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琐忆好句赏析

竞选演讲稿2019-06-15 03:10书业网

篇一:琐 忆

琐 忆

作者:唐?|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按材料的性质分类记叙的组材方法

3、学习本文以大见小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按材料的性质分类记叙的组材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以众多材料体现中心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总十八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鲁迅的诗《自嘲》,学生朗读。

教师明确: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家较为熟悉:“怒目而视人民大众的敌人,甘心为人民(广大青年)作牛马”它是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写照,表现了鲁迅热爱青年、蔑视敌人的高贵品质。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写的《琐忆》这篇课文(板书),文章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几次谈话,表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显示出鲁迅深邃的思想、闪光的智慧和崇高的精神。

3、本文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 周年而写的,作者唐?|,浙江镇海县人,学者、散文家。

(建国以来,人们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重在表现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而忽视“甘为孺子牛”这一面,而本文却不同,着重写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

二、解题:

“琐忆”,“琐”:小而多。“忆”:选取的材料是作者耳闻目睹亲生经历的事,以小事来写伟大人格,本文写法的一大特点:以小见大,在选材组材上做到琐而有序、琐而有纲。

三、自由朗读全文,标记疑点、难点

四、欣赏名家范读,多媒体播放

五、了解结构

第1部分(开头——眼睛望着远处)写鲁迅平易近人、爱护青年的事件,体现其“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四件事

第2部分(如果把这段话——结尾)写鲁迅蔑视敌人、抨击时弊的言论,体现其“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三件事

六、解词并注音:

睚眦

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

虫豸

游刃有余

钦定书

梦魇

七、作业: (见上)

八、后记:

第二课时 (总十九课时)

【教学要点】

1、问题讨论1:记叙哪几件事

2、精读有关语段,了解句子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了解了结构,文章通过七件琐事,表现了鲁迅“平易近人,爱护青年”、“蔑视敌人,彻底斗争”的高贵品质。体现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这也是全文选材的一条总纲。

二、问题解析1

问:本文共记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怎么分类?各体现什么思想?

学生探究,回答:(多媒体演示)

1、初次见面——平易近人

2、用狮子与猪羊的比喻教育青年——关注国家前途命运

3、用小溪与烂泥塘为喻鼓励青年——不要自惭形薄

4、提学生靴子上街修补——积极担负教育青年的责任

此四件表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5、讲了一个讨饭人攀附阔佬的故事——讽刺国民党依赖美国的奴颜相

6、建议当局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讽刺国民党地方官禁止男女同泳的假道学嘴脸

7、建议出“官批集”——讽刺国民党“文化围剿”

此三件表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

三、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多媒体演示)

1、以为要“挨他几下了”,但鲁迅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对他很亲切,欲扬故抑,突出鲁迅平易近人

2、肖像描写,只勾画了胡须、目光,尤其是直竖起来的头发,借头发形象,表现鲁迅倔强性格。

3、面对严峻现实,鲁迅站得高,看得远,因而在战斗中总能主动出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者家的非凡气度。

4、表现鲁迅的光辉形象、伟大思想给“我”的深刻教育、巨大感召和鼓舞。

四、作业

P047 三

1、外貌描写

(1)学生找,教师明确:第九节(齐读这句)

(2)这一句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移就”修辞,“象征”手法。

白描式的肖像描写,借头发的形象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不屈的斗争精神,表现鲁迅坚定、沉着、勇敢而顽强的战士形象,但这并不防碍他的平易近人,因为“能憎,才能爱”(爱憎分明)

2、语言描写:

(1)学生朗读第10节“鲁迅先生叹息说??浅点好”

这里“狮子、猪、羊、小溪和烂泥塘”各喻什么?引用的这些话有何作用? 明确:狮子--强大国家 猪、羊--弱小国家

小溪--青年 烂泥塘--夸夸其谈的学者

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正处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经济落后时期,自夸国大极其危险。青年人单纯、热情。虽然阅历浅薄,但积极向上,比夸夸其谈的学者故弄玄虚,借以吓人要好得多。有力地表现了鲁迅对广大青年的热爱、言传身教,不用教训方式。

(2)第16段语言描写,表现鲁迅克服思想上的局限,多为青年着想,使青年们变虫豸、变猴子的机会少一些。

猴子、虫豸--思想变坏甚至走上反革命道路。

(3)学生读第19段中“攀附阔佬”、“禁止同泳”两部分,体会幽默、讽刺的语气。

“攀附阔佬”表现了国民政府依赖美国的奴颜媚骨,以耻为荣,丧失国格。 “禁止同泳”表现了国民政府伪道学的丑态、自欺欺人。

这些语句表现鲁迅幽默的智慧和讽刺的威力。

3、神态、举止描写:

第17节:表现鲁迅对现实的深切忧虑和对青年的深切希望。

第23节:逼真地写出鲁迅在敌人面前居高临下、从容不迫,对敌人极端蔑视和憎恨。

总结:课文从这几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对敌对友能憎能爱。

四、找出议论语句、体会作用:

1、学生寻找,划出议论语句,议论段落。自己体会

2、明确:

(1)开头第1节两句诗后的评价:点名题旨,鲁迅的人格魅力。“全部人格”(对敌对友,能憎能爱)也是全文的总纲,线索。

(2)第1节有关鲁迅是否不易接近的议论,为第一次见面作铺垫。

(3)第9节关于鲁迅思想成熟的抒情性议论。(朗读)深化了平易近人的内涵,揭示“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结合练习四:2

(4)第18节,与体分析见练习三(朗读)点明了“横眉”的内涵

(5)第19节最后,非凡的观察力。

(6)最后第27节,抒情性议论(朗读)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慨、热爱、怀念之情。结合练习四:3

总结:这些议论集中而鲜明地阐发、开化主题,而且有些也利于各部分的衔接渡。

五、阅读P46阅读材料

六、作业:

1、归纳词语

2、课课练

3、预习新课

七、后记

附: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篇二:《琐忆》教案

琐 忆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主要通过日常的对话与独白来表现人物的由小见大的写人方法。

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及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鲁迅先生的七次对话或独白。

2.难点: 鲁迅先生的两句诗对表现鲁迅的性格、组织琐事、结构全文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睚眦必报:哪怕是极小的怨恨也一定要报复。睚眦: 发怒时瞪眼睛,引伸为极小的怨恨。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P19注②

*毁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

*妄加揣测:指胡乱地估量推测。揣:估量,忖度。测:推测,料想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喻明指骂甲而暗骂乙。

*惴惴不安:形容因为害怕或担心而不安定的样子。惴惴: 恐惧、担忧的样子。 *不期而遇:没有事先约定而出乎意外地碰上。

*消尽散绝:完全消散了。

*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作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顿。

*尽心竭力:投入整个身心,使出全部力量。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非常镇静。

*游刃有余:P24注①

*满城风雨

: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就到处轰动起来,议论纷纷。

*如坐春风: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梦魇: 梦里遇见可怕的事情而惊叫、呻吟。

混淆乾坤: 把男女的界限搞乱了。乾:(天)代表男;坤:(地)代表女。乾坤是八卦中的两卦。

时弊: 社会上一时较有影响的弊病。

机缘: 机会与缘分。

攀附: 旧时指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升官发财。

大防: 大的明显的界限。

掌故: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作者简介:

唐?|: 原名唐瑞毅,笔名晦庵、风子等,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鲁迅研究家。1913年出身于浙江镇海县一个农民的家庭,靠亲友资助求学只念到初二,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职,后参加工人运动,担任文艺宣传工作,组织读书会,1933年在鲁迅影响下从事散文与杂文创作,1959年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至今。

背景简介:

1、本文写于1961年鲁迅先生八十诞辰,外文出版社主办的英文杂志《中国文学》要作者写篇纪念文章,后写成此文同时发表在《中国文学》9月号和《人民文学》9月号上。 本文引用的两句诗出自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关于本文,作者曾说: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中战斗的一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对敌人恨,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

解题

文章以“琐忆”为题,“琐”字在这里有两重意思: 一是表明文文章所记,都是一些“小事”;二是表明这类“小事”很多,文章所记的,仅是其中一二。这标题不仅提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表明了作者的选材意图──以小见大。这是回忆性纪念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

预习思考题:

1.本文所记的七件事,可以分为几类?

2.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小事组织成一篇文章的?

3.文章的侧重点在哪一方面?

4.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和鲁迅面貌举止的描写。

5.本文怎样做到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的?

6.试用两种方法分段。

两种不同的分段思路:

第一种,以鲁迅的诗为纲,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17自然段)鲁迅先生爱护青年,平易近人, 体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第二部分(18─28自然段)记述鲁迅先生对敌人的蔑视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风格。

“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 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是决不宽恕,也决不妥协的,也许这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的缘故吧。”这是一个过渡句群,前一个句子承上,后一个句子启下,还同前文“有人议论”等句相照应。

第二种,按结构分,见后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

小结:

一、语言描写──对话与独白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全文的材料实际上是鲁迅先生的七次谈话(对话与独白)

1.代人挨骂(1─8自然段“对话”)

2.自夸国大(10自然段“独白”)

3.自惭浅薄(10自然段“独白”)

4.替人补靴与进化论(10─17自然段“对话”)

5.攀附阔老(19自然段“独白”)

6.禁止同泳(19自然段“独白”)

7.“官批本”──皇帝免冠(20─27自然段“对话”)

这些事,对于鲁迅只是些零星的细微琐碎的生活小事,所以叫做琐忆。

在课文里鲁迅前四次谈话表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体现了鲁迅对青年的关怀、爱护和帮助;后三次谈话着重表现了“横眉冷对于夫指”的精神,体现了他对敌斗争的坚决,体现了他的战斗风格。两个侧面合起来表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从整体看着重表现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前四次谈话固然是这样,后三次谈话虽然说的是对敌斗争的事,但作者还是强调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教育,使人感受到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这三次对话与独白的描写很有特点: ⑴具体而不空洞──亲身所闻,亲眼所见。⑵交代介绍与谈话有关的时代背景、事件始末、听者反映,使读者对谈话有更充分此了解。⑶综合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段,使人物声态并作,真切如见,更加有立体感。

二、结构特点──琐而有纲、琐而有序、琐而有归

本文标题为《琐忆》,所写的材料也确实很“琐”,一“小”二“多”,又交代了谈话的来龙去脉,又旁及许多事件及典故,全文形虽散而神聚,线似隐而实现,井然有序。 “纲”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概括了全文的基本内容。“这是

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全部人格的体现。”“写照”就形象说,“体现”就精神说。对这两句诗的阐发,使文章纲举目张,七个材料都紧凑地统一到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回忆中去。

“序”也就是在结构上贯穿线索是“近人”(鲁迅究竟是“近人”还是“难以接近”)。

第一段介绍初识前就将这线索点出,作为全文的铺垫。介绍了初次会晤后,第九段指出鲁迅给人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接上了这根红线,下面着重叙述鲁迅对青年的关怀,是“近人”。18自然段承上启下,指出有人觉得他“不易接近”,是因为他对敌人决不“宽恕”与“妥协”,进而将文章推进到有关“横眉”的内容,28自然段是全文结尾,没有顺势收在鲁迅对敌人斗争的材料中,而是作者“如坐春风”的抒情,仍归结到对广大青年的爱护与关怀上,贯穿线索仍在起作用。

第二种段落分法,可围绕“近人”这一线索分为四段:

1.“不敢接近鲁迅”(1─8自然段)

2.“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9─17自然段)

3.“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18─27自然段)

4.“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28自然段)

“归”,末尾一段,以一个亲身聆听过鲁迅先生教诲的青年的身份,由衷地抒发了对先生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溢于言表,把文章的格调顺理成章地归结到了“纪念”的旨意上,使文章琐而有归,成为纪念文章的上品。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与鲁迅交往的几件琐事,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永久怀念和感激的心情。

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开头说:“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句话中“写照”与“体现”两个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分析:“写照”就是画像,鲁迅先生给自己画了个像,是指形象而言;‘体现”就是某一事物具体地表现出某一种精神,是就精神而言。

(二)“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分析:“意料之中”,作者曾写过杂文,都被“叭儿狗”误认为是鲁迅的作品而使鲁迅受到攻击,为此,作者心里深感不安,“想见而又不敢去见”鲁迅。一次与鲁迅不期而遇时,鲁迅果然说:“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作者认为确实要“挨他几下了”。

“意料之外”,鲁迅不但没有训斥作者,反而与他亲切交谈,笑起来了,与作者原来的想法完全相反。这段文字恰当地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生动地表现了鲁迅的亲切热情,平易近人,敌人的造谣不驳自败。

(三)作者在谈到自己和鲁迅先生多次交往的过程中描写了鲁迅先生的肖像,即“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这段肖像描写,写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性格与精神?

分析:表现出一位坚定、沉着、勇敢、顽强的战士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这段白描式的肖像描写,运用移就和象征手法,借头发的形像,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不屈的斗争精神,它穿插在写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章节中,目的是写“平易近人”,却着力写他的“倔强”,这不矛盾吗?

分析:作者紧接着写道:“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能憎,才能爱”就是解答,说明鲁迅先生平易近人,并不是由他个人的性格所决定的,而是由于他是站在培养同反动派进行斗争的青年力量的高度来接近、关怀青年的。揭示了鲁迅先生“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和时代特点,是鲁迅先生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狮子、猪、羊、小溪、烂泥塘各比喻什么?引用鲁迅先生这两段话有什么作用? 分析:狮子喻强大的国家,猪羊喻弱小的国家,小溪喻青年,烂泥塘喻夸夸其谈的学者。通过比喻,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经济落后的情况下,自夸国大是极其危险的。青年人单纯、热情,虽阅历浅薄,但积极向上,比夸夸其谈的学者故弄玄虚,借以吓人要好得多。同时,有力地证明鲁迅先生对青年谈话重在言传身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是一贯的。

(六)本文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和抒情,在记叙中夹入一些称颂鲁迅先生的富有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请找出来,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开头引用两句诗后对两句诗的评价,起到点明题旨的作用;有关鲁迅是否“不易接近”的议论,为写第一次见面作了铺垫;对于鲁迅先生“思想成熟”的抒情性的议论,不仅深化了“平易近人”的内容,而且深入到有关鲁迅思想发展的探索,揭示了他“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和时代特点;第二部分开头的抒情性的议论,把对“横眉冷对”的叙述集中到战斗风格上来,并深化了对“战斗风格”的认识,然后过渡到写鲁迅先生的谈话;最后一自然段的抒情,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热爱、怀念之情。这些抒情议论,能使主题阐发得更集中,更明确,而且还有利于各部分的衔接和过渡,如果把这些抒情议论抽掉,全文就只剩下几件琐碎的事了。

(七)本文除了第9自然段肖像描写外,还有几处适当地穿插了对鲁迅的外貌和举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写鲁迅解剖自己思想变化时,穿插了肖像描写:“鲁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着远”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现实的深切忧虑和对青年的深切希望。

写到鲁迅揭露敌人“对外屈服,对内束手”时,穿插了动作描写:“鲁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逼真地写出了鲁迅在敌人面前的“居高临下”,“从容不迫”,表现了对敌人的极端蔑视。

作者多次描写了鲁迅的外貌和举止,能使读者如见其人,更形象地写出了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

(八)每一次谈话都是谈一些小事,作者怎样以小见大表现深刻的主题,使读者看来觉得亲切、可信。让我们共同来分析讨论作者是怎样写的。

请同学阅读1~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不曾和鲁迅相识的时候,对鲁迅的印象怎样?

——认为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不敢去接近他。

(2)后来又为什么想见鲁迅?这时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因为作者写的文章反动文人认为是鲁迅写的,骂起鲁迅来,作者想当面致歉,但害怕鲁迅责备,心里惴惴不安。

篇三:琐忆(教案)

琐 忆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教学,学会以小见大,通过琐事表现人物的写法,领会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对材料的选择、组织、开掘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设想】主要运用讲授法,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在中学和上学期都已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从文体来看,基本上都是小说、散文、议论文等。但大家是否知道,鲁迅不光以上文体写得好,而且诗歌写得也不错,请看鲁迅先生的这首诗。(展示鲁迅的《自嘲》诗手迹)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

大家对其中哪句比较熟悉?

教师明确: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家较为熟悉,它的意思是“怒目而视人民大众的敌人,甘心为人民(广大青年)作牛马”。

这句诗正是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写照,表现了鲁迅热爱青年、蔑视敌人的高贵品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写鲁迅先生的。

(投影题目:《琐忆》 唐?|)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本文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 周年而写的

(投影: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投影展示)

唐?|(Tao), (l913—1991)原名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浙江镇海人,学者、散文家。初中时家贫辍学,入上海邮局作拣信生,开始业余写作。1933年起发表散文、杂文,后结识鲁迅。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化运动,参加初版《鲁迅全集》编校。又支持《鲁迅风》,参加反迫害、反内战、反饥饿民主运动。《周报》被禁,转编《文汇报·笔会》。新中国成立后,致力鲁迅著作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坚持杂文、散文创作,历任复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文艺新地》、《文艺月报》副主编等。195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后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

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所著杂文思想、艺术均深受鲁迅影响,针砭时弊,议论激烈,有时也含抒情,意味隽永,社会性、知识性、文艺性兼顾,先后出版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短长书》、《唐?|杂文选》等,散文随笔集《落帆集》、《晦庵书话》等,论文集《向鲁迅学习》、《鲁迅的美学思想》、《海山论集》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另辑有《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建国以来,人们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重在表现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而忽视“甘为孺子牛”这一面,而本文却不同,着重写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

三、解题:

“琐忆”,“琐”:小而多。“忆”:选取的材料是作者耳闻目睹亲生经历的事。以小见大是本文写法的一大特点。

四、内容研析

(一)通读全文,讨论“七件事”。

问题一:教材“学习提示”上说“全文以鲁迅先生的两句诗为纲,写了七件看似细小、琐碎的事情”请大家把这七件事找出来,并用最简要的话概括。

(不一定要求标准答案,合理即可;教师结合每一位同学的答案和七次谈话的内容分析,明确以上内容。)

明确“七件事”(投影)

1、“代人挨骂”——鲁迅的“平易近人”;

2、“自夸国大”——鲁迅“循循善诱”教育青年;

3、“自惭形秽”——鲁迅“循循善诱”鼓励青年;

4、“补靴和进化论”——鲁迅对青年的“尽心竭力”;

5、“攀附阔佬”——显示鲁迅“讽刺的威力”;

6、“男女同泳”——显示鲁迅“反击的智慧”;

7、“官批本”——显示鲁迅的“远见卓识。

问题二:文章的七次谈话内容是否很散乱?可不可以分类?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不散乱,可分类。

前4则为一类,集中体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平易近人)。——“爱”

后3则是一类,集中体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对敌人的憎恨)。——“憎”

总评:鲁迅的爱憎分明的立场。

问题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全文的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结构上是全文的纲领,它为选材定了标准,使零散的琐事有了一定的围绕的中心,一个鲜明的贯穿线索,的确这句话是鲁迅伟大人格的体现。本文不仅选材,还是组材都服务于这一主旨,真正做到了琐而有纲,琐而有序。

(二)分析文章结构

问题一:通过阅读全文,大家看文章采用以上哪种结构方式?

1、“总—分”式

2、“分—总”式

3、“总—分—总”式

明确: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

文章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纲,把和鲁迅交往中的几件“琐事”,按事件的性质,分别归人“俯首”、“横眉”两部分。文章开始总提两句诗,中间以“俯首”总上、以“横眉”启下,最后以“我”想站在鲁迅先生面前呼喊作结,从总到分,由分到合,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密,章法严谨。

问题二:文章是如何从“俯首甘为孺子牛”转到“横眉冷对千夫指”的

明确:第18小节开头的过渡句

问题三:这样安排材料有何好处?

在组织材料上,这篇文章的材料尽管又小又多,但作者把它们凝结成一个严谨的整体。文章有纲有序。纲,就是那两句诗,它把全文都统率起来了。序,就是结构上的贯穿线索——鲁迅究竟是“平易近人”还是“难以接近”。第1段把这一线索点出,作出全文的铺垫。第9段指出鲁迅给人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接上了这条线。下面顺着这条线叙述鲁迅对青年的关怀。第18段承上启下,仍旧扣住“近人”的线索,并推进到有关“横眉”的内容。第28段是作者的抒情。全文主要以“近人”为线索。

(三)人物刻画的方法

问题一:本文写了与鲁迅先生交往中的七件事,主要运用了那些人物描写的方式? 明确:在描写方面主要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本文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

问题二: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

1、第九节(投影鲁迅肖像图片)

2、这一句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移就和象征的手法,借头发的形象,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3、有人还专门就鲁迅的肖像写了一首诗——《鲁迅肖像》(投影展示)

问题三:下列语言描写语句的意思

1、第10节“鲁迅先生叹息说??浅点好”这里“狮子、猪、羊、小溪、烂泥塘”各喻什么?引用的这些话有何作用?

明确:狮子——比喻强大的国家 猪、羊——比喻弱小的国家

小溪——比喻青年 烂泥塘——比喻夸夸其谈的学者

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正处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经济落后时期,自夸国大极其危险。青年人单纯、热情,虽然阅历浅,但积极向上,比夸夸其谈的学者故弄玄虚,借以吓人要好得多,有力地表现了鲁迅对广大青年的热爱、言传身教,不用教训方式。

2、第16段的“猴子、虫豸”指什么?

猴子、虫豸——比喻思想变坏甚至走上反革命道路的青年。表现鲁迅克服思想上的局限,多为青年着想,使青年们变虫豸、变猴子的机会少一些。

3、第19段中“攀附阔佬”、“禁止同泳”两部分表现了什么意思?

“攀附阔佬”表现了国民政府依赖美国的奴颜媚骨,以耻为荣,丧失国格。 “禁止同泳”表现了国民政府伪道学的丑态、自欺欺人。

4、总结:

这些语句都表现鲁迅幽默的智慧和讽刺的威力。

问题四:神态、举止描写

第17节:表现鲁迅对现实的深切忧虑和对青年的深切希望。

第24节:逼真地写出鲁迅在敌人面前居高临下、从容不迫,对敌人极端蔑视和憎恨。

总结:课文从这几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对敌对友能憎能爱。

六、找出议论语句、体会作用

1、学生寻找,划出议论语句,议论段落,自己体会

2、明确:

(1)开头第1节两句诗后的评价:点名题旨,鲁迅的人格魅力。“全部人格”(对敌对友,能憎能爱)也是全文的总纲,线索。

(2)第1节有关鲁迅是否不易接近的议论,为第一次见面作铺垫。

(3)第9节关于鲁迅思想成熟的抒情性议论。(朗读)深化了平易近人的内涵,揭示“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

(4)第18节点明了“横眉”的内涵。

(5)第19节最后,非凡的观察力。

(6)最后第28节,抒情性议论(朗读),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慨、热爱、怀念之情。

总结:这些议论集中而鲜明地阐发、开化主题,而且有些也利于各部分的衔接渡。

七、本文的特点

(一)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

本文采用这种结构,打断了时间的连续,打破了空间的连结,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纲,把和鲁迅交往中的几件“琐事”,按事件的性质,分别归人“俯首”、“横眉”两部分。文章开始总提两句诗,中间以“俯首”总上、以“横眉”启下,最后以“我”想站在鲁迅先生面前呼喊作结,从总到分,由分到合,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密,章法严谨。

(二)选材小中见大,真切动人

伟人的生活并不总是每时每刻都见刀光剑影,都是振臂高呼,而是极为丰富的。在重大斗争中有日常的生活琐事,而斗争又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人的思想、性格、情操,在这类日常生活中会得到自然的流露。《琐忆》写的都是些小事,记的都是零碎的小片断,诸如打比方、说笑话、讲故事、发议论,正是这件件琐事,展现了鲁迅崇高的品格。这样写,既嬉笑怒骂,情态逼真,又富有生活情趣,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亲聆教诲之感。

八、关于课后练习

第三题:

1.C 2.D 3.A

第四题:

1.两句诗是对鲁迅先生人格的最好概括。

2.从作者所仰慕的伟大作家来说,鲁迅的人格是高尚的,这样的作家应该是平易近人的,因而,“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由于作者所写的文章,鲁迅曾替自己挨了骂,又对鲁迅的“厉害”早有耳闻,于是预料见了他肯定会挨他一顿责备;但见了他之后并非如此,所以 “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表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3.这是一处肖像描写,运用移就和象征的手法,借头发的形象,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4.鲁迅用猴子和猪羊的比喻教育青年,希望青年认清现实,不要一味夸耀中国的地大物博,而要设法使中国政治清明,早日强大起来,表现出鲁迅关心祖国命运和对青年的循循善诱。

5.“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就是鲁迅在《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中说的“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对广大青年的真诚关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他要尽自己的努力,把广大青年引向革命的正路,而尽量不让他们落伍与沉沦。

6.“我想大声呼喊。”把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对导师那种难以抑制的感激和崇敬之情,酣畅地倾诉给读者。“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这句话既形象地显示出鲁迅精神品质的巨大感染力,也是两句名诗的真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题:

1.①“造谣毁谤”指的是鲁迅写过很多进步文章,由此而遭到的人身攻击,如“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等诬陷之词。“真相”指的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和平易近人的风格。

②采用引用的修辞手法。

2.①“居高临下”,原意是占据高处,俯临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此处用以比喻鲁迅先生思想深刻,目光锐利,高瞻远瞩。

②主干: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有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③表示后面的话是对前面内容的说明解释,即“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是对“居高临下”的解释。

九、课外作业:

1、背诵鲁迅的《自嘲》诗

2、熟悉本课中出现的一些词语:

睚眦必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惴惴不安、不期而遇、自惭浅薄、游刃有余、独抒新见、满城风雨、淆乱乾坤、如坐春风、虫豸、晤见、溥仪、梦魇、犀利、攀附

3、课外阅读本单元其他三篇文章《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我的同班》、《才子赵树理》

4、预习:《海洋与生命》

篇四:琐忆教案

琐 忆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教学,学会以小见大,通过琐事表现人物的写法,领会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展示鲁迅的《自嘲》诗手迹)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

大家对其中哪句比较熟悉?

教师明确: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家较为熟悉,它的意思是“怒目而视人民大众的敌人,甘心为人民(广大青年)作牛马”。

这句诗正是对鲁迅伟大人格的写照,表现了鲁迅热爱青年、蔑视敌人的高贵品质。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写鲁迅先生的。

(投影题目:《琐忆》 唐?|)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本文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 周年而写的

(投影: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投影展示) 唐?|(Tao), (l913—1991)原名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浙江镇海人,学者、散文家。初中时家贫辍学,入上海邮局作拣信生,开始业余写作。1933年起发表散文、杂文,后结识鲁迅。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化运动,参加初版《鲁迅全集》编校。又支持《鲁迅风》,参加反迫害、反内战、反饥饿民主运动。

建国以来,人们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重在表现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而忽视“甘为孺子牛”这一面,而本文却不同,着重写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

三、解题:

“琐忆”,“琐”:小而多。“忆”:选取的材料是作者耳闻目睹亲生经历的事。以小见大是本文写法的一大特点。

四、内容研析

(一)通读全文,讨论“七件事”。

问题一:教材“学习提示”上说“全文以鲁迅先生的两句诗为纲,写了七件看似细小、琐碎的事情”请大家把这七件事找出来,并用最简要的话概括。

(不一定要求标准答案,合理即可;教师结合每一位同学的答案和七次谈话的内容分析,明确以上内容。)

明确“七件事”(投影) 1、“代人挨骂”——鲁迅的“平易近人”; 2、“自夸国大”——鲁迅“循循善诱”教育青年;

3、“自惭形秽”——鲁迅“循循善诱”鼓励青年; 4、“补靴和进化论”——鲁迅对青年的“尽心竭力”; 5、“攀附阔佬”——显示鲁迅“讽刺的威力”; 6、“男女同泳”——显示鲁迅“反击的智慧”; 7、“官批本”——显示鲁迅的“远见卓识。

问题二:文章的七次谈话内容是否很散乱?可不可以分类?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不散乱,可分类。

前4则为一类,集中体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平易近人)。——“爱”

后3则是一类,集中体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对敌人的憎恨)。——“憎”

总评:鲁迅的爱憎分明的立场。 问题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全文的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结构上是全文的纲领,它为选材定了标准,使零散的琐事有了一定的围绕的中心,一个鲜明的贯穿线索,的确这句话是鲁迅伟大人格的体现。本文不仅选材,还是组材都服务于这一主旨,真正做到了琐而有纲,琐而有序。

(二)分析文章结构

问题一:通过阅读全文,大家看文章采用以上哪种结构方式?

1、“总—分”式 2、“分—总”式 3、“总—分—总”式

明确: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 文章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纲,把和鲁迅交往中的几件“琐事”,按事件的性质,分别归人“俯首”、“横眉”两部分。文章开始总提两句诗,中间以“俯首”总上、以“横眉”启下,最后以“我”想站在鲁迅先生面前呼喊作结,从总到分,由分到合,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密,章法严谨。

问题二:文章是如何从“俯首甘为孺子牛”转到“横眉冷对千夫指”的 明确:第18小节开头的过渡句 问题三:这样安排材料有何好处?

在组织材料上,这篇文章的材料尽管又小又多,但作者把它们凝结成一个严谨的整体。文章有纲有序。纲,就是那两句诗,它把全文都统率起来了。序,就是结构上的贯穿线索——鲁迅究竟是“平易近人”还是“难以接近”。第1段把这一线索点出,作出全文的铺垫。第9段指出鲁迅给人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接上了这条线。下面顺着这条线叙述鲁迅对青年的关怀。第18段承上启下,仍旧扣住“近人”的线索,并推进到有关“横眉”的内容。第28段是作者的抒情。全文主要以“近人”为线索。

(三)人物刻画的方法

问题一:本文写了与鲁迅先生交往中的七件事,主要运用了那些人物描写的方式? 明确:在描写方面主要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本文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

问题二: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 1、第九节(投影鲁迅肖像图片) 2、这一句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移就和象征的手法,借头发的形象,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3、有人还专门就鲁迅的肖像写了一首诗——《鲁迅肖像》(投影展示) 问题三:下列语言描写语句的意思

1、第10节“鲁迅先生叹息说??浅点好”这里“狮子、猪、羊、小溪、烂泥塘”各喻什么?引用的这些话有何作用? 明确:狮子——比喻强大的国家 猪、羊——比喻弱小的国家

小溪——比喻青年 烂泥塘——比喻夸夸其谈的学者

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正处于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经济落后时期,自夸国大极其危险。青年人单纯、热情,虽然阅历浅,但积极向上,比夸夸其谈的学者故弄玄虚,借以吓人要好得多,有力地表现了鲁迅对广大青年的热爱、言传身教,不用教训方式。

2、第16段的“猴子、虫豸”指什么?

猴子、虫豸——比喻思想变坏甚至走上反革命道路的青年。表现鲁迅克服思想上的局限,多为青年着想,使青年们变虫豸、变猴子的机会少一些。

3、第19段中“攀附阔佬”、“禁止同泳”两部分表现了什么意思?

“攀附阔佬”表现了国民政府依赖美国的奴颜媚骨,以耻为荣,丧失国格。 “禁止同泳”表现了国民政府伪道学的丑态、自欺欺人。

4、总结:

这些语句都表现鲁迅幽默的智慧和讽刺的威力。

问题四:神态、举止描写

第17节:表现鲁迅对现实的深切忧虑和对青年的深切希望。

第24节:逼真地写出鲁迅在敌人面前居高临下、从容不迫,对敌人极端蔑视和憎恨。

总结:课文从这几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对敌对友能憎能爱。

六、找出议论语句、体会作用

1、学生寻找,划出议论语句,议论段落,自己体会 2、明确:

(1)开头第1节两句诗后的评价:点名题旨,鲁迅的人格魅力。“全部人格”(对敌对友,能憎能爱)也是全文的总纲,线索。

(2)第1节有关鲁迅是否不易接近的议论,为第一次见面作铺垫。 (3)第9节关于鲁迅思想成熟的抒情性议论。(朗读)深化了平易近人的内涵,揭示“俯首”精神的阶级内涵。

(4)第18节点明了“横眉”的内涵。 (5)第19节最后,非凡的观察力。

(6)最后第28节,抒情性议论(朗读),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慨、热爱、怀念之情。

总结:这些议论集中而鲜明地阐发、开化主题,而且有些也利于各部分的衔接渡。

七、本文的特点

(一)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

本文采用这种结构,打断了时间的连续,打破了空间的连结,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纲,把和鲁迅交往中的几件“琐事”,按事件的性质,分别归人“俯首”、“横眉”两部分。文章开始总提两句诗,中间以“俯首”总上、以“横眉”启下,最后以“我”想站在鲁迅先生面前呼喊作结,从总到分,由分到合,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密,章法严谨。

(二)选材小中见大,真切动人

伟人的生活并不总是每时每刻都见刀光剑影,都是振臂高呼,而是极为丰富的。在重大斗争中有日常的生活琐事,而斗争又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人的思想、性格、情操,在这类日常生活中会得到自然的流露。《琐忆》写的都是些小事,记的都是零碎的小片断,诸如打比方、说笑话、讲故事、发议论,正是这件件琐事,展现了鲁迅崇高的品格。这样写,既嬉笑怒骂,情态逼真,又富有生活情趣,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亲聆教诲之感。

1.两句诗是对鲁迅先生人格的最好概括。

2.从作者所仰慕的伟大作家来说,鲁迅的人格是高尚的,这样的作家应该是平易近人的,因而,“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由于作者所写的文章,鲁迅曾替自己挨了骂,又对鲁迅的“厉害”早有耳闻,于是预料见了他肯定会挨他一顿责备;但见了他之后并非如此,所以 “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表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

3.这是一处肖像描写,运用移就和象征的手法,借头发的形象,表现鲁迅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4.鲁迅用猴子和猪羊的比喻教育青年,希望青年认清现实,不要一味夸耀中国的地大物博,而要设法使中国政治清明,早日强大起来,表现出鲁迅关心祖国命运和对青年的循循善诱。

5.“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就是鲁迅在《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中说的“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对广大青年的真诚关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他要尽自己的努力,把广大青年引向革命的正路,而尽量不让他们落伍与沉沦。

6.“我想大声呼喊。”把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对导师那种难以抑制的感激和崇敬之情,酣畅地倾诉给读者。“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这句话既形象地显示出鲁迅精神品质的巨大感染力,也是两句名诗的真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题:

1.①“造谣毁谤”指的是鲁迅写过很多进步文章,由此而遭到的人身攻击,如“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等诬陷之词。“真相”指的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和平易近人的风格。

②采用引用的修辞手法。 2.①“居高临下”,原意是占据高处,俯临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此处用以比喻鲁迅先生思想深刻,目光锐利,高瞻远瞩。

②主干: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有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③表示后面的话是对前面内容的说明解释,即“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是对“居高临下”的解释。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