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作文讲评教案

高二作文2018-08-30 08:05书业网

如何正确审题立意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又说:“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古代先贤以“帅”、“主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高考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一环。那么,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该如何进行呢?

一 根据提供的材料,提炼观点,同时思考提炼观点时所用的方法。

例1、在贝尔之前,爱迪生等科学家已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他们最终认为电话没有使用价值而放弃。可贝尔没有放弃,他将螺母转动了4.1周,改变了电流幅度,从而使电话有了使用价值。所以电话的发明权归贝尔。

例2、《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麕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材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翻译:打猎不捕尽一群,不猎取小兽,不把湖泽的水弄干来捕鱼,不焚烧森林来狩猎。) 例3、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例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1)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2)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例5、花谢与弦断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一个它力不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泰戈尔

二 归纳正确论点,总结审题方法

当题目所给的材料是一个事例或语段时,这类材料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就靠我们提炼出一个带哲理性的观点。因此找出陈述的对象和最能表现这一对象的关键词语即可概括出正确的观点,“陈述对象”限定了概括归纳中心的角度,而“关键词语”则包含、暗示了材料的中心和寓意。 例1的陈述对象是贝尔,叙述的主要内容是贝尔发明电话,而在揭示如何发明时突出强调了他的“没有放弃”、“转动了4.1周”。“没有放弃”说明了他与爱迪生的巨大差别、成功关键,微小的“4.1周”则暗示了离成功的距离之近。因此,材料的中心就可确立为永不言弃、切莫功亏一篑等。

小结: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我们的第二条建议是抓准关键词语,提炼本质(1)

例2有同学就事论事谈打猎,有的同学谈要保护小动物,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效益的角度谈方法。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的同学谈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都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不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实质: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将来。这就是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这样立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要留有余地。再用它去联系联系现实生活,我们会自然的想到一些与此相似的事情,如弃学经商等。

小结:对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如寓言、漫画、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在找出文中点睛语句确立材料中心后,更要联系现实揭示材料中蕴含的道理,我们给出的第一条建议是找准点睛语句,升华道理(2)

例3 最后一句“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就是材料的中心句。这则材料的重点是理解语句的比喻义:“天使”比喻人所具有的美德、良知、智慧等,“刻刀”比喻修养、学习、锻炼、实践、恒心等,因此,材料的寓意是我们要用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来加强修养,塑造美好心灵,即孟子所说的“不失本心”、“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有的同学忽略了“用什么来雕刻”,只关注“天使的出现”并认为“要善于发现美”“美无处不在”等观点,其实并不能最好地表达材料的含义。

有时同学对寓言类材料的理解还是会存在困难,找出关键词语和点睛语句后,仍难以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内涵,原因常常在于对这些语句的含义没有弄懂吃透,我们要在对词语的本义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比喻义和引申义,这样才能既紧扣材料又有所拓展,开阔思路。

小结:结合语境,揣摩词句含义(3)

近年来高考试题及各地模拟测试中会提供两则甚至多则材料,这时把握命题的意图的关键在于首先弄清材料之间的关系。

例4中的两则材料是对比关系。第一则强调人多心不齐而坏事,第二则指出人多心齐而成事。可见,人的多少不是材料的关键,矛盾点在于是否心齐。因此,材料的中心是成事根本在于人心要齐、目标一致、同心同德;也可从机制的角度来谈,强调团队建设贵在形成机制,保障目标一致。

例5的特点是:材料之间的关系是同一的、并列的,这时要出找出共同点来把握题意,“热烈的爱”、“强弹”是关键词语,突出的是过度、过分。因此,可确立的中心有:做事莫过分、要恰当把握限度、有一种伤害叫做爱等。

小结:材料作文多则材料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相同关系,一是对比关系。对于相同关系的材料,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对于对比关系,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材料的中心内涵常常是矛盾的解决方向和办法。分析同异,弄懂材料关系(4)

除了以上总结的方法外,在弄清材料确定立意时,需要注意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历史和现实,看看自己能否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到扣合材料寓意的事例。这似乎和审题无关,但实际上许多学生在作文时确定了立意就匆匆忙忙地写,但很快发现这方面的材料太少,无话可说,想改换中心又来不及,只好硬着头皮硬写,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强化联系实际立意,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中保证自己的所确立的观点既有针对性,又能有话说。古人说:“例不十,法不立。”意思是没有十个事例则不能确立某个观点。我们可以变通一下:例不三,法不立。对所确立的中心最好能找到与之相合的事例不少于三个,一般来说能有相关的三个事例,一片考场作文基本能做到内容充实。立足生活,联系实际立意(5)

三 结合本次作文明确如何正确审题立意

[考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汉钟离到人间传授法术,指导人们如何“点石成金”。人们蜂拥而来求艺,唯独吕洞宾问道:“点石成金之后,金子还会变回石头吗?”汉钟离答:“会,但那是3000年之后的事情了。”吕洞宾大惊失色:“如果有人3000年后本想靠着一块金子来度日,但金子却变成了石头,那岂不害了人家!这法术万万学不得!”

吕洞宾拒绝学“点石成金”的法术——他刚一拒绝,便成了仙。

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审题运思]

实战中同学提炼出了如下一些观点:

① 心存仁善,关爱他人。

② 学会拒绝。

③ 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

④ 勤劳致富。

⑤ 利人才能利己

⑥ 面对诱惑,心怀他人

讨论:以上观点哪些是较好的立意,哪些是偏题跑题,说说你的看法。

应该说,①-⑤观点多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社会上“心存仁善,关爱他人”者可谓多矣,有同学在作文中将捐献全部家产作慈善事业的比尔盖茨、建立爱心学校的石青华与吕洞宾作比,但这些人为什么都没有“成仙”呢?因为这些人没有经受诱惑的考验。所以,“心存仁善,关爱他人”与原材料的主体意思还有一些距离,只能算次佳立意。

吕洞宾刚一拒绝便成了仙,所以有些同学提炼出“学会拒绝”这个观点。但实际上“拒绝”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吕洞宾能够成仙不是因为“拒绝”,而是因为“拒绝”背后的那个东西——因为“点石成金”术3000年以后会害人所以拒绝学习。故而取“学会拒绝”立意属于偏题。

所谓“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一般是就同一个对象而言。吕洞宾拒绝学习“点石成金”术,也可以说是不追求眼前利益,但他考虑到3000年之后“点石成金”术要害人,却不是为了追求长远利益。因为这个利益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假如吕洞宾现在拒绝学习“点石成金”术,是为了3000年之后学习更有利可图的“点石成钻石”术,那么吕洞宾追求的才是长远利益。所以取“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立意也是偏题。

有同学认为吕洞宾拒绝学习“点石成金”术是因为他不想投机取巧,他要实实在在,要“勤劳致富”,但这个立意与原材料的主体意思实际上无关,属于“离题”。

关于“利人才能利己”的观点其实是以己之心度吕洞宾之腹,正因为吕洞宾拒绝的前提不是为了自己,这个观点未免格调太低,最后的结论仍是利己,这偏离了材料的立意。

那么最佳立意如何确立?我们不妨思考几个问题:吕洞宾为什么能够由人变成仙?因为他拒绝学习本来可以让他发大财的“点石成金”术。吕洞宾为什么要拒绝学习“点石成金”术?因为3000年之后这个法术是要害人的。由此,我们可以把立意确定为:面对诱惑,心怀他人。

看来,审题立意要全面理解原材料,要抓住原材料的“主体意思”,否则容易偏题甚至离题。

总结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面地理解所供的材料,分析“整个”材料的主体意思,不能随意地抓住一两句话而“断章取义”。

(2)不能把原材料的某个意思引申了再引申,发挥了再发挥,从而实际上“改换”了话题

(3)能力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要存标新立异之念。写考场作文,在审题立意上应该是“大家写什么我也写什么”,坚持大众化。在立意上过于求新,往往会走火入魔导致偏题离题。考生的精力应该放在文章本身的写作上,努力使文章的材料、结构、开头结尾和语言体现与众不同。

以上五种方法,并不能包括审题立意的所有方法,也还都是纸上谈兵,要想使之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写作中去实践,去摸索,去总结,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五 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着/却没有靠着……

领会小诗的主旨,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提示]

1.应抓住“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着,却没有靠着??”分析,《月夜》强调的是独立、自立之意。

2.舒婷《致橡树》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男人是一棵“树”(橡树),女人也是一棵“树”(木棉),人格必须是独立的。

3.为官要找靠山,求学要找名师,“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类从远古时代起一直有很深的“大树情结”。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