边的士兵很多,单枪匹马是很难杀王以复仇。他想出拿眉间尺的头颅和冒称“游戏人”以孩子的头玩一个花样以吸引王来观看,最后他成功砍掉王的头成功复仇。 ⑵《铸剑》与《列异传》的情节对比

原小说中,并没有解释“客”为什么帮赤鼻报仇的因故,只是简单的几句交代“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来阐释客为赤鼻报仇一事。因此

看来,古小说中并不着重于故事发生的情节和因果循环,同时对于故事中的人名,地名并没有清楚的交代,对于帮赤鼻复仇的侠士,单用一个“客”字带过,形象模糊,同时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不合情理和逻辑。王在古代小说中,是个残暴的形象,而他之干将藏雄剑,把干将杀死后,却轻易放过干将的妻子和孩子,这明显不符合前面对王的描写。而现代作品中鲁迅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从黑色人的口中交代帮眉间尺复仇的因故。当眉间尺对黑色人的帮助意图有所怀疑时,黑色人洒脱的说道“唉,孩子,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侮辱的名称。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账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③

让人不由想起鲁迅的童年,在鲁迅十二岁那年,他的父亲病倒,许多亲戚抱着帮忙的目地,却只是欺瞒鲁迅与母亲,弟弟孤儿寡母。鲁迅一个人来往于当铺和药铺,正是由于庸医的无知,鲁迅的父亲故去了。从今鲁迅开始过程飘荡的生活,寄人篱下的艰难的日子。鲁迅的复仇也许是当初那些迫害他们家的仇人,虚伪的亲戚和贪婪的药铺和当铺主。比如说古代的小说虽然对于情节的描写不过具体,《列士传》的叙述不重人物塑造和情节的发展,一味猎奇而不细究复仇的正当性和事件发展的合理性,故而被称为“传奇故事”,同时古小说中的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同时情节的发展不符合逻辑和规则。这同时也凸显其多位谈论奇怪之事,流行志怪小说,在于其多有的传奇性和神秘性。

⑶《铸剑》中鲁迅的复仇哲学

鲁迅在《铸剑》里用了大量的文笔描绘出黑色人的为眉间尺复仇的深层含义,从一段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分析:“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眉间尺问他。黑色人回答说:“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同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仇)就是我的(仇);他(指眉间尺的父亲)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就是我这个人灵魂里边已受过许许多多的伤,有的是人家加害的,也有的是我自己伤害到自己的),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鲁迅在作品中通过黑色人之口道出自己心中的侠道精神,不为那些假君子口中的仁义和同情和报恩。只是为报仇而复仇,为正义而复仇,而非是借同情为了君子之名而背后作着小人的勾当。

在《铸剑》中,复仇成为鲁迅的一种哲学,一种专属于他的复仇哲学。在这种复仇哲学的后面是鲁迅悲惨的少年和童年时光,鲁迅出生于地主家庭,1893 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科场案入狱,从此家道中落,由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家道中落。在鲁迅刚满十二岁时,他的父亲因为常年服药不当而去世。随后他被寄养在伯父怡堂处。因为父亲,祖父的去世,他被年长的叔叔伯伯欺压,孙郁曾在他的作品中说“鲁迅受到了乡人的冷眼,寄人篱下,且看人的脸色。生活,纵使是亲人,内心亦多有痛楚。这大概促使他早熟的一个原因,直到中年,提及此事,他依然耿耿于怀……④《鲁迅与周作人》孙郁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 这童年的苦难记忆伴随他的一生,这也是导致他最后成为旧文化,旧制度的叛军的先行者的主导因素。他一直都在寻找出走后的路途,正如他年幼时被迫出走,来到一个陌生而又残酷的坏境。正如出走的娜拉该何去何归,是死亡还是堕落,娜拉该何去何从。鲁迅想在“现实中”寻找一个“出口“,他想在一片迷茫寻找的出口是”复仇“。在鲁迅似乎化身为宴之敖,他手持眉间尺的青剑砍下了王的头颅,复仇在这时刻开始,也在这时刻升华。复仇从物质上提升到”精神层面“,复杂似乎在这时候结束,王死了。但是同时这时刻,王的头开始了与眉间?尺,宴之敖的斗争。鲁迅说过,不能因为恶人是弱者而同情,王的头开始被砍掉时,他似乎在瞬间变成值得怜悯的对象。但是鲁迅没有施加多余的怜悯。鲁迅的形象在我们的的孙郁的笔下油然而生,在文中有记载“鲁迅的身材并不见高,额角开展,颧骨微高,双目澄清如水清,其光炯炯而带忧郁,一望而知为悲悯善感的人。”④在事实上也是,一旦王发现孩子头的弱点,就开始恢复他的残暴者的本性,朝着孩子的背后狠狠的咬去,一刻也不放松。就复仇的哲学方面,鲁迅提出”痛打落水狗“的理论,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弱者而忽略他的恶的本质,就像农夫与狼的故事,罪恶的狼最后还是把农夫吃掉。

⑷《铸剑》中现代小说与原著小说中古代小说对比

在中国古代,小说并不算文学,小说家自然也不能称为文学家。那在古代小说有怎样的定义,清初的著名小说评论家刘延玑早就发现这个茅盾,他说道“盖小说之名相同,而在古今之别,相去天渊。”在先秦时期,小说并没有独立存在,而只是寄遇于散文之中。在荀子的《荀子》中言“可道而从之,不可道而离之,论道而已。小家珍说之所愿,皆哀矣。”⑤小说并没有独立存在,就更说不上小

说的格式和内涵。直到西汉年间,刘向的小说集《说苑》和《新序 》的出现,才标志着小说成为独立的文体。到了东汉的时候,班固在他的作品给小说下了一个明确的概念,班固言“小说家者流,盖出于?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造也。”⑥那么总结一下各方的说法,古代小说从文体上说是“短书”,从内容是零碎的语言,来源是“街头巷语”。班固认为,小说虽非“君子所为”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弗灭也”。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人要写传奇小说,目的是什么。其中为代表的是书写《搜神记》的干宝,干宝写道,编写《搜神记》的目的,是为了补全七略,使之成为完整的八略。古代人写小说是为了自娱,就是悠闲有事的时候,写出一篇情节离奇的小说来聊以自慰。或者是想干宝一样补全其他的作品而写作。因为在古代小说并不为知识分子所接受,所以小说并没有正式出版和出售,大多都是手抄本,在较为下层的知识分子中留传。在当时官方把小说当作禁书,禁止出版和留传,人们只好暗下留传。所以《列异传》中的古小说带有情节的荒诞性和不合逻辑,令人们无法从合理的方面理解。因为是以手抄本的模式留传,经过多年的手手相传,到今日已不知作者的名字,就连情节也被经手的人所含糊化。所以古小说的情节多多次不合理处,还有地名,人名的模糊,不清晰,带有浓烈的传奇色彩,类似民间的神话传说。

⑸《铸剑》与古代小说中的暴政相同含义

当我们阅读到《铸剑》时,却不由自主被《铸剑》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场景描写,那么鲁迅为什么花费大功夫改编古小说呢?那么要从鲁迅写现代小说的因由来说,鲁迅在他的独白曾说“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作小说也绝不能成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来进行社会改革。“⑦

鲁迅的人生在童年竟十分困难,在十二岁那年,他的父亲早逝。他被送到叔父家寄养,寄人篱下的鲁迅经受了人生的坎坷期。所以他对于旧的 封建家长制特别的反对,他的小说都取才于旧社会的弊端和黑暗处,目的是为了揭发旧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之处,盼望得到救治。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人们的叫喊和反抗,他的作品大多模仿东欧的作家,尤其是俄国的作家和日本的作家,代表者为俄国的果戈理和日本的夏目漱石。由于鲁迅的写作目的是揭露旧社会的病态之处,自

然与古代的作品离不开关系,鲁迅写小说根本不遵循古小说的写作方法而只是借鉴外国的文学者,而文中免不了暴君与暴君底下的的臣民的作品出现。在《铸剑》中,王以暴君的形式出场,在于他的凶残。鲁迅小说中的觉悟者是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都是麻木不仁。”“看客”的角色在文中随处可见,从鲁迅的看法中可见一斑“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痛苦’作娱乐,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在古小说中,很少看到明显的暴君形象,王之所以杀干将是因为他私藏雄剑,所以君非暴君。而在《铸剑》,以“大王是向来为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这回我给他练成了世间无二的剑,他一定要杀掉我,免得我再去给别的人练剑,来和他匹敌,或者超过他。”⑧ 通过干将对妻子的描述,人们心中树立了一个暴君的形象。对于王的残暴,他们当然是知晓的,但是没有去反抗或理论,不但这样,在王被宴之敖杀死后,有些自认为是义民的人很不平,因为王,宴之敖,眉间尺合葬在一处,合成“三王冢”,“怕那两个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⑨暴政没有涉及自己,人民都用残忍而好奇的目光观看着暴君的杀人游戏,并彼此庆兴自己没有中标。中国是一个喜欢看别人相斗而自己做看客的位置,就像民国前人们围看杀头的一幕。

⑹《铸剑》中启蒙者与古代小说对比

在《铸剑》依然不乏心灵麻木不仁的看客,而黑色人想一个天地所生的猛士,出位的复仇者的形象,本文的主题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启蒙”,这也是新的思想开始向旧的思想进攻的必要程序。本文的复仇者由眉间尺转向黑色人,黑色人是一个真正的“启蒙者”。他不为任何同情和怜悯而复仇,他只是为了“启蒙”而复仇,他不为个人的私仇而出现,他是为了消灭残酷的王而出现,为了王的消灭而出现。

但是悲哀的是在本文中“出葬”和“出游”两个特殊的场景,通过人们争相观看的画面,形象而生动写出国民的无知性。预示着启蒙的失败,人们虽然不用再承受王的暴政,却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解脱。人们只是看热闹的一般观看着王的出葬,其中,竟有一些暴民感叹王的死亡,并为宴之敖,眉间尺和王葬在一起抱不平,怕这两个逆贼享受人们的祭拜。可怜的是,人民并没有觉悟到宴之敖实质上使人们免承受王的暴政,人民却像看客一样看着故事的结局,并没有太多的感

觉,但是未来呢?是否真正解决了人们遭受暴政的问题,似乎没有改变 ,自然人们没有完全逃脱暴政,只要这种制度存在,人们都可能遭受下一任王的暴政。鲁迅曾说,改革一定要流血,流血不 一定改革。人们前赴后继的为了革命而牺牲自己,换来了革命的进步,虽然不一定取得理想的目的,得到完全的革命,但正是无数这样的勇士才能推进改进。

⑺《铸剑》中的眉间尺与《列异传》中赤鼻性格的对比

在《列异传》中,对于赤鼻的性格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连母亲告诉赤鼻时赤鼻的心里活动,只是传递给我们一个面目模糊的孩子的复仇者的形象。让人最为深刻的形象是“乃刎首,将以奉楚王。”为了复仇,愿意把自己的头颅作为别人为之报仇的工具,可是赤鼻只是一个孩子,尚未成年。难道他天生就是一个复仇者的模样?这些都可以在《铸剑》中得到解答。

在《铸剑》中眉间尺在文中是一个蜕变的复仇者,在母亲告诉他弑父之仇,他只是一个普通而又敏感的少年形象。鲁迅通过他杀鼠形象反映出他的怜悯之心和善良的品质。开始他听到老鼠咬米缸的声音,十分气恼。想把老鼠淹死,但是很快,当他看到老鼠的惨样,有心生怜悯。打算放过老鼠,但是当他看到老鼠丑样,又生出杀死老鼠的念头。这个有点类似鲁迅的”痛打落水狗”,其中道,无论恶者是弱者还是强者,我们都应该重重的打击,因为拥恶本质的事物不管弱还是强,都有作恶的可能。而眉间尺正因为年幼而犯了错误,但是当他听过母亲讲述的父亲的仇恨,他的心开始变化,不管王是强是弱,他都要完成他复仇的使命。复仇使他变得坚强起来,当他听到母亲诉说父亲的冤仇时。“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头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⑩卢今但实质上,王比他强大的多,王的身边有很多的守卫,他开始想到王出行的路上行刺。但是同时他只是一个弱质少年。他潜伏在人群中,因为前面太多人,他顾忌到怕误伤到旁边人群而报仇失败而被王发现而下令捕杀。

似乎眉间尺的仇无所而报,眉间尺的复仇无从而报。但就是这个瞬间,眉间尺开始从精神上成熟,当他遇到可以帮他复仇的黑色人时,黑色人老练成熟,执着又富有战斗经验,是一个很有可能帮他复仇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毫不犹豫的割下了自己的头颅,自刎而死。眉间尺在这之后,从精神的层次发生变化成为一个成熟的复仇者的形象丰满起来,眉间尺克服他的优柔寡断成为一个刚毅的战士。

这时候复仇的火炬传到黑色人的手中,黑色人似乎在这时候取代眉间尺成为复仇的主角。可是,在后面的情节中,眉间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他的头颅是一个能思考,能唱歌的头颅,他的心中还闪烁着复仇的光芒。从他坚持不懈的方面来谈,眉间尺是一个义无反顾的复仇者形象,他是为复仇而生也是为复仇而死。在文章的后面,眉间尺的头颅一边唱着歌,一边上下跳动引起王观看的兴趣,目的都是为了杀死王。直到最后眉间尺的头颅和宴之敖的头颅一同把王的头颅战胜,眉间尺的头颅才安心的倒下而安详的死去。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王的头颅,眉间尺的头颅,宴之敖的头颅合葬在一起,合称“三王冢”为世人所祭拜。也在这时,英雄与暴君死在一处,最后埋葬在一个坟冢受世人所祭拜,这个关键处是否预示了什么,是革命的胜利还是暴政的消亡?正如鲁迅所说,革命一定要流血,但是流血不一定是革命。

⑻《铸剑》与《列异传》中古代小说的总结

鲁迅在1924年用过宴之敖的笔名,1927正是北伐战争的高潮时期,人们在那个年代都面临着新思想与旧思想的取舍。从五川战争到北伐战争,群众涌起,同仇敌忾,气壮山河。鲁迅的《铸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的时代而产生。鲁迅是一位卓越的讽刺艺术大师,他的很多小说都反映出讽刺的主题。讽刺起源于喜剧,却拥有着于喜剧的本质。他不同于一般的笑话,笑后便忘。鲁迅的讽刺小说中,其中都蕴含着严肃的主题,新思想和旧思想,新道德和旧道德的斗争,还有他对这种现象的思考。第一次给古代小说划分种类,并提出小说为“史之馀”的是唐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刘知己,他在《史通.杂序》中提到小说的种类“一曰偏记,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事,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在古代,小说并没有算入真正的文学范畴,小说一般记载传奇故事,和神话故事,街谈巷议。《列异传》中关于干将为王造剑而被杀继而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情节也模糊不清,人名和地名只是含糊带过。这就是古代留传的传奇小说,著名的小说有《西游记》和《搜神记》和《水浒传》和《红楼梦》和》《列异传》。鲁迅的《铸剑》就是改编于列异传中关于赤鼻复仇的故事。

今年关于《铸剑》的研究和探讨越来越具有一定的史学性和学派性,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涉及《铸剑》的研究。就探讨到这里为止。

参考书目

① 鲁迅 《故事新编·序言》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1

② 鲁迅 《古小说钩沉》 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③ ⑨⑩卢今《鲁迅短篇小说欣赏》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 ④ 孙郁 《鲁迅与周作人》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7

⑤ ⑥林辰 《古代小说概论》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6

⑦⑧鲁迅《战士终竟是战士:鲁迅人生精论》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8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