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八
学习目标:
1. 加强审题训练,全面理解材料并寻找最佳角度立意作文。
2. 掌握准确而全面理解材料的方法。
3. 学会分析,使论说有理有据。 教学重点:学会说理,善于分析。
教学难点:分析说理要透彻深刻。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开展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作文展示:
深湾浅滩皆风景
王航
浮世轮回,今是昨非,在这个光影纷迭的时代,我不由思考:?深与浅,博与厚,广与精,快与慢,到底孰是孰非??这是一个生活的命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回答,读书之道便是其中之一。
以读书而论,深阅读务于精熟,浅阅读重在博览,深浅之道,又该如何抉择?凭心而论,窃以为无论深浅,皆是风景,各有一番玄妙。不如放开手去,结合实际,当深则深,当浅则浅,深浅有度,我心自知。
深能成其厚实,达雪峰之绝顶,体味?一览众山小?的欣悦。古宋苏东坡,读书善用?八面受敌?之法,从文辞、神采、谋篇、构局等多个方面探察,一口气读它十遍方才释卷,可谓韦编三绝,无懈可击。时人谓之?书痴?。苏子凭着这一股子痴劲,执笔书鬼神之文,长歌诵明月华章,潇潇洒洒地走进了?唐宋八大家?的文化名苑。
深读之道,使人穷极至理,手握灵蛇智珠,达到?浅?所难望项背的高度。
然而?深?读绝非华山之路,浅之大者同样可以登上辉煌的金字塔尖。《三国志》载,诸葛亮曾与徐庶一起读书,?庶每务于精熟,而亮度观其大略。?之后徐庶说:?亮如皓月之辉,而庶萤火之光,岂敢与之争哉!?自然是孔明之学,远胜于元直。诸葛亮深谙读书之三昧,博采众家之长,因此天文地理,三机九变,无所不通,最终凭胸中韬略,展伏龙之德,三分天下,开济两朝,为智臣之典范。
?浅?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它不是玩世不恭,焚琴煮鹤,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的自我创造。浮光掠影,滤去的是繁文冗杂,拾起的是沙中真金。
鲁迅先生曾言:?书分三类,一类需精读吃透,二类可泛读颉取,三类只翻翻即可。?
古代士人讲求?深读?,此未已,彼勿起,未免失之呆板;现代社会求新求异,又趋于浅薄。不如行中庸之道,学一学新文化斗士的方法,于紧要之处精读,以求领会关键,于平常之处略读,但求博采众长。深浅有度,行止由心,不失为明智之策。
深读是为了与灵魂和内心对话,增加生命的质量;浅读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节奏,延展生命的长度。与此浮躁的社会,静下来,慢两步,展卷焚香而深思原道,当然是对心灵的尊重与放松,胜于夸夸其谈多矣。然莽苍天地,造化自然的神奇瑰丽永远吸引着旅人的脚步,停下思考,是为了明确前进的方向;朝游北海暮苍梧,一日看尽长安花,又何尝不是强健跳动的生命节奏??浅尝辄止?,是为了避免连篇累牍的束缚,领略世间更多的美丽与精彩。
行走在流光溢彩的城市里,深一脚,可以留住时间,静静地体悟人生;浅一脚,可以甩掉包袱,还我们一片清新、自由的天空。心中有分寸,脚下知力度,心如明镜,则深湾浅滩皆成风景,美妙无穷。
行走在深阅读的路上
袁琳
有人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总之肉体与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若读书使人明慧开悟,那么深阅读必定比浅阅读更让人觉悟的深刻,行走的更远。
鲁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地抨击黑暗,针砭时事。他的文笔朴实生动却携着力透纸背的说服力,这一切便得益于它对于阅读的深入以及对文章的剖析。鲁迅先生早年担任过图书管理员一职,他每日溺在书馆中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文章进行深阅读,甚至特意用?书簿?记录下来自己所览之书及心得。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也仍拿出多半的工资来买书阅读,若没有如许深刻的阅读方式与令人咋舌的阅读态度,又怎会成就纸泻轻狂,浓墨飞扬的《呐喊》与万人敬仰,举世无双的鲁迅呢?
人生的进阶并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完成。浅阅读如同四肢运动思想不转的过程,终究是无所获益的。总算开卷有益,如斯蜻蜓点水,一眼略十行也终究无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文豪范仲淹是值的赞誉的标榜,自幼家贫的他为争取更多时间深入挖掘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坚持每日只喝两碗粥和半盂醋汁,即便是当宋真宗路过家门,他仍闭门不出,满心钻研。最终成就?庆历新政?,难道不是深阅读的作用吗。如此比较,那天资聪颖的仲永在浅阅读后便舞文弄墨致?泯然如众人?也不值得惊怪了。
何谓浅阅读?有人理解为?简单轻松的阅读?。何谓深阅读,我理解为?深入阅读,细致剖析?。轻松自在的走马观花的确会使人暂的愉悦,但并非长久之计。试想,倘若每个人每日关注的是八卦周刊非时事热点,追捧日韩动漫非古典名著,那么这个社会将陷入怎样一种荒诞的状况呢?同窗偶遇张口闭口全是某明星与某歌手的绯闻,老友重逢满嘴疯言谵语地道出漫画名词,这是一种让人无法释放的痛。
古代佛家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依我而言,盲目阅读便如同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即寻找真理而无果;浅阅读如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即似悟却非悟;深阅读如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即悟到真理,瞬间永恒成终古。如此,排列相较,使人身心受益的只有深阅读罢了。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越是仔细斟酌,书中许多思想、问题都是值得推敲考究的。浅阅读如玻璃上的昆虫,前途虽是光明的,但脚下却没有道路。浅阅读是一种
探索,是一种历练,是一种无论生活如何快进也绝不容丢下的精神,是一种无论阅读如何个性多样化也不许放弃的进步。
如若你累了,就请蜷坐在窗前,选在某个日光散漫的午后,捧起一本沁着墨香的书,进行一次深阅读,跟随着斑驳陈旧的文字,行走在路上,追寻幸福。
弱水三千,惟愿取一瓢宁静
姜泓滢
芦苇彼岸,谁在吟一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漠漠塞北,是谁在赞叹?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远方,壮怀激烈的?大鹏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回荡在瑟瑟秋风之中;近处,淡雅宁静的?浮云柳絮无根苇,天地阔缘随风扬?。融于美妙动听的琴声之中。这些最美的文字,跨时间长河依旧焕彩如新,翻开书,为我们展现一世繁华。
伴一盏古等,品一杯清茗,捧一本心爱之书,细细品读,原理世俗之喧嚣,为心灵留一方宁静。吾只愿深读书,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留时间给自己爱的书。
时间进步,催生出许多现实世界的产物,快节奏的生活便是其中之一,竞速时代到处是我们奔波劳碌的身影,诸如快餐之类的快节奏产物比比皆是,如今又出现了浅阅读,将品味书籍美好内涵与快节奏生活结合起来,将阅读格式化。留给心灵的压力与日俱增,那存在于心中的一方宁静逐渐喧嚣。
青年作家韩雨曾经说过:?读书之于我,在感受最美的文字,在于体会最深的哲理,在于从书中找到真实的自己。?是问,若是我们都追求浅阅读,又怎能探寻书籍最深的哲理,从书中找到自我。我爱书籍,我犹爱能令我细细品味的好书。
昔年,年少时的陆游立志于勤奋苦读?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生活清苦却自得其乐,陆游以读书、懂书、用书为生平目标,没有一味地浅尝辄止,终求得?下笔如有神?的至高境界。
浅阅读与深阅读的区别便在于能做到文意皆通,字字详熟,若不能那么阅读的意义又何在呢?阅读,必要掌握其要义,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升华。要想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深阅读一条路可取。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于我,便是在起承转合中历经峰回路转绝妙之感,但正如王国维所言,若将达此境界必先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乘一叶扁舟,入景随风,品书香淡淡是何等浪漫?我愿在茫茫书海中寻一最爱细细品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饮,要饮,便饮得透彻,饮得宁静。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忙碌奔波带走了多少宁静,为心灵留一点时光吧,取一本好书深读,为心灵涤去喧嚣,还心灵一个世外桃源,何乐而不为呢?
别让阅读滞留于肤浅
李晓睿
我想借用狄更斯的一句话来形容今天这个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的是我们开始思考价值与生存的意义,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坏的是不成熟,深刻的思考,往往少了震撼人心的张力。当每个人都急于表达、抒发时,你应该让心沉下去,堕入阅读的夜海,去打捞遗失的繁星,别让阅读滞留与肤浅。
记得伍迪艾伦在《午夜巴襄罗那》中塑造了一个只肯用西班牙语写诗的老人,他拒绝
将自己的诗发表,这是他对人类的惩罚。理由是他不满人类一直没有学会如何去安静的欣赏和阅读。这个偏执的老头,让我在午夜惊醒,蓦然瞥见绝美的月光。这种惩罚本身,就是为人类敲响警钟的最美的诗句。这样一个速成速食速朽的时代,我们习惯浅阅读所带来的轻松与快感。而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习惯会让你错过什么,绝不仅仅是一个固执的老头在黄昏的窗边写下的温柔诗句……
美国作家戴维〃福斯特〃华某士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有种对安静的恐惧。?在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我们的确需要轻松快乐的阅读。但这并不是浅读,简单轻松的浅阅读,读图时所开来的冲击与享受,就行在茫茫大海上,抓住了一块浮木,欣喜若狂是短暂的,渐渐的,你便会觉得浮木实在太小,此时此刻,轻松简单愉快是个太好听的说法,装点不了空虚的灵魂。
然而当你翻开一本好书,沉淀下来,你的心就开始下雪,雪无声的覆盖了所有,湮灭了迷茫、骄傲与悲痛,当一切归于寂静时,世界突然变得清亮,明朗。当你不在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不再因世间辱得失二锱铢必较,不再因生命的瞬时飘逝二惆怅莫名,阅读的美丽,正在开始……
还记得韩寒与方舟子的文字战争吗?方舟子毫无意义,价值的怀疑韩寒背后有一个集团帮他写作。这样的文字有什么样的可观性?其实谁写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韩寒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感悟与思考。像这个?吸引人?的文字公开的意见,有很多,我们在阅读它们,获得快感的同时,别忘了阅读应该是灵魂与灵魂的会晤,别忘了精神财富最本质的需求,别让阅读滞留于肤浅。
在厦门的小岛上有一个晓风书屋,微博上有一条消息,这个充满了文艺气息的书店终于因为入不敷出而面临停业。那一刻,我因此想到了,不仅仅是一家艺术书店最终走向末路的悲哀。恍惚之间,仿佛看到某一年的秋天,我站在书架旁,手指沿着书本一路拂过去,没有人大声讲话,空气里只有细碎的声音,那是永不再来的好时光。
别让阅读滞留于肤浅,才能在阅读中充盈灵魂,才能在文字中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墨香人生
赵欣
人生之所幸,莫过于一杯苦茗,一株幽兰恬雅一帘草席悠然,于氤氲墨香中,捧上一部书,深浸其中,宠辱不惊,掠过心中潮起潮落,且看字里行间的花开花谢,云卷云舒。
——题记
书卷,赋予感情与精神的生灵,对于人们或许是最为喜闻乐见的了,以至于引发人们的思考与议论。这应该是没有必要的,书作为独立的精神而言,不应当为人们所屑视,而应理所当然正立于世。别深深领略。至于?浅阅读?,或许人们为之辩驳:这是快捷,便利的。果真吗?一部书的灵韵在于细节,筋骨,如血液,只有深入其中,才可体味其中无尽的精髓。没有时间吗?鲁迅也许此刻会叹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当人们将?浅阅读?的时间浪费挤出,放到?深阅读?时,又何以叹息?何况古人云?半部论语走天下?,一部书,久久品略,亦会为精神带来足够震撼的洗礼。
犹然记得?每录之?借书贫寒的宋谦,犹然望见瘦弱柳扶风,抱病览文的林妹妹,犹然记得那只30平方米却藏书上万的?书痴?的书屋……一生爱书,无论生命康否,无论家境贫哉,无论古今之限。痴迷于书的人们总是让我们敬仰,钦佩。
?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书永远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感动。拥有金黄色头发带着微笑的小王子让我们懂的纯真的欣喜;花田淡香恬适悠然的维维是我们领略生命旧时的无忧与释怀;?君既为伊死,独生为谁施?的狐妖娇娜还我们清澈纯粹的爱情之梦……书中带给我们梦想与希冀、自在与凌然。
约翰〃列侬说:?当我们正在为生命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远去。??浅阅读?的浅薄已让我们失去了太多美好,太多梦想,太多从容,不妨关掉手机,合上电脑,拣出一部好书,在风吹草动的月夜,静静品读,找回失去的那份充实。
朱熹说:?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是如此精神享受的过程,为何掷手摒弃,不妨重新拾起,好好珍惜。重新爱上?深阅读?吧
我们错过了什么
李忱馨
灯红酒绿,满目繁华,霓虹如昼,华宇金楼,东来西往,行色匆匆的过客如流水般演绎着这个世界的纷繁浮躁,人满为患的摩天大厦,似乎在嘲笑着那个躲在角落里甚显寂寞 的小书店。没有人在会用整整一天的时间去那里读书,从清晨到日暮。他让我看到了繁盛都市里一个个浅薄的灵魂。
?不读诗,无以言?的时代仿佛已跟随着时光流向了历史,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现代的?图说??画面??流行语?大行其道,社会发展的附属品竟是人类思想深度的下降。浅阅读固然是一种时尚,却让我们再也看不到那朴实的语言,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沉,再 也触摸不到从前纸页的粗糙,留下的只是光滑的触感,一架美丽光鲜的驱壳。
明代学者朱熹曾有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再观现代社会中,读书只是肤浅地止地止于眼,有几本书能让人心甘情愿地心到?话说回来,那些纸页泛黄触感粗糙的名著怎比得上时尚鲜亮的杂志?只是一些无聊的诗词文句,泛泛之谈而已嘛。可是你有没有看到,鲁迅先生笔下掩盖的风起云涌,剑拔弩张?你有没有看到李清照字间的相思遥寄,颠簸飘零?你有没有看到陶渊明文中的闲适悠然,心满意足?快醒一醒吧!浅阅 读虽为时尚,但它的内涵却是与深层次阅读不可同日而语的。
金与病魔缠斗时,是什么支持着他站立?他说,是过去从书中得到的精神财富。毛泽 东在领导新中国披荆斩棘时,是什么支持着他稳步向前?他说,是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
应着这浮躁繁忙的景,浅阅读或许已经让你错过了?弓如霹雳弦惊?的惊心动魄,?只是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的哀叹惋惜。?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丝千缕?。但从现在开始你还有句、你还有机会细细领略那隐在文字中的美。?春在江水绿如蓝?的美景岂非人间少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岂非令人心驰神往??间关莺语花底滑?的天籁之声 岂非醉人于无形。
孟庄之语,非浅阅读可深谙;李白之潇洒,非浅阅读之可洞视;陆游之愤恨,亦菲浅阅读之可领会。
放下你烦躁的心灵,远离这喧嚣的尘世,让阳光在案,伴一盏香茗深品书中的欢笑泪水,酸甜苦辣,任什么也无法影响到你一分一毫,如听天籁,如闻仙乐。
阅读的真谛
庞小艺
阅读,原本是一个心灵共鸣的过程,打开书来,让你走进书本里去,或者做一个梦,
或者洗一个思想的澡,或者去寻求无价的人类的聪明才智……然而在当今的?浅阅读?时代,我们是否淡漠了甚至忘记了诉诸心灵的惬意的阅读?
还记得我们曾经有过的场景:或是清晨清风徐徐,或是夜晚夜深人静,我们手中捧着一书,用心与书交谈,体会书中喜怒哀乐的情感,波澜起伏的情节,心也随之运动,不能自已。这种阅读可以放松心灵,净化心灵,使在书的世界里打开视野,拓宽思维,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使你懂得如何与他人、自然知识相处,使你明白如何去抓住知识,在社会中创造价值。更能让你在一个充满诱惑的纷繁喧嚣的世界中发现真实的自我。
然而,在今天,一个更需要我们读书的时代,我们就真的只享受视觉上的冲击吗?我们就真的从浅阅读中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和那些所谓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文学作者曹聚仁奉行的读书原则,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中,他谈到自己对几部经典著作的阅读遍数:《儒林外史》读了一百多遍,都是一本正经的读,不是作为消遣地随便翻翻。读《红楼梦》赶不上俞平伯,但也先后读了70多遍。《聊斋》读了四五十遍,《水浒传》读了20多遍,《三国演义》读得最少,只有两三遍。原因是它没有《三国志》引人入胜……且不和名人相比,就这些名著,不说上十遍上百遍。就连一遍,我们谁又会全部读过?读过了又有谁能道出作者的经历及其中的真谛?恐怕连其姓名和生卒年月的难道出吧?
?不应该把知识贴在心灵表面,应该注入心灵里面:不应该拿来喷洒,应该拿它来浸染,要是学习不能改变心灵,使之趋向完美,最好还是就此作罢。?这句话出自法国作家蒙田。蒙田在他的后半生,话费整整30年时间,完成了传世之作《随笔集》。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仍然苦苦追索人生的意义,一部拷问灵魂的《复活》整整写了十年。而另一位法国作家布吕耶尔,一生只在写10万字的《品格伦》。
时代不同,稍有怠慢,就会落伍,但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将心灵交给书。让我们留住并发扬这诉诸心灵的惬意的阅读吧!
浅阅读,真的很浅
于志浩
现当代艺术,曾被人给予这样的评价:品冰心之著,需正襟危坐,焚香掌灯,外加一杯淡淡的清茶;读林海音,重神轻形,侧卧于小椅之上,沉醉其中,不知身在何处:而古龙金庸者,茶余饭后,倚床而观,尔后自视一笑,便游于梦香。
然而那些以书为友,品书以充饥的年代,却在渐行渐远,浅阅读作为一种时尚出现在生活中。这种阅读再无素雅恬静之感,有的只是令人腻烦的,纯感官的刺激,就如品尝一个烂苹果,很甜但令人作呕,
在浅阅读盛行的年代,只是变得丰富,但也龙蛇混杂,使读者不知所云。正如《美丽新世界》中愚钝的市民,面对庞大的信息而怀疑自我的价值,在怀疑中享受极其肤浅的快乐。在传统阅读中,一位好的作者会在书中展现他一生的智慧,或是对自我的反思,这种书对民族,甚至世界都是一笔财富。莫言认为,当下的微博不过是对自我的表现,幻想着被别人关注。这边是浅阅读,于作者,于读者都无甚益处。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提及:?生命的快感归根于思维上的乐趣。?在浅阅读中,人的思想的不到飞跃,无需思维的睿智也可得到一个精巧的表述。而在传统阅读中的思想及精神的交流也是浅阅读无法实现的。西方著名的哲学家《西方哲学史》的作者,罗素先
生,因在儿时,接触到了牛顿,苏格拉底等先哲的著作,在思想上升一个高度,为日后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人是一根芦苇,虽然脆弱,但富有思想。假使人类没有思想,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也会不堪一击,这便是浅阅读的遗恨。
浅阅读以其独特的传播介质,使阅读变得支离破碎,也就改变了千百年来的阅读习惯,令阅读成为一种排遣时间的方式,使民族再无才子,大学再无大师,社会趋于麻木,每个人也就无暇去欣赏窗外的世界,是每个个体如蝼蚁般生存,不知所往,在混沌中度过一生。
浅阅读,浅在思想,浅在精神,浅在对事物的认识。
深阅读与浅阅读
浅阅读,虽然这种读书方式深受一些学者专家诟病,甚至称之为?文化垃圾?,但它毕竟是大多数现代人选择出的阅读方式,那说明它毕竟是有优点的。
浅阅读将深奥文化与我们的凡常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让更多的人喜爱文化,获得精神的陶冶。
毫不夸张地说,古今中外的名著汗牛充栋,没有几人能一一精读;除了专家学者外,大部分普通读者对大部分书籍望而却步。于是,深阅读在普通读者与书中精粹之间划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可是浅阅读却在读者与那些含有高深学问或情节复杂的书籍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人们借助浅阅读能快速有效地了解大量知识,我们这些鲜有闲暇时间的学生能够借此涉猎诸多的学问。百家讲坛系列的书籍成功的原因也在于此。
浅阅读固然不如深阅读有深度,但是它却独有广度,这在愈发多元化的今天,无疑是可贵的。
一位大家倾注一生于一部《红楼梦》未必能完全参透其中奥妙,更何况作为常人的普通读者,既没时间也没必要大范围的深阅读。而浅阅读可以让我们纵观历史,数风流人物,这种?文化快餐?式的阅读并不是?文化垃圾?,它易被广大普通读者吸收,?价格便宜而营养全面,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素质与文化修养?。况且,它与深阅读并不矛盾,在你的胃口被文化快餐吊起后,必会下决心尝一尝文化正餐的滋味,所以它起到了一种普及文化作品之用,让我们在将来做深阅读时能有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其实,浅阅读并不只是现代才有,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它简捷晓畅的优越性,浅阅读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佛教本质是一个恒久的难题。佛教刚传入中国时,晦涩难懂,惠能大师禅宗著作就是在帮助大家浅阅读;腐儒们咬文嚼字地考证六经时,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是通过浅阅读的方式阐明四书奥义;昭君出塞的史料被人遗忘时,马致远的一首《汉宫秋》让没有看过一本史书的人记下了这位红颜。这种例子可谓数不胜数,都说明浅阅读是一种有效快速的阅读方法。
所以,我们不应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浅阅读,要利用它的优点,为我们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
【评析】 本文精妙之一是,考生采用多元化的时尚视角,阐述观点:?浅阅读虽然饱受专家学者‘视为文化垃圾’的诟病,但已然成为现代人阅读的基本常态,其间必有原因。?说明这位考生的眼光是客观而思辨的,显现出对社会生活强烈的关注度与辨析能力。
精妙之二是,在论证结构上,显示出考生思维的缜密性。文章的三个版块,针对立意,各个击破,各有侧重。版块一侧重论证浅阅读的桥梁作用;版块二侧重论证浅阅读的广度;版块三则侧重论证浅阅读的历史渊源。看似并列结构,实则层层深入,依次递进。特别是在论证浅阅读的历史渊源部分,考生独到的见解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
守住内心的深度
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细思量,如豆的灯光下,书香浸染,茶香缭绕,心香氤氲…… 生活的节奏快了,零乱的不应该是我们内心的步伐,在这个浅阅读流行的时代,我们当守住内心的深度,心灵的深度。
也曾在浅阅读的潮流里随性,但面对那一幅幅装帧精美的图集时,仍不住叹息,怀念那蝉鸣蛙声里的往昔流年。浅阅读的简单轻松,实用有趣吸引着人们忙碌的心,让人们在浅浅的阅读中完成了自己的心灵之旅,再融入到快节奏的生活中,而我更喜欢那散发着淡淡馨香的深阅读,更喜欢在深层次的阅读中净化自己的心灵。
深阅读似茗,需细品,需在风静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闲情;需在金风袅袅的黄昏想起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需在浩浩江水边想起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深阅读,是一种更贴近心灵的阅读。手里捧着书,在幽幽荷香中,温一壶月光下酒,在字里行间聆听,来自远古的清音,一直认为,阅读是与作者内心的交流,不经意的行文间,可见作者的扬眉微笑;不经意的思考间,可见自己的寂寂心声。喜爱深阅读,喜欢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心意,喜欢看作者笔下流淌的情思,浅阅读可能是仅仅与作者有个会面,近未深交,便已走远,未免让人遗憾,阅读的深,让我们获得更多,很多人怀念过去在书店读书,世界仿佛只剩下了书,只剩下了自己和作者的喁喁私语,只剩下了自己的会心微笑,在小小的书店里,人人却可以有一个大大的内心世界。
喜欢深阅读的人,会喜欢在春天踏青,感受风乎舞雩的惬意;会喜欢在夏夜谈心,感受蛙声一片的欣喜;会喜欢在秋天登高,感受落木萧萧的壮美;会喜欢在雪夜神游,感受万树梨花的凉意。深阅读,让我们在忙碌中拥有一份闲情,在快节奏中暂停脚步,让心灵拥有纯净如水般的温暖和感动,深阅读的幽远与闲适,似水般流淌着对生命的感悟,似云般拂掠着尘世的感动。
人生有味是清欢,深阅读的清明淡雅,让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感悟!
【评析】 本文文采飞扬,读来令人击节赞赏。考生以极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独特的语言进行论述分析。无论是排比还是比喻,抒情还是举例,始终围绕题旨来构思,频频设喻,张弛有度。在极力赞赏?深阅读之美?的同时,对?浅阅读?也不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辩证地分析,不偏执,不武断。语言精致而有韵味,情感哲理兼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