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高考作文拟标题故意绝对化

高考作文2018-08-21 12:24书业网

篇一:议论文写作避免观点的绝对化

【板块五】观点流于绝对 缺少理性思辨

曹永兵

【望闻问切】

议论文就是要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这就要求要有明确而立得住脚的观点,要能透过纷扰世相看到社会、生命的本真状态,也就是让自己的看法严谨、理性,让他人几无可驳,进而彻底信服。

但有些同学的文章却出现了观点难以令人信服、看法比较肤浅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思维不谨严,观点流于偏激;以情感好恶和简单的道德判断为认知标准,一味宣泄情感,甚至以丑为美,以假为真,或骂人或猎艳;为事物的表象所困扰,就事论事,缺少理性分析等。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道德情操修养不高,缺少人文情怀,二是思想贫弱,见识不足,思维素质、思维水平较低,缺少起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说:“人惟中藏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非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不能辩,安望其敷而出之为才乎!”可见,在面对“是非妍媸黑白”时,无“识”便只能是“浑然茫然”。而“识”,就是洞悉世事的敏锐眼光,能将“错节”处“微芒”处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提出自己的正确思想和观点。而这又有赖于学生的思维素质、思维水平,因此,将思维这一问题予以突破才是最根本、最明智的方法,也是学生终生受益无穷的方法。

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升的。一般来说,中学生在写作时最常用到的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如下几种:即辩证思维、反向思维、探究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联想想象思维等。从增强理性思辨意识的角度来说,辩证思维、反向思维、探究性思维又是最能彰显理性色彩的,应重点训练提升。

其中,辩证思维是指以全面的、变化的、联系的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包括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等。它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方式,相对于“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线性思维方式,可以更有效的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

反向思维是通过变换视角和认知问题的参照系,通过肯定和否定的彼此转化,从而突破固有观点、阐释新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多从事物的反方向思考问题,一可以增强思想的新颖性,二可以增强思维的严密性,使说理更严谨。逆向思维存在着自身的逻辑规律,既要出乎意料之外,又要存乎情理之中,新的观点往往是建立在新的参照背景之上的,因此要持之有故,言之有据,不能只为了“新”、“奇”,为了求异而故弄玄虚,否则,逆情悖理往往会弄巧成拙。

探究性思维一是要多方位认知事物的可能性,二是要透过现象,追问本质。“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不仅新颖、深刻,而且因为拨开云雾见青天,抓住了事物的内在而更见理性。

【对症下药】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欲速则不达”: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方便面”就不怕肚子饿,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速递”就不怕礼物交寄太晚。身边的事

物都告诉我们:“快!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请以“快与慢”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评分:15(内容分)+13(表达分)+14(发展分)=42(总分)

【病情分析】

这是一篇论题为矛盾关系类的议论文。所谓的矛盾,其实只是从正反两个角度观照对象时所得到的既对立又存在联系的认识结果或相对概念间的相对关系。这类文章,既可以选择一个方面、一个角度立论,也可以兼顾两个方面,通过辩证统一来进行立论,但需忌有失偏颇、带有绝对化倾向的立论,也需忌各打五十大板式的立论。

以本题为例,从一个角度立论时,要避免为了肯定其中一个方面——“快”,就对另一个方面——“慢”进行全盘否定,因为,这种看似对立的概念,实质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每一面又都是各有长短的,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里的“快”和“慢”,看似矛盾,其实,又都分别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到各自的正面和反面。不可为了肯定“快”的正面,就死不承认“快”的反面,甚至否定“慢”的正面,反之亦然,否则,立论就会流于绝对。而从概念存在的相辅相成关系的角度,通过辩证统一立论时,也需注意:一是不可空泛地说诸如“该快就快,该慢就慢;有时候要快,有时候要慢;既要快,又要慢;我认为快和慢是一致的”等;二是不可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各用一半的笔墨,分表“快”和“慢”的正面,却看不到二者的内在联系,导致“全文两把号,各吹各的调”,使文章内容既肤浅,又割裂,甚至前后矛盾。也就是说,既要辩证,还要统一,不能光辩证而不统一,否则难见理性的深邃之光。

就本文看,观点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但在基本功力方面还有所不足,导致思维上有些混乱,而且抓不住问题的本质,使文章个别分论点流于偏激和肤浅,影响了最终的得分。

【千金之方】

优秀议论文自是要以说“理”为主,以理性的思想、见识取胜。这一个“理”字,决定着一篇议论文的高下,“理足则文盛,理亏则气虚”。“理”在议论文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所持观点、主张要客观、正确,不可主观臆断,妄下结论,更不可偏激纵情,只以好恶论是非,而要出于据,合乎情,囿于理。否则,不仅认识肤浅,而且极易偏激。二是看待问题要深入,不可流于表面,止于肤浅,要看到事物发生的相关背景,看到隐于事物背后的根本原因,还要看到问题的本质属性。三是力求全面地观照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探究根本,理清思维过程,表述严密,不留漏洞。四是力求彰显先进文化,彰显人文情怀,使文章充满理性、文明的光辉。

一、一分为二看问题,辩证思考彰理性

根据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的研究,“辩证思维可以使人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使人能越出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因此它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进行辩证思维训练,首先要学习、领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具体概念、矛盾判断和辩证推理,并以此来看待自然,看待人生,看待社会,运用更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使自己的文章更具人文精神。

所谓思辨就是指思考辨别,所谓辩证就是辨明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证明。一般而言,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辩证观点包含:正与反,真与假;正反对立与相对统一;依存与孤立;主要与次要,全面与片面;普遍与特殊;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量变与质变;条件与结果,原因与结果;包含于被包含;取与舍等等。

思辨时,一是要对核心概念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既要看到概念的这一面,又要看到概念的那一面;既要看到概念的正面,又要看到概念的反面。二是要辨明关系。如“出名”这一论题,如果简单地用“非对即错”的思维做判断的话,结论只能是“出名是好的”或“出

名是不好的”,显然都有绝对化倾向。一分为二地分析,就既要从正面看,又要从反面看。也就是说,“出名”本身无所谓好坏对错,关键要看“出什么名”“怎么出名”。“用好的方式出好名”,是需要肯定的,“用错误的方式出坏名”是需要否定的。再如“勇敢”,一般意义下,勇敢是值得弘扬的一种正面的价值取向。它的反面是“怯懦”和“鲁莽”。如果能加以注意,那么,逻辑便显得极为严密。再比如,有的同学写《逆境与成才》时,在阐述逆境能激励人成才这个观点时,举了古代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受辱,终成《史记》等例子,然后写到:“只有艰苦的环境才能磨炼人们的意志,才会激励人成才。所以我们要成才,就必须自觉地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受考验。”乍看这个观点,好像不错,其实混淆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如果身陷逆境,那么通过诸如毅力、勤奋、拼搏等,也能成才。”况且,条件和环境越好,越能出人才,如现在的很多尖端科技,基本都离不开条件优越的实验环境。再如“小悦悦事件”,若不去以人文的情怀理解并加以理性探究,从建设性的角度彰显先进文化,辩证地看到事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及其原因——事件反映的社会本质,并开出疗救之药方,只是一味地批判甚至咒骂围观者,文章就会流于肤浅和偏激,且缺少人文价值。

下面看2011年北京卷作文中涉及到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其中的“硬”与“软”是“实力”的两个方面,二者并无高下主次之分,而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其实就是彼此依存关系,因为单有硬实力还不够,还得有软实力。如若单纯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作用,而否定另一方面,必然导致观点偏颇。

如2012年高考浙江卷高分作文《两种姿态,一种人生》的开头段:

有人将奔跑划为激昂,将鼓掌定义为懒惰;有人把奔跑视为冲动,把鼓掌看为智慧。人们总戴着有色的眼镜把两者分得很清楚,但我总想,奔跑和鼓掌可相融,可互补。它们是一种人生的两种姿态:有激情就奔跑,累了就停在路边鼓掌,人生如斯优雅。

本段开宗明义,运用一分为二的思维,首先从正反两面明确对“奔跑”和“鼓掌”的认知,严谨而充满思辨色彩,显示了较高的思维品质。“奔跑”是“激昂”,而不是“冲动”;“坐在路边鼓掌”不是“懒惰”,而是“智慧”,清晰透彻。而“有激情”“累了”,为二者的辩证统一明确了范围情景,即什么情况下需要奔跑,什么情况下需要在路边鼓掌,达到具体而水乳交融的效果。

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高分作文《忧与爱》的开头段:

前不久,某校高二学生在国旗下慷慨陈词,痛斥当前教育之种种弊端。校方认为,这是不爱母校的表现。似乎,只有一味的赞美和褒扬才会推动学校的发展,只有一味的正面宣传和鼓舞才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殊不知,那演讲词中,深蕴着对中国教育现实的忧患意识,洋溢着对身处其中的同学的身心健康和前途的关切和担忧。

反观现实,我们恍然发现:我们的教育常常是有爱之心,却无忧之骨。

这两段文字,通过分析“忧”中蕴含着“爱”,及将“爱之心”“ 忧之骨”对举,巧妙地将“忧”和“爱”联系并统一在了一起,思维深刻而且严谨。

再看后文的几个分论点:“忧患之语往往是深沉的爱的结晶”“若爱为心,则忧为骨”“忧患之声往往源自爱之心。爱之深,才忧之切”等,深刻点明了“忧”与“爱”之间的或因果,或依存的关系,达到高度统一。

相对概念辩证统一常见思维方式或表述格式可小结如下:(1)界定范围:既在什么时候A,又要在什么时候B;(2)阐发意义:既需要A的什么,又需要B的什么;(3)探究本质:A是什么,B是什么,AB配合才能怎么样;(4)内在联系:A是什么样的B,

B是什么样的A;或A是B的什么,B是A的什么。

二、反向思维有限定,全面思考见周密

进行反向思维时,须注意两点:一是不是所有概念都能从反方向突破;二是反向思维时,

观点转向反面,相应的定义范围或参照系(语境)也需进行转向。如:人们历来对于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队伍里充数”的行为是贬斥和否定的。但如果转否定为肯定,南郭先生是不是也有值得肯定之处呢?此时,就要联系现实社会变换参照系:南郭先生知道自己在齐王面前再也不能蒙混过关后,便“逃”走了,而且是偷偷地逃走了,这表明他尚有廉耻之心,羞愧之意,而现实中的有些人,明知自己“滥竿充数”却赖着位子不走,跟这些厚颜之徒相比,南郭先生的“逃”不也值得肯定吗?这样的反向思维,立意才不至于偏颇绝对。

如2012年高考辽宁卷高分作文《华丽地站在前台又何妨》的几个片段:

作为一位琴艺修养已臻化境的艺术家,能心存敬畏,低调做人,确实令人起敬。然而细细品味,总觉得有一丝缺憾。如若美妙的舞台上,柔和的灯光下,优雅的琴声中,再辅以养眼之服饰,岂不给人以更绚烂的审美享受?

这一开头段,在反弹琵琶时,首先对女钢琴家行为中的正面价值取向加以肯定,既避免了全盘否定导致的观点偏激、极端,又明确了反弹琵琶时的立意范围或参照语境,先有据,然后有理,可谓界定具体,语言有分寸,表述很严密。

再看两个分论点及论证:

分论点一:“我以为,艺术家舞台演出衣着得体、华丽庄重,有时既是表演本身的需要,同时也是对艺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吧!如若条件许可,何必非得做朴素之态。”接着,引用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的一位老臣的话说:“有钱可以置办贵重衣物,因为衣着可以反映人品,但要富而不俗”,然后又举朗朗演奏时注重着装的例子,可谓有理有节。

分论点二:“衣着也并不代表全部。衣着华贵未必就人格高贵,衣着简朴也未必就人格卑污;反之,衣着华贵未必就一定人格低下,衣着简朴也未必就一定人格高尚。”接着从正反两面举例加以论证,点明“朴素”不一定就尽善尽美,衣着华丽也未尝不可。可谓周到。

反向思维一般不太容易把握,所以特别提醒同学们:一是不可全盘否定一般意义;二是千万要明确界定自己观点的立意范围;三是要记得,反向思维其实是以辩证思维为哲学基础的。

另外,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对象,包含多个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能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地加以立体观照和分析,必能彰显我们的全面说理的能力,观点也可尽量避免顾此失彼的毛病。

如:面对暗潮汹涌的网络谣言,在论证其产生的原因时,若能多角度考虑,就比单从一个方面分析更显理性和周密。比如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是发言者的理性缺失。二是公从的盲从。三是媒体的责任淡漠。四是政府的监管不严。

篇二:高考作文

(金玲,语文正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自治区教研室语文兼职教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优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

一、查漏补缺,狠抓薄弱环节,突破难点。

一模考试结束后,应该认真总结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回避,反而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出现问题的地方往往是自己掌握不够扎实或者恰好是自己薄弱的环节。所以一模后应在具体分析总结问题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狠抓薄弱环节,突破难点,使各知识点能均衡提高。

从历年考生答题情况来看,除作文外,失分较多的是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表达、古诗文阅读。一模之后不妨把重点放在这几块上。具体来说:

(一)现代文阅读怎么答题?

1、快速解读,把握选文的主旨

(1)不要急着去做题,现代文阅读首先要注意理解题目,从题目中大致把握文章内容、类型甚至主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速读文章,提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3)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

(1)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2)、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3)、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甚至可以在不确定有几点的情况下多写一两点。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而绝大多数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上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只答一鳞半爪,不全面,所以掌握进行全面解答的一些要领,至关重要。

3、关注变化

2015年《考试说明》中实用类文本阅读给出的样题,除了人物传记还新增了新闻材料,取消五选二题型,要引起重视。

新闻阅读属于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角度,尤其是探究题的命题,还在摸索中。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高考选文要求1200字左右,通讯和特写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

重点关注。

(二)语言运用题如何答?

1、语言运用题,关键应弄清每题考查的是什么考点。一般来说,有语句扩展,压缩语段,正确使用修辞,仿用、变换、选用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等等。

从题型来说,可能有下列形式:

修改文段(相应点是:标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等)

赠言、短信、网评

开场白、总结发言、对对子

排序题、衔接题、点评题、编者按

颁奖词、墓志铭

图文转换题、广告语、画外音、宣传语

拟标题、拟导语、下定义、一句话新闻

扩展语句、仿写、变换句式

(记住:无论哪种题型,“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抓住那个“宗”!)

2、语言运用题特别强调的就是审题意识。审题包括要审清楚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特别是隐性要求,更要仔细理解。如果在审题上出了问题,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不得分。

3、注意近几年没有考过的“旧题型”,当然也不断有创新题出现。

(三)古诗文阅读要领有哪些?

在第二轮的复习中,还应加强对必考的古代诗文阅读的复习。本部分复习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课本第一积累并强化120个实词及试卷中出现的实词、100多个通假字、课本中的古今异义词、18个虚词、5种句式等。这些是基础,是做好文言阅读的前提。

2、效率至上(1)计划性强。考生对复习的内容要作全盘考虑和分解,针对各知识点制订短期计划。(2)方法灵活。如利用零碎时间复习文言虚词,因分散则容易掌握。(3)精选试题。概括说,就是“选、读、译”。“选”的关键是精,选好后不凭借任何辅助读物自己去读它,有读不懂的地方要善于“推导”和“借助”,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

整体把握”。“译”的关键是准确,而要做到准确就要特别注意“语境意识”,把要翻译的句子善于带到原文中去理解和推断。(4)古诗鉴赏:熟练掌握诗歌鉴赏方面的术语,熟悉题型及答题步骤;比较阅读出题可能性高。

3、关注变化2015年的题型示例中有文学、文化常识的内容,应在复习中引起重视。

二、吃透大纲,以高考典型例题强化知识点,不搞题海战术。

不少学生认为,一模之后应该拼命做题目,自以为做得越多越好,其实这并不是好办法。

1、研读考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大家复习备考的依据。大家解读考试大纲时,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

2、以高考例题作为强化知识点的抓手。高考题最能体现命题思路和出题角度,所以最后阶段,大家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不建议大家盲目靠做题的数量作为复习手段,即使高考真题做完了,也建议大家最好用各地的一模题和联考题进行训练,因为这些题比较严谨,盲目找一些题来做,可能会因为题的质量问题混淆思维。

三、加强规范答题意识和时间效率意识训练。

复习后期,能否在原来基础上再有10到20分的提高,关键在于能否做到规范答题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题量。

四、作文强调审题立意,加强储备,重视细节。

临近高考,作文复习是重中之重。考场作文,提醒考生注意以下方面:

(一)审题立意

审题切忌:1、任意扩大话题概念的外延(走题)。2、阉割话题,然后取其局部,以偏概全(偏题)。3、仅朦胧地存在相关话题的概念,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离题)。4、抛开话题,另起炉灶(离题)。

高考作文立意:1、基本原则:准确、新颖、高远、深刻。准确,就是要正确把握命题人命题意图,并在命题范围内立意。新颖,就是要打破常规思维,选取新的切入点,不要落入俗套。高远,就是指文章格调高尚,感情倾向积极健康,不低级趣味。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不能只抓表象,就事论事。2、宗旨:健康个性,健全人格(也是高考设题的原则)。3、标准:紧扣话题,充满哲理,贴近时代,启迪人生。

(二)加强储备

内容充实是衡量好作文的又一重要标准,因此,在准备高考作文时,一定要认真地积累储备材料。可以把在生活中观察、体验的所得记录下来,也可以从媒体上收集整理,还要注意分类收集整理,比如竞争合作、沟通倾听、宽容欣赏、公德规则、传统与现代、阅读与人生、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等等。

(三)重视细节

1、阅卷老师阅卷时间紧,所以作文必须做到主题鲜明、结构一目了然。2、审题至关重要,偏题、跑题输定了。3、“文好一半题”,写好标题很重要。4、开头要点题,结尾要扣题。

5、卷面书写要整洁,切忌字迹潦草、模糊。

总之,二轮复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知识网络,掌握解题方法,形成能力。只要大家了解自己,有的放矢,用科学的方法复习,升华是自然的。

高考百日冲刺 名师教你七点作文写作技巧

来源:冠华作文 2015-04-07 13:55:07

[标签:高考]

如何制定最优报考方案?推荐80%的高考生都在用的志愿填报产品→

第1讲 立意须用心——作文立意的技巧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得立意者方能得作文”,事实也确是如此。因为立意的问题即是作者的思想认识问题,词句如外衣,立意乃灵魂。对考场作文立意的要求,一是正确,二是深刻,三是新颖。审题过关,立意的正确也就有了把握;而真正需要强化的是对后两者的训练。有着独立思考精神和卓越见识的文章,才更有分量,更有价值。立意要懂得大小、虚实、繁简、正反、因果、有无之辩,更要寓有深意和新意。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在此,提供五种思维方式,希望能在文章炼意方面对考生们有所启示。

1.由现象而本质,层层挖掘求深刻

一个写作者,若能够不为表象所迷惑,进而能够透过现象深入问题本质,便有希望步入事物的核心地带,其文章的思想、观点便会给人以启迪。凡是写文章立意,最先想到的意思,大概是陈旧的一般化的思想,作者要清除不用;进一步想到的意思,可以说是比较纯正的思想了,但还算不上有创见,也要停止这个思路;再进一步,第三次想到的才是精彩独到的见解,这时才算确立了一个深刻的立意。考场写作是和自己较劲的事,肯于挖掘,肯于联想,肯于比较,才可能找到高人一筹的思维方向,才可能诞生一篇思想深刻之作。

2.由生活而哲理,反复品味求深刻

很多作家都表达过同一个观点:世间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很多看似无甚诗意的生活琐事中都蕴含着令人感动的珍宝,我们能否找到那些风景呢?王安石的名作《游褒禅山记》,由一次败兴的游山生发出独有的感怀:无限风光在很少有人去的险峰,没有志向的人是无法领略的;自己已然尽力便可无怨无悔,旁人还如何会讥笑我们呢?作家腕下非凡的功力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现象中都有值得挖掘的东西,无论成功、失败,欢喜、悲伤,光荣、屈辱,每一种生活体验都值得我们珍视。

对寻常的生活小事深入感悟,品味出特有的哲理,是考场作文寓有深意的又一妙招。

3.由原因而结果,超前预见求深刻

一般来说,近在眼前的人、事“是什么样子”,大家都能看得到,,如果我们的文章仅仅为了说明尽人皆知的现实情况,立意也不过如此。而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照此发展下去会出现怎样的结果?”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才是考场作文深意之所在。无论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或揭示事物发展的结果,均可展现作者非凡的认识能力。

4.由一面而多面,理性思辨求深刻

一位成熟的写作者常常能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问题做出思考与判断,使自己的认识不绝对化。考场作文,最为实用的便是以“一分为二”的观念来分析问题:既要看到它

篇三:【推荐】高考作文定法

【推荐】高考作文定法

“文有定法”的“定”不是绝对的、僵死的,而是相对的、灵活的。以我的经验,写好高考作文的要点在于:

第一,具备一种观念,即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也就是说,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能把作文的读者对象给搞错了。如果潜意识里觉得写作文是为了跟同学交流,那就错了。或者以写日记的随意对待,那也错了。到了考场上,作文的读者只有老师。而这些老师都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看过很多皇皇巨著,批过许多名篇佳作,不自觉地就会拿你的作文和《红楼梦》比较。所以同学们的作文目的不应该是表达自己,而应该是替阅卷老师完成理想,即写出老师心目中就某道题目而言最理想的作文。所以,不能写童话,那是给小孩读的。不能写“太阳公公”之类给小学生看的文字。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同学们只有写出了老师理想中的作文,老师才可能给同学们打理想的分数。老师喜欢字迹美观,不妨花100天把字练好;老师讨厌春蚓秋蛇,就不要把潦草的“草”当做艺术的“草”,说什么“我这是草书”。也不要有投机取巧心理,空话套话、张冠李戴、错字连篇都逃不过老师的法眼。若要造字造词,请加引号;不加就是错别字。

第二,把握两个要点。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难度自然大,那么考生的作文就没理由不体现两点论。人物的优点与缺点,事件的利与弊,都应该注意到。同时要体现重点论,详略得当。思想不走极端,作文用语才不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

第三,重视三类人物,即亲人、老师、同学。虽然近年高考作文题看似大多适于写议论文,但“时间在流逝”这样的题目也不得不防啊。把父母表现好了,为人父母的老师也会感动;把老师表现好了,可能让他们心花怒放;把学生表现好了,也容易引起老师的共鸣,因为老师就是整天和学生打交道的。要想写好这三类人其实并不难,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观察,到了考场上也是忘不掉的,只要多注意此类作文的写法,自然可以触类旁通。不过,文学应该理想化一点,考场上,要放大优点,变缺点为特点。但写老师时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还是不用为妙,太狠了点;而像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之类只要符合题意,就要成串使用。只不过记叙文是把父母或老师当个体去歌颂,而议论文是把他们那个群体当做论据。

第四,用熟四种论证,即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个别同学的个别作文全用道理论证,太空泛。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例证不可或缺。大多数同学的问题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例子,缺引语;二是没有运用喻证、对比论证的意识,或有意识而不熟练。

第五,完善五种描写,即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描写自然环境时,要注意“凡景语皆情语”,还要多用修辞,把景物写美;即使感情低沉,也要写得凄美。

描写肖像要抓住特征,写形传神。头上落只苍蝇不是特征;穿什么衣服只是“形”,因为明天这身衣服就可能换了。所穿衣服的特点或穿衣服的习惯才与“神”有关。像鲁迅写祥林嫂的眼睛“间或一轮”,就形象刻画了她的凄凉、茫然、失神。另外,写人时最要像老舍说的那样,要写就写老张的鼻子天下第一。因为天下第一高峰人人皆知是珠穆朗玛峰,而天下第二高峰就没几个人感兴趣了。所以最好发掘出所写人物的天下第一来,以便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第六,不能少于六段。就议论文而言,即使是最简单的类型,开头结尾各需一段,中间起码应该有四段论据。“引、议、联、结”只是一个大体框架,不能理解为只写四段。即便没有分论点,“分析材料和深化主题,都需要一段。就记叙文而言,即便没有序幕和尾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需至少一段,加上开头和结尾,也不能少于六段。我曾对一本优秀作文选做过统计,发现其中作文平均10.1段。段落少显得层次不清,段落多更像散文诗,显得语言更简练。努力做“九段”高手吧。

第七,模式达到七种。当然,“七”是个概数;意思是不能只准备两三种模式去应对千变万化的作文题目。

比如“引”的模式。关于“引”,先要说一个不小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引材料。我认为,应该在第一段处理材料。若先来一个文采段,似乎操之过急;因为按作文思路而言,是先看到材料,再分析材料得出观点,后进入论证,所以应在开头处理材料。在分析出最佳立意之后,哪怕个个都是文采段也不为过。若在分析出最佳立意之前就贸然下手去写文采段,怕的是跑题、偏题,怕的是因辞害意、形式主义。若把材料当做论据,显然不恰当,因为材料是作文的由头。把材料作为联系实际的部分也是本末倒置的。至于结尾才出现材料则更是匪夷所思,

第一段处理了材料而结尾再点一下材料倒是很好。材料就好比是作文比赛的起跑器,比赛的第一步就是踩住它。

那么,在第一段,又该如何“引”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各种“引”的模式。 第一种是全部引用。若不引材料,当然要冒风险,要让阅卷老师费力去猜;从理论上说,若材料超过800字,引用完材料也就没多少地方写作文了。若材料字数不太多,又较难理解,语文水平不好的同学或感到论据贫乏、考试时间紧迫的同学可选择全部引用,有的老师也喜欢这种慎重。但大部分老师改卷时都会觉得这种方法比较笨,显得不得要领,过于保守。

但材料若是漫画,则应该把漫画中的内容作全面说明。因为全面说明一幅漫画也就一百字左右,完全没有吝啬笔墨的必要。当然,也要在第一段。

第二种是择要摘抄。一般来说,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材料的中心句和出题人提示语是摘抄的首选。其次是材料的末尾。但不要机械地认为材料的最后一段就是末尾。有时最后两段都是事件的结果;有时材料只有一长段,从哪里开始引也要揣摩。当然,材料的中心句出现在开头或中间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种是概括材料。这种方法当然好,但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原文用词,二是不要因为盲目相信自己的概括能力而忽略了要点。可是,平时概括能力再强,高考场上怎保不出偏差?所以我认为这种方法应该慎用。当然,中心还是要概括出来的;但除了极有把握之外,不要轻易在第一段就去冒风险,直捣黄龙虽好,渐入佳境更稳。平时我们可能习惯于开门见山,但在决定前程的高考考场上,面对材料作文题,我们要想一想:开门见山时,我能否打开最佳立意之门?我能否让阅卷老师见到他们最想见的山?

第四种是复述材料。概括是抽取中心,复述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当然,复述针对的是材料内容,关键词还是不能变更一字。

第五种是评点材料。也就是直接针对材料进行分析,等于说把“引”包含在分析材料这个环节中了。但要注意出现材料中的人名、动物名和关键词,要让阅卷老师能看出你评点的确实就是作文题目中的材料。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在分析中包含最简要的复述。那么,能不能用“这则材料告诉我们:……”或“看了这则

材料之后,……”这种方式开始评点呢?我觉得不可以,这表现的太懒了;平时写作时我们需要一些模式,但这样开头又太模式化了,没有技术含量。

第六种是美化材料。也就是把材料改写成文采段。比如把三则故事构成的材料改写成一个排比段。这种方法照顾了某些同学在第一段写文采段的习惯,又不至于脱离材料,一举两得。当然,材料中的关键词不能丢,出题人的提示语要体现,打稿子的必要性也较大。

第七种是分化材料。有些材料作文题出得刁钻古怪,如果按套路出牌往往被难住。这时不妨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出题人给我们一个复杂的材料,我们就用一个复杂的人物来解题,用这个人物的复杂经历与材料中的复杂叙述基本对应。如本书中的《怀念鲁迅,追忆英雄》、《刘备那些事儿》、《贾宝玉评传》、《蜗牛样的宋江》等。

处理材料的方法不一而足,同学们要根据各自的语文水平和材料的类型以及对材料的把握程度而定。若拿不准材料的最佳立意,专门分析材料的第二段可多角度谈自己对材料的认识,段尾再决定写作的主旨和重点。

总之,这七种开头的方法就像七个音符一样,用哪个音符开始弹奏,要根据主旋律决定。

至于总体上的作文模式,老师们肯定是见仁见智,我只强调一点。在结构上,大家都会总分总,区别在于分说部分是否有框架或有条理。所以在内容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论据段首句构成排比。就像铁凝写《四季歌》,第一节开头写:“一个青年和一个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春天的黄昏。”第二节开头写:“青年和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夏天的黄昏。”第三节开头写:“青年和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初秋的黄昏。”第四节开头写:“青年和姑娘在公园里散步。已是冬天的正午。”她还写过《第十二夜》,采用的是“第一夜”、“第二夜”、“第三夜”、“第四夜”、“第十夜”、“第十一夜”、“第十二夜”这些小标题形式。虽然这种形式有些像楷书,不一定被爱好天马行空的“行书”型作文或不落窠臼的“草书”型作文的老师喜欢,但还是四平八稳,适于在高考中择机使用。

第八,深化主题八法。深化主题能提升作文的档次,提高得分。不管是在末

第三段深化主题,还是在末第二段,抑或是最后一段,甚至在第三段,并没有教

条式的规定,关键是有这个内容。当然,把主题句重复一下或换个说法是呼应而不是深化主题。那么该如何深化主题呢?我在这里列举八种方法。

议论文有六种:

第一种,揭示问题的深层原因。也就是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去探讨问题背后的问题。常见的社会深层问题有:腐败、潜规则、缺乏有效的监督、法律或制度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完备、国民劣根性、封建残余、不讲科学、迷信、冒进、目光短浅、一言堂等。当然,主题需要深入挖掘,但不能挖社会主义墙脚。

模式是,段首用一个简短的设问句,然后回答出个一二三点。这种模式能促进思考,在实践中效果较好。

第二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候,同学们未必能把问题的根源思考出来,但一般能就事论事,直观地想出解决材料中问题的办法。

模式跟第一种类似,把“为什么”型的设问改成“怎么才能”型的。

第三种,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高度。

第四种,运用哲学理论。需要掌握的关键词有:唯物主义、辩证法、两点论、重点论、实践论、人文主义。关键句有: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第五种,以小见大,分析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全球的文化动向。

第六种,提出假设,揭示后果,进行对比。以2010年全国一卷为例,可以这样说:假如所有的猫都有左数第三只猫的思想,那么,老鼠就会泛滥成灾,猫们所要吃的鱼就会被老鼠肆意践踏,安乐的生活就难保证了,可怕的鼠疫也可能降临。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