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临洞庭上张丞相原文翻译及赏析-孟浩然

诗词大全2021-12-22 11:42星辰美文网网络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情。

    注释:     1、张丞相:指张九龄。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4、云梦泽:在今河北省境内。古时云泽和梦泽为二泽,云泽在长江北,指湖北南部,梦泽在长江南,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后来大部分淤为平地。     5、济:渡。     6、端居:安居。     7、羡鱼情:《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织网。”这里用垂钓者比喻执政者,用羡鱼情比喻自己出仕的愿望。     译文:     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背景:     孟浩然写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风格与王维相似,在唐代有很大影响。他一生虽然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但并没有忘怀于求仕做官。孟浩然是山水诗人,却并非甘于隐逸之人。可虽有报国之志,无奈无人提携,面对为官之人,只能徒增羡慕而已。唐承隋制而以科举取士。开元之世,科举尤其成为庶族跻身朝堂、提高地位声望的重要门径,由是士子读书之风大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把这首诗献给他,以求录用。《临洞庭上张丞相》(一作《望洞庭赠张丞相》,亦作《临洞庭》便是他的一首求仕之作。本诗从雄阔景象入手,顺而说身处圣明之世,闲居而无所作为,实为耻辱,显然,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张丞相的援引。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十分含蓄得体。这是一首“干禄”诗,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所谓“干禄”,就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当时张九龄正居相位,诗人漫游洞庭,面对烟波浩渺的湖水,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年近半百,还没有见用于世,于是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给张九龄,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如此委婉含蓄,极力掩饰那干谒的痕迹。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诗的前四句着力描写洞庭湖的自然景色。诗人以雄浑的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写湖水的壮阔。开篇二句,点出时间,并着意描状八月中秋湖水的浩瀚(湖水平)和景象的雄浑(混太清)。它汪洋浩阔,水天相连,润泽着万千花,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胸襟极为阔大。第二联独运妙笔,以精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洞庭湖的典型特色,以“气蒸云梦”“波撼岳阳”极形象地再现了八百里洞庭广阔雄伟的气势。前四句是在写景,但又并非纯然写景,泛写洞庭的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否则下面的“端居耻圣明”就无落脚处了。同时,在景物描绘中也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宽阔的胸怀和昂扬奋发的激情。     后四句由前四句的写景即景生情,转入自身,引发出闲居无聊,不甘寂寞,积极用世的苦衷。五、六句,诗人以巧妙的比喻,自然地抒发感慨,用欲渡洞庭没有舟楫,含蓄有致地表明自己欲见用于世而不可得的处境,以闲居无为,愧于圣世,透露出对朝廷的忠心。这里,“圣明”二字可看作前四句写景的象征意义的注脚。这两句正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结尾“坐观”“徒有”作比兴描写,点明诗题,照应全篇,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境界,以徒有羡鱼之情,反映了诗人不甘寂寞而又不得不寂寞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含蓄曲折地表明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他希求援引的心情虽不难体味,但并不太露痕迹。     全诗境界雄浑壮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人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人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的博大、壮观,构成了一幅奇景;后四句是求仁,但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作者急于求荐,但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是借写景将这一意思蕴涵其中。而且,由于前四句写得绝好,更掩饰了后四句本来会很枯燥的陈述,又不卑不亢,婉转地道出了自己的用心,艺术上自有特色。有人评论这首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确实道出了此诗的妙处,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卑不亢,十分得体。诗的前半写洞庭湖的博大壮观,后四句是求仕,但写得含而不露,不卑不亢。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揖,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画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休味的。     作者: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宦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著有《孟浩然集》。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