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第三类,是借物或借景抒情。就是从自然界的景物的记叙描写中去领悟人生的哲理

抒情作文2018-08-21 15:58书业网

篇一:高中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表现实际生活以写人、记事、写景或状物为主的一种文体。

一、选择记叙文的理由

1、容易选材;2、容易表现真情;3、容易展示个性;4、竞争者少。

二、立意口诀:把话题转化成标题,把标题具化为思想,把思想演绎成故事,把故事形象地表达。

记叙文的写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问题,即“写什么”。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作者都必须尽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

三、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记叙文立意与选材的方法:

第一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能够触动人内心的片断或故事。

第二类是取材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第三类取材是借物或借景抒情。

(一)第一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能够触动人内心的片断或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心旷神怡,让人留恋忘返;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

1、写流淌着情感热血的人和事。

2、写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人和事。

(二)第二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三)第三类是借物或借景抒情。就是从自然界的景物的记叙描写中去领悟人生的哲理。

一、叫做化虚为实。

比方讲,一说,哎呀今天教室里安静极了,咱们同学一说安静,安静极了、很安静、十分安静、特安静,这个词用得太多了,怎么安静啊?是吧,只听见飒飒飒记笔记的声音,有的时候就有一点哗哗的翻书的声音,老师讲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窗外有的时候还传来两声鸟叫,有一个同学一不小心把铅笔盒碰得掉在地下,大家很吃惊地回过头来看着他。

二、就是化显为隐。

写作文你要有中心思想,那个中心思想怎么让人感受到?怎么让人看出来?把它融在文章的字句段里面,不要直通通地说出来。直通通地说出来,我感觉到,这个味就不够浓,你要给看作文的人联想的余地、想像的余地。如果作为一个文学作品的话,要给读者二度创造的余地,直通通地说出来了就没意思

第四,就是化平为奇。化情为物。

其一,“哲理味”。说白了,就是文章要“有思想”。学会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新意、深意来。高中记叙文,已不能满足于把事件本身记叙清楚,如果只停留在平铺直叙一个过程,那么叙述得再清晰也是不够的。写作时应当让事件载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程,并且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来。其实,事无巨细,只要懂得去开掘,哪怕是最寻常的事,也可以表现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感悟来,也能给人许多回味与启迪。 优秀作文,都不难发现,大凡成功之作,其实都是小作者生活积淀中形成的独到见解的抒写载体,或是对自己参透的人生哲理的具体诠释。

请看以下几例记叙文中的点旨之句:

3、我要学会忍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

4、我一直感叹生活于我只是严酷的沙漠,现在才知道,那是因为我心里没有绿洲。 其二,“散文味”。即文章读来韵味十足。韵味之一来自“真情实意”,优秀作文中,凭着它取胜的多乎其多。高中记叙文应该在字里行间蕴含丰富的情感。叙说事件时,不能只是干巴巴毫不动情,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用“心”去写,用自己的动情去打动别人,感染别人,把读者牵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与自己同喜同悲,同乐同愁。即使文学功底不是很强的学生,只要能将真情倾注于事件之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也能得到好的表达效果。

韵味之二是语言的意味深长。高中记叙文的语言除了具备初中时准确通顺的要求之外,要力求“美”起来,力求蕴藉、凝练、含蓄,以有尽之言达无尽之意,给人回味与思考的余地。每一句叙述都不只是简单直白地交待事件过程,而是包含深意且伴有浓重的抒情。 请比较以下几组文章的起始句:

第一组:

1、我没有故事,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

2、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第二组:

1、“路有点长,夜有点微凉,心情迷迷惘惘,和天空交换沮丧??”此时,也许只有这首歌能表达我因为考试的失败而带来的伤痛。

2、期末考试失败了,我心情很差。

第三组:

1、五年前那个云霞灿烂的傍晚,在我的一生中是那样暗淡无光――不幸的车祸降临到我的身上。

2、五年前的一个傍晚,我不幸遇到了车祸。

以上三组的每两句话,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表达效果却相差甚远。第一句的表达不仅给人一种文学韵味十足、语言优美的印象,而且能立时扣住读者心弦,激荡起读者的情感。 其三,“小说味”。就是高中记叙文要有适当的虚构。高中记叙文应当可以适当虚构,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句对话、瞬间情景,却可以加以想象,扩充成丰富而完整的事件;也许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却可以放到自我的生活中去抒写;也许是不同的人经历的事,却可以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来表现。只要是不违背生活去瞎编乱造,只要是具备生活的真实,把存在的、可能的、甚至希望存在的现实写出来,未尝不是对生活有深刻认识与思考的体现,未尝不是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体现,未尝不是语文功底深厚的体现。如此,高中记叙文的事件会更有典型意义,形象会更丰富,内容会更充实,主题也将更有现实意义。

记叙文注意:

一、以情动人。记叙文应当饱含情感。

二、细节描写。记叙文与主题相关处,体现作者深情处应当适当运用细节描写。但细节

描写不等于啰嗦重复,记叙文语言应简洁,有深意。

三、人称的运用。

四、记叙顺序的选择。记叙文的叙述方式多种多样,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

在高考中,一篇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情景交融的记叙文容易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篇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一、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

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以物喻人,把人的行为、性格、品质、精神等借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物的形象来比喻、指代某种人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用“白杨树”来比喻北方的抗战军民。

二.区别

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比如:

《 垂柳 》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比较刚才两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

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又,下面具体对比两首古典诗词: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第三类,是借物或借景抒情。就是从自然界的景物的记叙描写中去领悟人生的哲理)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这几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从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上来看,它具有北方抗日军民的特征,所以用它来指代北方抗日军民,这就是以物喻人;这样描写,在白杨树的形象上自然赋予了北方抗日军民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说白杨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及其精神;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所以又称为借物抒情。当然,它们

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提炼这些表现手法时着眼点不同。其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在于“志”、“情”、“人”的具体内含不同,“志”强调志趣、追求,针对自己,如《爱莲说》是作者借莲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情”指作者对人对物的感情,多因外物引起,也包括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荔枝蜜》就是通过对蜜蜂的赞美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的;“人”是对人物形象而言的,如千里马喻人才。再次,象征与其他几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于象征具有暗示性,如《变色龙》一文用变色龙象征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军警,但文章中并没有出现变色龙,它只是一个象征物;再如《海燕》一文,通篇也没有出现象征本体,象征意义暗含在象征体之中。一般地,象征体的象征意义具有约定俗成姓,如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生命,橄榄枝象征和平等。当然,我们在使用其他几种表现手法时,也往往赋予了所借之物临时的象征意义,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等。

3.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 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篇三:浅淡初中记叙文阅读

浅淡初中记叙文阅读

贵州教育学院05级中文本科班晴隆点 邓亚 学籍号:A061381工作单位及联系地址:晴隆县蔡家逸挥基金中学 联系电话:13885937569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让学生对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思路清晰,掌握阅读技巧,我们要指导学生对记叙文阅读各知识点进行整体构建,整体把握,使之掌握阅读技巧,以达到自主学习记叙文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 记叙文 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现代文阅读命题,从文体的选择看,尽量做到记叙文(含散文、小说)、议论文和说明文兼顾,但从中考现代文阅读所占份额看,记叙文阅读最大。因此,在记叙文部分的复习中,既要熟悉记叙文的一般知识,更要重视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养成。

一、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也就是说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立场,使人读后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

1、记叙文的特点

由于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因此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也就是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使读者受到感染和影响。

记叙文中的事件和人物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2、记叙文的要素

一般记叙文都具备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在文中可直接交代,也可间接交代。间接交代就是让读者根据文章内容,把作者未写明的要素悟出来。

3、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指文章安排材料、布局谋篇上的特点。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它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安排结构;第四,按照事件之间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记叙文中的过渡段在文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往往有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的作用,同时,它往往既是对上文内容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记叙文的记叙方式

记叙文的记叙方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

倒叙:先写事情的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

插叙: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断,使读者对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根据插叙的内容,可以分为追叙和补叙两种。

5、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等,但往往是几种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运用。

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是记叙中最主要的表达方

式。

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和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另一个角度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都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6、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指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常见的有物线(具体的实物)、事线、人线、地线(地点)、时线(时间)及感情线等。文章的线索在文章的语言中往往有明显的标志。

7、记叙的详略

记叙文有详写和略写,能够反映文章中心的要详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一般略写或不写。阅读时,要清楚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并知道为什么。

8、记叙文的分类

按照写作内容记叙文可分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

写人的记叙文以描述人物的行动、心理、语言等为主,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

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重点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记述、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景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以写景来寄托情怀、表现主题。在表达上做到情景交融。

二、掌握一些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阅读记叙文要做到基本知识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再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从总体方法上看,首先要整体感知,了解大意,明确写了什么。其次要细读文章,认真分析,抓住重点词语和段落,明确文章是怎样写的。

三,通盘考虑,整体联系,明白为什么这样写。

1、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整体感知,就是要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和主旨。

2、细读文章,认真分析。

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细读分析,关键要注意到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尾段的安排以及重点词语、标题的提示作用等等。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找出与主旨紧密相关的段落或者找出自己读后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仔细阅读,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分析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找出关键词和关键语句,理解它们的含义(包括言外之意)。尤其是其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要反复揣摩。此外,在细读时,还应对文中的人物形象、作者的观点等问题进行研究、质疑,提出自己独道的见解,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3、通盘考虑,整体联系。

整体感知文章,细读分析后,文章所要传达出的主旨就显而易见了。这时,应该抓住文章的要点认真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谈了什么?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文章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写作特色如何?等等。通过通篇考虑,整体联系,问题解决了,文章也被分析透彻了。

记叙文阅读是新课改下的阅读命题重点,了解并把握这类题型特点,注重方法,在训练中做到有针对性,注重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一定会带来很大的收益。

记叙文阅读——文学作品技巧的品析

文学作品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一、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描写(包括环境<自然、社会>、人物<语言、行动、外貌、心理>两大类、六小类)、议论、抒情;

1、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

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2、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3、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点明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深化主题,使文章的感情升华,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二、记叙顺序:倒叙、顺叙、插叙。

三、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四、选材剪裁: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

五、行文的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

六、写作手法的赏析:

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3、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5、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6、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9、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

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10、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语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1、考点精析: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

(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2、解题思路与技巧: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二)、理解语段中句子的含义

A、考点精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它们之所以重要,或者是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或者是结构上的领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或者是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

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其次是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第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B、解题思路与技巧: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1、问语句、语段的作用时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过渡、总领或总结作用;二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画龙点眼、点明主旨等作用。

2、问语句含义的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1)结合修辞分析。 对含有修辞格语句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含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试题考查的重点。

(2)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是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

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的线索去深刻领会。

(3)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文章做出分析。

这是理解文章语句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这里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等。其次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义。同时还应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

(4)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只看文章语句的表面含义,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5)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对各种分析去进行综合把握,并进一步审察所做的各项分析的正确性,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