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河道治理解决方案

方案大全2019-03-24 03:26书业网

篇一:河道治理方案

第一章 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

本次工程范围*********。

二、编制依据

1、**招标文件)

2、《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

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4、《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

5、《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规程》(JGJ104-97);

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7、《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SL 211-2006;

8、《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SL/T225-98;

9、《水利工程强制性条文》。

第二章工期及质量目标

根据招标文件规定,本工程要求于2014年7月20日开工, 2015年7月19日竣工,工期为365日历天。

工程质量标准:合格。

第三章施工准备情况

(一)组织机构及施工队伍准备

1、选拔优秀项目经理,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建立相应机构,配备技术、施工、质量、资料、安全、机械、用电及后勤等项工

作的负责人和管理人员。

2、根据工程特点和采用的施工组织方式,确定合理的劳动组织,建立相应的专业队伍。

(二)技术准备

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编制实施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技术管理办法,认真学习有关“规范”“规程”等。

(三)临时设施三通一平

临时生活.办公用房准备 项目部租用民房,下设办公室、会议室等。

第四章施工组织管理网络

在施工过程中,我公司将认真贯彻、落实以“安全、质量、速度、效益”八字为方针的原则,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

勤员、资料员

第五章施工总体部署

1、施工计划:我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详细阅读,分析施工图纸和有关文件,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施工计划进行。

2、施工平面布置:

(1)、我们认真分析了图纸,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本着符合实际需要和便利施工的原则,避免给场地及沿线附近居民日常生活和环境造成影响,对本工程作出了合理布置。

(2)施工队的临时驻地:根我公司施工队的情况,我公司施工人员均集中居住在附近临时租赁员工宿舍,交通方便,可满足施工时人员的随时调配。

第六章主要施工方法

一、围堰、排水

结合地形条件,本工程采用土石围堰,堰体采用河道开挖料,迎水面用编织袋土防护。根据水力计算,枯水期围堰平均高1.5m,堰顶宽2m,迎水面边坡1:2.0,背水面边坡1:1.5。

导流工程拆除后,所用填筑材料经捡集后用至下游土堤填筑或下游围堰填筑。

围堰土方填筑利用59kW推土机集料,1m3挖掘机装8t自卸汽车运,74kW推土机分层摊平,13.5t振动平碾分层压实。

跌水堰和水域开挖形成的基坑渗水采用明排方式,基坑内临围堰一侧,挖排水沟,视渗水情况每间隔20~30m设一集水井,用潜水泵抽水至围堰外侧。

施工建基面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在建基面一侧设排水沟,视实际情况隔一定距离设集水井,用潜水泵抽水至建基面外。

二、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采用2m3挖掘机挖土,回填用土就近堆放,弃土用8t自卸汽车运至其它用土区,

土方开挖时,为保证施工正常进行,必须做好排水工作。排水采用潜水泵明排的方法,在局部基床一侧设置排水沟和集水坑,使渗出的地下水和流入的地表水汇至集水坑,用水泵抽出基床外,坡顶设截水沟拦截地表水。

三、土方填筑

土方填筑前,先进行现场生产试验。根据设计要求、施工设备填筑用土料情况等条件,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包括:铺土方式、铺土厚度、碾压遍数、碾压机械行走速度、填料的最优含水量等。

土方回填采用74kW推土机推土并压实,推土机无法压实的地方用蛙式打夯机夯实,回填土采用开挖时临时堆放的开挖土方。

四、格网石笼施工

格网石笼采用自卸汽车运输石料,石笼就地编制,手推车搬运石料,人工填石料,汽车起重机配合人工吊装格网石笼。

五、卵石、砂砾石垫层

卵石、砂砾石垫层采用15t自卸汽车运输,59kw推土机摊铺,13.5t振动平碾压实,临近建筑物处采用人工辅助铺料,辅以2.8kw蛙式打夯机夯实。

六、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工程采用采用0.8m3混凝土搅拌机拌制,人工立模绑扎钢筋,8t自卸汽车拉运0.65m3混凝土吊罐,汽车起重机吊运混凝土入

仓,1.1kw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七、反滤土工布铺设

反滤土工布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铺设,具体施工工艺如下:

1、土工布在铺设前应进行复验,质量必须合格,有扯裂、蠕变、老化的土工布均不得使用;

2、坡面上土工布的铺设,其接缝排列方向应平行或垂直最大坡度线,且应按由下而上的顺序铺设,坡面弯曲处应使布和接缝妥贴坡面 ;

3、铺布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布的外观有无破损、麻点、孔眼等缺陷,若发现缺陷,应及时用新鲜母材修补,补疤每边应超过破损部位10~20cm;

4、土工布铺设完毕、未覆盖保护层前,应在布的边角处每隔2~5m放一个20~40kg的砂袋压重。

八、砌体工程

浆砌石工程一般采用人工砌筑浆砌石,施工采用砂浆搅拌机拌制,胶轮车运输砂浆,人工搬运块石砌筑。石砌体所用的石材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和裂纹。景观石块砌筑自下而上进行,石块摆放时应大小搭配,错落有致,力求摆放美观;置石的放置应力求平衡稳定,给人以宽松自然的感觉。

第七章 季节性施工措施

一、冬季施工措施

1、做好冬季施工混凝土、砂浆及掺外加剂的试配试验工作,提

篇二:河道治理方案

2013年苏坡六斗渠下河排水口(W7301 ~ W7313)污水治理方案

一、概述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2013年苏坡六斗渠下河排水口(W7301 ~ W7313)污水治理方案 1.2项目位置

项目位置:成都市武侯区 1.3项目业主

项目业主:成都市武侯区统筹城乡工作局

2.设计依据及范围 2.1设计依据及参考资料

(1)成都市武侯区统筹城乡工作局委托我院进行本项目方案设计的委托书; (2)《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3)《关于武侯区2012年黄堰河等重点河道治理工程立项的函》;

(4)《成都市2012年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任务》(成环治办【2012】21号); (5)《2012年中心城区下河口排污治理工作第三次联络员会会议纪要》(成雨污阅【2012】6号);

(6)河道现状1:500带状地形图;

(7)《2012年黄堰河等重点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成果及专家评审会议纪要;

(8)《成都市主城区排水规划》(2005.12)。 (9)地形实测资料

(10)武侯区河道排污口调查资料 2.2设计范围

本项目设计范围为成都市武侯区苏坡六斗渠的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

苏坡六斗渠起点接苏坡支渠,终点接二道河,设计总长度约2.1km,河道宽度约2.0~3.0米。现状苏坡六斗渠河堤已基本按规划形成,部分已覆盖为暗沟,全线河道存在一定程度的淤积,且现场实测共有13个排污口(排污口编号为W7301~ W7313),排污口埋深基本为1米左右,当地居民产生的污废水直接排入苏坡六斗渠,对水质产生严重

图1.1本工程地理位置图

污染。 3.项目背景

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

35号),提出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深化重点领域污染综合防治的要求,2012年5月四川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环保重点工作及贯彻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意见》,对国务院的意见进行了实施安排,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强力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和加强重点小流域和湖库污染综合治理的工作,文中更明确表示对未完成减排任务的地区,实行行政问责和“一票否决”。

根据上述文件和精神要求,成都市政府相继下发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成都市2012年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及目标分解方案》,对具体工作进行了安排。

成都市武侯区位于中心城区南面,因蜚声中外的武侯祠坐落于区内而得名,是1990年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建立的新城区,被国务院定位为高科技文化区。近十年来,随着武侯区城区范围扩大,人口增加和工业发展,区内43条河流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三环外的总计32条相关河流由于市政排水设施薄弱污染较为严重,大部分河流水质为劣Ⅴ类,部分河道黑臭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武侯区和成都市的生态环境。《成都市2012年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及目标分解方案》中明确提出需对相关河道进行专项治理工作。 4.河道沿线现状概况

拟建河道沿线地势较为平坦,主要以耕地、农房、小区居民房等为主。 5. 项目条件 5.1自然条件 5.1.1地理位置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东经102o54’~104o53’和北纬30o05’~31o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地区毗邻,南面与眉山地区相连,西南与雅安地区、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

成都市武侯区位于蓉城锦江之南,是1990年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建立的新城区,因境内蜚声中外的武侯祠而得名,是成都市五个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

5.1.2气象

成都地区为典型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其主导风向为NNE风向,常年平均风速1.2m/s,最大风速28m/s,年平均风压140Pa,最大风压约250Pa。年降水量1000mm左右,最大日降水量195.2mm,七、八月份雨量集中,易形成暴雨;多年平均气温16.2°C, 极端最高气温38.3°C, 极端最低气温-5.9°C。

5.1.3水文

经过武侯区的大小河流共有43条,其中三环内主要有清水河、肖家河和高攀河等8条河流,三环外主要有江安河、黄堰河、三吏堰、苏坡六斗渠和其它相关联共计35条河道。

5.1.4地质概况

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

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25公里,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45公里,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应属稳定区。路段区属稳定场地。从区域上看,工作区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沉降带之川西褶皱带中的成都拗陷。属扬子准地台中的四级构造。成都拗陷与成都平原分布基本一致,系走向N30°~40°E,西陡东缓,不对称的向斜断陷盆地,北起安县,南抵名山,西以龙门山前、东以龙泉山为界。“喜山”运动以来,一直处于相对下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之上。

据历史地震调查,拟建场区尚未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历史记载与证据,已有地震反应,均为周围地震波及所致。如叠溪、松潘、平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中的强震,波及到工作区,烈度在7度左右。

综上,工作区就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说,是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中的地壳稳定区。 5.2流域现状

现状苏坡六斗渠河堤已基本按规划形成,部分已覆盖为暗沟,全线河道存在一定程度的淤积,且现场实测共有13个排污口,排污口埋深基本为1米左右,当地居民产生的污废水直接排入苏坡六斗渠,对水质产生严重污染,其多个监测断面显示为劣Ⅴ类水,严重影响了周围居住环境。

两岸修建堤防,水环境优雅,为市民休息娱乐提供场所,大大提高区域形象。

图2-2 整治后效果图

二、下河排水口治理工程

本次对苏坡六斗渠做临时截污,现场实测共有13个排污口,排污口基本位于苏坡六斗渠左岸(东侧)深度基本为现状地面以下1米,排污口规模较小,当地居民产生的污废水直接排入苏坡六斗渠,对水质产生严重污染。本次设计在河道右岸(西侧)

道路下修建截污管道,收集居民生活污废水后,统一排入与本河道相交的武青路已建污水管中,河道深约为1.0~1.5米,本次沿路布设截污管覆土约为1.5~2.0米,用户排污口均可在不设倒虹的情况下,直接接入截污主管中。经过本次截污,基本能将现场实测排污口逐一治理。

图2-1 河道现状图

5.3预期效果

经过此次整治,能够达到以下预期效果:河道泥沙淤积得到清除,水质明显改善,

1.总体设计思路

1.1流域整治、区域规划

根据本项目附近相关的河流分布、河流的水环境功能分区、流域环境容量,从区域性、系统性出发,从流域范围全面统筹安排,以保护水资源、提高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力争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2综合整治、相互协调

本项目截污工程设计是在河道综合整治下的截污设计,是解决自身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环境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截污工程设施及系统应在总体规划方案的指导下,与其它专项规划进行全面密切协调,与相邻道路的排水工程、河道截污工程设计紧密衔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与其它各市政管线在空间上便于平面协调和竖向综合。

1.3方便可行、安全可靠

污水系统的布局要便于适应规划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时序安排,污水系统要技术可行、便于施工;污水系统要经济适用,节省投资;污水系统要通畅、安全、可靠,并要便于维护管理。

1.4低碳生态,节能减排

截污管道尽量按重力流布局,避免设置提升泵站,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体现节能减排的要求。

1.5近远期结合、永临结合

根据设计思路,对于非建设区段排水管道设计采用近期和远期结合,永久设施和临时措施结合的原则。 2.设计原则

1、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达到保护环境、保护城市水资源、改善投资环境及旅游环境、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目的。

2、根据现状情况和发展情况,结合远期规划做到工程科学合理,既适应现状排水情况又可适应远期发展状况。

3、结合地形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优势,尽量减小工程投资,经济合理。 4、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充分发挥工程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3.设计采用规范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修订版) (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3)《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7)《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8)《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份)(建标[2000]202号) (9)《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文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1.10)

(10)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下发的《成都市城市道路各类地下管线检查井、井圈、井盖设计施工补充规定(2011年版)》 4.设计标准

4.1污水管道设计流量

根据成都市的特点,在确定城市总污水量之后,为方便下一阶段片区污水规划方案的编制及污水管道的设计建设,通常采用污水单位面积比流量的方式以确定服务某片区的污水管管径及坡度。

根据成都市总体规划要求,污水管道规划可参考采用单位面积定额法确定流量(最高日最高时),按下表计算:

成都市主城区污水管网规划面积定额一览表

5 污染源现状情况 5.1污染源情况调查结果

根据现场踏勘,发现苏坡四斗渠总共有13个排污口,13个排污口中生活污水排放口11个,生产废水排放口1个,洗车场废水排放口1个,各个排污口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排污口调查情况表

本项目位于成都市三环路至绕城高速之间,因此将单位面积定额确定为1.2升/秒.公顷。

4.2其他设计参数 1)污水管道最大充满度

污水管道最大设计充满度见下表:

最大设计充满度

2)排水管道最大设计流速 金属管道为10.0m/s; 钢筋砼管道为5.0m/s; 塑料管道为8.0m/s。

其中非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经过试验验证可适当提高。 3)排水管道最小设计流速

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为0.6m/s。

篇三:最新河道综合治理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目录

第一章 综合说明 ................................................ - 1 -

1.1 项目名称 ................................................ - 1 -

1.2 项目背景 ................................................ - 1 -

1.3 编制依据 ................................................ - 2 -

1.4 项目建设单位 ............................................ - 2 -

1.5 项目建设地点 ............................................ - 2 -

1.6 建设内容与规模 .......................................... - 2 -

1.7 建设周期 ................................................ - 4 -

1.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 4 -

1.9 工程管理 ................................................ - 4 -

1.10 综合评价 ............................................... - 4 -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 - 6 -

2.1项目区位? ............................................... - 6 -

2.2 项目区自然条件 .......................................... - 7 -

2.3项目区背景 .............................................. - 10 -

第三章 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 12 -

3.1项目建设必要性 .......................................... - 12 -

3.2项目建设可行性 .......................................... - 15 -

第四章 规划设计布局 .......................................... - 18 -

4.1指导思想 ................................................ - 18 -

4.2工程等级 ................................................ - 19 -

4.3规划设计原则 ............................................ - 19 -

4.4总体布局 ................................................ - 21 -

5.1河道疏浚工程 ............................................ - 22 -

5.2防洪护坡工程 ............................................ - 25 -

5.3护村坝工程 .............................................. - 26 -

5.4景观跌水工程 ............................................ - 27 -

5.5河道护砌工程 ............................................ - 27 -

5.6节水灌溉工程 ............................................ - 28 -

5.7围栏防护工程 ............................................ - 38 -

5.8防洪道路工程 ............................................ - 39 -

5.9 登山步道工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0安全防护林工程 ......................................... - 41 -

5.11水土保持林工程 ......................................... - 41 -

5.12生态经济林工程 ......................................... - 41 -

5.13生态管理房工程 ......................................... - 42 -

5.14输配电工程 ............................................. - 43 -

5.15 区域环境整治工程 ...................................... - 44 -

第六章 施工组织设计 ........................................... - 44 -

6.1 施工条件 ............................................... - 44 -

6.2 建筑材料 ............................................... - 46 -

6.3 施工水、电、施工导流 ................................... - 46 -

6.4 主体工程施工 ........................................... - 46 -

6.5 施工总布? ............................................. - 47 -

6.6 施工总进度 ............................................. - 48 -

7.1 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 ............................. - 49 -

7.2 水土保持措施 ........................................... - 51 -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 - 52 -

8.1 环境与社会影响预测 ..................................... - 52 -

8.2 施工期环境影响 ......................................... - 52 -

8.3 环境保护措施 ........................................... - 52 -

第九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 - 57 -

9.1 组织机构 ............................................... - 57 -

9.2 项目实施方式 ........................................... - 57 -

第十章 项目建后管护措施 ....................................... - 59 -

10.1 管理机构设? .......................................... - 59 - 10.2 管理措施及办法 ........................................ - 59 -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 60 -

11.1 估算编制依据 .......................................... - 60 - 11.2 投资估算 .............................................. - 60 - 11.3 资金筹措 .............................................. - 62 - 第十二章 综合评价 ............................................. - 63 -

12.1 生态效益 .............................................. - 63 - 12.2 社会效益 .............................................. - 63 - 12.3 经济效益 .............................................. - 64 - 第十三章 结论及建议 ........................................... - 65 -

13.1结论 ................................................... - 65 - 13.2建议 ................................................... - 65 -

第一章 综合说明

1.1 项目名称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1.2 项目背景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财发[2010]46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下达2012年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指标的通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国农办[2009]163号)等有关规定及北京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201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立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任务,围绕北京市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拟通过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项目区生态综合治理,使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推进**镇观光旅游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1.3 设计依据

(1)《北京市郊区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

(2)北京市**县统计年鉴2011;

(3)北京市都市型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

(4)《**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

(5)《**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

(6)项目区影像图及1/10000地形图;

(7)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1.4 项目建设单位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由**镇人民政府组织建设实施。

1.5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镇东沟、南园、西拨子等三个行政村。

1.6 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河道疏浚工程、防洪护坡工程、护村坝工程、景观跌水工程、河道护砌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安全围栏工程、防洪道路工程、登山步道工程、安全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林工程、生态经济林工程、生态管理房工程、输配电工程、区域环境整治工程等。工程项目覆盖区域5000亩,共涉及东沟、南园、西拨子3个行政村,项目通过河道疏浚综合整治、周边农业设施改造、防洪道路硬化提升、林业多向治理、生态管理基础设改造及环境整治等,以取得综合治理的效果。本项目河道疏浚3000m,防洪护坡10500m2,

护村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