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让你成为比利·林恩的120帧:战火之外,方见人心

影评书评2019-07-17 17:22九九文章网山水烟花

  大概每个看过《中场战事》的人在评价之前都需要加上自己看的版本,才足够佐以确定而真实的评价。一直以技术革新作为宣传噱头的电影,从起初就让人以新鲜体验的目的而行,倒是一种别样的观影意趣。
  
  借用朋友的观影体验是,在林恩翻身起床的瞬间,“我仿佛看到裸男在面前睡觉”,黑科技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进入感是任何元素所不能替代的。高清高清再高清的画面在很大一个层面上在不到2个小时里将你置身于或是炮火纷飞的战场,或是灯火辉煌的表演中心,无数次望着男主清晰到可见血管的瞳孔,在很多不自知的瞬间里——
  
  你或者我,就是比利·林恩。
  
  当有了这种代入感,再谈故事本身,相对来说就显得更容易一些。细腻敏感的情绪在高清镜头下被无限放大,兴许我们就更能理解林恩的勇敢和怯懦。
  
  影片讲述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天”——被誉为美国英雄,和真命天女一同表演,
  
  而褒奖的则是他人生中“最悲惨的一天”——眼睁睁看着共同生死的战友在面前牺牲。
  
  这是一个关于矛盾的选择题。
  
  在外部的情境上,这是极为矛盾的。这种矛盾体现在以战友死亡成就的英雄勋章从道义上让林恩难以认同和接受,而自己的以命搏杀被消费和娱乐化又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蛰伏在内部的心理状态,一样矛盾重重。林恩享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赞赏,他是家人的骄傲,被普通人艳羡,是女人心目中安全和力量的代表,但“逃离”的念头若隐若现,惶恐踌躇之外暗藏的是对自我软弱的羞愧。
  
  他被自己的情绪牢牢困住,躲不开逃不掉,无人理解又无法排解。
  
  几乎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不管林恩有过怎样隐秘而“自私”的想法,他无疑也必然会回到战场上。但讽刺在于,他并不是带着荣耀和自信去服役,并进行下一轮的搏杀,他与战友的离开仓促且迫切:歌舞升平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而唯有战场让人心之所安。
  
  林恩说,“我原本属于那里”,其实是,“因为现实的残酷只能让我选择逃避。”
  
  李安将这种情绪的描述嫁接在无数的外人外物之上,镜头从各色人的眼里推出去,投射到林恩们的大兵身上,不过是一个个标签。在制片人眼里,他们是可供改编的电影题材,两周足以过气到被遗忘;在石油勘探家眼里,他们是将被自己拯救出水深火热的年轻生命;在拉拉队姑娘们眼里,他们是一身是胆的勇猛军人;而在更多中场表演的组织者眼里,他们不过是这次政府想要表彰的几个符号式的愣头兵,所以人人得以号令,人人能够出言不逊。
  
  在无数看似美好的鲜花和掌声之下,没有人愿意带着同理心去洞晓士兵们应该有的心理状态,甚至欠奉一分尊重。林恩们理该成为自己眼中存在的样子,并希冀在他们身上挖掘出更多源源不断的利益,如果与想象的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也不过是换来一句讥笑,“瞧,那些战场上回来的大兵患上了PTSD~”
  
  事实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事更令人心惊。勒紧挑衅调笑的路人脖子,挺直腰杆拒绝的5000美元,停车场的殴斗和不忿,都不过是畏手畏脚之下的忍无可忍。海报中,阴影下的林恩拿着枪跃跃欲试,真实世界里的林恩却只能双手交叉抱拳于胸前。
  
  比炮火更残酷的是现实,比枪弹更洞穿的是人心。
  
  在所有出场的人当中,只有血浓于水的林恩姐姐曾试图站在他的角度为他谋一个实在的能看得见的未来。但她太过主观主义,又力有不逮,初衷只是为了让林恩留在身边不去赴死的她并不能理解林恩到底为何陷入挣扎以及不安的来源,至于萍水相逢的拉拉队女队员,也只能停留在一个浅白的接吻,来结束这段注定戛然而止的爱情。
  
  全片中最让我感触的一个部分其实是班长与制片人的对话。制片人说,“投资总要面临相当的风险”,而班长说,“没有人比军人更懂风险的含义”。对“风险”二字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解注定了一拍两散的结局,你看,我们奔赴战场出生入死的一天,在你们眼里,甚至比不上“奶奶一次从提款机里取出的钱”。多可悲。
  
  这是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成长和选择,比利·林恩最终坚定信念回到自己更为熟悉也对自己更加友好的战场之上。没有人能替他判断这个选择的对错与否,但至少在当下,面对着那一个个说着“Iloveyou”的战友,他无愧于心。
  
  很多人说,120帧的技术应该用在更大格局的故事之上,比如星际,比如海洋。比利·林恩的叙事太过于中庸,无论是高潮还是结尾都不够震撼。但我始终认为,平和不代表不动人,120帧的画面也更容易让观众触碰到李安想要描绘的一个普通士兵的内心。
  
  我敬佩李安对至臻技术的完美追求,更尊重他对小人物故事的创作自由。
  
  有共鸣感吗?我有。
  
  那就够了。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