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浅析影响翻译的因素 (精选)

历史典故2018-08-22 05:01书业网

浅析影响翻译的因素

摘 要:随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加强,将另一国的语言或文化转化为本国的语言或文化无疑已成为一种必然需求。这就涉及到了“翻译”这一概念。而翻译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对翻译的定义及标准进行论述,并从语境和文化两方面对影响翻译的因素加以概括总结

关键词:翻译;翻译的定义;影响翻译的因素;语境;文化

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据统计,目前世界已知语言已达到六、七千种。由于地域、民族、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这么多种语言虽然在总体上有一定的相通性,却仍然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人交往,由于语言的不通,他们很难去进行沟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翻译”了。那么,什么叫做翻译呢?影响翻译的因素都有那些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略加阐述。

一、翻译的定义和标准

古往今来,有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对翻译的研究,也对翻译的定义及标准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在翻译的定义方面,英国《牛津英汉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所给的定义是: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美国《韦氏新编国际英语词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所写的是: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这两个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那么,转换的是什么呢?在《英汉翻译教程》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而在翻译的标准方面,专家学者的见解更是举不胜举。最为盛行的当属清末思想家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严复的“信、达、雅”被公认为翻译标准,其影响深远。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之说。“神似”论和“化境”说,同“信、达、雅”三字标准一样,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大多数的翻译教程都采用“忠实、通顺”的四字标准。忠实首先指的是忠实于原作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同时,忠实还指保持原作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现代汉语,没有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等现象。

了解了翻译的定义和标准之后,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能把翻译做好。因为翻译还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二、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等与词语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我们经常谈论的语境包括:词义语境,句子语境,段落篇章语境,情景语境。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会千差万别。

1. 词义语境

英语当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脱离语句及语境则很难确定这些词的词义。在具体的句子中,经常发生词语本意(第一义项)失灵现象,造成理解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依据上下文选定多义词的具体意义,排除同形异义词的干扰,挖掘该词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内涵意义、社会意义及褒贬意义。

在实际翻译中,词义语境对于确定一个多义词的具体词义有着重要的作用。Context(语境)一词最早用来指某一特定词与其前后的内容,即词、短语、语段的前后关系。左右相邻的词对词义的影响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决定词的意义及翻译选词。如英语中的“green”是个常用词,就要注意它与左右相邻的词的搭配,否则就容易搞错。如:a green Christmas(温暖无雪的圣诞节); a girl green from school(刚出校的姑娘);a green old age(精力旺盛,老当益壮);be green with envy(十分嫉妒);in the green tree(处于佳境);keep the memory green(永记不忘)等。如果翻译时不考虑该词与左右相邻词的关联,所译出的句子就会生硬、呆板,使读者不知所云。

可见,词作为语言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在脱离了具体语境的情况下,其词义是“非限制性的”,只有受具体语境约束的词义才是“限制性的”。语境不同则词义不同,词义不同则译文不同。

2. 句子语境

翻译离不开词典。但是,翻译同时又必须离开词典,因为从根本上说,词典的篇幅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将词的语境意义全部收入其中。在实际翻译中,译员须经常从句子语境来推出词语的含义。例如:

It is impossible for such a small company to gain on the big firms while business is so inactive. 句中“gain on”的义值取决于与其搭配的词语。“gain on”有(海)侵蚀(陆地);跑得比??快;(在生意方面)胜过(对手)”等意思。根据“gain on”与“a small company”和“the big firms”的连用可确定其语义,本句可译为“商业如此萧条,小公司竞争不过大公司”。

The lady at the desk in that hotel was quite friendly, full of stories of girls waiting for divorce. 那家旅馆服务台后的女办事员挺友善,她有一肚子关于那些等待离婚妇女们的故事。上例中的lady, desk和girls是三个英语常用单词,其基本意思分别为“夫人”、“桌子”和“姑娘们”。然而,在此例中,由于介词短语in that hotel的限制,将lady和desk分别译为“夫人”和“桌子”是不妥的;而girl一次因受其修饰语waiting for a divorce的限制,在这里显示不能指“姑娘们”,只能指“妇女们”。

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就总体而言应该是基本对等的。然而,说到具体的词,如果是脱离上下文的孤立的词,两种语言之间却又很少有对等的关系。举个简单明显的例子:我们都知道hand是“手”的意思。请看下面的一组句子。

I had a hand in drafting the contract.我参与了合同的起草。

We need five more hands.我们还需要五个人手。

My watch has only two hands.我的表只有两根指针。

Many young men asked for her hand when she was only sixteen.她16岁就有很多青年人向她求婚。

以上几个句子,英文的hand均不可简单地用汉字“手”来表述。可见,离开了具体的句子语境,仅仅知道hand就是“手”,“手”即是hand,是很难理解上述各句的。

3. 段落篇章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从一个句子中很难确定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往往需要从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中获取其含义。英国著名语言学家Firth也强调说,“一个词的词义随其所在上下文而变化,同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意思”。篇章段落通常是一个有机整体,语言连贯语句关联,实际上就是一个语境,翻译的时候必须在语境中理解并把握全文,正如英语的谚语所言:No context, no text.例如rest一词,作名词时,字典给出四处义项:①休息;②支持物;③(音乐)休止符;④(供工人用的)寄宿处。在Bert rand Russell的How to Grow Old一文结尾处有这样一个句子:And if 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 weariness increases, the thought of rest will be not unwelcome。如果不顾其上下文,只将字典上的“概念意义”硬搬出来,就会将“rest”译成“休息”,然而依据本文的篇章语境,“rest”在此指“长眠”或“死亡”。

请看下面这个句子:After making a short test flight at 4:15a.m,Bleriot set off half an hour later. His great flight lasted thirty seven minutes. When he landed near Dover, the first person to greet him was a local policeman. 布莱里奥在上午4时15分作了一次简短的试飞,半小时后就启程飞行。布莱里奥这次具有伟大意义的飞行持续了37分钟,他在多佛附近降落时,第一位前来迎接他的是当地一名警察。

在上例中,如果脱离上下文,孤立地仅就When he landed near Dover, the first person to greet him was a local policeman这一个单句来看,land一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既可译为“登陆”、“上岸”,也可译为“着陆”、“降落”。但是,由于前文的制约关系,land一词在这里显然是指“降落”。因此,我们必须要严格依照上下文,在段落篇章语境中进行翻译。

4. 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说话、语言、言语事件的时间地点。 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语言这个社会活动也不例外,每一话语行为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一个词的词义和话语意义常常不仅仅是由其语言因素来确定,而是由词汇和话语所出现的情景来确定。即确定其词义和句意依赖情景、语境。在“We looked for a long time before we found a spring”一句中,“spring”在不同的情境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在安装弹簧床时,指的是弹簧。在修表时,指的是发条。如果几位旅行者在沙漠中终于找到点水喝时说了这几句话,其“spring”所指的东西与前两种又不一样。

任何语言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语境分析还包括对话语发生的整个情况进行分析,对语篇情境,篇章的语用接应关系,作者的意向及言语活动的参与者等因素进行研究。传统语言学认为,单词一旦进入句子,其多义情况或模糊不定的情况就会消失,而翻译实践证明并非如此。篇章语言学的出现带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使翻译研究走出句子,进入篇章,篇章语义学认为,歧义现象只有在进入篇章后才会消失。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为判明某个单词或语义单位的确切含义,需要对整个段落或篇章进行分析研究。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

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等情景语境因素决定话语的真正意义。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获悉撒切尔夫人下野后,回忆两人间融洽关系时说了一句话:“It was clear to me that we were soul mates when it came to reducing government and expanding economic opportunity”。此句中,soul mates有“性情相投的人”、“挚友”和“情人”、“情侣”两个含义。里根在此表示对老朋友下野的慰藉,结合当时情景,毫无疑问,前者为本句话的意义,全句可译为:“显而易见,涉及到减少政府干预和扩大经济机会这一问题上,我俩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三、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是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成果的总和,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下文所要讨论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人文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差异。

1. 历史文化差异

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的不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的历史各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历史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为习语中的谚语和典故。因此要译好这些历史典故和谚语,必须要注意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方法,否则就会让读者感到莫名奇妙。例如:在《旧约 创世纪》中,有这么一句话:“Can’t you see it is an apple?”字面意思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苹果么?”根据历史典故,我们知道夏娃受到魔鬼的引诱吃了善恶树上的苹果,触怒了上帝。苹果(apple)一词也就成了陷阱的意思。所以,此处译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陷阱么?”更为贴切。又如:英国主要以马耕为主,英国人对马也有深厚的情感,因此英美人的价值观中马是勤劳和吃苦耐考的象征。英语中就有“as strong as a horse”的说法。而中国自古以为主要靠牛耕,中国人对牛热爱和赞誉因为牛秉性勤劳忠厚。所以英语的谚语“as strong as a horse”按照中国人的历史文化观念译为“力大如牛”才精准。

2. 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信仰对人们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宗教信仰产生了语言的特定含义。比如说欧美人信仰基督教的居多,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故英语中存在“God bless you”、“God be with you”(上帝保佑)等习语,而汉语中有“借花献佛”、“佛法无边”等成语。又如英语中的:“end of the world”,从字面上很容易译为“世界末日”。但在基督教的教义中,“end of the world”意为“judgment day”,是上帝审判人类的日子,那一天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魔鬼被投入硫磺湖里。由此可见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语言表达中,宗教文化是构成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够准确的表达词语文化的意义。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从而就影响了译文的准确性。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促使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应特别认真、细心,否则就会出现翻译失误现象。

3. 人文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在风俗习惯、礼仪、思维方式等许多人文人话方面的差异,导致许多词语在中西两种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缺乏对这些词语表达的文化含义的理解,会造成交际和翻译中的失误。英语民族的思维注重个体、独特,而中

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例如“说”一词,英语有“say, speak, tell”等,这些词使语言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形象生动。而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说”前加副词修饰语,如:语无伦次地说,低声地说,嘟嘟囔囔地说,等等。

在人文文化差异方面,许多表示颜色的词无疑是差异最明显的。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白色象征肃穆、哀悼,而红色则是传统的喜庆色彩,因而中国婚嫁称为“红事”,丧失则称“白事”。但多数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感到费解。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白色象征着纯洁、素雅、坦率、单纯、快乐和明亮,红色则象征着血腥、杀戮。西方人婚宴多为白色,而丧葬则为黑色。所以翻译时,最好不要把“红”、“白”这些颜色译出,只说“weddings and funerals”(婚礼和葬礼)。因为把白色和丧事联系起来,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又如: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有“污浊、淫秽”之意,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中又象征“王权、王室、皇家”。西方文化中,yellow并无此意。例如“yellow pages”(黄页)指电话簿或其他登记各种机构、商店、团体等的册子。Yellow journalism指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报道新闻消息等。另外,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翻译的过程中如不注意,就会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4. 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环境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等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每种文化又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不仅影响着各民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理解、语义联想和情感,这就对翻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李白《江上咏》的诗句中有“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此处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西北流”。我国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李白用“西北流”喻指功名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可能与江河永流。这一比喻是基于我国的地理特征,但由于英美国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相异,如采用直译法,很多英美人可能并不解其真正含义,这就要求翻译“西北流”时应作适当的变通,于是译成“But sooner could flow backward to is fountains; This stream, than wealth and honor can remain.”这样译文中用flow backward(倒流)的方式表达了原文中“西北流”所蕴含的“不可能”之意,但却不能体现原文的工整对仗及中国的地域特征。又比如:由于中英两国地理位置的不同,中西方冷暖相异。中国人多褒东风将其比作春风。东风过后,大地回春,万物吐绿,象征着进步、蓬勃向上。有古诗为证:“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等。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他们把它描述为:a keen east wind; biting east wind; a piercing east wind??

由此可见,不同的地域文化可能就会造成对同一事物截然不同的理解。我们在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地域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四、结束语

翻译工作不是一件简单事,而做好翻译工作无疑是一件更艰巨的任务。翻译工作者承担着帮助两个不同语言国家的个人或集体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艰巨任务。就小的方面而言,翻译不当会引起两个人之间误解;就大的方面而言,翻译不当则会引起两个国家之间的误解或争端。而翻译除了会受到语境、文化影响之外,

还会受到其他次要方面的影响,如社会政策限制、地域环境影响、个人思维方式等。所以,每一名翻译工作者都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水平的培养,并且在实际翻译工作中时刻注意影响翻译的各方面因素,使自己的每一次翻译工作都能够力趋完美,从而更好地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个人或集体的沟通和交流。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