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高二作文专题(二)教师用

高二作文2018-12-19 23:25书业网

石门中学狮山校区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作文专题(二)

戴上镣铐再跳舞——高考作文得分的两个关键

符合题意

【专题导语】

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尽管在不断的微调(只在个别表述上微调),但总体原则和倾向没有丝毫的改变。也就是说,写作文,我们只要按照评分标准去落实,就一定能够少失分、多得分。从现在开始,我们把评分标准转换成具体的作文要求与方法,逐一落实,力求在高二一年既了解理论的评分标准,又掌握实际的作文方法。

一位高考阅卷老师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文中要不断提到文题,点明你的行文和命文的关系,引领阅卷教师随你的思维而去。” 又一位高考语文阅卷老师如斯说:“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这两句话无非告诉我们,写作文要符合题意,还要能够突出中心。这就是高考作文得分的两个关键。下面我们将首先对如何符合题意即如何审题的原则性问题展开探讨。

【同题异文】阅读下面三篇高考作文(节选),仔细比照,排个座次,说说理由。

1、与你为邻

你等等,我有话想对你说。

你迟疑地停下脚步,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我。是的,我喊的就是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虽然你我为邻已久,但我知道你并不习惯被我这样的城市人关注。请恕我冒昧,听我真心实意地讲完这番话。

你来自遥远的农村,为了谋生,来到了这样一座陌生的城市与我为邻。你我并不相识,更从来没有过交往,但您拿着微薄的薪水,起早贪黑地为我建设着我的家,阳光晒黑了你的脸,汗水打湿了你的衣裳,但你从来不喊苦不喊累??

然而,为什么在人群中我没能看清你的脸?你慢点走,不必躲躲闪闪,城市是我的家,同时也是你的家??

与你为邻,我懂得了“奋斗”的含义;与你为邻,我看尽了辛酸和血泪;与你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你我为邻,你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但愿你在城市里能找到你真正的归宿,真正对这城市产生归属感,长久地与我为邻。

2、与你为邻

生活中的我并不孤单,虽然随着时光的消逝,你渐行渐远,甚至濒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通过你写下的文字又可以再一次体会你高尚的人格,与你为邻,使我受益良多。

你是李白,你放荡不羁,像狮马,总希望奔驰在世界上,表现自己的才华??与你为邻,让我感受到生命贵在坚持。

你是屈原,你披衣散发,以沉重的脚步游走在汨罗江边??与你为邻,让我懂得淡泊以明志的态度。

你是隐者,你悠然地在南山脚下种着自己的菜,吟着自己的诗??与你为邻,读你的文字,让我有更纯洁的心灵。

你虽然时光流逝与我渐行渐远,但那永恒的文字却记载你高贵的人格,与你为邻,体会你,学习你,我总有一天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3、与你为邻

“邻”,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啊,它或是我们的快活之源,或是我们的成长之源,或是我们的痛苦之源,其实“邻”本不好,就只在与你跟谁为“邻”了。

孟母可以为自己儿子的健康成长而三迁,那么正处于青春正茂的我们呢?

坚强,我与你为邻!

“暴走妈妈”为了能捐出自己的肝救心爱的子女,不惜日行千里??坚强,我要与你为邻! 诚信,我与你为邻!

著名企业海尔,因为诚信而闻名于世??诚信,我要与你为邻!

爱心,我与你为邻!

还记得牛玉儒吗?那个默默无闻燃烧自己奉献着自己的农村老师一职让我们难以忘怀??爱心,我要与你为邻!

固有“孟母三迁”,今有我们为拥有各种品质而“迁”,与诚信、坚强、爱心为邻,让我们是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我愿与“你”为邻!

【分析归纳】

2010广东卷“与你为邻”,凭语感就应该知道“邻”是核心词,“邻”就是“邻近”、“相邻”、“邻居”。进一步咀嚼,“邻近”既不是相聚遥远甚至较远的,但同样也不能是毫无距离、就在本体内的。所以,很多考生根本没搞懂“邻”的内涵,动不动就要先搬了素材再说:写具体层面的,要与父母为邻(不是一家人?),要与生活为邻(你游离在生活之外?),要与邀隔千百年的司马迁、苏轼、陶渊明等古人为邻的,而且也看不出来在精神上思想上有什么相依相伴的,你说算不算跑题?同样,要与遥隔千百年的司马迁、陶渊明、杜甫、苏轼??等古人为邻,或是与远隔千里的欧美名人、明星为邻,而实际上并没有思想上、精神上的真正契合,你觉得是不是偏题甚至跑题了?而写抽象层面的,将近一半考生要与“和谐”、“诚信”、“坚忍”、“友爱”、“宽容”??为邻,凡是写过的一些理念,套上去再说,但问题是:难道你身上不该有这些美德?只是与它们为邻而已?

同时,“与你”二字,还决定了你全文应该有“你”的纯在,最直观的标准就是:是不是全文都贯穿了第二人称?文中写着写着就用第三人称来写论述对象的,能算完全的“与你为邻”吗?另外,“与你”还包含一层意思:我(我们)或他(他们)与你为邻,要写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来——我如何与你为邻、与你为邻后怎么样了??也就是说,不能光写你(邻),而丝毫不涉及我(我们)或他(他们)。 若不彻底读懂话题(命题)本身,就很可能出现两种跑题或偏题的情况: 一、立意(中心论点)就不符合题意,这是百分之百的跑题! 二、立意包含题意,但有些素材及其表述实际上不包含话题(命题)的真正内涵,这就是偏题了(部分内容不合题意)。

【方法要求】

符合题意是作文的首要问题,关键是“符合”二字。“符合”的含义是恰当、适当。现在的高考作文题从内容的选材到思想的定位,都比较宽泛,要求也相对灵活,但一定要“符合题意”。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是大前提,你就不能写“假如”不成立,“记忆不可以移植”,大前提没有了,何谈移植呢?所以前提条件要承认,然后或记叙、或议论,都可以。

“题意”就是题目的宗旨、中心、观点、思想。抓住题意就抓住了灵魂,抓住了“神”,不然就会无的放矢。所谓“符合题意”,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意,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符合题意”,主要是理解试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在每年高考作文中上述每一个环节都有考生审错或疏漏。

1、审清题眼,确定重点。

请先对比下面两个相似的作文题,说说它们的区别以及各自的理解。

“诗意地生活” “诗意的生活” (2007湖南高考题) 首先,考生要明白“诗意地生活”与“诗意的生活”有区别。“地”字表示“诗意”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生活。因而,“生活”在此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或心理体验。考生要写的生活是自已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

其次,“诗意”不仅要理解为“像诗歌中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而且所指意更广泛,必须与生活联系起来,主要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生命质量、心灵世界、精神生活、审美价值取向。“诗意地生活”是充满希望、情趣、理想、激情、信念的生活过程或精神层面上的体验。如“自由”“高雅”“闲适”“聪慧”“崇高”“儒雅”等等。 “诗意”的核心,除了审美意义上“给人以美感”外,还有伦理上的“有意义和价值”。“诗

意”是种感受,无须精确注释,也不要硬定一个客观标准。考生自由发现挖掘,也可从“粗俗”“丑恶”“压抑”等词语的比较中辨析其意义指向。

“题眼”,就是关键词语,是揭示题目思想意义、写作重点、感情色彩的所在,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它是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只有捕捉到题眼,构思和写作时才能很好地设置文眼。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就能够找到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

说说下面的作文题的“题眼”是什么:

(1)“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

(2)“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

(3)“有句话常挂嘴边”(天津卷)

“必须”这个词就很关键,“必须”强调了“坎”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

“行走在消逝中”中的“行走”可以理解为“前进”、“发展”、“进步”等义,而“消逝”可以理解为“扬弃”、“放下”、“远离”等义。破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行走”和“消逝”这两个关键词,以及“行走”过程中对“消逝”的态度。

“有句话”最为重要。1.可以从本人的感触来写,如妈妈或老师期望和激励自己的话。2.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提点建议。3.写自己印象中的某个成功人士,反映出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追问展开,理解内涵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题目的内涵,接下来我们用追问的方式来展开思考。

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高一第二次统测)

(1)什么是底线? 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逾越一步的界限。世间万物都有底线,越过了底线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6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一定越过了很多物种生存的底线,其后果是大量生物灭绝。稍多一点的二氧化碳气体能较好地保护大气层,可是越过了底线就会产生温室效应。 人的心中也有无形的底线,时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就道德(伦理、人格、做人)而言,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2)为什么要讲底线? 在网球或羽毛球比赛中,对进攻者来说,通过控制底线,可以调动对手,或利用对方失误得分,或利用前场小球得分,从而增加获胜的机会。对防守者来说,底线球控制得好,可以挫伤对手的进攻积极性,在防守中寻找进攻机会,进而赢得主动权。但是,不管对于进攻者还是防守者,出了底线,那都意味着自己失分。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实生活中,做人或做事不可逾越一定的规则或最低限度,超越或突破了,就会付出代价。

(3)怎样确定底线? 从立身处世来说,做人要有原则,要讲求职业道德,恪守法律法规,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这其中,守法是一个公民的立身和处事之本,是公民都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道德的最后底线。一个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个不道德的人。当然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这个底线,而是要时时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处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慎独,慎微,慎行,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这样做才是一个有道德情趣的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一个奋发向上的人,一个走向成熟的社会人。

3、化大为小,确定主旨

方法:选择一个方向,尽量从小处着手。因为开口越小,主题就越明确,也就越容易贴近生活,也就越容易入笔。

具体而言,就是把确定的方向变成一个明确判断。如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守住人生底线,让我们无愧于良心的审问,在道德责任义务面前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课堂练习】

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需要“辨”,例如辨色,辨音,辨高低,辨长短,辨清浊,辨好坏,辨真

伪,辨虚实,还要辨方向......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色彩纷呈,常常是好坏参半,鱼目混珠,真假难分,只有用心地“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才能认清东南西北。

请以“辨”为话题(命题)写一篇文章。

1、判断下列立意哪些符合题意、哪些跑题、偏题:

A、直到十八岁,我终于辨出了父亲(母爱)的分量。

B、大家都喜欢亲君子、远小人,但很多时候,有些伪君子是很难一下子辨认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擦亮了眼睛来看人。

C、我们应当学会辨别各人的能力高低,人才方能各得其任。

D、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里,我们要学会辨事物的真假,廓清掩盖事实的迷雾。

E、人生最关键的几个岔路口,应当辫清人生方向,决定何去何从。

F、我们当辩事实对错,辨现象美丑,辨人心好坏,以激励世人抑恶扬善。

G、对于复杂的人和事,我们要凋查研究,要独立思考,要听取不同意见,要全面比较,要有发展的眼光。

2、判断下列素材及其表述,哪些符合题意,哪些跑题、偏题:

A、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父亲(母亲)不爱我,直到今天,我才认识到这些年来他(她)看似严厉无情的言行,背后深深隐藏着让我自立自强、自食其力、自主负责的殷切期待。这真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B、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一出场,就给人以奸雄的形象,其后杀吕伯奢全家、梦中杀人、借粮官之头??等等事件,都无不说明是这样,对于这样的坏人,我们要仔细辨别。

C、9年前,文强是抓捕悍匪张君归案的英雄;9年后,文强与张君殊途同归,在同一个法庭上接受了同样的判决。那么,9年前,谁能看得出文强这警察英雄最后居然会沦落为罪大恶极的阶下囚呢。其实,像胡长清、成克杰等等巨贪,当年肯定都曾有过真心为民服务的时候,他们为什么由好变坏、由人变鬼,人们应该深刻反思,仔细思辨,从中吸取教训。

D、漫步在从呱呱坠地的孩提到鲜花般灿烂的青春的岁月里,我们学会辨别拼音字母,学会了辨别五颜六色,学会了辨别走路的方向,也学会了辨别是非曲直??书页黄了,走出的文字绿了;故事浅了,感悟的道理多了;冥想多了,心中的浮尘少了;记忆淡了,跳跃的思想浓了??我们步行于岁月的年华里,成长中,唯有用心地辨,方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E、古有伯乐相马,万马争鸣中,明一骥千里,此马之辨也。唐有狄仁杰,宋有包拯,皆明辨曲直、断案如神,一官辨而万民安,此是非之辨也。由今以上煌煌五千载,辨马、辨牛,辨人、辨物、辨是非者多矣,而诚能辨天、辨地、辨人世盛衰、万物推移者有几人欤?故辨有三境,一曰辨物,二曰辨事,三曰辨理。

F、广告好不等于产品好,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近年来硕士研究生进入中学教书者渐多。但实际教学业绩如何,还得拭目以待。因为有的研究生可能学科能力强,但其口才、爱心等并不适合当教师;有而的可能是谋不到其他职位,“退而求其次”来当教师。故高学历当前,亦不可盲目欢喜,还得辨别一番。

G、“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杜十娘她是既入错了行,又嫁错了郎,其悲剧结局其实早已注定。再联想起《诗经》中悲唱《氓》的那女子,《琵琶行》中独守江月孤船那商人妇,一直到嫁给了汉奸的一代才女张爱玲??我们不得不提醒:善良的女子们啊,在人生最重要的几个路口,千万要辨清方向,谨慎地决定何去何从。

3、你的立意(中心论点):

4、主要素材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