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乡镇河道防洪整治方案

方案大全2018-12-15 16:06书业网

篇一:农村河道整治规划

1治理标准的确定原则

(1)与前置性规划文件相协调的原则。对于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而言,区域的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的防洪规划等规划均属于前置性规划文件,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标准制定应以前置性规划为指导,一般不应超出上位规划的要求。而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行业规划,在满足规划目标的前提下,规划的标准应从有利于国土资源优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角度出发,与相关规划进行协调,使制定的规划方案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更具有可实施性。

(2)与相关标准规范相协调的原则。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涉及防洪、治涝、灌溉、供水、环境改善等多个部门与学科,为了适应规划和专业技术的需要,国家和各行业已颁布了一系列的标准、规程、规范等,以便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在开展相应规划和工程设计时能够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对规划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依据相关标准规范来制定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规划标准,不仅能够保证规划的先进性,使拟定的方案更合理科学,而且能够更好的与法律法规、区域经济及相关规划衔接。

2农村河道整治类型划分

(1)防洪排涝治理为主。一个区域的防洪排涝安全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到水系的防洪排涝功能。通过对项目区现状情况的分析,对于河道水质相对较好,但堤防护岸存在破损、河道淤积造成行洪排涝能力下降的情况应把规划的重点放在防洪排涝治理上。防洪排涝治理关注的重点应以保证河流的行洪过流能力,保障堤防护岸的稳定安全,要求堤防护岸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能够抵挡洪水的威胁。通常来说,流域中上游区域,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活动不频繁,相应的河流水质会较好,例如浙江省遂昌县位于钱塘江流域和瓯江流域的中上游,全县主要6条河流水质处于Ⅰ~Ⅲ类水之间,均符合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生态县,因此遂昌县从治理工程类型上就可以定位为以防洪排涝治理为主的类型。

(2)生态环境治理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都很重视河道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兴修了大量的堤防、水闸、泵站等工程,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基本达标。但由于工业企业的发展之后不重视污染的防治,或者是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大量施用,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等等原因,造成了部分农村地区的河流水质变差,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于这样的区域在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时,应把规划的重点放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生态环境治理关注的重点应以控制减少入河污染物的数量,提高河流水体的连通性与流动性,增加水体的纳污容量和自净能力,改善河流水质与生态环境[2]。通常来讲,位于流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经济 1

比较发达,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人口比较密集,河流水质相对较差。如浙江省嘉兴市的桐乡市是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是浙江省经济十强县(市)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境内水网交织,田地交错,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桐乡市的河道整治工作,一直走在浙江省前列,但桐乡市农村河道水质污染仍较严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农村河道现状水质均属于Ⅳ~V类,有的甚至是劣V类,不能满足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因此桐乡市从治理工程类型上就可以定位为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的类型

[3]。

(3)综合治理。有些县市由于地形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不均衡,县域内的各个乡镇差异性比较大,有可能不同乡镇的农村河道现状情况差别也较大,部分乡镇符合以防洪排涝治理为重点的类型区特点,部分乡镇符合以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类型区特点,或某个乡镇防洪排涝能力和河流生态环境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县市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综合整治。

3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措施

(1)清淤疏浚工程。清淤疏浚的目的是增大河流纵比降,降低河床高程,扩大河道的行洪断面,确保防洪安全。清淤疏浚的要点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机械设备配置情况以及河道淤积的不同类型,科学、务实地确定河道湖泊清淤计划。河道的清淤疏浚规模主要是确定清淤的深度,即要首先明确河道的规划河底高程与河道的断面型式。河网区和平原区的农村河道底高程可按照本区域或所在流域的水系规划的成果确定,对于农村河道没有明确规定要求的,可参考上一级河道的规划河底高程确定,一般来讲,农村河道的河道等级较低,规划河底高程可略高于骨干河道和重要河道。有通航要求的平原河道,清淤深度应满足航道等级的最低通航水深要求。丘陵区和山地区的山区性河道的清淤疏浚深度可结合防洪排涝分析计算满足河道规划标准要求的过流能力的河道断面,结合洪水位确定清淤深度。清淤后的河道的断面型式应满足岸坡稳定性的要求。对于河槽较宽的河道,河滩地不应随意挖除,因为滩地的切除无形中会增大堤防高度,降低了堤防的安全系数,易造成滑坡失稳。

(2)水系沟通工程。水系沟通的目的是打通断头河、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增加水体流动性、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充分利用河湖水系的调蓄功能,改善水环境。水系沟通的要点是:①“恢复河流故道”尊重自然规律,恢复河湖水系的沟通。②“扩大重要节点”对河道上阻碍过水的构筑物(桥梁、堰坝等)予以改建扩建或拆除。水系沟通工程的主要工程内容有引排水渠道及配套建筑物的整治,阻水桥梁的改造,阻水堰坝拆除或改建为可过水的低堰, 2

涵闸等控制性建筑物的的拆除或改建,池塘、湖泊和断头河的沟通工程等等。水系沟通工程应注意与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建设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3)河道清障工程。河道清障的目的是恢复河道的过流能力,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由于河道内违章种植和开垦、违章建筑物、构筑物的修建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河堤植被被破坏,河流过流断面减小,水流不通畅,局部形成回流与冲刷,从而导致河势发生变化,堤防、护岸、护坡、河岸等发生滑坡、坍塌,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等恶劣后果,不但影响了河道行洪、除涝等效益的发挥,同时也加大了河道内的淤积程度;另外人工障碍物阻碍了常水期水流的正常行进,局部形成死水,严重影响了河道景观。河道现存的天然或者人工障碍物比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河道淤积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农村河道的清障工作是十分必要及迫切的。河道清障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清理河道行洪断面范围以内会造成阻水的灌木、乔木等,违章开垦和种植的农作物、丢弃的固体生活垃圾等,违章占用河流滩地上房屋等构筑物。

(4)岸坡整治工程。护岸整治的目的是稳定河道,防止冲刷。传统的护岸整治多采用混凝土护岸、砌石护坡等人工材料。近年来,河道的护岸整治逐渐开始转为兼顾安全与生态的岸坡防护技术。与传统的护岸相比,生态护岸除了满足防洪工程安全外,同时兼顾了环境美化、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提升环境美学价值的功能。河道岸坡植被对于栖息地、自然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增加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河道岸坡植被规划时应根据河道常水位、洪水位的变化合理布局。选择植物品种时应尽量利用本地植物为主,尽少引种外来植物,避免外来植物入侵危害。植物品种的选择应兼顾景观需要,考虑能适应不同季节,以及具一定的观赏价值[4]。

(5)堤防加固工程。堤防加固的目的是保护村镇、农田、农居点等安全,降低洪涝风险和损失。对于单独采用堤防防洪的情况,应根据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通过水利计算确定要求河道通过的允许泄量及相应的设计洪水位。对于防洪系统中的堤防,应按照防洪系统中确定的堤防的抗御洪水标准,确定河道的允许泄量即相应的设计洪水位。上下游、干支流堤防的允许泄量要协调。农村河道堤防加固工程可采用流域防洪规划或县(市)的河道整治规划的已有成果。堤线应力求平顺,各堤段用平缓曲线相连接,不宜采用折线或急弯。堤防工程一般应修筑在土质较好的、比较稳定的滩岸上,尽可能利用现有堤防和有利地形,沿高地或一侧傍山布置,尽可能避开软弱地基、深水地带、古河道、强透水地基。堤线布置宜保留适当宽度的滩地,要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堤线应尽量选择在拆迁房屋、工厂等建筑物少的地带,并考虑到建成后便于管理养护、防汛抢险和工程管理单位的综合经营。农村河道两岸防护区内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差别较大时,可采用分段保护。 3

(6)截污治污工程。截污治污的目的是改善农村河道的水环境。截污治污的要点在于污染源控制。农村河道主要污染物分为两类,一类为村镇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造成的点源污染,一类为农业种植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造成的面源污染。点源污染可以采用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污水处理、截污纳管等措施。面源污染可以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耕作方式,包括合理使用肥料、作物轮作及维持土壤养分平衡等。或使用各种缓冲系统,包括河岸带缓冲区,天然或人工建造的湿地,森林缓冲带等。针对河道水质状况的不同,可以采取相应的水质处理措施,如人工湿地、生态塘、生态浮床、曝气富氧、化学修复等等。

4

篇二:乡镇防汛应急预案

《乡镇防汛应急预案》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了做好水灾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抗洪抢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国务院的要求和省、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特制本预案。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及《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九江市纪委、省监察厅关于在防汛抗洪中加强监督严肃纪律的规定》等有关规章制度。

二、基本情况( 散文阅读: )

xx镇是长江中下游一个大冲积洲,四面环水,方圆104平方公里,堤内面积54平方公里,可耕面积5.6万亩(棉花种植面积5万亩);辖12个行政村,159个村民小组,8700户农户,4.2万人;重点企业10家,中小学22所(其中,初中1所,小学17所),19个驻镇单位。

xx大堤始建于1954年,全长64华里,土质结构复杂,半数属沙质土壤结构,堤面宽度7—10米,堤身高程22.—23米(口高程),共有大小穿堤建筑22处(其中排涝机站10座,抗旱闸口12)座,大堤块石护坡全长仅10余公里。

存在的主要隐患:①上游83年决口堤段700米(21+300-22+000),渗漏严重,泡泉群集中;②xx村九组2700米(27+000—29+700)崩岸严重; ③xx外闸100米(4+200-4+300)地基沙土流失,闸口年久失修,损坏严重;④xx格子堤XX余米未护坡,崩岸严重。

三、组织指挥体系

镇政府成立防汛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镇的防汛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1、镇防汛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镇指挥部)

(1)、镇总指挥部

总 指 挥 长:xx(党委书记)

常务副总指挥长:xx(党委副书记、镇长)

副 总 指 挥长:xx

成 员:xx

(2)、各指挥分部:

①上游指挥分部(xx、xx、xx责任堤段)

指 挥 长: xx

副 指 挥长: xx

技 术 员: xx

成 员: xx

物资调配员: xx

②中游指挥分部(xx、xx、xx、xx、xx责任堤段)

指 挥 长: xx

副 指 挥长: xx

技 术 员: xx

成 员: xx

物资调配员: xx

③下游指挥分部(xx、xx、xx、xx责任堤段)

指 挥 长: xx

副 指 挥长: xx

技 术 员:xx

成 员:xx

物资调配员:xx

④xx指挥分部(xx责任堤段)

指 挥 长:xx

副 指 挥长:xx

技 术 员:xx

成 员:xx

物资调配员:xx

⑤中湖指挥分部(xx堤段)

指 挥 长:xx

技 术 员: xx

成 员: xx

物资调配员: xx

⑥后勤指挥分部

指 挥 长: xx

副 指 挥长: xx

成 员: xx

2、其他防汛指挥机构

各村汛其成立防汛指挥机构或相应的专业防汛抗灾组织,负责本村的防汛工作;遇重大突发事件,可以组建临时指挥机构,具体负责应急处理工作。

四、不同水位的应急措施

1、当长江洪水达到警戒水位(17.70米,吴淞口高程)时,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镇防汛总指挥长或常务副总指挥长主持会商,动员部署防汛工作,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镇党委、镇政府下派工作组,分赴各堤段指导防汛工作;各村巡逻队、抢险队全部上堤,严密布防,每1000米为一巡逻段,24小时巡逻查险,大村上抢队3支,中村上抢险队2支,小村上抢险队1支。(每支30人)

2、当洪水达到1983年水位(xx水位20.31米)时,各村巡逻队、抢险队、运输队全部上堤,每500米为一巡逻段,24小时巡逻查险,每1000米设抢险队一支(人员30人);同时各指挥分部根据水情,采取临时加高加固堤坝等紧急措施,确保大堤安全。

3.当洪水达到1998年水位(xx水位21.20米)时,全镇进入一级紧急状态,所有力量全力以赴上堤防汛;各村巡逻队、抢险队、运输队、预备队全部上堤;每150米为一巡逻段,24小时巡逻查险;每500米设抢险对一支(人员30—50人)。

五、人员紧急撤离方案

1、风险溃堤分析:

篇三:河道防洪应急预案

**市河道防洪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河道防洪应急预案是针对因突发事件导致河道面临重大险情威胁,影响河道防汛安全,为有效防止和减轻洪水灾难,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到有计划、有预备地防御洪水,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实施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增强防汛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保证防汛指挥系统科学化、规范化,保证河道安全而预先制定的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治理条例》、《山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等,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长治市流域内突发性洪水灾难的预防和应急处置。防洪应急预案是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洪水灾难所预先制定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是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实施指挥决策和防汛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本预案适用于长治市河道遭受大洪水、超标洪水等特大自然灾难及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当发生以下情况时,考虑申请启动本预案:(1)超标准水文气象灾难;(2)超设防标准地震灾难;(3)地质灾难;(4)工程本身突发的重大险情事件;(5)上游溃坝;(6)战争或恐怖事件及其它不可预见事件;(7)其他上级部门要求启动本预案的。

启动程序根据工程特点、面临的灾难或重大突发事件可能产生的险情,由市防汛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指”)实施启动。

(四)工作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治理转变,不断提高防洪减灾的现代化水平。

1、防汛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

负责;严格服从上级防汛部门统一指挥、调度,服从大局,团结抗洪。

2、防汛工作遵循“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方针,克服麻痹侥幸心理,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团结协作,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3、坚持依法防汛,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主要承担防汛抗洪的急难险重等攻坚任务。

4、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紧急抢护措施,力保水库安全,减轻灾难损失。

5、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目标,在规定的防洪标准内,保证主要河道堤防不决口,水库不垮坝。遇超标准洪水时,采取相应对策,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

二、流域基本概况

(一)河流水系:本市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流域,主要有海河流域的浊漳河、清漳河、卫河以及黄河流域的沁河、丹河、入汾小河等。

浊漳河是长治市的第一大河,流经全市12个县(市、区),流域面积9991km2,占全市流域总面积的71.9%。流域呈扇形分布,上游分南源、西源、北源三大支流,主干流的流向为由西向东贯穿全市除沁源以外的所有县区。

浊漳河南源发源于长子县西部发鸠山圪洞沟。流经长子县、长治县、长治市郊区、潞城市、襄垣县,在襄垣县甘村与浊漳河西源汇合。南源河道全长104km,流域面积3477km2。主要支流有丹河、陶清河、岚水河、石子河、绛河等。

浊漳河西源发源于沁县漳源镇岩村北,流经沁县、襄垣,在襄垣甘村与浊漳南源汇合进入浊漳河干流,浊漳西源河道全长80km,流域面积1689km2。主要支流有迎春河、圪芦河、白玉河、郭河、徐阳河、淤泥河等。

浊漳河北源发源于晋中市榆社县北部的三县垴,经榆社流入我市武乡县,境内涉及武乡、沁县、襄垣三

县,在襄垣县小蛟村南汇入浊漳河干流。流域面积2010km2,长治市境内河长55.5km。主要支流有云簇河、涅河、贾豁河、洪水河、史水河等。

浊漳河南源、西源在襄垣甘村合流后始称浊漳河干流,在襄垣县小蛟村浊漳河北源汇入。浊漳河干流除接纳浊漳河三源外,还有平头河、源庄河、小东河、平顺河、露水河汇入。境内流域面积2715km2,河长124.7km,其中甘村--小蛟29.7km为上游部分。浊漳河干流涉及襄垣、黎城、潞城、平顺,在平顺县马塔村东出省流

入河南林州。

沁河属黄河流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也是长治市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霍山东麓沁源县王陶乡的二郎神沟,境内河长98km,流域面积230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6.6%。境内汇集了聪子峪河、赤石桥河、紫红河、白狐窑河、狼尾河、柏子河、青龙河等支流,至中峪乡龙头村流出长治市境。

(二)工程概况

建国60年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源工程建设,兴建了大批供水工程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对抗御旱、涝、洪等自然灾害发挥了显著作用。全市现有水库75座(不包括在建水库),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64座。总库容达10多亿立方米。

浊漳南源流域内修建有水库38座,包括大型漳泽水库1座;中型水库6座,申村、鲍家河、陶清河、西堡、庄头、屯绛水库;小型水库31座;

西源建有水库17座,包括大型后湾水库1座,中型圪芦河、月岭山水库两座,小型水库14座。

北源有水库5座,包括大型关河水库1座,小型水库4座;

浊漳河干流流域内建有小型水库11座。

清漳河流域建有小型水库1座。

卫河水系郊沟河流域建有小型水库1座。

沁河流域内建有小型水库2座。

(三)水文、气象

本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差异分明,日照充足,气候宜人。年均日照2418-2616h,平均气温8.6-10.4℃,年无霜期155-184天。多年平均降雨量573.3mm,降水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降雨充沛,秋雨多于春雨。汛期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且年际变化较大,而且有连续干旱与连续丰水的特点,局部地区极易形成山洪和大暴雨。从地理位置来看,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略低,中部地区相对平坦,居民密布,工农业集中,河网发达。

浊漳南源设有漳泽水库基本水文站、北张店水文站和申村水库、屯绛水库、陶清河水库、西堡水库专用水文站;西源有后湾水库基本水文站;北源设有石栈道基本水文站、关河水库专用水文站;浊漳干流设有石梁基本水文站;沁河流域在沁源境内设有孔家坡水文站。

流域内设有省辖雨量站65处、气象部门雨量站12处,边界晋中、临汾、晋城境内雨量站27处。

(四)洪水灾害概况

浊漳河是我市的主要河流,这一地区暴雨洪水发生相对频繁,从元朝开始就有史料记载,600多年间发生较大洪涝灾害20余次,平均30年左右发生一次,小洪灾害不计其数。浊漳河历史最大洪水洪峰流量达11500m3/s,发生在1849年6月;第二大洪水发生在1937年8月,石梁站调查洪峰流量5300m3/s。1949年以后,56年、62年、75年、82年、93年均出现过较大洪水。

浊漳河的洪水均系暴雨形成,洪水主要集中在7、8两月,峰高量大,洪水涨落迅猛。南源、西源、北源和干流同时发生大水和情况还未曾出现过,但局部同时发生洪水的情况存在,西源、北源一次洪水的过程一般在一天左右,一次完整的洪水历时不足三天,干流和南源一般在二天以内,最长不超过五天。从历史资料看,浊漳河洪水主要发生在北源及其支流,其次是南源。西源洪水不很突出,干流虽受太行山东麓暴雨的波及,范围不大,但是局部暴雨形成的洪水时有发生,范围小、时间短、易造成灾难。

沁河流域降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暴雨多集中在6-9月,最长持续时间为2天,每遇大雨或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极易形成洪灾。历史记载最大洪水发生在1993年8月4日,沁河洪峰流量为2210m3/s,重现期为150年左右,242个村遭受洪灾,死亡10人。其次是1988年8月14日,洪峰流量为613m3/s。

三、突发事件危害性分析

(一)重大工程险情:出现重大险情的主要因素一是水库出现重大险情的因素:流域内的64座小型水库除几座改造达标外,大多水库防洪标准低、质量差、隐患多、遇有大水或地震、地质灾难,有漫堤决口的隐患,给下游河道造成洪涝灾难。二是河道出现重大险情的因素:河道防洪标准低,遇有大水,洪水将会泛滥成灾。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危及两岸居民、工矿企业、学校安全。

根据形成重大险情的因素,流域出现重大险情的种类有:水库漫顶垮坝,堤防出现渗水、脱坡、管涌、漏洞、跌窝、裂缝、坍塌、崩岸和漫溢等类型。

(二)水库大坝溃决

1、导致水库大坝溃决的主要因素:流域内大中型水库基本进行了除险加固,达标过关,而且防洪标准相对较高。主要是小型水库存在问题严重:一是输水管淤

塞严重;二是库内淤积严重;三是大坝坝体年久失修;四是溢洪道阻水严重,设施老化,影响行洪。

2、可能发生的水库溃坝形式主要有漫坝溃决、管涌溃决。

(三)河道堤防决口

1、导致堤防决口的主要因素:一是河道堤防防洪标准低,仅满足除涝标准;二是河道中下游阻水建筑较多,河道狭窄,排洪不畅;三是河两岸堤防残破不连续。

2、河道堤防决口主要形式有壅水漫堤和堤防坍塌、崩岸等。

(四)工程安全监测

水库工程安全监测项目主要有雨量、水位、流量(入库、出库)、渗流、变形等项目。

河道堤防工程安全监测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河势演变、险工变化、堤防隐患等项目。目前,流域内主要以水文部门和部分大中型水库专用水文站观测为主。

堤防安全监测重点是堤身和堤基,对堤身和堤基的裂缝、渗水,危及堤身安全的较大问题要及时处理。

(五)洪水调度方案

1、水库调度方案:水库洪水调度方案具体按各水库相应防洪预案执行。涉及库群联合调度要充分考虑上、下游协调一致,及时通知下游转移、撤离等安全措施。

2、河道洪水调度方案:防御标准内洪水,当遇不超过20年一遇洪水,确保浊漳干流、三源、沁河及主要支流堤防安全,确保河堤两岸县城、沿河乡缜、主要村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主要河段20年一遇洪水设计流量见附表)

防御超标准洪水,当遇超过20年一遇洪水,要搞好流域内大、中、小型水库的优化调度,最大限度拦蓄洪水,根据河流水量情况迅速通知下游,分析下游河道水情,适时把握水库开闸时机。加强市区、主要县城段防守,确保左右堤防安全。当河道洪水位超过保证水位且水位继续上涨时,市防指发布紧急汛情命令,组织动员社会各部门力量全力抢险,力保水库安全,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险情监测与报告

(一)险情监测与巡查:汛期主要对水库各要害部位、启闭设施,河道堤防、涵闸、排水沟;对险工险段及正在建设的河道治理工程巡查。

1、工程险情监测、巡查:水库险情检测与巡查按水库防洪预案执行。检查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日常检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汛前、汛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