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作文激情飞扬
让学生的作文激情飞扬
———刍议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云南省麻栗坡县民族中学 王彩红
当前,高中的作文教学,热议纷纷,有关于作文知识的重建思考,由关于作文教学的探究,有关于中外作文教学的比较??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已经使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一套好的方法去解决目前作文教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考依然存在,新课改的步伐让高中作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住。多年来,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导致高中生作文“贫血”“缺氧”,失去了美好年华应有的风采,作文不在激情飞扬。
一. 高中作文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面
(1)首先,不重视阅读旨归。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出了课本之外,不少学校开设阅读课,印发大量美文、时文,以扩大学生的阅读储备。但不可避免的是,对阅读的足够重视,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原因是什么呢?
大部分教师在向学生推荐美文时,往往带有随机性,懂挑一篇,西捡一批篇,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指导。对于学生阅读的情况,大部分教师放手“无为”。
正如熊章所说:“研究解剖者的思考,揣摩体味作者的语言运用,培养语感。这种“揣摩谋篇”的教学能够有机的把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特色,独步与世界教坛。”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先生大力呼吁语文教学应由“阅读本位”过度到“作文本位”,这是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启示我们:作文训练,要重视阅读归旨,这样才能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其次,作文指导存在盲区。当前,高中作文教学越来越注重知道,但令人困惑的是,经常上作文指导可的班级和偶尔上或不上作文指导可的班级相比,作文水平不一定能得到提高,有时甚至反而差于“少为”或“无为”的班级。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问题出在那里?我们的作文指导是否尊在盲区?
有关专家,对此做过专门的实验,而我,也仔细的思考过,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在作文教学指导课上存在盲区。郑桂华博士指出当前中学作文知道课忽视了过程性的指导,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因为我们将作文视为一次性活动,而作文其实是一个反复的动态性的过程:初稿——讨论、修改---成稿。因此,高中作文课堂教学应关住学生谋篇布局的构思阶段,并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这就告诉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修改、完善习作,而不是“秋后算账”。可以采用“广义发表”的方式,展示学生的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作文训练方法不对。“多读多写”一直是我们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所谓传统经验,当前,很多语文教师都坚持“两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的训练方法。可事实证明,训练量的充足并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力在学年结束时没有什么不同。
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训练方法不对,作文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量上可以解决的。作文训练的关键不在于“密集”,而在于“到位”。我主张学生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们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下做,看题目难
易,限他们一星期或两星期交一篇,多做学生会非常讨厌,所以,写一次作文就将一种文体做通。务必让学生清楚每一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 学生写作方面
(1) 写作兴趣不高。多年来的作文训练和传统的作文教学,让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加之学生的惰性思想,很多学生对老师布置给的阅读材料熟视无睹或囫囵吞枣,缺乏良好的阅读训练和阅读习惯,只停留在浅显的阅读层面,不做更深层次的阅读研究。
因此,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写作难度加大,自然写作的兴趣也就不高。
(2)不重视积累。写作离不开素材的积累、情感体验、生活实践、生活感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写作中要打持久战。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是不会有明显的成效的。所以,很多学生忍耐力差,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
平时学校每周都开设一节阅览课。可很多同学,根本不会作笔记,只是随便翻一番,好看的多看一下,不好看的随手带过,即使多看几眼,脑海中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这种不重视积累的坏习惯,让学生的作文缺乏素材,写起作文来,无话可说,像记流水帐,一点文采都没有。
(3)写作投机取巧。因为平时不注重积累,生活经验缺失,学生所生活的地方闭塞,活动空间狭小,对外界新鲜事物只知甚少,加之又不爱读书,课外阅读少,又不会读书,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缺失,作文水平一直无法提高。
二、解决策略和方法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难题,需要我们从教学和实际方面做足功夫,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从自身热爱写作,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做到让作文激情飞扬。 1、写真话、诉真情。
奥地利着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卡夫卡的话已告诉我们,说真话极其重要,因为只有“把心交给读者”,才能使读者感到真诚,感到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写作坚持“说真话”,实际上是把生活和写作,做人和作文这二者真正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它不仅对写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写作者个性的发展、完善,对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也有重大的影响。
人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先天的禀赋,不学而能。所以,情贵在真,发自天性,出于自然。“诉真情”才能使人感动,引起共鸣。这种真情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和那些无欢而喜、无忧而戚、逢场作戏、矫情取宠的“虚情假意”判若冰火、截然不同。
但是,“诉真情”要注意两点:
第一,感情的倾诉不要有范围限制。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另外,敢写真情(包括一些不好的),又善于驾驭,常常是形成文章感人魅力的原因之一。
第二,感情的倾诉要适当节制。任何真正的艺术都是一种“自由”和“节制”的统一。
说真话、诉真情,核心是真。真,是善、美的基础,是文章能说服人、感染人的重要条件。
2.写出新意
歌德说过:第一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美人比作花的,是蠢材。如果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就是再美妙的比喻也会失去光彩。高考作文更是如此。那么,如何让作文写出新意?我认为,作文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怎样才能使作文出“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应当细致的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体会生活中的风雨坎坷、人情哲理??然后才能在丰厚的生活积累中捕捉“新意”。
(1)选材新:文章的选材,当避免陈腐老套,应另辟蹊径而选取新鲜活泼、充满时代气息的素材,选人之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近期批阅作文,仍有学生写张海迪、雷锋,我们当代有多少个新“张海迪”新“雷锋”,为什么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贴近现实生活,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呢?上星期我布置了一篇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大多数学生写作的是初中时的事情,更有甚者一位学生写了自己五岁时的事情!也许这些事情确实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高中生活中,难道就没有一件令你思想上产生深刻影响的事情、人生中得到深刻领悟的哲理吗?为什么不去选取生活中那些新鲜的典型的素材呢?
(2)立意新:所谓立意新,就是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新的观点,使人读后有新的启发,新的感受、新的领悟。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要获得“新”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应当在平时多阅读课外文章,从文章中获得一些灵感。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或由事及物、或由情及理、或小题大做、或大题小做、或逆向思维、或联想类比,在选择了新颖材料的基础上,取得精美、新鲜、独创的立意。
(3)角度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文的角度亦同此道。同一个话题,同一篇半命题作文,同一则给材料作文,写作的好坏,全在于文章切入点的选择,文章角度的选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材行文,谁的角度独特新颖与众不同,谁就能独自领略险峰处无限的风光,谁就能独自享受生活的无尽乐趣,谁就能写出新鲜活泼不落俗套的好作文。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人类对于社会、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反应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更应当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勤于思考,勇于探求,即便是对于同一事物, 从不同的角度抓住其不同的特征,也可以提炼出迥异不同的主题。
( 4)结构新:材料的组织,就是文章的结构。如何来组织材料,这就好比做衣服,领子、袖子、身子等材料皆已具备,先做什么,先上袖子还是上领子,怎样做衣服才能更熨贴、更美观,这就需要创造者的独具匠心和驾驭能力。文章的结构怎样安排,主要取决于表现主题的需要。
然而,文章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如果一味按照开头、正文、结尾"三段式"老套的结构难免显得呆板、俗气、平淡。如果你能够采用一些特殊的结构方式例如蒙太奇手法、重章叠唱法、小标题、书信、启事、布告、广告、食谱、诊断报告、实验报告、记者采访、新闻报道、现场演讲、法庭审判等形式,可以使文章结构显得轻灵、别致、精巧、新颖、独特。
3、艺术命题,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学生不愿写作文,瞎编乱造,往往与作文命题有很大关系,如果常让学生写那些老掉牙的题目,或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像《记一个助人为乐的同学》、《难忘的一件事》等,没有一点新的生活气息,让人望而生畏,怎么能让学生愿意写呢?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靓丽动人,给人以慈善、和蔼之感,人才愿意接近。那些陈旧的题目,眼中无神,半死不活,毫无生气,怎能让人为之心动,产生写作欲望呢?如每次接高一新生,第一次作文我会围绕入学让其选材作文,如《开学前一天晚上》、《入学第一天晚上我没睡好》、《第一次离开父母,我好想家》、《接到录取通知书时》、,这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学生刚刚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觉得什么都新鲜,对什么都好奇,又刚刚离开父母单独生活,会有许多想法,会看到听到许多新鲜事,写起来会觉得有话可说,自然也就有了写作兴趣。
4、展评作文,在交流中积累经验 。
轮流在班里展评学生作文,使学生不得不自己找“米”下锅。学生有时会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从作文刊物或作文书上抄一篇,或借一个材料,老师会看不出,以应付交差。针对这种抄袭之风,教师要严肃处理,让学生对抄袭作文有畏惧感和羞耻感,学生在相互监督之下,杜绝抄袭现象。这样,加强了作文的交流,便于取长补短,更激发了学生作文创新的热情,因为他们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都想展现自己的才能,这样做,学生的这种心理有了释放的机会,每次作文都要竭尽全力去找最新的材料,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4.加强写作指导, 促使学生收集材料。
学生写作文,也有的会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新材料,思路打不开,对这样的学生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这样既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又有利于对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指导也更有针对性。
一次作文时,一个学生准备写自己的一位小学老师,因为平时看到的写老师的作文多了,老跳不出固有的圈子,还是从老师认真备课,晚上在灯下批改作业,耐心帮助自己改正错误,带病坚持上课,自己病了老师主动给补课这样陈旧的模式来写,毫无新意可言,他为此也很苦恼。课下我便启发他回想在与老师的接触中,有没有特别让自己难忘的地方,难忘的事,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的,还有,这位老师与别的老师有什么不同之处等等。这样一启发,这个学生渐渐进入了写作的佳境,发现了这位教师许多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
通过以上的做法,让学生摆脱作文照搬照抄的做法,克服了写作上的畏惧心理,树立了创新意识,走出了没东西可写的低谷和误区,让学生人人能写真事、抒真情。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认识到学生能不能写出有新意的作文,能不能进入写作的最佳状态,作文教学能否走出固有的死胡同,很重要的一点是施教者首先要转变旧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意识。如果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使作文贴近他们的生活,同时采取一些激励学生的措施,作文教学就会走进一个全新的境地,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真正的提高,做到激情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