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句子的融合,改写和扩写

家长会演讲稿2018-03-01 10:36书业网

篇一:随文练笔巧设计 笔随心动文飞扬

随文练笔巧设计 笔随心动文飞扬

——关于提高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实效的策略

大朗中心小学 李凤菊

内容提要:

笔者基于对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低效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分析,发现导致随文练笔低效的主要原因有四个,然后我们课题组根据对小学语文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与实践得出经验,并总结出一些提高随文练笔实效的策略,即通过巧妙设计随文练笔,努力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笔随心动文采飞扬。 关键词:阅读教学随文练笔 提高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注重读写结合。于是,“随文练笔”应运而生。它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或内容挖掘,或想象补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时间“随文练笔”成为课改洪流中不变的“热点”。可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教师不分青红皂白的每堂课设计“随文练笔”,俨然成了课堂的一种形式、一种负担,这就有点变了“味”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把握不当练笔的时机、方法以及难易度,同时,教师设计时缺少系列、整体性的训练目标,对文本中可用作练笔的“点”找不准,设计出了一些“假、大、空”、“千篇一律”的练笔形式,致使训练低效甚至无效。那么,怎样才能找准文本的练点,抓住时机,巧妙设计形式多样的随文练笔,演绎心随笔动文飞扬的精彩呢?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一探讨。

一、巧抓练点,让随文练笔独具匠心

这里的“练点”即是练笔点,指的是随文练笔的设计点,也是学生的读写结合点。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有一双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的慧眼,及时发现读写训练结合点,紧扣文本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那么,如何确定这个练笔点呢?笔者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巧抓文本精彩点,在品读中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教学本文可引导学生先品读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而后进行仿写。有学生是这样仿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像飞翔的小鸟,一会儿像活泼的小猫,一会儿仿佛奔驰的骏马,一会儿仿佛威武的狮子。盛开的花朵、游动的小鱼、叫鸣的公鸡,这些形状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形状。”这样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宽阔通道,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2.留心文本“趣味点”,在情趣间练笔

“趣味点”往往是课文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正因为有了“趣味点”,才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辉。文本的“趣味点”,有童心之趣、巧合之趣、生活之趣、形象之趣??凡此种种,学生的心被作者的笔牵引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例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文中写了作者童年跟骆驼的趣事,尤以满怀童心描述的看骆驼咀嚼的趣事最为醒目。借此趣点,我及时指导学生,挖一挖自己生活中的“趣点”,引幽发微,写一写对生活的热爱,大家兴致盎然地写了钓鱼、捉龙虾等题材相似的文章。并与原文对照,再次体会作者的匠心。

3.关注文本“留白点”,在想象间练笔

高明的作家在写文章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余地。他们写到高潮处,可能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空白,给读者去想象。正如《诗品》中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文教师要以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留白点进行练笔,让学生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悄然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学生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学生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在与文本

自由对话的过程中达到以读写一起提高互利效果。

《穷人》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但文章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渔夫和桑娜今后将怎样熬过去?教师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想象,进行故事叙编,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中心,体会主人公的高贵品质。

4.巧借文本“插图点”,在图文间练笔

插图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特写镜头”,有的再现课文主要内容,有的呈现故事高潮,有的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因而,插图犹如架设在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间的桥梁,促进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紧密配合,运用插图进行练笔,学生以文本内容为练笔的源泉,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通过阅读插图,学生容易展开想象和联想,在图文间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识字八》,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后,让学生抓住夏天池塘边的景物特点,以一首短小的儿歌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出荷花荷叶的美丽,写出小蜻蜓与小青蛙的对话,写出自己对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写作训练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要研读教材,努力挖掘练笔的有效切入点,多创设一些情境,为学生提供与习作储备相似的话题,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这样才能演绎出随文练笔的精彩。

(二)巧抓时机,让随文练笔马到成功

读写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读加上写,而是把读与写灵动地融合在一起,并巧妙地把握住练笔时机,方可达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把握练笔时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情感升华时练笔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作言语更护花”。当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交融时,巨大的“情感磁场”便悄然而生。睿智的教师很善于捕捉文本的“动情点”,让学生在练笔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升华情感,又达到了有效提升表达能力的目标。

曾经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生命 生命》,其在学生情感高潮处精心设计的练

笔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当教学进行到教师引入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但她残而不废,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时。学生由感知到感染,由感染到感动;情动致心动,心动致笔动,他们都按捺不住地拿起笔来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我无法延长我的生命,但我要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不停的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此时,“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着此时的心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

2.在技能迁移时练笔

语文课文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知识点,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需要扎实有效的训练。其中课堂练笔就是一种知能转化的途径。小到词句、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的仿写,大到段落、篇章的结构顺序及表达方式的仿写,这些都是让技能迁移落到实处的练笔训练。如《太阳是大家的》、《我想》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为了让学生走近诗歌,喜欢诗歌,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小诗,当“小诗人”;学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引导学生按游览顺序写游记;学完了《半截蜡烛》,引导学生把《晏子使楚》改写成剧本;学完了《白扬》,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爸爸介绍白杨树的段落写一种动植物。通过读写结合来进行写作方法的迁移训练,虽然短小精悍,但学生容易模仿,进而灵活运用。

3.在观点争辩时练笔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某个问题产生不一样的观点,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所谓不辩不清,学生通过辩论,不仅阐述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我们可在这“辩”处设练,把辩论的理由写下来,这正是梳理学生思维、锤炼语言的好机会。

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学到父亲要求“我”把大鲈鱼放掉时,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我该怎么做?”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异常活跃。经过辩论,大家对这位父亲在鲈鱼与诚实、欲望与规定面前的选择肃然起敬。“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深深地镌刻在孩子纯真的心里。随后引导学生把这辩论的过程记下来,“润物无声”地达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结合。又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哪一种教育方式更适合我们的成长”这样的问题,也是很好的练笔素材,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只要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就能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写作水平。

4.在单元总结时练笔

语文课本从四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日积月累不是古诗词、名言警句,就是一些成语,内容丰富。如果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写作的训练目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词语写一段话或写一篇小短文,相信坚持这样练笔,学生的习作定有进步。

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就有大量的描写人物的四字词。在单元总结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过的词语,可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物让大家猜一猜,也可写一次比赛活动,还可写一写自己的收获或感受。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他长得膀大腰粗、身强力壮的,别看他表面上是仪表堂堂、文质彬彬,其实骨子里坏得很呢。他走路都是大摇大摆的,像个大老爷似的得意洋洋。他一上课就垂头丧气像条虫;一上体育课要打篮球他就兴致勃勃,疾步如飞,生龙活虎,像条龙,真是奇怪。他不遵守纪律,对老师也是放诞无礼,对同学老是摆出老大的样子,欺软怕硬,大家都怕他。但有些同学看见他就点头哈腰,让人看了就讨厌!这个人是谁?不用我说你都知道吧,快说出你的答案吧。

读了真让人惊讶,这个学生不仅把同学的性格特别描写得很鲜明,而且灵活运用了十几个成语。这次习作不仅这个学生写得很精彩,其他学生也写很出色,更可喜的是自此他们在写作时都会很有意识得运用所学成语,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呀!

(三)巧变形式,让随文练笔精彩纷呈

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我发现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文本类型也是形式多样,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游记、故事、古诗、剧本等,为我们进行读写结合提供了一个多彩的舞台。随文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虽然方法很多,但要因文而异,方可达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的效果。

1.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

写人、记事类课文最常采用的练笔方式是扩写。扩写是在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深入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写的简单、抽象情节之处展开想象,对空白点加以发挥,使原文的主要内容更加丰满生动的一种练笔。我在课题研究中

篇二:小作文

小作文

专题一改写、扩写类小作文

◎改写

改写是在原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改写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改换体裁,如将诗歌改写成故事,小说改写成戏剧,可又改换人称;可以改换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如将描写改成叙述,把叙述改成描写。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但一般不改动原作的主题和风格。在此,我们主要讲解如何将古文改写成现代文、诗词曲改写成散文。

一、把古文改写成现代文

把古文改写成现代文,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种改写,要求根据原作的内容进行材料安排、结构层次上的较多调整,并带有新的构思。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按要求进行改写。那么在改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古文用词比较精练、含蓄,感情色彩较浓厚,也就是说它们内在含义比较丰富,可以把原作简洁的词句展开成具体的景象,铺叙成一定的场面。

(二)改写的内容必忠实于原作的中心思想。这就要求想象和联想要符合原作精神,不能任意想象、扯得漫无边际。如原文中紧扣主题的内容和重要的描写就不能改变;原文中略写的,并且对表现主题思想和表现人物性格无帮助的内容就不必展开来写。

(三)改写要注意形象性。改写是再创作的过程,并不是单纯地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而是进一步展开种种想象,将原文中没有的,如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和行为补充进去,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为丰满、生动、具体,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生动。

二、把诗词曲改写成散文

把诗词曲改写成散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明确诗词曲和散文的相同之处。只有找到了相同之处才能找到改写的突破口。散文和诗词曲都具有意境,这就是它们的相同之处。散文的意境是指散文家把从社会生活中观察、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熔铸于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之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物我一体”而产生的“象外之境”“弦外之音”

。散文的意境一般包括诗情、画意、哲理和谐趣四个方面。诗词曲的意境是指作者把自己所选择的意象通过添加颜色等对意象的修饰之后,融入作者的感情,意象和情感融合一致的一种艺术境界。诗词曲的意象一般来说都是能够构成一幅自然或者是生活的画面的。从上述可知,诗情和画意是二者意境的相同之处,改写就是要抓住这两点入手,先读懂诗词曲的意境,明确其构成意境的意象。例如,改写《天净沙·秋思》我们先应该明确马致远通过“藤”“树”“鸦”“桥”等意象,再加上“枯”“老”“昏”等意象修饰词,融合成“明显的深秋景色和凄苦的游子之情”的意境。

(二)在确定诗词曲的意境的基础上变诗词曲的语言为散文的语言,这也就是我们改写的行文过程。把诗词曲改写成散文,一般来说是按照诗词曲作者的行文思路(有时也可以变通),把这些断断续续的意象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构思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然后再把它扩充为环境描写。这一扩充的环境描写。这一扩充的环境描写能为散文中抒情创设一种氛围,也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环境的烘托作用。创设好抒情主体的活动氛围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叙述主人公的活动情景。诗词曲中抒情主体的活动氛围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叙述主人公的活动情景。诗词曲中抒情主体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显现的抒情主体,一种是隐藏的抒情主体。对于显现出来的抒情主体,比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显现的—一个在古道上骑着瘦马踯躅徘徊的思乡的游子。叙述主人公的活动情景比较简单,我们只要通过诗词曲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给抒情主体加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即可。对于隐藏的抒情主体,再进行上述的写作活动之前,我们还必须使抒情主体显现出来。

(三)在完成了以上两个步骤之后,我们只能说是对诗词曲进行了初步的改写,寻一篇散文的意境的创设还没有完全完成,在以上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加上散文意境的另外两个因素——哲理和谐趣。哲理是散文家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在谈天说地、写景状物中揭示出来的生活的本质和人生奥秘的真谛。哲理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哲理会给作品增加思想感情色彩,加深意境。当然,在这里给散文加上哲理性的语句,可以是改写着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但必须由自己自然地过渡到诗词曲中的抒情主体。谐趣是散文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风神趣味。谐趣,有的同、幽默诙谐,有的清新明丽幽远;有的雄健雅绝,有的愤激昂扬??他们同样能够开拓和加深作品的意境。当然,散文风神趣味的选择需要我们考虑到所改写的诗词曲的感情基调。

◎扩写

扩写是指按照所设定的情境或要求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给出的语言材料扩写为符合要求的一段话。

一、扩写的命题形式

扩写的命题形式主要有:(1)给出词语扩写式;(2)给出主干扩写式;(3)给出主干扩写式;(4)依照情景要求,扩写广告词、标语、宣传口号等。

扩写的解题策略

扩写的解题策略有:(1)仔细研读所给材料,把握扩写的基点。扩写基点即是所给材料中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2)明确答题要求,把握扩写方向。扩写时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的“提示和要求”,领会扩写的目的,充分考虑语境对陈述对象、语意语气、审美情趣等的制约,明确语句明示或暗示的具有可能性的扩写方向。

(3)掌握扩写的方法,运用创造想象,合理扩写。

扩写的具体方法

鉴于试题类型,有如以下几种具体操作方法:

(1)连级法,即对所提供的一组词语加以连缀,按要求在隔断处有侧重地补充必

要的内容。

(2)插入法,即在指定的句子前或后直接插入一些词句,使原语句提以扩展,使指定语句的语意更加丰富。

(3)添加法,即在指定语句内部添加一定的语句,使原语句得以扩展并使语意丰富起来。

(4)重组法,即对所给定的内容,按特定的要求重新加以组合。

(5)综合法,即在实际操作中,以上扩写方法并不都是独立运用的,常常要多管齐下,综合运用。

四、扩写时注意的方面

在具体的扩写过程中,考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扩写不要随便改变原文的中心、情节、人物、体裁等内容。只能依据原文在语言上、细节上、具体描写上多下功夫。

(2)根据原文的中心思想、具体情况,选择出重点,加入语言、加入细节,注意段落之间、层次之间、句与句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使扩写后的文章要比原文流畅顺达。

(3)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想象要合情合理,真实生动。

典例探究

【典例1】

阅读文言文《杨氏之子》,请将这段文言文改写在现代文,200字左右。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解析:这是一道将文言文改写在现代文的试题,考生首先要读懂文言文。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然后,要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把握改写时的注意事项,找准可丰富的内容按要求进行改写。

答案示例: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有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街坊邻居无一不夸奖称赞。有一日,他父亲的朋友孔君平前来拜访。不巧,父亲正好有事出去了,孔君平便叫出了九岁的孩子。孩子给客人端上了茶果,其中便有杨梅。孔君平知道这孩子才思敏捷,就一时兴起,指着杨梅开玩笑道:“早闻你的聪明才智,不知是否真也?喏,此是君家果。”杨梅和孩子是同一“姓氏”的,故此一说,那孩子早已领悟其中的含意,眼珠一转,决定来个顺水推舟,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未闻孔雀是君家禽。”孔雀又和孔君平是同一“姓氏”。孔君平一愣,见这孩子婉转又有力地反驳了自己的话,明白这孩子头脑里的智慧并不是吹的。他为这个孩子的聪明而高兴,忍不住拍手叫好:“好哇,孩子!小小年纪如此优秀,长大一定会有所作为。”孩子只是含笑不语。

【典例2】

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请发挥你的想象将其改写成散文,要求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300字左右。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解析:这是一道将诗曲改写成散文的试题,涉及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考生要先读懂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抓住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适当运用自己擅长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合理改写。

答案示例:我坐在溪亭里观赏着那千姿百态的荷花,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蝴蝶就近不及待地钻了进去。我一边观赏着这只有天上人间才有的美景,一边品尝着千年陈酿。没想到我如此不胜酒力,才喝了几杯,就酩酊大醉了。不知不觉中,天已经渐渐暗淡下来,才想起自己该回家了。我摇摇摆摆地走上了小舟,凭着自己朦胧的记忆前进。行的船跌跌撞撞,好像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一样。没想到,我竟然把小船给摇到了藕花的深处。此时,我惊出了一身冷汗,顿时酒了醒了,我拼命地摇着船橹,可我摇橹的声音却惊动了荷叶丛中一群水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直上云霄。

我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瘫在了船舱里,在这种无人之境的环境中我该如何是好呀!最终,我只得在船舱中度过这漫长的一夜。

【典例3】(2010年湖北卷)

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扩写成一个场景,要求:○1想象合理;○2语言生动;○3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4不少于200字。(改编)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表达的综合题,涉及“扩展语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等考点。解答此题时,考生要紧扣王维诗歌空灵的特点,抓住王维诗歌“诗画合一”的根本 特征,并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答案示例:天色渐晚,天际已经挂上一轮皎洁的孤月;群芳已谢,满山却又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景!

风过竹合,隐约间传出捣衣声和少女银铃般的轻笑声。在如此的良辰好景之下,我的脑海中竟然出现这么一幅场景:一少女溪边洗衣,肌肤如雪,目如朗星,佳人回首,一笑倾我心!

正当我渐迷那个场景的时候,却被????的声音惊醒了。

清风抚开小竹,微露半景,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言笑晏晏,一手端着洗衣盆,一手拨弄着低垂的竹枝。原来是素手拨弄竹枝的声音,把

我从之前的遐想之中惊醒。

佳人掠过我的身旁,带来一袭盈盈女子香。似乎,有那么一个,对我回眸,眼神中的神色却让我无法读懂:似嗔似喜似忧伤。

良久,我才回过神来。究竟,刚才的是一场梦吗?我也不知道了。

【典例4】

以下面给出的句子作为开头,要求借鉴《荷塘月色》中“以景衬情”的表达技巧,同时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其扩写成一段话,不少于150字。

我怀念家乡的山林, 解析:这是一道情景式的想象作文题目。考生首先要分析题目所提出的写作要求,包括“以景衬情”的表达技巧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限制,其次,要充分发挥想象,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将所给语句拓展开来,最后,还要检查一下文段的字数,看是否有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我怀念家乡的山林,)因这家乡的山林有我童年的记忆;喜欢穿梭在枝繁叶茂的山林里,看洋溢着欢笑的绿叶,品羞红了脸的枫叶;听小鸟在枝头俏皮地调侃。听蛐蛐在草丛中忘我地弹唱;感受从树叶的缝隙间挤进来的阳光的爱抚,感受孩提时酒落在山谷的笑意。每当清风拂来,山林就会奏出一首和谐、美妙的乐曲,仿佛在向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诉说这新时代生活的温馨、

实战演练

1. 阅读《别赋》,将其改写成现代文,200字左右。

别赋

或乃边郡未各,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烟 ,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2.富春江之景/最美不过富春江”为题改成《与朱元思书》中“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多用描写性词语,200字左右。

3.将下面一段介绍赵州桥的说明性文字改写成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记叙描写性的文字,必须使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方法。

赵州桥,又名极安桥,也叫大石桥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也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

篇三:“导、读、练、写”—初中英语读写教学模式探索

“导、读、练、写”

——初中英语读写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新课程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理念,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发生变化。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会、 去再造、 去落实。教学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它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致力于“创新教学”,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优化 课堂 阅读 写作

一、实验背景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口头和笔头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输出信息(即说和写)或获取信息(即听和读)。绝大多数学生走上社会后都将要通过读与写来获取或输出信息。

自九十年代JEFC英语教材进入中学课堂后,中学英语教学逐步摆脱了“聋哑症”现象。但是,以教室为唯一阵地的教学模式却始终没有多大改变,学生的学习,也仅局限于课本之内,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语法规则,而忽略了言语技能的培养,缺乏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薄弱。其次,我们学校位于城乡结合地区,与其他城区学校不同,绝大部分学生从跨进中学校门起,才开始迈出学习英语的第一步,基础薄弱。长期以来“费时较多,收效较低”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历届的中考及各类竞赛,成绩都落后于城区兄弟学校。

在几年的教学中,我意识到造成上述现象,除了生源原因之外,学生的交际水平、英语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是问题之根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枯燥单词的教学模式。“语言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门知识”。然而由于很多教师误解,以至于学生苦于死记硬背语法规则或脱离语境的孤立句子,一味的抄写、背诵、默写,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根据语境,灵活运用语言,提高

交际能力,从而提高英语综合素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②单一的室内教学。我们生活在中国,耳闻目染的是我们的母语—汉语,生活环境不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适当的英语交际场所。新教材虽然选择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交际提供了可能。但是,身处的语言环境,单一的课堂教学削弱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可能性,使外语教学的语境与学生的生活无法融为一体 。

③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英语学习环境的创设,学生接触英语的时空受到很大限制,学生的交际、语言的应用无法实现,学生也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也就谈不上积极参与和创新。

④应试教育圈定了学生的思维。为考而学,使学生的学习隔离于生活,提高言语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几乎成了表面文章。

⑤语言的基本技能有四种,即听、说、读、写。学生需要得到听说能力的培养,阅读书写能力的培养,需要全方位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然而我们的教学却忽略了。

上述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脱离生活,脱离交际,没能形成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无法形成语言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需全方位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学习的主动性无从谈起,成绩一路下跌,以致于到了初二、初三,一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了这门学科。

反思本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着手考虑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进行试验,初步构建有特色的读写教学模式。2002年——2005年,三年的时间,着重探索读写教学模式,实验下来初见成效。激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扩大了词汇,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言语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

二.实验的假设和依据构想

(一)研究的假设

根据初中英语教材的结构—功能为编排体系的特点,创设读写教学新路子,使学生能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激发起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其

语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英语综合素质。

(二)理论依据

① 拉克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他认为“语言习得”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它只是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地二种语言;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习得”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因此,我们通过课堂模拟交际来培养学生用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交”语言的同时,也“教”了语言的运用,在用中学,在用中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交际的过程。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表明,无论儿童还是成人,无论学母语还是学习第二语言,都是按一定的的自然顺序来习得语言结构的。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需要寻求建立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③ 语言学的弗斯(Firth)学派和新弗斯学派提出的语境意义理论认为,语言的真实意义存在与特定的语境中,语境意义体现语言功能,人们对语境的理解一般是指上下文和使用某个语言项目时的社会背景,有人将其分为三类,即“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李佑文,2001),或者认为“语境就是一切认知环境(刘绍忠,1997)。

三.实验的设计

1.选取实验样本(见表1)

表1:选取实验样本

注:1)为避免皮格马利翁效应,事先未告诉学生实验情况。

2)实验期间教材、教师、课时和生源均不变。

2.确定实验的阅读模式(见表2)和写作阶段( 见表3)

表2阅读模式

表3 写作阶段

四、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

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

(一)导入---感知教材。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

2、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为学新课作准备。 3、帮助排除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生词障碍。可以用以旧引新的方法学习有关生词、短语。

以上所有这些热身活动意义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满信心去读,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二)读---理解教材。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

1、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为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

2、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

3、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