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人生的归途(350字)作文

高二作文2021-01-25 16:53书业网

精选作文:人生的归途(350字)作文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人生的路途跌宕起伏,变幻莫测,你无法预料前方的险阻,更无法改变已定的事实,你只有不断改变现状,勇往直前,越过重重障碍,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途,并坚持不懈寻求内心的那份向往。

  席慕容曾经在文章中写道:“请让我终于明白,每一条走过来的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请让我终于相信,每一条要走上去的前途也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请让我生活在这一刻,让我好好地享用我的今天。”也许当你在为前途劳碌奔波时,你可曾留意过沿途的风景?你可曾思考过追求的目标?你可曾发现那些被你遗忘的时光都是生命的色彩?

  人生也许就是一种不断的反复,反复在寻找,反复在追求,反复在归途中寻找那份向往已久的宁静与自由。人生的归途,漫长而遥远,也许下一个路口,繁花盛开。

    广东韶关武江区田家炳中学高二:蔡雨晴

篇一:2014年上海市高考满分、优秀作文范文(共8篇)

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范文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绝对的沙漠,相对的自由

孙慧敏

掬一捧灼人的黄沙,踏一方炙热的天地,生命中的瀚海阑干,便如此清晰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无路可退,唯有穿越过去。而此时,一切便如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点式”中所写的,我们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却也因为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而不自由。

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我们面对的,是绝对的边城荒漠、苦难挫折,我们拥有的,是相对的自由幸福、平等宁和。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渺小的人类而言,似乎一切的努力,终将尽付东流;一切的美好,也会难以为继,只剩下永恒的苦难在短暂的人世中穿透着摄人心魄的回音。

然而,作为一株"会思考的苇草",作为一个至少还享有选择如何穿越沙漠的自由与权力的个体,我不相信,不相信沙海面前的我们终将会在对自己”不敢从心所欲”的不信任中停下脚步,拒绝抗争;不相信巴尔扎克那“我粉碎一切障碍”的决心不足以令所谓“绝对”的沙漠有所动摇,更不相信小小的考验与劫难便会让所有人都成了经历牢狱之灾后的王尔德,让曾经“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的豪迈在颓废中消失殆尽。诚然,我们不能使绝对存在的人生沙漠凭空消失或易位,但至少,我们可以将相对的自由紧握在手,将真正的责任担负在肩,戴镣铐而舞,最困难,却也最美妙;履沙漠而行,最艰辛,却也最自由。

不可否认,“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听上去是在自欺欺人。早已因大漠风沙而口干舌燥,焦头烂额的人生旅行者怎么会因为可以在未知中探寻前程、享受不同程度的沙石侵袭而欣然坦然?但事实正是如此。当苦难与磨砺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直面甚至是笑面它们往往比一味地逃避来得更有气度与力量,也就更有可能指引我们达到因心灵的释然洒脱而自由的境界。大漠之中,或许我们会同鸠摩罗什一样,凉州观日,竟成晨昏莫辨,望朱成紫,可我们亦能坦然于世:我们的目光,是向上的;态度,是昂扬的;心境,是高人一等的,如此,夫复何求?

人,活着,总不可能一路走在安逸之中,没有瀚海阑干作伴,没有堂皇凋零作叹,总会遇见的,是绝对的沙漠;我们,走着,终究是要寻求心灵的自由,扫除飞沙走石连天,涤荡浓云薄雾在胸,定会拥抱的,是相对的自由。

尽情舞蹈,纵使身着镣铐 王婉听

我们生下来就是要穿越沙漠的,作为所谓的“命运之注定”,我们足踝上那层抹不去的黄沙便是这一生注定要担负的镣铐,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站在绿洲的浓荫中逃避,因为这黄沙之旅便是人之一生。

或是烫人砂砾磨坏了足踵,或是水袋空瘪,食粮断尽,或是漫漫沙漠中无处可寻觅绿洲踪迹??这千百种生之苦难,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正如罗蒙诺索夫无法拒绝在污泥中摸打滚爬的童年,正如曼德拉无法拒绝锌皮房里二十七年的逼仄,正如史铁生无法拒绝在“最狂妄的年纪”遭遇病魔,不幸也罢,不公也罢,这副镣铐是每个人都无法拒绝的“礼物”。

于是有的人因这被剥夺的自由而垂下了头颅:海子把年轻的生命了却成了铁轨上一个潦草的惊叹号,王尔德把满腹的才华埋葬在了无望的牢狱之中,文森特淌血的残耳与绝望的枪声让世人叹惋??他们把死亡与放弃当作了与命运决裂的方式,却不知这等与镣铐拼个鱼死网破是何等愚蠢软弱的选择——他们投身的并非超脱沙漠的自由,而是黑暗无边的束缚。

于是又有人选择错了“穿越沙漠”的方式:强权的压迫是高尔基痛恨又畏惧的“沙漠”,古拉格集中营赤裸的现实如此残酷,却被蒙上纱幕涂上粉脂——这等求全自保的方式只会让“沙漠”吞噬心田,再无逃生的可能。诚然,方式和道路的选择是我们的权力,但违背正义和心灵的步履又是何等沉重?这样的人生,又怎能舞出人生的风采,灵魂的高度?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这句话的确铿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带着镣铐跳舞”,尽情舞出生命的绿洲。看啊!那些负轭之人舞起来了!罗蒙诺索夫的全俄首所大学,曼德拉的崭新南非,史铁生的地坛??命运的把戏化作了坚忍、勇敢以及乐观者足下的泥丸,生活的限制囚禁不住茫茫大漠蓬勃生长的绿意。这世上总有什么是可以被选择的,既然生与死,顺与逆的自由被无常所剥夺,那就踏着沉重的镣铐起舞,这是你的自由,更是你对生命的不辜负与义务!

尽情舞蹈吧!纵使身着镣铐。就算你没有了拒绝沙漠的自由,没有了回避灾祸的权利,没有了鲜花,绿荫与清风供以选择,你也照样可以用不停歇的舞姿征服黄沙,用不知苦的足板踏平荆棘。至少,你还可以选择面带微笑,心怀感激。

唯有此,你才能打破生命的限制,舞出不凡的天地!

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

孙贺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是的,我们拥有许多自由的权利,但是却又注定逃脱不了命运的枷锁。正如我们可以选择穿过沙漠的方式,却无法逃避穿越沙漠的宿命。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既然我们无法对抗不可抗力,无法避免死亡这一终究会到来的归宿,我们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在人生的沙漠奔波?

是的,尽管我们知道自己的归途,尽管我们要戴着镣铐去不断地穿越人生的困境,我们还是会在有限的自由中享受生命,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舞出最动人的精彩!

是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脆弱——我们无法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我们也无法像鱼儿一样横绝江河。可是,就是拖着这充满着种种限制的血肉之躯,我们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在生命的镣铐里,化不可能为可能,我们造出了飞机潜艇,我们上天入海??命运可以禁锢我们的躯体,却禁锢不了我们灵魂和梦想的自由!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坦然,一种智慧。难以忘记史铁生在地坛对生命的感悟:“上天看似无情地夺去了我的双腿,实际上他给了我更多的机会来体味生活。”史铁生的双腿被禁锢了,但是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还拥有生命,还可以享受生命的一分一秒,他还可以用笔和纸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去填充自己学识和灵魂的高度。看起来,他无法再去跋山涉水,可是他的灵魂却比我们常人走得更远,他用最完美的方式穿越了这人生中最干涸的沙漠——尽管这沙漠他不愿意遇到。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超脱,一种境界。难以忘记曼德拉在走出罗本岛的时候发出的感慨:“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应该是一个能够打开自己心灵枷锁的人,他用自己的隐忍和悲悯情怀,在穿越人生的沙漠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那么,即使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们也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拥有最珍贵的自由与价值。

所以,不要埋怨上帝禁锢了你什么,要全心全意地生活,做最精彩的自己,过无悔的人生!

在束缚中寻找自由

李瑞

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

——卢梭

人生如沙漠之旅,旅程和目的地已被设定,这是所有人都拥有的束缚;但旅程的道路与方式因人而异,这是每个人不同的自由。束缚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但之所以感到自由的多寡不同,则源于对束缚挣脱的程度差异——自由是挣脱束缚中努力而来的结果。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安迪正像是那只自由的鸟,即使身陷囹圄之苦,但内心却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憧憬与向往。肖申克监狱的围墙高大如山,却挡不住一个清白之人向往自由的心。一个几百年才能挖通的隧道在安迪十四年的不懈努力下超额完成。自由属于安迪,属于每一个在束缚中挣扎拼搏的勇敢之人。他们都是自由之鸟,生来属于无边无际的苍穹。

束缚不一定有形,无形的束缚也时常存在。而无形束缚更可怕的是,它看不见摸不着,当事人经常是沉浸在束缚的“温柔怀抱”中,却丝毫未觉自己已身陷泥潭,并越陷越深。无形的束缚于李开复来说就是当下生活的优越;于季羡林来说是三顶“桂冠”的褒奖;于约翰·列侬来说则是对于生活的疲于奔命。但我看见了被束缚的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李开复“从心选择”,放弃现有优越条件为了理想毅然前进;季羡林洗清泡沫,还自己一个自由身;列侬停下飞快的脚步,等待着灵魂的回归,不拘于世俗。为了自由,他们勇敢地在束缚中寻

找,不论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只要寻找就义无反顾,自由女神也在他们的正前方微笑招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束缚的突破并非打破一切都障碍,自由的前提是尊重束缚,尊重这个充满规律的世界。正如芮成钢所言:“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都背负着一堆‘纸枷锁’,其实它们一挣就开,但一辈子都不敢挣开,因为后果太严重。”正如我们的法律、道德律,如果这些束缚被冲破,世界将无法想象,规律将不复存在,更别说自由的实现了。因此,在绝对的束缚中寻找相对的自由,才是快乐之道。

自由与束缚,一株并蒂莲

刘汉卿

一株并蒂莲,结着两个莲子,它们连在一起。在你剥莲子时,你不可能将它们一一分开,所以你只能同时剥,自由与束缚就像这样,彼此无法分离。可是,当今的人们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只追求自由,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李天一陨落了,周正龙被抓了,宁财神凋零了。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与自由并蒂而立的束缚。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卢梭如是说。自由是束缚的保障,束缚是自由的前提。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但你必须穿越它;在道路和方式的选择上你自由的,但倘若没有这片沙漠,没有必须穿越沙漠的要求,又何谈选择的自由呢?同样的,如果一点自由也没有,却有一堆的束缚,那么人和奴隶有何区别?正因为如此,自由才保护了束缚,否则史书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画面又怎会出现?自由与束缚是两种调味剂,必须调和均匀才有香甜的味道——自由与束缚是一株并蒂莲,只有携手而立才有锦簇的花朵。

“所有的伟大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爱默生如是说。要善待你周围的束缚,感谢你周围的束缚,因为正是你的束缚才让你不断成长。当林书豪精湛的球技被肤色束缚时,当他的强大的灵魂被瘦弱的身躯束缚时,当他的雄心被谦逊的外表束缚时,当他的球风被大家误解时;他也有选择的自由,他可以退出NBA,也可以在NBA继续跑他的龙套,当然还有在NBA打出真实的自己。是的,束缚给予他自由,他就用这样书写传奇。别人的束缚是一种变相的激励,只是看你是否伟大,是否能从束缚中脱颖而出。在这株并蒂莲中,只有越多的爱,才有越多的束缚;只有越深的束缚,才有越美妙的自由。

选择是自由的,因此要慎重地选择。同样身陷囚牢,王尔德选择郁郁终生,因此他的才华消逝在黑暗的牢房;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重生,因此有了旷世神作《罪与罚》。二战前夕,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选择新政,而德日选择燃起战争之火,于是,德日至今面临罪恶的审判。现在,同样面对侵略这一事实,德国努力洗刷,而日本极力美化,于是德国赢得世人的尊重,而日本却遭人咒骂和谴责。选择是自由的,但我们要给它定一个束缚,这样选择才不会失衡,自由才得到保证,并蒂莲才会中通外直。

当你追求自由时,善待周围的束缚;当你被束缚时,慎重地行使自由。唯有此,这株并蒂莲才会常开不败。

享受不自由的自由

陈圣洁

人在出生之前有些事便已注定,无从改变,无法抗拒,却又不得不往前走,因此人不是自由的。然而人又是自由的,尽管要穿越沙漠是强制的,但是穿越沙漠的方式、姿态和过程却是可以选择的,人生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体现——只有享受“不自由”的自由,才能领会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

乔布斯说过:“你将会死去。”是的,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点,也是每个人命中注定的事,无论如何长寿的人都逃不过这宿命,惟其如此,生命也因此变得珍贵。可是,这也使那些畏惧死亡的人开始畏惧前行,就像他们说的:“每过一天,就是离死亡近一步。”然而人生就像那片必经的沙漠,不论你是否愿意,都必须要穿越,哪怕终点是死亡。所以,与其畏手畏脚,惧怕那个终会到来的一天,不如像史铁生一样,将死亡看做一个终会到来的“节日”,以一种乐观快乐的心情享受这个充满限定的人生。

卢梭曾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诚然,人生充满了限定,充满了不可挣脱的枷锁,就像大自然一样,人生也定有它自己的规律和原则,有些向往“自由”的人企图去挣脱束缚,结果又如何呢?追求到的自由变成了更多的不自由。那么,难道我们一定要在束缚中压抑地过完一生吗?当然不是。尽管我们不能逃离人生本质的束缚,但是我们可以享受这不能自由中的自由,做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就像约翰·康缇斯一样,人生于他充满了束缚与不自由,诊断当天就被医生判了“死刑”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哪怕人生给他安上枷锁,带上镣铐,他也能在心灵上翩翩起舞,用心灵去享受这个看似不自由的人生。

的确,人生的不自由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以改变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但就像你可以选择种方式穿越沙漠一样,你也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度过人生。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去享受,享受这个不自由的人生,享受不自由中的自由。

鸟飞得再高也飞不出天空,鱼游得再快也游不出大海。万物生活在不自由中却又活得自由自在,就像人生一样,享受不自由的自由便不会感觉自己活在束缚中。

戴着镣铐跳舞

谢雨欣

人生如一次在茫茫大漠的旅行,你可以自由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但你必须穿越沙漠。人生亦如一场在囚室中的演出,你看可以自由地跳跃、旋转、舞蹈,但你必须戴着镣铐。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从来都是束缚在一定限制内的,否则必将损害另一些人的自由。如果没有束缚,没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以自由为名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那么交通将因没有红绿灯的束缚而一片混乱,学校将因没有规矩的束缚而无法运行;社会将因没有法律的束缚而暴乱四起——任何人都拥有他们想要的自由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任何人都没有自由。

所以,才有了任继愈的“人不敢从心所欲”,我们都拥有自由,我们也都受到限制,我们都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这个镣铐并不一定带给你的只是限制,只是束缚,利用好了,它就是你手中翻飞的彩带,脚上清脆的串铃,利用得不好,

下页 余下全文

篇二:2014年上海卷优秀作文

201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

(上海卷)

【作文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文题简析】

作文题的核心是“沙漠”,相对而言的是“自由”和“不自由”。这个“沙漠”可以指代的内容很多,比如面临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困难、一个希望实现的梦想、理想等。“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从中体现的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思想。而“必须穿越的这片沙漠又是不自由的”,指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等。

参考立意:

1、谈自由与约束:自由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谈责任与承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面对责任,学会承担和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解决。

3、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走。

【优秀作文】

为了自由的束缚

“自由是什么?” 我试着不断地询问着自己去寻找可能的答案解释,可是每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迫切愿望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发展的”。

当我们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可是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的自由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当我真正摆脱父母,一个人毫无约束地在外面生活时,时间长了,我便开始怀念家的温暖,父母的宽容与慈爱,想再次投入父母的安全港湾;当辛苦工作之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时,或者结束了高三紧张的学习步入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时间长了,我便开始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想赶紧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由此来看,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并不能给出明显的答案。绝对的自由于我而言同绝对的束缚一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绝对的自由能产生出我们个人对束缚的最大愿望,而绝对的束缚同样也能使我们无比渴望自由。这样看来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只手的两面,但他们同是一只手,相辅相成。

古代科学无非就是炼金和炼丹,炼金是想获得财富,扩大自己的自由空间和内容;炼丹是为了长生不老,获得时间上的自由。随着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不再把科学用来炼金和炼丹,但科学仍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工具。当波义耳提出化学的目的是探索各种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人们终于认识到,要扩大自有,首先要认识规律,人可以不受人为规范的限制,但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约束和自有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

而追求自由最重要的是寻找约束与自由辩证关系。

自由的本质应该是在适当的束缚下多彩的精彩生活。为此,我们需要主动地约束自己,适当的越是自己。制定必要的社会规范可以让我们免受由错误行为造成的规律的惩罚。减少多余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努力发现不合理的规范而去除它,这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主要目的。必要的束缚本身就是为了自由。

作为常人,我们追求自由与追求束缚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个卓越的人,他应该具备平衡自由与束缚的能力,而不是被自由与束缚控制住整个人生。他的自由与束缚都是相对的,他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众人所云,不屈服于体制,内心自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信仰理念;同时他又不放纵自我,不无所事事,自身有着严格的行为准则,两者相互制约而并存,合二为一。

为了更高的自由,请勒住马儿的缰绳,任其在广阔的天地自由驰骋。

【专家点评】

作者充分施展了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证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极富思辨的张力。

在束缚中寻找自由

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

——卢梭

人生如沙漠之旅,旅程和目的地已被设定,这是所有人都拥有的束缚;但旅程的道路与方式因人而异,这是每个人不同的自由。束缚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但之所以感到自由的多寡不同,则源于对束缚挣脱的程度差异——自由是挣脱束缚中努力而来的结果。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安迪正像是那只自由的鸟,即使身陷囹圄之苦,但内心却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憧憬与向往。肖申克监狱的围墙高大如山,却挡不住一个清白之人向往自由的心。一个几百年才能挖通的隧道在安迪十四年的不懈努力下超额完成。自由属于安迪,属于每一个在束缚中挣扎拼搏的勇敢之人。他们都是自由之鸟,生来属于无边无际的苍穹。

束缚不一定有形,无形的束缚也时常存在。而无形束缚更可怕的是,它看不见摸不着,当事人经常是沉浸在束缚的“温柔怀抱”中,却丝毫未觉自己已身陷泥潭,并越陷越深。无形的束缚于李开复来说就是当下生活的优越;于季羡林来说是三顶“桂冠”的褒奖;于约翰·列侬来说则是对于生活的疲于奔命。但我看见了被束缚的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李开复“从心选择”,放弃现有优越条件为了理想毅然前进;季羡林洗清泡沫,还自己一个自由身;列侬停下飞快的脚步,等待着灵魂的回归,不拘于世俗。为了自由,他们勇敢地在束缚中寻找,不论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只要寻找就义无反顾,自由女神也在他们的正前方微笑招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束缚的突破并非打破一切都障碍,自由的前提是尊重束缚,尊重这个充满规律的世界。正如芮成钢所言:“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都背负着一堆‘纸枷锁’,其实它们一挣就开,但一辈子都不敢挣开,因为后果太严重。”正如我们的法律、道德律,如果这些束缚被冲破,世界将无法想象,规律将不复存在,更别说自由的实现了。因

此,在绝对的束缚中寻找相对的自由,才是快乐之道。

自我约束才能享受真自由

一匹马看到自己总被一根缰绳牵着,非常苦恼,想方设法地挣脱。有一天,它终于挣脱了缰绳,觉得很自由,一路狂奔,最终跑到悬崖,由于没有缰绳来勒住,不幸坠崖而死。

与此相反,鱼儿们每天生活在有遮有挡的水中,不自怨自艾,不感叹没有自由,自由自在地畅游。而如果水一旦没有由堤坝什么的包围起来,就会四处漫溢,那鱼儿就再也没有自由活动的可能,只能成为涸辙之鲋。

因此,对于自由的看法,我很相信一句话:只有通过约束,并且是自我约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生活中,那些看似阻碍我们自由的有形无形的围墙,实际上为我们的自由提供了保证。试想,如果社会上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来约束,一些歹徒想杀人就杀人,想放火就放火,那每天就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命从这个地球上消失。对于那些非正常死亡的人来说,连生命也没有了,又谈何自由呢?

往大处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一种自由;往小处说,屋子里的鸟,池塘里的鱼,难道就没有自由了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到的鱼,在那么小的小石潭中也可以“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啊。我们常常会感叹:“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飞也飞不高……”这是到底因为笼子太小感觉没有自由,还是由于翅膀不够硬即使给足够的空间也飞不动呢?

我们应当做到的是在约束中寻找自由,在约束中收获自由。而且,只有当这种约束是自我约束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由的真谛。比如说,一个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繁华城市的人,如果被迫住在山里,每天让他干农活或者写文章,他肯定会觉得自己丧失了自由;但如果是一些喜欢隐居生活的文人主动住在山里,就像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就像陶渊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在他们看来,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自由人生。其实说白了,自由就是一种建立在成长经历和爱好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感受。所以说,只有通过自我约束,自己给自己设定空间,即使不能“天高任鸟飞”,也可以“山高任鸟飞”,就能真正获得自由。

然而,要做到自我约束,得先让自己的翅膀长硬,当你能够自我飞翔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爱好,才能真正找到飞翔的天空。想起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理想的自由不是自由,自由的理性才是自由。当你真正拥有自由的理性的时候,你就能找到自己的空间,享受自己的自由。

谈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博学多才的弘一法师。也许我还没有参透人生,自始至终,我都无法理解弘一法师的自由。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他认为的真正的自由。遁入空门后,妻子携儿子来找他,他居然都不让他们进门,面对妻子“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的质问,他还是无动于衷。这就是一种“大道”的自由吗?我总觉得该面对的要面对,而不是逃避吧。

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游弋

人生总归是这样。这就好比要穿越一片沙漠,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

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世界上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比如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生来一个是王子,一个是贫儿,你有选择的自由吗?但一个贫儿可以变成王子,那就是你的自由,没有人阻止你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我们不要怨天尤人,我们没有选择出生的自由,但可以选择改变命运的自由。有许多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就是对这种“自由”的注释。

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不得不”,比如说我们不想这样,但生活让我们必须这样,因而我们不得不这样。像《项链》的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最后不得不同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自由吗?她不自由,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在当时法国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她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她为什么痛苦呢?她的痛苦就在于她的不自由啊!一番丢项链的经历恰又使她自由起来,比如说夫妇两个齐心协力,花十年的功夫把所有的债务还清,她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妇女,由爱慕虚荣的女人,还原成真实的自己。于是当她再遇见当年的女友的时候,倒说“不过这一切都结束了”,她自由了!

这是什么?这就叫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悖论当中,有的人痛苦万分,有的人生性洒脱,这是心灵的境界不同。

冯友兰把人生归为四种境界:一、自然境界;二、功利境界;三、道德境界;四、天地境界。一个人整天陷入功利境界当中,其心灵是不自由的;若进入天地境界,那真是人生的大自由。像星云大师所言“我是佛”,我都是佛了,还有什么不自由的?

在所有的古人中,我最崇拜的是苏东坡,他是一尾鱼,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游刃有余的鱼。他有选择不被贬谪的自由吗?没有。儋州尽管不是沙漠,但也是荒蛮的瘴疠之地呀,苏东坡能活着回来都是奇迹。但他很自由,“短篱寻尺间,寄我无穷境。”

在所有的现代人中,我最佩服的是周有光,经历过无数次运动,如今活到了让上帝忘记的年龄,没有心灵的自由,谁可臻此境?

亲们,您要做这样自由游弋的鱼吗?

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是的,我们拥有许多自由的权利,但是却又注定逃脱不了命运的枷锁。正如我们可以选择穿过沙漠的方式,却无法逃避穿越沙漠的宿命。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既然我们无法对抗不可抗力,无法避免死亡这一终究会到来的归宿,我们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在人生的沙漠奔波?

是的,尽管我们知道自己的归途,尽管我们要戴着镣铐去不断地穿越人生的困境,我们还是会在有限的自由中享受生命,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舞出最动人的精彩!

是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脆弱——我们无法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我们也无法像鱼儿一样横绝江河。可是,就是拖着这充满着种种限制的血肉之躯,我们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在生命的镣铐里,化不可能为可能,我们造出了飞机潜艇,我们上天入海??命运可以禁锢

我们的躯体,却禁锢不了我们灵魂和梦想的自由!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坦然,一种智慧。难以忘记史铁生在地坛对生命的感悟:“上天看似无情地夺去了我的双腿,实际上他给了我更多的机会来体味生活。”史铁生的双腿被禁锢了,但是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还拥有生命,还可以享受生命的一分一秒,他还可以用笔和纸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去填充自己学识和灵魂的高度。看起来,他无法再去跋山涉水,可是他的灵魂却比我们常人走得更远,他用最完美的方式穿越了这人生中最干涸的沙漠——尽管这沙漠他不愿意遇到。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超脱,一种境界。难以忘记曼德拉在走出罗本岛的时候发出的感慨:“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应该是一个能够打开自己心灵枷锁的人,他用自己的隐忍和悲悯情怀,在穿越人生的沙漠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那么,即使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们也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拥有最珍贵的自由与价值。

所以,不要埋怨上帝禁锢了你什么,要全心全意地生活,做最精彩的自己,过无悔的人生!

自由与不自由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追求自由,但是,在现实中,又往往有许多不自由,不自在:你可自由行动,可又常常被目的制约;你可自在玩耍,却又经常受任务限制。你可活动自由,但又往往被纪律约束;你可行为潇洒,然又时常受法律束缚。自由与不自由,如手掌和手背,连在一起,密不可分。正因为这样,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对待,艺术使用。

客观存在,相互依存,必须学会选择,走向生存绿洲。回想生活,只要有自由,就有某些不自由;只要有不自由,就会有某些自由。自由与不自由,如影随形,难舍难分;如伴如侣,终身相随。它们始终存在于生活之中,伴随在人们身边。深入去想,自由是相对的,不自由是绝对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方式方法,选取途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活得潇洒。网络上,有一则寓言:河水不断掀起激流,冲击河畔,想冲毁河岸,可惜都未能如愿。面对失败,河水发出咆哮:你如墙立在我的两旁,阻挡我的随意流淌;你整天呆在我的身边,限制我的自由生活。如果没有你的束缚,我会过得更好!听到咆哮,河岸严肃劝告:正因为有我的阻挡,你才得以形成;如果没有我的限制,你就不会存在。倘若挣脱我的束缚,你就会很快消失!不听劝告,河水继续冲击,终于冲毁堤岸,满地自由流淌。不一会儿,烈日照耀,河水受到蒸发,便渐渐消失。河岸不复存在,河水何以能单独存在?河岸不再束缚,河水何以能自由流淌?自由与束缚,相依相存,缺一不可;相生相成,密不可分。

对立统一,同步共振,必须深入思考,和谐生命环境。自由与不自由,常常截然相反,鲜明相背;既是矛盾的,又是对立的。但是,它们又往往同处一境,合为一体;既是统一的,又是和谐的。如果它们能同步共振,那就能达到最大统一,进入最佳和谐。而要想同步共振,效果超强,那就必须深研彻讨,想方设法,和谐环境。进而,使生命达到最大和谐,进入最佳境界。足球比赛,是世人最为喜爱的。但如果没有比赛规则,没有那些不自由,恐怕就不会受人喜爱,更不会被人痴迷。试着想想,如果没有规定一定场地,那足球不光会横冲直撞,骚扰百姓,甚至还会误入陷阱,或坠落悬崖。如果没有设置球门,没有进球方向,那踢球就

下页 余下全文

篇三:作文

曾醉心于川端康成的一句“凌晨四点,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寂寂晨曦中,我仿佛看到一位沉静的老人,他穿越不尽的喧嚣,凝神于一朵花的绽放。

理固宜然。

时代的背景音是铮铮而鸣的,但生活的节奏却是涓涓而流的。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细节,方能窥得世间的大智大美。

——《细兮微兮奈若何》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简单,不是单调乏味,也非空洞虚无,它同样可以富有哲理。日本著名插花师川濑敏郎自始至终都追求着来自大自然最美丽的简单。谁说落花的模样不是最美?谁说残破的花便不能给人以精神上至高的享受?他们以最真实、最简单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没有遮掩,更无伪装,这便已是最美。

立心,立的是一颗举世混浊却唯我独清的心。

在这不断被分心的社会大剧场里,辛辣奇突如电影版刷刷掠过,却使人总记起川端康成的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加缪垒山不止的幸福,梭罗在瓦尔登湖垂钓,仓央嘉措白鹭踏雪的淡然,汪曾祺的花花瓶瓶罐罐,周国平的煮豆撒盐给人吃之,莎翁的飞鸽与海涛相遇,爱默生透明的眼球譬喻,苏子的一蓑烟雨,王维的清泉石上流。

不论你是风华正茂倾国倾城,还是官运亨通家财万贯,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殆尽,唯有高尚纯洁的心灵,才能在岁月的洗礼中依旧熠熠生辉。

世间嘈杂凄凉声,我不听,畅饮醉卧雨窗下。尘埃是非名利场,我不近,独步北风朔

雪中。

久违了,这般澄澈的心意,无依无求,只在雨声中,将善良质朴的生命,一再迭唱。

在生命的大河中,我们终将遇到善良质朴的灵魂,他们像一口深井,无论外面的阳光多么炽热,井底却永远是干净清冽的流水,滋养人世中疲乏干渴的心,带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本真。

狄更斯于《双城记》扉页轻轻写下:“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同理,在我们这个时代,既有喜怒哀乐皆是炒作,阴晴圆缺全是做戏的快餐级文化低级娱乐,也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灵魂文章精灵人物——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最终都能找回失落的人生信仰和尊崇,到那时,纵然外面的世界雨雪霏霏,我们内心的风景也定然杨柳依依。

然而,正如香港传媒人梁文道所说:“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当浅尝辄止成为思维定式,急功近利成为文化景象,喧嚣肤浅成为喜闻乐见的文化方式,人们势必会难以用心而行。

近代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一生钟情于林徽因,但他的爱坦坦荡荡。不学心碎浪子远走他乡,也不学乡里霸王强拆鸳鸯,而是在林徽因身旁默默守望,这一守便是一生。旁人可能看到的是金岳霖一生的孤独寂寞,其实从他的眼中望去,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了。他抵制住了诱惑,稳稳站在自己的角落,让这份美好得以持久。

——《我心自有云白山青》

所以,我愿将枯燥迷茫的时光,用灵魂换成鲜活的生命。我愿带着灵魂上路,将过去与未来的泪珠,付诸为生命中静静的细水长流。即便如陶公般从繁华归于简朴,至少我找到了“诗意的栖居”,灵魂与我同在。

哭过笑过,潇洒走过;苦过甜过,坦然度过。即使一点微光,也能照亮人生的方向;即使一点烟火,也能点燃生命的激情。像海子一样,于心田深处培育一颗纯洁的种子,为了远方的理想执着的追求,忠诚的守护。让丰盈的内心变得更加充实,让沸腾的理想变得更加热烈。这就是无悔的青春梦想。

一代诗仙李白,也曾充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也曾做过陪王伴驾厚禄高官的美梦,也曾有过“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荣光,但他还是舍不得“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潇洒,还是丢不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潇洒,最终顺应了自己的本心,回归了把酒仗剑梦笔生花的生活,这才成就了那盛唐三分月光下的出水青莲,一绽放便是数千年。李白,一份属于自己的诗酒人生,远胜过身外的功名诱惑。

非淡泊无以明志,于万千功利之中,心不为所动,身不为所役,庄子便在这静静地山谷中,享受这宁静淡泊的人生。

年迈的叔本华,在面对大学的聘请信时,转过身去,关上了简陋的家门,将他人的盛请拒之门外。他用毕生精力,学会了该如何转身,也正是这次转身,造就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大师。

他最终和大船一起消失,至死不曾上岸。也许海洋上的88个琴键在他的世界里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他的一生凭借钢琴理解了世界,并获取了世界的灵魂。这世界总有人在做不需要被人理解的事情,但这就是我的选择。

等有了时间,我一定去非洲看日落,等有了钱,我一定去北极看极光。好多人这一等,很可能就是一生。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最好的时光在路——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甚至另一个自己。当对着别人细数时间的变迁时,你才能告诉对方,远方有多远。

史铁生曾言:“此岸一定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将会坍塌。”时代的现实或许与个人理想起了冲突,但人生依旧不过是一人之路。在不美的年代里,做一个美的人,让敌意成为背景,成就时代的惊叹号!

我站在无尽的黑夜中接纳了自己,天边所有的星星都亮了......从此,黑夜不再迷茫,未来不再彷徨。

面对那些讨厌的人和事,不迎合也不抵触,只淡然一笑对之。当内心可以容纳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这就叫气场。

古人刻舟求剑成为笑谈,今人当知变通与时俱进。历史昭昭,现实真切,告诫我们:我变故我在。

命运早晚会让我们与某些人相遇,这些人让我们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以及不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艾弗森退役了,这个个性张扬,桀骜不驯,轻伤不下火线的年轻人心中永远的偶像,亦在沉浮与梦想、叱咤于现实之后归隐江湖。繁华落尽的伤别总是令人感叹,然而对他的拥趸来说,他依然璀璨如初。只要拼搏的姿态还在,他的离开便是另一道风景的前奏。

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钢铁铸就的牢笼,而是心中矗立的围墙。蛋有壳亦可破壳而出,蛹有茧何妨羽化成蝶?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便是自己。外界的禁锢即使如黑云压城,若主动横戈马上,何愁不能斩开一条光明之途。

雨果说“心里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这条巨龙在纪德身上翻腾,于是有了《窄门》的成功;这条巨龙在米开朗琪罗身上吼叫,于是有了不朽的《哀悼基督》;这条巨龙在曼德拉身上挣扎,于是有了南非种族解放的光辉岁月......他们饱受苦刑,只为成就生命的勋章。

北岛在诗中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不会选择卑鄙,即使卑鄙者布满鲜花,我更愿意承受痛苦,痛苦才是最好的心灵鸡汤。痛定思痛,反思内省,在痛苦中挣扎着站起,才发现,早已是一个更坚强、更阳光的自己。苦是为了不苦,痛是为了不痛,只有被黑暗吞噬过的人,才是阳光下笑得最灿烂的那个。其实无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华丽的逆袭。

下页 余下全文

篇四: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

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

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题目与前年“心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

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不快等等。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

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学生考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再由自己及别人、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气之作、深刻之作。

比较容易联想到卢梭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可以联想到法律。自由和民主不是百无禁忌,必须在规则下有序进行。

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度过人生的道路和方式,但我们也必须经历生老病死。

【趋势分析】

【2011年上海高考】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2年上海高考】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3年上海高考】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2014年上海高考】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综合前几年的题目来看,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均为思辨类作文。且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考生们不仅要联系自身反观当下,似乎还需要对一些哲理有一定的体会和思考。

上海作文以09年为一个标志性转折。那年是说郑板桥的事例,结果造成一定审题的障碍,考生感觉困难重重。因此10年作文是一个反弹,是这几年来最简单的一个材料。材料中的两个事例的指向性是同一的,考生无需考察两个事例的区别,所谓两个事例,就是一个事例,不过,命题者是把发展观放到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而已。11年的作文,就有了一定变化,他的思辨性变强了,给出了两个意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