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康德,议论文

议论文2021-01-13 13:37书业网

篇一:作文素材:康德的名言(整理精校版)

作文素材:康德的名言

作文辅导

0503 1918

康德的名言

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2、“人是万物的尺度”

康德告诉我们在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该语出自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3、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4、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

5、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6、有学问,然后有先见;有先见,然后能力行。

7、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

8、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9、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10、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11、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12、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13、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14、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15、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

16、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17、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18、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19、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20、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21、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22、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23、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篇二:作文讲评——康德的坚持

2014届高分作文之路(6)

——“康德的坚持”导写

一、题目回顾:

在康德离开人世前一个星期,他的身体已经极为虚弱。但医生来探望他时,他照例起身相迎,请医生就座——只是这次是颤巍巍的。医生忙说:“您是大师,是我的前辈,您不必起身。”康德说:“一个人,总得有一生坚持的东西。我现在年老体衰,但对人的尊重还没有离我而去,对给予我帮助的人的感激没有离我而去。”

二、审题辨析:

从材料整体来看,说的是康德不因为自己是大师,也不因为自己是老人是前辈,甚至不因为自己生病、身体虚弱,都照例坚持自己一生坚持的美德。这是总写,接着具体说明他坚持的没有离他而去的美德有:对人的尊重和感激。

1、所以写“”“”“抓住了最概括的信息,是一类立意。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忠厚、勇毅力行。 在分论点中写出坚守以上品德的重要性即可。

但写“坚持梦想”或着重写“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逊色一些。

其他以“诚信”“谦逊”“细节”为题的,如不涉及到“坚持、坚守”,属于偏题。

2、文章如果只写某一种品德,康德对医生起身相迎体现的最主要品德是尊重、讲礼。所以写重”“礼仪”也是一类立意。写“感激”“感恩”的,一般都写成了“学会感恩”,立意逊色一些。

三、参考立意:

①因为不苟且,因为坚持,美好的行为才升华为崇高的品格。

②美德懿行不需外在条件,不当言行不应找借口。

③尊重他人,是值得一生坚守的美德。

④尊重人者,获得尊重;予人尊严者,获得尊严。

⑤尊重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感激给予我们帮助的人。

四、作文评分标准:

①基准分:45分,基本扣住题意;语言通顺;内容完整;字数达到要求;卷面较为清洁。

②发展等级:立意精准能两面谈;内容丰富、充实;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只要有一方面突出的都可以在基准分的基础上加分,加到60分为止。

③基准分以下等级(38-45分):立意空泛,内容单薄,卷面不清洁,条理不顺。

④字数扣分:只写标题给2分,200-400字,16-20分 400-500字,21-29分,

500-600字,30-40分,可适当加发展分。600-700字,41-45分,可适当加发展分。

⑤审题立意在偏于不偏之间(如立意不偏,举例偏),写足800字,评分在40—45分之间。 审题立意完全偏离题旨,字数写足800字的,评分在36—40分之间。

不轻易 评36分以下,除非字数不够。

五、经典事例

1、刘姝威

2002 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一位儒雅、文静的女性知识分子走上颁奖台,她就是被称为“与神话较量的人”——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她用区区600 字,粉碎了一个股市帝国的神话!为国家挽回的经济和政治损失不可估量。

自1996 年上市以来,以 5 年间股本扩张了 360 倍的骄人成 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神话的蓝田,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1.27 亿元。也就是说 “蓝田已经没有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它完全是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生计。”由此,刘姝威得出结论:这是非常危险的,对蓝田危险,对银行更危险!(中国蓝田总公司始建于 1980 年 7 月,它仿佛是中国农业企业的典型, 一个以养殖、 饮料和旅游为主的企业。在不到 10 年间,它就创造了总资产规模增长近 10 倍, 总资产达 220 亿元的奇迹。据说是有希望进军世界 500 强的大型企业。一个内地欠发达地区,以农副产品起家,且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效益的企业,的确创造了中国农业的“动人神话”)。从10 月9 日到10 月26 日, 经过半个多月的分析后,刘姝威动笔撰写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 600 字的文章。文章当天就在印数仅有 180 份,读者为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司局级以上领导的《金融内参》发表。 12 月 13 日,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起诉刘姝威,被涂抹上悲壮色彩的刘姝威, 最后只有借助媒体的力量, 公布了她长达 2 万多字的 《蓝田之谜》,详尽剖析蓝田股份,彻底戳穿了虚假的“蓝田神话”。刘姝威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得到了舆论的有力支持,蓝田事件彻底地曝光在世人眼前。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蓝田公司的10名管理人员被拘传,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随后,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的起诉被法院驳回。 一个文弱、普通的知识女性,面对前所没有的恶势力,她不可能不害怕、不悲伤、不委屈。但是,处于背水一战的刘姝威还有一个信念支撑——那就是当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时,一个学者应有的良知和责任与义务。

2、陈晓兰:无私无畏坚守医德

陈晓兰曾是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她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超过20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

在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陈晓兰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以身试针”。 颁奖词: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得多。

3、程浩:90后,患肌无力。他一出生就没下地走过路,却教会许多人走人生路。(2013年8月21日走完自己20年的人生路)

网友“梁欢”在一个名叫“知乎”的网站上上发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牛在哪儿?”自嘲为“职业病人”的程浩,自出生后,脑瘫、肌无力、心脏衰竭、肌肉萎缩都伴随着他。程浩的回答是:“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这些朴实的话,却让网友们觉得,只有程浩配得上“最牛的人”这个称号。

程浩在网上的回答很多:

“我只能说,不幸和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承担。命运嘛,休论公道!

痛苦并非来自失去身体的自由,心灵的不屈与桀骜才是一切痛苦的本源。

只有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才能安然享受生命的平等。

梦想从来不是用来实现的,梦想是用来一寸一寸接近的。

上帝丢给我太多理想,却忘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

人们的坚持,往往不是因为相信未来,而是他们不想背叛过去。梦想如此,活着亦是如此

也许我们无法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我们已经为“活着”付出了太多代价;也许我们无法实

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已经为梦想流下了太多泪水。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绝不能回头

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

4、梁漱溟: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

“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

国人大都熟谙“五四”运动的历史,其中“火烧赵家楼”事件,是这次爱国学生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事件,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认定为“爱国行动”。然而时任北京大学讲师的梁漱溟却在5月18日《国民公报》上发表《论学生事件》文章,发出了令人震惊的与众不同的声音——“我们纵然是爱国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纵然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在事实上讲,试问这几年来哪一件不是借着‘国民意思’四个大字不受法律的制裁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梁漱溟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是出于责任之考虑,因此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直言。

1953年他当众顶撞毛泽东,在当时没有人有这样的勇气。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政治担当,其背后也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承担了“天命”,代表了人民。

5、被俄罗斯人誉为“先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3日病逝,享年89岁。这位老人一生坎坷,因为对现实持批判立场,他坐过牢,患过癌症,遭过流放,但他却始终关注着俄罗斯的命运,他爱这片土地。他说:“一句真话,比一个世界都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观点也在逐渐改变和完善,但我一直相信,我的所言所行从未违背自己的良知。”不违背自己的良知,这才是最重要的。用索尔仁尼琴自己的话说,他的全部创作,都是“希望俄罗斯的苦难历史——我用了毕生精力来向人们努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能够让人们和俄罗斯以史为鉴,保持清醒头脑”。

这是一个讲出了真话让许多人不高兴的作家,索尔仁尼琴以其作品见证了20世纪,当之无愧地进入了史上不朽作家的行列。对于他的逝世,人们将很快会感觉到他留下的精神空虚。世界更把他看作是“俄罗斯的良心”。“他的笔受上帝指挥”苏联主席这样评价索尔仁尼琴。坚守、独立、批判、非守望者为之,谁为之?

6、感动中国人物:

从医近70载,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的吴孟超。

台湾女子张平宜 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

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朱光亚。

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刘金国。

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干部杨善洲。

在危急时刻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

扎根高原地区支教的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

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

从8岁开始伺候瘫痪养母12年的孝顺女儿孟佩杰。

尊重的事例:

1、弘一法师李叔同 尊重蚂蚁

遗言中说:去时将常用之小碗四个带去,填龛四脚,盛满以水,以免蚂蚁嗅味走上,致焚化时损害蚂蚁生命,应须谨慎。再则,既送化身窑后,汝须逐日将填龛脚小碗之水加满,为恐水干去,又引蚂蚁嗅味上来故。

2、屠格涅夫的《乞丐》:“我”面对一个年老体弱、衣衫褴褛、肮脏丑陋的乞丐,并没有呵斥、鄙弃,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没有掉头而去,而是“紧紧握住这只肮脏的手”道歉,“不要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兄弟”——于是他也同样握住我那冰凉的手指。“没关系,兄弟,”他吃力地咕哝着,“这也多谢了。这也是施舍,兄弟。” “我”给予年老乞丐的只不过是同情而已,但却让他感动不已,原因就在于“我”把他看作人格平等的兄弟。一个丧失了物质依靠的人,精神世界并没有崩溃,他同样渴求人们尊重,这的确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关怀弱小,应该是一个文明、健康、进步的社会标志。

3、香港大富豪李嘉诚在下车时不慎将1元钱掉入车下,随即屈身去拾,旁边一服务生看到了,上前帮他拾起了1元钱。李嘉诚收起1元钱后,给了服务生200元酬金。故事告诉人们:李嘉诚之所以没有丢弃这1元钱,那是他尊重自己的劳动,即使是1元钱也是辛苦劳动的成果;给服务生200元作为酬金,那是他尊重帮助自己、为自己服务的普通劳动者。

4、阿拉娜的父亲是一名负伤的老兵,阿拉娜一家得到美国总统的接见。接待会上,她来到奥巴马身边,请求他为自己写一张纸条,解释当日不能到校的原因。“是要我帮你写张假条吗?”奥巴马问小女孩,在场的众人都笑了,然而总统却是认真的。“这真是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好的事。”在场的旁观者这样说道。奥巴马已经不是第一次做类似的事情,在2009年和2012年,奥巴马就曾经分别为两个学生写过请假条。这两名学生则都是因为参加跟总统有关的活动而无法按时到校。

精彩语段:

放眼近代,我们更不会忽视那些豪情,那些凛然正气,那些义不容辞与前赴后继。“拼将十万头颅血,须将乾坤力挽回。”戊戌六君子为唤醒国人而甘愿伏在刀口寒光下,鲁迅先生日日笔耕不辍书写思想,孙文先生奔走呼号“自由、平等”??在国家的大厦将倾的时候,他们看到了凶兆却没有逃之夭夭,而是毕其精力以一肩相扛,从不考虑自身而只愿国家早日安定,山河早日风光霁月。历史证明,如若没有这一群正义的“守望者”,国将何安?家又安在?

在这些守望者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一种对人类普遍真理的坚守。这些人没有因为享有更高等的知识而洋洋得意,对大众漠不关心,“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他们在用自身的学识感召时代、引领社会。当胡塞尔在为欧洲文化危机而四处演讲时,当罗素也在为人类幸福反对制造原子弹时,人们很容易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博大的悲悯意识。他们为时代寻找方向,为人类谋求出路,绝不辜负知识赋予他们的责任。

高度自觉的批判意识,不从众合流的独立精神让时代的守望者早已舍弃了小我。无论是尼采在德意志民族热情最高涨时忧虑地提出战争的隐患还是梁漱溟因为文革问题与毛主席在大会上的据理力争,都让世人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守望者身上的无畏与担当。

面对昏庸的君王,有的人选择愚忠,有的人选择隐逸不问世事,更有人曲意逢迎昏庸者只为攀居高位荣华一生。然而墨子与孔子,这两位政见不一的先哲,他们选择守望这个天下。中华大地到处是墨子的足印,到处是孔子的牛车车辙,他们百折不挠,他们九死不悔,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心灵和眼光。在诸侯纷争土地,践踏生民时,他们仍执著宣讲仁与爱,礼法与信念。他们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纵使几遭冷遇,痴心不改。他们以生命的风险指出国家暴敛的罪错,毫无仁爱的逾矩,他们用自己单薄的身躯让时代振聋发聩,他们是时代的最强音。

60分作文

篇三:康德与黑格尔

康德与黑格尔

(一) 康德

前文中已提到,自由主义在19世纪后期曾发生过大变化,亦即所谓的"莱茵河水流入 泰晤士河",深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影响的英国牛津唯心派,对自由主义进行了重大改造。德国古典哲学在有关个体与社会(国家、集体)关系方面颇多创发,形成了后世社会政治哲学的一大重要传统。1但就具体情形而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人物康德与其集大成者黑格尔的思想倾向,又颇有歧异之处。康德在其理论倾向上基本上是一个将个人价值置于首位的个人主义者,但他的某些论点又开启了可被视为国家主义者的黑格尔的思路。此处主要从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的层面来考察他们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论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受到卢梭非常大的影响,其中最显明昭著者,乃是这样一些基本观念:普通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美好淳朴的情感是最值得珍视的;自由是人之作为人最根本的规定性,没有了意志自由,道德行为就丧失了根基;自由不是恣意妄为,而是自己立法,自己服从。2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中,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是否为善,其依据绝不能是该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以任何经验性的东西为出发点,都不足以建立起普遍的道德规范来,因此伦理学中的幸福论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如其典型代表功利主义,以是否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终极目标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但是幸福只能是经验性的,人言言殊,这样的原则中无法推绎出普遍的道德规范。世间可以无条件地称为善的,只能是善良意志本身,一个行为只因为其发自善良意志,而无论成败利钝、生死荣辱,就都是善的。意志之为善良,在于它符合于形式化的因而具有任何实质性伦理原则所不具备的普遍性的道德法则。康德对这一法则的表述是:"这样行动: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同时用作普遍立法的原则。"3意志自由乃是道德成立的根据,如果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没有自己选择的成份,那么人们的行为和自然现象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道德行为出自意志的自律,而不能够是他律的。

除了普遍的立法形式和意志自律外,康德伦理学(主要是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所着重阐发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人是目的,由人们所组成的社会乃是"目的的王国"。康德说:

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必须服从这样的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由普遍客观规律约束起来的有理性东西的体系,产生了一个王国。4

"人是目的"的命题,可以说是自然权利论在哲学思辨层面上的升华。这种对人类价值和尊严的高扬,在同时代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德国思想家中(除了约翰·穆勒所引述的洪堡等人外)是难能可贵的。康德对于启蒙运动是高度认同的,在他1784年的名文《什么是启蒙?》中,他明确地提出: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5

思想的自由乃是启蒙运动最重要的宗旨和成果,而18世纪所盛行并几乎成为常识的自然权

利论,也是康德所衷心服膺的。法国革命爆发并显示出其巨大的破坏性之后,激起了对于自然权利论的许多攻击。柏克着眼于现实社会秩序中的个人福利而反对抽象的玄学"虚构",边沁则从事实出发,由许多人生来就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而否定了人生而自由的论点。如果从历史事实加以考察,自然权利论所揭示的自由、平等大概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但这并不就成其为否定它的充分理由。自然权利论的倡导者们很可以像卢梭指责格老秀斯那样地指责柏克、边沁等"从事实来确定权利"6的不合理性。他们可以认定人的权利本然地就是以先天的理性原则为基础的,或者用美国《独立宣言》的话来说,是"自明的(self-evident)",无待于事实的肯定。康德哲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在理论和实践的领域都强调先天理性为经验立法,从这样的哲学立场出发,康德也同样拒绝了由事实来推演权利的合理性,而是像卢梭一样认为"经验并不能教导什么是权利。"7事实不合于理论,现实中的社会成员没有充分的权利可言,这不仅不足以证明理论之为荒谬,恰恰相反,理论的价值正在于它是实践的规范,现实的政治生活只有不断地趋向这一理性目标,才是合理的。康德的这种理论立场在他有关社会契约的观念中也有同样的表现。他在《永久和平论》中曾经说过历史上的国家不可能建立在普遍同意的社会契约的基础之上,反而常常倒是武力和征服的结果。8但是,康德又明确认为,社会契约的观念乃是一个正义社会所必须的。国家和政治社会不论其起源如何,我们都只有把它理解为是社会契约所表达的普遍同意的结果,才能够促进国家的正义性质。康德比之(来自:www.zaidian.cOm 书 业网:康德,议论文)卢梭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契约并非历史事实,而是理性所必须依赖的观念的构造,而只有依循这样的理性概念,正义的国家原则才成其为可能。9

按照康德的见解,自然权利可以归纳为以下的三条原则:

1. 作为人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

2. 作为臣民的每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平等;

3. 作为公民的每一个共同体成员的独立。

这些原则并不能从现实政治生活中推绎出来,却"反而是唯有依据它才有可能符合一般外在人权的纯粹理性原则而建立起一个国家来的法则。"10虽然,康德所强调的平等乃是"臣民"之间法律上的平等,把统治者排除在外而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并且此种平等"却是和人群的最大的不平等非常之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并且还是依照他们的财富程度的,不论它是在身体上的或在精神上对别人的优越性,还是在身外的财物上以及一般在对别人的权利(那可能有许多种)上"11;康德所说的独立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有参与制订法律的资格,而是有财产权等方面的限制。从同时代自由主义者的角度看来,未免颇多不足,但是康德维护自然权利论的立场还是非常鲜明的。这一点在康德关于个人自由的论述方面有着更集中的表现。康德是这样来界定"作为人的自由"的:

没有人能够强制我按照他的方式(按照他设想的别人的福祉)而可以幸福,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他的方式(按照他设想的别人的福祉)而可以幸福,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所认为是美好的途径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要他不伤害别人也根据可能的普遍法则而能与每个人的自由相共处的那种追逐类似目的的自由(也就是别人的权利)。12

使康德与卢梭区分开来的,正是这一深得自由主义之精髓的论点。卢梭认为,人民总是追求幸福,却不知道自己的幸福何在;人民总是向往自己的利益,却往往昧于自己真实利益之所在。康德却断定,每个人都是目的,都是自己幸福和利益的裁断者,按照自己意愿的方式追求幸福乃是每个人的根本权利之所在。康德在肯定个人的自由的同时,又标明了个人自由的限度。但是康德正如后来的约翰·穆勒一样,是以别人的同样的自由权利作为个人自由的界

限的。总的来说,康德认为国家和公民社会本身虽属必不可少,但它们并不具备超出个人的更高的价值。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保证个人能够合理地追求他们自身的利益。本书以为,康德在社会政治立场上主要地乃是一个将个人自由与价值置于最高地位的自由主义者,正是基于此点。

康德由此出发,批判了父权政治--那其实也就是启蒙运动中如伏尔泰等人心目中理想的开明专制的家长式统治:

一个政权可以建立在对人民仁爱的原则上,像是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那样,这就是父权政治(imperium paternale)。因此臣民在这里就像是不成熟的孩子,他们不能区别什么是对自己真正有利或有害,他们的态度不得不是纯消极的,从而他们应该怎样才会幸福便仅仅有待国家领袖的判断,并且国家领袖之愿意这样做便仅仅有待自己的善心。这样一种政权乃是可能想像的最大的专制主义,(这种体制取消了臣民的一切自由,于是臣民也就根本没有任何权利。)13

然而康德一个不同于17和18世纪自由主义思想主流之处,在于他还提出了别一种自由权利:

爱国的思想方式也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方式,即国家中的每一个人(国家的领袖也不例外)都把共同体看成是母亲的怀胎或者说把祖国看成是父亲的土地,他自己就生长于其中、生长于其上并且还得把它当成一项珍贵的担保品那样地宝传下去,为的只是通过共同意志的法律来保卫它的权利,而不是自命有权使它服从自己无条件的随心所欲的运用。就共同体的成员乃是一般地能够享有权利的生命而言,这种自由权利就是属于作为人的共同体的成员的。14

这样的语言不免让我们想起柏克所说的,国家和社会乃是"死者、生者和将生者"之间的联合,是科学、艺术和文化及其一切完美性的"伙伴关系",其使命要在无数世代的延续中才可能完成。康德固然没有像卢梭一样明白宣称,人们只有成为共同体的一员,其行为才具有了道德性,生命才真正具有了意义(这一点倒是柏克和卢梭共同之处);但是他显然有着和柏克(以及黑格尔)相同的倾向,那就是,人们处于一个共同体(公民社会或国家,康德对此并没有像黑格尔一样在其间作出区分)的历史过程之中,他们作为共同传统的一员,对之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这乃是他们自由权利的一个部分。

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康德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哲学构想。和他要以先天的理性观念来统领一切经验材料的哲学特征相一致,康德是要提出一套普遍历史观念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实际进程。其要旨在于,人类历史可以看作为大自然一部隐蔽的计划的实行,其宗旨在于要把人类所具有的理性的自然秉赋充分地发挥出来。问题在于,大自然固然有其自身的目的,历史上的人们却是在追逐着自己的私利而活动于历史舞台上的。于是,自然意图与人类自发的活动之间,就得有某种机制来进行调谐,以使得人类活动最后能够符合于大自然的意图。康德说道:

个别的人,甚至于整个的民族,很少想得到:当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心意并且往往是彼此互相冲突地在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却不知不觉地是朝着他们所不认识的自然目标作为一个引导而在前进着,是为了推进它而在努力着;而且这个自然的目标即使是为他们所认识,也对他们会是无足轻重的。15

康德认为,人既有向善的秉赋,又有为恶的倾向。而人类理性之得以发展,端赖于人身上所存在的"非社会的社会性"。这种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就是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秉赋得以发

展所采用的手段。康德说:

这里的对抗性,我指的是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也就是指人类进入社会的倾向,而这一倾向又是和一种经常威胁着要分裂社会的贯穿终始的阻力结合在一起的。而这种秉赋显然就存在于人性之中。人具有一种要使自己社会化的倾向;因为他要在这样的一种状态里才会感到自己不止于是人而已,也就是说才感到他的自然秉赋得到了发展。然而他也具有一种强大的、要求自己单独化(孤立化)的倾向;因为他同时也发觉自己有着非社会的本性,想要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摆布一切,并且因此之故就会处处都遇到阻力,......可是,正是这种阻力才唤起了人类的全部能力,推动着他去克服自己的懒惰倾向,并且由于虚荣心、权利欲或贪婪心的驱使而要在他的同胞们--他既不能很好地融忍他们,可又不能脱离他们--中间为自己争得一席地位。......没有这种非社会性的而且其本身确实是并不可爱的性质,--每个人当其私欲横流时都必然会遇到的那种阻力就是从这里面产生的,--人类的全部才智就会在一种美满的和谐、安逸与互亲互爱的阿迦底亚式的牧歌生活之中,永远被埋没在它们的胚胎里。16

人们追逐自己的私利,然而正是在此种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人们的理性得以发挥出来。正如独自生长的树木往往长得残缺弯曲,而森林中的树木为了争取阳光和空气而往往长得挺拔多姿。人们为了不致使非社会的社会性发展到极端而摧毁整个社会的根基,只能依靠人们的智慧(而非善意)逐步构筑起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判断力批判》中所标示的大自然以人类文化的发展为目的,就在历史哲学中获得了其具体形态。

然则,不是康德伦理学中的普遍道德律的绝对命令,不是善,而是"非社会的社会性"这种恶,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大自然的意图和历史发展的目的是将人类的理性秉赋充分发挥出来,然而理性秉赋的充分发挥,"只能是在全物种的身上而不是在各个人的身上。"17历史进程的意义不在于个人的善行或幸福,也不在个体理性的发展,相反地,个人的作为只是历史过程所具有的普遍意义的无数中介而已。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已讲到过(虽然这并非他政治思想的主要倾向)有机体可以与国家相类比,其中个体的功能和地位由整体决定。18在其历史哲学中,更有着"个人只是历史的工具的思想萌芽"。19从这个角度而言,有论者以为康德处于思想史上由英法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启蒙主义向总体主义、集权主义和历史主义转折的枢纽上,虽有言过其实之嫌,未能把握康德思想的主要方面,却也不是言之无据。而正是这强调个人作为历史过程的参与者,作为成其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类这一物种(以及国家或民族)一个成员的地位,才使个人生活具有了更高意义的这一次要的方面,被黑格尔极大地发扬了。

(二)黑格尔

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个人与社会和国家关系的问题上,黑格尔的思想也可以看作是此前一些与自由主义思潮相颉颃的观点的一个总结和提升。从霍布斯到洛克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主流思潮,一直到功利主义,近代早期的自由主义者们都是以一种原子式的、机械论的方式来看待国家和人类社会的。然而思想史上的新因素也在18世纪后期尤其是法国革命后由附庸而蔚为大国。卢梭之强调,个人只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才真正具备了道德和尊严;柏克之断言,个人和每一世代都只有作为(政治和文化)传统的一个环节,才获得存在的意义,而国家就是传统的承载和体现者;康德之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有着一个确定的终极目的,历史发展的成果和意义不是体现在人类个体身上;所有这些因素,都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体系中得到了综合。

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乃是黑格尔庞大思辨哲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对应于理念或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而有关社会和国家的研究,则属于精神哲学中"客观精神"的环节。在集中研究客观精神的《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把客观精神分为抽象法、道德和伦理三个阶段。普通可以混用的道德和伦理,被黑格尔作了严格的区分。在他看来,道德只和个体本身相关涉,它涉及的是个人行为的良心、动机、责任、善恶等;而伦理的指涉更具普遍性,指人们在某一共同体中与同样生活与其中的他人以及共同体本身的关系。伦理性的实体在黑格尔看来,就是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这三者乃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共同体,和黑格尔体系中所有发展过程都具体化为"正、反、合"的三一体一样,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也构成了"伦理"这一客观精神环节之一的三个发展阶段。而伦理理念的要旨在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统一。家庭固然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20,其维系依赖的是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未真正展开,自我与他人之间是直接统一在一起的。而在市民社会中,这种直接的统一被否定了,市民社会中的所有人都在追求着各自的利益,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然而也只有通过这样一个中介的环节,只有在国家中,个人与社会、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之间真正的统一才得以实现。三者之中的最高者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21。我们的论题所关注的,首先是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论述。

近代以来的思想家们,大都是以契约论的理论形态来展开其理论构造的。但是,从霍布斯、洛克到卢梭和康德(包括柏克),都没有对国家和社会做出明确的区分,在他们的论述中,社会契约所创造的,同时既是公民社会又是政治国家,其间并无分别。黑格尔批评说,他们在讲到国家时,实际上说的是市民社会,他们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国家概念。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不是真正的国家,而是"外部的国家,即需要和理智的国家"22。所谓理智(Verstand, understanding)是相对于辩证思维的理性(Vernunft, reason)而言低一层的,片面看待事物的观点。市民社会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领域,对于人们来说,为了生活而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乃是他们的权利。但是,市民社会之所以是理智的而非理性的,那是因为人们在其中是作为单个的个人联合在一起,它是"作为特殊性的领域的社会"。市民社会的原则是,每一个人都把他本身的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来追求。当然,人们在追逐私利时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发生联系。黑格尔说:

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作为各种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的混合体来说,他是市民社会的一个原则。但是特殊的人在本质上是同另一些这种特殊性相关的,所以每一个特殊的人都是通过他人的中介,同时也无条件地通过普遍性的形式的中介,而肯定自己并得到满足。这一普遍性的形式是市民社会的另一个原则。23

黑格尔这段颇为晦涩的话,实际上说的就是亚当斯密所描绘的近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在市民社会中,"需要并不是直接从具有需要的人那里产生出来,它倒是从那些企图获得利润的人所制造出来的。"24于是市民社会实际上是建立起了一个"在一切方面相互依赖的制度"25只不过市民社会所具有的普遍性不过是形式上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市民社会中的个人在追求各自利益时,必然发生市民社会本身所无法彻底加以解决的冲突,个别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不可能在市民社会中达成,于是客观精神只能发展到它更高的阶段即国家。市民社会之所以是理智的范畴,乃是因为在其中特殊性排斥和妨碍了普遍性。而国家则是理性的范畴,它虽然就是普遍利益本身,就是普遍性,但此种普遍利益和普遍性是包含了特殊利益和特殊性于其中的。"在国家中一切系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此所以国家之为伦理理念的现实的内涵。国家是包容了特殊性的普遍性,是二者的统一。但是普遍性高于特殊性,国家是要高踞于市民社会之上而对其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没有政治国家对于市民社会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