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小学英语特级教师评课稿

评课2019-06-11 09:09书业网

篇一:小学数学评课用语精选及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用语精选及优秀评课稿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小学英语特级教师评课稿)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 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稿:《圆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统计》评课稿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

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篇二:小学语文名师评课稿(共9篇)

篇一:小学语文观摩课评课稿

小学语文观摩课评课稿

今天上午,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品如人品,他们的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范莉莉老师的课给人第一感觉是真实。比如说,导入时的游戏,“1月1日是什么节日?10月1日是什么节日???”许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可以看出范老师课前没有跟孩子们说过“悄悄话”,这样有缺憾的课才是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我们的公开课不是表演,不是做秀,在这里范教师的如果能沉着一点,耐心地告知学生,很自然很巧妙地过渡到自己的预设中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范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大方、流畅的粉笔字,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声音甜美。但我们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范老师的那带有童音的动情的范读,如果范老师不用课件录音读,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诵,这样效果会更好。课件上画面加上动作,干扰了学生对诗歌美丽语言的感受,致使读完以后,有个小孩说“老师,声音小了听不见”。我想,可能是视觉干扰了学生的听觉吧,再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重要。 当我们还沉浸在节日的快乐气氛中,童娟老师为我们送上了《妈妈的账单》这一课。这节课,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里,要感谢童老师,让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于她的情感课堂,同时,心灵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亲节了,我们为人儿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应该常回家看看!应该为我们那可亲可敬的母亲做些什么?我相信,在师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时候,没有谁不想念自己的妈妈,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这就是所渭的诗意课堂,诗意语文。

不过,如果童老师的音调再低沉些,语速再缓慢些,能做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这一定会催人泪下的。

当我们的心头还回荡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旋律的时候,季益波校长又为我们送上了精美绝伦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季老师这节课上得大气,浑然天成、人课合一。 在这里,我想借用几句诗来评价一下季老师的课。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季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英雄”的韵律余音绕梁,三是不绝。

总之,今天的三节观摩课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维纳斯并不因为断臂而影响了她的美丽。今天的三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师在南街小学听了王淑军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和赵艳红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两节阅读课,收获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两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始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组织者,始终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王淑军老师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注重了朗读和写字的指导。王老师检查词语

读音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读,在容易错的字音上,王老师进行了强调与强化,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读正确,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学会。在检查朗读课文时,注重了学生朗读姿势与朗读能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细节处着手,让孩子们掌握读书的正确姿势,并教育学生要大声地、口齿清晰地把文章读出来,这就是朗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阳光、自信,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而且,老师亲切的语气,微笑的面容也给了学生读好文章的信心。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王老师在了无痕迹中达到了这一要求。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小组内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听赵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可以用“行云流水”一词来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赵老师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如,教学“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个巍峨的巨人??”两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神态,再读句子,读懂了什么,从哪读懂的?让学生再做做盘古把天和地分开时的动作,师此时配乐朗诵,学生在举臂一分多钟时的累与盘古的“一万八千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盘古的伟大精神跃于眼帘;紧接着,赵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献身精神。

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劳动,能带给我们一些收获,一些思考。还有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商榷:

1、王淑军老师在教孩子们写字时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老师要在孩子们中间巡视指导,在孩子们的本子上写几个范字,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零距离地学习临摹老师的字体,更能拉近师生情感;还可以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写,调动孩子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写字。

2、赵老师整体上看学生读书的时间还太少,感觉像蜻蜓点水。开课伊始,就直接问: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标画有关语句。在学生对整体还没有意识时,这样未免太仓促。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赵老师像是在牵着学生走,一步一步的,没有放开,学生在感悟时谈的太浅显,没有真正触及心灵。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让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语文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学生读书时间少,问题意识不浓,想象力不够,表达能力不强??这都与自己平时课堂上放的不够有直接的关系。想起叶老曾经的号召,“所有学生要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所以,对于一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如果落实了该落实的工具性,影响了该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算是“语文课”了,也就有了语文“味”了。期待更多、更有语文味的好课不断呈现,也希望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

阳谷第二实验小学 武亚博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么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通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

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马上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 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看了罗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我深深地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了我校的语文课堂。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罗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1、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3、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

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课上,罗教师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这篇《匆匆》教学设计可以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思考。但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 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罗老师的《匆匆》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篇二: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决赛活动评课稿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大奖赛课堂

教学评课稿朝阳小学 苏雷

首先,感谢进修学校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也感谢几位上课的老师献上这么精彩的七节展示课。 我们知道语文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个“质量”不是能够量化的语文考试,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目标是“轻松阅读,流利表达”。听了今天的七节课,我看到我们的语文老师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下同就我听的这几节课谈谈我的感受:

张老师抓住了语句训练为重点这一契机,让学生充分在语言文字中畅游一番,学生深深地领悟作者的语言魅力,这时才会产生写作的动机,进行仿写,才会产生“笔下生花”的效果。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仿写效果更好,具体表现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集思广益,择优组段,才会出现佳句连连的态势,同时对字、词、句、标点等方面也进行了训练,真是一举多得。课堂上,张老师在推波助澜中点燃了学生的感情之火,合理地发挥了语言魅力,用充满激情的、生动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了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提升了语文素养。

文化的贾忠楠老师《童年的问号》让我的印象最深刻,她的导入新颖,能够引起学生学

习的兴趣,在学习汉字时贾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认读,再理解文中的词语让学生熟悉课文,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在或激情或深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一步一步的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情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让人听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这也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应该注重学生的多读来感知课文。

铁一的邢军老师讲的《秋天的怀念》 这篇课文十分打动人。邢老师在选择这篇课文时,肯定是被文本打动了。在她讲课的过程中,情绪饱满,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一直在引导学生,让学生很容易进入课文,感知其中的情感。

邢老师对这篇课文的备课也十分充分,能抓住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并且,突破了本课的的难点——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知人物人心、理解课文。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她不断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在学生的回答中,她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理解到的重点句和字词,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母亲的爱。从而让学生体会母爱对史铁生的影响。同时,邢师能够做到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有效引导。

德顺郑铁刚老师讲授的是《诉衷情》一课教学重点突出:在授课的过程中郑老师将重点放在“哪些字词句最能表现陆游的壮志难酬”这一环节。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品读文章。这其中老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上就是我听完课后的真实感受,真的是受益非浅,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我要以此为契机,为动力,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地成长,我也真诚的希望进修学校真的能多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这样学习机会,我一定会努力工作,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最后用一句话来做结束语吧: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通过磨练。 篇三:《识字三》评课稿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3》评课稿

一年级教师:鲁琼芳

这是一堂成功、高效的语文课。在教学中,谭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孩子们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三》,课文是以对子歌的形式展现了大自然春天的美景,整堂课在谭老师有效组织下,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有幸听了这堂课,现谈谈看法:

1、教学结构严谨,教学秩序有条无紊,时间的把握刚刚合适。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清新、亲切,就如和煦的春风,温暖全场。许多老师也说了心里话,真想当谭老师的学生,我也深有同感。板书漂亮,通过叶子上的生字词的摆放,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儿,清新、爽目。

2、教学效果好,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谭老师这堂课只需从孩子们识字的效果和紧张而和谐的课堂氛围便可感知。

接下来我重点说说谭老师这堂课的亮点:

1、 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谭老师整节课有效运用了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美丽的风光,特别是学生难以分辨的“霜”“雾”“朝霞”“夕阳”,孩子们一看课件便能理解,不需教师用太多的语言,这就是“无声胜有声”。读也贯穿着整个课堂,读的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品读、赛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篇三:语文名师评课稿

王萍老师研究课 评课稿

李伟铭

今天,初中全体语文教师听了王萍老师执教的《古代诗词五首》。这节课,王老师带领大

家赏析了《望江南》和《武陵春》。《望江南》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

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

和难以排遣的怨恨。《武陵春》为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

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

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

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在本课教

学中,王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主人公那意味深

长,离情正苦的情愫,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人生与爱情的感悟。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学生第一次学习“花间词派”的诗词,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走进这一片文学的新天地,

在上课伊始,王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加上精美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

带入了情境,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王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重视课堂朗读和背诵,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

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两首词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大胆发表

看法,学生赏析到位,妙语连珠,堪称精彩。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王老师结合诗词特点,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

读,以读促悟。抓住两首诗词的情感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

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营造的情境,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

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比如课件

上,有几张课件有文字的脱漏,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

批评、指正。篇二:初中语文评课稿初中语文评课稿 今天,我听了某老师执教的《》一课,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丰厚的语文功底,富有感染

力的语言,教学中既有创新,又求真务实,充分突出新课标中所规定的目标。本节课教师充

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运用多种朗读法和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

教学效果。这堂课中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我学习,下面我就本节课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准确、适宜。目标的制定,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较为全面、具体适宜。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了语文科和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

律,难易适度。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清晰、合理。

1、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

2、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一新鲜的感受。

3、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4、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

三、教学环节紧凑、科学。

1、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有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更多是参与者的作用。

2、教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作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的特点。

3、教师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

学、恰当。

四、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

调。注重交给方法,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

1、导语: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朗读课文: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注重朗读技巧。。。。。。。。。还注意朗读的

方式方法。。。。。。掌握朗读的技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疏通文意,欣赏课文:要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

大胆质疑,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紧

扣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

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主旨,从而让学生会深入地理解作

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五、教学效果良好。

1、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本节课较好的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实效性

较强。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地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去。

3、培养了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校过程

中建立信心。如:让中等生和学困生多表现,然后多表扬他们。

4、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5、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六、建议与设想。(不足与方法)

1、 2、篇三:语文教学评课稿的撰写 语文教学评课稿的撰写评课是在课堂教学领域内,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运用现场观察的手段,收集课堂教学过

程的事实性材料,对能够认识和进行评价判断的教师、学生行为及这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

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评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经常性地开展评课,有利于准确诊断教学问题,提炼

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间切磋技艺、共同提升。正如有位专家所说:科学的

评课可谓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

先进教学手段的演示台、教学特色的发掘地、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站、更新观念的着力点。

因此评课对于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评课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有要领可操作,有一定的原则可引路。 评课也

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需要有个性化的创见,需要一种智慧去演绎。 评课形式多样,如:个别交谈式、集中讨论式、书面评议式。评课稿的撰写当然属于书

面评议式,这种形式可以静下心来,深思熟虑地咀嚼回味课的全程,冷静地用相关的理论去

审视剖析,较从容地做到说理透彻、分析到位。 在正规的教学论文范畴内可能找不到评课稿的概念,但实事求是地说,对自己或他人的

课堂教学的入情入理地剖析难道不是最好的教学论文吗?起码可以避免一线教师充当某些专

家的传声器的两难境地。

一、存在问题

1、重教师轻学生

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呼喊声如海浪拍击,生本意识在课堂教学

中体现得日趋浓烈,但在评课时,我们仍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忽略学生通

过学习到底发展了没有,发展了多少。我们在评课时习惯阐述教师的言行,很少剖析学生的

言行,更甭说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即使有幸提到了学

生,也只是就表象的热闹与否上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没有从本质上重视学生的学情。久而久

之,循环往复,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演绎教案的舞台也就不难理解了。请看下面一篇评

课稿:这节阅读课总体上感觉①教师教学理念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②教师能着力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互动中学习;

③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课改的趋势;④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

文。

需要探讨的问题:①教师既要注意语文教学内容活动化有要注意做到活动内容语文化。

②师生互动不要停留在表层上,要通过互动,实现师生在知识、情感、心灵上的双赢,这是

深层次的问题。③既要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超越现有的

知识,勇于创新。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评课思路清晰,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看问题比较深入,但是他自始至

终居高临下地站在教师角度俯视学生,评课的视角基本上局限在教师的角色意识里。

2、重形式轻目标

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

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最基本原则。但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较

多地存在只讲形式不讲实效的现象。选择教学形式时对全体学生的训练深度、训练广度、训

练的灵活性、层次性等因素都缺乏考虑。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确能使教学内容形象、

生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拓宽视野、增加信息,为创设间接的教学情景提供了

极大的便利。然而现代教学媒体的滥用会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扼杀想象力。但不

少教师对现代化的理念把握不很准确、不很全面,尚未真正理解现代化的本质,混淆了目的

与手段的关系,认为运用现代化媒体就是现代化了。在评课时,往往把是否运用媒体作为象征性的指标,贴上媒体标签的就加以充分肯定。 这重形式轻目标还表现在忽视语文学科的本位目标,评课时,较多关注的是语文教学外

围上的因素,诸如:氛围、情感、合作,很少涉及到课文的特点体现、重难点落实、语言发

展目标的达成。例如:有位教师评《一株紫丁香 》教学如下:①一开课,教师让学生沉浸

在动听的旋律中感受音乐,体验歌曲的情感,利用欣赏歌曲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

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悟师生之情。②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情境将诗、乐和画

融为一体,为后面的诵读、感悟诗歌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有助于激

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扮演角色的领读,尊重了学生的选择,给学生创设展示读和个性化朗读

的机会。③在朗读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汇报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的自主学习精神,学生兴趣

浓,积极性高,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④最后,又一次音乐响起,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声外的旁白是对这首诗最好的注释。 这样的评课稿很显然是重表象轻实效,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学科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

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这样的评课思维盛行的话,就会导致教学实践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模仿

和研讨上,缺失理念的观照,缺失新课程精神与实践操作的整合。

3、重面面俱到轻特色剖析对一节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不分轻重、主次,面面俱到,而需要

有所侧重。但实践中有些评课往往面面俱到,试想一篇评课稿从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教学

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诸方面上去综合分析,肯定会流

于泛泛而谈、浅平乏味。

更有甚者,听了课后,所提的意见,多半是枝节问题:教者板书如何,声音大小适中否,

教态优雅,拿教鞭的姿势,图表悬挂的高低等等。总之,触及不到实质问题,难怪有些老师

感叹这样的评课没啥意思。所以要尽量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特点,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择其要领重点

评述。这样有利于评得入木三分。下面截取某个评课稿的片段,以引发大家的思考: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听《我是什么》有感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

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

层层波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在今天录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真诚的

言语,亲切的语调激励的言辞,有效地调控着整堂课。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了学习中成功的喜悦。综观整节课,教师在课

堂中的评价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准确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促进每个学生

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所以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要能根据学生

的回答来反馈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要有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加以肯定,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

生以提醒或纠正,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记忆生字的字形时,有个学生说,看到“灾”字,

我就会想到房子着火了,教师马上予以肯定,这是用联想的办法,经教师一提示,学生就会

自然而然地去想,哪些字可以用联想的办法去记。再如在小组接续时,有个学生多读一个字,

教师非常亲切的说“别着急,看仔细了,你会读得更加流利。”看似一句平常的话,却提醒了

学生读书时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还比如:“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小水珠!”“你真是个会思考

的孩子!”“很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等等,准确得体的语言,使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清楚

地了解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及自己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

二、生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令老师感到满意,这时,老师往往要作“读错

了”“不对”等硬性的评价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以期待其他学生完善的表现,今天这节课,

教师在学生朗读出现失误时,微笑着对该学生说:“看仔细了,你会读得更加流利!”“别着急,

你可以读准确。”平淡的几句话一一化解了学生心中的尴尬,保护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纠

正错误的同时,更加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融入到学习中去,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表扬学生

时,教师的评价语言更是生动丰富。“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孩子!”

“别人没想到的,你都想到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谢谢你来告诉大家。”等等生动的语

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充满自信,只有自信地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学生的创

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亲切

教师的评价不止局限有声语言,亲切、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

奇功效,也许教师的一个慈爱的抚摸,一个表扬的手势,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提示的眼神

都使学生在举手设足间感觉到教师的亲切,关爱,整节课,教师始终面带笑容,亲切地与学

生对话,亲切地表扬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深深感受到了教师的情、教师的赞许。 可以说,在整节课中,教师那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快乐中学。当然课堂中的语言评价是丰富多彩,

如果,教师还能适时地多利用自己的体态语言,让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我想学生的心

理更能感觉到更大的鼓舞。

4、重宏观理论轻事实联系我们说教学思想支配教学活动,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规范与优质,落

后的教学思想会导致教学活动的紊乱与笨拙。诚然评课时也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

法等有关理论作为支撑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评价,不能就事论事。但是,这里存在两个

问题,一是评一堂语文课却很少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等理论

来评课,许多语文教学的评课稿几乎看不出是在点评语文课,通篇充斥着“素质教育”、“创

新理念”、“双主并重”、“和谐民主”、“人文精神”、“生命学说”等等这些宏观的理论,这样

的评课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行”。第二个问题是空谈理论,没有以事论理,很少结合课堂教

学现象,这样的评课空洞无物。但愿下面一篇评课稿能引起大家的警觉: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课堂是静态的物质存在,因为有了儿童——这活生生的生命。才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才

充满着成长的气息。

生命的价值在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学生只有在宽松的

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

《in un un 》的教学,精心设计小导游带领畅游拼音王国、勇攀高峰、小小神枪手等情境,

从儿童的视角来观照我们的教学,激发儿童鲜活的生命力。从孩子们灿烂的笑脸,高举的小

手、热切的欢呼声中我们不难看到语文课堂的新起点。 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在于它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

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课堂中当老师示范用“un”编了一句顺口溜后,并

没有满足于学生的限读,而是允许孩子展开想象,亲自尝试编编顺口溜。如:小小蚊子un un

un “,等,让孩子以生命体验打开思维的想象空间,闪现个性化的理解。焕发生命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体验,在于心灵的成长。儿童的生命世界不是静态的空间,而是

动态的时间流。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即便是错误的,也有教学的价值,能折射出

课堂的独特美。拼音教学中孩子难免会存在发音不准,发音不到位的缺陷,邬老师总是耐心

的、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指出,直到正确为止。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显露的弊端林林总总,赘述的只是挂一漏万,比如:缺乏理论、就

事论事;凭感觉、凭经验应景几句等等。然而归结为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把握语文教学传

统理论和现代理念的弥合点,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能立足这样的一个基点去认识问

题、分析问题,透视每一节课,可能会到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对改变

目前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是提高

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二、评课要义

评课时要把所有的课堂行为放在一个关系网(场域)中去通盘考虑,重视课堂事件发展

的不确定性,考虑指向教学过程的——媒介指标和指向教学结果的——终极指标。并提醒自

己必须理论融入实际,思考三维目标的整合,必须研究学生,关注教学内容是否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疑点突明、教育点突现,关注教学过程中是否形成增长点、构建新旧交融点┉┉

阐述时必须以效定性,突出科学性;以理析课,突出指导性;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只有

实实在在抓住这些最基本要素,才有可能评得到位贴肉、有血有肉,在给人以启迪的同时也

提升了自己。下面着重说明三点:

1、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所以评课时请记住你是语文老师,(你评的是语文课。既然是语文课,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