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家庭合约手抄报

手抄报2018-05-07 11:05书业网

篇一: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社会

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规则教育”教学策略(初稿)

二0一一年八月

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规则教育”课堂教学策略

一、策略构想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彼此的约定。它保证了社会生活、工作、行为有序规范地进行,也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就阐明了规则的重要性。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规则的养成要靠及早实践”,“应该应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发现机遇,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训练,使它们(指规则等)在儿童身上固定起来”。从中不难看出,规则教育要从小抓起,在儿童成长阶段,通过对规则的实践,使儿童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

逐步养成从“他律”到“自律”规则意识。

《品德与社会》中有关规则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教材安排的内容丰富多彩:三年级的“与父母签约”,四年级的“班级公约” “邻里公约”,五年级的“学校纪律” “社会生活规则” “法律法规”,六年级的网络规则等,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各种规则既制约我们的行为,又保障我们的权益。

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内涵,关系到个人生活幸福和将来的事业成功以及社会的进步程度。在规则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实践,使规则来源于生活又运用到生活中去,以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逐步建立起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进而养成生活规则意识,从而达到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自律境界。

二、教学策略

学习目标: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以及课前的自主活动,初步体验主题规则。

操作要领:根据主题规则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课前进行一系列的搜集和体验活动。可以课前一周或两周安排学生查阅资料(例如:收集相关规则的正反事例)、调查访问、现场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与主题规则有关的初步体验与感受,激发学生已有的规则意识,产生有关的问题和困惑,为课中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2.课中深悟

(1)创设情境,引入规则

学习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再现情景,切入主题,引出规则。

操作要领: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儿童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书面知识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道德规则意识。

(2)再现生活,体验规则

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再现生活,体验感悟规则的意义,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规则意识。

操作要领:通过模拟表演,再现生活中存在的规则,体验感悟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再现生活的方式很多,如情景再现、模拟表演,分角色讲故事等。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要有预见性,并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选出素材。

(3)拓展提升,内化规则

学习目标:通过拓展活动,完善规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内化规则,从而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教育目的。

操作要领:在课中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活动,讨论交流,完善规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强化道德认识,提升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激发学生做个守规则、宣传规则的小公民。

3.课后践行

学习目标:链接生活,应用规则,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操作要领:引导学生利用规则指导生活,从自身做起,让规则内化为具体行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以规则意识引领生活习惯,做一个“规范”的道德人。

三、策略解读

本教学策略适用于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中有关“品德与规则教育”的内容。

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课前体验、课中深悟、课后践行。其中“课中深悟”又分三步:创设情境,引入规则;再现生活,体验规则;拓展提升,内化规则。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出现的问题源于童年时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因此,在小学品德与规则教育中,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仅仅是告诉他多少规则,而是要让他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养成用规则处理问题的习惯,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中的规则教育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从 “父母签约” “班级公约” “邻里公约”到“学校纪律” “社会生活规则” “法律制度”等,是按照学生的年龄、心理、社会经验、认识规律等特点编排的,其内容贴近学生,具有生活性、实效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内化为个人的自我约束行为,形成一种遵守规则的习惯,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目的。

总之,教材中的规则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从生活出发内化规则教育,形成自律意识。

1.课前体验

规则教育是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我们要以生活为基础,以体验为中心,逐步养成规则意识,最终形成规则习惯。如何指导学生深入体验规则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学会生活,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课前体验就是让学生结合实际搜集相关资料,调查、走访等方式获得初步信息,形成初步认识,为下一步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课前体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明确任务。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对教材深入分析,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明确课前需要准备的材料(范围要小、要求要细),可以帮助学生设计相关的表格等记录方式和方法,以便于学生准备材料。(如:相关规则调查,规则与名人的故事,规则格言等。)

(2)结合特点,合理分工。在活动前教师要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分组搜集资料。(如家庭居住范围,学生的知识层次,男女生的数量搭配等。)

(3)方法指导,提前安排。

首先,要明确获取资料的方式方法,如:上网查寻、阅览书刊、实地考察、询问家人、请教有关部门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搜集来的资料加以整理,选取有用的信息,教师要注意及时指导搜集有难度的材料。

其次,要安排合理时间:一般的教学内容,提前一、两周进行。特殊的材料,需要提前几周进行。

2.课中深悟

本环节是策略的核心部分,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模拟活动再现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深入探究,体验探究乐趣,经历规则的内化过程,培养规则意识。

(1)创设情境,引入规则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以看出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在儿童期非常关键。规则教育是学生从小就应该学习的一种教育, 我们生活在规则之中,生活处处有规则。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创设出恰当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心临其境”,并能从中获得初步感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趣味性:

①联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②创设情境的方法要具有趣味性,可以通过情境再现、案例、游戏、故事、时事新闻、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导入,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

(2)再现生活,体验规则

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策略中的“体验”强调的是身临其境而非置身事外的被动学习,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体验,教师要在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恰当引导,让学生从“物境”到“情境”、从“意境”到“心境”,使感悟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升华。

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

1.精选素材,做好角本。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对学生的活动有预见性,并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选出素材。本环节要注意不要形式化。再现生活的方式很多,如模拟生活,分角色讲故事,情景表演等。

2.体验到位,深入感悟。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所以要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从中感悟规则的意义。此时教师要明确情境或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活动,另外,要关注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的参与反映,及时导向;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时空,让学生体验感悟。

3. 分层讨论,有效交流。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中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课堂,防止形式上的讨论,也要避免个别学生“主导”课堂。学生的交流也不能只是浅层次的,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产生共鸣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规则意识的道德情感。

(3)拓展提升,内化规则

如果体验是深入学习的过程,那么内化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是认知的高级阶段。本环节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行为,结合现实,完善所学的规则,还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寻找生活中与主题相关的其他规则,参与社会规则的讨论,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辨析能力,逐步把规则内化为生活中的道德习惯。

本环节要注意:

1.拓展深入,灵活多样。内化规则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正反两面的规则案例,名人与规则故事等活动进行深入拓展,让学生认识规则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主动运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评价引领,强化规则。

评价引领是为了激励儿童成长与进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它关注每位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儿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注重规则的内化过程,强化规则意识。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积极运用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等方法,建构一种开放的评价机制,对他们的道德行为做出评价,积极引导,强化道德实践,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具有责任感等良好的规则品质。(如:建立评价档案卡,成长足迹档案,小组内的成长记录等。)

3.课后践行

品德与规则教学需要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从自身做起,积极应用规则,践行规则,将课堂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构建起“与人为善” “与邻为伴”的健康融洽的生活观念,实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自然对接。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

1.方式要灵活。规则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本环节要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环境选取灵活有效的实践形式,如校园调查,上下学遵守交通规则,购物排队,垃圾入箱、假日实践、同伴互助,互相监督等方式,利用校园、街道或社区的各种宣传栏,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社会中的规则、法律法规,以督促、引领学生到实际生活中践行规则、内化规则,让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的去遵守生活规则。

2.实践要持久。学生对于规则的内化程度,关键要看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此环节教师要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及时督促、提醒、引导和检评,可让学生相互监督、写出活动小结或体会,也可以通过手抄报、主题班会,节假日汇演等形式进行延伸,并持之以恒,最终达到课内外的统一。

此外,还要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达到校内、外统一。利用家长联系卡,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社区联系卡了解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在社会中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社会规则意识。

附课例:五下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主题一《校园“红绿灯”》

校园“红绿灯”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规则,认识到校园生活需要规则的制约。

2、明白守纪律和守秩序的重要性,提高学生遵守学校纪律的自觉性。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内化学校规则。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与纪律规范;

2、调查本校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调查了解、互动交流、活动体验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体验活动,如

1、课前同学们通过实地到学校各处查看和回忆学校各种活动,发现了哪些校纪校规?

2、调查本校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

二、课中深悟

篇二: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社会

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规则教育”教学策略(初稿)

二0一一年八月

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规则教育”课堂教学策略

一、策略构想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彼此的约定。它保证了社会生活、工作、行为有序规范地进行,也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份。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就阐明了规则的重要性。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规则的养成要靠及早实践”,“应该应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发现机遇,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训练,使它们(指规则等)在儿童身上固定起来”。从中不难看出,规则教育要从小抓起,在儿童成长阶段,通过对规则的实践,使儿童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养成从“他律”到“自律”规则意识。

《品德与社会》中有关规则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教材安排的内容丰富多彩:三年级的“与父母签约”,四年级的“班级公约” “邻里公约”,五年级的“学校纪律” “社会生活规则” “法律法规”,六年级的网络规则等,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各种规则既制约我们的行为,又保障我们的权益。

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内涵,关系到个人生活幸福和将来的事业成功以及社会的进步程度。在规则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实践,使规则来源于生活又运用到生活中去,以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逐步建立起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进而养成生活规则意识,从而达到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自律境界。

二、教学策略

学习目标: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以及课前的自主活动,初步体验主题规则。

操作要领:根据主题规则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课前进行一系列的搜集和体验活动。可以课前一周或两周安排学生查阅资料(例如:收集相关规则的正反事例)、调查访问、现场体验等方式,使学生获得与主题规则有关的初步体验与感受,激发学生已有的规则意识,产生有关的问题和困惑,为课中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2.课中深悟

(1)创设情境,引入规则

学习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再现情景,切入主题,引出规则。

操作要领: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儿童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书面知识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道德规则意识。

(2)再现生活,体验规则

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再现生活,体验感悟规则的意义,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规则意识。

操作要领:通过模拟表演,再现生活中存在的规则,体验感悟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再现生活的方式很多,如情景再现、模拟表演,分角色讲故事等。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要有预见性,并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选出素材。

(3)拓展提升,内化规则

学习目标:通过拓展活动,完善规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内化规则,从而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教育目的。 操作要领:在课中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活动,讨论交流,完善规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强化道德认识,提升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激发学生做个守规则、宣传规则的小公民。

3.课后践行

学习目标:链接生活,应用规则,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操作要领:引导学生利用规则指导生活,从自身做起,让规则内化为具体行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以规则意识引领生活习惯,做一个“规范”的道德人。

三、策略解读

本教学策略适用于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中有关“品德与规则教育”的内容。

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课前体验、课中深悟、课后践行。其中“课中深悟”又分三步:创设情境,引入规则;再现

生活,体验规则;拓展提升,内化规则。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出现的问题源于童年时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因此,在小学品德与规则教育中,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仅仅是告诉他多少规则,而是要让他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养成用规则处理问题的习惯,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中的规则教育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从 “父母签约” “班级公约” “邻里公约”到“学校纪律” “社会生活规则” “法律制度”等,是按照学生的年龄、心理、社会经验、认识规律等特点编排的,其内容贴近学生,具有生活性、实效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内化为个人的自我约束行为,形成一种遵守规则的习惯,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目的。

总之,教材中的规则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从生活出发内化规则教育,形成自律意识。

1.课前体验

规则教育是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我们要以生活为基础,以体验为中心,逐步养成规则意识,最终形成规则习惯。如何指导学生深入体验规则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学会生活,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课前体验就是让学生结合实际搜集相关资料,调查、走访等方式获得初步信息,形成初步认识,为下一步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课前体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明确任务。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对教材深入分析,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明确课前需要准备的材料(范围要小、要求要细),可以帮助学生设计相关的表格等记录方式和方法,以便于学生准备材料。(如:相关规则调查,规则与名人的故事,规则格言等。)

(2)结合特点,合理分工。在活动前教师要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分组搜集资料。(如家庭居住范围,学生的知识层次,男女生的数量搭配等。)

(3)方法指导,提前安排。

首先,要明确获取资料的方式方法,如:上网查寻、阅览书刊、实地考察、询问家人、请教有关部门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搜集来的资料加以整理,选取有用的信息,教师要注意及时指导搜集有难度的材料。

其次,要安排合理时间:一般的教学内容,提前一、两周进行。特殊的材料,需要提前几周进行。

2.课中深悟

本环节是策略的核心部分,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模拟活动再现生活场景,自主合作,深入探究,体验探究乐趣,经历规则的内化过程,培养规则意识。

(1)创设情境,引入规则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以看出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在儿童期非常关键。规则教育是学生从小就应该学习的一种教育, 我们生活在规则之中,生活处处有规则。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创设出恰当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心临其境”,并能从中获得初步感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趣味性:

①联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②创设情境的方法要具有趣味性,可以通过情境再现、案例、游戏、故事、时事新闻、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导入,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

(2)再现生活,体验规则

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策略中的“体验”强调的是身临其境而非置身事外的被动学习,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体验,教师要在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恰当引导,让学生从“物境”到“情境”、从“意境”到“心境”,使感悟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升华。

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

1.精选素材,做好角本。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对学生的活动有预见性,并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选出素材。本环节要注意不要形式化。再现生活的方式很多,如模拟生活,分角色讲故事,情景表演等。

2.体验到位,深入感悟。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所以要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从中感悟规则的意义。此时教师要明确情境或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活动,另外,要关注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的参与反映,及时导向;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时空,让学生体验感悟。

3. 分层讨论,有效交流。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中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课堂,防止形式上的讨论,也要避免个别学生“主导”课堂。学生的交流也不能只是浅层次的,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产生共鸣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规则意识的道德情感。

(3)拓展提升,内化规则

如果体验是深入学习的过程,那么内化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是认知的高级阶段。本环节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行为,结合现实,完善所学的规则,还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寻找生活中与主题相关的其他规则,参与社会规则的讨论,提出合理

化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辨析能力,逐步把规则内化为生活中的道德习惯。

本环节要注意:

1.拓展深入,灵活多样。内化规则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正反两面的规则案例,名人与规则故事等活动进行深入拓展,让学生认识规则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主动运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评价引领,强化规则。

评价引领是为了激励儿童成长与进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它关注每位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儿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注重规则的内化过程,强化规则意识。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积极运用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等方法,建构一种开放的评价机制,对他们的道德行为做出评价,积极引导,强化道德实践,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具有责任感等良好的规则品质。(如:建立评价档案卡,成长足迹档案,小组内的成长记录等。)

3.课后践行

品德与规则教学需要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从自身做起,积极应用规则,践行规则,将课堂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构建起“与人为善” “与邻为伴”的健康融洽的生活观念,实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自然对接。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

1.方式要灵活。规则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本环节要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环境选取灵活有效的实践形式,如校园调查,上下学遵守交通规则,购物排队,垃圾入箱、假日实践、同伴互助,互相监督等方式,利用校园、街道或社区的各种宣传栏,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社会中的规则、法律法规,以督促、引领学生到实际生活中践行规则、内化规则,让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的去遵守生活规则。

2.实践要持久。学生对于规则的内化程度,关键要看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此环节教师要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及时督促、提醒、引导和检评,可让学生相互监督、写出活动小结或体会,也可以通过手抄报、主题班会,节假日汇演等形式进行延伸,并持之以恒,最终达到课内外的统一。

此外,还要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达到校内、外统一。利用家长联系卡,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情况,社区联系卡了解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在社会中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社会规则意识。

本策略适用范围:教科版《品德与社会》(见表格)

附课例:五下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主题一《校园“红绿灯”》

校园“红绿灯”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规则,认识到校园生活需要规则的制约。

2、明白守纪律和守秩序的重要性,提高学生遵守学校纪律的自觉性。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内化学校规则。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学校现有的规章制度与纪律规范;

2、调查本校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调查了解、互动交流、活动体验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体验活动,如

1、课前同学们通过实地到学校各处查看和回忆学校各种活动,发现了哪些校纪校规?

2、调查本校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

二、课中深悟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则

师:我知道你们都爱玩游戏,对吗?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拍皮球”的游戏,谁愿意参加?

(拍皮球游戏介绍:挑选男女生各三名参加游戏,教师给予排球的时间不同,制造游戏的不公平。)

师:通过游戏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出规则。

过渡:是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明确的规则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生活中的规则就像马路上的红绿灯一样,时时约束和指引着我们的生活,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入校园,寻找校园“红绿灯”,探寻它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校园”红绿灯”)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话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了“拍皮球”的游戏,创设情境,激起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究。】

(二)、再现生活,体验规则

活动一:校园规则大搜索

篇三:激情的五月 板报

五月的节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 ( 5.1 )

世界防治哮喘日 (第1个周二 ) 世界新闻自由日 ( 5.3 ) 世界红十字日 ( 5.8 ) 国际护士节 ( 5.12 ) 母亲节 ( 第2个星期日 ) 国际家庭日 ( 5.15 )

碘缺乏病防治日 ( 5.15 ) 世界电信日 ( 5.17 )国际博物馆日 ( 5.18 ) 全国学生营养日 ( 5.20 ) 世界计量日 ( 5.20 )

世界文化发展日 ( 5.21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5.22 )

非洲解放日 ( 5.25 )

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 ( 5.26 ) 国际维和人员日 ( 5.29 ) 世界无烟日 ( 5.31 ) 五四青年节 ( 5.4 )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 ( 5.9 )

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 1989年后,国务院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

纪念歌曲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50年代劳模代表——“铁人”王进喜 甘当人民勤务员的掏粪工人——时传祥

中国各年代劳模的代表

50年代到70年代的劳模代表——张秉贵

90年代的劳动模范:一心为乘客——李素丽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 设立的。它来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1939在法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 主力:学生 领导人:李大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钊 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形式: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口号:1.誓死力争,还国青年节。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采的纪念活动,我青岛 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2.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反对对德《合约》上

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主、科学”。

运动成果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主要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