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2019-06-11 10:06书业网

篇一: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今年高考,是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高考湖北卷作文题以杜甫的诗《春望》为材料,谈及时代进步,信息技术全球化,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逐渐取代传统书信交流。专家普遍认为,该作文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生活观察力、思辨能力及表达能力,“发挥空间大”。

搜狐网就“2012年湖北卷的作文题难度”设置了问卷调查。截至昨日19:17,共有7298名网友参与了投票,57.75%的网友认为不难,30.37%的网友认为难,还有11.88%的网友认为“不好说”。

昨日,语文出版社社长、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其微博中表示自己最欣赏湖北卷和上海卷的作文题目,指出材料作文是作文教学重要形式,也是开拓文路启发智慧和挖掘思想的重要形式。

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

视野更开阔体裁较广泛

周文涛(华师一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该作文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时代,命题视野更开阔;从表达能力上来讲,该作文题不限体裁,学生可选择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甚至带穿越、科幻元素的方式,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 文化含量高 答案很多样

刘富道(著名作家):今年高考题目出得很有文化含量,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也考察了学生对文化、历史、过去生活方式的理解。既能就事论事写家书的变与不变,也能引申开去谈,可谓答案多种多样。

开放好下笔 佳作不易出

萧兴国(武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湖北名师):今年高考作文是个开放性的题目,多角度立意的命题形式让学生好下笔,有话说。但想写出佳作,也要看其生活体验是否深刻丰富细腻。

浓浓书香味考查认知力

刘川鄂(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今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书香味很浓,旨在引导学生认知时代、社会、人文现象,有时代感,有思辨性。学生的审题、对题目的认知能力,在写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者郑晶晶整理

篇二:2012湖北高考满分作文4篇

【湖北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2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科技的利与弊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

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交流的无奈

鼠标轻击,按键轻点,电波激发一个个信息点,代码串联起一个个字符。此时此刻,你的话语就传达到我的身边。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瞬息之间可以交流。但是,如此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彼此吗?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时代,书信早已被冷落,它们的身影往往留存在我们心中的只是父辈们发黄的写着或黑或蓝钢笔字的纸张。必须承认,电子传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极为低廉,但是转瞬即来的信

息,大多数的时候就如同三个月就长大的肯德基香辣鸡,往往味同嚼蜡。手机和电子邮箱里收到的往往只是一连串自创的但更多是人云亦云转发的数字符号,往往并没有给我们充实饱满的感觉,反而感到时时的空虚和无助,仿佛一场疲惫的梦幻。

这就是交流的无奈。我们很难或者无法拒绝突如其来的电话信息的打扰,做好的安排与计划付诸东流。很多时候往往最大的无奈不是别人从我们这里夺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现实中给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我们还要生活。只是对于后者,又有谁人能够做到?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于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书信时代,有的是:“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担心与牵挂,多的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充满了未被浮躁时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寄出信件就是寄出一份美好的愿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我们前辈们的思考进一步深入扩展,字字推敲,款款情深,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面孔和情感,对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向往,曾经多么让人激动不安。

手写书信所附带的传统的元素文化价值,稍不注意就有被泡沫般的网络所湮灭的危机。是的,科技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真正交流沟通的问题。因为“如果意义不在词语里,而是在脑子里或是在对客体的参照里,那么,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假如我们缺少了等待与珍视,我们注定是不能“心连心”的人,我们发出的电子信号最终消散在茫茫太空,我们从未知之中来,又往未知之中去。

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

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反复复地阅读,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但你可曾想过,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当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他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身处逆境之时,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纵然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给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带着笑容,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而如今,这种文明已经渐行渐远,很难再去寻觅它的踪迹,但是它并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不管现代文明如何发达,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它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它已是一行不灭的印记!我想说:朋友,当你面对电脑、手机的印刷体,出现审美疲劳时,不妨拿起纸和笔,写一封信,给亲人。

谁解家书味

夜落月悬,独对孤灯,我静静撕开那信封,铺平。

我总爱望那绿绿的邮筒,总爱去收发室去找我的家书,在那重重叠叠的牵绊和祝福里去认领属于我的那一份。我珍祝那安静的一刻,我不忍失去那自古至今家书所承载的内涵。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他的母亲每周给他寄一封信,每次的结尾都是“寒霜露重,望君保重。”简简

单单的八个字却成了林清玄眼中最动人的字眼,因为其中丰沛的爱,因为那剪不断的挂念,家书成了心的纽带,哪怕霜寒露重,我们亦可相互温暖。

翻开《傅雷家书》,我读出一颗深刻却细腻的心,一向暴躁的傅雷,在家信中虽常是教诲,但严厉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血浓于水的关爱,能听见远及天涯的那声嘘寒问暖,亦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家书不仅饱含温情,更是一次亲切的交谈,一次心声的吐露,金圣叹在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字付大儿春,咸菜与黄豆同吃,大有核桃滋味,此语一传,我无憾矣。”潇洒才子金圣叹在死前亦不忘开玩笑,给那些想看他泣诉的小人留下最睿智的讽刺,此中的滋味谁解?谁从他踽踽独行的背影中读出那辛酸与寂寥?我想定是有的,定有人去认领那颗高贵的灵魂。

黄永玉收到叔父的来信,虽在咸宁改造,他却说:“这儿的荷花真美。”他的叔父不是别人,正是在文革间写下的《中国服装史》的沈从文,这家书,是高洁情怀的吟哦,在其中我们读出了大师的从容。

最令我动容的家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与妻书》,他告诉妻子他有多爱她,告诉她他必须离开,为了千千万万人都可以像他们那样相爱、那样幸福,这是情丝包裹的家书,这是一战士明志的家书,这更是用生命传递爱的家书,他那不识字的妻子在用颤抖的手抚摸那信的时候,定是会哭成了泪人又擦干泪光下去的.

而现在呢?在信息满天飞的时候,当电子邮件穿越地球村的时候,当电话安到家家户户的时候,谁又能静下心来读一封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信呢?乔治·默里迪斯在《森林的挽歌》中写道:“我们奔走,像相互追逐的行云,我行走了,像松果一样坠落。”我们不仅失掉家信,更失掉一种情怀。

可我愿接你回来,为你掸落沾染的尘埃,与你独对孤灯,我的家信。

【满分理由】此文写得很动人,由命题材料中的?书信形式?的讨论引发,展开记叙、议论、抒情、结合题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意蕴丰厚,内容一等上25,结构完整情感脉络清晰,富有文采,表达一等上25,深刻丰富,亮点突出,发展10。

篇三:201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201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题目】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已经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各省作文题纷纷揭开神秘的面纱,湖北省“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之争论”的供料作文让部分一线高三教师大呼意外:“怎么又是材料作文?”也有老师高兴地说:“果然是材料作文!”这里有个背景,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至2011年湖北省8个作文题中有6个是供料作文,其中有4个是纯粹材料作文,形式相对稳定;最近几年稍有变化,08年是供料命题“举手投足之间”,09年来了一次大胆出新——半命题“站在 的门口”,10年又回到纯粹材料作文,11年直接命题为“旧书”,而12年再次回到纯粹材料作文。一线教师和广大考生对于作文题目的预测是众说纷纭,各自有理。可是笔者认为这些对于题目形式的预测大可休矣,因为经过多年探索,湖北高考作文命题已经逐步回归理性,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早该回归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基本能力的重视。

一、平和稳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客观来讲,“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之争论”这个材料并不新鲜,发生在我们语文老师课堂上的这个情境并非虚拟,她真实而不花哨,朴素而不新潮,一点都不夺人眼目,号称“史上最严”的2012高考唬得全民屏住呼吸,所有与高考有点联系的的人都对这作文题目充满好奇,而结果让相当多的人觉得失落和失望。可是既在看客意料

1 / 4

之外,必在本行情理之中。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命题保持了09年题的神韵,秉承11年贴近生活的特征,兼收10年呼应时代的风格,看似简单,值得斟酌;貌虽平淡,大有深蕴:风格平和稳健,要的就是真才实学。

二、贴近生活,呼应时代,易于下笔

作为社会人,与人交流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时空的阻隔,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与亲朋好友互通声息、互致问候、互诉衷情,是人非常基本也非常高级的一种需要。因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人只能借助书信;山高水长、风雨晦朔积淀为“锦书难托”、“月满西楼”的哀怨凄美;因为难以超越的自然条件和无法摆脱的社会动荡,才有了“仰首望飞鸿”的孤单和“家书抵万金”的沉重。上世纪电报电话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新世纪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的交流方式,作为90年代人的高三考生必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拿到这样个来自生活的材料,面对这样一个呼应时代的争论,考生自然是有话可说,易于下笔。

三、呼唤传统,投身时代,审题容易

但是,仔细斟酌这个材料,我们会发现可挖掘的空间其实很大。表面上是一个“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的争论”,实际上蕴含着对社会转型期严峻现实的忧虑——传统貌似断裂,现代科技力量操控人类物质生活乃至精神世界,现代人逐渐失落传统家园,人的异化似乎并非科幻小说的耸人听闻。而高明的地方在于,材料并未明显泄漏这种担忧,也似乎并未指出明确出路;或者回归传统,或者拥抱时代,或者开拓第三条路,或者平静面对生活的变与不变,一切看你自己的选择。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湖北高考作文题早已跳出道德教化的桎梏,给予考生很宽的表达空间,而且几无体裁限制,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全凭你喜欢和擅长。而平时让老师和学生十分纠结的审题问题,也早已不是问题。但是你怎么想,如何写,想好了,写出来,高下优劣立判。

四、关注生活,夯实功底,快乐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以表达为其本质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2012湖北高考作文题摒除写作本身之外无关宏旨的枝节干扰,回归到对考生基本写作能力素养的考察,也为我们高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一要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培养思维品质,拓宽思维的广度,开掘思想的深度;二要夯实功底,阅读经典,注重积累,勤于练笔,精于表达,而且追求表达的独特风格;三要丰富语言训练的形式,搭建宽广的语言表达的舞台,比如演讲、辩论、时事评论等等,不断推陈出新,让学生乐说乐写,当然,这个快乐并不等于轻松;四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乐观积极,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孝悌友善,乐于分享,敢于担当,于己于家于国于人类于自然宇宙都有一份赤诚的爱。

2 / 4

【例文】

1、交流的无奈

鼠标轻击,按键轻点,电波激发一个个信息点,代码串联起一个个字符。此时此刻,你的话语就传达到我的身边。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瞬息之间可以交流。但是,如此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彼此吗?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时代,书信早已被冷落,它们的身影往往留存在我们心中的只是父辈们发黄的写着或黑或蓝钢笔字的纸张。必须承认,电子传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极为低廉,但是转瞬即来的信息,大多数的时候就如同三个月就长大的肯德基香辣鸡,往往味同嚼蜡。手机和电子邮箱里收到的往往只是一连串自创的但更多是人云亦云转发的数字符号,往往并没有给我们充实饱满的感觉,反而感到时时的空虚和无助,仿佛一场疲惫的梦幻。

这就是交流的无奈。我们很难或者无法拒绝突如其来的电话信息的打扰,做好的安排与计划付诸东流。很多时候往往最大的无奈不是别人从我们这里夺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现实中给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我们还要生活。只是对于后者,又有谁人能够做到?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于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书信时代,有的是:“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担心与牵挂,多的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充满了未被浮躁时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寄出信件就是寄出一份美好的愿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我们前辈们的思考进一步深入扩展,字字推敲,款款情深,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面孔和情感,对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向往,曾经多么让人激动不安。手写书信所附带的传统的元素文化价值,稍不注意就有被泡沫般的网络所湮灭的危机。是的,科技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真正交流沟通的问题。因为“如果意义不在词语里,而是在脑子里或是在对客体的参照里,那么,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假如我们缺少了等待与珍视,我们注定是不能“心连心”的人,我们发出的电子信号最终消散在茫茫太空,我们从未知之中来,又往未知之中去。

2、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3 / 4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反复复地阅读,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但你可曾想过,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当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他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身处逆境之时,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纵然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给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带着笑容,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而如今,这种文明已经渐行渐远,很难再去寻觅它的踪迹,但是它并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不管现代文明如何发达,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它不会消失!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它已是一行不灭的印记!我想说:朋友,当你面对电脑、手机的印刷体,出现审美疲劳时,不妨拿起纸和笔,写一封信,给亲人,给朋友??

4 / 4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