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高二议论文文段的写作1

高二作文2018-09-18 18:30书业网

议论文标准语段写作(一)

编辑: 陈旭婉 审核:连雪君

一、【训练目的】

1.明确议论标准语段写作的意义。 2.掌握标准议论语段的特点。 3、写标准的议论文文段。

二、【例文勾连】

错 过

1、如果航船错过了灯塔,又如何可以归航;如果大海错过了流水,又何以成就其广博;如果万物错过了春天,又怎能焕发生机;如果人生充满了错过,我们又从何成就精彩?所以,精彩人生不容错过。

2、 人生不容错过,因为机会转瞬即逝。当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在日复一日的寻找镭的工作中感到绝望的时候,正是她在夜色中发现了实验废弃材料中闪烁着光芒的物质后,没有选择忽视它,最终在那闪光的废料中找到了搜寻已久的镭。对于这样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如果居里夫人选择忽视而错过了它,或许世界上从此便少了一个伟大的女科学家。果蝇中筛选仅有的变异果蝇时,如果他错过了它历尽千辛万苦培育出的果蝇,而让那万分之一乃至数十万分之一的机会从眼前逝去,也许人类在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将会严重滞后。机会从来不会停下脚步等待,只要稍微存心大意,它将转瞬即逝。但幸运的是他没有错过。

3、当流行划过天空,正是天空丝毫不容许错过地抓住了一闪即没的流星,才能让世界见证它的绚丽,而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机会都亦如同天际偶尔划过的流行一般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总是错过,我们的人生又怎能多彩?

4、人生不容错过,世上不容后悔,当面对机会,要学会抓紧和珍惜。也许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懂,但遗憾的是,现实中不懂珍惜,任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最终饮恨收场的事例却不胜枚举。当项羽在乌江边行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却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等来了渡船的时候,如果他肯就此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逃出生天,也许“卷土重来未可知”也不会只是后人的慨叹;当岳飞在抗金前线将敌人打得节节败退,收复大片失土的时候,如果南宋朝廷能够抓紧这个难得的战机,让岳飞趁胜追击,也许“封狼居胥”也不会只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黄粱美梦了。然而,这一切终究只是一个充满遗憾和后悔的假设。当机会摆在他们的眼前的时候,他们却以其孤高的姿态,白白错过,而让江山易姓、历史改写。可见,人生路上,机会转瞬即逝,该好好珍惜,牢牢握住。

5、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纵观历史,我们似乎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机遇者,成;错过机会者,败。所以人生不容错过,当机会来敲门的时候,请紧紧地与它拥抱。

例文2:回到原点

1、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2、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

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3、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4、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三、知识勾连:

①人生不容错过,世上不容后悔,当面对机会,要学会抓紧和珍惜。②也许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懂,但遗憾的是,现实中不懂珍惜,任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最终饮恨收场的事例却不胜枚举。③当项羽在乌江边行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却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等来了渡船的时候,如果他肯就此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逃出生天,也许“卷土重来未可知”也不会只是后人的慨叹;④当岳飞在抗金前线将敌人打得节节败退,收复大片失土的时候,如果南宋朝廷能够抓紧这个难得的战机,让岳飞趁胜追击,也许“封狼居胥”也不会只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黄粱美梦了。⑤然而,这一切终究只是一个充满遗憾和后悔的假设。⑥当机会摆在他们的眼前的时候,他们却以其孤高的姿态,白白错过,而让江山易姓、历史改写。⑦可见,人生路上,机会转瞬即逝,该好好珍惜,牢牢握住。 文段的语句分析:

明确:议论文标准文段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五种句子:

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二)不同角度的文段分析:

1、从“是什么”的角度提观点并展开论证:

文段: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诸葛亮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1)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2)他们靠的是什么?是知识!是知识带给他们的预见性和创造力。(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2、从“为什么”的角度提观点并展开论证:

人生不容错过,因为机会转瞬即逝。(观点句)当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在日复一日的寻找镭的工作中感到绝望的时候,正是她在夜色中发现了实验废弃材料中闪烁着光芒的物质后,没有选择忽视它,最终在那闪光的废料中找到了搜寻已久的镭。对于这样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如果居里夫人选择忽视而错过了它,或许世界上从此便少了一个伟大的女科学家。(材料句1)

饲养的成千上万只果蝇中筛选仅有的变异果蝇时,如果他错过了它历尽千辛万苦培育出的果蝇,而让那万分之一乃至数十万分之一的机会从眼前逝去,也许人类在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将会严重滞后。(材料句2) 机会从来不会停下脚步等待,只要稍微存心大意,它将转瞬即逝。但幸运的是他们没有错过。(总结句)

3、从“会怎样”的角度提观点并展开论证:

只有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带领你到达理想的彼岸。(观点句)所谓切合实际,就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浮夸,不空想。(阐述句)面对经济贫穷落后,国人思想麻木的旧中国,鲁迅定下了唤醒国人的目标,他弃医从文,发奋写作,被后人誉为“民族魂”。(材料句1)面对选民平静的表情和缺乏热情的鼓掌,李光耀定下了学习中文的目标,他争分夺秒,勤学苦练,终于凭者中文演讲引起选民共鸣而当选为新加坡总理。(材料句2)面对遭人冷眼、受人凌辱的处境,勾践定下了复仇雪耻的目标,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成为春秋霸主。(材料句3)如果鲁迅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唤醒国人的目标,而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他能写出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文章吗?如果李光耀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学习中文的目标,而是盲目竞选,他能成为受人敬仰的总理吗?如果勾践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了复仇雪耻的目标,而是苟且偷生,他能成为一代霸主吗?(分析句)可见,确立目标重要,但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标,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总结句)

4、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观点并展开论证: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观点句)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阐述句)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材料句) 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分析句) 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总结句)

四、实战演练: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写一个标准的文段。

农民工:暴雨中挺起“中国脊梁”

他们,是150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工。从农村的土地出走,到城市中谋生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被贴上了“农民工”的标签。这个标签在任何一个大都市,都意味着“底层”。

在7.21那场61年难遇的极雨狂澜中,他们靠血肉之躯,拧起一根大绳,跨过6车道宽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在空中搭起“生命救援线”,成功救出被困的182名普通群众。332个生命从此交汇、和鸣。在听到致谢、看到酬金时,他们却轻轻摇头:“这是我们的本分与良心”!

他们的故事正被网络传颂,有人说,他们是“平凡的真英雄”,是“最美农民工”,也有人说,他们是这场61年来特大暴雨中最温暖的符号。是他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时,交出了让人击掌称赞的人性答卷,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那些中华民族所传承下来的善良、勇敢、正直、大义,早已侵润进他们的血脉,并不曾因这个纷繁浮躁的物质世界而抹杀或淡去。这群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工,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们在这场暴雨中所折射出的形象却足以让我们每个人仰视。他们用行动

积聚起这个社会前行的正能量,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

要求:根据上面这则材料,以“中国的脊梁”为话题,从“是什么”的角度写一个标准的议论文文段,200-250字间,不能超过300字。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