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精神超脱的议论文

议论文2021-01-26 11:24书业网

篇一:超脱 读后感

小说家加缪这样说:“母亲死了,我一滴泪也掉不出来...",亨利和他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家庭,甚至和他的自身也落入了同样孤绝的境地。 Detachment,亦即绝对孤立,和一切脱离了联系。 影片毫不避讳地把亨利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代课教师的身份也如此明白昭彰,他甚至不需要和学生们多待上一个学期便要离开。在开篇则直接引用了阿尔伯.加缪的句子:"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亨利的特写面对着镜头,在幽暗的室内面向镜头陈述,但其实并无人聆听。片中充满了介于旁白和独白之间的呓语,内心的声音如诗歌一般,描述的却是惨不忍睹的现实。 亨利纠缠于童年目睹母亲自杀事件,数段的闪回不过在重复心理学的陈词老调,影片甚至暗示了祖父,母亲和亨利之间暧昧不清的乱伦关系?试图为他的状况寻找逻辑上的理由。按照佛洛依德的说法,所有成年后的人际关系都是来自于同年亲密关系模式的复制,既然童年即面临了“脱离”,成年后便会处在无法前进的深渊边缘。 但如果说这片儿讨论的是教育问题,则他所处的青少年课堂无法不让我想起另外一部影片《entre les murs》,这部探讨法国郊区教育问题的影片无论在何种程度上,都远远胜出此片一截。

所以我总觉得这片的重点并非控诉如今恶魔般的孩子们是如何毁灭世界,而是试图表达当人不是从感情上,而是从意识上不再感到和人产生联系的必要,不再能够从和他人的关系中找到界定自我的方式时产生的问种种题。所谓:“世界和我们相处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和恐惧的瞬间”。

影片中的对白出现了很多次See,本身就有关注,看到,注意,明白等等的意思。亨利看见了铁丝网后面的同事和他打招呼,他竟然惊喜万分地说道:“啊被你看到我感觉又和事物恢复了联系... ...” 这怕是很重要的一句台词,只有Relink之后才能获得和他人某种意识上的关联,如同获得了空气般顺利地呼吸下去。亨利和胖姑娘Meredith在教室里那场戏, Meredith也痛苦地哭诉不能够被Seen。明明存在着活着,心脏在跳血在流,还不瘦占了很大的物理空间,却无论如何不能够被人所见,何等痛苦荒诞。

这种意识和存在并非对等发展的扭曲状态,没有谁能比青春期的孩子们体会得更清楚的了。如Meredith的从头到尾没有形象只有一个画外音的父亲,带着某种恍若上帝,抽象粗暴不能抗拒的命令从天而降,他应该也是一个绝对“看”不见自己孩子的人,只想让孩子按照某种他们可以理解的有限模式行走成长。这样的父母实在太多太多,在孩子面前,他们是全盲的!青春期的孤独和煎熬大多数都自于疏离感和绝望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全部是年轻的存在主义者,在这个他者地狱里苦苦挣扎。 而作为老师的亨利虽已成年,他应该早已了然这个世界的诡计,他清楚地意识到一切,却又事实上及其无能为力。不仅仅是亨利,片中所有的人物几乎都如深陷泥潭动弹不得,女校长面临被迫关闭学校的窘境,意在塑造人格灌输知识的刘玉玲老师一败涂地,成长困境中找不到出路的孩子转向疯狂的暴力... ...影片多种闪回,不同质感的胶片和手持纪实风格镜头的各种拼贴也似乎一再地证明着这个世界是如此碎裂,片段化和难以理解。

而电影的名字Detachment在英文里有多层意思:

一.电影的中文标题,超脱。超脱即不受世俗情感困扰的精神状态,是亨利·巴赫特表面上显露出来的气质,他不会因为课堂上学生的嘲笑和蛮横而生气,同时向Erica伸出援手,面对Meredith时他所做的就是安静地倾听和微笑。另一方面,也指代他超越框架的教学态度,他代表大多数学生心中希望的教师形象,同时也以月亮正面的姿态反衬出美国教育界的灰色现状。

二.分离 :学校教育和学生诉求的分离;亨利·巴赫特的过去和现在的分离;语言和精神上的分离 。全片没有一个人是一拍即合的,有关联的角色两两之间都有从质疑,试探,亮牌到尝试精神对接的过程。他们没有凭空而来的默契,感应或是自以为是的相互理解。这才是如今充满隔膜的生活出厂设置,Tony Kaye的纪实手法相当具有杀伤力也相当残忍,模糊不清的眼神交流和几乎没有长句的台词让环境充满压抑和不安,也让亨利和Erica的交心显得难能可贵。

三.冷漠 。这个气氛毫无疑问贯穿全片,也是它与纪实手法的配合使得整个故事和电影中的社会充满触手可及的真实感,尤其是对中国观众来说,这种冷漠实在感同身受。中年甚至老年男子不带丝毫罪疚地接受十几岁女孩的性服务,男孩把猫装进书包里锤死以求快感,同班同学顾忌全无地取笑肥胖女孩,把老师逼到发疯的吵闹班级。杀猫男孩有一句台词直指问题核心:"我们的冷漠就像被砸死的猫流出的血"。谁摧毁了我们良知的肉身?这点不言自明。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和褒贬不一的《特别响,非常近》一样,是典型的美式价值观电影,但涉及的问题不同,共鸣程度自然也不同。个人而言,《超脱》能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空间比前者大得多,Adrien Brody在各种风格转换尝试的过程中浪费了最年轻奥斯卡影帝的名号多年后,终于再次占领了我们心中的制高点。

篇二:“精神的屋前空地”材料作文优秀作文

“精神的屋前空地”材料作文指导及优秀作文

巴东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原先我看不出纽约市中摩天大厦的美点,后来到了芝加哥,才觉得只要在摩天大厦的前边有相当的地面,而四周又有半里多的空地,倒可成为庄严美丽的。芝加哥在这方面比较幸运,空地较纽约曼哈顿市区多一些。如果那些大建筑物间的距离比较宽阔,则在远处看起来,就似乎没有什么东西阻碍了视线。这样比较起来,我们的生活太狭仄了,使我们对精神生活美点不能得到一个自由的视野。我们精神上的屋前空地太缺少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提示:

立意时要抓住“自由的视野”、“生活的美点”“精神的屋前空地”等关键词语,可以写自由的视野对寻找生活之美的重要性,也可以探讨精神的屋前空地的可贵;可以把“屋前空地”定义为“悠闲的生活态度”,也可以把“自由的视野”具象为书籍,旅行等;可以联系当下人们被各种各样的物质追求占据,那挤压在逼仄的精神空间里的人性难以舒展,从而讨论自由的视野如何使自我心境平和,并且锻造面对忧愁微笑的力量,最终发现生活无处不在的美点。

学生例文:

还一片净土

高三(8)班宋铮

古人云: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临泰山便可畅俯齐鲁,诚然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然泰山之高奇峻雄,齐鲁平原居功至伟。

怎会如此?巍巍泰山又有多高呢?它能高得过太行雪岭吗?泰山之名胜在山前的一片自由的视野。

人生亦是如此,只有从庸碌狭仄的生活中为自己留下一片精神的栖处,方能占据灵魂的制高点,一览无余。

我仍然记得石油大王在临终前所留下的遗言:“如果再来一次,我宁肯不要这样的生活。”是啊!奔波辛劳,一生为他人忙碌,当身体的自由逐渐丧失时,精神的自由也在悄悄沦陷。而这种遗憾,又是多少人的缩影呢?

还一片净土,给生活留点空间。生活绝不是一场生下来,活下去的旅行。生活需要空间来滋长,倘做不到诗意的栖居,又谈什么生命的享受呢?忆往昔季鹰归未只因莼鲈之思,人生贵得适意耳,安能羁宦千里以要名节?叹那时王维隐居修辋川别墅,独坐幽篁,弹琴长啸,深林不知,明月相照。想当年朱云弃官岂欲相吏邪,教授门人,出行车牛,怡享田园。

这便是生活,给生活留点空间,在人生道路上慢慢走,去欣赏,于是生活才会让你明白什么是宁静与超然。

还一片净土,给思想留点空间。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人们衔枚疾走,然而在生存的闲暇,你是否有思考的空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这是哲学家帕斯卡尔的经典名句。思想的高度决定着人精神的高度,当年苏格拉底参军时,一日清晨他站在一片空地上沉思,人们纷纷打赌他能站多久。太阳落山,日月行空,赤日东升,他仿佛自成一体,思考了一天一夜方带着微笑回来。有怎样的思想,就有怎样的灵魂;有怎样的灵魂,就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于是,苏格拉底才能在遭遇妻子的怒吼加泼凉水后幽默地说:“我早知道,打雷过后必定下雨。”

这样的人生不好吗?这样的人生岂非更有意义,更加洒脱?

还一片净土,给信仰留点空间。人们常说古代中国人没有信仰,但对于信仰的缺欠,又哪只是中国如此呢?德国哲学家尼采曾提出真诚主义和虚无主义。真诚即对信仰的真诚。他指出,一个虚无主义正逐渐到来。虚无主义中的人们,没有信仰,没有道德的束力。信仰未必是神论,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是要求人有处世的原则,有对于真理的信仰,对于善的信仰。有信仰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有信仰的精神,才会更加自由。

要么我们驾驭生活,要么我们被生活裹挟着前行。给精神留点屋前空地,给思想留一片驰骋的空间,给信仰留一片滋生的天空。不与万法为侣,不与千圣同步,给自己一片自由的视野,方能成就如风的生命。

天空的遥远

三(8)班谭飚

我们分享这同样的命运,带着被缚的翅膀飞行——费尔南多

当天空渐阴,当鸟雀止鸣。

当水泥凝结成地平线,当钢筋囚困云朵。

田园牧歌被遗忘在角落,游赏山水被蒙上了烟尘。

我们的精神飞向了哪片天空?

昔有文王困而演《周易》,通晓先天三十二卦;有史太公幽而著《史记》,纵览千年百帝;有卧龙深居而分天下,有黑衣丞相姚广孝归佛而改国势,也许我们比起他们来说身体更自由 。

那到底是什么使我们的精神囿于无形?

这不是我们一代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梦魇般纠缠着人类,已世世代代。远至西欧古籍《翠玉录》中有关以身囚神的感慨,到卢梭《凡尔登胡》以景之自由、求心之自由的尝试,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用绝对肉身禁锢反衍灵魂升华的狂想。而中国,从道家的言传身教,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论与之后王阳明心学的实践,无数先哲们在探求精神自由的路上艰难前行。他们抛尘世的束缚,追寻“由人而天”的法门,像是希腊神话中用蜡黏成翅膀向天空探求的人,即便因烈日融化坠海溺亡也不后退。

其实,精神的自由也许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至少,若是只需寻得片刻的自由,我们还是有心亦有力的。永恒的自由太难,那片刻自由也未尝不能聊以自慰。

安静下来品几杯热乎乎的软饮,无论是茶还是咖啡,在这个冬天都是好的。感觉热量从内至外的发散,精神便偷得片刻自由。

睡前翻几页书,无论是纸还是屏幕,不需要太高太深的经典,浅薄的文字,简单直白的剧情,让自己以旁观者的身份看看另一种人生,精神也赚得片刻的自由。

还有,运动场绿茵上挥汗如雨,饭桌上大快朵颐,亲朋的推心置腹??哪怕是独自看一场电影后大笑或大哭,或坐在桌前信手写作涂鸦??若是生活于你如囚笼,那何尝不能像《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言:

“我从未弄清他们在喝什么,那歌声像风与小鸟般轻捷,越过高墙与电网,从每个囚犯的耳中直入其心,那一刻,万生平等,所有束缚化为灰烬,那一刻,所有囚犯刑期已满,重获自由。”

精神与心灵自由好似无际天空,蔚蓝而有致命的诱惑,引人向它更深处追求,可是天空很遥远,而我们翅膀上带着太多的束缚。

那就不必倔强了吧,飞在自己喜欢也能适应的高度,低头山岗原野,身前日出月落,抬头一望。

天空,不知近还是遥远。

给精神留一点空(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精神超脱的议论文)间

高三(7)班胡骄阳

几度执起梭罗的《瓦尔登湖》又几度放下,倒不是因为苦恼于意识流文学中难寻线条的文字,只是觉得这种精神与自然呼吸相关的宁静境界,让我的阅读都成了一种打扰。

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是文学家成就了景色,就好比如果没有李白,可能今天我们绝不会知道金陵凤凰台的壮景。但于梭罗,我却觉得是瓦尔登湖成就了他,瓦尔登湖赋予他精神的自由,让他在精神的空地上,更加投入地融入自然与世界,让他拥有一颗澄净的心。

我看着梭罗醉心于他的世界,却不免悲哀地发现,如今,像梭罗一样的人,是愈发的少了。

不知是不是因为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阻隔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习惯于把目光投向手中方寸大小的液晶屏幕,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充填在脑海里,却忘了给精神世界留一点空间。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为信息驰骋的高速公路,把精神空间变为别人思想的舞台,然后悲哀地发现自己说过的话都是别人说过的,自己表达的观点,无论多么新颖,都是别人的嘴嘟囔过的。才明白,自己原本以为丰富而充实的精神世界,其实根本就是拥挤混沌的世界,就好比是未经开天辟地的洪荒之初,尚是一团迷雾,如何寻得到自己的影子,又哪里谈所谓的美呢?

我们生活于后物欲时代,但我们不能让物质洪流淹没我们的思想,我们不能让狭

窄的生活局限我们的视野而使我们找不到精神的美感,我们要给自己一片空地,给精神足够空间。

想当年,庄子垂钓于秋水之上,不让诸侯争霸时局动乱侵占他的精神世界,畅游江湖终留一段南华;想当年,苏子寓居于贬谪之所,不让名利是非得失霸占他的精神空间,徜徉于山之清风与水之明月以致千古流芳;想当年,曹雪芹家道中落,不让富贵侵蚀精神,不让贫困消磨意志,保持精神自由,字字泣血留下一楼红梦。如果不是因为他们从精神上的屋前空地里窥见了天地人生之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自由舞蹈,赢得了自身超脱和后世芳名,千百年后,不过一?g黄土,谁会记得他们呢?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颗有思想的苇草。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思考能哭能笑能欣赏这个世界,但这一切又始终离不开我们的精神世界,与其汲汲营营,给大脑充满垃圾信息,做一个会说话会行走的机器,我们何不给精神一点空间,同梭罗一般感受精神的美与宁静,做天地人生的精灵?

精神世界的留白

高三(6)班宋宇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芝加哥的摩天大厦前有足够的空地让他发现了这些高楼的美点。我也突然想到某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我站在学校操场上,从远处看见教学楼深深嵌入蓝天里的样子,分明的棱角被阳光镀上金色,原来生硬的水泥材质也有如此柔美的一面。

由此说来,我们确乎该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留下一些空白,以便更好的欣赏那些高大、永恒的丰碑。

通俗点说,精神世界的留白就是少想一点,不去胡思乱想,也不给自己太多精神负担。

试想一下,自己站在高楼大厦之间,在逼仄的人行道上看着风驰电掣的车流,吹着狭管效应带来的城市热风,头顶一方几何形的巴掌大的天空,你能感受到那种雄伟建筑带给人的憧憬之感,那种心潮澎湃吗?恐怕剩下的,也只是一种倾覆之感,一种压抑和失望。再者,想想课本中高大气派的布达拉宫,地处群山之中,在苍茫的高原上,远处没有什么遮挡,这种欣赏才算得上精神上的美点,才会带给你坦然和释放。

精神世界的留白大概就像从高原上观看布达拉宫。让你的心灵、精神像平坦一望无际的原野,放下无谓的负担,才能见得美景。

当精神世界留下空白时,你可能是暂时放下了对功利的追求,放下了和别人的宿怨,学会了淡泊,学会了宽容。这时候,那些曾经让你感动、震撼的人或事就会显现出来,像是巍峨的高山,而你站在远处的平原上,感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壮阔。便能更好地理解伟大之所以伟大,永恒只所以永恒,让心灵受到洗礼,精神得到激励。

精神世界的留白需要我们真正放开心灵的枷锁,放开烦恼对心灵的束缚。

我们匆匆忙忙地活在这个世上,追逐名利,甚至争权夺利。即使向往崇高和伟大,

也被尘事阻挡了眺望的视线。所以放下一些精神上的负担,学会淡泊和宽容,才能为我们的眺望留下空间,给心中的高楼大厦一个完美的视点。

只要心里自始至终有高大的丰碑,再加上精神上恰到好处的留白,何愁无法见得美丽的风景呢?何愁自己没法从那些崇高伟大中学得一些什么呢?

“虚心”

高三(7)班 谭影子

一个被盛满了的水杯不会再有容纳美酒的空间,一个堆满杂物的房间就算如何繁华富丽也难以展现它的美,一颗承载了太多的心灵同样也难以飞向更高远的地方。

是时候给心灵留下些空白了,在匆匆的脚步间,在繁杂的事务中,在喧嚣的尘世里;是时候“虚心”了,在飞逝的光阴中,在转瞬即逝的美景旁,在忙乱的生活里。晋陶潜有诗云:“虚室有余闲。”今天,我们也要“虚心”,在心中留下些空间,感受生活之美,品味人生之真。

“虚心”让我们懂得感恩生活。也许生活让我们不得不脚步匆匆,但我们可以让心灵不被生活的洪流裹挟。走在路上,坐在车上,不要又把心灵关进了失意、压力的囚笼,腾出一些时间什么都不要想,或者观察草木荣枯、花开花落,或者聆听微风拂林、小鸟啁啾,或者只是在脸上挂一个微笑,这些会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光阴的流转,让你发现生活单纯、可爱、美丽的一面,让你在潜移默化之中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一个人愈是感到生活充满了教育与启示,他就越懂得对生活充满感激。

“虚心”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提升自我。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云:“诚能见可欲,则思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止以安人;惧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我们在做事情时不要总是急急忙忙地穿梭于各种事务之间,而要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给心灵留下一段空档,给自己统筹考虑的机会,做到自戒自律,自我完善。犹太人有句谚语:“宁愿花一个星期思考也不愿用半天徒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虚心”让我们的思考更加周到,做事更有效率。

“虚心”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有人问一个刑事侦查员:“你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社会的阴暗面,难道你们不会对社会感到失望、沮丧吗?”他平静地回答道:“我们有一个原则:案子不带回家。也就是无论接受了多少紧急重大的案件,我们对其的侦查都控制在工作时间之内。一跨进家门就放下所有包袱,不去想那件事,等到第二天上班再投入工作。”现在很多人都因巨大的学习、工作压力而患上了许多心理疾病,这很多时候都是对挫折、打击放不下导致的。“虚心”,让心灵摆脱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尽量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站在高度抱我人生,看淡得失。

“虚心”,给心灵留下一段空白,让我们去感恩,去思考,去超然。你就会发现:华之春已满,天心月正圆。

篇三:高三议论文训练

高三议论文训练

议论文 现象分析法

耕种自己的土地

曾经,“我不相信”的北岛在自己精神的土地上耕种、质疑;曾经,“面朝大海”的海子在自己灵魂的土地上耕种、渴望;曾经,“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在自己思想的土地上耕种、呐喊!

再看当下的中国文坛,是否还有人在耕种“自己”的土地?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作家不敢正视这个社会,甚至不敢仰视、斜视这个社会。”当民族的危难已殆散,当文革的动荡已淡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却悲哀地发现太多的文人无法耕种属于自己的土地。当今文坛,似乎弥漫着“文化”的韵味;有些人习惯了写一些性灵散文愉悦大众,习惯了配制一点“文化快餐”以赚取口腹之需,对于社会敏感的话题,不敢正视,甚至不敢仰视、斜视。他们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于是只能学学陶潜,打着“文化” 的旗号,“采菊东篱下”,优哉游哉。是的,陶冶情操的文章固然需要,然而为何很少有人像鲁迅那样直面现实、针砭时弊,剖析“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大众“疗救的注意”? 两岁女童小悦悦被无情的车轮碾过,无助地躺在那儿,7分钟内18名路人经过却无一伸出援手,最终一位拾荒阿姨将小悦悦抱到路边。悲哀啊,18比1的冰冷数字昭示着人情的冷漠!为什么?民众道德的缺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作家们是否也应该反思,叩问民众良知的文章是否也应该写写了?是否也应该“放出眼光”、拿出勇气耕种属于自己的真实思想的土地?

中国文坛的弊病,主要体现在思想与文化独立性的缺失!

记得有一位张口即“之乎者也”以思辨著称的专家,动辄说“西方某某著作支撑起我的精神世界”。呜呼,“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一个人的精神靠非本民族的著作支撑,这是个人的更是时代的悲哀!还有一篇报道,某天才自幼在英国读书,立志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称“读完大英博物馆的所有藏书”是完成理想的第一步。悲哉,中国第一位“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竟只读外国文学,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他可懂得分毫?再看看现今的文化市场,舶来品充斥:肯德基之类的快餐文化正在吞噬传统的饮食文化,摇滚布鲁斯的节奏震断了古琴弦,歌剧比京剧更受欢迎,甚至屈原和西施都戴上了高丽人的帽子?? 我们五千年厚重文化的土地上,耕种的可是我们自己思想、文化的种子?

诚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是必需的,然而为何异邦文化充斥中国市场,为何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日渐隐没?

该好好耕种我们自己的土地了!

当然我们欣喜地看到,以韩寒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毫不避讳地表达着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周杰伦的《青花瓷》引发了一阵“中国风”;国家规定了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的,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警醒,并尝试着耕种我们自己的土地!

是的,我们需要耕种的是自己的思想土地,需要传承的是自己的民族文化!只因我们对自己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点 评】

本文议论有很强的针对性,论据典型,观点发人深省。作者纵横议论,破立结合,表达了自己的忧思。是的,耕种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地,责无旁贷!独立的思想,围绕某一个问题深入探究,进行比较分析,是值得我们作文时借鉴的。

耕种自己的土地

曾经,“我不相信”的北岛在自己精神的土地上耕种、质疑;曾经,“面朝大海”的海子在

自己灵魂的土地上耕种、渴望;曾经,“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在自己思想的土地上耕种、呐喊!他们以中华精神为犁,播撒文明、友爱、理想信念的种子,刈除愚昧、冷漠、麻木无知的莠草,耕种着自己的土地,传承着中华文化,引导着人们向真,向善,向美。

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放眼中国文坛,是否还有人在耕种“自己”的土地?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作家不敢正视这个社会,甚至不敢仰视、斜视这个社会。”当民族的危难已殆散,当文革的动荡已淡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却悲哀地发现太多的文人无法耕种属于自己的土地。当今文坛,似乎弥漫着“文化”的韵味;有些人习惯了写一些性灵散文愉悦大众,习惯了配制一点“文化快餐”以赚取口腹之需,对于社会敏感的话题,不敢正视,甚至不敢仰视、斜视。他们不敢表露自己真实的想法,于是只能学学陶潜,打着“文化” 的旗号,“采菊东篱下”,优哉游哉。是的,陶冶情操的文章固然需要,然而为何很少有人像鲁迅那样直面现实、针砭时弊,剖析“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大众“疗救的注意”? 两岁女童小悦悦被无情的车轮碾过,无助地躺在那儿,7分钟内18名路人经过却无一伸出援手,最终一位拾荒阿姨将小悦悦抱到路边。悲哀啊,18比1的冰冷数字昭示着人情的冷漠!为什么?民众道德的缺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作家们是否也应该反思,叩问民众良知的文章是否也应该写写了?是否也应该“放出眼光”、拿出勇气耕种属于自己的真实思想的土地?

中国文坛的弊病,不仅体现在担当精神的缺失,而且表现在文化独立性的缺失!

记得有一位张口即“之乎者也”以思辨著称的专家,动辄说“西方某某著作支撑起我的精神世界”。呜呼,“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一个人的精神靠非本民族的著作支撑,这是个人的更是时代的悲哀!还有一篇报道,某天才自幼在英国读书,立志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并称“读完大英博物馆的所有藏书”是完成理想的第一步。悲哉,中国第一位“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竟只读外国文学,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他可懂得分毫?再看看现今的文化市场,舶来品充斥:肯德基之类的快餐文化正在吞噬传统的饮食文化,摇滚布鲁斯的节奏震断了古琴弦,歌剧比京剧更受欢迎,甚至屈原和西施都戴上了高丽人的帽子?? 我们五千年厚重文化的土地上,耕种的可是我们自己思想、文化的种子?

诚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是必需的,然而为何异邦文化充斥中国市场,为何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日渐隐没?

该好好耕种我们自己的土地了!

当然我们欣喜地看到,以韩寒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毫不避讳地表达着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周杰伦的《青花瓷》引发了一阵“中国风”;国家规定了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的,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警醒,并尝试着耕种我们自己的土地!

是的,我们需要耕种的是自己的思想土地,需要传承的是自己的民族文化!只因我们对自己的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莫隐逸,勇担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隐于青山绿水固然可以获得精神的超脱自在,但这世界需要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担当。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恬然归隐的思想贯穿始终。沉醉于湖光山色,令人向往,却缺少了心怀天下的担当。

“式微,式微,胡不归?”历代文人骚客每逢官场受挫便小舟轻摇,自隐于山色湖光。皓月当空,青松如盖,他们在繁花丛中流连忘返,在朗月清风中吟诗作对。“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他们在自然之中陶冶性情,逍遥自得。

然而剖析他们的心路历程便不难发现,“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气节背后,是怀才不

遇的悲伤。他们不能在社会中一展才略,便躲进自然天地中自娱自耗。十年寒窗,他们有着博览文史的学识与才情,有着超乎常人的天下意识与宇宙感悟,却因一时的怀才见弃便忘却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绝尘远去,将才华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历代隐逸之风,与其说是安贫乐道的高风亮节,不如说是消极避世的狡黠与懦弱。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都不是逃避的理由,“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自是人生常态,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以担当的精神力挽狂澜于既倒。

蔡元培面对乌烟瘴气的北大,以担当之精神引进德国的办学理念,在北大提倡学术民主、思想自由。蔡元培用崇高的理想、坚贞的信念驱散了密布的乌云,赋予北大一个兼容并包的全新灵魂。崔永元面对电视界的商业化、庸俗化,以一己之力对抗浅薄与浮躁,呼唤道德与良知,尽管饱受抑郁、失眠的折磨,他却以担当的精神,坚定信念、坚守良知,为世界带来一丝曙光。蔡元培和崔永元,他们心怀天下之兴衰、不计一己之得失,终会因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而被历史铭记。

宋儒张载有云——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与孙中山“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不谋而合。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梅妻鹤子固然清高,却缺少了指点江山的豪情与担当。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漫漫人生路,勿忘与担当同行??

摆现象---析原因---探根源---找办法

层进式议论文经典

孤独与幸福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名言引入)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中心论点)

世间怕有无数称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事实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出世”苏轼的清高。(诠释论点) 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分论点一“是什么”)

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议论)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例证)。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议论) 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分论点二“为什么”)

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议论)孔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论语》中的睿语无一不是孤独困顿的孔仲尼的自我反省。(例证)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才会远离喧嚣、芜杂,看到自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条件。(议论)

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分论点三“怎么样”)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的小天地。做许多你想做的事情,展开你曾被限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为庸人俗事所扰。(议论)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在

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风,夜眠听雨”的孤独而寂寞,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让他悟到“月如何缺,天如何老”。(例证)远离现实,你的处境是孤独的,然而你的内心却是宁静而充实的,你的心不再因孤独而哭泣,反而因孤独而折射出幸福的光芒。(议论)

面对现实,当今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无疑常有一种孤独的心理,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愤青”。有些年轻人以上网玩游戏为幸福,以打架滋事为快乐,更有甚者以吸毒杀人为荣。他们因为孤独而丧失了对幸福的感受,继而心态失衡,无处宣泄,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联系实际)

所以正视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一种旷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辩证思考)正视孤独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思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真正幸福的一种追求。(结论)

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它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引出话题)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有灰尘也有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对幻想的渴望。我们虽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论述“是什么”,提出观点)

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塌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阮籍目瞩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以一曲《广陵散》而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有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者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论述“为什么”,举例,正反对比分析原因)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的权利。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梦和现实最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论述“怎么样”,以上三段段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 (呼应结尾)

猜题

浮躁 静气

养身莫若养心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放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菜根谭》 象由心生,象随心灭。—— 佛家语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苏洵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小窗幽记》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认识危害

浮躁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好象毒瘤一个。工人浮躁,就图数量,不顾质量;干部浮躁,就不讲工作实绩,大搞 “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一点不顾百姓的实际,只图个人仕途的升迁。其实,社会各个群体都有想不经过努力,一锄就挖出个金娃娃者,不讲工作实绩,一味幻想自己海市蜃楼般美好的未来。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细胞。人生病,社会也跟着打喷嚏。人浮躁,社会就浮躁;而社会浮躁,会将人影响得更浮躁不已。如此恶性循环,其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解决之道

一、信念支撑

1.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无论人生遭遇到什么,不管是预料之中还是情理之外,沉静永远是必备的心理宝藏。 刘心武

3.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于丹

4.从容不迫的举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更能令人心折。—— 三毛

5.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荷尔德林

“人,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

6. “这儿的荷花很美”

——沈从文改造期间给表侄黄永玉的信

二、找准根源

浮躁,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并非与生俱来。浮躁的产生必有其滋生的土壤。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里,当各种各样的诱惑扑面而来而又缺乏足够的约束的时候,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所特有的贪婪与盲从,必然导致心态难平。

攀比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是心理失衡在作祟;欲望是浮躁的动力。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少人能按捺住自己一颗驿动的心,守住自己可贵的孤独与寂寞,而变得越发盲目、急躁,和一定程度上的急功近利。

从文化的角度看,畸形的快餐文化也是让人浮躁的诱因。动不动是畅销读物、排行榜,用新奇的标题、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形式、眩目的色彩,来夺取本已无太多抵抗力的人的注意力。人们在物欲涌动的今天,对这些快餐文化变得束手无策,只能选择默默地接受。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都在劝诫人们戒骄戒躁,所谓“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态和处世态度本宜继承古人所倡导的沉稳,然而,不少人似乎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看看身边,好像人人都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