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略谈如何写好高考材料作文

高二作文2018-08-30 08:01书业网

略谈如何写好高考材料作文

一些地区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已由热极一时的话题作文逐渐转移到材料作文的设置上了,一些同学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当成话题作文乱写一气,导致偏题、跑题,失了不少的分数,以致高考场上严重失利。究其原因,是不懂得高考材料作文怎样写或怎样写才好。笔者就结合自己实际教学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谈谈高考材料作文,供高三师生参考。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的来源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或诗歌、漫画、名人名言,或最近发生的事件、报刊上刊登的新闻等等。这些材料有时是单个的,有时则是一系列、一组的。

在“给出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紧扣材料。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等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就决定了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应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写作基础。 材料作文可分为传统的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两大类:传统的材料作文是要求考生必须整体把握材料,抓住材料的核心内涵,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多角度立意,要求往往是“请根据上述材料,自行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等等;而新材料作文往往是在材料中提供可以立意的点很多,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发表见解,要求往往是“上述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上面几种说法各有其道理,你是怎样认为的”等等。

究竟怎样才能写好高考材料作文呢?

无论是传统的材料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其实写法都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在具体要求上略有不同罢了。要写好高考材料作文,首先要仔细地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几种可能的观点。如果是多篇材料,则要从中理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抓住主要矛盾。

材料作文的材料较多地来自历史事实或现实生活,它们往往反映了现实的某个方面、某些问题,所以材料作文中,论点的提炼一定要有现实意义。对这些观点的提倡或者批判,会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现实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客观现实,力求写出的文章具有现实意义。

面对灵活的表现形式,缤纷的文字内容,考生往往难以抓住材料的根本,导致作文偏题、跑题,成为困扰考生的疑难之症。其实写好材料作文并不难,面对材料,考生要做到“平心静气”,摒弃一切浮躁心情,调整好自己的写作状态,然后做好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一、做到审题“三清”

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哪类材料作文,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

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仔细斟酌。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传统的话题式”材料内容,要概括其中心,明确材料的主旨,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如果是“选择式”的新材料内容,需要选取一点,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从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的是“写作要求”。材料叙述后的

要求需要细细阅读,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的文字,最好作文里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或影子,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引材料”,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但最好引上。然后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地写作,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二、做到构思“三扣”

1.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联系材料的主要纽带,因此作文中的主题一定要明确突出,这是写出优秀作文的首要条件。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主题最好与所给材料有直接联系,并且在作文各个部分(开头、中间、结尾)都有体现,所以在构思时“点题”的设计就尤其重要了。当然其他散文小说等文体就另当别论了。

2.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论证无疑是全文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记叙文,重点部分就是最集中体现文章主题的部分,对这一部分的描写要尽量丰富、形象,从而明确其在文章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题。

3.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文章的亮点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它可以是全文的素材选择、情节构思,还可以是语言表达、修辞的运用等等,不管是哪个方面,总之需要考生把文章的亮点在有力地突出主题的同时明确出来,这样作文就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三、做到写作“五个一”

一个醒目靓丽的题目:“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精练又吸引人的题目,是一篇好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所以千万不要简单处理自己的作文题目,在拟题时要特别关注这一点。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文章的开篇要显示出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新颖、别致的开篇往往是吸引人的最主要的亮点。

一个点明主旨的关键句:在具体的写作行文中时刻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因此要想明确主题,至少一句点明主旨的话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结尾像是乐曲结束时的音符,越是回味无穷,越是让人觉得妙趣横生,余香缭绕。

一个整洁美观的卷面:试想谁愿意读一篇龙飞凤舞字迹潦草或斑痕累累一塌糊涂的作文呢?我想你也不会愿意读,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作文的写作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以上说的都是实际写作时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方法,希望考生能在平时多做练习、不断练习。把上述方法综合运用,养成写作习惯,做到得心应手,这样面对材料作文才能驾轻就熟,稳操胜券。

高考语文答卷得失谈

各位老师:

按照省教研室的要求,我所讲的内容应该从高考评卷的角度,谈一谈考生在答卷中如何适应评卷的要求,尽量做到多得分,少失分。发言的重点应该放在作文方面。实际上, 试卷一年有一年的情况,今年的情况不一定适合明年的实际。因此,我只能说尽量按照省教研室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和20多年的高考评卷实践的经历,谈一下考生在答卷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多得分少失分。

一、不要把材料作文当成话题作文来写。

从六省、区的评卷情况可以看出,今年的材料作文都要求从材料本身的整体含义去立意行文,否则,就有可能被打入二类卷甚至三类卷中去;而过去的话题作文评卷时,在这方面的要求则宽泛得多。这就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评分细则的主要差别,谁把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来写,就有可能造成失误。所以,要避免失误,就要:

.必须分清“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

(1)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有广义的材料作文和狭义的材料作文之别。

①广义的材料作文:广义的材料作文有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两种形式,文字材料包括提供材料进行改写续写、扩写、缩写、写读后感、写议论文等;②狭义的材料作文:狭义的材料作文专指给一则文字材料或漫画,让考生写一篇议论文的写作形式。现在所说的材料作文一般指狭义的材料作文,即给一则文字材料或漫画,让写议论文的写作形式。它的特点有两点:第一,在“对待”材料的态度上必须引述材料,第二,在文体上一般只能写成议论文。材料作文命题的基本格式为:“材料”+“要求语”。例如,95年全国高考材料作文,题目先提供了一首寓言诗《鸟的评说》,这是“材料”,然后要求考生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这是“要求语”。合在一块就是“材料+要求语”。

(2)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99年以来所流行的样式,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弱化审题,降低了审题难度;考生可以不管命题材料;话题只给范围,作文内容具有相当的自主性,不限制文体,给考生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话题作文命题的基本格式为:“材料”+“引导语”+“话题” + “要求语”。例如,03年的全国高考话题作文,题目先提供了一则韩非子的寓言《智子疑邻》,这是“材料”,然后是“引导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接着提出“话题”,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最后是“要求语”: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显而易见,有无“引导语”和“话题”以及文体自选还是必须写议论文,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形式上的区别,而开放性和封闭性则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根本区别,开放性和封闭性又主要体现在立意的自由度受多大限制上,这就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主要区别。必须分清“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

话题作文从99年至今连续流行了七年,并且还在不少地区流行,慢慢也出现了不少敝端,由于话题作文在审题要求上过于开放,作文中就出现了许多不着边际的立意,莫明其妙的观点,让评卷教师不好把握标准。并且大量的宿构和套作让不少投机取巧者沾了光。有人说:“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就指出了它的敝端。所以,为了避免话题作文带来的敝端,06年全国高考作文又回到了材料作文的形式。但是,它肯定不是简单的重复,走老路,而是对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又一次探索和尝试,它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有人把06年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而把98年以前的材料作文称为“旧材料作文”, 新材料

作文是对旧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突破和完善。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的材料作文需要准确审题、准确立意、避免随意性、有利于反猜题和防止“宿构”的优点,从而限制了近年来所流行的话题作文在审题立意上要求过宽的不足;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吸收话题作文在“对待”材料的态度上和文体要求上相对宽松的优点,从而克服了传统的材料作文在这两点上限制过死的毛病,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实际去灵活地“对待”材料;可以说,06年的高考作文,是介于老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材料作文。将老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优点结合起来,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过去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现在话题作文那样“过宽”。既考查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对写作的范围有适当的控制,同时又能扬话题作文开放的长处,准确的说,审题立意是材料作文的要求,写作形式和表达是话题作文的要求。

.要让考生把握住“新材料作文”新在那里?

新材料作文在是否引用原材料的要求上比较宽松。

老的材料作文评卷有一条多年的老规矩,写作中必须引用原材料,如果不引用原材料,只能从三类的下等去打分。所以,98年以前考生写材料作文都知道要引用原材料。现在,这个老规矩已经打破了。“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对待”材料的态度上比较宽松,当然,我们也提醒广大考生注意:由于在高考阅卷的特殊背景下那些没有明显引述材料、仅是暗合材料含意的文章很容易被误判为“偏离题意”,所以,广大考生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好究竟什么叫“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脱离材料的含意”就是在作文中要体现材料的观点或中心。这里特别要提醒广大考生一点:06年是因为考虑到连续7年考话题作文这个惯性,体谅到不少考生还是按话题作文的形式写的作文,因此评卷时,在“对待”材料的态度上比较宽松;不一定引用原材料去写作。但是,07年如果还是出这样的材料作文,考生选择议论文体进行写作时,我建议,一定要引用原材料,如果不引用原材料,可能要扣分,因为它毕竟是“材料作文”。写其它的文体则可以宽松自由些。

新材料作文可以写各种文体。

旧材料作文基本上都让写成议论文。新材料作文则可以写各种文体,它完全吸收了话题作文的优势,突出了“三自”作文的品格<B>——</B>自主确定立意、自主确定文体、自主确定标题。新材料作文一方面克服了旧材料作文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则强化了作文选材、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开放性,有利于考生的个性体验与自由表达。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手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文体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擅长写什么文体就写什么文体,而不像过去那样只能写成议论文。这里强调一下,自主确定文体就是可以写各种文体,但是,考生一定要在这各种文体中选定一种文体。一旦文体选定以后,就要严格按照这种文体的样式去写作,不要写成四不像。

二、要重点训练学生作文的立意能力。为什么?因为评分标准首先看的就是立意,一篇文章立意错了,形式再好也是毫无意义的。文章的立意清楚了,其它的标准就好把握了。教师评卷时首先看的也是立意,根据评卷教师的实际操作来看,一旦立意的分数被确定为某类卷,只要表达上无大毛病,表达的分数被确定为某类卷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当然也会上下略微浮动;至于说发展等级分数,也同样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立意对了,另两项跟着沾光,立意错了,另两项跟着吃亏,由此看来,立意的高下和正误,实在是关系太重大了。所以:要求学生作文时,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新材料作文,其“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那么,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就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要学会整体把握材料的寓意,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提炼出材料的观点,然后据此确定自己文章的中心和观点。这实际上是在同时考查学生的阅读概括提炼能力,

学生要把自己平时学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运用到作文的审题当中去。2006年的材料作文,实际上是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这实际上是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了,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提炼话题的能力。老师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通过读,学会概括中心,提炼观点,提炼话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立意能力和写作能力。

.要训练学生从最佳角度进行作文立意。

一则阅读材料,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几个观点,概括出几个中心,这该怎么办?06年高考作文题目的“要求语”中,涉及命题立意要求的主要有“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和“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三个关键语句。那么,句中的“全面理解”和“侧面”与“角度”,究竟指什么?既要求“全面”,又可以“侧面”,这不是矛盾么?后一句中的“不脱离材料的含意”,究竟是只指材料的整体含意,还是既可指材料的整体含意又可指材料的局部含意?我认为其中是有高下区分的。评卷时就会要求分出来,其最佳角度立意就会被评为一类卷。因此我建议,要训练学生从最佳角度进行作文立意。这个最佳角度,一方面指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材料寓意,这当然是最佳角度。另一方面,在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的情况下,选择一个符合传统认识和看法的角度去立意,这也是最佳角度。比如06年的材料作文,真正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去作文立意的考生非常少,那么,剩下的角度:从牧羊人和儿子这两个角度去选择的话,从牧羊人的看法就是一个最佳角度。它比儿子看法的角度要恰当得多。大多数人都认可牧羊人的话,拉封丹这个寓言的传统含义也是这样,选择这个角度,可靠性就大一些。选择儿子的角度,就要冒一定风险。再比如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立意的最佳角度一定是批评南郭先生,指出做什么都要有真才实学,而不能滥竽充数。这样最保险,立意上失分的可能性不大。假若从齐宣王的角度立意,批评他不该推行大锅钣,让那些无真才实学者蒙混过关,角度虽新,但可能有一定风险,因为他不是此故事的传统含义。假若从南郭先生邻人的角度立意,批评邻人不该好人主义,包庇纵容南郭先生滥竽充数,那风险就更大。所以我主张,在平时可以多创新,但在高考时须稳妥,没有很大的把握去自圆其说,就不要冒险。平时创新失败了有补救的机会,高考失败了可是人生的大事。写平稳文,不写冒险文,是我的基本主张。

要训练学生从材料的整体含意去立意行文。

从98年以前的“旧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的要求来看,“旧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一般是: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从当时的阅卷实际来看,考生立意行文时所能自选的“切题”的“角度”,都只能是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与全面观照后的某一出发点与立足点。例如, 97年全国高考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材料2”助人为乐和“材料3”悄悄走开,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考生要想“切合题意”,就只能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从“怎能?悄悄走开?”“奉献才会得到爱”“乐于助人要从自我做起”等立足于材料整体含意的“角度”去立意行文。从2006年高考全国卷改命“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意图来看,就是要用“旧材料作文”所要求的“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来限制话题作文在审题要求上过宽的不足,从而,有效避免宿构文章和套作文章大量出现。所以,我们必须多让学生练习全面地把握审视材料而立意。在命题思路上,延续了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注重考查辩证思维,形成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型”作文题目, 03年的话题作文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04年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05年的“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都强调从材料的整体含意即两个方面去谈,否则就是偏离题意,可能归入三类卷以下。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材料作文”,立意行文要想“切合题意”,就都必须立足于材料的整体含意。 .立意要符合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认知规律或自然规律。

比如说大家都认为拉封丹的寓言是批评讽刺乌鸦,因为乌鸦不可能像鹰一样抓羊羔,这是自然条件自然规律决定了的,那么,从牧羊人批评讽刺乌鸦这个角度立意就是正确的。命

题人增加了牧羊人儿子的一句话,有人赞美其为题目的亮点,但也可能是一个败笔,因为它不符合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认知规律或自然规律。尽管命题人的用意可能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它对考生却是一个致命的误导:创新可以不考虑客观条件的限制。“乌龟学飞”的寓言故事同样证明这种思维方法的荒谬,假若通过这个故事来认定,乌龟具有虚心好学的品质,很值得学习,那一定会让人笑掉大牙,觉得这人脑子有问题。文革前“工业学大庆”,大庆劳动模范王进喜有一句著名的话,“干革命工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其中有个“创造条件”的因素,这是对的。到文革中,有人把它变成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这是错的,没有条件也要上,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蛮干,蛮干必定失败。所以,作文立意,要符合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认知规律或自然规律。

三、写作中,内容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审清题目和要求是关键中的关键。

关于审题,大家都知道是多么重要,似乎不用我在这里多说,题目审不清,立意肯定出偏差,立意有问题,归入三类卷以下是非常可能的。但每年由于审题失误而得低分的考生又不在少数。怎么办?我觉得,审清题目和要求是关键中的两个关键。材料作文没有题目,那就一定要审清材料的整体寓意,审材料就是审题目,上面已经说得较多,这里不再多说。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就是审话题和题目,对题目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审,从中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含义,把握文章写作重点,确定立意。例如,96年的漫画材料作文,在《给六指整形》和《把大腿截错了》两副漫画中进行比较,写一篇艺术鉴赏类的文章,题目是《我更喜欢漫画A或B》。审题时,题目中的“更”字就是关键字,一个“更” 字体现了比较后得出的结论,这个比那个更好。作文时就要对两副漫画进行比较,严格说,漫画B《把大腿截错了》从立意上看要比漫画A《给六指整形》深刻得多,它反映出个别人的责任心荒唐到何等地步。而《给六指整形》容易看出病指,出错的机率不大,但它画面简洁,讽刺意味很浓,有漫画的讽刺效果;而《把大腿截错了》记实味很浓,不大像漫画,但确实令人不寒而栗,难怪当年高考题目一出来,医学界的抗议之声不绝于耳,确实有振聋发聩的效果。两副漫画是否进行了比较就是当年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有的考生从头到尾只写我喜欢漫画A或喜欢B,就是不提另一副画,写得再好,那也只能得三类卷以下的分了。再如,99年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不少考生没有认真审视“移植”的确切含义,把“移植”当成了“移走”,不知道“移植”是此物嫁接到另一个物体上而成活。比如,有考生写,把惨痛的记忆从脑海中抹去,忘掉惨痛一幕。还有的考生把“记忆移植”当成了“大脑移植”,这些“审词不清,似懂非懂”的失误,都造成了得分在三类卷以下的可能性,教训是很深刻的。再如,01年的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少考生写成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把“答案”当成“生活”,也是审题不清的典型表现。一着不慎,全篇皆输,这是审题目不认真的恶果。

.文章中心或论点必须明明白白地点出来。

上面说了这么多有关文章立意的内容,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确立文章中心以后,就要明明白白地把文章中心点出来,这有利于评卷教师看清你的文章中心,避免说你中心不明确。而中心不明确是要被归入三类卷的,甚至有可能列入与话题或材料无关,进入五类卷的行列,这非常危险,特别是那些小说诗歌等,用文学形象去表现主题的作品,中心比较隐晦,这就更危险,怎么办?我主张,在高考中,要写明白文,做明白人。在文章开头或结尾,一定要把观点亮出来。有人说,议论文好办,可以这样做,文学作品不好这么做。我觉得,文学作品也可以这样做,只是不要太直白,不要像课堂上归纳总结中心思想那样说,本文表现了什么什么思想。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可以通过抒情性的句子,也可以通过作者旁白的形式,发表感叹性的议论,去把文章的观点或中心表达出来,而不要让读者(评卷教师)去猜,去感悟,他猜不出来的时候,就干脆不猜测了,给个低分拉倒,这就糟糕了。高考的考场上,不适宜搞主题深邃的文学创作,有兴趣的,只能在平时练练。例如,2000

年的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下岗之后》的记事文章,内容是记一位下岗工人,40多岁工厂倒闭,没了工作,整天东奔西走,想找个活干,挣点钱。他摆过地摊,赚不住钱,卖过衣服,无人问津。蹬过三轮,拉不上客人,甚至有时候趁下雨天去卖雨伞、雨衣,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却还是没工作。文章写得很感人,主人公的情形令人同情。一天早上,他发现上班的人们,一边骑车一边吃着东西,急匆匆赶路的情况,就想,能不能回去络点络馍,卷点菜,趁上班之前的早上,在路边卖一卖?他尝试着做了,结果,卖得还挺快。他就多做了些,并做点稀饭,结果,吃的人还挺多。慢慢地,他在路边租了间房子,开了个小饭馆,生意越做越红火,就扩大了门面房,进行了装修,到他饭店里吃饭的人就更多了。一天晚上,饭店关门打烊以后,他把白天收入的钱归在一起,一边数着钞票,一边心里美滋滋地想:“天无绝人之路,道多着呢!”这篇文章文笔相当好,但在一开始,却被打了低分,原因是文章与话题无关,下岗以后开饭店,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什么关系呀?这是严重偏离题义。但作文组认真研读后认为,这是一篇非常扣题的好文章,主人公美滋滋数钱时的内心独白:“道多着呢!”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不谋而合,这条道走不通,还有别的道,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不就说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吗?结果定为优秀作文。文章的一句话,“道多着呢!”救了这个考生,这说明在文学类的作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多么重要!不点中心,就可能在四类以下,点了中心,再加上文笔好,就成了优秀作文,真是天渊之别呀!我们怎能不向学生强调点明中心的重要呢? .求异思维或反弹琵琶一定要小心。

有些考生喜欢与众不同,显示自己的独到之处,别人这么想,我偏要那么想,爱反弹琵琶,猎奇求新。大家都说希特勒是坏蛋,他偏说希特勒杀那么多人也有好的一面,减缓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率,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今天世界的新格局。秦桧陷害岳飞也有他进步的一面,促进了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融合,这种种奇谈怪论,大家不要觉得是笑话,这是曾经在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高考作文中实实在在出现过的典型事例。可能耳边听培养创新精神的话听得太多了,把求异思维当成了事事逆向思维,迷失了真正的创新与误入歧途的界限,没有了是非观念,这样的事例并不是绝无仅有。比如,01年话题作文写《诚信》,就有考生为了与众不同,说当今这个社会,不要与人讲什么诚信,社会上被骗的人实在太多了,人太老实了就要吃亏,然后举许多好人受骗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文章列举的也许确有其事,但毕竟那不是社会的主流,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社会,偏激的过头话千万不要说。不要图一时的说话痛快而造成作文的彻底失败。更有甚者,在94年的命题作文《尝试》这个题目的写作中,有一个考生竟然写自己尝试着如何犯罪,一个高中生,那么多好事,你不尝试着做,偏要尝试着犯罪,这样的思维方式怎能不栽跟头?求异思维不能在人生观、价值观、政治信仰方面与社会的主流思想唱反调。否则,那不是求异思维,而是政治上的糊涂虫,被打入另册是非常正常的。那么,什么叫真正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辩异性的发散性思维,它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以新颖、独特、巧妙的思维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思维过程中,不依常规,让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从多方面寻找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探求多样性的结论。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要注意把握分寸。有些内容,是不容学生质疑的,它们的答案是唯一的。所以,求异思维应有度,否则,硬要“求异”,轻者会睁着眼睛说瞎话,重者会让他们的思维走向人生常规的对立面。举一个成功进行求异思维的例子:2000年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大多数考生都在举例证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有一个考生却用一个醒目的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吗?》来与当年的考题唱反调,他有十分的把握认为这个命题是荒谬的,他认为,材料中的四个图案可以得出四种答案,并且都是正确的,是因为标准不同,当把它们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的时候,那就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而不可能出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情况。这篇文章当年被评为一类卷优秀作文

登在当年的省会报纸上。他的求异思维的突破口就是抓住衡量事物的“标准是不是一致”这个牛鼻子,所以他成功了。

四、写作中,表达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高考作文的语言要略微华丽一点。

本来,作品的表达可以有多种风格,平实通俗的语言也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在高考评卷的实践中,语言优美,辞藻华丽的文章还是相对沾光一些。所以,对中学生来说,还是要想办法使自己的文章绚丽多彩一些。一是使用比喻句、排比句,二是使用成语,三是引用名人名言、人生格言、哲理名句、古典诗词、俗语、谚语等,四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等,给人一个知识广博、读书很多的学子印象,评卷教师是很喜欢的。这些手段不一定都用,运用自己擅长的一两个手段、甚至一个手段就行。比如,在文中使用一两个比喻句、排比句,或使用两三个成语俗语,或引用一两句名言格言,就会马上给文章增添许多亮色,让评卷教师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印象颇好,不由自主就会抬高一个等级。当然,这里的华丽不是堆砌,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形式创新要有十分的把握。

在每年的高考评卷过后,报纸上都会登出一些优秀高考作文,在登出的这些作文中,为了照顾到各类体裁,报社有意识要求提供稿件的教师兼顾到诗歌、戏剧、小说、寓言、童话、文言文等在形式上有些创新的文章,个别诗歌、戏剧、文言文也确实写得很好,但实际上这种体裁的文章在成千上万篇当中只能碰到少数,并且写得都不像样子,想找一篇好的更是挑不出来。虽然登出来的文章看起来还差不多,但那不是百里挑一,是十万里挑一,诗歌难写,戏剧更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