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一起来读马克思读后感

读后感2018-10-16 03:42书业网

篇一: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

所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自梁树发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市委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本家教材按照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部过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力图在教材的内容、体例、形式和风格上做一些新的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以便学生全面而又有重点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该书第一章“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哲学以及怎么树立正确的哲学观。接着第二章向我们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章向我们介绍了物质和意识。以及后面的一些章节都是告诉我们这么运用哲学的思想看待世界。

该书所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正直的哲学是时代理论的精华。马克思认为任何正真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精神上所反映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把握了哲学、现实、时代之间的关系。

该书从三点阐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现实是哲学发展的肥沃土地。毋庸置疑哲学思想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特点;其次时代赋予哲学鲜明的特色。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最后,正直的哲学是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全部的哲学都依存于各自的时代。哲学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糟粕。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在于它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抓住了时代的主题,回答了时代迫切解决的问题。

初读哲学,使我懂得更重要的求学求智之路在于实践。哲学是“思”,但不是脱离实际的“冥思”、“苦想”,脱离实际哲学之花都会凋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学实际上是一门最具有实践性的学科,进过哲学理性审视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正确掌握哲学观和哲学思维方式,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观和知指导实践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作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不脱离实际,所学的东西都和社会接轨,这样才会学以致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特征,他把时间的观点确立为自己的首要观点。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它的任务在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根本性理解。就是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没有它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的本质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一切本质和特征都是由其实践性决定的。(P29)

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特征中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也是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学科。(P33)

我们之所以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因就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真意义的“世界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本的一点是它把自己的哲学基础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即把外部世界看做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又把它看作是与人的实践相关联的永恒发展的世界,这样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认识的基础,即坚持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并且始终是与人们的实践相联系并包含人的发展于其中的客观历史过程。(P47)

我觉得哲学本身的丰富和发展和他本身方法论作用的发挥,这两个方面不是隔绝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它不丰富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失去了生机,就很难起指导作用;对它进行丰富发展,也绝不是排斥它的方法论的意义,也不是用具体的科学代替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随着科学前进,并指导科学前进。

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也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建设好自己的国建,为了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事业奋斗,(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一起来读马克思读后感)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学好这门理论。

学习马克思不止是哲学家的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认识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使我们终生受益。素质是一个人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有关的概念,表明人的一种内在属性,决定人的能力及其发展程度。它包括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哲学修养也是人的一种素质,一种关于思想文化的素质,但它又高于一般思想文化并且对人的其他一切素质具有普遍影响的素质。而就哲学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影响而言,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学好这门理论会对我们大有裨益的。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宽泛的意义上可以说人人

都有世界观,即每一个人智力健全的人对于自己面对的客观世界都会形成一定看法。但是人们所具有的的世界观同人们对一定事物的认识一样,都有一个形成中的自觉与不自觉和性质上的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缺少一定哲学修养的人,其世界观的形成不仅是不自觉、不系统的,而且也很难保证是正确的,就他们对世界认识的不自觉和朴素性来说,不能认为他们是具有严格意义的世界观的人。世界观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人们对世界是否都有一定的看法,而在与有什么样的看法,在与是否具有和怎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观是个人对于

自己的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性的思考,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关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生观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承认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人活着不能没有自己的追求,但这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们应该把什么确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第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价值观问题是一个

重要的哲学问题。它涉及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本质上是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价值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更新而与社会进步的放向保持一致的问题。

第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能够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意义是指导人

们如何能够正确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在这一完整的意义上,哲学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和原理都具有根本方法的意义。而在直接的意义上,它是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是一种普遍起作用的方法。由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所以思维方法的意义就不仅限于思维活动本身,还在于受思想支配的人的一切行为及其后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意义,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掌握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多种方法。第一: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第二:学习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在大学里,通过阅读书籍和老师讲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形式,但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能拘泥于这种形式,要正确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仅靠在校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它是我们终生学习的事情;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是最主要的形式。

同时,该书还是我了解到:学习辩证法,是为了运用辩证法,学以致用,更好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辩证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

联系实际,人们只有同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习辩证法自觉性和时效性,从而增强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预见性,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辩证法教会我们看待事物要辩证统一的看,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我们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面貌。为此,要防止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矛盾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根源是其各自内部矛盾的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事物有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正确认识矛盾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人们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所以无论遇到何种的困难,我们都不应有所畏惧,努力去克服它,迈过那个坎,你就会发现虽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则柳岸花明又一村啊。既然事物都是对立的,矛盾论也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对手,其实正真的对手是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亦是自己最大的帮手,这之间就看自己怎么发挥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优越条件了。因为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内部对立面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互相连贯的性质。矛盾的双方依存是指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系统中,互相依存并且互为对方依存的前提条件。例如,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高,无所谓低;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美,无所为丑;没有生,无所谓死;等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是指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而不是向别的东西转换,所以我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要把每一次的困难都转化为一种机遇,这就是为什么尽力了实验失败次数最多的爱迪生能够发明电灯泡的原因。所以,失败并不可怕,可拍的是我们在困难面前俯首称臣。我们应该事实求实的面对矛盾,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矛盾,而不应该回避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要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认识和不断解决,推动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该书谈到:认识事物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理解。(P175)作者还探讨了认识系统中三个要素的结构及其功能,即:认识的主体和主体性原则、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一般是占主体的因素,非理性因素作为理性因素的补充,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一般不起主导作用。

认识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的真理、认识客观事实的辩证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达到了理性的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感性认识,经过头脑的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被运用与实践,并得到实践的检验,就其具体对某一事物来说,认识过程算是完了。但是实际上任何事物并非这么简单。作者上面所描述的认识过程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状态。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总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结合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下正确。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所以认识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片面地凤毛菱角,或是断章取义,并且联系实践不断理论创新,这样才能更加地认识了解事物。

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真的是收获颇多。我知道,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统一。学习哲学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价值的提高与升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要做到全面发展,肩负起祖国未来的希望这一历史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

主的国家而奋斗。这,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篇二:《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后感

就我个人而言,在读《马克思原著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只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甚至是有意无意地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的。

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的时候,我感觉我似乎是才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社会现象能够看得更通透,对于通常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难怪恩格斯说,马克思著作是一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透过他的著作处处可以感受到关于社会分析和政治问题的真知灼见。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中包含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著作思想,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其中,我对马克思的著作风格印象最深,他的思想极其严整,博大精深,文章语言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经典引述信手拈来,表明他的知识非常渊博,论证思维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马克思对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阅读马克思著作,不仅仅是思想的洗礼,认识上的升华,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现代人不可以不读马克思著作,它既是现代生活的体现者,更是了解现代社会,具有博大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现代公民。

对于这本书,我研读较深的是《共产党宣言》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 半个多世纪以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半个多世纪年以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进思想,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理论,浓缩了半个多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的辉煌。

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一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为它的发表标志着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路在何方?这依然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 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光芒四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面向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对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历史雄辩地说明,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面貌,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

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50多年的时空依然光芒四射、璀璨夺目,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品格,就是与时俱进。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落后了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就工人阶级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原先所联系的生产力变得落后了。为了从整体上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应该随时相应地加以变动,不断地向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转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应该有不断前进的意识。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三个代表”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处处体现出创新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篇三:读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有感

读马克思选集有感

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

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常识。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有提到,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

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

的教条。”恩格斯曾告诫说:“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

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 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

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是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

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

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

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

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

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

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人类伟大

的哲学家、思想家。在近150年来,他们的思想引导人类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

刻的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哲学是科学性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

概括和吸收近现代科学的一切成就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马克思

主义哲学本身又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不是什么宗教教义,它严格地从“最顽强的

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某种先验的概念、原则、公式出发来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论

观点。 它坚持唯物主义,坚持辩证法,坚持站在各民族实践文化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及其后期,站在最先进的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所

创立的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和人类历史经验包括以往人们在哲学思

想上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些基

本观点包括:辩证而又唯物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而又唯物的认识论;辩证而

又唯物的历史观等等。所以它是科学的,是符合时代前进的潮流的。

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原

则,我想我们最关心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的帮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传入中国的,梁启超是第一个带我们认识马克

思主义的人,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曾经必须反对这

样一种错误观点,即认为中国的国情是如此的“特殊”,以致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不适用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中国

历史和现实的科学分析证明,这种“中国特殊论”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能够

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指导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是,中国的国情又的确有

自己的特点。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中国历史和现实时,必须充

分注意这种特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

在中国生根,才能正确地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才能彻底驳倒那种认为

马克思主义不合乎中国国情的论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一次飞跃。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事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曾经在党内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公式化的教条主义。30年

代初,此种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挫折。为了从哲学的高度克服教条主

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带头研究哲学,

写下了诸如《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

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杰出著作。他把对教条主义的批判特别地提升到哲学方法论、

认识论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仅使我们取得了

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而且党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大理论成

果。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第二次飞跃。中国革命胜利后,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是否仍然要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

情、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特点?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做出了艰苦的探索,有成

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历史教训。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左”

倾思潮,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顾中国的具体国情,从某种“本本”出发,从抽象的

公式、概念出发,超阶段地提出建设所谓“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主张。为了克

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教条主义,邓小平积极支持并引导了1978年在全国范

围内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他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

系实际,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

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

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的结合,使我们党不仅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

路,而且形成了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第三次飞跃。“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坚持,又不拘泥

于个别的论断,反映了世纪之交和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

作的新要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其创新

性的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

三次飞跃。指导了我们应该怎么样建设党,怎么样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以

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伟大创新,

必将指导我们继续努力开阔,为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特色主义新中国努力奋斗。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第四次飞跃。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

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

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

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科学

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统

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

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

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一种具有

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首的第四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

义的发展,继承,适应了新时期发展的要求。

邓佳瑾

14环艺一班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