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有趣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2018-08-09 09:21书业网

篇一:读民间故事

从《渔夫的故事》走进民间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读懂民间故事。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民间故事的特点,读懂民间故事及道理。

3.通过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白民间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阅读民间故事的方法。 一、 猜谜游戏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猜一猜,请看第一组关键词。

1、天河、牛郎、织女

2、灵药、月亮、嫦娥

这些故事都是(民间故事),看来有趣的民间故事真是深入人心,几个关键的词语就将你们拉到了神奇的民间故事中。

3、你读过哪些民间故事?

4、这些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正如孩子们所说,民间故事从远古时代就在人们口头流传开了,故事体裁广泛,有写人的,有写物的,有写神的。每一个故事都来源于生活,情节夸张,富于幻想,语言多口语化,它们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每一个故事的内容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读完一个故事都能让你受到启发。

古代阿拉伯就有一本专门收集民间故事的书籍

4、(多)《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讲述:今天我们走进的第一个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就来自《一千零一夜》。

二、读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感悟民间故事。

请大家把语文书打开,翻到32课,在阅读前,老师问你们,你们准备怎么读这个故事呢?(边读边勾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批注)

1、故事写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渔夫的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__出海捕鱼,意外地救出了被所罗门封锁在__里的__,___恩将仇报要杀__,__用自己的智慧战胜__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

2、小组合作学习体会:

故事中的渔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为表现这一特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师:故事中的渔夫诚实、善良、机智、勇敢,他是正义的化身,而魔鬼他凶恶、狡猾、卑鄙、愚蠢,则是邪恶的代表。 渔夫说的没错,人的智慧一定可以战胜妖气,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

小结:孩子们,我们刚才在读《渔夫的故事》时,不仅采用了读、勾画、思考、标注,其实我们还可以演一演呢。你们有这个胆量上台来表演其中的一段吗?

学生表演。

三、品读《东郭先生和狼》

接下来我们要读的故事跟狼有关,一起来看看。(指名读) 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毛驴驮着个口袋,口袋里装着书。

忽然从后面跑来一只狼,慌慌张张地对他说:“先生,救救我吧!猎人快追上我了,让我在你的口袋里躲一躲吧。躲过了这场灾难,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恩情。”

东郭先生犹豫了一下,看看狼那可怜的样子,心肠就软了,答应了狼的要求。他倒出口袋里的书,把狼往口袋里装。可是口袋毕竟不大,狼的身子很长,装来装去,怎么也装不下。 猎人越来越近了,已经听到马蹄声了。狼很着急,它说:“先生,求求你快一点儿!猎人一到,我就完了。”说着就躺在地上,并拢四条腿,把身子紧紧蜷成一团,头贴着尾巴

,叫东郭先生用绳子把它捆住。东郭先生把狼捆好,塞进口袋,又装上了书,扎紧了袋口。他把口袋放到驴背上,继续往前走。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猎人追上来找不着狼,就问东郭先生:“你看见一只狼没有?它往哪里跑了?”东郭先生犹豫了一下,说:“我没看见狼。这儿岔道多,它也许从岔道上逃走了。”

猎人走了,越走越远,听不到马蹄声了。狼在口袋里说:“先生,我可以出去了。”东郭先生就把它放了出来。狼伸伸腰,舔舔嘴,对东郭先生说:“我现在饿得很,先生,如果找不到东西吃,我一定会饿死的。先生既然救了我,就把好事做到底,让我吃了你吧!”说着,就向东郭先生扑过去。

东郭先生大吃一惊,只得绕着毛驴躲避。他躲到毛驴左边,狼就扑到左边;躲到毛驴右边,狼又扑到右边。东郭先生累得真喘气,嘴里不住地骂着:“你这没良心的东西!你这没良心的东西!”

正在危急的时候,有个老农扛着锄头走过来。东郭先生急忙上前拉住老农,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然后问道:“我应该让狼吃吗?”狼不等老农回答,抢着说:

狡猾的狼会说什么呢?请同桌的两个孩子互相说一说。

“他刚才捆住我的腿,把我装进口袋,还压上了好多书,把袋口扎得紧紧的。这哪里是救我,分明是想闷死我。这样的坏人,我不该吃吗?”

老农会怎么做呢?

故事的结果怎样?我们接着往下读。

老农想了想,说:“你们的话,我一点儿也不信。口袋那么小,装得下一只狼吗?我得看一看,狼是怎样装进去的。”

狼同意了。它又躺下来蜷成一团,并拢四条腿,头贴着尾巴。东郭先生正准备再往口袋里装书,老农立即抢过去,把袋口扎得紧紧的。他对东郭先生说:“对狼讲仁慈,你真是太糊涂了,应该记住这个教训。”说着,他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1、 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2、刚才的故事可以安个什么题目?

四、读不同的民间故事,感悟其精彩。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就会变化成龙。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和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1、 像嫦娥奔月、女娲补天、鲤鱼跳龙门等这些故事广泛流传于民

间,后来人们就赋予了它们新的含义。

2、 听或讲家乡的民间故事。

石宝寨的由来,出米洞、东坡竖井的传说

小结:正因这些民间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才让家乡蒙上了一层神秘和传奇色彩。

五、总结

读民间故事,传神奇经典,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智慧,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篇二:感受民间故事魅力(20131221)

感受民间故事魅力,传承金堂乡土文化 ——微课程--“民间故事课本剧化研究”开发中的故事

金堂县实验小学黄莺

语文教师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每天都在不自觉的发生,那就是学生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实践。陶行知老先生提倡生活教育,如果学生真的实现了在日常生活语言实践中接受语文素养熏陶,那么就能够实现时时学语文、事事学语文的大语文教学,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岂不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

走进民间故事,寻找“突破口”

前几年,我校承担了成都市十一五课题《活动类艺术资源课程开发研究》,在学校开展金堂民间艺术课程资源调查的时候,我和语文组的老师收集到了金堂民间的文学艺术资源,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通过走向金堂的乡土人文,我有了更多的发现。

我们的家乡金堂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拥有赵镇、淮口、五凤、土桥等多个独具风情的古镇,在这些地方,代代相承、口口相传遗留下许多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或关于田间劳作,或关于婚丧嫁娶,或关于地名传说,或关于市井人生,一个人物,一种形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即使有些故事无人物出现,却时而以神话传说托付,时而以动物花草寄寓,融会贯通人的情感,人的思想,人的爱憎,使故事变成了“活”的艺术。金堂的民间故事非常具有地域性,例如《九龙滩的传说》、《五凤的来历》、《苍蝇为啥要搓脚》等,它们神而不邪,奇而不怪,古而馥香,土而典雅。

在人们劳动的沃土中产生,又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陶冶,饱经过沧桑的冲刷,倍受过光阴的校验,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是金堂民间文化的一枝奇葩,不但给予过去人民以思想教导和艺术享受,就在今天和明天,仍然是人们的讲堂和文化宫。

但是,我们也忧心地看到,随着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民间故事渐渐失去了它的地位。电脑、电视机、DVD等带来的感官享受占去了人们绝大部分精神世界,而曾经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民间故事此时已面临断代的境地,尤其是孩子们,对于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故事日渐陌生。

郭沫若曾说:“民间文学是源是流?我说,在旧时代是源,在新时代是源也是流。”民间故事生动有趣,但离孩子们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在理解和接受上有一些障碍。突破口在哪里呢?如何让孩子们乐于接受?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动和好表现的特点,我打算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课本剧,通过改编金堂民间故事让其与学生具有亲近感,再让学生表演民间故事从而亲近民间文化。

收集改编故事,建立“亲近感”

作出了以课本剧为载体的打算后,我和我的几个同事进行了“民间故事课本剧化研究”这一微课程开发,想通过表演课本剧让孩子们走进民间故事,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让民间文化活在孩子们的心中。

确定了微课程开发内容,我就行动起来,发动学生利用节假日调查走访,从不同渠道去收集民间故事。由于民间故事有优有劣,我又引导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了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适合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运用。

第二步就是与学生一起共同筛选出有价值、有趣味的民间故事进行剧

本编撰。由于五年级学生极少接触剧本的形式,文学功底也浅,因此在编撰前,我带着孩子们阅读了一些剧本,对剧本的形式有了初步了解,再由学生执笔对民间故事进行剧本改编,最后由我润色定稿。

排练表演剧本,“都想当演员”

剧本编写好了之后,采取“自愿报名,导演筛选”的方式挑选演员。 原本以为,喜欢看漫画,喜欢玩电脑的孩子对于民间故事是不会有多大兴趣的,因为毕竟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但随着微课程的推进,我发现孩子们对于生活,对于家乡的乡土文化是怀着那样的渴望与好奇,一些沉睡已久的方言词汇在他们的记忆中被唤醒,一些过往多时的美好画面在他们的脑海中被复苏。在确定演员名单时,我颇费了一番脑筋,因为报名参加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不得不“忍痛割爱”。看着落选者一张张翘起的小嘴巴,我只得向他们承诺下次一定让他(她)演。

每天下午放学后便是排练时间。一幕一幕地演练,一句台词、一个动作地排练纠正,甚至细化到一个眼神。

在排练过程中,总有些孩子天天驻足观看,舍不得离去。看着看着,就给导演提“建议”:这里还可以增加一个角色嘛,如此如此演的话会更精彩。导演略一思索,对呀。还没等导演说下文呢,那同学马上说:让我来演吧,我保证演好。得到导演许可的他,欢天喜地加入到排练的行列。就这样,演员的阵容庞大了。“衙役”由两个增加到了四个,连道具“马”也被班上一个“牛高马大”的男孩争当了,尽管他平时高傲得看谁都不顺眼,可每天的排练都是认认真真参加的,温温顺顺地供人“骑”。几场下来,他衣服脏了,脸也花了,却还是兴致盎然的,当“演员”的荣耀溢于言表。

学生沉浸故事,“最佳男主角”

易溪墨是班上最好动的一个男孩,经常上着上着课就不见了人影,哪去了?桌子下面搞东西呢。写作业没人守着,半天动不了笔。做什么事都只有三分钟热度,让家长和老师伤透了脑筋。这次排练课本剧《人不要脸鬼都害怕》,他强烈要求加入进来,并保证会演好,看着他涨着通红的小脸向我发誓,我答应了,让他主演,不过加了一个条件:提前将作业做完,不能因为排练耽搁了学习,每天晚上还要背台词。他连声答应,高兴得连蹦带跳。拿到剧本时,玩具不搞了,下课不捉弄人了,闷着头看剧本呢!他妈妈说,每天晚上都在家里“念念有词”,背得可起劲了,还创造性地加了一些台词,比专业演员还专业。有时需要躺在地上,还要被人“打”,他却毫无怨言。有时一个场景要来回演几遍,他热的汗流浃背,却仍然笑嘻嘻的,与平时那个锱铢必较的易溪墨判若两人。正式演出时,他穿一件妈妈度身为他“定制”的长衫,摇一把破蒲扇,摇头晃脑地走上舞台,活脱脱一个酸秀才的模样,博得阵阵掌声,并被评选为“最佳男主角”。大家都说,没想到易溪墨还有演戏的天赋呢!大概是得到了同学的认可,他像变了一个人,在语文课堂上还成了积极分子。后来,大家选他当宣传委员,负责编排节目,他干得有模有样,上课搞东西、做事拖拉的毛病逐渐消失了,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省级重点中学,被同学戏称为“最大的黑马”。

持续活动创新,“我来当导演”

在课本剧表演中,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是不可忽视的。有时,你不得不感叹:真是太有才了!头天拿到剧本,第二天就背熟了台词;一边表演,一边增加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台词,等等。他们不专业,可他们聪明。

他们不需要老师太多的指点,反而他们的小脑瓜子里往往能想出你老师意想不到的点子。如在排练《糊涂县官》一剧时,有一幕是“县官打瞌睡”,一个孩子说:“县官打瞌睡时应打点呼噜,用手撑着下巴,被惊醒时还可以抹抹嘴角的口水,这样才看出这个县官是个糊涂县官。”照着他的说法一改,果不其然,喜剧效果更浓了,讽刺意味也更浓了。而主演王晓宇还煞费苦心做了一顶官帽——一根铁丝穿上三个方便面盒子,大的顶在头上,两个小的一左一右,微微颤动。随着他的摇头晃脑,一个糊涂七品芝麻官便活灵活现地跳了出来。

后来,我干脆只做旁观者,聘请了几位“导演”。演完一幕,就请他们点评,再按他们的意见修改,还别说,他们的很多建议都特别贴近生活,贴近人物性格特点,有些是我在编写剧本时没有想到的。

因为“民间故事课本剧化研究”这一微课程的开展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响应,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因此,我们又陆续开发了一些课程资源,如《杨柳桥的故事》、《九龙滩的传说》、《三学寺的来历》等,以小队为单位,每一小队选择一个民间故事进行改编,组内分好工。编剧、导演、演员由学生自主确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有事做。

期末,我们隆重地举行了 “民间故事课本剧汇演”活动,设立“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表演集体”等奖项,还到其他班巡回演出呢!那几天,孩子们就像过节一样高兴!

课程实践反思,师生“共成长”

一、民间文化仍有魅力

把民间故事通过课本剧表演这一形式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极

篇三:民间传说

腊八粥的来历

从前人们家里穷,每到年终岁末,大人们便把一些红枣、核桃、红豆、小米等在腊月初八这天熬成粥,谓之为腊八粥。那么,为什么腊八粥会和佛教徒联系起来了呢,中国人过腊八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腊月初八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在他得道成佛之前,为了苦求人生真谛他曾走遍名川大山。有一天,他走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因长途跋涉,饥饿难忍的他昏倒在地。这时,一位牧羊女赶来,把自己带的杂粮干果剩饭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的喂他,最后把他救活了。后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佛门弟子每逢这天按照牧羊女熬粥投料的比例,程序如法炮制,熬成粥施舍给人们,最后由佛门善事扩展为民家习俗。

过小年祭灶神的传说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

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

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除夕和过年的来历

据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叫夕的怪兽,经常出来祸害百姓。因为夕非常厉害,没人能制服得了他,百姓非常希望有人能除掉他。

一天夜里夕又来祸害百姓。大家一见夕来了都四散奔逃,这时一个叫年的人站了出来,他叫大家不要慌。齐心协力对付夕。年让大家点起火把。大家就用竹子,木柴点起了火把。

夕见很多人在这里,他并没有害怕。因为他已经习惯了称王称霸。可就在这时,一个竹子做的火把突然爆裂:啪的一声,夕吓了一跳,赶紧往后一躲,抱住了头。

年一见夕怕爆竹声,就让大伙把竹子架在火把上烤。就听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成一片,吓得夕到处躲藏。年一见来了机会,上前几下就杀死了夕。大家一见都欢呼起来。终于除掉了这个怪兽。大家以后可以过安稳的日子了。

第二天大家都奔走相告:年杀死了夕,大家以后不用害怕了,夕被出掉了。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都来拜访年。

从此后每年到这个时候夜里大家都用火烤竹子,听竹子噼里啪啦的响声。来纪念除夕的胜利。在那以后这

一天就被大家叫做除夕,第二天大家就叫过年。

嘭、嘭、嘭”过年啰!你们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吗?这里可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物,它每年都会到村里偷吃动物,有时连人都不放过。人们觉得很不安,他们要搬家时侯,忽然走来了一位老爷爷,他说:“我可以让“年”吃不到我。”人们好奇地问:“为什么?”老爷爷说:“只要你们可以让我在村里住一个晚上,我就可以说给你们听。”人们半信半疑,答应老爷爷的要求,说:“那你要小心点。” 晚上,“年”来了,老爷爷放起了鞭炮,“年”听到了,吓得哇哇大叫,掉头就跑了回去。 到了第二天,人们问老爷爷为什么“年”不吃他?老爷爷说:“因为”年“最怕很吵的声音,只要你们搞出一些很吵的东西来吵它,就可以把它赶跑了!” 于是人们就按着老爷爷的说法去做,每当过年的时候就放鞭炮,真的把“年”赶走了。

:端午节的传说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慈祥的奶奶,亲爱的妈妈,和蔼可亲的幼儿园阿姨,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就像一杯杯香气扑鼻的清茶,让我们回味无穷。下面就让我说一个我所知道的民间传说吧!——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有个传说,在全国流传很广,是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因为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心放弃自己的祖国,然而又有心无力,一气之下,于当年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河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忧伤,纷纷涌到汨罗河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船去寻找屈原的尸体,还有人准备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甚至把黄酒倒入江中,好让那些鱼虾吃饱而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渐渐地,每一年五月五日这一天人们都吃粽子、喝黄酒、绑彩蛋、划龙舟比赛,以此来纪念屈原。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们的节日。

贴年画的传说

在我国,买贴年画曾经是过年中的一项重要的习俗。年关将近的时候,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集市,都有着热热气腾腾的人气。买年画的摊贩将五颜六色的样张挂在墙上,渲染着喜气洋洋的节目气氛,使不少人驻足观赏,选购自己喜欢的画张。

不过,关于年画,在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男子姓柳名振业,他孤苦一人靠耕耘度日。某年年底,他从武强南关集市上买回了一张武强年画,上面画有一个美貌女子,像真人一样,当他遇有烦恼之事,看看画便能解去忧愁。

忽一日,他发现锅里有可口饭菜,还浆洗衣了衣服,并且天天如此。他为了弄清原因,经过多次窥探屋内情形得知,原来是画中女子所为,她羡慕人间美好生活,又见男主人人品好,愿与其结为百年之好。这就是武强年画仙女下凡的故事。自此,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的传说就流传开来。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虽我很多以前颇显神秘的东西早已司空见惯,但流传下来的很多艺术造型,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们通过贴年画,表达对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

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就在民间传开了。

元宵节的传说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美丽的传说

明月如镜,星斗满天。在八月十五那个幽静的夜晚,我们全家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明月。

我边吃月饼边吟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这时,全家人都哈哈大笑。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看是的,望着这轮明月,我不由得想起了在上海的弟弟。

爸爸看着明月,给我说了一个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英雄叫后羿,当时那里有十个太阳,他决心把另外九个太阳。于是,他来到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射下了九个太阳。许多人都敬重他,拜他为师,只有一个叫逄蒙的人不是真心拜师的。后羿的妻子嫦娥非常美丽善良。西王母送给了后羿一丸仙药,吃后可以升天成仙,后羿不愿离开嫦娥,没有吃。逄蒙知道了,八月十五那天,趁后羿不在手持宝剑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不愿给这种人吃,一气这下把仙药吞了下去。她突然飘上了天空,飘到了月亮上。乡亲们想念好心的嫦娥,每逢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盼望团圆的中秋节。

听完这个故事,我终于明白了中秋节的来历,这个美丽的故事让我久久徘徊在其中。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