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小学数学评课案例

评课2021-01-22 23:15书业网

篇一:小学数学评课稿范文

首先,本节课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贯穿全课,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如:以格林童话主人公小熊嗒嘀嗒情景引入分苹果;以打老鼠游戏进行巩固练习等。其次,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新知,并结合师生互动小游戏在学生学得有效又有趣。第三,教师能把新知识化解为几个梯度逐步展开,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紧紧相扣。如,导入环节的学生手中有几个苹果图片有的不足10个,教师追问再拿几个就10个,以此渗透10的组成,为新知识的探索做好铺势,如对10的组成几种分法也由集体模仿到独立,尝试到发现规律,逐步推进,建构数学模型。第四,郭老师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多次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借此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多次指导学生注重写字姿势,表扬学生声音响亮,指导正确发音“十”读“Shí”。

几点建议:① 在出示几组10的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教师留给时间思考太少,显得教师太急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这个很有数学探索价值的环节,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总结,而不是怕后边的练习无法全部完成,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是应该给学生探索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还是完成教师课前预设的每个练习,在课改回归理性的今天,教师应知道如何选择。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更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同时也能体现教师是否真正领会新课改理念,是否以理念指导课堂教学。②本课课末有连续5个的练

习应用,形式活泼多样,生动有趣,但因为时间紧迫,教师为了完成全部练习,如似赶场子。练习重要的是应扎实有效,如本末倒置,反而会显花哨、繁杂。③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全课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有8次给予“声音响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上的评价语言除了生动丰富外,要体现数学味,要有针对性,既能激励又能导向。

二、《搭配中的学问》

陈丹凤老师与何立娜老师执教同一课题《搭配中的学问》。下面我就谈谈听完这两堂课后的一些思考。 第一,两位老师都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标准》中指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要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从设计搭配衣服的情境引入,再到午餐菜式搭配到游玩线路等一系列与学生熟悉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 第二,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从依靠实物图片表示到连线表示到符号表示,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抽象模型的自主建构。相比之下,陈老师设计了以“笑笑一天的活动”为主线的搭配活动,过程更为流畅,思考探索的过程更为连接。

第三,如果说课堂预设的方案凝聚者执教老师背后团队的集体智慧,

那么对课堂上生成的处理才显现出一位老师的真功夫。我认为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二是评价。我记得吴正宪老师说过:“课堂上老师怎么评,学生就怎么走。”教师好的评价可从激励学生向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可以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但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评价做得不够,语言笼统空泛,而且有的学生非常好的发言,教师也弃之不理赶紧抛出下一个问题。如陈老师在课上有这么一段:老师要求学生用连线表示2件上衣和3件裤子的搭配,请了一名学生A上台板演,这名学生未能按上衣或裤子的顺序逐一搭配,出现了混乱。生A归位后,老师问:哪位同学说说她刚才是怎样连的?生B回答时把自己的方法说了一遍(有序),师未做任何评价又问:“刚才上台的同学是怎样连的?”又请生C来回答。显然生B的发言答非所问,但她连线的方法是很有序的,表述也很清晰,我建议老师可这么评价:你这样连线很有序,这样连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要是上台的同学能像你这样就不会出现那小问题了,下面的同学谁知道台上的同学出现了什么小问题了。这样既重申的搭配中应注意的问题,肯定了生B,又含蓄地指出生B回答的并非教师所提问的。等生C指出生A的小问题之后,教师可再次评价生C同学非常用心学习,能关注到其他同学,同时我们也谢谢生C同学,你出现的这个小问题,让我们更懂得如何有序地搭配。

以上是我对这三堂课的几点看法,不成熟之处请专家老师们多多指正。

篇二:小学数学课评课稿

小学数学课评课稿

教学中,老师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抽不同颜色的纸牌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 老师先让学生抽红桃,在好几位学生试抽之后,都不能抽到,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几位同学抽过后,居然没有一个能抽到?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老师手里根本就没有红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手中的纸牌转过来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老师 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用形象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3、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即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比如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时,老师适时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 ,充分体现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老师如能在某些环节上,进一步加以改进,比如让学生动手操作,虽然纪律难控制,可能效果会更理想!

篇三:小学数学公开课评课稿

数学公开课评课从3月12日—4月18日共听了20位数学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为讲好这节课老师们都付

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确实,上好每一堂课,是每个老师的追求。下面我就

这20 节课谈谈自己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老师们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很多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的过渡到新知识的教学。如:

刘爱兰老师和大张艳丽老师都是讲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她们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物品的

价格,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使学生感到学好小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

张艳丽老师讲课的那天是3月12日,正好是植树节,她讲的课题是《年、月、日》。课前谈

话:同学们,今天是什么日子?接下来便出示一张3月12日的日历。师:你们还知道哪些特

殊的日子。然后揭示课题:年、月、日。这样的谈话目的性强、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与新

课衔接自然。当然也有一些情境创设的不那么完美,每每设计一节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创

设怎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但有的老师课前谈话或活动针

对性不强,甚至绕来绕去不知要干什么,致使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有些课上甚至没

有了练习的时间,这样的导入,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形式,有不如没有。 导入部分宜间接明快,也可以直接导入。如:胡丽娟老师讲的《找规律》一课,当出示

情境图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一下子就导入了课题。尹秀华老师的

《乘法分配律》、石磊老师的《真分数和假分数》都是在复习中分别出现了一些算式、一组与

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分数,不知不觉中生成了本节课的课堂资源,然后进行探究学习。因此情

境的创设应视课题需要,还要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忌死板硬套。

二、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我们的视线更应该关注教学的内容和本质,关注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上。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应用更是一节课中重要的教学环节,

下面就这些环节进行点评。

1、教学过程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

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究、研讨的空间,对于这一点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能体

现出来。但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课上老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

言,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因为学生的表达、活动的结果有时是老师无法预设的,课堂

上老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就会对意外生成的课程资源不能合理运用,不能及时的进

行评价,对于不规范的表述或操作不能及时引导。例如在讲《倍》这一课时:第一行摆两个

圆片,第二行摆14个圆片,问:14是2的几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这一活动安排得很好,

可是当学生往磁板上摆不开时,便摆成了3行,这样是非常不规范的,老师没有及时规范学

生的操作方法。再如在讲《小数点移动》时,在导入时很形象的演示成小数点在搬家,我认

为那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题、导入新课,而不能把《小数点搬家》它作为课题板书出来,小

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是个重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探究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

律才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这些问题在新授课上解决的不到位,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多麻

烦。特别在以后的单位换算中用得特别多,学生很不容易掌握。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情况适时调整。比如:当学生对

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不积极时,当学生对老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或情境不感兴趣时,我们老师

应该视情况及时调整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要按部就班的讲下去,应及时运用灵活

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听过尹老师好几节计算课教学,每次都给人耳目一新的

感觉,那就是:设计思路清晰、挖掘教材深入、问题设计环环相扣、课堂节奏轻快、教学方

法灵活多样,让原本枯燥的口算课、计算课变得有滋有味,感觉很充实。

3、怎样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在

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比较内向的孩子想举手却不敢,有的鼓足勇气哆哆嗦嗦地举起了

手,因为手举得太规范却不被老师发现。因为老师的视线已习惯了几个手举得高高的略显霸

气的孩子身上,有时一节课总是那么几个孩子在回答问题。我在想:高年级孩子举手回答问

题的越来越少,不单单是知识越来越难,也因为长期以来缺少关照以至于缺乏自信。人都是

有惰性的,长期下去这些孩子就会报有侥幸心理:反正我不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的。课堂教

学中千万不要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应该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让学生做好随时回答

问题的思想准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精力。绝对不能让课堂成为几个人展示的舞

台,我们老师更应该关注一下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给他们勇气、给他们力量,培养更多优

秀的孩子。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怎样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给课堂带来了生动的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能有

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

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孙春红老

师的《24时计时法》,形象地演示出不同时刻的天色变化情况,对于学生高效的学好本节课

有很大的帮助。韩福英老师的《旋转和平移》课件非常形象地演示了这两种运动现象,起到

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过多的依赖它,会扼杀了学生丰富

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生成的东西。有的老师仅仅把多媒体当作一个板书

的替代,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并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永远是教学过程中的主

导者,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教学手段的一个辅助。在教学中,有的操作性很强的课,无需都

用课件去演示。如:教学100以内的读写法,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也可以用小棒

摆一摆,每够10根就捆成一捆,每10捆再捆成一大捆,让学生经历1个十等于10个一、1

个百等于10个十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后期学习中对相邻数位间的进率的理解。再如:

教学“倍”和“人民币”时可以多动手操作一下。再如:一些口算题也可以做成卡片,效果

会更好。课件的优点虽然很多,但要视具体情况合理使用。

四、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教学用书是一本很值得我们认真研读的参考书,那是很多数学专家精心编写出来的,我

们数学老师要认真钻研,切实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很多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不看,可是这本

书不能不看。以《分数与除法》一课为例。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来说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用书上这样明确的说明:应着重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①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整数除法有时得不到整数商的问题。 ②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

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③在整数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因此,用字母表示时,

要注明b不等于0。

最后,还要指出,前面讲分数的意义时,把3/4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

这样3份的数。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4也可以看作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

一份的数。

例1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可以根据整数除

法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说出结果。这样就把除法计算与分数

联系了起来。

教学用书这样建议:教学例1时,可以直接出示例题,也可以先从商是整数的除法引入。

如:把6个小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个?让学生用除法计算,然后出示例

题。这样比较容易类推出除法算式:1÷3。不论怎样引入,都应引导学生思考: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把1个大蛋糕平均分成3份,

用除法计算;而把“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1/3来表示。所以1

÷3=1/3。上这节课时老师又在这里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引导学生列式为:1÷2=0.5,然后小结:两个数相除可能是整数、小数也可能是分数,让学

生知道分数也可以用来表示商,这个环节处理的非常好。接下来教学例2时,老师同样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列式,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求

每人分得多少块,用除法计算。再引导学生思考3÷4等于多少。例2是把许多物体(3块月

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要困难

一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让学生拿3个圆实际分分看。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般情况下老师会预测学生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1/4块,再把12个1/4块平均分给4人,得到每人3个

1/4块,然后把3个1/4块拼在一起,得出结果,每人分到3/4块。这种方法大部分小组都

能探究出来

方法二,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把3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剪开,再把每份的3个

1/4块拼在一起,得到每人3/4块。这两种方法的单位“1”是不同的,找准单位“1”非常

重要,老师的头脑一定要清晰。小组活动时老师要不断的寻找有价值的准确的操作方法进行交流,在这节课上老师却首

先选择了错误操作进行交流导致大部(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小学数学评课案例)分学生理解有误,导致难点没有突破。由于小组活动时

间太长,致使重点内容没有时间进行探究。在小组活动时,如果发现学生实在探究不出结果

或困难太大,就不要继续浪费时间,老师应及时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借助课件演示给大家

看。

通过演示要让学生明白:3/4块饼既是1块饼的3/4,也是3块饼的1/4。进一步理解3/4

的两种含义,一是把3/4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学了分数

与除法的关系,3/4也可以看作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论哪个环节都要落实到位。根据最新课程实施方案和要求,

在时间上已经不允许让我们课内损失课外补。我们只能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合理

安排35分钟,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上好每一节课。篇二:数学公开课评课稿数学评 课 稿

通过听八位老师的讲课,总的来说,给我的感觉是这几位老师对新课标掌握的比较好。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几位教师的作课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健康、平等、宽

松 、和谐的学习环境,我认为做的很好: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

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

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做为教学内容,如《面积单位》这一节引入了奥运

知识,由国家大事入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数的意义》这节用蛋糕、苹果、熊猫做

为学习的材料,讲西游记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

活,又应用于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思路,这正是新课标中所

提倡的。

2、这几节课都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

人,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老师让学生

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看一看等等,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

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

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部分教师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而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

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

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优势,版式多样,色彩比较明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

学生的兴趣。

另外,我认为有些内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或通过小组交流能完成的,教师不要代替学

生。上课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不能把学生放在一旁不理,可以让别的学生来帮助他或教师

来引导。从这几位教师的讲课中,我们老师也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我希望我们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总之,各个教学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

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数学公开课评课稿孟轲乡孟轲集小学 闫君利篇三: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

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

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

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

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

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

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

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

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

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

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

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

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

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

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

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

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

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

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

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

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

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

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

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

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

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

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

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

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

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

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

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

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

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

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

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 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

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

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

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

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

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

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

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稿:《圆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