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再思后现代青年牧养的理念与策略 [1000字]

现代故事2018-07-27 13:48书业网

再思后现代青年牧养的理念与策略

Job

大纲:

前言

一、 简述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价值观

二、 牧养后现代青年的理念

三、 牧养后现代青年的策略

四、 牧养后现代青年的圣经例子

前言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已渗入社会文化中,教会也不得不对后现代现象作出反思,坊间除了一些教会杂志写过一些文章回应以外,甚少对此作更多的关注或回应,其实也包括教会对后现代主义有一定的抗拒。同样地,青少年文化亦是教会时刻关注的课题,从而能为青少年提供合适的教导和牧养。然而,在关心之余,教会对青少年的「出位」行为或是煞有介事,这或许是对青少年有恐惧和忧虑的感觉而成。其实,我们不一定要抗拒后现代,也无须对青少年过分忧虑。反之,我们要对自己的观念作出反思,并重新认识如何藉后现代主义审视青少年文化,和从而对教会青少年牧养作出实务性的思考。本文也是笔者在牧养学生群体中的一些观察与体会,并且尝试提出一些策略来回应后现代文化的挑战,并尝试牧养后现代青年。

一、 简述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价值观

后现代最明显的特征

客观已落伍,主观才是潮流。一个人,或者一群人,都不能声称拥有客观的观点。客观表示一个人可以站在一些事情以外,向里面看,并作出判断。但你不能真正客观,因为你总是站在某个地方。故此,没有真理。真理只存于看这真理的人眼中——对一个人来说是真理的事物,对另一个人来说只是理论而已。一切都只是相对的。其次,质疑一切。没有什么可以避免解构。没有任何思想、理论、假设或假说可以通行无阻,即使他们完全合情合理。后现代主义者都是彻头彻尾的怀疑者。第三,讲故事。叙述成了沟通信念的基本方法。由于命题性逻辑已经不受欢迎,故事在传达真理时占的分量更重。与演绎法或归纳法截然不同的是,当你讲故事时,你将听众从他们已知的世界绑架到另一个世界。

以上只是一些不完整的特征,他们又会带来怎样的挑战呢?真理=主观经验?!后现代思潮否定了客观真理存在的,一切都是主观因素。在后现代思潮下,真理只不过是个别群体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个体可以对真理有不同的领会。例如不同的人看了同一本文学作品或小说,可会有不同的领受,重点再不是找出作者的写作动机或期望带出什么信息,而是取决于读者本身,以读者为主导。因此,

当回归到圣经诠释的时候,自然出现很多相对的观点,视乎读者如何领会,而不再基于圣经权威及教会传统作为诠释的基础。加之,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角度来看,圣经不再是唯一的权威,耶稣也不再是唯一的拯救,因为各人亦可从其它的宗教中,同样可找寻到「真理」或所谓的宗教经验(多元主义)。笔者在几次福音营会与慕道友交谈中也得到印证,似乎真理会因着不同人的看法而改变。

既然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理性和客观的标准,亦没有绝对客观的真理,因此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从个人相对的感观和经验来衡量事物的重要性和价值。个人的感受(feel)成为取决该事物价值的重要指针。在东尼·琼斯的一本着作《后现代青少年事工》中举出,《廿二世纪杀人网络》这电影其中有一幕,是反映到所谓的「真实」其实并不重要,个人感观才是:「电影里那犹大式人物西非尔(Cypher)选择了幻想世界。在计划他的叛变时,他说:『你(尼奥)知道吗?我知道这块牛排并不存在。我知道,当我将它放入口中时,基体(Matrix)告诉我的脑袋,这块牛排汁多味美。经过了九年,你知道我有什么发现吗?』他咬了一大口牛排,然后说:『无知就是极乐。』在后现代的社会里,个人感受和经验比「真实」或「真理」还更重要!

后现代价值观

后现代价值观强调经验性及多元化,青少年就是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成长。透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提供的信息,没有什么知识是不能「搜寻」得到,问题在于是否有能力选取有用的信息。然而青少年不再单单希望知道或听到有关各方面的事情,而是更强烈渴望能够经验这些事情。因此,为何青少年人热爱互动的电视及网上计算机游戏,尤其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他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获取经验上的暂时满足,又例如近年流行的历奇训练及战争游戏,都是从经验层面获取满足。总之,经验成为衡量事物重要性的基础。

其次,在后现代的社会里,也是一个强调多元化的社会,一切均有选择,基督教只是在众多宗教中其中一个可选择之信仰,今天你可以听到有人说:「一个人可以不信神而仍然很属灵。」因为那人的行事为人的标准与一个信神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你会发现,人们会质疑,神是谁?是耶稣、耶和华、佛陀、大自然、智慧、爱……?现今实在有太多的宗教可供选择,就像超级市场一样,各人可按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必需要花时间去研究宗教文献和典籍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什么历史也不必理会,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那宗教是否能够带给他们有宗教经验?

「我消费故我在」,消费文化将人的物欲发挥的凌厉尽致。消费主义指向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源自消费(满足欲望的经济行为决定了你的价值理念),而不是消费源自核心价值观。如性,性是神赐下的恩赐,在婚姻关系中

得到最深刻的表达,表示这关系中的合一。色情物品却总是将性变为可以出售的产品。整个人关注的只是吃喝穿住行,没有梦想可言!一切只寻求眼前利益,几乎被现实捆绑!人生缺少挑战和目标,故不肯花时间坚持学习,总是在浪费时间。笔者服侍的群体中不凡此类学生,甚至连基督徒也是如此,不再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再追问人生的方向,只是在不断的忙碌,即时玩乐的心态充斥着整个人的生活。其实,这背后也是受后现代消费主义的影响,我们似乎通过消费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通过消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为了回应这样的消费文化,我们特在今年四月份举办「简朴生活一月行」,试图让学生停下脚步,思考基督徒的身份,和检视自己所真实需要的东西,并且我们受到一些物质的辖制,使我们能够重装待发,再上路。我不是将这一代学生的形象抹黑,然而却是一部分真实的写照,表明了今日学生群体在思考的内容和方式,及寻求的方向。

二、 牧养后现代青年的理念

肯定这一代

杨牧谷牧师的《还看下一代》这书,着实有许多的地方让人思考和调整想法的空间。作者试问大众听到「青少年」这名词,会联想到什么?答案比如是:挥霍无度、追求名牌、沉迷偶像、滥用药物、乱搞男女关系、没有自己主见、没有人生目标、好逸恶劳、目无尊长、心无王法……等等。然而这些描述是否真实的反应出下一代的情形呢?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消极恶劣的印象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下一代」的形象完全被媒体抹黑,为的是吸引眼球,各大报纸主流媒体都是将一些个案扩大化,让人感觉不到「下一代」没有希望。而另外也与「上一代」有关,岂不知,「下一代」都会从「上一代」学习到榜样,无论榜样是好是坏。

作者总结了成年人要进入青少年人的世界,不要害怕他们的世界,毕竟他们需要经历过世界的洗礼,才会更加重视生命的意义。换言之,成年人或许是不了解青少年的世界,陌生就会产生恐惧和害怕,包括他们在玩啥游戏,漫画、名牌、崇拜偶像,这些可能另我们摸不着头脑,不晓得他们是什么来历。其实,当成年人进入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时,就会发现那是一个我们曾经走过,熟悉的经历,那时的我们也可能是在迷失的乐园里,若成年人关起门来不去了解他们,而是一味的排斥,这是不可思议的。其次是要帮忙他们开创自己的世界,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尽相同,包括想法和受的教育。“股神”巴菲特拥有百亿资产,然而,他的儿子彼得·巴菲特没有继承父业,而是成为音乐家,这实在出乎我们的意料。成年人常常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青少年,致使青少年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彼得·巴菲特在谈及为何没有继承父业时,他说:“其实,他和父亲都在做同样一件事,就是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第三,成年人需要给他们时间成长,若从他们自己的经历中,也会发现我们曾走过迷途,后来回心转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乃是与他们同行,同桌吃饭,一起修行。

作者从一开始来证明「下一代」比我们会更精彩,坚定的相信,并且作出证明。当我在服侍中也不乏听见九零后的学子是不求长进,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似乎「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或许需要换种角度来看待他们的成长,原来「下一代」是可以比我们更加精彩。在服事学子的过程里,也是怀着这样的情怀和理念,深信这批学子是值得等待和培育的,等待他们开花结果的日子。与其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不如说「一代不同一代」。

先同行,后领导

先同行、后领导的服侍模式(同行中领导,领导中同行),是培育后现代青少年生命的理想模式,在《优质心灵捕手—塑造学生属灵生命的DNA》的作者邓恩(Richard R. Dunn)的信念是:「青少年的生活本身就是灵命成长的环境,若要影响青少年的灵命,必须融入青少年的真实生活中,走进青少年的生活处境中,一起并肩同行,分享经验,引导成长,倚靠圣灵,活像耶稣。」

由于每位青年的生命故事都不曾相同,故每一趟同行的旅程都是独特、变化无常而无法预测的,因此没有预先准备好的「训练门徒的十个步骤」可供属灵关怀者使用。但是如波斯特玛主张:「上帝在立约的社会中为我们制造空间。我们像孩子一样受到拥抱。我们是属于祂的。我们是要藉着敞开我们的生命、在感恩中生活,以及为上帝制造空间来回应。」祂也感动我们,为青少年制造与祂相遇的空间。我们学习祂的拥抱,给青少年一份爱,告诉他们:「你属于神」;我们为自己的孩子和青少年创造机会,让他们直接、亲自地遇见神;我们带领青少年走向成熟,让他们学习为上帝创造他们自己的空间。这也是培育青少年属灵生命的一种操练。

建立群体生活

网络催生了一代非常关注虚拟社会的青少年群体,他们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占据很了大部分,而这也就是他们在寻找友谊和建立关系的渠道。不可否认,网络给沟通带来非常多的便利,然而对于青少年导师而言,若我们认为门徒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仅靠虚拟网络世界的沟通,而是更倾向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毕竟门训讲求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再则基督徒也应当建立相应的群体生活,因为基督呼召我们,乃是呼召一个群体,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故需要建立群体生活,可供青少年融入其中,不然的话,他们就要去寻找自己的群体了。毕竟他们这一代非常看重群体生活,这点正好适合我们建立基督徒群体的一个契机,我们乃是建立这种使命群体,让他们的使命在群体中得到实践。

三、 牧养后现代青年的策略

策略一:体验式教学

就如上文提及,后现代青年重视在经验中学习,而非纯理性的探讨,他们需要将经验与学习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西方社会在反思后现代牧养中提出的体验式教学,将学习的内容设计成活动,在互动中学习及发现真理。信仰也是如此,他们是需要从经验中得到收获,喜欢在参与或互动中体验信仰。

也如笔者所在的机构,在面对青年群体的牧养时,体验式教学也渐渐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比起讲述一些教条式的真理,他们掌握不了,换言之,对他们而言,这些真理非常的抽象,显得不够真实。而他们认为体验式教学更加生动,更能将真理融入到他们的内心,这是符合他们的成长背景。笔者所在机构曾连续几届夏令营,设计体验式活动,将整个营会的主题内容融化在一个大型的体验式活动中。

在2010年暑期体验基督十架路,除了同工将作门徒的代价的信息讲完之后,而对于听众而言,似乎难以理解这些文绉绉的教义,何为背十字架?何为跟随基督?何为舍己?何为基督的爱?这些内容对于今日的青年却是难以掌握,故我们在这些重要的真理讲完之后,再透过大型的体验基督走上十字架的这条苦路。我们尽量还原当时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情形,及走向十字架这条路当时的情景。而让每位学生也背着十字架、赤脚行走在石子路上,又有人扮演兵丁,用绳索抽打。在整个活动中间,有些学生的内心非常的感动,又有一些则泪流满面,因为他能更多的理解何为基督的爱,理解这些经上的话。

又如2011年暑期体验社会公义,我们试图呈现当今社会存在种种不公义的情形,让人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不公义是非常普遍的存在。让营友们角色扮演,比如农民、工人、公务员、教师、企业家等等。而很多的规则设计都是有不公义的存在,加入是农民出生的,在参与活动之中,会处处碰壁,处处遭遇不公平的待遇。而身为公务员则在活动中具有优先权,任何的活动都能不用排队即可参与活动,这也让一些是农民或工人则显得非常的不满。在这样的虚拟社会中,其实营友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已经升华为一种内心的理念,原来社会不公义的事件离我们是如此之近,而基督徒或公民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来回应社会的不公义,也是我们在最后提出的一些疑问,等待营友更多的去思考。这是这一代在媒体、电影、各种资讯影响下,对于事物的接受方式与上一代完全不同。这也是我认为回应后现代青年的一种策略。

策略二:生命师傅,生命影响生命;

在重感情和榜样中,如何寻找生命的榜样乃是这一代青年需要面对的。切勿说教!传统青少年事工以「节目」(或程序)作为首要已不合宜,「千禧代」重视的是真诚的关系,真实较适切更为重要。故需要从关系的角度入手,与青少年建立一种美好的关系。倘若我们采用「挂羊头、卖狗肉」(bait and switch)方式,

欺哄青少年,只会带来更大的反感,得不偿失!教会作为群体(community),我们的强项在于建立真挚诚恳的人际关系。Josh McDowell 说得好 :「年青一代不关心基督徒所知的有多少,直至他(她)们知道你有的关心是多少!」圣经真理是我们不应放弃的,但教会必须学习把真理透过关系诠释(context truth relationally)。

「生命师傅」(Mentoring)在港台的学生工作中不算一个陌生的词,我们大凡可以在FES、CEF或突破等机构的服事理念中找到其影子;其实都关注到一个共同的问题,乃是今日青少年缺乏跨代的关系。就如蔡元云医生写《生命影响生命》,指出这是个「没有父亲的一代」;弥补那些失去父亲、母亲的青少年的生命成长需要。另外在他的新书《与恩师的10堂课-我的路》中也提到,在他生命成长的路上有许多恩师,包括中学老师、神学院老师、同事等,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建造他的品格、生命、服事上都有很深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塑造成今日的他。

在圣经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摩西就是没有父亲的一位,从他出生后被埃及公主收养,一直在皇宫长大。后来在他的生命中出现了他的岳父叶忒罗,当摩西在如何管好以色列民犯难时,就听取了岳父的意见,其实叶忒罗就成为摩西的生命师傅。

既然,生命师傅在一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青少年时期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我们如何与青少年建立跨代关系,以爱为根基、以生命互动交流,年长的以身作则,亦师、亦父、亦友与年轻的同行——以致他们能认识自己、拓宽视野、寻找合适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召命,活出真我,回应本城、本乡、乃至世界的需要;更深的层次,乃是寻找并认识生命的造物主和救赎主。

我相信FCS的服事理念中包括这一点,我们也在竭力扮演这层关系和角色,陪伴校园中的年轻学子,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认识生命的主。然而,我也相信仅凭FCS的全职同工和义工的陪伴是不足够的。其实,在陪伴学子的生命成长中有一个更好的群体——在职场的毕业生,他们是可以胜任生命师傅的角色,可以与年轻的学子更好的建立师徒的关系。因为这群在职场打滚拼搏的毕业生,更能体会信仰和召命之间的张力,对于信仰的理解也许会更真实生动。当一个毕业生成为一个学子的生命师傅的时候,他会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他也是留给自己一点空间和时间来思考信仰与生命的互动,对于学子而言,这种师傅的生命是更真实可体会的。这种「生命影响生命」的运动随着人群更多的加入,我相信今日学子的生命也会活的更有梦想。虽然我们普遍认为今日的毕业生已经进入了大染缸,失去了曾拥有的梦想,然而,我始终相信在经历过挣扎后依然保持梦想的毕业生大有人在。我的期待乃是这群毕业生可以成为年轻的学子们的师傅,在他们生命的成长中有生命的互动与交流。亦即是说,在后现代的社会里重视的,

是基督徒的生命,多于有系统及详尽解释福音。透过我们日常的生活的表现和见证,就足以证明这福音是否真的会带来改变。青少年从我们对他们的爱心、关心、接纳、宽恕、体谅、管教中「经验」到神是一个怎样的神。

策略三:叙事教导(Narrative teaching)

「千禧代」对故事甚感兴趣,从「哈里波特旋风」(Harry Potter)与漫画故事可见;青少年工作者须学习「说故事」(storytelling)或「叙事式教导」(narrative teaching)。圣经有各式各样故事,我们透过适切的演绎,让故事传递教义、让故事塑造德行、让青少年听到关乎整全生命的故事!假若青少年工作者未能掌握「说故事」技巧,透过语言影像化的沟通,我们将会流失大量青少年受众。Leonard Sweet 看「说故事」是在后现代文化中发挥领导才能不可少的工具,笔者十分认同。故事作为沟通的媒介,正为充满想象力的青少年提供一不设边界的空间,任意遨翔,故事不是用来说明道理,故事却能引发听众在感受上代入角色而有不同的响应。教会转向「叙事式教导」,不是放弃圣经的权威,而是采用声东击西手法,如先知拿单面质大卫一样(撒下12章),让受众在不知不觉间接受真理。「说故事」绝不只适合儿童的玩意!

叙事教导其中一点,是需要比较强的想象力,这在释经学上也是可以尝试的。观察我们近些年推动的归纳法研经,该方法着重以理性的角度进入经文的分析,整理思路,总结重点,及带出应用。然而渐渐发现学生对此的反应不是特别良好,认为这样的查经方式太枯燥,没有一点动力和「Feel」,往往在第一步就碰到很大的困难,对经文结构分析没有多大的兴趣,熬到最后的应用则流于表面,不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其实,我们也试着突破查经模式,原来圣经的故事其实可以与读者有更深更直接的联系,这需要足够的想象力。首先可以让读者带着情感进到经文中感受经文,试图将经文可以与读者先建立某种联系。继而再将经文的意义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有经验的前提下认识到经文的意义。

四、 牧养后现代青年的圣经例子

其实,在圣经路加福音24章就演绎了耶稣如何牧养后现代青年。

先同行,后领导(v15-19)

当耶稣与两位门徒相遇,耶稣没有选择带着叫人俯伏跪拜的荣光来教训他们,而是选择与他们一同前往以马忤斯,一面同行,一面聆听,以谦卑的态度了解关心门徒的心事,再给予教导。当我们面对重视经验的青少年时,我们须学效耶稣的行动和态度,让青少年经历群体中的爱,从而理解上帝的爱;我们应该以谦卑和真诚的态度,与青少年建立爱的关系,建立教导的基础。

解说个人故事(v19-24)

后现代文化的青少年喜爱说故事、听故事;他们重视事情的发展过程,多于

结果。他们虽然常常经历与上帝相遇,但未必察觉及明白。正如路24:19-24,门徒亲身经历耶稣的能力、救赎和复活,但却不明白;耶稣没有否定他们的所见所闻,而是解说(debrief)他们的故事,将他们的故事与上帝的大故事结连,将救恩故事连于人类的历史,带出故事对他们的意义和关系。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有责任为青少年解说他们的故事,使他们与上帝的救赎故事连结,带领他们重寻自己的身份,所以我们需要明白青少年的处境、感受,聆听他们的故事,帮助他们察验上帝在他们心中的工作。

带领他们体验上帝的真实(v19,v30)

当耶稣与门徒相聚时,耶稣与他们一同重演最后的逾越节晚餐(路22:19;24:30)。圣餐代表着群体的崇拜,当门徒在圣餐时就「眼睛明亮」,认出耶稣,同样地当重视感受的青少年进入真实的敬拜时,也会与上帝相遇。这是全人的敬拜,包括以人的「知识」、「内心」和「行为」结合成的全人敬拜。建立代祷的文化,使青少年建立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建立与上帝的关系;这也是一个「生活」的敬拜,带领他们以实际的行动,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中敬拜荣耀上帝,让上帝与青少年相遇。

总结:

牧养后现代的青年,我们必须具体活泼地活出上帝的爱,教导真理,以生活为模范,使他们在真理和圣灵中亲近上帝。当然,我们多么盼望青少年好像两位门徒一样到处传讲上帝的作为(路24:33-35)但是「他们是怎样的人」(Being)比「他们做了什么」(Doing)更重要。在上帝眼中,青少年有无限的盼望和可能,就让我们一同拥抱新世代,带领他们与上帝相遇,开始他们人生精彩的一页。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观察,用意是抛砖引玉,提出一些经验和批判、反思后的意见。本人希望此文章能带出更多的反思,引起更多符合实际的理性讨论,使当代青少年事工更迎合时代的需要。

参考目录:

1. 东尼〃琼斯着,陈永财译,《后现代青少年事工》 (香港:香港基督徒学生福2.

3.

4.

5. 音团契,2003) 《优质心灵捕手—塑造学生属灵生命的DNA》的作者邓恩(Richard R. Dunn) 网络文章:牧养「千禧代青少年」的困局与出路 胡志伟牧师 网络文章:从后现代角度反思青少年事工 网络文章:牧养「后现代」的青少年:挑战与策略 刘颖

6. 蔡元云医生 《生命影响生命》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