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南辕北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2021-01-26 13:22书业网

篇一:青少年一定要读的经典寓言故事_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篇二: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南辕北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解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齐读课题)

1、解题:认识“辕、辙”.

师: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辕”是车前驾牲口的两根长木头。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辙”车轮走过的痕迹,指道路。“南辕北辙”要去的方向是南方,车子却朝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二、 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a还有哪个词不理解?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盘缠”——

“好把式”——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

b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好车夫。

三、 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故事的内容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师:从这一句,你知道了坐车人是个怎样的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师: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篇三:南辕北辙反思

这篇精度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了羊,第一次没听别人的劝告又丢了第二次,后来很后悔把羊圈修好后再没丢过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

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第二课时

一、谈话入题,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谁还记得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节课,我们将再来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看看这个故事将教会我们什么?(板书:南辕北辙)

二、解题,引出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利用字典来了解“辕”和“辙”是什么意思?(“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滚压出的痕迹。)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本要向南走,却往北走。)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怎样一个故事呢?

(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1)那个人要到南方去,却朝北方走,他的理由是什么? (2)朋友提醒了他几次?他是怎样回答的?

①从朋友的提醒中,你知道了什么?(那个人要去楚国,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②那个人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读。(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注意读出那种满不在乎的语气。)

③马跑得快就能快点到楚国吗?为什么?(不能。方向相反,马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④那个人的朋友第二次提醒他说了什么?指名读。

3指导朗读句子:(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注意要读出朋友那种疑惑不解的语气。)

(1)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2)谁能换一种方式说这句话?(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3)听了朋友的话,那个人又是怎么回答的?谁来读一读?(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依然要读出那个人满不在乎的语气。)

(4)什么是“好把式”?(驾车的技术非常好的车夫。) 同学们,车夫是好把式,就能到楚国吗?为什么?(不能,因为他的车跑的方向不是要去的方向。)

(5)朋友又是怎样提醒他的?指名读。那个人又说了什么?(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什么是“盘缠”?(出门带的钱。)

盘缠带得多能到楚国了吗?为什么?(马车的方向不对,他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4朋友几次提醒那个人,他都没有听,结果怎么样呢?齐读最后一段。

(1)“硬要”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这个词?说明那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硬要”就是一定要。朋友几次提醒他,他都不认真思考朋友的话,他太固执,太执迷不悟了。)

(2)作者为什么在最后一自然段中连用了五个“越”?(点明了中心。也是为了强调那个人最后的结局,发人深省。)

师:如果这个去楚国的人听从了朋友的劝告,他会南辕北辙吗?对于朋友的再三劝告,他依然硬要往北,他的这种错误的行为我们能否给个词形容一下?(“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死不悔改”等等)

四、深入理解,揭示寓意

1如果你看到那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不应该不听朋友的劝告;你为什么不好好想一想,你的马车方向不对,能到楚国吗?)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这两篇寓言都出自《战国策》,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在把握故事内容上,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寓言的方法。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

1.通过想象掌握故事的内容。

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说寓意。在弄清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9.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篇四: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南辕北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下册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一课《寓言(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南辕北辙寓言故事)两则》中的一则,出自《战国策》。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辕”“辙”的意思。

②了解寓言内容,从说话人的语言中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③朗读课文,能读出说话人的语气,并能复述给别人听。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朗读来体会稳重说话人的深刻含义。

②通过复述故事的形式,感受课文内容。

③通过课外积累,了解更多的寓言知识。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寓意中得到教育,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寓言故事。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资源】

幻灯片、南辕北辙的故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题,看图解题,结合图理解“辕”和“辙”。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⒈通过故事的手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寓言,寓言在魏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了,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⒉“南辕北辙”这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交流。

⒊在读的过程中,不理解的字、词要勾画出来,共同交流。

⒋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记住并理解。

⒌为了奖励学生的初步学习成果,让学生观看《南辕北辙》动画片。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⒈看过故事后,你觉得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哪里感受到的?生自由说。

⒉朋友劝说了车上的朋友三次,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的意见的人,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什么?

生:固执己见。

⒊课文中哪段能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说,他的目的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图片)谁来贴车行走的方向?

师:是相反吗?(板书:相反)

师:读第一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坐车的人很固执、愚蠢……

⒋生自由读文,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①师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三段对话。

②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

③坐车人是怎么回答的?

④师指名分角色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师针对性地指导。(表现出朋友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指导读好三个“没关系”)

⒌师: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或许能,或许不能)

四、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⒈出示课件,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生读)

⒉面对这个坐车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⒊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⒈就是在现在,我们身边也还有人会犯“南辕北辙”的错误,你见过吗?

⒉总结:今天的故事在《战国策》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读读,从这些小故事中明白为人处事的大道理。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马好、路费多、车夫技术好

楚国 往北驶

相反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