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要中心突出
如何使高考作文中心突出 如果将一篇文章比作是一个人,文章的中心便是这个人的灵魂。灵魂活跃了,人才能生气盎然,性格凸显,同样,中心突出了,文章才能文气蓬勃,感人至深。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
《考试大纲》及《高考评分标准》里都要求中心明确。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帅所有的材料。 “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因此中心的确立要鲜明、集中,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因此要紧扣命题,中心明确,在写作之前就明确“写什么”和“为什么写”,写作过程中清楚“怎么写”的问题。这是作文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的首要基础条件。明确中心了才能做到中心突出。
“中心突出”,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要集中和鲜明。中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理性的概括,也可以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它必须是鲜明的。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文章的思想仅仅是正确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善于把这些思想表达得大家都能明白。”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中心为依据。但是,我们有的同学在平常的写作中,常常不注意构思,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一般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现,因此文章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有的同学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作文思路散漫,笔墨不集中,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有的同学则一味地追求内容的充实而不顾是否对中心有利,说东道西,则会出现多个中心或主次不清等中心不明确的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中心突出呢?
首先要做好审题立意的工作,由多个角度最终确定一个中心。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比较有深意,含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否则“意多乱文”。记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记叙文的主旨不能太泛;议论文的论点应始终不变。整篇文章要紧扣一个中心,防止偏离题意,而有的的学生在一篇文章中确有多个中心,这一段说的是这个理,下一段却又跑到下一个理上了。如2005年河南一位考生的作文,题目是《放手》,第一段写面对现实要坦然对待,第二段写的是不要伪装,第三段写居里夫人有成果与人分享,第四段写外国一个孩子凭毅力学会了用筷子,第五段写虚心使人进步,最后一段总结:要放松自己。颠三倒四,忽东忽西。再如2000年高考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安徽一考生在开头提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论点,但接着列举的事例却说明了“真正的正确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这边又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作者到底是什么观点,令人捉摸不透。
因此确立观点时,一定要单一。确立中心后,必须列出作文提纲,有了提纲就如同盖房子有了草图,有助于作者掌握全局,避免丢三落四,前后重复,本末倒置。这样,既可提高写作质量,又可加快写作速度。
其次,精心选材,紧扣中心。
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对表现中心思想突出有力的材料就选用到习作中去,否则就舍弃。材料选好后,再从中选出最具新意的材料来。如2006年浙江卷满分作文《醉乡》,这篇文章行文很大气。作者先以一首七绝点明世上万事本为空的道理,接着以一组整齐的句式点明醉乡二字,总领全文。正文部分,作者以李白、张若虚等为例,论述我们不要在酸甜苦辣的潮水中迷失方向,迷失心灵。收尾两段,作者以诗意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再次强调我们应放逐自己的心灵,觅得的一个最快乐最自然的醉乡。作者从名利场起笔,引出寻找“醉乡”的话题,紧契生有所息的话题。列举的人物李白、张若虚以及由此营造的空灵情境都突出了“醉乡”的主旨。精心选材,紧扣主旨,使文章中心突出。
但是如果所选的材料不能紧扣话题,即使是新鲜、生动的材料,也要“忍痛割爱”。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谈意气》,有一篇37分的文章,在文章第二段引用了《报任安书》中写周文王等人的事迹的一段名句,尽管材料鲜活生动,但与“意气”是有距离的。周文王等人的事迹主要表明人处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意志,“意志”与“意气”不尽相同。
选好后,并不是把材料记录下来就行了,还要分析材料是怎样表现中心的,只有这样,所选的材料才能真正为中心服务。
另外,巧用技法,凸现中心。
要善于点明中心,在考场作文中,这一点更为重要。点题的方式多种多样:
从表达方式上看,有抒情点题、议论点题、叙述点题、描写点题 2.从表达方式上:
抒情点题:借抒情之笔突出文章的主题。 议论点题:以评价作结,点明中心。 叙述点题:借叙述直接点题,引出回忆吸引读者。朱自清《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描写点题:诗意浓郁的点题描写,把作品推向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茹志鹃《百合花》结尾:“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凡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这诗意浓郁的点题描写,把作品推向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百合花——纯洁与感情的花,伴随着主人公的身体,映衬着他高尚的灵魂,永远留在读者心里。05年全国卷满分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流》的结尾处“溶溶月,淡淡风,能够忘记该忘记的,留下该留下的,是我们的福分。让往事随风,看云卷云舒,闻梅花香飘万里,忆花香淡雅。”描写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点明了“忘记该忘记的,留下该留下的”这一主题。
从修辞的角度看,有反复点题、设问点题、排比点题、引用点题、比喻点题。 3. 从修辞的的角度上:
反复点题:中间结尾也多次点题,直抒胸臆。朱自清的背影,多开头到结尾,四次提到“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我看见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流里,再找不到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他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样反复点题,把父子间浓浓的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几次点题前后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浑然天成。06年北京卷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中有一句话“请救救北京的符号”反复出现三次,这三句话,一句置于文首,一句置于文中,一句置于文尾。这三句话,反复点示,反复映现既突出文章的主旨,又严整了结构、渲染了感情。
设问点题:设问直接点题,引出典型事例的叙写。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部分:“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直接点题,引出典型事例的叙写。1998年高考考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有位考生这样点题:“坚韧是什么?坚韧就是不埋怨命运的坎坷曲折,不叹恨生活的无情磨难,坚韧就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坚韧就是突破,就是追求,就是创新。这一问一答,直答中心,加之整齐的句式,自然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反问点题:杨朔《茶花赋》结尾:“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祖国的面貌,且呼应开头,恰到好处。”
比喻点题: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托这沉重的肉体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的飞翔!”用比喻抒发了北大这扇神奇充满活力的窗子带给人的清新自由的感受。
排比点题:朱自清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三个比喻组成排比段,非常醒目,形象地呕歌了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春天,给人强烈的震撼。
拟人点题:海伦凯勒《我的老师》:“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在叙述爬树的惊险经历后,用拟人手法点明独特的感受,形象生动,恰到好处。
从点题的位置看,可以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
标题点明中心:作文要求自拟标题,我们就用标题来点明中心,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例如,2001年高考优作《诚信,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开头点明中心: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如2006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让生命与健康同行》的开头:“生命是一次不可轮回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惟有不断地追求,不懈地努力,不停地拼搏,才能创造人生的价值。孔子云:‘生无所息。’它阐明了生命的基本态度,鼓舞人们朝着人生的目标奋进。”作者惜墨如金,开门见山,紧扣话题,阐明“生无所息”的重大意义,入题快捷,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点明主旨,要言不烦,干净利落。例如2001年高考优作《诚信不可抛》一文的结尾:“看看吧,诚信何其可贵,何其重要。诚信不可抛,唯有诚信,才能让你的生命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永不枯竭!” 段中点明中心:写记叙文可以描写几个场景,在场景描写之前或之后点明文章中心;写议论文可以把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小观点,放于每段醒目位置,强化阅卷老师对文章中心的印象;。我们知道高考作文的阅卷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你把文章主旨埋在文中,阅卷老师可不会像工兵扫地雷一样,拿着工具小心翼翼地探测,更不可能帮你去归纳。所以考场作文的中心要在醒目的位置亮出。如2006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让生命与健康同行》的开头:“生命是一次不可轮回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惟有不断地追求,不懈地努力,不停地拼搏,才能创造人生的价值。孔子云:‘生无所息。’它阐明了生命的基本态度,鼓舞人们朝着人生的目标奋进。”作者惜墨如金,开门见山,紧扣话题,阐明“生无所息”的重大意
义,入题快捷,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文无定法”,自然要做到使文章中心突出的方法还很多,希望上述的文字对你有些许的帮助!
- 荐2015年高考作文热门话题解读
- 荐高考满分作文 [1500字]
- 荐2015高考作文最热主题大猜想
- 荐2014全国高考作文题一句话评说
- 荐2010--2015年全国卷英语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