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三重门续写

续写2019-06-11 11:15书业网

篇一:《三重门》见证者忆韩寒

《三重门》见证者忆韩寒:高中他这样走过低谷与辉煌 2012年02月17日 10:12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陈鸣

字号:T|T

5659人参与0 59条评论0 打印 转发

韩寒从未承认,在随性和天才的姿态背后,以差生形象出场的他承受过巨大落寞与压力。十余年来韩寒努力证明自己:2000年《三重门》出版;2008年介入公共意见空间。挖掘两个成名点前的经历可以发现:说服更多的人,同时引发更多质疑批评——这似是“差生”韩寒难以改变的人生戏码。

《三重门》的结尾像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作为一个以仅有的方式一直努力证明自己的差生韩寒,“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出道逾十年,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但如果回到十多年前的起点,韩寒的出场更像是一个笑话。

1998年9月份,秋季开学的那天,如果你在上海松江二中的校园里头,刚好路过高一

(7)班,就有机会看到这样一幕——

松江二中校门口的韩寒,他曾是这里最出名的差生。成名多年之后,正在经历风波的韩寒似乎又回到了当年:他需要更努力更艰难地证明自己。 (南方周末记者王轶庶/图) 一个又黑又瘦、头发蓬乱的高一新生站起来,轮到他向全班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韩寒。韩是韩寒的韩,寒是韩寒的寒。”底下笑成一团。接着,他又郑重其事地说:“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教室里一片欢腾,笑声中有嘲弄的味道。

他的确不像个“写文章的”。来自金山区的少年韩寒,晒得黝黑,像刚从难民营走出来,他入学是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这意味着在这所知名重点中学,韩寒的“地位”相当地不高;这也意味着一整个夏天,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跟着田径队在炎炎烈日下一圈一圈地跑。

听到韩寒自我介绍的时候,新同桌陆乐,还有隔两排远的沈宏伟也都笑起来,他们不清楚这小子凭什么这么狂;那时候是三好学生的陆乐回忆:“一般来说体育特招生成绩都不会好,谁相信他会写‘作文’?”

但接下来沈宏伟和陆乐很快就相信了,在短暂的同校时间里韩寒迅速证明了自己。但如今,沈宏伟、陆乐,以及当年那些同样被信服的同学们发现,韩寒再一次需要向更多的人证明自己——十多年时间中,韩寒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但至今似乎仍未完成。一夜之间,韩寒就像又回到了那个笑话一般的起点。

会写作文,也是会写作文的差生

1998-1999年秋季学期开始了,在陆乐的观察里,这个体育生的懒和不听话很快就露出马脚,他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几乎从不听讲。他在书桌上码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挡老师的视线,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不看书的时候他就不停地写东西,晚自习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写,作业也不做。这看起来完全是人们在学校里经常看到的不听话的差生。

但晚上回到宿舍,他经常和同学聊起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高昂的时候,他对睡在对面铺的沈宏伟说:“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锺书是第一,我是第三。”那时候的沈宏伟听得一脸茫然:“钱锺书是谁?”

开学后不久,几次测验考试的成绩很快就下来了,韩寒毫无意外地考得一塌糊涂。可是看起来韩寒并不在乎,只是继续沉到那堆民国作品和历史古籍中。“他的性格总是慢悠悠,不着急,无所谓。后来因为在宿舍不讲卫生连累大家被扣分,有同学建议要把他赶出去,他也不生气,还是乐呵呵。”沈宏伟说。在韩寒的推荐下,他也开始翻《围城》。

在很长时间里韩寒被视作两面:写作上的令人惊喜和传统意义上的坏榜样。新概念作文获奖、《三重门》出版,都难以改变这一点。 (南方周末记者王轶庶/图)

金山少年的优点是认真的时候一手字写得非常漂亮,语文老师戴金娜把班级的黑板报交给他去写。同班同学潘超安也是寄宿生,有时韩寒课后或周末写黑板报的时候他也在教室里。他发现别人是抄黑板报,而韩寒却是真的“写”黑板报——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想到什么随手就写上去,居然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如果不去理会那些错别字的话。

陆乐也发现,韩寒会写文章并非吹牛,有时候韩寒把一些刚刚写好的文章直接拿给他看,文字妙趣横生,看得他乐不可支。

这种急智和文才其实很早以前就显露出来了,只是刚到松江二中的时候无人知晓。初中时候韩寒刚进罗星中学,写的第一篇作文《我》就被当时的语文老师彭令凤赞赏不已。彭令凤如今已经退休,住在上海市区,她在电话里头说,在教学生涯里从来没见过这么早熟的学生。“初中开始写作文风就很老练、诙谐,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同龄人完全不同。”彭令凤发现,闭卷考试的时候其他学生花半小时才能写好的作文,韩寒通常十分钟就写好了,而且接题就做,下笔成文,基本上不做改动。

写作才能几乎是少年韩寒身上唯一值得一提的“亮点”,他的初中三年实际上过得并不愉快,更多时候他的少年生涯是作为“差生”被其他人见证着——上课走神,不守纪律,不交作业,生活邋遢,有时候甚至连作业本都能不翼而飞。如今老师们自然不再说他“坏话”,但是实际上有一段时间,作为一种惩罚,少年韩寒被老师单独拎出来,一个人坐在讲台边上,背后是整个班众目睽睽的目光。

韩的父亲韩仁均为了照顾他读书,把家从亭林镇搬到了离初中较近的朱泾镇,他母亲每天在朱泾和亭林之间挤公交车来回奔波。

这对父子有十分亲昵的一面,在一张老照片里,儿子捏着父亲的脸,两人笑得脸上只剩两排白牙。从初中开始,由于学业的问题,韩寒和家人的关系逐渐显露出紧张的一面,有一次因为韩寒没交作业,韩仁均被老师喊到办公室,父亲对着儿子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坏孩子的舞台在萌芽

1998年是赵长天到《萌芽》杂志社任主编第三年,那时候杂志社还没搬到现在巨鹿路这个别致的小院落里。

赵长天清癯,说话的时候喜欢伸出细长的五指,有老式文人的有条不紊,但1998年做这个主编其实焦虑不堪,时常要低声下气地四处找上海的大企业要钱。

当时他在寻找一个机会,要把这本文学杂志拖出泥潭。巅峰时期《萌芽》的发行量是30万份,而到了1995年赵长天接手的时候,只剩下1万份。所有文学杂志都会对那段时(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三重门续写)期记忆深刻,“全民经商了,作家都下海了”,《萌芽》剩下的读者都是一些已经进入中年的铁杆读者。

那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刚开始热播;四通利方摇身变成新浪网,网易搜狐开始崛起,网络时代隐约在望;作家李敬泽跟朋友在北京聚到一起,商量的还是怎么推出一批“70

后”作家,最后作者登出来的照片都是女孩们的艺术照,眼看着严肃的文学活动变成了选秀。对文学杂志来说,这是那个年代的基本背景。

赵长天开始大力改造这份杂志,刊发了大量的纪实作品,甚至在这本文学杂志上登足球明星范志毅的大块头文章。但是杂志始终没有大的起色。

1997年,赵长天和他的同仁开始新的努力——要寻找一批年轻的创作者。一开始找中学教师推荐,收到的都是当时学校里的“优秀作文”,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朝气,赵长天决定由《萌芽》自己来找,李其纲提议举办一个面向学生的作文大赛,声势要大,要获得高校的支持。赵长天和李其纲一起拜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常务副校长王铁仙,找到了复旦大学人文学院的陈思和,很快谈妥了上海本地的这两家高校。

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的追念活动上,赵长天见到了陈伯吹的儿子,当时的北大校长陈佳洱,聊起了筹划中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陈佳洱当即表示北大要全力支持。后来在南京,在谢晋的电影《鸦片战争》剧本讨论会上,赵长天又遇到了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董健也表态支持。

到了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有了眉目,但彼时没有人可以预见这项赛事的未来。那一批后来成为80后作家领军人物的孩子们还淹没在人海当中。

被邀请来当评委的作家叶兆言当时心头始终悬着一个疑问,“这个事情靠不靠谱?当时我、铁凝和方方其实心里都在担心,很可能办这么一届就黄了。”当时的赛事总干事李其纲甚至做好了心理准备,最后很可能一篇像样的稿件也找不到。

80后这代人那时候看起来极为平庸,“好孩子”中规中矩,死气沉沉,“坏孩子”染了头发,忙着学“古惑仔”,报刊上开始用“垮掉的一代”这样的外来词汇形容成年人对他们的担忧。

灰头土脸与招人喜爱

赵长天、李其纲在大江南北的高校四处奔行的时候,那个又黑又瘦的少年韩寒还在二中的操场上一圈圈跑步,课上课下一刻不停地读老师们都没读过的“怪书”,写一些民国腔调的文章。

松江二中的宿舍生涯让“问题少年”韩寒有机会更放肆地看书和写作——起码不用像在老家,考砸了的时候,他在前面逃跑,韩仁均在后面追,邻居在后头拉。

篇二:“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

“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

方舟子

韩寒在在1999年上高一时因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成为小众名人,而让他成为大众名人的,是在200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不仅轰动一时,而且畅销不衰,销量达200万册,韩寒自称“我至今所有的荣誉都是因为这本书而开始”。

在最近的文章中,韩寒以他写作的《三重门》时还不认识路金波为由驳斥路金波代笔的说法,让人莫名奇妙,因为人们怀疑的是《三重门》由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代笔,路金波则被怀疑代笔韩寒后来的博客文章。韩寒还打算在4月1日出版该书的手稿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同样莫名其妙。这本书既然是以韩寒作品的名义出版的,那么他至少会抄一部书稿给出版社,有他的手稿存在并不能证明书就是他写的。他举海岩出示手稿证明别人没有代笔为例,却给自己挖了一个坑:田博马上在微博上贴出手稿证明他和赵立志就是海岩《五星大饭店》的代笔,上面还有海岩批改的笔迹。

那么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写的呢?

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介绍,“韩寒从进入松江二中读高一不久,也就是1998年下半年起,开始了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写作。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现在我们在媒体上常常看到说‘一个留级生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一个17岁的少年写出长篇小说’什么什么的,好像《三重门》是韩寒留级后写的,是韩寒17岁时写的。其实严格地来说,韩寒的《三重门》写于留级前,写于16岁,也许准备的时间更早。”“我是在韩寒读高一的第二学期,即1999年的二三月份,才知道他在写小说的。那时,他的小说已经接近尾声了。”“在1999年3月28日去上海市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复赛时,《萌芽》的胡玮莳和赵长天知道了韩寒写了部小说的事,于是就约定写好后让他们看看。复赛回来,韩寒将全部书稿订正一遍之后,四月份把书稿送到了胡玮莳那里。”

而最近韩寒在回应《三重门》由父亲代笔的质疑时,如此说:“既然很多质疑我的人主要集中在我17岁时候我第一本小说《三重门》上,而理由恰恰是在他们的17岁写不出来,所以我的17岁也必须不行。”“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黑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假的女生一起窝在教室里不停的写。”

按韩仁均的说法,《三重门》的写作用了不到七个月(1998年9月~1999年3月),写于韩寒16岁时,还特地纠正了媒体上关于写于17岁的错误说法。而按韩寒的说法,《三重门》的写作用了整整一年多,写于韩寒17岁时,沿用了媒体的说法。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相信谁的说法?韩仁均对该书的写作时间说得更详细,更肯定,似乎对该书的写作过程比韩寒还要熟悉,而且有旁证(《萌芽》的胡玮莳和赵长天),应该更准确,那么是不是应该再来纠正一下韩寒从媒体的来的错误说法?

韩寒说他“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至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都在写这本书,但是在2006年11月26日播出的东方电视新闻娱乐频道《可凡倾听》节目中,韩寒却

对曹可凡说他课余都在玩,只在课内的时间写作:

曹:那你这个小说是利用什么时间写的,是课余时间还是怎么样?

韩:课余时间对我来说才是真正有用的时间,得玩,所以基本上我就认为是没用的时间比如课内时间,我在那写。

http://ent.sina.com.cn/v/m/2006-11-21/21061338001.html

那么他在课外究竟写没写?《三重门》?“深夜”和周末是玩还是写作?作为一个爱玩的体育特长生,体育课真的也不去上而在写作?

韩寒在《第三个人》中另有说法:

“进了松江二中要住校,无父母管教,很幸福。我每天上课看书,下课看书,图书馆的书更是被我扫荡干净,只好央求老师为我开放资料库。中午边啃面包,边看‘二十四史’。”

在《正常文章一篇》中他也说:

“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地读各种书,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到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篇》《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

究竟是每天白天到深夜上课也写书,下课也写书,还是每天上课也看书,下课也看书?

韩仁均还说,韩寒写这部书的时候是“偷偷摸摸”,“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

“一部《三重门》,20多万字,也真是难为了一个高一学生。试想,就是认认真真地抄一遍也得多少时间?更何况要构思,要‘偷偷摸摸’地写。”“可在粗心的人,也有心细的地方。比如,他上高中后写长篇小说《三重门》,这期间要经过寝室、教室、家里,还要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500格稿纸,400多页,竟然没弄丢一页。”

而韩寒在回应质疑时的说法却是:

“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黑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假的女生一起窝在教室里不停的写。”“《三重门》这么(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协议也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从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

公公开开,明目张胆地在教室里写的,同学们都知道,还有同桌为证。这又与韩仁均的“偷偷摸摸”说法不符。韩寒作为作者,我们应该更相信他的说法,问题是,此前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中,亲口对鲁豫说他当时是在无人的时候写作的:

鲁:成功的作家都有一个写作的习惯,你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

韩:没有,??但是我旁边不能有人看,我最烦的就是我在那里写,旁边有人看。

现在怎么又改口说是坐在同学们中间写的,些一页传看一页?给同学们看是当场写的吗,还是事先准备好的?给同学们看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这部书是他写的?

韩寒不仅让人觉得他对《三重门》的写作时间和经过都不明不白,事儿这样说,事儿那样说,而且他对这部书的内容似乎也是很不熟悉。以前已经提到,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采访时,被问及为什么《三重门》起这个书名,回答说“忘了”。对此他的解释是,他并不是真忘,“我完全是不想搭理一帮笨蛋”,所以假装忘了。但是在其他场合,韩寒也经常用“忘了”来回应对《三重门》的提问,例如:

“昨日,中山大学附中的阶梯教室里挤满了300多名学生。??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对话时间里,不断有学生请他谈谈此前写作《三重门》等成名作品的心得和体会。但韩寒大都以一句‘我忘了’或者‘我不记得了’含糊作答,这引起一位女生对其创作态度是否严肃负责的质疑。对此,韩寒仍然轻松回应:‘我记性不太好,写过的东西就忘了,但我对读者是很负责任的。’”(2005年11月30日《南方日报》)

这回总不至于把学生们也都当成“笨蛋”了吧?为什么还是大都以一句“我忘了”或者“我不记得了”回答对《三重门》等成名作品的提问?一个作家对自己的成名作品的记性如此之差,这不是很奇怪吗?难怪连在场的中学生都要质疑其创作态度是否严肃负责。其实一个作家再不严肃,再不负责,也不至于对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如此不熟悉。但是,如果作品根本就不是该作家创作,只是照抄一遍而已,那就容易理解了,说“忘了”总比说不知道好。

另,看了《可凡倾听》,又发现了一个矛盾之处。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说的是韩寒告诉他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并给他看了参赛作文,最后韩寒自己把作文寄走。而韩寒说的是他不知道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是韩仁均帮他把文章寄去的:

曹:那当时你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萌芽》杂志在办一个新概念的作文大赛?

韩:其实我不知道,是我父亲在《新民晚报》上看到这个消息,然后帮我把文章寄出去。

而且韩寒还说他补赛时,出题考官往水杯里扔的是一团餐巾纸,又多了一个版本。怎么不统一一下口供啊?

2012.1.26.

篇三:反正写作正

正-反-正写作

纲要样本讨论 - 以方韩之争为例

2012年1月开始,“打假斗士”方舟子等指责有“著名作家”、“ 现代鲁迅”“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名声的韩寒的作品有他人代笔,引发了一场大论战。

从网络上把争论的双方的主要论据和推理收集起来,按方舟子等攻方为出发点的正方列出正-反-正。

也可以从韩寒的辨方为正方来列出,有兴趣者可以一试。

方韩之争 ? (1) 论证韩寒作品为他人的代笔

韩寒的《三重门》是在高一写的。《三重门》中涉及的政治、历史、 文学知识无数,直接引用的文本数量非常浩大,其中有些书籍非常晦涩。 韩寒父亲说韩寒是一个初二还在接触少儿报刊的小孩,怎么可能在一两年之间突然读起来了(并且读懂了)这么多书籍,并且能大量和自如地引 用其中的典故?

《三重门》明显有文革和八十年代的话语、场景和成人老练 的思维方式。话语和场景,特别是思维方式很难从书本中学来。

《三重门》的作者拥有大量知识,但是视频访谈中的韩寒却是无知得可爱。比如,韩寒书中用了大量的党史和文革知识,但是他平时讲话中却能把姚文元和延安整风联系起来。他书中熟练运用了《红楼梦》中的典故,但是他却在镜头前坦承没有看过《红楼梦》。他在另一次访谈中说他并不懂儒学和什么学什么家的,但《三重门》却熟练地引用了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文字。总之,在一切公众场合中韩寒是一个热衷谈论赛车和女人等事的青年,而完全不是一个具有大量阅读经历的文学家。

视频访谈中韩寒常表现不知道自己的作品的内容,否认自己作品中说过的话。他在电视中说他忘了《三重门》书名的意思。

赛车手韩寒在紧张的赛程期间常有博文和作品出世。

方韩之争 ? (2) 反驳韩寒作品为他人的代笔

韩寒的《三重门》有手稿证明。

没有经历可以靠想象力来得到。

世界上有早熟的天才,如七岁就写下“咏鹅”佳句的骆宾王。

写静静的顿河的肖洛霍夫也是20几岁,也长时间没有新的佳作证明,拿不出证明那是自己写的。

作家是无法证明他的作品是自己写的证据的。

现在的证据都不是直接证据,全部是无效证据!如果不能百分之百证明作家作品由他人代笔,那就是在诬陷,是对作家的人身攻击和压制言论自由。

忘记自己作品的内容,名字来历等等是正常人很经常的事。

读文章是读内容,它是谁写的有什么重要呢?

若说真伪,值得质疑的可不止他,为何偏盘问他?方舟子自己呢?

代笔自古有之,不是什么大问题。韩父帮儿子改的地得也没什麽错吧?这是法律层面的看法。如果韩寒的文章完全由其父所写,韩父也愿意,这样只涉及道德问题,不是法律问题。如果韩寒的文章完全由韩寒与其父共同所写,但在其父允许的情况下只署韩寒的名,那就什麽问题都不是,只是韩家内部的事。

方韩之争 ? (3) 对反驳的反驳

韩寒《三重门》手稿从头到尾十分干净,不象创作而象誊写。

肖洛霍夫年轻但有生活经历。而且知识是不能靠想象得到的。

韩在出名后任何场合中显示的兴趣、语言文字和逻辑思考能力十分符合他的高一七门功课不及格,语文考了40分的履历。

作家要自证清白其实是容易的:就是说清楚自己的作品和与作品相关的问题。就像一位母亲说清楚自己的孩子的特征和孕育经过。韩寒可以开作品研讨会,当众答复读者的疑问,或者在大众场合作一篇命题文章和回答几个问题来展示一下才华。而韩寒对质疑的反应是回避、辱骂、发毒誓、上法院。

即使假设韩寒是在短期内看了这么多书,阅历和思维那么早熟,并写出了一部二十万字的、一稿定型的长篇小说的少年天才,那他就更不可能显得这么无知, 文字能力低下。

即使没有人证明为韩代笔,但常识和逻辑上已有合理证明"天才韩寒"是假。况且,一电视采访中韩寒自己实际承认了不知道其书的内容,韩寒讨论代笔之事的电话录音也已被发现。

方韩之争核心不是作品内容而是道德和诚信。如果这作品的确是他代笔的,那就是伪造“少年天才”这一卖点来愚弄和欺骗读者并从中渔利。这和“三鹿奶粉”事件的本质是一样的。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