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请品读下面两段名家写景的文字,从描绘事物特征的角度品析其妙处

写景作文2018-08-21 14:44书业网

篇一:写景的角度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上传: 360724001001210016 更新时间:2012-5-1 15:29:03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大家都知道,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色,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

(1)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3)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

(4)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6)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感情。既然写景在创作时重要,那么在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五、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

苏萍 班级:广州市语文6班 学校:广州市第十七中学 发布时间: 2011-12-6 12:05:01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

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篇二:《苏州园林》课内阅读练习附答案

《苏州园林》期末复习题 2014/1/7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臵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3.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苏州园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特征(用本段语句回答)。

4.发挥想象,把上面两段文字看做两幅优美的图画,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幅图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幅图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子。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4、层次丰富9多)、景致幽深(深)等自然和谐、富有情趣等。 (甲)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新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追求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皆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 的。

(乙)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臵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和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3、(甲)中括号内依次填写的词语应是()、()、( )、( )。(2分)

14、说明事物应抓住事物的特征,(甲)中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_________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最后一句话照应了这一特征。(3分)

15、(乙)可以分为两层,先说假山的堆叠。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游览者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艺术效果。次说池沼的特点,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乙)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8、选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说明事物应注意合理的安排说明的顺序。这两个文段采取的是________顺序。从《苏州园林》 1

全文的结构看,这两个文段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关系。(2分)

15、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身在山间 池沼河道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16、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17、“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18、作比

较 引用 19、从整体到局部 总分

读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节选),完成后面题目。(4分)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

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

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

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2.文段中举出“古老的藤萝”的例子有何作用? 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一)阅读下文,完成9——15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

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

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

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

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

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

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

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

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臵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

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如画的一景。

9. 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第①段文字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点的句子是 (1分)

从第②段的内容看,与这个特点相照应的句子是A 。B 。(2分)

10. 第②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

文中在说明池沼的特点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评述池沼与

其他景致的艺术效果。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 。(2分)

11.第②段内容,说说“讲究假山与池沼的配合”一句所包含的具体内容。(2分)

12.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不仅是”能否换成“不是”?为什么?(2分)

13.“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意思是 。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是。(2分)

2 11.文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 “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14.用“‖”作标志,把第②段文字划分为三个层次。(1分)

9.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A。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

幅画的效果。B。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如画的一景。10.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

艺术美。/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11.假山的堆叠注意了竹子花木相配合;池沼与

桥梁、石岸石头或花草金鱼等景致配合;假山与池沼互相映衬,彼此配合。12.不能,“不仅是”表示不

单单是,并不否定“是”,与“不是”意思矛盾。13.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赞美设

计者和匠师们的艺术成就。14.第一句话为第一层;从“假山的堆叠”到“只觉得身在山间”为第二层,其余为第三层。

(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

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

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

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

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2.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3.“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

“地方”可否?为什么?

园林整体美观的设计上的缺憾。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

“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4.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

重否定句强。]

5.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6.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 不能删去。“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推测。用“似乎”,更令人信服,表意更准确,更严密。“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观察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作者在说明苏

3

州园林总的特点时,连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通过联系语境仔细体味,我们发现这不仅不矛盾,而

且使表意更为准确。]

(二)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8、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

术的中心不一致。(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

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9、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

[因为假山的堆叠,体现了设计者独创性的劳动,给人以审美愉悦。]

16.《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游览者无论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3.“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

有”、“可绝不”可否删去?

[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用词准确。使用这些表意肯定的词语时,

建立在对所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非常全面、非常准确的基础上。]

(三)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

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

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

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这段话正确的层次划分应为( B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3.这段话说明中穿插的表达方式是( B )。

A.记叙和描写 B.描写和议论C.描写、抒情和议论

4.这段话所说的事物的特征是:[苏州园林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5.这段话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B、D 、E )。

A.下定义B.打比方C.分类别 D.举例子 E.作比较 F.列数字

6.把本段中起描写作用的词句写在横线上: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的枝干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

作用是: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而讲究自然画意。

7.本段说明的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8.“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9.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10.“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这

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11.文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讲究自然之美] ,用“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

似的道旁树”一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4

篇三:《苏州园林》阅读练习附答案

苏州园林阅读

阅读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1. 本段的说明对象是:假山和池沼

2. 本段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3. 本段的结构形式是:总——分

4.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 本段文字的说明中心是:苏州园林里假山与池沼的配合显示了艺术美。结构特点是先总后分

6.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点是: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能概括假山特点的一句话是: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石技术。

7. “技术”和“艺术”的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复制。

8. 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石技术”?

这里首先强调的是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同时又不否认这是一项技术。这句话既突出了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又赞颂了园林工人高超的技术水平。

9.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

艺术。

10. 池沼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池沼宽敞,处理方法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它景物配合着布置;一种

是成河道模样,处理方法是往往安排桥梁,绝不雷同。本段介绍池沼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11. 突出池沼自然之趣的一句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整齐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12.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沟壑”与本段中“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一句

相呼应。说明假山堆叠的艺术。

13. 苏州园林在假山堆叠和池沼配合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活

14.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段文字中“这也是

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与“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照应了这一总体特征。

15. 本段从假山的堆叠,池沼的灵活;假山和池沼的配合两个方面说明了假山、池沼在苏州园林中的重要

地位。写假山的堆叠通过“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一句从游览者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假山堆叠的效果。

16.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评述池沼与其它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

中“这”指代:还在那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17. 游览者在攀登假山的时候为什么会“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因为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它讲究自然之趣。

18. 这段文字说明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是什么?

假山堆叠讲究艺术性,给人以身在山间的感觉。

19. 苏州园林里池沼安排的特点是什么?

讲究自然之趣,并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20. 本段第十句游览者“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引用。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

画美的总体特征。

21. ;在不改变文意的情况下换成另一

个成语,这个成语可以是:胸有成竹或者成竹在胸。

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寂寞”在段中的意思是:单调 原意是:孤独冷清

2.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段文字抓住了被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

3.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先总后分,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从概括倒具体的逻辑顺序。

4.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是如何体现画意的: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5. 用原文回答文中藤萝花给游览者的感受是什么?怎么理解这句话?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无论怎么说,都不能传神的形容出那繁华的情景和欢悦的心情

6. 文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追求自然美 用“没有修剪的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一句的目的是:为了将人工美与自然美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花树的自然美。

7. 第五句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与打比方

8. “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作用是:突出苏州园林里栽种树木的效果。

9.“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作用是:点出这样修剪的理由 10“这是不足取的”中的“这”指:没有修剪的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这句话能否换成“这才是可取的”你同意吗?

同意,因为文中“这”指代的是“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改了之后就违背了作者的意图。

1. 本段第六句“开花的时候......少是没法说出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 叶圣陶 ,名 绍钧 ,著名的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3.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败笔”:原指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章中写得不好的词句。文中指影响园林整体美观的设计上的缺憾。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

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6.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3、4、5、6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顺序来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7.文段中有一个词贯穿全篇,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这个词是[ 图画] 。

8.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

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 不能删去。“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推测。用“似乎”,更令人信服,表意更准确,更严密。“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观察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时,连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通过联系语境仔细体味,我们发现这不仅不矛盾,而且使表意更为准确。]

一.读“设计者和匠师们”到“如在画图中的”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特征是什么?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文中的“败笔”可否改成“有毛病的地方”,为什么?

不能,这(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请品读下面两段名家写景的文字,从描绘事物特征的角度品析其妙处)里指苏州园林建筑上的欠缺,与“完美的图画”相呼应。

3.给选文划层次①②||③④||⑤

4.文中的“似乎”一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去,表明作者用推测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是设计者介绍的,所以不能用肯定的语气。

6.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证明了“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二、读“我国的建筑”到“是不讲究对称的”回答问题

1.概括本段文字说明的中心。

说明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

2.这段文字可分两层,怎样分?

①②③||④⑤

3.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作诠释

4.本段紧扣全文总说部分的哪句进行说明的?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5.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图案画和美术画的特点?

图案画讲究对称 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 不讲究对称

6.文中的“同样”不能去掉的原因

不可以,因为它强调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的特点,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到“又是入画的一景”回答问题

1.概括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

说明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眼于图画美。

2.选文中概括假山特点的一句话是: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而不仅是手技术。

3.游览者“忘却了苏州城市,只觉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说明了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

5.“这也是为了---一幅画的效果”一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作用是:

说明苏州园林假山池沼的配合处处体现图画美的特点,照应和突出苏州园林的景物特点。

6.第一句中的“艺术”和“技术”可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强调技术而把建筑艺术放到了次要地位,

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了。

7.文中的“大多”和“很少”不能删掉的原因是什么。

“大多”概括一般现象,并非都引用活水;“很少”突出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的自然之趣,

砌成齐整的石岸少。

四.读“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到“可是没法说出来。

1.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2.本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打比方 作比较 举例子 摹状貌

3.“这就一年四季不敢寂寞”的“这”与“这是不足取的”的“这”各指代什么

第一个“这”指“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第二个“这”指“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

4.找出本段中的议论句并说明作用

例如:“因为依据中国的审美观点来看,这是不足取的”阐述了这样栽种树木的艺术效果

(选其他议论句皆可)

5.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

栽种:“高树与低树┄┄花树相间” 修剪:“没有修剪┄┄道旁树”

五.读“游览苏州园林必然”到“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回答问题

1.概括第一段文字的说明中心

说明苏州花墙和廊子的特点(答:“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也注意图画美”也算对)

2.选文第二段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

3.苏州园林角落的图画美是怎样体现的

阶砌旁边栽几丛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4.从文中看“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

六.读“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到“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回答问题

1.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2.找出最能表现门窗是“工艺美术上品”艺术效果的句子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3.苏州园林不对称的布局是美术画,而它的门窗组合则是:

图案画

4.说说苏州园林的色彩特点 极少使用彩绘

5.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比较 举例子

《苏州园林》语段阅读

(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________

2.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

3.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________[ ]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

4.把文中划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1.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3.C4.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本一致,但缺少强调。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二)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________(h8),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②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⑦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⑧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在横线上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2.根据文意解释加粗短语“生平多阅历”的意思。

3.画出和本篇文章前面段落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相照应的句子。

4.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第一自然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二自然段看,匠师们在阶砌旁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地方点缀花草树木,让游览者得到美的享受。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